医学免疫学名解、简答、论述题(不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2.55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章名词解释: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该学科重点阐述该系统识别抗原和危险信号后发生免疫应答和清除抗原的规律,探讨免疫功能缺陷所致疾病及其发生机制,为这些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和寄生虫等。
)以及其他有害物质。
若免疫防御功能缺陷或缺如,会引起免疫缺陷病;若应答过强,则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会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异常,如发生超敏反应疾病等。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基因突变形成的肿瘤细胞,坏死或衰老细胞。
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能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免疫自稳: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一般情况下,机体不会对自身组织和细胞发生免疫应答,这称为自身免疫耐受,这赋予了机体识别自身和非己的能力,如果自身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调节紊乱,则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的全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问答题:试述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功能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侵入抗原和体内突变、死亡细胞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功能的总称。
概括为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免疫系统的组成试比较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二章名词解释: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主要指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无不被膜的淋巴组织,以及带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PP以及阑尾等。
黏膜免疫系统是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是发生局部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名词解释【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防御】对外来(异体)抗原物质的识别,排除。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免疫缺陷或超敏反应。
【免疫自稳】即人体处理老化,损伤细胞的功能。
该功能异常时,可导致自身免疫病,如SLE,类风湿等。
【免疫监视】对突变细胞具监视功能。
免疫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发生率增高,增殖速度及转移加快。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物质,并能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以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并相互作用,还可以与其它抗原所诱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
【共同表位】不同抗原物质可能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抗原】含共同表位的不同抗原。
【佐剂】将其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的类型的物质.作用机制: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抗体】抗体是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可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丝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
丝裂原可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故可将丝裂原视为非特异性多克隆激活剂【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免疫细胞定居、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指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
参与局部免疫应答、口服耐受和分泌SIgA。
【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免疫器官、输出淋巴管、胸导管、上腔静脉、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HEV、返回外周免疫器官。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②补体调节蛋白③补体受体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经典途径: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旁路途径: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MBL (凝激素)途径: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 MBL 识别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MASP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名词解释【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防御】对外来(异体)抗原物质的识别,排除。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免疫缺陷或超敏反应。
【免疫自稳】即人体处理老化,损伤细胞的功能。
该功能异常时,可导致自身免疫病,如SLE,类风湿等。
【免疫监视】对突变细胞具监视功能。
免疫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发生率增高,增殖速度及转移加快。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物质,并能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以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并相互作用,还可以与其它抗原所诱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
【共同表位】不同抗原物质可能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抗原】含共同表位的不同抗原。
【佐剂】将其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的类型的物质.作用机制: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抗体】抗体是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可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丝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
丝裂原可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故可将丝裂原视为非特异性多克隆激活剂【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免疫细胞定居、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指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
参与局部免疫应答、口服耐受和分泌SIgA。
【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免疫器官、输出淋巴管、胸导管、上腔静脉、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HEV、返回外周免疫器官。
医学免疫学一.名词解释多克隆抗体: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的抗体实际上是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的总和。
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B细胞或者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只作用于某一种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
ADCC效应:以IgG为中间桥梁,定向介导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如NK、巨噬细胞等。
调理作用: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疫应答。
干扰素(IFN):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而得名。
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的差异可分为IFN-α、IFN-β、IFN-γ三类。
IFN-α和IFN-β主要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以及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统称为Ⅰ型干扰素,通常由病毒感染诱导产生;IFN-γ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称为Ⅱ型干扰素,通常由抗原与有丝分裂原诱导产生。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增殖、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成熟细胞活化工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淋巴细胞归巢:是指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干细胞向中枢淋巴器官归巢,成熟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器官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以及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归巢受体(LHR)与内皮细胞上地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模式识别受体(PRR):指存在于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表面、胞内器室膜上和血清中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宿主凋亡细胞和衰老损伤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指免疫细胞活化并发挥免疫效应后,诱导的一种自发细胞凋亡。
免疫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解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响抗原:是能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并通过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抗体,并能与之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响的物质。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指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胸腺依赖抗原/TD-Ag:是指在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T细胞辅助的抗原。
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是指在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辅助的抗原。
抗原决定基/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别化学基团,是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 / BCR〕或抗体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根本结构单位。
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抗原。
交叉反响:某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他种抗原发生的反响。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即具有相同抗原表位的抗原。
抗体/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具有免疫功能的糖蛋白,即免疫球蛋白。
抗体的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特异性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外表的IgG Fc受体〔FcγR〕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ADCC作用:即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IgG与靶细胞外表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外表的IgG Fc受体结合,增强或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
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只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同源抗体。
补体系统:是存在于正常人血清、组织液和某些细胞膜外表的一组经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能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质。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是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在移植排斥中起主要作用,主要功能是结合、提呈抗原肽,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异己”,并最终排除“异己”,保护“自己”,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
2.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在循环过程中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不同组织的特定区域。
3.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5.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7.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具有相同和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分子所产生的免疫反应。
8.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T细胞的辅助,故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示例】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1分)。
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1分)。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均属此类抗原(1分)。
9.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该类抗原刺激机体时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10.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e antigen):是一类与抗原种属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1.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超抗原。
(SAg不涉及TCR的识别,也不受MHC 分子的限制)12.佐剂(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医学免疫学问答题部分1.简述T及B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的原理。
T细胞和B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首先需要被抗原性物质活化,而不同的抗原性物质如病原体成分具有不同的抗原性。
一个T或B细胞只表达一种TCR或BCR,只能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一种Ag分子,所以,T及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具有严格的特异性,而在T及B细胞的整个群体中,则能识别各种各样的抗原分子。
由于T及B细胞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决定其执行的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1.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方式及作用。
全身的淋巴细胞与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不断进行动态更换。
淋巴细胞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运行并分布于全身各处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中,经淋巴循环,经胸导管进入上腔静脉,再进入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及各类免疫细胞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过高壁内皮细胞进入淋巴循环。
从而达到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的互相沟通。
淋巴细胞的再循环,使淋巴细胞能在体内各淋巴组织及器官处合理分布,能动员淋巴细胞至病原体侵入处,并将抗原活化的淋巴细胞引流入局部淋巴组织及器官,各类免疫细胞在此协同作用,发挥免疫效应。
2.简述三类免疫性疾病。
三大类免疫性疾病即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由抗原特异应答的T及B细胞激发的过高的免疫反应过程而导致的疾病。
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
前者由抗体介导,发作快;后者由细胞介导,发作慢。
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的先天性遗传缺陷或后天因素所致缺陷,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肿瘤。
自身免疫病: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B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
3.简述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
(1) 区别:见概念。
(2) 联系: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
原因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且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如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异常增高的骨髓瘤蛋白,是由浆细胞瘤产生,其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免疫功能。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lymphocyte homing 淋巴细胞归巢指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2.innate immune response 固有免疫应答机体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在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体内凋亡,畸变的细胞等“非己”的抗原异物后迅速活化并有效吞噬,杀伤,清除病原体或体内“非己”的物质,产生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监视,自稳等保护作用的生理过程。
3.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适应免疫应答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活性细胞(T、B细胞)识别抗原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4.antigen determinant 抗原决定基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5.adjuvant佐剂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6.Superantigen(SAg)超抗原是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增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作用的抗原物质。
且不受MHC限制,故称为超抗原。
7.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指具有杀伤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死靶细胞的过程。
plementary-determining region互补决定区即抗原互补决定区。
VH和VL的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定基互补的表面,故高变区又称为互补决定区。
plement 补体是存在于人或动物血清、组织液及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0.cytokine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11.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分化抗原应用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
名词解释:1.补体(complement ,C)是存在于人或动物体液中及细胞表面的一组具有酶活性,可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应的蛋白质,以通过一系列的酶解反应被激活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指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它们所编码的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决定着机体的组织相容性,并且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有关。
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T、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物质(即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且能与应答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是启动免疫应答的始发因素。
3.内源性抗原提呈:指内源性抗原被胞质溶胶中蛋白酶体降解为小分子抗原肽后,与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供CD8+T细胞识别的过程。
4.外源性抗原提呈:指外源性抗原被APC摄取、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Ⅱ类分子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APC细胞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的过程。
5.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的Fab段与抗原结合,其Fc段可与NK细胞、Mφ等表面的相应FcR结合,促进NK细胞杀伤靶细胞。
6.超敏反应: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以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以机体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7.固有免疫:又称天然免疫(natural immunity)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乃种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机体与生俱有的抵御病原体侵袭、清除体内抗原性异物的一系列防御能力。
8.模式识别受体:一类主要表达于天然免疫细胞表面、非克隆性分布、可识别一种或多种PAMP的受体。
9.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一类或一群特定的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共有的某些非特异性、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其可被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所识别。
10.抗体(antibody, 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产生效应,是体液免疫重要效应分子。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或毒素)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或称为抗感染免疫。
如果免疫应答表现过于强烈,则在清除抗原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即发生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如免疫应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某些免疫细胞能发现并处理(杀伤、消毁)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
4.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正常情况下,机体可经常地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以维持免疫机能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
1.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亦称免疫原.2.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相互作用起反应的性能。
原称反应原性或免疫原反应性4.半抗原: 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5.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族: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7.共同抗原: 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8.异嗜性抗原: 在人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
它们之间有广泛交叉反应,与种属特异性无关。
又称Forssman 抗原。
9.超抗原: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既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但其激活机制与方式有别于常规抗原与有丝分裂原.10.TD-Ag : 胸腺依赖性抗原, 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2.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3.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4.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5.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6.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7.免疫应答:是医学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全过程。
8.医学免疫学:专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免疫相关疾病发生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与防治方法的科学。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组织1.免疫细胞(immune cells):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如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
《医学免疫学》14级护理、临床本科一、名词解释1.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T、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
有淋巴结、脾及与黏膜有关的淋巴组织和皮下组织等。
2.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抗原通过抗原表位与相应的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从而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借表位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发挥免疫效应。
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3.MAC:是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发挥共同末端效应,MAC 由黏附在细胞膜表面的C5b-9 复合物组成。
MAC 膜上形成小孔,使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自由通过,但蛋白质之类的大分子难以从细胞中溢出,最终导致细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
4.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内皮细胞、表皮细胞、纤维母细胞等)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疫应答。
5.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
这个过程是免疫系统各部分生理功能的综合体现,包括了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活化、免疫分子形成及免疫效应发生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6.免疫耐受: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的无应答状态。
7.沉淀反应:主要用于抗原或者抗体的定性检测。
其原理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按适当比例所形成的可见沉淀物现象。
8.调理作用:又称调理素作用,是指抗体、补体与吞噬细胞表面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9.MHC限制性:T细胞受体(TCR)在识别APC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或者靶细胞上的MHC分子所提呈的抗原肽时,不仅识别抗原肽,还要识别与抗原肽结合的MHC分子类型,此现象即MHC限制性10.超敏反应:即异常的、过高的免疫应答。
选择题主要的考查知识点是细胞因子、五种免疫球蛋白的功能特点、补体名解APC、固有免疫、抗原、BCR、PRR 、自分泌、单克隆抗体、HLA、CDR、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调理作用、ADCC/补体、集落刺激因子、TCR、中枢免疫器官、抗原决定簇、半抗原、TI抗原、ADCC、MHC、免疫球蛋白、补体、调理作用、细胞因子、交叉反应、异嗜性抗原、超敏反应、抗原决定簇、半抗原、、免疫球蛋白、集落刺激因子、调理作用、补体、胸腺非依赖性抗原、抗原性、免疫、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抗原、半抗原、完全抗原、载体、抗原特异性、抗原表位(抗原决定基、抗原决定簇)、抗原结合价、共同抗原表位、交叉反应、TD-Ag、TI-Ag、异嗜性抗原、同种异型抗原、佐剂、抗体、免疫球蛋白、调理作用、ADCC、单克隆抗体、CDR、调理素、补体、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CD、细胞粘附分子(CAM)、MHC、MHC抗原(MHA)、组织相容性抗原、MHC限制性、抗原提呈细胞(APC)、抗原提呈、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应答、免疫应答、超敏反应、超抗原、免疫粘附、旁分泌、自分泌、TCR、BCR、中枢免疫器官、可变区、恒定区简答T、B细胞双信号HLA-II类分子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作用B细胞对TI-Ag的应答特点补体的三种途径的C3和C5转化酶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作用补体的生物学作用HLA-II类分子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Tc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理抗原免疫原型影响因素补体生物学活性简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CTL杀伤靶细胞机制初次、再次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即答他们两个应答的区别)MHC-II结构及功能补体的生物学活性功能区的结构及功能HLA-II分子的组成及功能Tc细胞杀伤机制T、B淋巴细胞双信号理论论述细胞免疫类风湿性关节炎以TD抗原为例,论述CD4+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的基本过程新生儿溶血是哪种过敏反应,并论述发生机制Ig基本结构青霉素过敏所致超敏反应的机制III型超敏反应以TD抗原为例,论述CD4+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的基本过程新生儿溶血是哪种过敏反应,并论述发生机制高频简答和论述: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作用补体三条路径的区别及概念补体的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细胞因子的分类(四大细胞因子的概念功能)——(其余细胞因子需要了解,为的是解决选择题,真心选择题好多细胞因子功能的题目啊,伤不起)MHC-I、II类分子结构以及这两个分子针对他的肽结合区、表达特点、组织分布、功能的比较MHC分子的生物学功能MHC限制性T、B细胞的双信号理论CTL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作用机制T细胞的细胞免疫过程(※)B细胞的体液免疫过程(※)(这两个调节过程一定要好好整理,因为这里面涵盖的知识点特别多,楼主我就是接着这两个知识点背下那两章所有的要点,因为你最后发现这两个免疫过程涵盖的知识点很多,但是只要稍加整理思路,就会变得特别的简单)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抗体产生规律)四个超敏反应的基本作用机制、特点、所致疾病必须掌握,这是你答题的基础,也是你面对试卷瞎凑字数的基础,记得不要只是背图,我们老师曾经要求这种题必须用文字解释,要不然没分滴青霉素引起的药物性过敏休克花粉引起的支气管哮喘破伤风杆菌抗毒素引起的超敏反应(有两个,别少了,一个是I型超敏反应血清过敏性休克,一个是III型超敏反应血清病)新生儿溶血症(课本上的那段话就写得不错,直接背那个就行。
免疫学名词解释与论述题免疫: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持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机体防御外来病原生物的抗感染免疫,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分强烈可引起超敏反应,或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病。
免疫稳定:或称免疫自身稳定,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反应,处于自身耐受状态。
免疫监视:体内细胞在增殖过程中,总有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发生突变,这种突变的或异常的有害细胞可能成为肿瘤,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识别并清除这些有害细胞。
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过程中需T细胞的协助,既有T 细胞决定簇又有B细胞决定簇,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
异嗜性抗原:在与不同种系生物间的共同抗原。
.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的协助,而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也无免疫记忆。
交叉反应: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原之间出现的反应。
B细胞表位:为构象决定簇或顺序决定簇,一般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转折处呈三级结构,可直接与BCR结合,无需加工变性,无需与MHC-Ⅱ类分子结合。
T细胞表位:为顺序决定簇,需经抗原递呈细胞(APC)加工处理,并与其MHC-Ⅱ类分子结合后,才能被T细胞识别。
佐剂: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
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半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
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而保留免疫原性。
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1.欧阳歌谷(2021.02.01)2.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3.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4.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5.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6.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7.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
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
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选择题主要的考查知识点是细胞因子、五种免疫球蛋白的功能特点、补体
名解
APC、固有免疫、抗原、BCR、PRR 、自分泌、单克隆抗体、HLA、CDR、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调理作用、ADCC/补体、集落刺激因子、TCR、中枢免疫器官、抗原决定簇、半抗原、TI抗原、ADCC、MHC、免疫球蛋白、补体、调理作用、细胞因子、交叉反应、异嗜性抗原、超敏反应、抗原决定簇、半抗原、、免疫球蛋白、集落刺激因子、调理作用、补体、胸腺非依赖性抗原、抗原性、免疫、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抗原、半抗原、完全抗原、载体、抗原特异性、抗原表位(抗原决定基、抗原决定簇)、抗原结合价、共同抗原表位、交叉反应、TD-Ag、TI-Ag、异嗜性抗原、同种异型抗原、佐剂、抗体、免疫球蛋白、调理作用、ADCC、单克隆抗体、CDR、调理素、补体、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CD、细胞粘附分子(CAM)、MHC、MHC抗原(MHA)、组织相容性抗原、MHC限制性、抗原提呈细胞(APC)、抗原提呈、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应答、免疫应答、超敏反应、超抗原、免疫粘附、旁分泌、自分泌、TCR、BCR、中枢免疫器官、可变区、恒定区
简答
T、B细胞双信号
HLA-II类分子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作用
B细胞对TI-Ag的应答特点
补体的三种途径的C3和C5转化酶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作用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HLA-II类分子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
Tc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理
抗原免疫原型影响因素
补体生物学活性
简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CTL杀伤靶细胞机制
初次、再次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即答他们两个应答的区别)
MHC-II结构及功能
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功能区的结构及功能
HLA-II分子的组成及功能
Tc细胞杀伤机制
T、B淋巴细胞双信号理论
论述
细胞免疫
类风湿性关节炎
以TD抗原为例,论述CD4+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的基本过程
新生儿溶血是哪种过敏反应,并论述发生机制
Ig基本结构
青霉素过敏所致超敏反应的机制
III型超敏反应
以TD抗原为例,论述CD4+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的基本过程
新生儿溶血是哪种过敏反应,并论述发生机制
高频简答和论述:
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作用
补体三条路径的区别及概念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细胞因子的分类(四大细胞因子的概念功能)——(其余细胞因子需要了解,为的是解决选择题,真心选择题好多细胞因子功能的题目啊,伤不起)
MHC-I、II类分子结构以及这两个分子针对他的肽结合区、表达特点、组织分布、功能的比较
MHC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MHC限制性
T、B细胞的双信号理论
CTL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作用机制
T细胞的细胞免疫过程(※)
B细胞的体液免疫过程(※)
(这两个调节过程一定要好好整理,因为这里面涵盖的知识点特别多,楼主我就是接着这两个知识点背下那两章所有的要点,因为你最后发现这两个免疫过程涵盖的知识点很多,但是只要稍加整理思路,就会变得特别的简单)
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抗体产生规律)
四个超敏反应的基本作用机制、特点、所致疾病必须掌握,这是你答题的基础,也是你面对试卷瞎凑字数的基础,记得不要只是背图,我们老师曾经要求这种题必须用文字解释,要不然没分滴
青霉素引起的药物性过敏休克
花粉引起的支气管哮喘
破伤风杆菌抗毒素引起的超敏反应(有两个,别少了,一个是I型超敏反应血清过敏性休克,一个是III型超敏反应血清病)
新生儿溶血症(课本上的那段话就写得不错,直接背那个就行。
)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名词解释
FCM技术
CTL
TSA
自身免疫性疾病
抗体导向治疗
GVFR
表位扩展
增强抗体
免疫缺陷病
人工主动免疫
半抗原
TCR
免疫球蛋白
抗原决定簇
集落刺激因子
ADCC
调理作用
补体
胸腺非依赖抗原抗原性
二简答
1 以IL-2为例,叙述ELISA检测细胞因子的原理
2 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及制备原理
3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机制
4 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原因
5、补体生物学活性
6、功能区的结构及功能
7、HLA II 分子的组成及功能
8、Tc细胞杀伤细胞机制
9、T/B淋巴细胞“双信号”理论
三论述
1 CD分子的概念及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2 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
3、以TD抗原为例、以CD4+TH为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4、新生儿溶血症属于何型超敏反应?论述发生机制.
免疫名词英文简写
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细胞外基质
ECM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 (粘膜免疫系统MIS)
M细胞微皱褶细胞,膜性上皮细胞
上皮内淋巴组织IEL
鼻相关淋巴组织NALT
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ALT
淋巴细胞归巢受体LHR
抗原Ag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
超抗原SAg or Sag
弗氏不完全佐剂FIA
弗氏完全佐剂FCA
植物血凝素(PHA)
刀豆蛋白A(Con-A)
美洲商陆(PWM)
美洲商陆(PWM) 、葡萄球菌A蛋白(SPA)脂多糖(LPS)
抗体Ab
免疫球蛋白Ig
重链H链
轻链L链
可变区V区
恒定区C区
高变区HVR
骨架区FR
连接链J链
分泌片SP 分泌成分SC
独特型Id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分泌型IgA sIgA
多克隆抗体pAb
单克隆抗体mAb
抗原抗体符合(免疫复合物)IC
膜攻击复合物MAC
细胞因子CK
白细胞介素IL
干扰素IFN
肿瘤坏死因子TFN
集落刺激因子CSF
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sCKR)
补体CC
补体受体CR
MBL途径凝集素途径
细胞粘附分子CAM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A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HLA)
抗原提呈细胞APC
B细胞(抗原)受体
BCR
T细胞(抗原)受体
TCR
辅助性T细胞Th
细胞毒性T细胞
CTL Tc
调节性T细胞Tr
Treg
记忆细胞Tm Bm
模式识别受体PRP
细胞因子受体CKR
髓过氧化物酶MPO
树突状细胞DC
滤泡样树突状细胞FDC 自然杀伤细胞NK
系统系红斑狼疮S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