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卫星宇宙速度重点和难点人造卫星的分析知识要点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6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掌握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定义与分类2. 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3. 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4. 人造卫星的轨道稳定性5. 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2. 教学难点:人造卫星轨道稳定性的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轨道速度的计算等知识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造卫星轨道稳定性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造卫星发射的壮观画面,引导学生关注人造卫星及其相关知识。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卫星。
3. 讲解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的概念。
4. 运用公式计算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 分析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讲解人造卫星轨道稳定性的原理及其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卫星导航、通信等技术。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人造卫星轨道速度及稳定性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人造卫星基本概念和轨道速度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有关人造卫星轨道速度计算和轨道稳定性的练习题,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人造卫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航天博物馆,深入了解人造卫星和相关航天技术。
3.4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重点和难点人造卫星的分析知识要点分析1. 天体的运动是指由于受到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作用,绕中心天体所做的匀速圆周运动。
它的特点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2. 天体质量M、平均密度ρ的估算:测量出其它天体绕中心天体圆运动的半径R和周期T,若中心天体的半径为R0,则∴中心天体质量中心天体密度3. 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由于地球自转,地面上的物体随地球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其旋转中心是地轴上的某点。
旋转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提供,另一个分力就是重力。
但重力和万有引力差别很小,一般可认为二者相等。
4. 人造地球卫星一般是沿椭圆轨道运行,为使问题简化,我们认为卫星以一个恰当的速率绕地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它圆运动所需向心力。
5. 卫星的绕行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都与轨道半径r有关:由,得,可见r越大,v越小。
当卫星贴地球表面绕行时,其速度最大,约为7.9km/s;由,得,可见r越大,ω越小;由,得,可见r越大,T越大。
当卫星贴地球表面绕行时,其周期最短,约为84分钟。
以上分析说明,轨道半径r是关键量,解决这类问题,抓住半径,就抓住了解题的关键。
6. 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对于人造地球卫星,由算出的速度指的是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的运行速度,其大小随轨道半径的增大而减小。
但由于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过程中要克服地球引力做功,增大势能,所以将卫星发射到离地球越远的轨道上,在地面所需要的发射速度却越大。
关于第一宇宙速度的两种推导方法:(1)由,R为地球半径,M为地球质量,可得第一宇宙速度。
(2)由,g为地表重力加速度,R为地球半径,可得第一宇宙速度。
7. 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所谓同步卫星是指卫星与地球以同一角速度旋转,则卫星运行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
为了维持这种同步状态,卫星的轨道平面必定与地球的赤道平面重合。
通过计算可知,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高度,在赤道上空36000km处。
4.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1.人造卫星卫星是太空中绕行星运动的物体.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围绕地球运行轨道的国家是前苏联.2.宇宙速度1.第一宇宙速度是能使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最小发射速度.(√) 2.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最小速度.(×) 3.第二宇宙速度是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近地点的速度.(×) 若要发射火星探测器,试问这个探测器应大约以多大的速度从地球上发射? 【提示】 火星探测器绕火星运动,脱离了地球的束缚,但没有挣脱太阳的束缚,因此它的发射速度应在第二宇宙速度与第三宇宙速度之间,即11.2 km/s <v <16.7 km/s.发射卫星,要有足够大的速度才行,请思考:图341探讨1:不同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是否相同?第一宇宙速度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提示】 不同,根据G Mm R =m v 2R ,v =GMR,第一宇宙速度决定于星球的质量和半径. 探讨2:把卫星发射到更高的轨道上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还是越小? 【提示】 轨道越高,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1.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一般行星或卫星的运动可看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都由中心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所以研究天体时可建立基本关系式:G Mm R=ma ,式中a 是向心加速度.2.常用的关系式(1)G Mm r 2=m v 2r =m ω2r =m 4π2T2r ,万有引力全部用来提供行星或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2)mg =G MmR2即gR 2=GM ,物体在天体表面时受到的引力等于物体的重力.该公式通常被称为黄金代换式.3.四个重要结论:设质量为m 的天体绕另一质量为M 的中心天体做半径为r 的匀速圆周运动.(1)由GMm r 2=m v 2r得v =GMr,r 越大,天体的v 越小. (2)由G Mm r2=m ω2r 得ω=GMr 3,r 越大,天体的ω越小. (3)由G Mm r 2=m ⎝ ⎛⎭⎪⎫2πT 2r 得T =2πr 2GM,r 越大,天体的T 越大. (4)由G Mm r2=ma n 得a n =GM r2,r 越大,天体的a n 越小.以上结论可总结为“一定四定,越远越慢”.4.地球同步卫星及特点:地球同步卫星及特点:(1)概念:相对于地面静止且与地球自转具有相同周期的卫星,叫作地球同步卫星.(2)特点:①确定的转动方向: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②确定的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即T=24 h;③确定的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④确定的轨道平面:所有的同步卫星都在赤道的正上方,其轨道平面必须与赤道平面重合;⑤确定的高度:离地面高度固定不变(3.6×104 km);⑥确定的环绕速率:线速度大小一定(3.1×103 m/s).1.下面关于同步通信卫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各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的高度和速率都是相等的B.同步通信卫星的角速度虽已被确定,但高度和速率可以选择,高度增加,速率增大;高度降低,速率减小,仍同步C.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周期是114 min,比同步通信卫星的周期短,所以第一颗人造卫星离地面的高度比同步通信卫星的低D.同步通信卫星的速率比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速率小【解析】同步通信卫星的周期与角速度跟地球自转的周期与角速度相同,由ω=GM r3和h=r-R知卫星高度确定.由v=ωr知速率也确定,A正确,B错误;由T=2πr3GM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高度比同步通信卫星的低,C正确;由v=GMr知同步通信卫星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速率小,D正确.故选B.【答案】 B2.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导学号:22852074】A.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环绕运行的最小速度B.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环绕运行的最大速度C.第一宇宙速度是地球同步卫星环绕运行的速度D.不同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都是相同的【解析】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等于靠近地面附近飞行的卫星绕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由GMmR +h2=mv 2R +h可得v =GMR +h.可见卫星的高度越高,则公转的线速度越小,所以靠近地球表面飞行的卫星(h 的值可忽略)的线速度最大,故选项B 正确;地球同步卫星在地球的高空运行,所以它的线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所以选项C 错误;行星的质量和半径不同,使得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的值也不相同,所以选项D 错误.【答案】 B3.如图342,若两颗人造卫星a 和b 均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a 、b 到地心O 的距离分别为r 1、r 2,线速度大小分别为v 1、v 2,则( )【导学号:22852075】图342A.v 1v 2= r 2r 1B.v 1v 2=r 1r 2C.v 1v 2=⎝ ⎛⎭⎪⎫r 2r 12D.v 1v 2=⎝ ⎛⎭⎪⎫r 1r22【解析】 对人造卫星,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GMm r 2=m v 2r,可得v =GMr.所以对于a 、b 两颗人造卫星有v 1v 2=r 2r 1,故选项A 正确. 【答案】 A4.探测器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变轨后在周期较小的轨道上仍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变轨后与变轨前相比( )A .轨道半径变小B .向心加速度变小C .线速度变小D .角速度变小【解析】 探测器做匀速圆周运动,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G Mm r 2=m 4π2T2r ,整理得T =2πr 3GM ,可知周期T 较小的轨道,其半径r 也小,A 正确;由G Mm r 2=ma n =m v 2r =m ω2r ,整理得:a n =G M r2,v =G Mr,ω=GMr 3,可知半径变小,向心加速度变大,线速度变大,角速度变大,故B 、C 、D 错误.【答案】 A5.如图343所示,甲、乙两颗卫星以相同的轨道半径分别绕质量为M 和2M 的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43A .甲的向心加速度比乙的小B .甲的运行周期比乙的小C .甲的角速度比乙的大D .甲的线速度比乙的大 【解析】 根据G Mm r 2=ma 得a =GM r 2.故甲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小,选项A 正确;根据G Mmr2=m ⎝ ⎛⎭⎪⎫2πT 2r ,得T =2πr 3GM ,故甲的运行周期大,选项B 错误;根据G Mm r2=m ω2r ,得ω=GMr 3,故甲运行的角速度小,选项C 错误;根据G Mm r 2=mv 2r,得v =GMr,故甲运行的线速度小,选项D 错误.【答案】 A6.研究表明,地球自转在逐渐变慢,3亿年前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2小时.假设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地球的其他条件都不变,未来人类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与现在的相比( )A .距地面的高度变大B .向心加速度变大C .线速度变大D .角速度变大【解析】 地球的自转周期变大,则地球同步卫星的公转周期变大.由GMmR +h2=m4π2T 2(R +h ),得h =3GMT 24π2-R ,T 变大,h 变大,A 正确.由GMm r 2=ma ,得a =GMr2,r 增大,a 减小,B 错误.由GMm r 2=mv 2r ,得v =GM r ,r 增大,v 减小,C 错误.由ω=2πT可知,角速度减小,D 错误.【答案】 A天体运动问题解答技巧(1)比较围绕同一个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行星或卫星的v 、ω、T 、a n 等物理量的大小时,可考虑口诀“越远越慢”(v 、ω、T )、“越远越小”(a n ).(2)涉及绕同一个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行星或卫星的计算问题时,若已知量或待求量中涉及重力加速度g ,则应考虑黄金代换式gR 2=GM ⎝⎛⎭⎪⎫mg =G Mm R2的应用.(3)若已知量或待求量中涉及v 或ω或T ,则应考虑从G Mm r 2=m v 2r =m ω2r =m 4π2T2r 中选择相应公式应用.1.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2.了解相对论(选学) 3.初识量子论(选学)1.经典力学的成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他的理论只用几个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不但可以解决人们日常看到的种种物体的运动问题,也可以说明天体运动规律.经典力学的思想方法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物理学与天文学的研究领域,对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2.经典力学的局限性(1)经典力学是从日常的机械运动中总结出来的,超出宏观的、日常生活经验的领域常常就不适用了.(2)绝对时空观:把时间、空间、物质及其运动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不能解释高速运动领域的许多现象.(3)经典力学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服从、遵守力学原理,严格按力学规律发生、演化,并且变化是连续的,这种观点与微观世界的很多现象都不相符.3.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1)只适用于低速运动,不适用于高速运动.(2)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的运动,不适用于微观粒子的运动.(3)只适用于弱引力环境,不适用于强引力环境.1.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2.经典力学中时间、空间与物质及其运动完全无关.(√)3.经典力学可以研究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洲际导弹的速度可达6 000 m/s,此速度属于低速还是高速?【提示】属于低速.6 000 m/s远小于光速,因此属于低速.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是3×104m/s;设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费米实验室的圆形粒子加速器可以把电子加速到0.999 999 999 987 倍光速的速度.请思考:图511探讨:地球的公转和电子的运动情况都能用经典力学(牛顿力学)来研究吗?【提示】地球的公转属于宏观、低速运动,能用经典力学来研究;而电子的运动属于微观、高速运动,经典力学就不能适用了.1.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的成就(1)牛顿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体的运动与地上物体的运动统一起来,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第一次大综合,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2)经典力学和以经典力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天体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3)18世纪60年代,力学和热力学的发展及其与生产的结合,使机器和蒸汽机得到改进和推广,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4)由牛顿力学定律导出的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是航空航天技术的理论基础.火箭、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行星探测器等航天器的发射,都是牛顿力学规律的应用范例.2.经典力学的局限性(1)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割裂了时间、空间、物质及其运动之间的联系,不能解释高速运动领域的许多客观现象.(2)经典力学的运动观,从自然观角度来说,给出的是一幅机械运动的图景,不能解释微观世界丰富多彩的现象.3.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低速运动,不适用于高速运动;只适用于宏观世界,不适用于微观世界.1.经典力学不能适用于下列哪些运动( )A.火箭的发射B.宇宙飞船绕地球的运动C.“勇气号”宇宙探测器在火星着陆D.微观粒子的波动性【解析】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故经典力学对A、B、C都能适用,对D不适用.【答案】 D2.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世界”,这里的“宏观世界”是指( )A.行星、恒星、星系等巨大的物质领域B.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世界C.人眼能看到的物质世界D.不涉及分子、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世界【解析】前三个选项说的当然都属于“宏观世界”,但都很片面,没有全面描述,本题应选D.【答案】 D3.(多选)20世纪以来,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事实,而经典力学却无法解释.经典力学只适用于解决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这说明( )A.随着认识的发展,经典力学已成了过时的理论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是有局限性的C.不同领域的事物各有其本质与规律D.人们应当不断地扩展认识,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解析】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要受到他所处的时代的客观条件和科学水平的制约,所以形成的看法也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们只有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认识,才能掌握更广阔领域内的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新的科学的诞生,并不意味着对原来科学的全盘否定,只能认为过去的科学是新的科学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情形.所以A错,B、C、D对.【答案】BCD科学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切科学的发展都是人们主动认识世界的过程,而每个人的研究又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展和提高.科学的成就总是在某些条件下的局部形成,在新的科学成就形成后,它将被包括在其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没有否定牛顿力学的理论,而是把它看成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情形.1.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针对经典力学的运动规律在处理微观高速时所遇到的困难,创立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的主要效应有:(1)长度收缩:在观测运动的物体时,物体沿运动方向上的长度会收缩.(2)时钟变慢:在观测运动的时钟时,时钟显示的时间变慢.(3)质量变化:物体的质量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4)质能关系:物体的质量和能量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关系式为:E=mc2.(5)速度上限:任何物体的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一般情况下,由于物体的速度v≪c,相对论效应消失,其结果还原为经典力学.因此认为经典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情况下的近似.2.广义相对论(1)爱因斯坦于1916年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根据该理论推得一些结果,例:(a)当光线通过强引力场时,光线会发生偏折,即时空会发生“弯曲”.(b)引力场存在引力波.(2)广义相对论把数学与物理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3.量子论的基本内容(1)量子假设最早是在1900年由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来的.(2)量子论认为,微观世界的某些物理量不能连续变化,而只能取某些分立值,相邻两分立值之差称为该物理量的一个量子.(3)微观粒子有时显示出波动性,有时又显示出粒子性,这种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出经典力学中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性质称为波粒二象性,在粒子的质量或能量越大时,波动性变得越不显著,所以我们日常所见的宏观物体,实际上可以看做只具有粒子性.(4)由于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规律性,使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不可能(填“不可能”或“一定”)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例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其中的一个量愈确定,另一个量就愈不确定,粒子的运动不遵守确定性规律而遵守统计规律.1.物体高速运动时,沿运动方向上的长度会变短.(√)2.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时候都不会变.(×)3.对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它的质量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变大.(√)如果你使一个物体加速、加速、再加速,它的速度会增加到等于光速甚至大于光速吗?【提示】不能.因为物体的质量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假若物体的速度趋近于光速,这时物体的质量会趋近于无穷大,故不可能把物体的速度增大到等于光速,当然更不可能大于光速,因为光速是速度的最大值.探讨:在狭义相对论中,长度收缩是不是指物体的长度变短了?时钟变慢是不是指时钟走得慢了?【提示】 不是.长度收缩和时钟变慢是由于时空条件不同而引起的观测效应,不是物体的长度真的变短或时钟真的变慢了.1.尺缩效应运动长度l 会收缩,l =l 01-v 2c2,l 为沿运动方向观测到的物体长度,l 0为物体静止时观测到的长度,在垂直于运动方向上,物体的长度没有变化.2.钟慢效应 运动时钟会变慢,τ=τ1-v 2c2,即运动时钟显示的时间τ比静止的时钟显示的时间τ延缓了,而时钟的结构并没有改变. 3.质速关系物体的质量m 随速度v 的增大而变大,m =m 01-v 2c2,m 0为静止时的质量,m 为运动时的质量.4.质能关系质量m 和能量E 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联系的关系式:E =mc 2,式中c 为光速.5.任何物体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6.当v ≪c 时,相对论效应消失,其结果还原为经典力学,因此经典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情况下的近似.4.假设地面上有一列火车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行,其内站立着一个中等身材的人,站在路旁的人观察车里的人,观察的结果是( )【导学号:22852123】A .这个人是一个矮胖子B .这个人是一个瘦高个子C .这个人矮但不胖D .这个人瘦但不高 【解析】 由公式l =l 01-v 2c2可知,在运动方向上,人的宽度要减小,在垂直于运动方向上,人的高度不变.【答案】 D5.A 、B 两火箭沿同一方向高速飞过地面上的某处,v A >v B .在火箭A 上的人观察到的结果正确的是( )A .火箭A 上的时钟走得最快B .地面上的时钟走得最快C .火箭B 上的时钟走得最快D .火箭B 上的时钟走得最慢【解析】 在火箭A 看来,地面和火箭B 都高速远离自已,由t =t 01-⎝ ⎛⎭⎪⎫v c 2知,在火箭A 上的人观察到的结果是地面和火箭B 的时钟都变慢了,且vA >v B ,故地面的时钟最慢,因此A 正确,B 、C 、D 错误.【答案】 A6.把电子从v 1=0.9c 加速到v 2=0.97c 时电子的质量增加多少?(已知电子静止质量m 0=9.1×10-31 kg)【解析】 电子速度为v 1时电子质量为m 1=m 01-v 1c2=m 01-0.92电子速度为v 2时电子质量为m 2=m 01-v 2c2=m 01-0.972电子质量增量为Δm =m 2-m 1=1.66×10-30kg.【答案】 1.66×10-30kg时间延缓效应和长度收缩效应的应用方法1.(1)“钟慢效应”或“动钟变慢”是在两个不同惯性系中进行时间比较的一种效应,不要认为是时钟的结构或精度因运动而发生了变化,而是在不同参考系中对时间的观测效应.(2)运动时钟变慢完全是相对的,在两个惯性参考系中的观测者都将发现对方的钟变慢了.2.(1)长度收缩效应是狭义相对论时空观的一种体现,即在不同惯性系中的观测者对同一物体的同一个空间广延性进行观测,测得的结果不同.(2)这种沿着运动方向的长度的变化是相对的;另外垂直于速度方向的长度不变.。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及宇宙速度的概念。
2.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学具:计算器、笔记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人造卫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造卫星的发射。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造卫星是如何发射的吗?它和宇宙速度有什么关系?第二环节:探究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1.讲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卫星发射的基本过程。
2.展示卫星发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发射原理。
3.提问:人造卫星发射过程中,为什么需要达到一定的速度?第三环节:讲解宇宙速度的概念1.介绍宇宙速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宇宙速度的三个级别。
2.分别解释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3.展示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第四环节:推导宇宙速度1.利用物理公式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引导学生理解推导过程。
2.讲解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掌握推导方法。
3.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根据推导过程,自己尝试推导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吗?第五环节:实例分析1.给出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讲解实例的解题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举出其他关于宇宙速度的应用实例吗?第六环节:课堂小结2.强调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什么疑问或收获?五、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2.完成课后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3.深入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拓展知识面。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和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点。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物理考点 1.会比较卫星运动的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2.理解三种宇宙速度,并会求解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3.会分析天体的“追及”问题.考点一 卫星运行参量的分析基础回扣1.天体(卫星)运行问题分析将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2.基本公式:(1)线速度:G =m ⇒v =Mmr 2v 2r GM r (2)角速度:G =mω2r ⇒ω=Mmr 2GMr 3(3)周期:G =m 2r ⇒T =2πMmr 2(2πT )r 3GM(4)向心加速度:G =ma ⇒a =Mmr 2GMr 2结论:r 越大,v 、ω、a 越小,T 越大.技巧点拨1.公式中r 指轨道半径,是卫星到中心天体球心的距离,R 通常指中心天体的半径,有r =R +h .2.近地卫星和同步卫星卫星运动的轨道平面一定通过地心,一般分为赤道轨道、极地轨道和其他轨道,同步卫星的轨道是赤道轨道.(1)近地卫星:轨道在地球表面附近的卫星,其轨道半径r =R (地球半径),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v =7.9 km/s(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大运行速度),T =85 min(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周期).(2)同步卫星①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共面.②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等,T =24 h.③高度固定不变,h =3.6×107 m.④运行速率均为v =3.1×103 m/s. 卫星运行参量与轨道半径的关系例1 (2020·浙江7月选考·7)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的标识如图1所示.若火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均可视为匀速圆周运动,火星公转轨道半径与地球公转轨道半径之比为3∶2,则火星与地球绕太阳运动的( )图1A .轨道周长之比为2∶3B .线速度大小之比为∶32C .角速度大小之比为2∶323D .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9∶4答案 C解析 轨道周长C =2πr ,与半径成正比,故轨道周长之比为3∶2,故A 错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m ,得v =,得==,故B 错误;由万有引力提供GMmr 2v 2r GMr v 火v 地r 地r 火23向心力有=mω2r ,得ω=,得==,故C 正确;由=ma ,得GMm r 2GMr 3ω火ω地r 地3r 火32233GMmr 2a =,得==,故D 错误.GMr 2a 火a 地r 地2r 火249 同步卫星、近地卫星及赤道上物体的比较例2 (2019·青海西宁市三校联考)如图2所示,a 为放在赤道上相对地球静止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b 为沿地球表面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轨道半径约等于地球半径),c 为地球的同步卫星.下列关于a 、b 、c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2A .b 卫星转动线速度大于7.9 km/sB .a 、b 、c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关系为a a >a b >a cC .a 、b 、c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关系为T a =T c <T bD .在b 、c 中,b 的线速度大答案 D解析 b 为沿地球表面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G =m ,MmR 2v 2R 解得v =,又=mg ,可得v =,与第一宇宙速度大小相同,即v =7.9 km/s ,故GMR GMmR 2gR A 错误;地球赤道上的物体与同步卫星具有相同的角速度,所以ωa =ωc ,根据a =rω2知,c 的向心加速度大于a 的向心加速度,根据a =得b 的向心加速度大于c 的向心加速度,GMr 2即a b >a c >a a ,故B 错误;卫星c 为地球同步卫星,所以T a =T c ,根据T =2π得c 的周r 3GM 期大于b 的周期,即T a =T c >T b ,故C 错误;在b 、c中,根据v =,可知b 的线速度GMr 比c 的线速度大,故D 正确.1.(卫星运行参量的比较)(2020·浙江1月选考·9)如图3所示,卫星a 、b 、c 沿圆形轨道绕地球运行.a 是极地轨道卫星,在地球两极上空约1 000 km 处运行;b 是低轨道卫星,距地球表面高度与a 相等;c 是地球同步卫星,则( )图3A .a 、b 的周期比c 大B .a 、b 的向心力一定相等C .a 、b 的速度大小相等D .a 、b 的向心加速度比c 小答案 C解析 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m =mω2r =m r =ma ,可知v =,ω=GMmr 2v 2r 4π2T 2GM r,T =,a =,由此可知,半径越大,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越小,周GM r 32πr 3GM GMr 2期越长,因为a 、b 卫星的半径相等,且比c 小,因此a 、b 卫星的线速度大小相等,向心加速度比c 大,周期小于卫星c 的周期,选项C 正确,A 、D 错误;由于不知道三颗卫星的质量关系,因此不清楚向心力的关系,选项B 错误.2.(同步卫星)关于我国发射的“亚洲一号”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其质量加倍,则轨道半径也要加倍B .它在北京上空运行,故可用于我国的电视广播C .它以第一宇宙速度运行D .它运行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答案 D解析 由G =m 得r =,可知轨道半径与卫星质量无关,A 错误;同步卫星的轨道Mmr 2v 2r GMv 2平面必须与赤道平面重合,即在赤道上空运行,不能在北京上空运行,B 错误;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在最低圆轨道上运行的速度,而同步卫星在高轨道上运行,其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C 错误;所谓“同步”就是卫星保持与赤道上某一点相对静止,所以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D 正确.3.(卫星运动分析)(2016·全国卷Ⅰ·17)利用三颗位置适当的地球同步卫星,可使地球赤道上任意两点之间保持无线电通讯.目前,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6倍.假设地球的自转周期变小,若仍仅用三颗同步卫星来实现上述目的,则地球自转周期的最小值约为( )A .1 hB .4 h C .8 h D .16 h 答案 B解析 地球自转周期变小,卫星要与地球保持同步,则卫星的公转周期也应随之变小,由开普勒第三定律=k 可知卫星离地球的高度应变小,要实现三颗卫星覆盖全球的目的,则卫r 3T 2星周期最小时,由数学几何关系可作出卫星间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 ==2R Rsin 30°由=得r 13T 12r 23T 22=(6.6R )3242(2R )3T 22解得T 2≈4 h .考点二 宇宙速度的理解和计算基础回扣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 1=7.9 km/s ,是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环绕速度,也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 2=11.2 km/s ,是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 3=16.7 km/s ,是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技巧点拨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方法一:由G =m ,得v 1== m/s ≈7.9×103MmR 2v 12R GMR 6.67×10-11×5.98×10246.4×106m/s.方法二:由mg =m 得v 1== m/s ≈7.9×103 m/s.v 12R gR 9.8×6.4×106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也是人造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此时它的运行周期最短,T min =2π=5 078 s ≈85 min.Rg 2.宇宙速度与运动轨迹的关系(1)v 发=7.9 km/s 时,卫星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2)7.9 km/s<v 发<11.2 km/s ,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轨迹为椭圆.(3)11.2 km/s ≤v 发<16.7 km/s ,卫星绕太阳运动的轨迹为椭圆.(4)v 发≥16.7 km/s ,卫星将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空间.例3 (2020·北京卷·5)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已知火星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0%,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5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火星探测器的发射速度应大于地球的第二宇宙速度B .火星探测器的发射速度应介于地球的第一和第二宇宙速度之间C .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大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D .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答案 A解析 火星探测器需要脱离地球的束缚,故其发射速度应大于地球的第二宇宙速度,故A正确,B 错误;由G =m 得,v 火===v 地,故火星的第一宇宙速MmR 2v 2R GM 火R 火0.1M 地G0.5R 地55度小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故C 错误;由=mg 得,g 火=G =G =0.4gGMmR 2M 火R 火20.1M 地(0.5R 地)2地,故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小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故D 错误.4.(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地球的近地卫星线速度大小约为8 km/s ,已知月球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地球半径约为月球半径的4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81A .在月球上发射卫星的最小速度约为8 km/s B .月球卫星的环绕速度可能达到4 km/s C .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1.8 km/sD .“近月卫星”的速度比“近地卫星”的速度大答案 C解析 根据第一宇宙速度v =,月球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之比为GMR ===,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v 2=v 1=×8 km/s ≈1.8 km/s ,在月球上v 2v 1M 2R 1M 1R 2481292929发射卫星的最小速度约为1.8 km/s ,月球卫星的环绕速度小于或等于1.8 km/s ,“近月卫星”的速度为1.8 km/s ,小于“近地卫星”的速度,故C 正确.5.(宇宙速度的理解和计算)宇航员在一行星上以速度v 0竖直上抛一质量为m 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经2t 后落回手中,已知该星球半径为R .求:(1)该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2)该星球的第二宇宙速度的大小.已知取无穷远处引力势能为零,物体距星球球心距离为r 时的引力势能E p =-G .(G 为万有引力常量)mMr 答案 (1) (2)v 0Rt 2v 0R t解析 (1)由题意可知星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v 0t由万有引力定律知mg =m v 12R解得v 1==.gR v 0Rt (2)由星球表面万有引力等于物体重力知=mgGMmR 2又E p =-G mMR解得E p =-m v 0Rt 由机械能守恒有m v 22-=012m v 0R t 解得v 2=.2v 0Rt 考点三 天体的“追及”问题1.相距最近两卫星的运转方向相同,且位于和中心连线的半径上同侧时,两卫星相距最近,从运动关系上,两卫星运动关系应满足(ωA -ωB )t =2n π(n =1,2,3…).2.相距最远当两卫星位于和中心连线的半径上两侧时,两卫星相距最远,从运动关系上,两卫星运动关系应满足(ωA -ωB )t ′=(2n -1)π(n =1,2,3…).例4 当地球位于太阳和木星之间且三者几乎排成一条直线时,称之为“木星冲日”,2016年3月8日出现了一次“木星冲日”.已知木星与地球几乎在同一平面内沿同一方向绕太阳近似做匀速圆周运动,木星到太阳的距离大约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5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下一次的“木星冲日”时间肯定在2018年B .下一次的“木星冲日”时间肯定在2017年C .木星运行的加速度比地球的大D .木星运行的周期比地球的小答案 B解析 地球公转周期T 1=1年,由T =2π可知,土星公转周期T 2=T 1≈11.18r 3GM 125年.设经时间t ,再次出现“木星冲日”,则有ω1t -ω2t =2π,其中ω1=,ω2=,解得2πT 12πT 2t ≈1.1年,因此下一次“木星冲日”发生在2017年,故A 错误,B 正确;设太阳质量为M ,行星质量为m ,轨道半径为r ,周期为T ,加速度为a .对行星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G =ma =m r ,解得a =,T =2π,由于木星到太阳的距离大约是地球到太阳Mmr 24π2T 2GMr 2r 3GM 距离的5倍,因此,木星运行的加速度比地球的小,木星运行的周期比地球的大,故C 、D 错误.6.(天体的“追及”问题)(多选)(2020·山西太原市质检)如图4,在万有引力作用下,a 、b 两卫星在同一平面内绕某一行星c 沿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轨道半径之比为r a ∶r b =1∶4,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图4A .a 、b 运动的周期之比为T a ∶T b =1∶8B .a 、b 运动的周期之比为T a ∶T b =1∶4C .从图示位置开始,在b 转动一周的过程中,a 、b 、c 共线12次D .从图示位置开始,在b 转动一周的过程中,a 、b 、c 共线14次答案 AD解析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半径的三次方与周期的二次方成正比,则a 、b 运动的周期之比为1∶8,A 对,B 错;设图示位置ac 连线与bc 连线的夹角为θ<,b 转动一周(圆心角为π22π)的时间为T b ,则a 、b 相距最远时:T b -T b =(π-θ)+n ·2π(n =0,1,2,3…),可知2πTa 2πTb n <6.75,n 可取7个值;a 、b 相距最近时:T b -T b =(2π-θ)+m ·2π(m =0,1,2,3…),可2πTa 2πTb 知m <6.25,m 可取7个值,故在b 转动一周的过程中,a 、b 、c 共线14次,C 错,D 对.课时精练1.(2020·天津卷·2)北斗问天,国之夙愿.如图1所示,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的收官之星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其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7倍.与近地轨道卫星相比,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图1A.周期大B.线速度大C.角速度大D.加速度大答案 A解析 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G=m()2r、G=m、G=mω2r、G=maMmr22πTMmr2v2rMmr2Mmr2可知T=2π、v=、ω=、a=,因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轨道半径大于近r3GMGMrGMr3GMr2地轨道卫星的轨道半径,所以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周期大、线速度小、角速度小、向心加速度小,故选项A正确.2.(2020·四川泸州市质量检测)我国实施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计划,已经发射了“悟空”“墨子”“慧眼”等系列的科技研究卫星,2019年8月31日又成功发射一颗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若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均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的轨道高度比地球同步卫星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实验卫星的周期大于地球同步卫星的周期B.该实验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大于地球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C.该实验卫星的线速度小于地球同步卫星的线速度D.该实验卫星的角速度小于地球同步卫星的角速度答案 B解析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G=m2r=m=mω2r=ma,解得:v=,T=2πMmr2(2πT)v2rGMr ,ω=,a=.实验卫星的轨道半径小于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可知该实验r3GMGMr3GMr2卫星周期比地球同步卫星的小,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均比地球同步卫星的大,故选项B 正确,A 、C 、D 错误.3.(2019·天津卷·1)2018年12月8日,肩负着亿万中华儿女探月飞天梦想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视探测,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足迹”,如图2.已知月球的质量为M 、半径为R .探测器的质量为m ,引力常量为G ,嫦娥四号探测器围绕月球做半径为r 的匀速圆周运动时,探测器的( )图2A .周期为B .动能为4π2r 3GM GMm2RC .角速度为D .向心加速度为Gmr 3GMR 2答案 A解析 嫦娥四号探测器环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提供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mω2r =m =m r =ma ,解得ω=、v =、T =、a =,GMmr 2v 2r 4π2T 2GMr 3GMr 4π2r 3GM GMr 2则嫦娥四号探测器的动能为E k =m v 2=,由以上可知A 正确,B 、C 、D 错误.12GMm2r 4.(2019·北京卷·18)2019年5月17日,我国成功发射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该卫星属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同步卫星).该卫星( )A .入轨后可以位于北京正上方B .入轨后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C .发射速度大于第二宇宙速度D .若发射到近地圆轨道所需能量较少答案 D解析 同步卫星只能位于赤道正上方,A 项错误;由=知,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GMmr 2m v 2r 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越小,因此入轨后的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近地卫星的速度),B 项错误;同步卫星的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小于第二宇宙速度,C 项错误;若发射到近地圆轨道,所需发射速度较小,所需能量较少,D 正确.5.(多选)(2020·江苏卷·7改编)甲、乙两颗人造卫星质量相等,均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甲的轨道半径是乙的2倍.下列应用公式进行的推论正确的有( )A .由v =可知,甲的速度是乙的倍gr 2B .由a =ω2r 可知,甲的向心加速度是乙的2倍C .由F =G 可知,甲的向心力是乙的Mm r 214D .由=k 可知,甲的周期是乙的2倍r 3T 22答案 CD解析 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时有G =m ,即v =,因此甲的速度是乙的Mmr 2v 2r GMr 倍,故A 错误;由G =ma 得a =,故甲的向心加速度是乙的,故B 错误;由22Mmr 2GMr 214F =G 知甲的向心力是乙的,故C 正确;由开普勒第三定律=k ,绕同一天体运动,k Mmr 214r 3T 2值不变,可知甲的周期是乙的2倍,故D 正确.26.(2020·全国卷Ⅲ·16)“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9年1月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着陆前曾绕月球飞行,某段时间可认为绕月做匀速圆周运动,圆周半径为月球半径的K 倍.已知地球半径R 是月球半径的P 倍,地球质量是月球质量的Q 倍,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则“嫦娥四号”绕月球做圆周运动的速率为( )A. B. C. D.RKg QP RPKgQ RQgKP RPgQK答案 D解析 在地球表面有G =mg ,“嫦娥四号”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有M 地mR 2G =m ′,根据已知条件有R =PR 月,M 地=QM 月,联立以上各式解得v =M 月m ′(KR 月)2v 2KR 月,故选D.RPgQK 7.如图3,甲、乙两颗卫星以相同的轨道半径分别绕质量为M 和2M 的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A .甲的向心加速度比乙的小B .甲的运行周期比乙的小C .甲的角速度比乙的大D .甲的线速度比乙的大答案 A8.星球上的物体脱离星球引力所需要的最小速度称为第二宇宙速度.星球的第二宇宙速度v 2与第一宇宙速度v 1的关系是v 2=v 1.已知某星球的半径为r ,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2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 的.不计其他星球的影响.则该星球的第二宇宙速度为( )16A. B.gr 3gr 6C. D.gr 3gr 答案 A解析 该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满足:G =m ,在该星球表面处万有引力等于重力:G Mmr 2v 12r =m ,由以上两式得v 1=,则第二宇宙速度v 2=×=,故A 正确.Mmr 2g6gr62gr6gr39.(2019·安徽宣城市第二次模拟)有a 、b 、c 、d 四颗地球卫星,卫星a 还未发射,在地球赤道上随地球表面一起转动,卫星b 在地面附近近地轨道上正常运动,c 是地球同步卫星,d 是高空探测卫星,各卫星排列位置如图4,则有( )图4A .a 的向心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B .b 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弧长最长C .c 在4 h 内转过的圆心角是π6D .d 的运动周期有可能是20 h 答案 B解析 同步卫星的周期、角速度与地球自转周期、角速度相同,则知a 与c 的角速度相同,根据a =ω2r 知,c 的向心加速度大于a 的向心加速度.由G =mg ,解得:g =,卫星Mmr 2GMr 2的轨道半径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则c 的向心加速度小于b 的向心加速度,而b 的向心加速度约为g ,则a 的向心加速度小于重力加速度g ,故A 错误;由G =m ,解得:v =Mmr 2v 2r ,卫星的半径r 越大,速度v 越小,所以b 的速度最大,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弧长最长,GMr故B 正确;c 是地球同步卫星,周期是24 h ,则c 在4 h 内转过的圆心角是×4=,故C 2π24π3错误;由开普勒第三定律=k 可知:卫星的半径r 越大,周期T 越大,所以d 的运动周期r 3T 2大于c 的周期24 h ,即不可能是20 h ,故D 错误.10.(多选)(2019·贵州毕节市适应性监测(三))其实地月系统是双星模型,为了寻找航天器相对地球和月球不动的位置,科学家们作出了不懈努力.如图5所示,1767年欧拉推导出L 1、L 2、L 3三个位置,1772年拉格朗日又推导出L 4、L 5两个位置.现在科学家把L 1、L 2、L 3、L 4、L 5统称地月系中的拉格朗日点.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并通过处于拉格朗日区的“嫦娥四号”中继卫星“鹊桥”把信息返回地球,引起众多师生对拉格朗日点的热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5A .在拉格朗日点航天器的受力不再遵循万有引力定律B .在不同的拉格朗日点航天器随地月系统运动的周期均相同C .“嫦娥四号”中继卫星“鹊桥”应选择L 1点开展工程任务实验D .“嫦娥四号”中继卫星“鹊桥”应选择L 2点开展工程任务实验答案 BD解析 在拉格朗日点的航天器仍然受万有引力,在地球和月球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地月双星系统的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A 错误;因在拉格朗日点的航天器相对地球和月球的位置不变,说明它们的角速度一样,因此周期也一样,B 正确;“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的是月球的背面,“鹊桥”要把探测器在月球背面采集的信息传回地球,L 2在月球的背面,因此应选在L 2点开展工程任务实验,所以C 错误,D 正确.11.经长期观测发现,A 行星运行轨道的半径近似为R 0,周期为T 0,其实际运行的轨道与圆轨道存在一些偏离,且周期性地每隔t 0(t 0>T 0)发生一次最大的偏离,如图6所示,天文学家认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 行星外侧还存在着一颗未知行星B ,已知行星B 与行星A 同向转动,则行星B 的运行轨道(可认为是圆轨道)半径近似为( )图6A .R =R 0B .R =R 03t 02(t 0-T 0)2t 0t 0-T 0C .R =R 0D .R =R 0t 03(t 0-T 0)3t 0t 0-T 0答案 A解析 A 行星运行的轨道发生最大偏离,一定是B 对A 的引力引起的,且B 行星在此时刻对A 有最大的引力,故此时A 、B 行星与恒星在同一直线上且位于恒星的同一侧,设B 行星的运行周期为T ,运行的轨道半径为R ,根据题意有t 0-t 0=2π,所以T =,由开2πT 02πT t 0T 0t 0-T 0普勒第三定律可得=,联立解得R =R 0,故A 正确,B 、C 、D 错误.R 03T 02R 3T 23t 02(t 0-T 0)212.(2019·河南郑州市第一次模拟)“玉兔号”月球车与月球表面的第一次接触实现了中国人“奔月”的伟大梦想.“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做了一个自由下落实验,测得物体从静止自由下落h 高度的时间为t ,已知月球半径为R ,自转周期为T ,引力常量为G .求:(1)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大小;(2)月球的质量和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3)月球同步卫星离月球表面高度.答案 (1) (2) (3)-R2ht 22R 2hGt 22hRt 23T 2R 2h2π2t 2解析 (1)由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h =gt 2,所以有:g =.122ht 2(2)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近月卫星的运行速度,根据重力提供向心力mg =m ,v 12R 所以:v 1==gR 2hRt 2在月球表面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则有:mg =GMm R 2所以M =.2R 2hGt 2(3)月球同步卫星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m (R +h ′)GMm(R +h ′)24π2T 2解得h ′=-R .3T 2R 2h2π2t 213.(多选)(2019·全国卷Ⅰ·21)在星球M 上将一轻弹簧竖直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把物体P 轻放在弹簧上端,P 由静止向下运动,物体的加速度a 与弹簧的压缩量x 间的关系如图7中实线所示.在另一星球N上用完全相同的弹簧,改用物体Q 完成同样的过程,其a -x 关系如图中虚线所示.假设两星球均为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已知星球M 的半径是星球N 的3倍,则( )图7A .M 与N 的密度相等B .Q 的质量是P 的3倍C .Q 下落过程中的最大动能是P 的4倍D .Q 下落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压缩量是P 的4倍答案 AC解析 设物体P 、Q 的质量分别为m P 、m Q ;星球M 、N 的质量分别为M 1、M 2,半径分别为R 1、R 2,密度分别为ρ1、ρ2;M 、N 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分别为g 1、g 2.在星球M 上,弹簧压缩量为0时有m P g 1=3m P a 0,所以g 1=3a 0=G ,密度ρ1==;在星球N 上,M 1R 12M 143πR 139a 04πGR 1弹簧压缩量为0时有m Q g 2=m Q a 0,所以g 2=a 0=G ,密度ρ2==;因为M 2R 22M 243πR 233a 04πGR 2R 1=3R 2,所以ρ1=ρ2,选项A 正确;当物体的加速度为0时有m P g 1=3m P a 0=kx 0,m Q g 2=m Q a 0=2kx 0,解得m Q =6m P ,选项B 错误;根据a -x 图线与x轴围成图形的面积和质量的乘积表示合外力做的功可知,E km P =m P a 0x 0,E km Q =m Q a 0x 0,所32以E km Q =4E km P ,选项C 正确;根据运动的对称性可知,Q 下落时弹簧的最大压缩量为4x 0,P 下落时弹簧的最大压缩量为2x 0,选项D 错误.。
高一物理必修2人造卫星宇宙速度学习目标:1.知道人造卫星的运行原理和轨道。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
3.掌握人造卫星的周期、线速度、角速度跟其轨道半径的关系。
学习重点:1.人造卫星的运行原理和轨道。
2.人造卫星的周期、线速度、角速度跟其轨道半径的关系。
学习难点: 人造卫星的周期、线速度、角速度跟其轨道半径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人造卫星的运行原理和轨道1.运行原理:2.运行轨道二、宇宙速度:1.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2.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三、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是两个不周的概念。
所谓发射速度是指被发射物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时的初速度,并且一旦发射后就再无能量补充,被发射物仅依靠自己的初动能克服地球引力上升一定高度,进入运动轨道。
要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若发射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卫星只能“贴着”地面近地运行,如果要使人造卫星在距地面较高的轨道上运行,就必须使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所谓运行速度,是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当卫星“贴着”地面运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
根据知,人造卫星距地面越高(即轨道半径r越大),运行速度越小。
实际上,由于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都大于地球半径,所以卫星的实际运行速度一定小于发射速度。
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是:1 1.2km/.y>v发≥7.9km/s>v运四、人造卫星绕行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1.线速度与半径的关系:2.角速度与半径的关系:3.周期与半径的关系:由五、地球同步卫星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地面静止的跟地球自转同步的卫星。
卫星要与地球自转同步,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卫星绕地球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且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即等于24h)。
2.卫星运行的圆形轨道必须与地球的赤道平面重合。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宇宙中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卫星的定义、人造卫星的分类及其应用。
2. 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
3. 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卫星发射过程、火箭推进原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的应用、人造卫星发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造卫星及其宇宙速度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人造卫星发射过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卫星发射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卫星的定义、人造卫星的分类及其应用。
3. 引入宇宙速度的概念: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
4. 讲解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
5. 分析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卫星发射过程、火箭推进原理。
6.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卫星发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人造卫星基本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卫星发射案例,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人造卫星在通信、导航、地球观测等领域的应用。
2. 探讨宇宙速度在航天工程中的重要性。
3. 介绍我国人造卫星发射的历史和现状。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人造卫星发射过程、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等。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把握第一宇宙速度的运算方法。
难点: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
一、三个宇宙速度 1. 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最小发射速度(又叫最大围绕速度、近地围绕速度)其值为:km /s 9.71 v 。
第一宇宙速度的运算方法一: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确实是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G()2h r mM+=m ()hr v +2,v =h r GM+。
当h ↑,v ↓,因此在地球表面邻近卫星的速度是它运行的最大速度。
其大小为r>>h (地面邻近)时,1V =7.9×103m/s 。
重力确实是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1v mg m r h =+。
当r>>h 时,gh ≈g ,因此v1=gr =7.9×103m/s 。
【要点诠释】对第一宇宙速度的明白得(1)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大的围绕速度是指其轨道为圆。
若为椭圆这7.9km/s 则为近地点的最小速度。
(2)gRRGMv ==1上式对其他天体也适用,R 为天体半径,M 为天体质量,g 为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为引力常量。
2.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假如卫星的速大于km/s 9.7而小于km/s 2.11,卫星将做椭圆运动。
当卫星的速度等于或大于km/s 2.11的时候,物体就能够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成为绕太阳运动的人造行星,或飞到其他行星上去,把km /s 2.112=v 叫做第二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是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3. 第三宇宙速度物体挣脱太阳系而飞向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所需要的最小发射速度叫做第三宇宙速度,又称逃逸速度,其值为:km/s 7.163=v 。
应该熟记常识:地球公转周期1年,自转周期1天=24小时=86400s ,地球表面半径6.4×103km ,表面重力加速度g =9.8 m/s2,月球公转周期30天,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6,月地距离为384400km 。
§3.4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一.本节知识归纳:(一)处理卫星问题方法:把天体运动看成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222224T r m r m r v mr Mm G F πω====万;由该式可知:r 越大,卫星线速度越 ;角速度越 ;周期越 .(二)宇宙速度:1.第一宇宙速度:v = km/s ,它是卫星在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备的速度.2.第二宇宙速度:v = km/s ,它是卫星 的最小发射速度.3.第三宇宙速度:v = km/s ,它是卫星 的最小发射速度.(三)近地卫星:1.轨道:以地心为圆心的圆形轨道。
2.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n F F 引 r 增大2Mm G r = 2222n n v m v r mr mr T ma a ωωπ⇒=⇒⎛⎫⎪⎝⎭⇒(四)同步卫星:1.轨道:在赤道的正上方。
2.定周期:T=24小时。
3.离地高度:h=36000km 。
求解方法: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2222()36000MmGm R h h RT R h h R km π=+⇒=+⇒==由黄金代换式GM=gR 4.线速度大小:v=3.1km/s 5.角速度大小:定值。
6.向心加速度大小:定值。
二.例题分析:D v .从人造卫星环绕地球运转的速度=可知,把卫星发gR r 02/例1.1990年3月,紫金山天文台将1965年9月20日发现的第2753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其直径为32km ,如该小行星的密度和地球相同,则该小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为多少?(已知地球半径R =6400km ,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v 1=8km/s )例2.如图所示,a 、b 、c 是地球大气层外圆形轨道上运行的三颗人造地球卫星,a 、b 质量相同,且小于c 的质量,则( )A .b 所需向心力最小B .b 、c 周期相等,且大于a 的周期C .b 、c 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且大于a 的向心加速度D .b 、c 的线速度大小相等,且小于a 的线速度例3.有两个人造地球卫星,都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它们的轨道半径之比r 1∶r 2=4∶1,求这两个卫星的: (1)线速度之比; (2)角速度之比; (3)向心加速度之比; (4)运动周期之比.例4.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飞行的最小速度 B .它是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圆形轨道上的运行速度 C .它是能使卫星进入近地圆形轨道的最小发射速度射到越远的地方越容易例5.关于我国发射的“亚洲一号”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其质量加倍,则轨道半径也要加倍B.它在北京上空运行,故可用于我国的电视广播C.它以第一宇宙速度运行 D.它运行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例6.两颗人造地球卫星A和B的质量之比m A∶m B=1∶2,轨道半径之比r A∶r B=1∶3,某一时刻它们的连线通过地心,则此时它们的线速度之比v A∶v B=___________,向心加速度之比a A∶a B=___________,向心力之比F A∶F B=_____________.例7.人造卫星在太空运行中,天线偶然折断,天线将()A.继续和卫星一起沿轨道运行B.做平抛运动,落向地球C.由于惯性,沿轨道切线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远离地球D.做自由落体运动,落向地球例8.已知火星的半径为地球半径的一半,火星的质量为地球质量的1/9,已知一物体在地球上的重量比在火星上的重量大49N,求这个物体的质量是多少。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3. 理解宇宙速度在发射卫星和载人航天中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2. 第一宇宙速度3. 第二宇宙速度4. 第三宇宙速度5. 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和理解,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分类和宇宙速度的概念。
2. 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卫星轨道和宇宙速度。
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宇宙速度在发射卫星和载人航天中的重要性。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卫星发射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人造卫星及其重要性。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介绍地球卫星、月球卫星、行星卫星等不同类型的卫星。
3.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解释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并通过公式进行计算。
4.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介绍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5.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宇宙速度在发射卫星和载人航天中的重要性。
6.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其他可能性。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复习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
2. 复习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3. 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宇宙速度在发射卫星和载人航天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人造卫星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2. 评价学生对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对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
4.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知道人造卫星是如何进入太空的。
2. 让学生理解宇宙速度的概念,掌握计算人造卫星轨道速度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的计算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造卫星发射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人造卫星及其发射过程。
2. 讲授新课:(1)介绍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解释人造卫星是如何进入太空的。
(2)讲解宇宙速度的定义,阐述宇宙速度与人造卫星轨道速度的关系。
(3)引导学生掌握计算人造卫星轨道速度的方法。
3. 课堂互动:(1)提问:什么是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如何进入太空的?(2)提问:什么是宇宙速度?为什么说它是人造卫星进入轨道的关键?(3)提问:如何计算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4. 巩固知识:(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特定的人造卫星轨道速度。
(2)讨论:为什么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与人造卫星的质量、发射高度有关?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和宇宙速度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一颗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
2. 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
3. 思考题:如何提高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请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介绍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及其应用领域,如地球观测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等。
2. 讲解人造卫星发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火箭发射、卫星入轨等。
3.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动态,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
七、实例分析:1. 以我国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卫星为例,分析其轨道速度的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2. 以我国北斗导航卫星为例,讲解其轨道速度与人造卫星发射高度、质量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及其运行机制。
2.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3. 能够运用宇宙速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卫星通信、GPS定位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2. 第一宇宙速度3. 第二宇宙速度4. 第三宇宙速度5. 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计算及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及其宇宙速度。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卫星发射和运行过程。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宇宙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及其运行机制。
2. 讲授新课:2.1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2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3 讲解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宇宙速度的理解,让学生举例说明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相关领域。
5. 课后作业:5.1 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
5.2 请学生运用宇宙速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卫星通信、GPS定位等问题。
六、教学案例分析1. 案例一:卫星通信通过分析卫星通信原理,让学生理解第一宇宙速度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卫星通信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实际应用,如国际电话网络、电视广播等。
2. 案例二:GPS定位解析GPS定位原理,让学生了解第二宇宙速度在GPS卫星导航系统中的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利用GPS定位功能查询地理位置、速度等信息的方法。
七、实验与实践1. 实验一:制作简易卫星模型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的卫星模型,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结构。
人造卫星一、考点理解(一)人造生星1.动力学特征和运动学特征的关系把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卫星所需向心由万有引力提供R f m R m R m m G T R v R Mm 2222)2()(22πωπ==== 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公式进行分析或计算。
式中的R 为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
2.卫星的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R的关系(1)由R vRMm m G 22=得RGMv =,∴R 越大,v 越小(2)由R m G RMm 22ω=得3R GM =ω∴R 越大,ω越小(3)由R m G T R Mm 2224π=,得GMR T 324π=∴R 越大,T 越大。
特别地,当卫星贴近地面飞行时,其线速度v 最大,周期T 最小,其值分别为v m =7.9km/s (即第一宇宙速度),T min =84.8分钟 3.三种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环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也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v 1=7.9km/s 。
第二宇宙速度:使卫星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v 2=11.2km/s 。
第三宇宙速度:使卫星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v 3=16.7km/s (二)地球同步卫星 1.特点(1)地球同步卫星只能定点在赤道上空。
(2)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和周期。
(3)地球同步卫星相对地面静止。
(4)同步卫星的高度是一定的。
∵F 引=F 向即:)(020)(20h R m h R GMm+=+ω ∴032R h GM-=ω式中:ω0是地球自转角速度,M 为地球质量,R 0为地球半径,都是定值,故h 是定值。
(5)运行方向一定自西向东运行。
2.用途地球同步卫星主要用于通信等方面。
(三)卫星的发射、运行、变轨、收回对于人造地球卫星,由mv r m m G 2=',得r m G v '=。
这一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的运行速度,其大小随轨道半径的增大而减小。
第二册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概念及其发射过程。
2.理解宇宙速度的概念,掌握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宇宙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我国发射的人造卫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
(2)提问:人造卫星是如何发射到太空的?发射过程中需要满足哪些条件?2.教学内容(1)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a.讲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通过动画展示发射过程。
b.分析发射过程中所需的动力、速度等条件。
(2)宇宙速度的概念a.讲解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
b.比较三个宇宙速度的大小及适用范围。
(3)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a.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v1=√(GM/R)b.讲解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3.实验操作(1)分组实验:测量不同高度下物体的重力加速度。
(2)根据实验数据,推导出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
4.课堂讨论(1)讨论人造卫星发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分析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射历程。
(2)计算地球表面附近的第一宇宙速度。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情况等。
2.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如操作规范、数据记录等。
3.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解题过程、计算结果等。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宇宙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难点补充:教学内容:(1)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a.讲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通过动画展示发射过程。
3.4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重点和难点
人造卫星的分析
知识要点分析
1. 天体的运动是指由于受到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作用,绕中心天体所做的匀速圆周运动。
它的特点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2. 天体质量M、平均密度ρ的估算:测量出其它天体绕中心天体圆运动的半径R和周期T,若中心天体的半径为R0,则
∴中心天体质量
中心天体密度
3. 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由于地球自转,地面上的物体随地球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其旋转中心是地轴上的某点。
旋转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提供,另一个分力就是重力。
但重力和万有引力差别很小,一般可认为二者相等。
4. 人造地球卫星一般是沿椭圆轨道运行,为使问题简化,我们认为卫星以一个恰当的速率绕地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它圆运动所需向心力。
5. 卫星的绕行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都与轨道半径r有关:
由,得,可见r越大,v越小。
当卫星贴地球表面绕行时,其速度最大,约为7.9km/s;
由,得,可见r越大,ω越小;
由,得,可见r越大,T越大。
当卫星贴地球表面绕行
时,其周期最短,约为84分钟。
以上分析说明,轨道半径r是关键量,解决这类问题,抓住半径,就抓住了解题的关键。
6. 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对于人造地球卫星,由算出的速度指的是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的运行速度,其大小随轨道半径的增大而减小。
但由于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过程中要克服地球引力做功,增大势能,所以将卫星发射到离地球越远的轨道上,在地面所需要的发射速度却越大。
关于第一宇宙速度的两种推导方法:(1)由,R为地球半径,M为地球质量,可得第一宇宙速度。
(2)由,g为地表重力加速度,R为地
球半径,可得第一宇宙速度。
7. 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所谓同步卫星是指卫星与地球以同一角速度旋转,则卫星运行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
为了维持这种同步状态,卫星的轨道平面必定与地球的赤道平面重合。
通过计算可知,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高度,在赤道上空36000km处。
例题分析
1. 已知地月距离r=60R(R为地球半径),计算月球相对于地球的引力加速度g’。
分析:我们认为天体表面上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等于它在该星体上的重力,由此可以找到引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从而求解。
解答:设月球质量为m,地球质量为M,则由万有引力定律有
对于地球表面上质量为m0的物体,在忽略地球自转影响的情况下,重力等于地球对它
的万有引力,即
联立上述两式可解得
m/s2m/s2
说明:1. 由关系式可知,随圆运动半径的增大(即随距天体表面高度的增大),
引力加速度逐渐变小。
2. 在地球表面引力加速度g=9.8m/s2,所以前面关系式可以变形为GM=gR2(M为地球质量,R为地球半径)。
这是一个重要的关系式,常常用在不知地球质量,已知地球半径时进行替换。
3. 特别注意关系式中的质量符号分别代表那个天体的质量,这是一个易错点。
4. 在一些天体运行方面的估算题中,要注意隐含条件,例如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
公转周期365天,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约为30天等。
2. 在天体演变的过程中,红色巨星发生“超新星爆炸”后,可以形成中子星(电子被迫同原子核中的质子相结合而形成中子),中子星具有极高的密度。
(1)若已知该中子星的卫星运行的最小周期为1.2×10-3s,求该中子星的密度;(2)中子星也绕自转轴自转,为了使该中子星不因自转而被瓦解,则其自转角速度最大不能超过多少?
分析:(1)中子星的卫星绕中子星做圆周运动,其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由此可知,说明轨道半径越小,卫星的周期越小,故对应卫星运行的最小周期,r=R。
(R为中子星的半径)
(2)中子星的各个部分都绕其自转轴做匀速圆周运动,由知,其“赤道”表面处部分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最大,因此,只要“赤道”表面处不发生瓦解,其它部分也一定不发生瓦解。
对应的临界条件就是:中子星“赤道”表面处质点所受万有引力等于其所需要的向心力。
解答:(1)对于中子星的卫星,因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设中子星质量为M,半径为R,其卫星的质量为m,根据向心力公式有:
解得:
由密度公式知中子星的密度为:
kg/m3
(2)
rad/s
说明:1. 充分理解“最小周期”的意义,从而确定卫星的轨道半径r等于中子星的半径R是本题的关键所在。
2. 星球上物体跟随星球自转所需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但具体是多少与自转的角速度和半径有关,即F=mω2r,其最大值可等于万有引力。
星外物体绕星球运行时所需向
心力则等于全部的万有引力,即。
所以环绕运行的加速度与自转加速度是有区别的。
3. 可以发射一颗这样的人造地球卫星,使其圆轨道()
A. 与地球表面上某一纬度线(非赤道)是共面同心圆
B. 与地球表面上某一经度线所决定的圆是共面同心圆
C. 与赤道表面的赤道线是共面同心圆,且卫星相对地球表面是静止的
D. 与赤道表面的赤道线是共面同心圆,但卫星相对地球表面是运动的
分析:只有参与地球自转的物体的运行轨道才可能与某一纬度线(非赤道)是共面同心圆,而人造地球卫星的圆轨道必须以地心为圆心,所以选项A错误。
若发射一颗极地卫星,其圆轨道必永远与赤道平面垂直,而某一经度线所决定的圆是随地球自转而转动的,所以选项B错误。
不论发射的是否为同步卫星,只要其圆轨道与赤道表面的赤道线是共面同心圆,其圆心都为地心,都是可以实现的。
这其中只有同步卫星(距地表高度为36000km)是相对地球表面静止的,其它高度上的卫星相对地球表面是运动的。
所以选项C、D正确。
解答:选项C、D正确。
说明:本题是一道关于卫星轨道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容易造成概念模糊。
卫星的轨道不论是同步轨道、极地轨道还是任意轨道,其圆心必为地心,只有这样万有引力作为向心力才能时刻指向圆心。
4、用m表示地球同步卫星的质量,h表示它离地面的高度,R表示地球半径,g0表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ω表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则同步卫星所受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的大小等于()
A. mg0
B. mω2h
C. mω2(R+h)
D. mR2g0/(R+h)2
分析:同步卫星所受万有引力应为:,其中r=R+h,GM=g0R2。
所以
,选项A错误,选项D正确。
同步卫星所受万有引力等于圆运动的向心力,所以该万有引力还可表述为:
F=mω2(R+h),选项B错误,选项C正确。
解答:选项C、D正确。
说明:该类型题的基本思路:一是直接从万有引力定律出发,注意根据题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需要利用GM=gR2的代换(M指地球质量,g指地表重力加速度,R指地球半径)。
二是从圆运动所需向心力的表达式出发去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有关同步卫星的问题很容易出现多项选择正确,所以一定做到概念清楚。
针对训练
1、一卫星绕某星形作匀速圆周运动,已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行,行星的质量M 与卫星的质量m之比M/m=81,行星的半径R行与卫星的半径R卫之比R行/R卫=3.6,行星与卫星之间的距离r与行星的半径R行之比r/R行=60。
设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卫,则
在卫星表面有:g卫。
经过计算得出: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的1/3600。
上述结果是否正确?若正确,列式证明;若错误,求出正确结果。
2、人们是这样第一次估算出地球质量的:已知地球半径R=6400km,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9.8m/s2,万有引力恒量Nm2/kg2,根据它们和地球质量之间的关系,估算出地球的质量.请你算一算.
3、网上报道,某国发射了一颗质量为100kg,周期为1h的人造月球卫星。
一同学看到该报道后想利用所学知识验证该报道的真实性,他记得月球半径约为地球的1/4,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地球表面的1/6,地球半径为6400km。
利用这些数据,经过推理,他确定该消息是假的。
请你试试看。
4、两颗星在相互引力的作用下绕同一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这两颗星称为“双星”。
已知两颗星的质量分别为m1、m2,两星之间的距离为L,则这两颗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和周期分别为多少?
参考答案:
1、所得结果错误,应为g卫=0.16g行。
2、kg。
3、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