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的戏剧语言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舍的戏剧语言

摘要:老舍的戏剧中,语言艺术的独特发挥,是老舍戏剧的突出成就与精粹。其戏剧创作中对台词的巧妙运用,通过舞台表演,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突出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变化,最突出的是京味风格,充满生活气息,又透露着幽默,具有哲理意味,是一种中和了的话剧语言,为中国的话剧发张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民族戏剧口语化的典范。

关键词:戏剧语言人物性格京味儿幽默

老舍是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他以其图特的戏剧语言“创造出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帮助,让我们去反思过去和现在。早在四十年代,在纪念老舍创作20周年时,郭沫若就尊称他为’寸楷含幽默,片言振聩聋”的“文章一代宗”。曹禺也评价老舍的话剧“道理扼要,深入浅出,笔下生风”,其语言“闪烁着智慧和哲理的警句”,“没有一句话里的词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不可言传的”。老舍从自己的剧作实践出发,针对当时戏剧舞台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对戏剧语言的一系列精辟见解。有了老舍的戏剧语言艺术和戏剧语言理论的独创,我国的戏剧语言有了新的突破,是我国文化的宝贵财富。

人物语言的性格化

“写戏主要是写人”,戏剧语言—台词,是表现喜剧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一出成功的戏剧离不开有戏剧人物性格的完美表现,而这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必然要有性格化的语言。托尔斯泰说过戏剧化语言的

重要:“让登场人物说的话,不论如何娓娓动听和含义深刻,只要他们是赘余的,不合乎环境和性格的,那就会破坏了戏剧作品的主要条件—幻想,而读者或观众正是由于这种幻想才会全神贯注于剧中人物的感情的”。这说明作为一部好的戏剧,要有合乎环境和性格的语言,才能激起观众的兴趣,使观众有种幻想,甚至产生强烈的共鸣,能和戏剧中的人物同悲喜,才是观众所要看到的。

老舍的戏剧创作就能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在他的戏剧中,小说式人物“开口就响”的语言手段,使人物的对话能随人而发,而且符合人物的身份。他说“剧中人物的对话应该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话,”即“甲说甲的话,乙说乙的话,不能混同或互换”。老舍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把表现的“话到,人物到,情节到”这样就能起立竿见影的效果。不仅突出了剧情,而且也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如《茶馆》中开幕后王利发和唐铁嘴的两句对话:

王利发唐先生,你外边溜溜吧!

唐铁嘴(惨笑)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你相相面吧!首相奉送不取分文!(不容分说,拉过王利发的手来)今早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您贵庚是…

这一段话非常自然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和典型环境,与此同时,通过王利发的几句话,我们看到他的世故圆滑,善于应酬的生意人面貌以及唐铁嘴江湖骗子的形象,确实做到了人物一开口,其性格就一目了然。而且老舍语言好,人物也活,几笔就勾出来了,画龙点睛式的手法。抓得准确,人物一上场,三言两语就出来了。如马五

爷,二德子那么凶,他只说“二德子,你威风呵!”连站都不站起来,二德子就赶紧过来请安。用二德子来衬托马五爷,太好了。前边是无声的控诉,到第三幕,老人上来,就是有声的控诉了。用了七个“好”字和一个“传”字,用最精炼的语言,最简练的动作。

我国清代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李渔也明确提出戏剧语言要“语求肖似”,也就是某个人说就要像某个人,不能使人物性格混同。演员在演这个角色的时候,要把要演的这个人物的方方面面了解清楚,尤其是人物的性格,能在舞台上把它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给观众带来好的戏剧,才能演出精彩的戏剧。

京味儿风格

老舍的戏剧和他的小说一样,最大的特征就是京味儿风格。所谓京味儿就是北京人说话的一种语调。老舍通过对北京语言特别是北京市民语言的提炼,通过民间戏曲的吸收和借鉴,把一中有地方特点的语言融合到戏剧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语言风格,这是老舍戏剧语言的巨大成就。

他笔下的民情习俗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和满族生活习性的特点。从《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到压卷之作的《正红旗下》,老舍笔下展开的老北京特有的民俗风情的长幅画卷,囊括了清末北京社会的各个阶层,可以说从王公贵族到下层市民,以至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色人等,都活现在他的笔端。在他描绘的世态民俗的大背景下,既留下了下层市民苦难、挣扎、奋斗的声影,也留下了末代王朝送葬的钟声。从脍炙人口的名剧《茶馆》演出的情景里,我们看到:满台奔跑

着端茶倒水、送烂肉面的跑堂儿,坐着喝茶的主儿,旗人装束的打扮:长袍马褂,服饰鲜艳,腰间挂满了零碎儿——玉石坠儿、鼻烟壶、小梳子,头上高悬鸟笼子,其间混杂着衣裳褴褛的乞讨者……;我们听到:茶客们的高谈阔论,茶房的高声吆喝,后台厨房传来的炒勺敲打声,时而又穿插着老北京特有的叫卖声……,洋洋大观的场面,让人接应不暇,“幕一拉开,观众就眼花缭乱,颇有顾此失彼的担心”。尽管是那些并未亲眼目睹过茶馆生活的当代北京人,观看了这浓郁、别具的地方风情展示,也会脱口说出这是老北京的茶馆文化。因为这种种形象、打扮、作派、礼仪、恐怕在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任何时代都找不到。只有北京独一“味儿”

老舍的戏剧中,他熟练的掌握地方方言,熟悉一切事物,熟悉各阶层人物的语言,并应用的得心应手,非常精当。如《龙须沟》中赵老头和李四嫂商量怎样帮助丁田:

四婶我们听您的话,要是您善劝,我臭骂,也许更有劲儿!

赵老那可不对,你跟他动软的拿感情拢住他,我在那面子局他,这么办就行了啦!

他们之间的对话,就有明显的北京人说事的语气,四嫂称她的同院邻居赵老头为您,这是对人的尊称,赵老头称赵四嫂为你,这是北京人长辈对后辈的称呼。除了称呼,在用语上,如“善劝”,“臭骂”,“那面子局他“等,这都是北京人特有的方言土语。这些语言通过表演就能很好的突出任务的性格,四嫂直爽,就知道臭骂,不讲究方法;赵老头沉着稳重,讲究助人的方法,而其中有透露着幽默,真的做到了

有的语言“想得深出的俏”。老舍的很多戏剧作品都带有这种京味儿的戏剧化语言,很多作品都被搬上了舞台,充分显示了长久的艺术魅力。

在如老舍的《东房西屋》作为大剧场话剧《北街南院》的姐妹篇,这部京味儿小剧场话剧透过北京一个“东房西屋”的小院儿,描写了老北京“土著”房东和他几个北漂房客的故事,反映出新时代的北京特色。

任何戏剧的都离不开舞台表演,而戏剧语言,自然不能脱离舞台而存在。老舍的话剧,就善于运用这种活泼生动的口语来创作人物,这种戏剧化的语言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能在舞台上表现的恰到好处,这就不仅需要演员的表演才能,重要的还是作家的戏剧创作。老舍的戏剧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尤其是他的戏剧语言的充分运用,让我们能深刻的体味到戏剧的博大精深。

参考书目:

《老舍剧作研究》李振潼冉忆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戏剧经典作品欣赏》郭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老舍戏剧语言》老舍中国戏剧出版社

《老舍言语与风格》老舍上海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