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护理理念的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455.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口护理理念的发展

2011/6/28

伤口护理的初期——无菌理念

从约瑟夫•李斯特于1867年开创无菌理念并首次使用敷料进行手术切口的护理,并提倡保持创面干燥、透气的理论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棉纱布敷料的广泛

应用,使患者术后被感染的几率获得了很大的降低,无疑是外科学发展道路上的一大

进步。然而同时,人们也发现采用这种方法治疗,会因疤痕增生、肌肉挛缩等现象而

造成患者生存和生活能力低下的不良后果。

现代伤口护理理念——仿生理念

随着创面护理理论的不断发展,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理念的不断涌现。1962年,Winter.R博士提出了湿法疗法理论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一改保持伤口干燥、透气的传统理念,提倡创面的护理应该保持创面的湿润、无菌环境,打开了湿性护理

理念的先河,并使得生物材料在伤口护理领域得到了飞快的发展。

湿法疗法经过了几代人的研究与发展,其研究与应用也得到了很大的推动,1963年,加利福利亚大学圣弗兰西斯科医学院的皮肤学分部创始者之一海曼教授,发表了《空气暴露与密封包扎对于人体皮肤创面的影响》一文,首次大胆地将“湿法疗法”

运用于人体,使“湿润、封闭的环境能够促进上皮形成,加速伤口愈合”的理论得到

了最为强有力的证明。

在此之后,以“湿法疗法”理念为基础的各种伤口护理材料层出不穷,其卓越的临床效果与翔实的实验数据也逐渐得到了众多医护人员的接受和患者的广泛认同。正

是由于“湿法疗法”理论对伤口护理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美国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最新公布的《创面医疗用品行业指南》中将“湿法疗法”确定为对创面护

理的标准疗法。

至此,湿法疗法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路程,它所代表的是人们对于创伤护理理念的不断追求以及对患者人文关怀的不断提升;它已经将创面的愈合的要求从简单的“防止感染”提升到了“防止疤痕、促进愈合、止痛舒适”的更加关爱、人文的高度。

常见伤口类型

1. 医源性切口:

该类型的创面是指经由各类手术、插管、造口、介入等等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切口,大多数的这类创面都具有着渗出液轻微、炎症反应小、创面不易感染等特点。其护理

原则是:保持创面的洁净以及防止二次创伤,如果轻视创面的护理往往也会导致愈合

缓慢、发炎、化脓等不良后果。

2. 烧烫伤、灼伤创面:

该类型的创伤多是由于高温、放射线(如放疗)所造成,特点是创面有较严重的渗出液、组织坏死较严重,容易继发细菌感让等特点。如不进行紧急的治疗以及密切的

护理措施往往会发展为全身感染综合症(SIRS)甚至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威胁患者的

生命安全。

该类型创面的护理原则是:若创面损伤严重则需紧急清创,以清除坏死组织对机体的危害;严格控制感染,以防局部创伤发展成为全身性的疾病;控制渗出液的产生,目的是提供湿度适宜的愈合环境;提高修复质量,因为这类伤口往往会留下很深的疤

痕并且很难恢复受伤以前的功能以及形态。

3. 意外创伤:

该类型伤口是指由于各种意外因素如刀割、摔倒、冲击等等所导致的体表创伤,其特点是创面往往残留了许多病菌甚至异物,许多严重的创面在不经医治的情况下,很

可能发生感染、化脓以及愈合困难等情况。对于此类创伤的治疗,需要严格控制细菌

的滋生,保持创面的清洁;对于创面内残留的异物需及时清理,否则极易导致创面愈

合困难甚至不能愈合。因此由于创伤所导致的伤口需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正轨的

治疗。

4. 溃疡、难愈创面:

该类型创面可以由多种原因所导致,比如细菌感染、癌性溃烂、组织缺血、机体免疫力低下等等。这一类伤口的特点是:大多数创面呈凹陷状,常规的治疗较难深入内

部的创伤;创面面积往往较大,疼痛强烈;感染严重或极易感染;愈合缓慢,若不进

行治疗其自愈的可能性很低。此类创面的临床医治过程往往比较困难,主要是由于顽

固的感染以及机体修复能力较低的缘故。因此结合抗菌、促愈以及提供良好愈合环境

是此类创面是否成功医治的关键。

伤口的愈合过程

•一般伤口的愈合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局部炎症反应阶段:在创伤后立即发生,常可持续3~5天。主要特征是创面局部的发红以及疼痛。这是人体在遭受损伤时正常发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局部炎症反应阶

段的目的在于清除损伤或坏死的组织,为组织再生和修复奠定基础。

•细胞增殖分化和肉芽组织生成阶段:局部炎症开始不久,即可有新生细胞出现。随

着血管的逐渐生长,创面的组织渐渐重新长合,创伤所导致的组织缺损逐渐被新生的

结构所填补。

•组织塑形阶段:经过以上两个阶段,创面的组织可达到初步修复,但此时不一定能

达到结构和功能的完全如初,故需进一步改构和重建,使新生的结构逐渐恢复创伤发

生之前的功能和形态

伤口护理材料的演进

•萌芽阶段

•早在我国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和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烧伤治疗》中就开始

出现对创伤治疗的记录,是人类对伤口护理的萌芽时期。但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当

时的伤口护理还仅限于棉布包扎、草药消毒等简单而原始的方法。

•“棉纱布”时代

• 1867年,约瑟夫•李斯特吸取了路易•巴斯德有关“高温灭菌”的相关理论,将无菌术的概念引用到了手术切口以及相关创面的护理之上,他发明了棉纱布敷料对术后切

口尽心覆盖以阻隔空气中细菌对创面的侵袭,获得了很好的疗效并很快在西方的医学

界得到了应用。在此之后的一百年,以干燥、透气为主要护理原则的材料不断出现,

许多使用更加方便、性能更加出色的棉质敷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及。至此以棉纱

布制品为代表的“干燥透气”理论成为当时的主流。

然而,这一时期的敷料产品始终未能跳出棉纱布的模式,并且棉纱布敷料粘连创面组织所带来的换药痛苦、二次创伤以及对于溃疡等难愈性创面治疗上的不足之处也逐渐

在临床的实践过程中越来越明显,都促使着人们不断地追求着新材料的研发。

•“生物材料”时代

• 1962年,Winter.R博士提出了以保持创面“无菌、湿润、封闭”的全新湿法疗法

理论,突破了李斯特时代的理论局限。并且,随着这种理念的发展以及材料科学的不

断进步,敷料的材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种具有保湿功能的大分子物质在伤口护

理领域展现出了很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理论的诞生,代表着生物材料与全新伤口护理

理念时代的开始。

“湿法疗法”的核心观念,其实是模拟人体皮肤组织的生理环境,为伤口的愈合过程

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这就需要现代的敷料产品具有“生物相容、抗菌、保湿、促进

组织生长”等等特殊的功效,然而在当时很难找到一种材料能够真正满足“湿法疗法”的全部要求,从最初的聚乙烯薄膜、到后来的硅胶、海藻酸、羧甲基纤维素钠等等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