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
- 格式:docx
- 大小:31.54 KB
- 文档页数:7
让学生学会提问“问题”是促进创新的原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发展。
因为,提出问题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
教师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1、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敢问。
在教学时教师应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的情境,对学生应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要运用激励性语言,消除学生怕问的心理障碍,学生提出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做出合理的评价,即使学生提出“傻问题”,引发哄堂大笑,教师也要耐心疏导,启发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多动脑。
教师要把学生的提问,特别是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视作珍贵的礼物,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大胆发问。
2、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由于年龄特征,小学生要想抓住事物内在的规律和本质,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刚开始时,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只能提一些浅显的问题,没有思维价值,这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可让学生从模仿、提出小的问题入手,指导学生即使自己懂了的地方也可以设计问题来考考同伴。
3、留给质疑时间,使学生能问。
实际教学中,在揭示课题后、例题教学中、分组讨论时、全课总结前留给学生充分的质疑时间,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不解之处,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我们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不是一种点缀,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学生的质疑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课堂上必能出现高层次思考的提问。
只要老师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发展,那么我们的学生就能够做到充满疑问的走进课堂,然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再带着更多的新的问题离开课堂,实现生动活泼的创造性发展。
4、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善问。
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提问
在物理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问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学习。
以
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提问:
1. 创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建立一个宽松和鼓励学生表达观点的环境。
让学生知道
他们的问题是受欢迎的,并且没有所谓的愚蠢问题。
2. 引导学生提问:通过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可以使用开放
性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如“你觉得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可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3. 设立小组讨论:提醒学生在小组内部互相分享和讨论问题。
这样可以激发更多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见解互相碰撞,增加思考深度。
4.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
可以给与奖励或者奖励机制,例如赞扬或者给予额外的学分。
5. 多样化的讲解方式:提供多种讲解方式,例如视频、实验、图表等。
这样会激起学
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思考并提出问题。
6. 及时回答问题并进行解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回答和解答。
这样可以增
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信心和兴趣。
通过以上的方法,学生将逐渐学会提问,并且在物理学习中能够更主动地思考和参与。
让孩子爱提问、会提问的好方法让孩子爱提问并且善于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句话说“愚昧者固守成规,智慧者善于提问”。
通过培养孩子提问的习惯,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开拓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培养孩子提问能力的方法。
首先,要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家长和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提问习惯。
在学校中,老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或者鼓励学生提问,使课堂变得更加积极活跃。
在家庭中,家长可以主动鼓励孩子提问,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如图书、杂志、科普类电视节目等。
此外,可以激励孩子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如科学实验、考察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其次,要教会孩子提问的技巧。
提问是一种艺术,学习如何提问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和老师可以教孩子提问的基本规则,如避免简单的“是”或“不是”问题,而是鼓励孩子提出问题,要求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此外,还要引导孩子提问之前先了解背景知识,这样能够提出更有深度和见解的问题。
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游戏等方式,让孩子学会提问,并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第三,要鼓励孩子学会自我思考。
让孩子自己思考问题,寻找答案是培养他们提问能力的重要环节。
家长和老师可以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这样可以激起孩子的思考欲望,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家长和老师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此外,要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
提问需要有源头和输入,有了相关的知识和素材,才能更好地提问。
因此,家长和老师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科学实验等,帮助他们深入了解问题,拓宽视野,从而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
最后,要给孩子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
提问和回答是相互关联的,只有通过回答问题,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提高思考能力。
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回答问题,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学会如何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拓宽知识面的重要方式。
然而,有些学生可能在这方面存在困难,不知道如何提出合适的问题或如何回答老师的问题。
那么,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一、提问的技巧和方法1. 准备好问题在课前预习时,学生可以先浏览课本,了解基本知识点,然后思考一些和新知识相关的问题。
在课堂上,通过发问这些问题,可以引导老师深入讲解,并且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知识。
2. 明确问题的表达方式提问时,学生应该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达问题,避免模糊和含糊不清的描述。
同时,也要注意声音的大小、语速的适中,确保问题能够被全班同学听到和理解。
3. 多样化的提问形式除了传统的直接提问外,学生还可以尝试使用其他的提问形式,例如反问、假设性提问、引用问题等,以增加提问的趣味性和创造性。
这样不仅可以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还能够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和师生互动的质量。
二、回答问题的技巧和方法1. 充分理解问题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首先要认真听清问题并充分理解其意思。
如果问题不清楚,可以主动向老师请求进一步的解释,确保自己回答的准确性。
2. 思考答案在回答问题之前,学生可以花一些时间思考问题,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尽量给出全面、准确的回答。
在思考的时候,可以用例子、图表等来说明观点,使回答更加具体和有说服力。
3. 激情表达回答问题时,学生应该用自信、积极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成果。
同时,也要尊重其他同学的意见,不妨多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进步。
三、积极参与课堂讨论1. 注重倾听在课堂上,学生除了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还应该注重倾听老师和同学的观点。
通过倾听,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同时也能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正和完善。
2. 提出补充或异议如果自己对老师或同学所提出的观点有疑问或者有不同的看法,可以适度地提出补充或异议。
浅议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提问的策略提问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主要途径。
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策略。
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激活学生思维,发展能力。
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提问?一、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问题进行提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扎实、更深入。
当然要使学生学会提问和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疑问,而后才会进入探究问题答案的学习过程。
(一)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而好奇心是创造的起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提问,这也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安排了使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游戏。
先让学生猜一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猜测做摸球游戏。
这时的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但是摸球的结果让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有的口袋里摸到的都是红球?而有的口袋中没有摸到红球或有时摸到红球呢?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会主动地对出现的各种摸球现象进行推想,直到我揭开谜底,验证学生的推想。
就这样,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摸球游戏,随之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又主动展开推理,化解疑问。
学生的学习思考性变深了,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高了。
(二)在一些容易忽视,容易混淆的地方,注意努力创设启迪发问的情境,诱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矛盾,形成认识冲突,从而提出问题。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安排学生进行分铅笔活动。
让学生把10枝铅笔先按每人2枝去分,再按每人3枝、4枝……去分。
从开始的“没有剩余”,“到有剩余”,学生经历了一次发现问题的过程,有的学生提问:怎么刚才正好分完,现在不能全部分完?多出来的部分怎么办?这时,我引导学生把分铅笔的情况按“正好分完”和“还有剩余”分成两种情况,填在表格里,再配合阅读课本,使学生感受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会出现“没有剩余”和“有剩余”两种情况。
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了解学生的渠道,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自己教学的基本情况。
其基本作用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反映教师讲的是否全面,知识点有无遗漏;就某一节课教学内容讲,学生提问的分布点可以反映教师教学的深度是否适当;从学生所提问题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它可以反映教师课堂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从学生对教师解答内容的质疑,可以反映教师就某一知识点在不同时期的解答是否一致,从而反映教师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准确,思维活动是否前后一致;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解答学生是否容易接受还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等等。
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究提问的艺术,是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恰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一步一步的掌握教学要点,理解教学内容,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也有一定的作用。
课堂提问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基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策略和手段。
学生往往是围绕老师事先准备的一连串的问题来学习,因此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自主发现问题的机会。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是学习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教师应如何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培养学生敏锐的发现问题、大胆的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一、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果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下,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连思考问题的时间也没有,问题也就无法提了;二是教师充当了“讲解员”的角色,学生只要象“听众”一样被动地听即可,那也就自然无问题了;三是教师割裂了教与学的统一性,强调“灌输、塑造学生”,学生只要模仿、听话即可,角色定位限制了学生的提问。
有效引导学生提问学生提问是一个互动和参与学习的重要环节。
有效引导学生提问有助于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提问,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主动提问的源泉。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新鲜、有趣且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事物或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师可以以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始教学,或者通过展示一段引人入胜的视频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只要能够唤醒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始提问。
二、示范提问的方法有些学生可能对提问感到迟疑或者不知从何提问。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示范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实际问题的例子,然后解释如何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
通过示范,学生将更好地理解提问的目的和方法。
三、培养积极的学习环境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提问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问,并且对每个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回答。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激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问题交流。
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感到更加安心和自信,从而更愿意提问。
四、鼓励深入思考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提问更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
鼓励学生提问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开拓思维,拓展知识领域。
五、提供及时反馈和引导学生的提问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引导。
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准确的解答。
同时,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或者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源和资料供学生进一步研究。
通过及时的反馈和引导,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并形成更系统化的问题。
总结:有效引导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之一。
通过激发好奇心、示范提问方法、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深入思考的问题以及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引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提问的能力和质量,从而促进他们更深入地参与学习,并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与成效。
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通过提问,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激发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很多学生却没有良好的提问意识,他们在学习中往往缺乏主动提问的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此,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学生培养提问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支持。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学生的提问行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大力肯定他们的提问意识,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教师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很高兴你能提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感到自己的提问是被重视的,从而鼓励他们更加勇于提问。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提醒学生,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告诉他们提问是学习的一部分,甚至是学习的关键部分。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问,来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实例和问题导向的学习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会提问。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并鼓励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会逐渐明白提问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起提问的习惯。
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鼓励学生提问。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图书、网络、实物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当学生受到了启发,产生了疑问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解答,让学生感受到提问是一个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地查阅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来解决自己的疑问。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逐渐形成提问的习惯,从而培养起提问意识。
提问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只有通过不断的引导和激励,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小学数学问题能力培养提问是自主探究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它既是探索的起点,又是探索的动力。
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某些不解的问题后,他就会去积极寻求答案。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追究问题罢了。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一、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其乐于提问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
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帮助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
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
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
多种策略指导学生学会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由于思维基础较薄弱,学习中不是不敢提出问题,就是不知该如何发问,缺少提问技巧和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给出具体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提问。
这样才能提升aa课堂教学互动频率,形成良好学习氛围,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
一、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提问热情新课改要求教师尽快实现身份转型,由过去课堂教学主宰者向课堂教学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角色过渡,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为激发学生主动提问做好铺垫。
小学生在教师面前常常显得过于拘谨,怕提问不当被嘲讽。
教师要放下身段,与学生打成一片。
只有拉近师生距离,才能彻底打消学生顾虑。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鼓励学生展开课堂问题设计,努力创设平等、合作、信任教学环境,营造民主和谐师生关系,学生学习思维自然实现多元启动,由此产生的教学主动力不可估量。
发动学生对文本展开个性提问,需要教师给出一定的思路引导,不然学生找不到问题生发点,提出的提问也没有太高价值度。
在学习《桂林山水》时,教师这样引导:“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文本介绍,我们好像真的看到了漓江的秀美,桂林山的奇特。
这些奇、秀、险等特点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呢?还需要我们对课文进行认真解读。
”教师发动学生提问时,学生很快就能给出一些价值度很高的问题:“漓江的水和其他地方的水有什么不同特点呢?桂林的山也与众不同,其显著特点表现在哪里呢?观赏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读者又有什么新感受呢?‘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在文本开头,它的出现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提示,然后让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维有了触动,在问题设计时,便显得更自然。
教师放下身段和学生平等探索文本问题,学生既解除了紧张感,又对文本的认知更深刻,使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但事实上,在课堂教学当中,仍然存在着无效提问,简单回答是、否,好与不好,这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也浪费了课堂时间,降低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语文来说,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让学生投入到文学思考中去,这的确是一个让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那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呢?带着这样的思考,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预习中提问题“预习是自求了解的过程。
”在学生掌握了预习课文的基本方法,能够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后,就要求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开始时,我们“强制”每个学生都要质疑。
最初,可以从不易理解的,或根据语境不理解的词开始质疑。
检查预习时,对质疑有意义的学生,加以表扬,以形成榜样。
长此下去,学生的质疑能力自会提高。
(一)在字词上提问。
在预习时,我们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在不懂、不认识的字与词语边打上问号。
接着需要借助工具书来学习。
现在小学生可以查阅的工具书种类比较多,有《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等。
可是现在有不少学生都懒于请教这些无声的老师,对一些词语一知半解也就过去了。
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在预习中积极动手翻查工具书,让他们尝到使用工具书的甜头,进而养成经常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问学生“囫囵吞枣”的意思时,不少学生都能回答,接着问他们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有位学生很自豪地说是通过昨晚预习时查字典得知的,我就对这位学生的做法作了肯定。
希望大家都能向这位学生学习。
然后在课堂中,我们让学生动手查一查“囫囵”的意思,学生查出后便立刻理解了这个词语的含义。
(二)在课文内容上提问。
在预习时,我们让学生在不理解的句子前打上问号。
在预习《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时,有个同学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个唯一的听众是谁?她在听什么?为什么只有一个听众?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中心与重点。
可见学生的感悟能力在预习中也得到了培养。
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问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动力。
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让他们变得主动思考、勇于探索,是每个教师都要重视的一项工作。
本文将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做出详细介绍。
提问具有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提问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疑惑,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问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呢?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提问。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倡导鼓励学生提问,时刻保持对学生问题的认真回答。
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提问是被鼓励的,不仅不会受到惩罚,反而会得到帮助。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让学生知道他们的问题是被关注的,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提问。
提问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出一个问题,而是需要有条理、有深度、有启发性。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提出好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导引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性问题,让他们提问更富有深度,更有探索性。
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讨论好问题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问题更有价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提问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提问。
在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是学习、思考、探究的表现,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提问,及时给予回应。
在学生提问后,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展开探究。
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提问来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将学生的提问引向更广泛的学习话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地考察、讨论分享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提问,发现问题。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科技创新竞赛、学科竞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提问的意识和能力。
如何让学生学会在语文课上提问云南省曲靖市第二小学曲靖655000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
具体该怎么做呢?我主要采取以下策略:首先,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批注。
第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第四,创设有利于学生产生问题的情境。
第五,把课堂提问拓展到课后练习问题的拟就。
标签:语文课;提问;策略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老师已经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但是,要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为一位一线的语文老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思考,我有许多感触。
我觉得,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应当让他们充分调动起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其中就包括让他们充分享有”提出问题”的权力和机会。
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
这里所说的提问,我认为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发问,也应该包括让学生拟定课后练习的问题。
美国的司马贺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一个人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对问题的内部表征的理解。
”我认为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学会提问,就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强化他们作为学习主人的意识,慢慢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一种”去问题化的教学”,即不带任何问题走进课堂,正襟危坐地听教师提问,在教师的提示和帮助下解决所有问题,最后心中毫无疑问地走出课堂。
这个过程看似圆满,事实上隐藏着极大的弊端。
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火花、问题意识,包括创造力都在其中消磨殆尽。
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提问。
要使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我们教师就应该当好教学的”主导”。
具体该怎么做呢?我主要采取以下策略:1 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在学习每篇文章之前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充分预习。
这个预习不是简单的查查生字就完了,我提出的预习要求是:阅读、思考、质疑。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提问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提问能力一、创设氛围,让学生有疑敢问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
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某种情景或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学习方式。
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质疑是探求知识的开始。
小学生年龄小,很容易被情绪左右。
当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时,思维特别活跃,积极思考,愿意表达,主动参与。
反之则处于被动地位,消极地坐听。
这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提问的情绪,创设愉快学习的氛围。
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要给予鼓励,则下次他们就会更积极地提问。
当学生提问不正确时,得到纠正和指导,而不是斥责,则下次他们还会去试着提问题,积极思考。
当学生有了问题后,不敢举手,脸上现出犹豫之情时,教师和颜悦色的鼓励,会促使学生迈开大胆发言的第一步。
当你的班级里消灭了陪坐生,消灭了提问发言的死角时,你的班级就形成了课堂上的最佳学习状态。
为了巩固这种状态,我把学生分为几组,优差生搭配,以好带差,由优生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问题提得好的就可以得到奖励,充分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我运用成功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每周评出最佳质疑能手,上榜挂大红花,为了争取这一荣誉,学生们积极预习,熟读,读透课文。
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同时也得到了思考、质疑后的新发现,学习充满了乐趣。
二、教方法,让学生有疑会问让学生学会提问题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质疑和提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提问,互相答问的习惯,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地将创新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
在教育领域,实施高质量教学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其中转变育人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无疑是实施高质量教学的重要环节。
但在当下教学中,不少教师存在看不起学生提问的现象,认为让学生提问没有实际意义,是“作秀”,搞“花架子”,至多是点缀性的“课堂时尚”。
这种思想导致学生“学”有余而“问”不足,成了知识的“记诵者”和问题的“解答者”。
如何更新理念,自觉引导学生提问,真正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质疑能力,更关系到高质量教育的落地问题。
一、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教学意蕴引导学生提问,是要打破传统课堂只有教师提问的常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热爱提问、学会提问,进而提升学习力,发展核心素养。
可以想象,这样充满活力的课堂样态蕴含丰富深刻的教学意蕴,值得每一位教师期待和探索。
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可以开启课堂教学新样态。
教以学为本,学以问为上。
学问本身就是“学”习提“问”的过程。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自觉引导学生提问,体现了一线教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学探索,有助于告别“填鸭式”“储蓄型”的传统教学,形成“学为中心、问为导向”的课堂新样态,以生为本、以问优教、以问优学,实现教学高质量。
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可以催生教师教育新思维。
当前,很多教师习惯于站在自身角度设计问题,其核心假设是“我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体现的是“教为中心”的传统思维。
现代教育思维的核心是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和凝视,主张“问题即学生”,提问里隐含着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
借助学生提问,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不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进而转变教育思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习真实发生、清晰可见、高效达成。
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小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十分重要,良好的提问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该通过一些策略来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信地提出问题,积极思考,积极学习。
老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提问。
老师可以在课间时间或者课堂上主动鼓励学生提问,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问题,培养他们的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也可以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给予积极的回答和鼓励,让学生感到提出问题是一种值得鼓励和肯定的行为。
可以通过设立提问角或者提问墙的方式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学校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提问角,让学生在这里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同时可以张贴提问墙,鼓励学生在上面写下自己的问题。
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提问能力的舞台,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和积极性。
老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提问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或者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
老师也可以通过讲解学生如何正确提问,如何详细描述自己的问题,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第四,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有关提问的活动。
可以通过举办提问比赛、提问展示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机会提出问题,并且得到鼓励和认可,从而提升他们的提问能力。
第五,家长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提问能力。
可以在家庭环境中给予孩子更多的探索和发现的机会,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提出问题,并且得到家长的积极回答和鼓励,同时也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提问和思考能力。
在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积极的回应。
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即使是一些看似简单或者幼稚的问题,也应该给予积极的回答和鼓励,让学生感到提出问题是一种被尊重和鼓励的行为。
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
学问,学问,学会提问,是学习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标志。
让学生学会“提问” 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恰倒好处的提问,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疑问,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课堂提问同时也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
学会提问,也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
所以,让学生学会提问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使学生学会提问呢?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做法谈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敢于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尽管我们精心创设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试图启发学生提问,但是会提出问题的学生还是少得可怜。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不懂如何寻难提问;(2)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对老师有恐惧感,不敢提问;(3)有些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怕提出不合适的问题让老师或同学笑话,所以干脆不问等。
因此我认为,教师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由教师自己一个人向学生填充知识,要让学生自己提出心中的疑问,发现问题,再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
如果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根本没有机会让学生自己探索,那么学生又怎么能学会提出问题呢?又怎么能学会学习呢?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很多教师对于许多知识点的讲解,还没来得及让学生思考就直接给出答案,然后进行讲解。
教师的许多问题都是“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课堂气氛表面上很活跃,但是学生根本没有真正的去自己思考,自己探索,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提出问题。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讨论和小组合作的环节,先让学生自己说自己的看法,再由教师来说一说,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其次,教师要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不能处处摆出权威者的样子,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压力。
要用平等、宽容和友善的心态来对待学生。
努力做好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合作者。
再次,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思维,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
最后,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
在学生提问时,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学生,以表示老师对他的提问很重视,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也不应强求或批评,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要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
由于我平时一贯坚持善待学生的提问,所以学生也敢于在课堂上提问。
记得有一次教学“认识三位数”时,我让学生读一读一些植物中的“世界之最”。
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世界上最大的圆形叶子是王莲叶,直径可达三百多厘米。
这时,有一个学生提问说:“老师,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大的叶子吗?我怎么从来没见过?我不相信。
”学生的话很幼稚,也很天真。
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先表扬他有一种敢于怀疑的探索精神,然后给全班小朋友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到其它书上或电脑上去查一查有关王莲的资料,看看它生活在哪里,到底有多大?明天数学课上交流。
学生们很好奇,兴致很高。
在查阅活动中学生体会到在课外也能学到不少新的知识,开辟了学习的新渠道。
提问题的意识得到了保护,又使学生学到了书上没有的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总之,教师只有积极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勇敢地提出各种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精神和勇气。
二、让学生学会提问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会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即使心中有许多疑问,也从来不敢向老师提出来或者请教老师,甚至有时候还会“不懂装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提问,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扎实、更深入。
当然要使学生学会提问和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疑问,而后才会进入探究问题答案的学习过程。
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而好奇心是创造的起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提问,这也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问题:孙悟空分西瓜。
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3个西瓜,分给沙师弟2/6个西瓜……“孙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八戒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
又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安排了使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游戏。
先让学生猜一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猜测做摸球游戏。
这时的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但是摸球的结果让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有的口袋里摸到的都是红球?而有的口袋中没有摸到红球或有时摸到红球呢?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会主动地根据出现的各种摸球现象进行推想,直到我揭开谜底,验证学生的推想。
就这样,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摸球游戏。
随之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又主动展开推理,化解疑问。
学生的学习思考性变深了,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高了。
三、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重难点在一些容易忽视,容易混淆的地方,注意努力创设启迪发问的情境,诱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矛盾,形成认识冲突,从而提出问题。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采用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
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奖励。
其中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
”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因为有的同学离中心近,有的同学离中心远)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围成一个圆)为什么?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又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安排学生进行分铅笔活动。
让学生把10枝铅笔先按每人2枝去分,再按每人3枝、4枝……去分。
从开始的“没有剩余”,“到有剩余”,学生经历了一次发现问题的过程,有的学生提问:怎么刚才正好分完,现在不能全部分完?多出来的部分怎么办?这时,我引导学生把分铅笔的情况按“正好分完”和“还有剩余”分成两种情况,填在表格里,再配合阅读课本,使学生感受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会出现“没有剩余”和“有剩余”两种情况。
学生在操作中产生疑问,进而在对比中找到答案并完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切实体会到“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不断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讲解法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
老师们习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
学生的思维始终是在老师的指挥下向前发展的,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少。
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没有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的习惯。
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也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使我们教师的观念得到了进一步转变。
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条件和机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多提一些有利于学习新知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我先创设一个小朋友爱读书的情境,出示一张各年级学生借书情况统计表,然后跟学生谈话:看了这张统计表,你们想知道什么,有什么数学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解决吗?学生们会根据图意提出一些问题(包括例题中的问题: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我就把用加法算的问题摘录下来。
先让学生解答以前学过的不进位加法的问题,起到了复习巩固,促进迁移的作用。
然后引导学生尝试解决例题中的问题。
由于这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能把它列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生来说已经充满自豪,如果能突破困难解答出来,那将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因此,学生会自觉自愿,全力以赴去完成眼前的任务,其结果肯定比老师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解答要好得多。
而课堂上的情况也确实如此,学生通过尝试计算,小组讨论,很快探索出了三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学习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学生享受到了初次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对后续学习又会产生较高的热情,形成了不断学习的动力。
又如,教材中经常出现让学生结合情境图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解答完书上的问题后,教师可以再次启发学生思考:你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从而培养了积极提问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可见,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促进学生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
作为教师,应该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宗旨,坚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提问。
五、教师应该适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会对老师产生一种畏惧或疏远的心理,甚至不敢心平气和地和老师说话或者向老师请教问题,甚至有时候连上课明明知道怎么做的题目都不敢举手发言。
例如在一次数学课上,我请我班“谭筱雅”同学回答问题,可是无论怎样引导和鼓励他,他就是不敢说话,可是在课后他却能把这个问题和其他同学讲的清清楚楚。
甚至有时候当我询问几位同学对于所学的知识点是否有疑问的时候,都不敢将心中的疑问说出来。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喜欢一门学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喜欢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或者平时生活中,应该多去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包括家庭情况,当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难题时,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尽量做到学生哪里需要教师,哪里就有教师的身影。
教师要尊重理解并信任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又允许学生改正错误,细心的教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给予学生关心和赞扬,给予学生自信,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久而久之,学生会越来越喜欢教师并信任教师,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我们班的学生中有许多的留守儿童,邹宇涵同学就是其中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