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治燥剂
- 格式:ppt
- 大小:442.50 KB
- 文档页数:73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轻宣润燥)——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一、组成冬桑叶三钱(9克)、石膏二钱五分(7.5克)、人参七分(2克)、甘草一钱(3克)、胡麻仁炒,研,一钱(3克)、真阿胶八分(2.4克)、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3.6克)、杏仁去皮尖,炒,七分(2克)、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克)。
二、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热服。
三、歌括1.清燥救肺汤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嘉。
2.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四、功用清燥润肺。
五、主治温燥伤肺。
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
六、方解本方所治乃温燥伤肺之重证。
燥热伤肺,肺失肃降,故气逆而喘,胸胁满痛。
热伤气燥伤阴,燥热偏胜,则耗气伤阴,故其病除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外,并见咽喉干燥,心烦口渴,脉虚大等气阴两伤之症状,治宜清燥润肺,切忌辛香苦燥之品,重损气阴。
方中以桑叶为君,清宣肺燥。
以石膏麦冬为臣,一者清肺经之热,一者润肺金之燥。
如此配合,宣中有清,清中有润;石膏虽质重沉寒而量少,故不碍桑叶轻宣之性。
余皆为佐药,杏仁、枇杷叶利肺气使肺,气肃降有权;阿胶、胡麻仁润肺养阴,使肺得濡润之性;人参、甘草益气和中,使土旺金生,肺气自旺。
诸药相伍,燥邪得宜,气阴得复而奏清燥救肺之功,故以清燥救肺名之。
若痰多难咯者,加贝母、瓜萎以润肺化痰。
本方与桑杏汤同治温燥伤肺,但邪气有深浅,病症有重轻。
桑杏汤证燥热较轻,故身热不高,咳嗽不甚;清燥救肺汤证燥热较重,故身热偏高,咳嗽较频,甚则气逆而喘,胸胁满痛,以及心烦口渴,咽而痛等。
故桑杏汤以轻宣肺燥为主,兼以润肺;清燥救肺汤是轻宜润肺与养阴并进。
七、附方及方论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沙参三钱(克)、玉竹二钱(6克)、生甘草一钱(3克)、冬桑叶、生扁豆花粉各一钱五分(各4.5克)、麦冬三钱(9克)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第十四章治燥剂第一节轻宣外燥杏苏散《温病条辨》[组成]苏叶(9g) 半夏(9g) 茯苓(9g) 前胡(9g) 苦桔梗(6g) 枳壳(6g) 甘草(3g) 大枣(3枚) 杏仁(9g) 橘皮(6g) (原书未著用量)[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
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方解]本方证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痰湿内阻所致。
凉燥伤及皮毛,故恶寒无汗、头微痛。
所谓头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
凉燥伤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则咳嗽痰稀;凉燥束肺,肺系不利而致鼻塞咽干;苔白脉弦为凉燥兼痰湿佐证。
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之旨,治当轻宣凉燥为主,辅以理肺化痰。
方中苏叶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二者共为君药。
前胡疏风散邪,降气化痰,既协苏叶轻宣达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共为臣药。
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润干燥,是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
本方乃苦温甘辛之法,发表宣化,表里同治之方,外可轻宣发表而解凉燥,内可理肺化痰而止咳嗽,表解痰消,肺气调和,诸症自除。
本方虽为治疗外感凉燥而设,但因凉燥乃秋令“小寒”为患,与外感风寒是同一属性的病邪,故临床也常用本方治疗外感风寒咳嗽。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轻宣凉燥的代表方,亦是治疗风寒咳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以解表发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以降肺气;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以化湿除满;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热甚者,加黄芩以清解肺热。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外感凉燥(或外感风寒轻证),肺失宣降,痰湿内阻者。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增液汤(《温病条辨》)一、组成玄参一两(30克)、麦冬连心八钱(24克)、细生地八钱(24克)。
二、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船便自通。
四、功用滋阴清热,润燥通便。
五、主治阳明温病。
津液不足,大便秘结,或下后二、三日,下证复现,脉沉无力者。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大便秘结,乃热邪伤津,无水舟停所致。
阳明热结,必伤阴液,若其人邪热炽盛,形证俱实,当用承气汤攻下,泻热以救阴;若其人阴素虚,或津液大伤者,不可予承气汤,攻之必重竭其津。
治宜滋阴润燥通便。
吴瑭说:“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
”方中以玄参咸寒润下为君。
伍以麦冬之甘寒滋润,生地之滋阴壮水。
三者均属质润多汁之品,合用共奏滋阴清热、润燥通便之功。
然本方旨在助水行舟,非属攻下,欲使其通便,必须重用。
若服后不大便者,尚需再服,或加大黄、芒硝服之。
故吴氏又说:“服增液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汤微和之。
总之,本方乃滋阴润燥之剂,只适用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
七、文献摘录(方论)吴瑭:“温病之不大便,不出热结、液干二者之外。
其偏于阳邪炽甚,热结之实证,则从承气法矣;其偏于阴亏液之半虚半实证,则不可混施承气,故以此法代之。
独取元参为君者,元参味苦咸微寒,壮水制火,通二便,启肾水上潮于天,其能治液干,固不待言,本经称其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其并能解热结可知。
麦冬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蠃瘦短气,亦系能补能润能通之品,故以为之佐。
生地亦主寒热积聚,逐血痹,用细者,取其补而不腻,兼能走络也。
三者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计,故汤名增液,但非重用不为功。
”(《温病条辨》)。
第十四章 治燥剂1、定义: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
2、适应病证:⑴外燥证:①凉燥 :深秋;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②温燥 :初秋;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口渴鼻燥,舌边尖红,苔薄白而燥或薄黄。
⑵内燥证:①成因:素体阴虚;年老津亏;饮食嗜食辛辣;误用汗吐下法②表现:干咳少痰,咽干鼻燥,口中燥渴,干呕食少,消渴,便秘。
3、分类:轻宣外燥 --外感凉燥或温燥证滋阴润燥 --内燥证4、使用注意:①分清外燥(凉燥还是温燥)或内燥②分清外燥、内燥的兼夹主次 ③配伍清热泻火或益气生津之品 ④脾虚便溏或素体湿盛者慎用。
第一节 轻宣外燥杏苏散 Ⅰ类 《温病条辨》主治:外感凉燥证伤及皮毛 恶寒无汗,头微痛,苔白 外感凉燥 肺失宣降 咳嗽凉燥伤肺 水津不布 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脉弦功用:轻宣凉燥 理肺化痰 君:苏叶:发表散邪杏仁:宣利肺气,止咳臣:前胡: 降气化痰; 助君解表;偏凉 桔梗、枳壳:宣利肺气 佐: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 茯苓:健脾渗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健脾生津使:甘草配伍特点:体现了苦温甘辛法(化、温、宣)《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 辨证要点: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
使用注意:勿拘泥于秋燥,常用于风寒咳嗽轻证桑杏汤 Ⅰ类 《温病条辨》主治:外感温燥证伤卫 身热不甚温燥(轻) 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伤肺 肺失清肃 咳嗽耗津灼液 功用 清宣温燥,润肺止咳君:桑叶:清宣燥热 杏仁:宣利肺气 臣:豆豉:轻宣透热浙贝:清化热痰沙参:润肺止咳化痰佐:栀子皮:清泄肺热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比 较:桑杏汤与杏苏散桑杏汤与桑菊饮加减变化:1、外感燥热较重,加荆芥、薄荷2、燥热灼伤肺络而见鼻衄,加白茅根使用注意:1、药量宜轻,“轻药不可重用,重用必过病所。
第十五单元治燥剂(一)概述1.治燥剂的适用范围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
燥证有外燥与内燥之分。
外燥指感受秋令燥邪所发生的病证。
由于秋令气候温凉有异,因而外燥又有凉燥、温燥之分。
内燥属于脏腑津亏液耗所致病证,发病部位有上、中、下燥之别。
燥在上者,多责之于肺,症见干咳、少痰、咽燥、咯血;燥在中者,多责之于胃,症见肌肉消瘦、干呕食少;燥在下者,多责之于肾,症见消渴或津枯便秘等。
2.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要分清外燥和内燥,外燥又须辨清是温燥还是凉燥,治法用方才能合拍。
但外燥、内燥又常相互影响。
如外感温燥,不但有发热、头痛等表证,也有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等上燥证,治疗时多以轻宣燥热与凉润肺金并用。
此外,上下燥也常互见,如津伤肺燥,出现咽喉燥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等上燥证,每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有关,治宜养阴润肺,金水并调。
(2)燥邪最易化热,伤津耗气,故治燥剂除以轻宣或滋润药物为主外,有时还须酌情配伍清热泻火或生津益气之品。
而辛香耗津、苦寒化燥之品,则非燥病所宜。
(3)甘凉滋润药易于助湿滞气,脾虚便溏或素体湿盛者忌用。
(二)轻宣外燥剂杏苏散《温病条辨》【组成】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杏仁橘皮【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
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配伍意义】本证乃凉燥外袭,肺气失宣,痰湿内阻所致。
治当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方中苏叶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燥邪从外而散;杏仁降利肺气,润燥止咳,与苏叶相配,一宣一降,调理肺气,宣降气机,共为君药。
前胡疏风散邪,降气化痰,既助苏叶轻宣达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共为臣药。
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润干燥,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
《方剂学》治燥剂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和应用原则。
在方剂学中,治燥剂是一类广泛应用的方剂,它主要用于治疗燥热内盛、阴液亏损等疾病。
治燥剂具有清燥化热、滋阴润燥、润肺止咳等药理作用,能够平衡体内阴阳失调、调节体液代谢,达到治疗燥热疾病的功效。
燥热症候是指病证特征以燥热内盛为主,常表现为口渴、咽干、便秘、小便黄赤、目赤等症状。
燥热是一种特殊的病理状态,与外邪入侵、内伤情志、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燥热病证是阴液亏损和阳明失和所致,治疗燥热病证需要滋阴慎阳、清除燥热的治疗方法。
治燥剂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总结而成的一类药物组方,它们能够有效地治疗病证燥热病症。
治燥剂的配方特点是药物结构合理、药物配伍科学、药效协同,通过药物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滋阴慎阳、清除燥热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治燥剂常用于治疗口渴、咽干、便秘等燥热病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常见的治燥剂有清肺化痰剂、滋阴潜阳剂、润肺化痰剂等。
其中,清肺化痰剂是用于治疗燥热病症中的慢性咳嗽、痰黄等症状的方剂,如杏苏风热散。
杏苏风热散由杏仁、川贝母、苏子、生甘草组成,杏仁能够清燥化痰、止咳平喘,川贝母能够润肺化痰、清心热,苏子能够散风燥湿、化痰泽燥,生甘草能够和中调和、缓急止痛。
这些药物通过相互配伍,能够清除燥热、润肺止咳,达到治疗慢性咳嗽的作用。
滋阴潜阳剂是用于治疗燥热病症中的阴虚、阳亢等症状的方剂,如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生地黄、山药、山茱萸、牛蒡子、麦冬组成,熟地黄、生地黄能够滋阴潜阳,山药、山茱萸能够补中益气、固精止汗,牛蒡子、麦冬能够清燥润肺、益阴生津。
这些药物通过相互配伍,能够滋阴潜阳、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治疗阴虚阳亢的作用。
润肺化痰剂是用于治疗燥热病症中的痰热混结等症状的方剂,如平胃汤。
平胃汤由麦冬、杏仁、鱼腥草、黄芩组成,麦冬能够润肺化痰、生津止渴,杏仁能够清燥化痰、止咳平喘,鱼腥草能够清热解毒、化淤止痛,黄芩能够清热泻火、解毒燥湿。
第十六单元治燥剂细目一概述1.治燥剂的适用范围治燥剂主要适用于燥证。
燥证,分外燥证与内燥证。
外燥证是燥邪外袭所产生的病证,以咳嗽、头痛、鼻塞咽干等为主;内燥证是燥从内生所产生的病证,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无痰、舌红少苔等为主。
2.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应辨清外燥内燥,外燥宜疏散,内燥宜滋润。
(2)疏散外燥药易伤津,药量宜轻;滋润内燥药易壅滞,应酌情配伍辛开药。
(3)燥证夹湿者,治宜相互兼顾,用药应有主次之分。
细目二轻宣外燥杏苏散《温病条辨》组成: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杏仁橘皮方歌: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速记:苏杏夏令前光吃桔皮。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
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凉燥伤肺,营卫受邪所致。
治当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方中苏叶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燥邪从外而散;肺气上逆,以杏仁降肺止咳化痰,与苏叶相配,一宣一降,调理肺气,宣降气机,共为君药。
前胡疏散风寒,降气化痰;桔梗宣利肺气止咳,枳壳宽胸理气,二药相配,一升一降,助君药理肺化痰。
以上三药共为臣药。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橘皮理气化痰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绝生痰之源,共为佐药。
生姜助苏叶解表散风寒;大枣、甘草补益肺气,与生姜相配,调和营卫,通行津液,并能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诸药配伍,以奏疏散风寒,轻宣凉燥,理肺化痰之效。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组成:霜桑叶三钱煅石膏二钱五分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一钱阿胶八分麦门冬一钱二分杏仁七分枇杷叶一片方歌:清燥救肺桑麦膏,参胶胡麻杏杷草,清宣润肺养气阴,温燥伤肺气阴耗。
速记:爸妈叫人炒桑杏卖石膏。
功用:清肺润燥,益气养阴。
主治: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
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头痛身热,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少苔,脉虚大或数。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温燥伤肺,气阴两伤所致。
方剂学——第十五单元治燥剂一、概述治燥剂的适用范围治燥剂适用于燥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或脏腑津液亏耗所致的燥证。
凡秋季外感温燥或凉燥之邪,以及脏腑津液亏耗所致的干咳少痰,口干咽燥,大便干燥,皮肤干燥甚或开裂等,均为治燥剂的适应范围。
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应分清外燥和内燥。
燥邪最易化热伤津耗气,常佐清热泻火或生津益气之品,而辛香耗津、苦寒化燥之品,则非燥病所宜。
二、轻宣外燥杏苏散【组成药物】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杏仁、陈皮【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证候】外感凉燥证。
【配伍意义】方用辛温轻宣之苏叶宣肺散邪,微温而润之杏仁降肺止咳,合而轻宣凉燥,理肺化痰止咳为君。
前胡疏风降气化痰,助杏仁、苏叶轻宣达表,理肺止咳;桔梗宣肺祛痰,枳壳降气宽胸,二者宣降并用,助杏仁、苏叶理肺消痰,共为臣。
桑杏汤【组成药物】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证候】外感温燥证。
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鉴别】桑杏汤与桑菊饮均可用于外感咳嗽。
但桑菊饮为辛凉解表之法,侧重于疏散风热,主治风温初起,津伤不甚之证;桑杏汤辛凉与甘润合法,主治外感温燥,津伤程度相对较甚者。
清燥救肺汤【组成药物】霜桑叶三钱、石膏二钱五分、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一钱、阿胶八分、麦门冬一钱二分、杏仁七分、枇杷叶一片【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乃温燥伤肺之重证。
方中重用桑叶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为君药。
【鉴别】清燥救肺汤与桑杏汤均可轻宣温燥,养阴润肺,用于温燥伤肺之证。
但桑杏汤辛凉甘润合法,长于清宣燥热,润肺止咳,适宜于外感温燥,邪伤肺卫,肺津受灼之轻证;清燥救肺汤宣、清、润、补、降五法并用,长于清燥润肺,养阴益气,适宜于外感温燥,燥热伤肺,气阴两伤之重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