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1)习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1)》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的古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描绘大自然美景的,也有反映作者情感的,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古诗词的深度理解和赏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背诵本节课的古诗词,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赏析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背诵本节课的古诗词。
2.难点:学生能够对古诗词进行深度理解和赏析,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描绘古诗词中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意境。
2.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欣赏教学法:通过赏析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1)》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3.教学资源:相关古诗词的图片、视频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词中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古诗词,让学生初步阅读和理解,引导他们注意古诗词的格式和韵律。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包含5首古诗词,分别是《观书有感》、《题临安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长相思》和《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内涵。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词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感悟诗词的美妙之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本单元的5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感悟诗词的美妙之处。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情境。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词的原文、译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教学资源:准备与诗词相关的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
3.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学习情境。
教师简要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诗词的原文,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内古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阅读视野,丰富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本部分的诗词都是精选的经典古代诗词,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既有写景抒情的,也有咏史言志的,既有豪放派的作品,也有婉约派的作品。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词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是,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此外,对于一些历史文化背景和诗词鉴赏技巧,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和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义,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美。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备好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和诗词鉴赏技巧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词的大意。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用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古诗词文本: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标注好生字词和注解。
2.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词。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注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意思。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课时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秋词》和《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习《秋词》一、导课:(设计思路: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三、课文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1、断句。
2、文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根据诗文含义,思考:在本诗中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分别体现在哪里?议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描写:晴空一鹤排云上抒情:便引诗情到碧霄3、赏析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并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排”字和“引”字。
(赏析字的时候,首先解释字的意思,然后先说本意,然后再结合诗句以及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感情,或者寓意)排:“排”是“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引”化抽象的“诗情”为有形物,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面对秋景而不悲的感情,同时使诗歌也有了气势。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赏析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
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
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5、诗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的主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本课的内容包括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朱熹的《观书有感》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
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既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距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人生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难点:理解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2.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和哲理。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诗词的含义。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诵读》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内容。
包括《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四首绝句。
与第一单元“四时之景”主题下的《古代诗歌四首》相比,这四首诗都是唐代诗歌,形式短小,题材丰富,或即景抒情,或行军感怀,或征人思乡。
四首绝句中,有三首七言,有一首五言。
七言相对于五言,信息量增大,表意更丰富。
以《峨眉山月歌》为例,如果前两句变为“山月半轮秋,影入江水流”,似乎很精炼,但缺失了地名,作者远行时对故乡的眷恋情感就弱化了,后文的地名也缺少贯通一气的呼应。
绝句的特点是前后两句的“宛转变化”,《峨眉山月歌》前两句写月下景,后两句写诗人的行中意;《江南逢李龟年》前两句对仗,叙述往事,后两句写景中感慨当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前两句用联想写个人,后两句用想象思家国;《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以视觉写边塞之景,后两句以听觉抒征人之情。
形式的异同,在朗读中感受比较,不求全面,促进背诵熟记为要。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四首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3.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教学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四首诗歌。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古诗词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课堂上的诗词让我们领略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而今天的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将带我们走进更广阔的诗词天地,去探寻那些未被熟知的珍宝。
让我们一同开启这美妙的诗词之旅吧!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心灵的歌吟,是情感的寄托,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学校繁星文学社正在开展中华诗词品读活动,作为文学社成员,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任务一:探究《峨眉山月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1.初读诗歌,解决诗中的生字词。
2.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3.诗歌的体裁?如何朗读?4.理解诗歌的大意及情感。
课外古诗词诵读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并背诵诗歌。
2.通过了解诗中意向,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峨眉山月歌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⑵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江南逢李龟年【阅读训练】一、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3.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4.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5.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2分)6.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
(3分)7.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
”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
(3分)二、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2.谈谈你对“落花时节”的理解:3.请欣赏这首诗的成功之处:4.诗歌中点明作者与李龟年密切关系的词语是:、、。
5.有入说,诗歌第四句中“落花时节”的含义,一语“三”关,你认为有哪“三”层意思?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1、“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一些经典的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本节课所选诗歌,主题丰富,风格各异,有写景抒情的,有咏史言志的,有写人状物的。
这些诗歌既有古代诗人的经典之作,也有现代作家的优美诗篇。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在描绘自然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古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歌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培养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所学的古诗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2.情感教学法:教师以情感人,以情促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所学古诗词,了解诗歌的背景,尽量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新人教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的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
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二)研习课文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品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
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
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
“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
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欣赏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情境二.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怀州河内人。
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
三.朗读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链接】《峨眉山月歌》一、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三、理解诗义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四、作品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江苏省沭阳县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第1课时)学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沭阳县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第1课时)学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沭阳县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第1课时)学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
【学习课时】两课时【学习过程】一、板题,示标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这个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1、听录音,给生字注音。
2、自由朗读几遍。
3、朗读比赛,比谁能能读准字音,读得顺口。
4、过渡语:朗读比赛开始。
比谁能读准字音,读得顺口。
其他同学当评委,举手更正.5、指名朗读课文,有错即停,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地方。
师在黑板左边板书读错的字词,并表扬读音正确、声音响亮的学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诗歌(8分钟)1、自学指导:结合书本注释,再结合书注释或工具书译讲课文,如有疑难,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2、译讲方法:读一句,先解释重点字词,再连起来翻译.译讲时要字字落实,并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人名、地名、时间不必解释.)3、出示原文,学生对照译讲.4、出示译文,学生对照更正。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理解课文自学指导:精读课文,理解课文.思考问题:1、(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字太白。
课外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品读中华优秀古诗词,热爱中华优秀诗词文化。
◎语言运用: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思维能力: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展开想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审美创造: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体会意境美。
(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
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
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会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板书:课外古诗词诵读)【设计意图】本环节用简短直白的语言,让学生明确学习这四首诗歌所需达成的目标。
二、诵读诗歌品韵味1.读准字音自由朗读这四首诗歌,结合注释及资料,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课件出示:平羌.(qiānɡ)渝.州(yú)岐.王(qí)岑参..(cén shēn)芦.管(lú)2.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
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听读,明确节奏。
(听名家朗读录音,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课件出示: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齐读,体会节奏。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创作时的情感。
2、朗诵诗歌并背诵诗歌。
【重点】
3、欣赏诗歌用词之美,体味核心意象。
【难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阅读时结合文中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诵读时想象文章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
3、诗词中的重点实词,查字典,掌握含义
4、揣摩和品味语言。
5、多查阅资料,做好摘要,扩大视野。
【知识链接】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
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预习案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唐诗笺注》:“‘君’指月。
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
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
1、用现代汉语翻译这首诗
2、“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请你赏析“秋”字的秒处。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用现代汉语翻译这首诗
2、怎样理解“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是一首抒写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
”(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第四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
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
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
满心的哀愁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
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景中寓情:(请说出你的见解)
后两句则正面写:
2、用现代汉语翻译这首诗
拓展提升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