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控制课程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44
运动控制系统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
2. 学生能掌握运动控制系统中常见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3. 学生能描述运动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4. 学生了解运动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运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运动控制系统,并进行仿真实验。
3. 学生能熟练使用相关软件和工具进行运动控制系统的调试与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运动控制系统相关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学生认识到运动控制系统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子、电气和控制系统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运动控制系统设计、调试和应用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运动控制系统概述- 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 运动控制系统的发展及应用领域2. 运动控制系统传感器- 常见运动控制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 传感器的选型及接口技术3. 执行机构- 电动伺服电机、步进电机、液压气动执行机构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执行机构的控制策略及性能分析4. 运动控制算法- PID控制算法原理及其在运动控制中的应用- 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其他先进控制算法介绍5. 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系统建模、控制器设计及仿真- 硬件在环(HIL)仿真与实验- 运动控制系统调试与优化6. 运动控制系统实例分析- 分析典型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及解决方案- 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1周:运动控制系统概述- 第2-3周:运动控制系统传感器- 第4-5周:执行机构- 第6-7周:运动控制算法- 第8-9周: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第10周:运动控制系统实例分析教材章节关联:本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中第3章“运动控制系统”相关内容相衔接,涵盖第3章中的3.1-3.5节。
四足运动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四足动物的运动原理,掌握四足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学生能够描述四足运动控制的基本算法,并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3. 学生能够解释步态生成与调节的基本方法,并分析不同步态对运动性能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设计并搭建简单的四足机器人模型,进行基本的运动控制实验。
2. 学生通过编程实践,掌握四足运动控制的基本技巧,实现对四足机器人的速度、方向和步态的有效控制。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特定场景提出四足机器人的优化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对机器人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沟通与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 学生能够认识到四足运动控制在灾害救援、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综合课程,结合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与实现,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四足动物运动原理:介绍四足动物的运动特点、步态分类及运动学参数。
- 教材章节:第二章“四足动物运动学基础”2. 四足机器人结构与功能:讲解四足机器人的基本结构、驱动方式和传感器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四足机器人结构与设计”3. 四足运动控制算法:学习四足运动控制的基本算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
- 教材章节:第四章“四足运动控制算法与应用”4. 步态生成与调节:分析四足机器人步态生成与调节的方法,以及不同步态对运动性能的影响。
- 教材章节:第五章“步态生成与优化”5. 编程实践:利用Arduino、Python等编程语言,实现四足机器人的运动控制。
电机运动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机运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电机类型、特点及其在自动化领域的应用。
2. 学生能描述电机运动控制中涉及的关键参数,如电压、电流、转速和转矩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掌握电机运动控制的基本电路及其工作原理,包括启动、停止、正反转和速度控制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电机运动控制电路,并进行模拟实验。
2. 学生能够通过编程实现对电机运动参数的调节,实现对电机运动的精确控制。
3. 学生能够运用电机运动控制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电机运动控制技术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沟通、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电机运动控制在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重要性,增强对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关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对电机运动控制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实现学习成果的转化。
二、教学内容1. 电机原理与类型:介绍电机的基本原理、分类及各类电机的特点和应用场景,重点关注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一章《电机原理与类型》2. 电机运动控制参数:讲解电机运动控制中涉及的关键参数,如电压、电流、转速和转矩等,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章节:第二章《电机运动控制参数》3. 电机运动控制电路:介绍电机运动控制的基本电路,包括启动、停止、正反转和速度控制等,分析各电路的工作原理。
运动控制课程设计-不可逆直流PWM双闭环调速系统运动控制课程设计-不可逆直流PWM双闭环调速系统一、设计背景和目的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快速发展,运动控制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不可逆直流PWM双闭环调速系统在许多场合具有重要作用。
本设计旨在加深对运动控制理论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不可逆直流PWM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设计方法。
二、系统概述不可逆直流PWM双闭环调速系统主要包括电流反馈环和速度反馈环。
电流反馈环主要用于控制电流,速度反馈环则主要用于控制转速。
通过两个环路的协同作用,实现对电机转速的精确控制。
三、系统设计1.硬件设计本系统主要由功率电路、控制电路、检测电路和驱动电路组成。
功率电路包括PWM逆变器和整流器,用于实现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根据控制信号调节输出电压。
控制电路主要包括控制器和算法,用于实现对电流和转速的反馈控制。
检测电路包括电流检测和速度检测,用于实时监测电流和转速。
驱动电路包括PWM驱动器和H桥驱动器,用于驱动电机旋转。
2.软件设计本系统的软件部分主要包括电流控制环和速度控制环的实现。
电流控制环通过比较实际电流与设定电流的差值,运用PI(比例积分)控制算法调节PWM逆变器的输出电压,以实现对电流的精确控制。
速度控制环则通过比较实际速度与设定速度的差值,运用PI控制算法调节PWM驱动器的占空比,以实现对转速的精确控制。
两个环路之间采用串联连接,电流控制环作为速度控制环的内环,以实现对电流和转速的高效控制。
四、测试与分析1.测试方法为验证本系统的性能,需要进行电流控制环测试和速度控制环测试。
在电流控制环测试中,设定电流值,观察实际电流是否能够快速、准确地跟踪设定值。
在速度控制环测试中,设定转速值,观察实际转速是否能够快速、准确地跟踪设定值。
2.结果分析通过测试,可以发现本系统在电流控制环和速度控制环方面均具有较好的性能。
在电流控制环测试中,实际电流能够快速、准确地跟踪设定值,跟踪误差较小。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指导书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教学实验室第一章 硬件介绍及注意事项一、实验设备的基本组成运动控制系统主要组成如下:1.FX3U PLC;2.触摸屏;2. 变频器;3. 交流异步电动机和编码器;4. 直流电机和变阻器。
伺服与变频调速控制系统实验装置布置图 如下所示:由PLC、触摸屏、变频器、交流电机、直流电机和电阻组成的运动控制系统,其中PLC为控制核心,负责采集交流电机转速并控制变频器输出;触摸屏用于显示系统状态和接收操作指令;交流电机为被控对象,直流电机和电阻组成可调负载。
二、硬件连接1、通过USB接口将计算机与PLC连接。
2、接好实验箱上的连线或被控对象板的其他连线。
3、检查是否有错误,然后开机实验。
三、 对参加实验学生的要求:1、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复习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明确每次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内容和方法。
2、按实验指导书中的要求进行接线和操作,经检查和实验老师同意后再通电。
3、在实验中注意观察,记录有关的数据和图像,并由指导老师复查后才能结束实验。
4、实验后应断电,整理实验台,恢复到实验前的状况。
5、认真填写实验报告,按规定格式作出图标、曲线、并分析实验结果。
6、爱护实验设备,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伺服与变频调速控制系统实验装置设备布置图第二章 交流变频调速系统课程设计1)本课程设计主要设备1、FX3U PLC;触摸屏。
2、变频器。
3、交流异步电动机和编码器。
4、直流电机和变阻器。
2)本课程设计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设计是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综合教学实践课。
该课程设计涉及到自动控制原理、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数字程序控制系统、微机控制技术等课程的内容。
本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是:1. 熟悉和掌握开环交流变频调速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机械特性,以及对该系统的硬件设备选型和配置,编制和调试用户程序。
2. 熟悉和掌握转速单闭环有静差交流变频调速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机械特性,编制和调试用户程序。
plc运动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和运动控制技术的基础知识。
2. 使学生了解并能够解释PLC在工业运动控制中的应用场景和优势。
3. 让学生掌握PLC编程中与运动控制相关的基本指令和编程逻辑。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PLC进行简单的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和调试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实际运动控制需求,设计出合理的PLC控制方案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能在小组项目中有效沟通和协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PLC运动控制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尝试新的解决方案。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伦理观,认识到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气基础和编程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PLC基本原理与结构:介绍PLC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PLC编程基础:讲解PLC编程语言、基本指令、编程逻辑,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运动控制基础:介绍运动控制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常用的运动控制器件,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PLC在运动控制中的应用:分析实际应用案例,讲解PLC在运动控制中的接线方式、程序设计方法等,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学习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调试方法及故障排查技巧,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6.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包括PLC编程、运动控制系统的搭建和调试,结合教材附录中的实验指导书进行。
电机与运动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电机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掌握电机在运动控制中的应用。
2. 学习电机的主要参数,如电压、电流、功率、转速等,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3. 掌握电机运动控制的基本方法,包括启动、停止、正反转、调速等。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电机,进行简单的运动控制电路设计。
2. 学会使用运动控制相关器件,如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器等,完成电机控制电路的搭建。
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电机运动控制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机与运动控制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电机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电机与运动控制相关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电机与运动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相关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二、教学内容1. 电机原理及分类:介绍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电磁感应定律;讲解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步进电机等常见电机类型及其特点和应用场景。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电机原理与分类2. 电机主要参数:学习电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如电压、电流、功率、转速等;掌握相关计算公式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材章节:第二章 电机的主要技术参数3. 运动控制基本方法:讲解电机启动、停止、正反转、调速等基本控制方法;介绍相应控制器件,如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器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电机运动控制基本方法4. 运动控制电路设计:学习运动控制电路的设计原理,包括控制电路的搭建、调试和优化;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目的与任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某直流电机调速系统或交流电机的调速系统或者应用交直流电机的调速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实践,了解一般电力拖动与控制系统设计过程、设计要求、应完成的工作内容和具体设计方法。
通过设计也有助于复习、巩固以往所学的知识,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电力拖动与控制系统设计必须满足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要求,因此,设计之前必须了解设备的用途、结构、操作要求和工艺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从事设计工作的整体观念。
课程设计应强调能力培养为主,在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的同时,还要注意其他几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独立工作能力与创造力;综合运用专业及基础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查阅图书资料、产品手册和各种工具书的能力;工程绘图的能力;书写技术报告和编制技术资料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在接到设计任务书后,按原理设计和工艺设计两方面进行。
1.原理图设计的步骤1)根据要求拟定设计任务。
2)根据电力拖动与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设计主电路。
3)根据主电路的控制要求设计控制回路4)要考虑保护环节,如过电压、过电流等的保护。
5)总体检查、修改、补充及完善。
主要内容包括:6)进行必要的参数计算和设计必要的软件控制流程。
7)正确、合理地选择各电器元器件,按规定格式编制元件明细表。
2.工艺设计步骤1)根据电力拖动与控制系统的任务书的设计要求,或者根据运用电力拖动调速等的设计控制对象及工艺的要求,进行分析。
2)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论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3)根据设计方案设计合适的电力拖动与控制系统的或运用电力拖动调速的控制系统的主电路和控制电路,并画出相应比较相尽得电路图。
4)进行相应的参数进算,包括电子元器件的参数的计算与选取。
5)软件设计至少要包含比较完整的软件设计流程图。
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内容。
达到本科毕业生应具有的基本设计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特色说明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实践设计技能,并且能够电力拖动与控制系统课程中讲授的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系统设计以及编程。
以下设计任选其一做为自己的设计题目来完成设计一:逻辑无环流直流调试系统的设计。
(1)结合运动控制实验指导书中的MCLⅡ型实验台给出的直流电机参数,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子电路或微机知识选择合适的逻辑控制环节构成一个数字双闭环逻辑无环流控制系统。
确定系统的设计方案。
(由于实验台的硬件限制可采用实验台上的模拟逻辑控制环节进行调试)(2)根据自己确定的方案进行理论结构设计及参数计算。
(3)对数字控制部分程序流程编写和程序实现。
(4)根据需要在实验台进行实验调试完成设计。
(5)完成设计报告书和总结。
设计二:设计低速直流电机调速系统(1)采用单片机或其他实验板设计数字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要求,实时显示当前电机的转速,电动机可以双向调速,且电机最低转速应满足n≤nN/100。
(2)根据自己确定的方案进行理论结构设计及参数计算。
(3)对数字控制部分程序流程编写和程序实现。
(4)根据需要进行实验调试完成设计。
(5)完成设计报告书和总结。
设计三:变频调速系统SPWM控制环节的设计(1)变频调速系统SPWM的原理图的设计。
(2)利用电子线路及单片机设计对系统的各环节组成及参数进行设计。
(3)设计出硬件连接图和程控软件架构图。
(4)根据设计的方案完成实验调试,并记录参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5)完成设计报告书和总结。
二、课程设计考核1、每位学生上交一份课程设计成果,其成果方式:实验设备上设计的系统或Protus仿真原理和源程序代码或微控板调速系统实物演示。
2、每位学生上交一份课程设计报告。
内容包括:设计说明、系统电路原理图、课程设计小结(认识及收获)。
3、随机抽取40%左右学生对设计内容质疑,学生对质疑问题进行答辩。
4、根据课程设计报告,质疑成绩、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表现,由指导教师按五级记分制平定成绩。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一、性质和目的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在学完本课程理论部分之后,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巩固本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获取工程设计技能的能力;综合计算及编写报告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1.根据指导教师所下达的《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
2.主要设计内容包括:(1)根据任务书要求确定总体设计方案(2)主电路设计:主电路结构设计(结构选择、器件选型、考虑器件的保护)、变压器的选型设计;(3)控制电路设计:控制方案的选择、控制器设计(4)保护电路的选择和设计(5)调速系统的设计原理图,调速性能分析、调速特点 3.编写详细的课程设计说明书一份,并画出调速系统的原理图。
三、设计目的1.熟练掌握主电路结构选择方法、主电路元器件的选型计算方法。
2.熟练掌握保护方式的配置及其整定计算。
3.掌握触发控制电路的设计选型方法。
4.掌握速度调节器、电流调节器的典型设计方法。
5.掌握绘制系统电路图绘制方法。
6.掌握说明书的书写方法。
四、对设计成品的要求1.图纸的要求:1)图纸要符合国家电气工程制图标准; 2)图纸大小规范化; 3)布局合理、美观。
2.对设计说明书的要求 1)说明书中应包括如下内容①目录②课题设计任务书;③调速方案的论证分析(从经济性能和技术性能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和选择;④所要完成的设计内容⑤变压器的接线方式确定和选型;⑥ 主电路元器件的选型计算过程及结果;⑦控制电路、保护电路的选型和设计;⑧调速系统的总结线图系统电路设计及结果。
2)说明书的书写要求①文字简明扼要,理论正确,程序功能完备,框图清楚明了。
②字迹工整;书写整齐,参照教务系统中的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
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任务书1组:直流他励电动机:功率PN=1.1kW,额定电压UN=220V,额定电流IN=6.7A,磁极对数P=1,nN=1500r/min,励磁电压220V,电枢绕组电阻Ra=2.34Ω,主电路总电阻R=7Ω,L∑=246.25mH(电枢电感、平波电感和变压器电感之和),Ks=58.4,机电时间常数Tm=116.2ms,滤波时间常数Ton=Toi=0.00235s,过载倍数λ=1.5,电流给定最大值Uim*=10V,速度给定最大值Un*=10V。
运动过程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运动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掌握运动学的基本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简单的运动过程。
2. 学生能够描述和解释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物理量的关系和变化。
3. 学生能够运用物理原理,解释运动过程中控制参数对运动轨迹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运动控制实验,运用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来探究运动过程。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运动控制器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够进行基础的编程和调试。
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运动过程中的计算问题,具备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物理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自然界运动规律的欲望。
2. 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实验和问题探究,增强集体荣誉感。
3.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运动控制问题,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理科学科,以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处于高中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数学运算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效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与原理:- 运动过程控制的基本定义与分类- 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物理量的关系和计算-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在运动控制中的应用2. 运动控制实验与分析:- 运动控制器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 编程与调试基础,实现简单的运动控制- 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技巧3. 运动过程控制案例分析:- 案例一:直线运动控制- 案例二:曲线运动控制- 案例三:圆周运动控制4.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进度:- 第一周:基本概念与原理学习- 第二周:运动控制器操作与编程基础- 第三周:运动控制实验与数据分析- 第四周:案例分析与应用实践教材关联:- 教材第一章:运动过程控制基本概念与原理- 教材第二章:运动控制器及其编程- 教材第三章:运动控制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教材第四章:运动过程控制案例分析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运动过程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控制物体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学当中的牛顿运动定律。
2.掌握对物体的运动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方法和技能。
3.理解如何通过物体的质量、速度、加速度等变量来计算物体的动量、动能等物理量。
4.学会使用计算机等工具控制物体的运动,制作虚拟模拟实验。
二、教学内容1.牛顿运动定律2.控制物体的运动3.制作虚拟模拟实验三、教学步骤1.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概念。
2.对物理量进行定量分析,引入动量、动能等概念,讲解密度、体积等基本定义。
3.引入控制物体的运动,给出物质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在熟悉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掌握控制物体的技术方法。
4.进一步发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其使用计算机等工具制作虚拟模拟实验,以提高其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把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解牛顿运动定律以及动量、动能等概念。
2.模拟实验为学生提供虚拟模拟实验的机会,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及时调整实验参数,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知识的乐趣。
3.互动教学采用互动的方式,开展课堂讨论,通过双方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五、教学评估1.理解程度评估根据学生的讲解,以及模拟实验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物理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2.学业质量评估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考核,以检验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成果。
3.综合评估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堂互动、个人表现等方面的表现,给出学生最终的评估。
六、教学反思本次课程以牛顿运动定律为核心,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结合虚拟模拟实验,使学生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本质。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以实际应用为重点,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的创造力,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等工具制作虚拟模拟实验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算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运动控制系统的概念、组成、工作原理和分类,掌握常用的运动控制算法和策略,了解运动控制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分析和设计运动控制系统的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运动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运动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
2.运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
3.常用的运动控制算法和策略,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4.运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和实验,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的使用。
5.运动控制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算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运动控制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和设计方法。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运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运动控制系统》作为主教材,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推荐《运动控制工程》等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运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4.实验设备:准备运动控制实验平台和相关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的评估,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题目:三相同步电动机FOC控制的仿真设计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电气12-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张友斌Contents一Abstract (1)1.1The significance and background (1)1.2The details of design (2)二The principles (3)2.1 基于FOC技术的三相同步电机建模 (3)2.2 同步电动机的磁场定向控制 (4)2.2.1 结构、原理及基本假设 (4)2.2.2 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5)2.2.3 气隙磁场定向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8)2.3 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10)2.3.1 同步电机的基本关系式 (10)2.3.2 dq 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13)三仿真系统设计 (15)3.1磁场定向控制仿真设计 (15)3.2 矢量控制坐标变换的Simulink实现 (16)3.3 SVPWM算法的Simulink实现 (17)3.4 磁场定向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19)四仿真 (23)4.1基于 MATLAB 的 PMSM 伺服系统仿真模型 (23)4.1.1仿真结果一 (23)4.1.2仿真结果二 (24)五心得体会 (27)一Abstract1.1The significance and background同步电动机是属于交流电机,定子绕组与异步电动机相同。
它的转子旋转速度与定子绕组所产生的旋转磁场的速度是一样的,所以称为同步电动机。
正由于这样,同步电动机的电流在相位上是超前于电压的,即同步电动机是一个容性负载。
为此,在很多时候,同步电动机是用以改进供电系统的功率因数的。
交流调速系统是指由交流电动机和变频调速装置组成的电力传动系统。
与直流电动机相比,交流电动机具有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转动惯量小、制造成本低的优点,并且适用于恶劣的工作环境,易于向高电压、高速、大容量的方向发展。
《运动控制》课程设计任务书一、专业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实际是自动化专业学生学习完《运动控制》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达到理论学习的目的,并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撰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时间安排选题范围:课题一:转速、电流双闭环可逆直流脉宽调速系统设计课题二转速、电流双闭环可逆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设计课题三三相交流调压调速系统设计课题四恒压频比变频调速系统设计课题五矢量变换变频调速系统设计时间安排:14—17周,16学时(注:每周按4学时计)三、课程设计基本要求1.调速的方案选择(1) 电机的选择(选用运动控制实验室中的交、直流电机参数);(2) 电动机供电方案的选择;(3)系统结构选择;(4)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框图2. 主电路的计算主电路中元器件参数的选择。
3. 驱动电路方案设计4. 控制电路参数设计(包括给定、反馈和系统稳态参数设计)5. 系统的动态设计主要是速度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结构和参数设计。
6. 系统的计算机仿真研究要求采用面向电气原理图的MA TLAB仿真方法。
四、设计提交的成果材料⑴设计说明书一份,与任务书一并装订;⑵仿真模型和仿真结果清单。
五、设计说明书格式要求1. 封面包括:课程设计题目、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2.目录正文前必须要有目录。
3.正文⑴题目及技术要求⑵系统方案和总体结构⑶系统工作原理简介⑷具体设计说明:包括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等⑸设计评述⑹参考文献(5篇以上)4.论文格式要求封面格式见附件。
排版格式:A4 纸打印,正文用小四号宋体,版面上空2.2cm,下空2.2cm,左空2.5cm(包括装订线),右空2.5cm,行距固定值,22磅。
内容层次与字体、字号的要求: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二号黑体,题序和标题之间空两个字,不加标点;第二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与上下文这间空一行(行距12);题序和标题之间空1个字,不加标点(下同);第三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四层次及以下题序和标题均用小四号黑体字。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一、基本情况学时:1周学分:1学分适应班级:自动化1301二、进度安排本设计共安排1周,合计30学时,具体分配如下:实习动员及准备工作:2学时总体方案设计:4学时硬件设计:12学时撰写设计报告:8 学时答辩:4学时教师辅导:随时三、基本要求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设计与撰写设计报告等。
其中理论设计又包括总体方案选择,硬件系统设计、硬件设计包括单元电路,选择元器件及计算参数等;课程设计的最后要求是写出设计总结报告,把设计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若有实践条件,把实践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
2、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采用相对集中的方式进行,以班为单位全班学生集中到设计室进行。
做到实训教学课堂化,严格考勤制度,在实训期间累计旷课达到2节以上,或者迟到、早退累计达到4次以上的学生,该课程考核按不及格处理。
在实训期间需要外出查找资料,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方可外出。
课程设计的任务相对分散,每5-6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完成一个课题的设计。
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要协作,同一小组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探讨、协商,可以互相借鉴或参考别人的设计方法和经验。
但每个学生必须单独完成设计任务,要有完整的设计资料,独立撰写设计报告,设计报告雷同率超过60%的课程设计考核按不及格处理。
四、设计题目及控制要求题目:题目四 PWM 控制的双闭环可逆调速系统的设计设计参数::(1)直流电机:12V 20W、U P N N ==、 1.5A I N =、300r/min n N =、电枢电阻 4.5ΩR a =、电枢电感22a 15.68N.cm 6.76mH、GD L ==、30ms T m =(2)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N dm im *n 1.5I 5V、I 5V、U U ===、5%σi ≤设计要求:(1)、根据题目的技术要求,分析并确定主电路的结构形式和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画出系统组成的原理框图。
3uplc单轴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篇一:摘要:本课程设计报告旨在设计一个基于3uplc单轴运动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
首先,对3uplc单轴运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原理进行介绍,包括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组成。
然后,详细讨论了系统的控制策略和算法,包括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和力控制。
接着,进行了系统的建模和参数调整,以实现良好的控制性能。
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所设计的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1. 引言3uplc单轴运动控制系统是一种常用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装配线和物流等领域。
该系统主要由运动控制器、执行器和传感器组成,通过对执行器的控制,实现对物体的精确位置、速度和力的控制。
在本课程设计中,我们将针对该系统进行控制方案设计和优化。
2. 3uplc单轴运动控制系统结构和原理2.1 系统硬件组成3uplc单轴运动控制系统的硬件主要包括运动控制器、执行器和传感器。
运动控制器是系统的核心部件,负责接收和处理控制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执行器的动作。
执行器是用于实现机械运动的装置,例如电机和液压缸。
传感器用于对系统的运动状态进行监测和反馈,例如位置传感器和力传感器。
2.2 系统软件组成3uplc单轴运动控制系统的软件主要包括控制算法和用户界面。
控制算法是实现对系统运动的控制策略和方法,例如PID控制算法和模糊控制算法。
用户界面是系统与操作员进行交互和设置的接口,通常采用触摸屏或计算机软件。
3. 控制策略和算法3.1 位置控制位置控制是3uplc单轴运动控制系统最基本的控制功能,其目标是使执行器到达预设的目标位置。
常用的控制算法包括PID控制算法和模糊控制算法。
在本设计中,我们将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并进行参数调整和优化。
3.2 速度控制速度控制是控制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其目标是使执行器以预设的速度进行运动。
常用的控制算法包括PID控制算法和模糊控制算法。
在本设计中,我们将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并进行参数调整和优化。
plc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其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学生能描述常见的运动控制环节,如启动、停止、正反转、速度调节等,并了解其在PLC中的应用。
3. 学生能解释运动控制系统中涉及的传感器、执行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PLC 系统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PLC编程软件,设计简单的运动控制程序,实现基本运动控制功能。
2. 学生能对运动控制系统进行调试,诊断并解决简单的故障。
3.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综合性的PLC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动化技术及PLC运动控制系统的兴趣,提高对工程技术学科的认识和热情。
2.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学会相互尊重、沟通与协作。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自动化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专业实践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年级本科生,已具备一定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实践操作,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确保教学设计和评估的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1. PLC基本原理与结构:介绍PLC的组成、工作原理、编程语言及通信方式,对应教材第1章内容。
2. 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讲解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等,对应教材第2章内容。
3. 常见运动控制环节:分析启动、停止、正反转、速度调节等环节的实现方法,对应教材第3章内容。
4. PLC编程软件的使用:教授PLC编程软件的操作方法,包括程序编写、下载、调试等,对应教材第4章内容。
5. 运动控制程序设计:指导学生设计简单的运动控制程序,实现基本运动控制功能,对应教材第5章内容。
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运动控制综合实验姓名:朱鹏班级:电097班学号: 0912002171异步电机仿真模型建立、仿真及SVPW的研究与MATLAB仿真摘要对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异步电动机按两相静止和转子磁场定向分解的数学模型,然后用Matlab/Simulink 仿真软件包括建立异步电动机仿真模型,并给出仿真结果。
以电机基础理论为出发点,针对SPWM fe压利用率低,谐波多和一般空间电压矢量SVPWM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 )结构模糊复杂的缺点,本文通过用MATLAB/simulink平台自行设计的模块,搭建了整套SVPW系统,并且通过仿真验证了整套系统的正确性和简单易行。
关键词:Matlab/Simulink 异步电动机状态方程空间电压矢量SVPWM SPWM目录摘要 (II)目录 (III)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1异步电动机动态数学模型..................... -2 -1.1电压方程........................ -2 -1.2磁链方程........................ -3 -1.3转矩方程........................ -5-1.4运动方程........................ -6-2坐标变化和变换矩阵.......................................... - 7-2.1三相--两相变换(3/2变换)................ -73异步电动机仿真.........................3.1异步电机仿真框图 .....................8-3.2异步电动机的仿真模型8 -4异步电机仿真模型仿真结果17 -5SVPW技术原理..........5.1S VPWM调制技术原理..5.2SVPWM算法实现...... 6SVPW健模与仿真.......6.1 SVPWM仿真模块图……6.2仿真结果............ 参考文献................. ..19 (19) (21) (24) (24)3437随着电力电子技术与交流电动机的调速和控制理论的迅速发展,使得异步电动机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工业生产。
异步电动机的仿真运行状况和用计算机来解决异步电动机控制直接转矩和电机故障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显示理论上的变化,当异步电动机正在运行时,提供了直接理论基础的电机直接转矩控制(DTC), 并且准确的分析了电气故障。
在过去,通过研究的异步电动机的电机模型建立了三相静止不动的框架。
研究了电压、转矩方程在该模型的功能,同相轴之间的定子、转子的线圈的角度。
9是时间函数、电压、转矩方程是时变方程这些变量都在这个运动模型中。
这使得很难建立在a B 两相异步电动机的固定框架相关的数学模型。
但是通过坐标变换,建立在a B两相感应电动机模型框架可以使得固定电压、转矩方程,使数学模型变得简单。
在本篇论文中,我们建立的异步电机仿真模型在固定框架 a B 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并给出了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更加准确地反映了运行中的电动机的实际情况。
传统的脉宽调制方法数字化实现比较困难,以及SPWM脉宽调制技术电压利用率低和谐波多等缺点在交流电机调速方面一直未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然而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SVPWM勺出现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但是目前所普遍采用的SVPWM 结构模糊复杂等不足,让人难以理解其实现过程。
本文通过用MATLAB/SIMULIN软件平台自行设计的模块,搭建了整套SVPW系统,并且通过仿真验证了整套系统的正确性和简单易行。
1异步电动机动态数学模型在研究三相异步电动机数学模型时,通常做如下假设1)三相绕组对称,磁势沿气隙圆周正弦分布;2)忽略磁路饱和影响,各绕组的自感和互感都是线性的;3)忽略铁芯损耗4)不考虑温度和频率对电阻的影响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由下述电压方程、磁链方程、转矩方程和运动方程组成。
1.1电压方程三相定子绕组的电压平衡方程为d屮A “A Rs,dtU AU B(1-1)U C"s与此相应,三相转子绕组折算到定子侧后的电压方程为_i R+ 也U a - i a R rU b =i b R r +d:bdt(1-2)d屮U c =ic R r Cdt式中U A,U B,U C , U a , U b , U c —定子和转子相电压的瞬时值;i A,i B, i c, i a, i b,i c —定子和转子相电流的瞬时值;'-'A,'-'B,'-'C, '-'a, '-;b?;c —各相绕组的全磁链;R S, Rr—定子和转子绕组电阻上述各量都已折算到定子侧,为了简单起见,表示折算的上角标以下同此。
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将电压方程写成矩阵形式,并以微分算子p代替微分符号d /dt”均省略,或改写成u =Ri • p'1.2磁链方程每个绕组的磁链是它本身的自感磁链和其它绕组对它的互感磁链之和,因此, 六个绕组的磁链可表达为_L AALAB LACLAa LAb L AC 卩 1kLBA LBBLBC L BaL Bb LBciB甲CLCAl-CBLccL caLCb L cc i c(1-4)LaA L aB L aCLaa Lab Lac i a ^bLbA LbBLbCL ba L bb Lbci biLcA1-cB L cCL caLcbLcC _」c 一或改写成.二Li(2-2)式中,L 是6X 6电感矩阵,其中对角线元素 L AA , L BB , L ee , L aa , L bb , L cc 是各有关绕组的自感,其余各项则是绕组间的互感。
实际上,与电机绕组交链的磁通主要只有两类:一类是穿过气隙的相间互感磁 通,另一类是只与一相绕组交链而不穿过气隙的漏磁通,前者是主要的。
电感的种类和计算如下。
定子漏感L is ——定子各相漏磁通所对应的电感,由于绕组的对称性,各相漏感 值均相等;转子漏感L |r ——转子各相漏磁通所对应的电感; 定子互感L ms ――与定子一相绕组交链的最大互感磁通; 转子互感L mr 与转子一相绕组交链的最大互感磁通。
由于折算后定、转子绕组匝数相等,且各绕组间互感磁通都通过气隙,磁阻相 同,故可认为L ms = L mr 。
自感表达式对于每一相绕组来说,它所交链的磁通是互感磁通与漏感磁通之 和,因此,定子各相自感为转子各相自感为iBk/ 1Bi c1C+ pi 屮'a ai bW bJc_ 1 1 屮c一(1-3)ls0 00「A 10 0 00 0 0 R r 0 0 0R r0 00 R rLBBLmsLaa = Sb = Re = L ms Lr两相绕组之间只有互感。
互感又分为两类:(1) 定子三相彼此之间和转子三相彼此之间位置都是固定的,故互感为常值; (2) 定子任一相与转子任一相之间的位置是变化的,互感是角位移 第一类固定位置绕组的互感,三相绕组轴线彼此在空间的相位差是土 在假定气隙磁通为正弦分布的条件下,互感值应为1 L ms COS120 二 L ms COS( —120 ) - -2 L ms于是1LAB = LBC二 LCA 二 LBA 二 LCB 二 LACLms2Lab - L be - L ca - L b^ _ L eb - Lac _〜二 Lms2第二类变化位置绕组的互感,定、转子绕组间的互感,由于相互间位置的变化, 可分别表示为LAa = L aA=L Ba = L aB = L cb = L bC = L ms COS^ -120)当定、转子两相绕组轴线一致时,两者之间的互感值最大,就是每相最大互感 Lms。
整理以上各式,即得完整的磁链方程,B 的函数。
(1-5)-L Bb = LbB = L ee = LcC = L ms COS^LAb = LbA二 L BC 二 L CB 二 L ca 二 L ac 二 L ms COS 「 120 ) (1-6)L AC = L cA显然这个矩阵方程是比较复杂的,为了方便起见,可以将它写成分块矩阵的形式l' A 甲Bc 屮a W bik 一L AA L AB L AC L Aa L AbL BA L BB L BC L Ba L BbL CA L CB Lcc L ca L cbL aA L aB L ac L aa L abL bA L bB L bc L ba L bb丄eA L eB L ec L ea L eb也屮B 屮」a屮b屮Tei s J A i B i c Tir =Li b i e FL AC ILIL Be L ceL aeL beL eci Bi Ci ai b」C・ssLrsL sr i sL rr Jr(1-7)式中值得注意的是,Lsr 和Lrs 两个分块矩阵互为转置,且均与转子位置 们的元素都是变参数,这是系统非线性的一个根源。
为了把变参数转换成常参数须 利用坐标变换,后面将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如果把磁链方程代入电压方程中,即得展开后的电压方程-J j -J Iu =Rip(Li )工Ri - L 一 ——idt dt=Ri +L S+ 匹 ©i/1 11)dt d 日(1-11)式中,Ldi /dt 项属于电磁感应电动势中的脉变电动势(或称变压器电动势), (dL /d i 项属于电磁感应电动势中与转速成正比的旋转电动势。
1.3转矩方程根据机电能量转换原理,在多绕组电机中,在线性电感的条件下,磁场的储能 和磁共能为1 T 1 TW m =W ni t i Li 2 2而电磁转矩等于机械角位移变化时磁共能的变化率 且机械角位移=二/ np ,于是LrrLms * L lr_! L—」ms2丄L_1Lms2Lms Llr1Lms2LrrLms * Llr_1L —」ms2_1L_1Lms2Lms L lr_1LmsL rs=L Tsr一丄Lms2 _1 LmsLms ' L |r丄I —」ms2丄—」ms2cos 日 = L ms COS 但 +120 Jcos(d -120 )cos v cos 但-120cos (日 +120cos^120 )cos 但-120。
cos 日(1-8)(1-9)(1-10)B 有关,它(1-12)(电流约束为常值),T ei =const.朋 inonst.(1-13)整理上式可得应该指出,上述公式是在线性磁路、磁动势在空间按正弦分布的假定条件下得 出来的,但对定、转子电流对时间的波形未作任何假定,式中的l 都是瞬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