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研究进展-cdr终稿

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研究进展-cdr终稿

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研究进展-cdr终稿
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研究进展-cdr终稿

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的研究与进展

崔道然,保国锋,崔志明

Research and progress in the fusion of Lumbar zygapophysial joint

Cui Dao-ran, Bao Guo-feng, Cui Zhi-ming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1, Jiangsu Province, China

Cui Dao-ran, Studying for master′s degree, Attending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1, Jiangsu Province, China Cuidaoran1977@https://www.doczj.com/doc/47755339.html,

Abstract: Lumbar zygapophysial joint is an important post-column structure, of which the fixation and fusion has been relatively widely used in the lumbar posterior surger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natomy, biomechanics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the lumbar zygapophysial joint, then describes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efficacy of different technologies to explore the best fus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南通市226001

作者简介:崔道然,男,1977年生,江苏省南通市人,汉族,南通大学在读硕士,主治医生,主要从事脊柱外科的研究。Cuidaoran1977@https://www.doczj.com/doc/47755339.html,

摘要:腰椎关节突关节是脊柱后柱的重要结构,其固定与融合在腰椎后路手术中日益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文章从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外科解剖、生物力学、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回顾,阐述了各种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技术的优缺点和疗效,探索最佳的融合方法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生物力学

0 引言

腰背疼痛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约占骨科门诊量的14%[1],而引起腰背疼痛的病因又非常复杂。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常常被用来治疗退变性或医源性腰椎不稳,然而传统椎间融合术仍存在对病人损伤大,功能丢失多,继发邻近节段退变等缺点。最近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2-3],腰椎关节突关节的疾患是引起腰背疼痛的又一重要原因,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术能否作为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患者的手术,国内外学者对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外科解剖、生物力学、实验与临床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 学术背景

从最早的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和关节突关节间植骨融合,到后来的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融合,以及关节突关节融合器的应用,几十年来,经过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 目的

汇总国内外对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外科解剖、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的资料,对关节突关节融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3 资料与方法

3.1 文献检索

检索人相关内容:第一、二作者

检索文献时限:2004-01/2010-12

检索数据库:Pubmed数据库(https://www.doczj.com/doc/47755339.html,/sites/entrea/);CNKI 数据库(https://www.doczj.com/doc/47755339.html,/grid20/)

检索词:英文关键词为“zygapophycial joint,biomechanical investigation,facet screw fixation,facet fusion”;中文关键词为“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生物力学”。

检索类型:文献的类型包括综述、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病例报告等。

检索文献量:共检索到105篇文献。

3.2 检索方法

纳入标准:①文献主题内容与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密切相关的文章。②具有原创性,论点、论据可靠的文章。③观点明确、分析全面的文章。

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

文献评价:初检得到105篇文献,纳入2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文献1-3涉及研

究背景,文献4-9研究了腰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文献10-20,28-29阐述了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的历史、方法和适应征,文献21-27研究了腰椎关节突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

4 文献证据检索综合提炼

4.1 腰椎关节突关节解剖学研究

腰椎关节突关节属滑膜关节,由位于椎弓根与椎板相连处的上下关节突构成。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向后内方,下关节突关节面朝向前外方,关节面上覆有透明软骨。根据上下关节突关节面的形态和相互关系,可以将腰椎关节突关节分为四种类型[4]:1、平等型,上下关节面呈直线互相平行;2、怀抱型,上关节突关节面呈弧形凹面,下关节突关节面呈弧形凸面为上关节突怀抱;3、反怀抱型,与怀抱型相反,下关节突绕上关节突;4、双怀抱型,上下关节突关节面各分为凹面、凸面两部分,一部分环抱相应的关节突,另一部分则被相应的关节突环抱,关节突关节间隙呈“S”形弯曲。四种类型中,前两种多见,后两种较少见。

腰椎关节突关节与腰椎间盘共同构成了腰椎“三维关节复合体”,生物力学研究表明[5],其在维持腰椎稳定和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节突关节角可作为量化参数,反映关节突关节的形态结构特征以及与腰椎稳定的关系。从第一腰椎到第五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由近似矢状位向下逐渐变为斜位,至第五腰椎几乎呈冠状位。关节突关节角度增大时,其机械阻挡作用也增大,椎体稳定性相应增加;当关节突关节角度减小时,其机械阻挡作用也减小,椎体稳定性相应降低[6]。

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性是腰椎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和疼痛源之一,Karacan等[7]认为腰椎两侧关节突关节角度相差大于5°者即为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将两侧关节突关节形态不同和(或)两侧关节突关节角度差大于10°定义为关节突关节不对称。Don [8]曾对腰椎滑脱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的关系做了较为系统的观察。在78例腰椎滑脱的患者中76例存在着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其中大部分突出在偏向冠状的一侧,他们认为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使关节方向偏向冠状的一侧受到较大剪应力,因而该侧椎间盘纤维环容易被撕裂。Schmidt[9]在人体标本实验中证实,关节突关节不对称的运动节段承载负荷时其轴向旋转总是倾向于冠状方向的一侧,因而造成椎间盘损伤和变性的机会增加。

4.2 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的方法

脊柱后路融合手术的方法包括后外侧横突间融合、后路椎体间融合,以及后

侧的关节突间融合。横突间融合最早应用于脊柱结核的融合治疗,后来逐渐应用于治疗脊柱的各种疾患。该方法融合率高,但存在后方椎旁组织损伤过大、术后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所需植骨量大,术后供骨区可能出现疼痛和感觉异常。Chutkan[10]在报道了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该技术由于腰椎生物力学方面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骨融合率而被广泛应用,但因为手术难度较高,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如神经根和脊髓损伤、硬膜囊撕裂、椎间隙感染和融合器下沉等。

传统的关节突关节融合方法为关节突关节V形开槽,然后植入松质骨,不需要作大范围的剥离,创伤小,所需植骨量较少,融合率高,缺点是即刻的稳定性较差。Kai[11]等对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术进行了改良,自关节突关节内上向外下用骨刀或薄锯于关节表面皮质下切开,保留外侧部分骨质,制成软组织-骨瓣翻向外侧,关节突关节植骨后将翻向外侧的软组织—骨瓣缝回原位,并以邻近纤维筋膜组织加强,提高了术后的稳定性。

King[12]等在1944年首先应用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联合横突间融合术以提高植骨融合率,Boucher[13]在1959年改良了King的技术,将螺钉穿透同侧椎弓根皮质,植骨融合率达到100%,但由于螺钉头部进入椎间孔,容易引起神经根损伤而没有被临床广泛应用。1984年,Magerl[14]介绍了一种以长螺钉穿过对侧棘突基底、同侧椎板、关节突关节和横突基底的固定方法,即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Shim[15]等在2005年运用X线透视辅助下行经皮关节突关节螺钉内固定,同样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关节突关节螺钉应用于关节突关节融合术,报道提示其不融合率为2 %~10%[16]。Thorsten [17]报道螺钉的松动率为3%,而173例中有有2例螺钉断裂。

关节突关节螺钉技术已经报道的并发症有融合失败、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螺钉松动和断裂、硬膜撕裂、螺钉穿刺到椎管引起神经损伤等[18-20]。鉴于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的诸多并发症,崔志明等[21]根据腰椎关节突关节的理学测量和研究,研制了一种符合国人尺寸的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器以及配套植入工具,以提高中长期的关节突关节融合率和术后症状的缓解率,消除螺钉的松动和断裂,减少硬膜撕裂、误入椎管引起神经损伤等副作用。融合器材质为同种异体骨植入材料,椭圆形的设计有利于融合器与关节面充分的接触,同时提高了融合器的稳定性和抗移位能力。配套工具既可以满足开放手术需求,也可以满足微创经皮手术的要求,借助于X线成像,可以经皮穿刺至关节突关节,借助定位器的方向和角

度,准确植入融合器。

4.3 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的生物力学

脊柱运动是一种复合运动,由各运动节段运动整合而成,运动节段由椎间盘和相应平面的两关节突关节将相邻椎骨连接而成,是脊柱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就某一运动节段而言,椎间盘和两个关节突关节在水平面方向构成一稳定三角,在纵向方向则构成一个对称的三棱柱状立体结构,整体上构成一稳定的三关节联合体,三者相互制约,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关节突关节是脊柱椎间唯一真正活动的关节,属平面关节,只能作轻微滑动,但各椎骨之间运动的总和却很大。关节突关节的固定可增加脊柱抗旋转、抗剪力和抗张力或抗后柱分离作用,限制腰椎椎间的大部分活动。

关节突关节对腰椎主要是起抗旋转和抗剪力的作用[22],而椎间盘主要承受轴向压力作用。当腰椎承受剪切负荷时,关节突关节大约承受了总负荷的1/2,其余1/2则由椎间盘承受,但由于椎间盘的粘弹性,受负荷后发生蠕变和松弛,这样几乎所有的剪切负荷均由关节突关节承受。关节突关节面还有不容忽视的承载功能,载荷在椎间盘与关节面之间的分配因脊柱姿势而变化,Adams[23]用尸体腰椎活动节段进行实验,发现当腰椎前屈至一定位置时,关节突关节不承受任何压缩载荷,在人体直立位时承受了压缩载荷的16%。Noisi等[24]的研究发现,关节突关节的压缩载荷在腰椎最大后伸位时达35%。Lee[25]进行不同融合方法的生物力学测试,发现后路、侧后路、前路融合均可以增加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张力。

目前,关节突关节螺钉广泛应用于临床患者,关节突关节螺钉(包括Boucher 螺钉和Magerl 螺钉)将上、下关节突之间的活动限制后,可以显著增加固定节段的刚度,并明显减少该节段的活动度。体外试验表明,屈曲状态下关节突关节螺钉和椎弓根钉固定比较,其稳定性相似[26],试验测试固定节段的刚度可达正常脊柱的2.4倍,可以经受5000次循环疲劳试验的测试[27]。在体内,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相比,其机械强度稍逊,但减少了坚强固定引起的应力遮挡,有利于成骨、骨融合与改建。总体而言,经关节突关节融合的抗屈曲、抗旋转和抗剪力强度较好,抗伸强度较差,但仍强于正常脊柱和单纯前路植骨或植入融合器的脊柱。

4.4 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的适应症

关节突关节融合可增加脊柱抗旋转、抗剪力和抗张力或抗后柱分离作用,限制腰椎椎间的大部分活动。力学性能对比研究和临床应用均表明关节突关节融合对非创伤性腰骶融合来讲,其固定作用确实可靠,可以与各种腰椎融合术结合应用,作为加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椎体间融合术或横突间融合术的辅助手段,也可以单独应用。手术指征与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腰椎融合术相似[28],主要包括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病变、不需作提拉复位的退变性腰椎滑移或不稳。

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的应用必须倚赖脊柱后柱骨性结构的完整和强度,不能应用于需切除关节突减压及广泛椎板切除的病例,周围型腰椎管狭窄症因为需要切除大部分关节突减压而不适合应用关节突关节融合术。关节突关节融合抗伸强度较差,前柱不完整者不能单独应用。脊柱前柱结构缺损时,进行前路的融合固定,重建前柱以抵抗轴向压缩载荷是必须的。生物力学测试表明,前柱是抵抗轴向压缩的主要部位,但其无法抵抗脊柱轴向旋转力量。因此,关节突关节固定和融合能够有效的抵抗这些载荷,提供双柱的支撑,有助于前柱的固定和重建[29]。

5 结论与展望

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是一种创伤小、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的脊柱融合方法,在生物力学性能上与传统的后外侧融合方法相近。但是,目前对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的研究远没有对后外侧融合的研究那么充分,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和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研究都还不够。随着有限元分析法在脊柱生物力学研究上的应用,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改进,临床上将会出现更多的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方法。

参考文献:

1.Friedrich KM,Ne mec S,Peloschek P. The prevalence of lumbar facet joint edema

in patients with low back pain.Skeletal radiology,2007,36(8): 755-760.

2.Kalichman L.Lumbar 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 a review.Seminars in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2007,37(2): 69-80.

3.Galiano K, Obwegeser AA, Bale R. Ultrasound-guided and

CT-navigation-assisted periradicular and facet joint injections in the lumbar and

cervical spine: a new teaching tool to recognize the sonoanatomic pattern.

Region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 2007,32(3): 254-257.

4.Celik SE, Celik S, Kara A. Lumbar facet joint angle and its importance on joint

violation in lumbar microdiscectomy .Neurosurgery, 2008, 62(1): 168-172.

5.Niosi CA, Wilson DC, Zhu Q, et al. The effect of dynamic posterior stabilization

on f acet joint contact forces: an in vitro investigation.Spine. 2008, 33(1):19-26.

6.Kandziora F, Schleicher P, Scholz M, et al. Biomechanical testing of the lumbar

facet interference screw.Spine. 2005, 30(2):E34-39

7.Karacan I,Aydin T.Alteration of facet j oint orientation and asymmetry with time

in lumbar disc herniation. Neurosurgery quarterly,2006, 16(3): 135-138

8.Don AS.Facet joint orientation in spondylolysis and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Journal of spinal disorders & techniques,2008,21(2): 112-115.

9.Schmidt H,Heuer F.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stantaneous center of rotation

and facet joint forces - 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Clinical biomechanics,2008, 23(3): 270-278.

10.Chutkan NB, Zhou H, Akins JP. Effects of facetectomy and crosslink

augmentat ion on motion segment flexibility in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Spine. 2008, 33(22):E828-835.

11.Kai Y, Oyama M, Morooka M.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using local

facet joint autograft and pedicle screw fixation.Spine. 2004, 29(1):41-46

12.King D.Internal fixation of lumbosacral fusion. J Bone Joint Surg 1948,

30A:560-565.

13.Boucher HH. A method of spinal fusion. J Bone Joint Surg(Br), 1959, 41:

248-259.

14.Mageral F. Stabilization of the lower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 with external

skeletal fixation. Clin Orthop, 1984, 189: 125-141.

15.Shim CS, Lee SH, Jung B. et al. Fluoroscopically assisted percutaneous

translaminar facet screw fixation following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echnical report. Spine, 2005, 30: 838-843.

16.Tsitsopoulos PP,Tsonidis C, Papaioannou P.Intraoperative facet joint injury

during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n experimental study.J

Neurosurg Spine, 2007, 7(4):429-434.

17.Thorsten H, Dieter G, Jiri D, et a l. Translaminar screw f l xation of the lumbar and

lumnbarsacral spine: A 5-year follow-up. Spine, 1998, 23(10):1180-1184.

18.Chen Z, Zhao J, Xu H,et al. Technical factors related to the incidence of adjacent

superior segment facet joint violation after transpedicular instrumentation in the lumbar spine.Eur Spine J. 2008, 17(11): 1476-1480

19.Moshirfar A, Jenis LG, Spector LR, et al. Computed tomography evaluation of

superior-segment facet-joint violation after pedicle instrumentation of the lumbar spine with a midline surgical approach.Spine. 2006, 31(22):2624-2649

20.Ploltz JA, Lee JY, Khan M.Does lumbar facet fluid detected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rrelate with radiographic inst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 Spine, 2007, 15, 32(14): 1555-60.

21.崔志明, 张金波, 保国锋, 等.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器的研究与设计.生物骨

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09, 6(1): 53-55.

22.Marchesi DG, Boos N, Zuber K, et al. Translaminar facet joint screws to enhance

segmental fusion of the lumbar spine.Eur Spine J. 1992, 1(2):125-130.

23.Adams MA, H utt on WC. The effect of posture o n the rote of the apophys i al j oints

in resist ing interv ertebral compressive force. J Bone Joint Sur g, 1980, 62B, 358.24.Niosi CA, Oxland TR. Degenerative mechanics of the lumbar spine. Spine J,

2004, 4(Suppl 6): 202-208.

25.Deguchi M, Cheng BC, Sato K, et al. 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Tranlaminar

facet joint fixation. Spine 1998, 23(12):1307-1313.

26.Shirado O, Kaneda https://www.doczj.com/doc/47755339.html,rge osteoarthritic bone cyst of the facet joint causing

low back pain and sciatica. Orthopedics. 1997, 20(5): 472-475.

27.Shah RR, Mohammed S, Saifuddin A, et al. Radiologic evaluation of adjacent

superior segment facet joint violation following transpedicular instrumentation of the lumbar spine.Spine. 2003, 28(3):272-275.

28.Little JS, Ianuzzi A, Chiu JB. Human lumbar facet joint capsule strains: II.

Alteration of strains subsequent to anterior interbody fixation. Spine J. 2004, 4(2): 153-162

29.Zagra A, Giudici F, Minoia L, et al. Long-term results of pediculo-body fixation

and posterolateral fusion for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Eur Spine J. 2009, 18(1): 151-155.

关于作者:第一、二作者构思、设计本综述,第一作者搜集资料并起草成文,第二作者参与资料解析,第三作者审核。

利益冲突:无利益冲突。

伦理批准:不涉及伦理冲突的内容。

此问题的已知信息:国内外学者对腰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已有一定研究,其融合技术在脊柱后路手术方面应用渐广。

本综述增加的新信息:避免各种关节突关节融合技术存在的并发症,仍是目前关节突关节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的关键。进行关节突关节融合器的研制是一条新的思路,但是否可以避免相关的问题,提高融合的效果和提供确切的疗效,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研究进展-cdr终稿

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的研究与进展 崔道然,保国锋,崔志明 Research and progress in the fusion of Lumbar zygapophysial joint Cui Dao-ran, Bao Guo-feng, Cui Zhi-ming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1, Jiangsu Province, China Cui Dao-ran, Studying for master′s degree, Attending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1, Jiangsu Province, China Cuidaoran1977@https://www.doczj.com/doc/47755339.html, Abstract: Lumbar zygapophysial joint is an important post-column structure, of which the fixation and fusion has been relatively widely used in the lumbar posterior surger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natomy, biomechanics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the lumbar zygapophysial joint, then describes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efficacy of different technologies to explore the best fus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南通市226001 作者简介:崔道然,男,1977年生,江苏省南通市人,汉族,南通大学在读硕士,主治医生,主要从事脊柱外科的研究。Cuidaoran1977@https://www.doczj.com/doc/47755339.html, 摘要:腰椎关节突关节是脊柱后柱的重要结构,其固定与融合在腰椎后路手术中日益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文章从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外科解剖、生物力学、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回顾,阐述了各种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技术的优缺点和疗效,探索最佳的融合方法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生物力学 0 引言

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基本认识及影像评价(一)

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基本认识及影像评价(一) 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特点为关节突关节软骨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是临床上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常被外科医师忽略。为什么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或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治疗后神经根性疼痛消失,但却常常发生腰部明显的局部疼痛,这种疼痛是否与非手术节段仍然存在椎小关节骨关节炎有关。本文阐述对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一些基本认识,目的在于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1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基本问题 腰椎关节突关节可以单独存在,但更多地与腰椎退变性疾病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症及腰椎退变性侧凸等合并存在。随着人口老龄化,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率逐渐上升,对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和受累关节分布,不同的研究结果有明显差别。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率为15%~85%。在正常人群中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率较颈段和胸段高〔1,2〕。在腰椎中以L4,5关节突关节最为严重,一侧关节面骨关节炎重于对侧,但上、下关节面的骨关节炎发病率无差异。年龄小于30岁者关节结构基本正常,30~45岁组发病率约为30%,45~50岁组为65%。L4,5和L5S1发病率最高为55%,在L1,2和1,2和L5S1节段,右侧发病率比左侧高10%。X线普查发现至少存在一侧关节突关节骨关节炎者占健康成年人的30%以上。 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通常与退变性椎管狭窄、退变性侧凸等并存,关节突关节的退变是腰椎退变的重要部分。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学有一定规律,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最常累及L4,5和L5S1,此外还有地区和人种差异,可能与职业、生活方式及遗传等因素有关。 2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与四肢关节骨关节炎相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与腰椎继发性骨关节炎有关的病因包括先天性畸形、特发性侧凸、感染和创伤等。原发性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解剖、年龄和椎间盘退变等因素有关。 2.1解剖结构与创伤因素 腰椎关节突关节属滑膜关节,具有完整的滑膜和关节囊。上关节突斜向后外方,关节面凹向后内侧;下关节突面凸隆,伸向前外方与上关节突关节面相对应并构成关节突关节。在腰椎不同节段关节突关节位置和形态不完全一致,,关节突关节间隙处于矢状面,上关节突形成前后环状结构包绕大部分下关节突,有相当的稳定性。腰椎关节突关节自上而下逐渐形成冠状位。两侧关节突关节位置、大小和形态,并非完全对称,关节突关节间隙与矢状轴交角自上而下逐渐增大。 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异常与退变性腰椎疾患关系密切〔3〕。关节突关节的外形、大小和方向等异常是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和 节段。腰骶关节骨关节炎者,两侧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其中关节突关节面呈矢状方向一侧骨 关节炎多见且程度较重。当关节突关节不对称的腰椎运动节段承受扭转时,其轴向旋转总是更倾向于关节面呈矢状方向的一侧,从而推测该侧关节面受力较大,以至先于另一侧发生退行性变,最终导致腰椎的节段性不稳。 X线和MRI观察显示,在,、,、三个节段中,腰椎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无性别差异,关节面的方向也无性别差异。但关节突关节骨关节炎与关节突关节面矢状位方向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4〕。关节突关节前内侧1/3是应力相对集中的部位,主要承受压应力,后侧2/3承受剪切应力。在不同的应力环境下,关节

1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4个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4个鉴别诊断 一、急性腰扭伤 多数有急性腰扭伤史,可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功能失调,以及突然发作的急性疼痛,常处于强迫体位,由于保护性肌紧张使脊柱强直或侧凸,疼痛可向臀部放射。屈髋屈膝时可引起腰部疼痛,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但无坐骨神经牵拉痛,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阴性。 二、慢性腰部劳损 可由急性腰扭伤后未经及时合理治疗或长期积累性腰部组织损伤引起。常表现为腰骶部酸痛或钝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休息、改变体位及局部捶打按摩后症状减轻,不能坚持弯腰工作,疼痛严重时可牵掣到臀部及大腿后侧。腰骶部竖脊肌附着点处是最常见的压痛点,椎旁、棘间及第3腰椎横突深压痛,臀肌起点及臀部可有压痛点。直腿抬高试验无放射痛。 三、退行性变腰椎骨关节病 以腰椎退行性改变为主,有腰椎广泛骨与关节增生性改变,并继发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表现为晨起腰部僵直或酸胀感明显,活动后症状逐渐减轻,但活动时间较长后病人又可出现腰痛加重,卧床休息、局部按摩后可以缓解。腰部常无明显压痛点,局部按压后有舒适感。退变较严重的患者,小关节不对称,该节段的腰椎间盘变性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以致骨质增生,向后压迫神经根,或因腰椎不稳、小关节增生内聚而刺激神经根,而出现下肢放射痛,疼痛以股部前外侧为主,有时可表现为根性痛,此时应注意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必要时结合影像学检查。 四、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为腰椎管外病变,该横突尖部软组织因损伤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并导致腰痛或腰臀痛。多发于青壮年、腰背肌较弱者,男性多见,有外伤史和长期工作姿势不良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腰部及臀部疼痛,活动时加重,俯卧位检查时可触及一侧或两侧竖脊肌轻度痉挛及压痛,可在第三腰椎横突末端扪及硬结和条索状物,触压痛明显,有时可在臀中肌后缘或臀大肌上缘扪及条索状物及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无神经根刺激症状,化验及影像学检查无特殊异常。 五、腰椎椎弓崩裂与滑脱 指腰椎椎弓在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缺损或断裂,使椎弓失去完整的骨性连接,又称峡部不连。在椎弓崩裂的基础上椎体产生向前滑移,又称真性滑脱。若椎弓完整椎体产生滑脱,则称为假性滑脱。当椎弓峡部断裂时,椎弓断端活动,形成假关节。由于反复的活动摩擦使断端产生大量的纤维软骨样骨痂,这些增生的纤维软骨组织,可引起神经根粘连产生腰腿痛,并可造成神经根性受压产生根性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要点:①椎弓崩裂及崩裂性滑脱一般病程较长,无明显加重或缓解期。②对神经根影响不如椎间盘突出明显。③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可确定滑移的程度,可加摄腰椎动力位X片以明确椎体结构稳定性,必要时可结合CT、MRI检查做出判断。 六、腰椎管狭窄症 ①中央型椎管狭窄主要原因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纤维环弥漫性向后膨出,使椎间隙变小,椎板向后重叠,黄韧带产生皱褶,再加上关节突退变性增生,内聚侵向中线,使椎管的中矢径缩小,椎管内马尾神经遭受卡压。临床表现多有长期下腰背、臀部及大腿后侧疼痛,症状逐渐加重,站立和伸腰时症状加重,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疼痛范围逐渐扩大,并出现感觉异常,足趾背伸力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甚至可出现鞍区感觉缺失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腰椎关节突关节炎

腰椎关节突关节炎(lumbar facet arthritis,LFA)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4 年10 月第3 卷第10 期 Rheumatism and Arthritis October 2014 Vol.3 No.10 1. 定义:又称腰椎小关节炎、小关节综合征等,是腰椎小关节的退变、炎症等刺激周围的感觉神经纤维或关节囊的伤害性感受器,从而引起的以腰椎小关节疼痛为主的定位不准确的腰痛。 2. 临床表现:椎间小关节源性腰痛临床症状可概括为:①钝痛性下腰痛,多向髋、臀部放射; ②痉挛样腿痛一般不超过膝关节;③腰僵硬,特别在晨起或静息时重,活动后可减轻;④腰椎后伸活动可加重疼痛,前屈则疼痛缓解;⑤无感觉异常。体征:①腰肌痉挛,脊旁局限性压痛;②下肢无神经缺失症状;③无神经牵拉痛;④腿抬高实验可为阳性。 3. 影像学表现:CT较MRI、X 线能更好地发现腰椎小关节肥大增生内聚、小关节间隙变窄,关节囊囊肿及钙化、小关节真空征、腰椎椎间小关节半脱位现象。MRI则在显示早期小关节软骨面及滑膜囊退变情况、小关节积液、滑液囊肿上具有CT 和X 线检查所不具备的优势。 4. 目前,诊断性治疗的阳性结果是诊断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重要指标,用麻醉剂局部关节腔内注射及神经支阻滞是最常用的两种诊断性治疗(即在透视下从腰椎背外侧、斜位方向上进针,直到横突和上关节突的连接处,选用两种半衰期不同的麻醉剂进行规定剂量的局部封闭注射,采用VAS 量表对比注射前后的腰痛量化评分,根据疼痛缓解率确定阳性)。 5. 治疗: 5.1 非手术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支具保护、物理治疗、针灸、推拿的非药物治疗及口服非阿片类镇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阿片类镇痛药、氨基葡萄糖、玻璃酸钠、肌肉松弛剂的药物治疗。 5.2 介入治疗 5.2.1 关节腔内药物注射法:类固醇激素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稳定神经膜,因此可以减轻疼痛。自多数研究者认为,其短期内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减轻滑膜、关节囊的充血水肿,松弛痉挛或挛缩的肌肉,阻断关节错位。然而对于其治疗的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观察。有研究者通过设置注射生理盐水的安慰剂组,取得相同的疼痛减轻疗效,进而质疑关节腔内药物注射法存在较高的假阳性率。 5.2.2去神经支配术包括射频消融法、冷冻法、激光法、局部注射法等,目前临床运用较广泛的去神经支配术为射频消融法。射频消融去神经化,由Shealy 于1975 年提出,通过对内侧支神经的破坏,阻断了小关节源性痛觉的传导,以达到长期缓解疼痛的目的。(常见的方法是将一热感探针平行置于内侧支神经走行区,然后加热使神经凝固坏死,从而达到阻

腰椎间盘突出精讲

腰椎间盘突出精讲 一、椎间盘简介

1、腰椎间盘组成 椎核:富于弹性的胶状物质 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颈腰部纤维环前厚后薄,髓核易向后外侧突出、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髓或脊神经 2、椎间盘的作用 1) 脊椎活动:椎间盘连接上下的两个椎体,并使椎体间有一定的活动度。 2) 生理曲度:椎间盘可以维持脊柱的生理曲度,不同部位的椎间盘厚度不一,腰椎间盘其前方厚,后方薄,在胸椎则前方薄,后方厚,使脊柱出现腰椎向前凸,胸椎向后凸的生理曲线。 3) 吸收震荡:椎间盘是脊柱吸收震荡的主要结构,起着弹性垫的作用。当我们由高处坠落或肩、背、腰部突然受力时,通过力的传导与自身变形可缓冲压力,起到保护脊髓及机体重要器官的作用。 4) 分摊压力:椎间盘可以使椎体表面承受相同的力,当椎体间有一定的倾斜度时,通过髓核半液态的成分分解压力,使整个椎间盘承受相同的压力。

二、椎管简介 1、椎管的组成 全部椎骨的椎孔共同串成一条管称为椎管,管内容纳脊髓及其被膜、脊神经根、血管及少量结缔组织等结构。 1 孔连成,为骨性管道。

名词解释: 椎体: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呈短圆柱状,内部充满松质,表面的密 [1] 质较薄,上下面皆粗糙,借椎间纤维软骨与邻近椎骨相接。椎体后面微凹陷,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 verte foramen 。各椎孔贯通,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 verte canal 。骨质的椎体上下夹着椎间盘内,用以缓冲。 椎弓:在椎体后方。与椎体相连的部分叫椎弓根,稍细。椎弓上有七个突:向后方伸出的一个叫棘突,多数可在背部正中线摸到;左右各伸出一个横突,棘突和横突都有韧带和肌肉附着;椎弓上下各有一对突起,叫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相对,以关节面组成关节突关节。 后纵韧带:位于椎管内椎体的后方,窄而坚韧。与椎间盘纤维环及椎体上下缘紧密连接,而与椎体结合较为疏松。 黄韧带:分左右两半上方附着在上位椎板的前下方,下方附着在下位椎板的上缘。 后纵后纵韧带 黄韧带 后纵

腰椎小关节紊乱

腰椎小关节紊乱 定义 腰椎小关节紊乱又称腰椎骨错缝或小关节滑膜嵌顿,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引起急性腰痛的常见原因,伤后立即发生异乎寻常的剧烈腰痛。多由于腰部的不协调动作而引起腰椎后小关节解剖位置的细微改变。病人往往屈身侧卧,腰不能挺直,不敢动弹,惟恐别人触碰,常被误诊为急性腰肌扭伤。其实,确切的诊断应是腰椎关节滑膜嵌顿,或叫腰椎后关节紊乱症,俗你小关节紊乱。 疾病解剖 每个腰椎有3个关节即3点系统,两个后关节和1个椎体 间关节,腰椎后关节面呈矢状位,第5腰椎后关节面接近呈冠状位。各小关节外由关节囊包绕,内衬以滑膜,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对刺激或炎症反应极其敏感.腰椎小关节属微动关节,腰部作旋转运动时主要由两个后关节作运动,腰椎小关节主要维持脊柱的稳定和起一定范围的导向及限制作用。 病因病理 腰椎作屈伸运动时,小关节的关节囊亦随之作移动,腰椎前屈时关节囊紧张,后伸时松弛.当腰部在不正确的姿势下负重,突然闪扭时,使脊柱后关节的关节突受到牵拉,而造成关节位置的移动失常,小关节间隙张开,在小关节腔内造成负压,使滑膜进入关节间隙,而出现剧烈疼痛,同时又造成腰背肌肉的反射性痉孪,使被嵌顿物受到更大的挤压,造成疼痛持续不断. 本病从病理上可分为后关节单纯性半脱位,滑膜嵌顿性半脱位,后关节炎3类. 中医学认为,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因跌仆闪扭,则发生机枢错位,不能步履.<<医宗金鉴>>记载:"跌打损伤,瘀聚凝结,身必俯卧,若欲仰卧,皆不能也,疼痛难忍,腰筋僵硬."指出本病多由外伤因素所引起. 临床表现 腰部在作前屈或旋转运动后直腰时(不如刷牙),突然发生腰部疼痛,坐卧不安,稍一活动疼痛明显加剧,强迫体位,甚者连床都上不去,疼痛多局限于腰部,有时疼痛可向下肢放射,咳嗽或打喷嚏时疼痛加重。 体征及检查

腰椎关节突综合征康复

腰椎关节突综合征康复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腰椎关节突综合征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椎关节滑膜嵌顿(ICD-10:M24.907)或腰椎小关节紊乱ICD-10:M24.908)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下腰部疼痛或单(双)侧腰肌酸胀痛 (2)腰部被动屈曲,出现运动功能障碍 (3)一般无神经根刺激症状,但直腿抬高试验可阳性(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2.影像学检查:腰椎X线平片、CT扫描或MRI检查。 (三)康复评定 分别于入院后1-3天进行初期康复评定,入院后7-8天进行中期康复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康复评定。内容包括: 1.临床一般情况评定 2.康复专科评定 (1)疼痛评定 (2)腰椎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3)腰背肌、腹肌肌力评定 (4)步行能力评定 (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一般治疗 2.康复治疗 (1)制动 (2)物理因子治疗 (3)腰椎牵引 (4)手法 (5)运动治疗 (6)局部封闭治疗 (7)中医中药治疗 (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9)健康教育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24.907或M24.908 2.如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七)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腰椎正侧位X片; (5)胸片、心电图、腹部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腰椎动力位片、左右斜位片 (2)腰椎MRI或CT (3)肌电图检查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八)出院标准。 1. 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 2. 腰椎活动度恢复,功能恢复进入平台期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 腰椎关节突综合征病情严重,康复治疗无效,需转入其他专科治疗。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 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修订) (草案) 1 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推拿科、康复科、针灸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third lumbar transverse process syndrome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1]是由于第三腰椎横突因其解剖特点以致其所受的应 力较大,加上部分患者第三腰椎横突过长或两侧不对称等解剖上的变异,所致的第三腰椎横突周围组织的损伤,造成慢性腰痛,出现以第三腰椎横突处明显压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亦称第三腰椎横突滑囊炎或第三腰椎横突周围炎。因其可影响邻近的神经纤维,故常伴有下肢疼痛沿大腿后侧向下放射。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尤以体力劳动者常见。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病史[1-2] 有腰部扭伤史,腰部长期慢性劳损或腰部受凉史。 3.1.2 临床表现[2-5] 一侧慢性腰痛,晨起或弯腰疼痛加重,久坐直起困难,有时可沿臀部、大腿后侧向下放射,但不超过膝部。酸痛部位广泛,但不能指出具体的疼痛点,腰部容易疲劳。单一姿势难以持久维持,劳动后腰部症状明显加重。部分患者出现股前区弥漫疼痛、内收肌群紧张、腹痛等症状。查体:慢性期无明显体征;急性发作时,腰部肌张力增高,运动功能受限,第三腰椎横突的顶端有压痛,呈结节状或条索感。 3.1.3 影像检查[2,6] X线摄片无特殊发现。CT及MR检查可做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或可见第三

腰椎横突过长或肥大,椎旁局部软组织肿胀。 3.2鉴别诊断[4,7-9] 3.2.1腰椎间盘突出症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鉴别: ①压痛点不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压痛点主要在棘旁1~2cm,典型的还有同侧下肢放射痛;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压痛在第三腰椎横突处明显。②腿痛的性质不同: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表现为相应的呈根性分布的腿痛,超过膝关节;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腿痛一般不超过膝关节。 3.2.2腰椎横突骨折 腰椎横突骨折有明显外伤史,X线或CT检查可见横突骨质连续性破坏。 3.2.3髂腰韧带损伤 髂腰韧带损伤压痛点固定在腰椎旁至髂嵴之间,不向小腿放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压痛在第三腰椎横突处明显。 4辨证[1,3] 4. 1肾虚腰痛证 4.1.1肾阳虚 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局部发凉,喜温喜按,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少腹拘急,面色?白,肢冷畏寒,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4.1.2肾阴虚 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4. 2瘀血阻滞证 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部分患者有跌打损伤史。 4. 3寒湿腰痛证 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4.4湿热腰痛证 腰部热痛,酸痛沉重,甚则肢节红肿,烦热自汗口渴,二便赤涩,苔黄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表者:苏子新 一、一般体征 1 、步态:症状较明显者行走时姿态不自然,较重者行走时身前倾而臀部以向一侧倾斜的姿态下跛行。 2 、脊柱外形:突出物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疼,脊柱为了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在外观上腰椎生理性前突变浅或侧弯,侧弯可凸向健侧也可凸向患侧,此与突出物与压迫神经根的位置关系有关。 3 、压痛点:多位于有病间隙的棘突旁,此压痛点并向同侧,臀部及沿下肢坐骨神经区放射区,压痛点的多少和程度不一。 4 、腰部活动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在各方面的活动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5 、下肢肌肉萎缩: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坐骨神经痛使病人行走或站立时就很自然地多用健肢来负重,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二是神经根受压所致肌肉萎缩。 6 、肌力改变,由于神经支配的肌肉营养障碍出现肌力减低。 7 、感觉减退:可以是主观麻木,也可以是客观麻木,皮肤感觉下降。如针刺皮肤病人亦不觉疼痛等。 8 、反射改变:患侧有膝反射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膝反射的减弱是于腰4 神经根受侵犯,多为腰 3 4 椎间盘突出所致,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是由于骶 1 神经损害所致。 二、各种特殊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坐骨神经痛的体征检查: 压痛:腰部压痛,诱发下肢沿坐骨神经走向的放射痛。 Lasegue 征:患者仰卧,患肢屈髋屈膝各90 度,逐渐伸膝,至任何角度发生疼痛为阳性。

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膝伸直位屈髋关节至任何角度产生沿坐骨神经走向疼痛为阳性。 Bragard 征:即加强试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保持抬高角度,医生一手托患者小腿,另一手使其足背伸,疼痛加剧为阳性。 坐骨神经张力试验:又称弓弦试验,患者端坐检查台边缘,屈膝90 度,小腿下垂,检查者一手提小腿使膝关节逐渐伸展,有疼痛时稍回屈少许,以另一手指腘窝中央,剧痛为阳性。 仰卧挺腹试验:对于一些关节韧带松驰者,直腿抬高到90 度时,往往仍不受限且无疼痛,此时病人仰卧,作抬臀挺腹的动作,使臀部背部离开床面出现患肢放射痛即为阳性。 股神经体征检查:股神经伸张试验(FNS test ),俯卧位,膝伸直,使髋后伸,患侧股前方疼痛为阳性,常提示L3-4 腰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障碍体征: 皮肤感觉:腰神经分布区痛觉及触觉检查。 运动障碍:拇指背伸肌力,踝背伸肌力。 肌肉萎缩:测量下肢周径。 腱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 三、影像学检查 1 、腰椎平片:腰椎正位片腰椎棘突偏斜,侧弯,当突出位于神经根腋下时侧弯向健侧当突出位于神经根肩上时侧弯凸向患侧。 2 、CT 报告: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硬膜受压、侧或双侧侧隐窝变窄等。 3 、MRI 报告: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 4 、髓核造影:了解纤维环及髓核退变程度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滑脱鉴别

腰椎椎弓峡部裂与滑脱 ---------------------------------------------------------------------------------------------燕好军 腰椎椎弓崩裂好发于腰椎峡部,是腰椎弓峡部的溶骨性病变,其可为单侧或双侧发病,且大多数病变无症状。尽管大多数病变不发展至腰椎滑脱,但在青少年快速生长发育期,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虽然其发生可能有遗传倾向,但从事腰椎过伸运动的运动员,如橄榄球前锋、体操运动员和撑杆运动员等则易于发生此病变。不同患者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些脊柱滑脱可有明显进展,有明显症状,有些则无;某一手术治疗对某一滑脱可能很有效,而对另外部分病人则可能效果不好。对大多数病人而言,腰痛可能是最早的主诉,可在工作劳累或轻微损伤后发生,开始在直立时、用力时腰痛,但做弯腰活动时可有些缓解,时间长后疼痛转为持续性,劳动、弯腰、伸腰等用力均痛,甚者休息时亦痛。此时,需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 (一)腰椎椎弓崩裂与滑脱的解剖基础 峡部位于腰椎关节突间部,其前外侧及后内侧皮质骨之间只有少量骨小梁,较坚固,皮质最厚部最窄。关节突间部主要承受来自关节突间的剪力,此力量的作用随位置而发生变化,关节面之间的角度随姿势而发生改变,此角在侧屈时最明显,在伸展位较屈曲位为大。 在弯腰中使躯干呈水平位时,重力可使椎体有向前移位的倾向。这样,上关节小面阻止向下的垂直力量及下关节小面阻止向上的力量,使关节突之间产生应力。相对的关节小面多少平行,关节面接触的部分在屈曲时由于相邻椎弓的分开而减少。直立时,椎体伸展,但由于骶1倾斜,椎弓之间仍有剪应力,但此时与屈曲位不同,上一椎骨关节突的下缘与下一椎骨的关节突之间部相接,两关节面之间形成角度,此时关节突间部将承受集中于上关节突下缘的压力,而屈曲力量主要产生于前外区的张力。关节突间部皮质骨量的多少,理论上与椎弓承受的剪应力有关。两层皮质骨的厚度不同。下关节突较长,前外层的拉应力可能较后内层为大,屈曲时,相邻椎弓分开,相对关节突之间的接触面减少,而在伸展位及侧曲位,力量传递至下关节突的下缘及上关节突的基底。在腰前屈及后伸时,正常峡部可以支持较大应力。可以认为,行走、跑跳时伸展位的脊柱,或重复的侧屈动作可以产生峡部疲劳骨折,引起本病。 (二)腰椎滑脱的分类和分级 腰椎滑脱症有多种类型,其涉及到的病理学范围广泛,至于哪一种分类方法更全面和客观适用,在脊柱外科医生中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不过应用最广泛的是 Wiltse-Newman-Macnab分类法和Meyerding滑脱分级方法,前者将腰椎滑脱分为①发育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