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理想中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①设境致导──自我调控

借助语言、动作、形象或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

②技趣一体──自主体验

教师通过设计游戏、巧用媒体、创设情景、指导创编、加入器乐、即兴表演、注重综合、积极评价等形式,融基本技能于听、唱、玩、动、奏、创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有兴趣支持的体验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③分层导学──自行提高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制订不同层次的目标,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环环递进的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实施分层评价,降低学习难度,使各层次的学生普遍得到提高。

④启发诱导──自我感悟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应对音乐进行描述,并结合音响进行正确诱导、启发,使他们在有情感投入和兴趣支持的学习过程中寻找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的最佳结合点,体验音乐情感,感悟知识真谛。

⑤审美创造──自求创新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对知识适度延伸,并依据学生的心理结构、生理发展的规律来确定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应用先前学习经验获得新的音乐体验和知识技能,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

一、设计理念: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其魅力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育灵魂、塑造人格、优化情感,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但长期以来,受以知识传递、技能训练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主宰,教师形成了“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定势,轻视主体活动给予学生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师生之间只有知识传输、缺乏情感交流,学生对音乐学习缺乏激情和兴趣。这种教学的后果,压抑了学生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削弱了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扼杀了他们丰富活泼的个性和爱乐天性。

音乐课程改革顺应时代和历史发展潮流,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学思结合”和“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确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也将发生深刻转变,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订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他更是“催化剂”,使学生乐学、会学。为此,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重新审视现行的教育体系,端正教学主体思想,积极汲取以往教育中的思想精华和一切可继承、可借鉴的东西。可以说,确立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研究新课程背景下主体性教学的策略体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过去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

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初中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逐步过渡到活动模式: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

1、“导入”

“导入”即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等现代手段,通过影视、画面、音像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对音乐背景事物或现象的感性认识和达到视听效果。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愿望,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2、“活动”

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音乐世界。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范唱、范奏以及师生合作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心去感悟音乐,穿透音乐和领会音乐背后的故事。在反复聆听、想象、歌咏、演奏的音乐实践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景。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3、“创造”

“创作”是指在新授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去进行创作,包含二度创作及一度创作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作”还应在“导入”及“活动”中得到体现。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必然涉及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引导创造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

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舞蹈构思、节目编导等。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4、“表演”、“评议”

“表演”、“评议”是指将创作进行交流汇报,并进行评议、评价。“表演”、“评议”将相关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不仅如此,还与艺术以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通过“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的音乐课堂教学,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了学生囚禁的情感,使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崭新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