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_黄颖

  • 格式:pdf
  • 大小:163.49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黄 颖

(陕西中医学院伤寒金匮教研室,陕西 咸阳 712000)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犯小关节为主,同时也可累及全身关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改变常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由于滑膜炎的反复发作导致关节软骨、骨质以及关节周围软组织损坏,终致关节畸形、强直、活动功能障碍。临床上致畸和致残率很高,是一种难以根治的疾病。本病属中医学之“痹证”、“历节”、“痛风”范畴。中医药对RA的治疗具有一定优势,因此本文旨在探讨RA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从而为临床更好地辨证论治提供借鉴。

1 邪侵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重要因素

1.1风寒湿邪 《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胜者为着痹。”风寒湿邪侵犯人体多是由外而内,由于久居寒冷,或触冒风雨,或劳累后感受寒湿之邪均可使人体卫外功能减弱,风寒湿邪侵入经脉,致使关节凝滞,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痹病。风为百病之长,其为阳邪,开发腠理,穿透力较强,寒邪凝滞,其性收引,寒邪借助风力内侵,风寒交结,而致经脉拘挛。加之湿邪黏着、胶固之性,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则出现筋脉失养,绌急而痛。由于感邪偏盛的不同,临床表现有所不一。如风气盛者,因风性善行数变,易使痹证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如寒气盛者,因寒性凝滞,易使痹证固定部位,疼痛剧烈而成痛痹;如湿气盛者,因湿气黏滞重着,留注关节,所谓“湿胜则肿”,易使肌肤、关节麻木、重着、痛有定处而成着痹。

1.2风湿热邪 人体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是形成热痹的原因。风热之邪与湿相并,合邪为患,湿热之邪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不通,以致局部红肿灼热,关节疼痛不能屈伸。素体阳盛,阴虚有热,感受外邪之后,易从热化,或因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邪留经络关节,郁而化热,以致出现关节灼热红肿疼痛,发热而形成风湿热痹。湿热交蒸,气血瘀滞于经脉关节,因湿性黏滞,病程缠绵难解。临床上可见关节肌肤红肿,疼痛,重着,抚之有热感,或久触而灼。

1.3痰浊 痰浊是由水液输布障碍,水湿停滞,聚湿而成。在RA中痰浊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外感湿邪,日久不除,湿聚成痰;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或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水湿不行,聚湿成痰;瘀血阻滞,经脉不利,水液道路不畅,水湿停滞,聚湿成

痰。痰浊留窜骨节经络,闭阻气血,凝而为痹。

1.4瘀血RA与瘀血的关系,古代医家已有所认识。脉络痹阻是痹证的重要病理环节。且RA 病程漫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日久则影响血液运行而见瘀血,故《类证治裁・痹证》说:“痹久必有瘀血”。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也有“瘀血致痹”说。痹证夹瘀的原因有很多,如寒邪侵犯经脉,使经脉收引,血液运行迟缓,而导致血瘀;热邪循经入血,热盛则伤津耗液,使血液黏稠凝滞,瘀塞经脉;久病耗伤正气,气虚则运血无力;阳虚经脉失温,血行滞涩,都可导致瘀血的发生。瘀血既是RA病理过程中的产物,瘀血的形成又可加重各种证候。RA 患者常有关节肿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久治不愈,以及局部硬结瘀斑,肌肤干燥无光泽,甚则肌肤甲错、舌质紫黯等瘀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2 正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内在因素

正气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人体的一切抗邪能力,如卫气的卫外功能、脾胃滋养功能、肾精的充养功能、血液的濡养功能、经络系统的调节功能等,均属正气的范畴。正气虚弱,则机体防御能力下降,其抗病能力、康复能力减弱,早在《内经》中就认为正气充盛,邪气无从入侵,正气亏虚,邪气才可乘虚而入。如《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在RA的发病机制中,正虚是致痹的内在因素。机体正气不足时,外来风寒湿热邪才可乘虚侵袭肢体关节肌肉,使经脉闭阻不通,而发痹病。2.1脾虚 饮食失节,或因劳倦内伤,或外受寒湿之邪,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痰浊内生,湿浊为患而致痹,如《素问・痹论》指出:“饮食居处为其病本。”脾位于中焦,主运化、升清和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化生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脾是人后天之本。脾虚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筋骨血脉失于调养,发为痹病。

2.2肾虚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只有当肾气充盛时,方能“筋骨坚”,从而达到“筋骨劲强,肌肉满状”的状态。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摄失当、房室不节而致肾精亏虚,则骨髓失充,筋骨失养,发为骨痹。华佗在《中藏经・论骨痹》中说:“骨痹者,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7)04- 0036- 02

收稿日期:2007-02-16

作者简介:黄颖(1978-),女,甘肃兰州人,助教,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辨证论治规律研究。

36

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更为具体地阐明了骨痹与肾脏受损有关。王肯堂更明确指出:“痹病有风、有湿、有寒、有热……皆标也;肾虚,其本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是由于肾虚,肾主骨功能不利,才使得“风寒湿”侵袭人体发为痹证。由此可见,肾虚是痹病发生的重要内因。

2.3气血亏虚 人体气血不足,筋脉骨骼失于濡养,容易导致痹证的发生。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痹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济生方・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此痹也。”另外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报道RA患者中女子发病率较男子高出很多,约为男性的3 倍。这与女子的生理特性密切相关。女子以肝为先天,胞脉系于肾,经、胎、产均可导致气血失调,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同时冲任空虚,风寒湿邪易乘虚侵入,相合为病,发为骨痹。2.4营卫失调 《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指出营卫之气的顺逆和痹证的发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则更进一步论述了历节的病因与营卫的关系:“营气不能,卫不独行,营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总之,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病机复杂,病情缠绵,其关键是邪正交争中的正虚与邪侵,若只注重祛邪则易伤正气,导致正虚邪恋;若仅以培补,则邪留难去。因此治疗上应当标本虚实兼顾,扶正祛邪并用往往效果更好。◆

阴阳五行是中医执简驭繁的工具

陈 刚

(湖北中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

《易经》云:“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它所揭示的“简易原理”,也就是自然的原理、科学的原理。天下的事,没有其它的妙方,就是化艰难为容易,变繁琐为简单。凡是伟大的真理,都是简明而又朴素的。越是简单的原理,越具有普遍的意义。

1 简单性的重要意义

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以及其它任何领域的专门大家有别于常人之处,就表现在他们能够把复杂的世界看得很简单,善于从大千世界纷然杂陈的各种现象中整理出内在的规律:科学的规律,艺术的规律,哲学的规律。而规律使一切变得简单,易于掌握和遵循。许多纷繁复杂的现象常常都通过浓缩的精化以简明的方式表现出来。简单性是科学理念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在科学发展中,“简”的原则可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提出并最终战胜托勒密的地心说,就是在著名的“奥卡姆剃刀”简单性原则的指导下完成的。牛顿的力学理论也是通过几条简单的公式或方程概括了从地面到天体的所有机械运动,体现了简易的特性。普朗克、爱因斯坦和德布罗意的最具创造性的思想是用如下3个极简洁、极优美的数学公式E=hv、E=MC2、P=hk来阐述的。这3个阐释天地自然之理、洞幽极玄的公式揭示了从微小如电子到宏大如宇宙

天体的一些基本创造行为,其自身竟如此凝炼和简洁,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心向往之!这种图象和公式的逻辑元素数目越少,其外延越大,概括性越强,信息量越大,浓缩度越高,越便于传播和利用。在繁琐、拖沓和累赘的形式中,真理之光很难透射出来,即或透射出来,也很难被人所理解和接受。此即彭祖所谓“道不在烦”。所以,追求真理的过程,即是追求简洁性,追求美的过程。

2 “简易”是科技发展的基本法则

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乏化繁为简的先例。《易经》只用了八八六十四卦便阐述了天下万物演变的诸多规律。佛说法49年,最后说,未曾说得一字。尧舜禹汤相传的心法,仅有16个字,再把它简化开来就是1个字,如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可见真正的大智慧都是通过简易的文字来表述的。

“简易”不但是自然界万物变化的基本法则,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法则。人类对客观事物按简单的方式进行思索创造,才能执简驭繁,事半功倍。《淮南子・诠言训》也说:“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简不可以合众。”只有简易、简明、简约、简洁,才能以少总多,以约统博,以简御繁。一切事物越通俗、越简单、越自然,就越接近于根本,便越容易认识,越容易了解,越容易接受,越容易执行,越容易创造。因而我们认为“简易”是科学的需要,中医也不能例外。

关键词:阴阳五行;中医;学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R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7)04- 0037- 02

收稿日期:2007-02-07

作者简介:陈刚(1971-),男,湖北长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