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陌上桑》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2
陌上桑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推测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3)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培养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推测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深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3)联系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陌上桑》课文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陌上桑》的背景资料、相关文学评论和解析。
3.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陌上桑》的内容,回顾作者和作品背景。
(2)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发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或个人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 生词与短语学习:(1)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4. 细节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如人物描写、场景描绘等。
(2)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推测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五、作业布置1. 完成生词和短语的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课文《陌上桑》的读后感,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和启示。
陌上桑教学设计学校语文教案陌上桑教学设计例如一、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学问反复读这首民歌。
2.通过咀嚼民歌的语言,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把握“汉乐府〞常识。
〔二〕力量目标1.通过对“汉乐府〞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品尝,培育同学观赏诗歌的力量。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育同学肯定的想象力量。
3.通过诗歌的诵读,培育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力量。
〔三〕情感目标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育同学宠爱、赞美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对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行为的憎恨。
2.通过领悟诗歌的语言,培育同学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二、学法引导诵读品尝、点拨引导。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通过反复吟咏,领悟我国古代诗歌的美丽韵律和意境,并做到通畅地背诵诗歌,为加深体会诗歌感情内容供应牢靠的根底。
四、课时支配l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反复朗读,从朗读中观赏罗敷的美,憎恨官吏的丑。
2.同学自学.老师质疑点拨。
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同学把握肯定的汉乐府的常识。
2.反复诵读,课堂上能够背诵。
〔二〕整体感知这首民歌刻画了秦罗敷这一形象,她秀丽、擅长劳动,言辞锋利,对于不轨之徒敢于斗争,且擅长斗争,人民通过她的口说出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三〕教学过程1.介绍“汉乐府〞的文学常识“汉乐府〞原来是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
这个官署相当浩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
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
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2.老师范读课文,同学跟读,正音。
出示投影片。
给以下加点字注音:东南隅yú倭堕髻wō duò襦rú下担捊髭须lǚ zi脱帽著峭头zhuó qiào踟蹰chí chú谁家姝shū骊驹lí缃绮qǐ鬑lián3.同学对比解释,弄懂课文意思。
《陌上桑》教案《陌上桑》教案1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本课的教学可采用朗读教学法。
通过反复朗读,做到在课堂上基本熟读成诵。
重点体会罗敷形象的描写刻画,特别是侧面描写的作用。
可以结合第一题的答案适当讲讲描写人物的知识,从中学习一些描写方法。
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本诗。
如:1、课文是怎样刻画罗敷形象的?2、罗敷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3、罗敷的丈夫真的身居高位吗?4、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5、罗敷的故事反映了汉代怎样的现实?6、罗敷的形象体现了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7、你对汉乐府有哪些了解?你还能背几首汉乐府?指点迷津:(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主人公罗敷反抗强暴的形象。
(二)重点难点突破1、重点体会罗敷形象的刻画罗敷是一位美丽的古代劳动妇女。
从诗的第一节写她的`美貌可知。
诗一开始,就为读者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美丽姑娘的形象,使人能产生丰富的想象,想象她也将是心灵纯美的品德高尚的人。
在第2节里,她面对使君这个权势赫赫的无耻之徒的侮辱性的要求,毫不畏缩,断然拒绝,并且严词斥责,辛辣嘲讽。
她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
第3节里,罗敷从官位、权势、富贵、气度诸方面极力夸耀自己的丈夫,这是罗敷面对那个欲以权势来攫取自己做玩物的使君所采取的一种斗争策略。
她采用这种斗争策略,从气势上有力地压倒了地方,并且巧妙地保护了自己。
2、难点理解罗敷究竟是什么身分的妇女罗敷作为一个经常要采桑养蚕的劳动妇女,她当然不会穿上课文中所写的那样华丽珍贵的服饰,写她的服饰是为了衬托她的美丽动人。
同样,罗敷盛夸她的丈夫,也只是为了表现她机智聪明善于斗争的性格。
同时,这也和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分不开。
二、学海导航学法指要:(一)掌握字词1、注音敷fū倭wō髻jì缃某iāng绮qǐ驹jū冉rán陌mò2、词句补释日出东南隅:太阳在东方升起。
陌上桑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尊老爱幼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短语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陌上桑》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读音和意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互相交流学习。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举例说明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在实际情景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练习。
(2)学生进行造句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短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测验评价:定期进行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陌上桑》。
2. 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
3. 朗读和背诵的音频或视频素材。
4. 课堂练习用的造句模板和参考例句。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以课文《陌上桑》为基础,创作一个小故事或对话,展示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及其含义;(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陌上桑》;(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2)体会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陌上桑》的诗意美和画意美;2. 诗中运用的一系列表现手法及其作用;3. 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词语的理解与运用;2. 诗人情感的把握与分析;3. 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2. 吟诵教学法:指导学生正确吟诵诗歌,体会韵律美;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典型意象,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陌上桑》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4. 诗歌品鉴: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陌上桑》,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陌上桑》的背景介绍;(2)自主学习: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3)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4)诗歌品鉴: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第二课时:(1)课堂小结:总结第一节课的学习内容;(2)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陌上桑》,并进行相关练习;(3)拓展学习:推荐相似诗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
《陌上桑》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陌上桑》的背景和作者。
2. 分析《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陌上桑》中所表现的民间风情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陌上桑》的诗意和诗意。
2.1.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陌上桑》中的民间风情和传统文化内涵。
2.2.2 探讨《陌上桑》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1.2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3.1.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陌上桑》的背景和相关信息。
3.2.2 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四章:教学内容与步骤4.1 教学内容4.1.1 介绍《陌上桑》的作者和背景。
4.1.2 分析《陌上桑》的诗意和诗意。
4.1.3 剖析人物形象,解读作品主题。
4.1.4 探讨《陌上桑》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4.2 教学步骤4.2.1 导言:介绍《陌上桑》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4.2.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陌上桑》,理解诗意。
4.2.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剖析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5.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价其学习积极性。
5.1.2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其团队协作能力。
5.2 作业评价5.2.1 评价学生作业的质量,包括对《陌上桑》的理解和分析。
5.2.2 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意识,鼓励其独立思考。
5.3 期末考试评价5.3.1 设置有关《陌上桑》的试题,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教案陌上桑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深入理解课文。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如描写、对话等。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
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理解。
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分析。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欣赏。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寓意。
对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课文封面,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课文有什么期待?二、课文阅读(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词和短语,解释难点。
三、讨论和分析(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文学鉴赏(10分钟)学生欣赏课文的描写和对话等表达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回顾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二、深入分析(10分钟)学生分组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文化背景讨论(10分钟)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四、创造性思维训练(10分钟)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如编写故事续集或改编故事。
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陌上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了解作品的背景,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3)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和评价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珍惜文化遗产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陌上桑》全文;(2)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障碍;(2)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内涵;(3)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陌上桑》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熟悉文本;(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3)阐述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审美价值。
5. 实践拓展:(1)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和评价作品;(2)进行课堂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和学习态度;(2)评估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课堂练习。
2. 课后作业:(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和练习;(2)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3. 单元测试:(1)组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2)分析测试结果,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表达技巧等;(3)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如诗骚、汉乐府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陌上桑》;(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热爱祖国优秀文化;(3)学会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陌上桑》的诗意美和韵律美;2. 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特点;3. 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1. 《陌上桑》的背景知识和古代文学常识;2. 文中某些诗句的深刻含义和修辞手法;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和批判性思维。
1. 讲授法:讲解《陌上桑》的背景知识、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分析《陌上桑》,提高自学能力;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诗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5. 审美教育法: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陌上桑》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陌上桑》,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韵;3. 讲解分析:讲解诗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表达技巧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诗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6. 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互动;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的意境美;3. 比较教学: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对比,突出《陌上桑》的独特之处;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演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5.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
《陌上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陌上桑》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描写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陌上桑》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作品。
(3)通过诗歌创作实践,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我、追求个性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陌上桑》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3)运用诗歌中的描写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陌上桑》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陌上桑》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陌上桑》,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陌上桑》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堂展示,如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解读人物形象等。
4. 诗歌欣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作品。
(2)学生互相交流对《陌上桑》的欣赏和评价,提高审美能力。
5. 诗歌创作实践:(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描写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2)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陌上桑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悟能力,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陌上桑》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环境和人物形象。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背诵课文,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词语解释:(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含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教师,进行自主学习。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陌上桑》一遍,注意字迹工整。
2. 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句子,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改写,并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课文中的问题。
2.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陌上桑》简案教案教学设计1.1 介绍《陌上桑》《陌上桑》是一首描绘古代农村生活的诗歌,通过描写采桑女罗敷与陌上郎的邂逅,展现了农村的美丽风光和人物的淳朴情感。
1.2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陌上桑》,使学生了解古代农村生活的情景,欣赏诗歌的韵味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背景知识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包括作者生平、创作年代、古代农村生活情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陌上桑》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的韵律、押韵、意象等,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
2.3 诗歌主题思想探讨《陌上桑》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2 课文解析解析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解释古代农村生活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陌上桑》的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和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农村生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生活中的美好。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古代农村生活知识和语言表达方式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5.2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陌上桑》,使学生了解古代农村生活的情景,欣赏诗歌的韵味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PPT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内容、图片、知识点等元素的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陌上桑》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 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3. 能够解读诗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陌上桑》;2. 学会如何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3. 学会如何查阅相关资料,提高独立研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陌上桑》所展现的美好自然景色和浓郁人文气息;2. 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2.1.1 诗人简介2.1.2 诗作背景2.1.3 诗作意义2.2 课文朗读与解析2.2.1 全文朗读2.2.2 诗句解析2.2.3 艺术特色分析2.3 课后作业2.3.1 背诵全文2.3.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3.1.1 图片展示:《陌上桑》描绘的景色;3.1.2 朗读全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3.2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3.2.1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意;3.2.2 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3.2.3 分享学习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3 诗歌欣赏与分析3.3.1 引导学生欣赏诗句,体会意境;3.3.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3.3 讨论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学生朗读、讨论、分享的积极性;4.1.2 学生对诗意的理解程度;4.1.3 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4.2 课后作业评价4.2.1 背诵全文的情况;4.2.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成果;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陌上桑》;5.2 相关资料:诗人简介、诗作背景等;5.3 多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6.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6.1.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6.1.3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陌上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了解《陌上桑》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创作年代、文学流派等;(3)分析并欣赏《陌上桑》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如何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阅读和解析古典文学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体会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陌上桑》;(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3)欣赏《陌上桑》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典故的理解;(2)分析并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修辞手法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总结;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句,欣赏艺术特色;5. 实践活动法:朗读、背诵、创作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陌上桑》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知人物形象;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故事情节;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5. 欣赏艺术特色:分析经典诗句,欣赏韵律、修辞手法等;6. 情感体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生哲理;7. 实践活动:朗读、背诵、创作等;8. 总结反馈: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疑问。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习效果;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朗读、背诵、创作等;4.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1. 教学内容:(1)第六至第十章内容的学习与理解;(2)分析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的关联;(3)欣赏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陌上桑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其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朗读和表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3. 对课文中的道德观念的领悟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陌上桑》。
2. 相关注释资料。
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陌上桑》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并简单分享对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标出课文中的生僻词语,教师进行解释和讲解。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音韵美。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情节,体会人物的情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课文。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8. 板书设计:陌上桑1. 作者背景2. 课文内容3. 修辞手法4. 道德观念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如何,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等。
《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1《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陌上桑》是一部以乡土为主题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在一个乡村里,女主角陶延年长大,她以自己的农家出身为傲,并且靠自己的勤劳和勇气追求幸福的故事。
这篇文章将分析如何设计教案,以便更好地教授《陌上桑》。
教材分析在教学《陌上桑》的时候,首先需要进行教材分析,这包括小说的结构和用语。
这本小说共三十章,每一章都包含不同的主题和人物关系。
因此,在教授小说的时候,老师需要提前将每个角色的姓名、关系和故事情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课程目标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和大致情节,理解主题并进行评述。
学生们应该能够分析小说中所探讨的道德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并将其与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针对这一本长篇小说,老师可以采用阅读、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进行阅读和思考,这将有助于他们记住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小说的结构和情节进行排列,可以根据以下内容进行教学安排:第一册第一章:家庭祭祀第二章:儿时世界第三章:杀鸡、花轿和茅草屋第四章:贩皮蛇第五章:班级政治第六章:初恋第七章:转赴前线第八章:文革时期第九章:婚姻第十章:生活节奏的改变第二册第十一章:桶底捞月第十二章:初孕第十三章:寻医问药第十四章:北上第十五章:民主运动第十六章:逃亡第十七章:电视和旅游第十八章:我愿意第十九章:金融危机第二十章:祖国呼唤教学技巧如何让学生对《陌上桑》感兴趣呢?这里提供以下小贴士:1、通过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促进讨论。
学生可以就小说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
2、采用吸引人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将背景音乐与小说结合起来,以此来将学生带入文学作品的氛围中。
3、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来使教学更加生动。
例如,可以邀请学生扮演小说中的角色,或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剧本并进行表演。
《陌上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以及表现手法;(3)了解秦代的社会背景,理解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陌上桑》;(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2)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1. 《陌上桑》的诗意和诗境;2. 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3. 秦代社会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把握和理解;2. 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3. 秦代社会背景与诗歌创作的关联。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陌上桑》的原文及其注释;2. 相关资料,如秦代历史背景、诗人简介等;3.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秦代社会背景;(2)介绍诗人罗敷及其作品《陌上桑》。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陌上桑》,理解诗意;(2)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3)让学生思考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提高审美情趣;(3)让学生背诵并默写《陌上桑》。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6. 课后作业:(2)深入了解秦代社会背景,分析对诗歌创作的影响;(3)推荐其他秦代诗歌进行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 考试评价:在期末考试中设置有关《陌上桑》的题目,评价学生对诗文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
《陌上桑》教案设计共3篇《陌上桑》教案设计1《陌上桑》教案设计《陌上桑》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其中的“陌上桑”更是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经典词句。
在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也经常会将这首诗作为教材,引导学生感受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认知和人文素养。
本篇文章将从教案设计的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陌上桑》这首诗。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陌上桑》的诗歌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掌握其中的文化内涵;2.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鼓励学生在朗读、背诵时多角度进行思考;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诗歌的艺术欣赏能力;4.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课前导入通过短暂的视频,介绍《陌上桑》的背景及上下文,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重要性。
2. 课堂学习(1)了解诗歌背景及作者经历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查资料,了解唐代的时代背景、《陌上桑》的诗歌背景以及作者王之涣的人生经历。
如唐代文学发展、诗人的身份地位等。
(2)学习诗句教师朗读《陌上桑》全文,介绍文本的结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
(3)探讨情感表达在学习诗句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所表达的闲适、快乐;“陌上桑,骚人憔悴”所表达的哀伤、思乡等,通过分组讨论、课堂交流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文化欣赏通过学习《陌上桑》的文化内涵,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索中华文化,并且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如“既不磨洗,又作冷眼看”所表达的勇气和情操等。
3. 课后延伸(1)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经历或想象,创作一首新的诗歌,体现出文人雅士的风度和情感。
(2)朗诵比赛安排朗诵比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朗诵,加强口语表达和演讲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2)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鼓励学生在朗读、背诵时多角度进行思考。
《陌上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3)了解秦代的社会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陌上桑》;(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风光、人物形象的热爱与赞美;(2)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陌上桑》;(2)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3)了解秦代社会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境赏析;(2)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心理价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陌上桑》的作者秦代诗人;(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陌上桑》,理解诗歌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详细讲解诗歌中的意境、修辞手法等;(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后自主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陌上桑》;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陌上桑》中的疑点和难点;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深入解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3. 采用对比分析法,将《陌上桑》与其他古代诗歌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之处;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5.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谈骨气》这篇课文吗?孟子给“有骨气”下的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对,我们今天又要认识一个“有骨气”的人,还是一位美丽的女子。
二、听录音(也可由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解决生字难字。
三、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要求:结合注释体会句意,注意停顿和节奏。
四、讨论交流
1.提问:诗歌是怎样表现罗敷的美貌的?
明解: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提问:罗敷是否只具有外表美?
明确:罗敷不光外表美,心灵更美。
罗敷坚拒使君调戏,表现出她坚贞不屈、勇于斗争的高贵品质。
罗敷以夸耀自己的丈夫,使欺弱怕强的使君无从下手,充分表现出罗敷的沉着和机警聪慧。
3.提问:诗歌是怎样刻画使君的形象的?
明确:使君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
诗歌先是写他停留着不走,继而打听年龄,最后竟提出“共载”,步步深入地暴露出使君的肮脏灵魂。
4。
提问:刚才我们对使君的评价是一种传统的评价,你对使君的行为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明确: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指责使君,鞭挞他的荒淫无耻。
其实,换二个角度来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君的行为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观点要合理,并做到有理有据。
五、课堂练习
学生充分展开想像,描绘罗敷“置词”后的情景。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
2.展开想像,增补一些情节,将这首诗改写一个故事。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延边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