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作品赏析讲座课件

文学作品赏析讲座课件

文学作品赏析讲座课件
文学作品赏析讲座课件

文学作品赏析讲座课件

通过作品找意境,让文学欣赏课升华至文化课,让我们的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

How to Appreciate Poetry

?Components of A Poem :

1. content

2. theme

3. rhythm (meter and foot)

4. rhyme

5. types of verse/poetic style

6. image

3. Rhythm (meter and foot)

一. 节奏与格律

?Rhythm 节奏: 轻重声音的有规则排列就是节奏.

?Metre 格律: 诗的节奏的具体模式

抑扬格: v ↗iambic iambus

扬抑格:↗v trochaic /κιιεκ5υ[ρτ/ trochee

抑抑扬格:v v ↗anapaestic /κιτσιπ5[νA/ anapaest

扬抑抑格:↗v v dactylic /κιλιτ5κAδ/ dactyl

扬扬格:↗↗Spondaic foot, spondee

(扬抑格=长短格)

1. We’ll learn︱a poem︱by Keats. V ↗/ V ↗/ V ↗

2. 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 ↗v /↗v /↗v /↗

3. I am mon/arch of all/ I sur5vey. v v ↗/ v v ↗/ v v ↗/

4. under the/ blossom that/ hangs on the/ bough.

↗v v /↗v v /↗v v /↗

一首诗的格律由其大多数诗行的格律所决定的。

二. Foot 音步: 英诗的节奏单位是音步是诗行中按一定规律出现的轻音节和重音节的不同组合而成的韵律的最小单位。轻重音节是形成英语特有的抑扬顿挫声韵节律的决定性因素。

Types:

monometer 一音步/[τιμPν5Pμ/

dimeter 二音步/[τιμιδ5/

trimeter 三音步/[τιμιρτ5/

tetrameter 四音步/[τιμAρτ5ετ/

pentameter 五音步/[τιμAτ5νεπ/

hexameter 六音步/[τιμAσ5κεη/

heptameter 七音步/[τιμAτ5πεη/

octameter 八音步/[τιμAτ5κP/

quatrain /νιερτPωκ5/四行节诗,韵律一般为:abab, abba.

三.格律与音步

1. 抑扬格: v ↗iambus; iambic foot

即轻重格或短长格,一轻读音节后跟一个重读音节构成抑扬格。它是英语最基本的节奏单位,也是英诗最重要、最常用的音步。随便说一句话,其基本音步就是抑扬格。

We’ll learn︱a poem︱by Keats. V ↗/ V ↗/ V ↗(一些著名的英诗都是抑扬格,如民谣,十四行诗,哀歌,双韵体等。)

2. 扬抑格:↗v trochee; trochaic foot

即重轻格或短长格,由一个重读音节后跟一个轻读音节构成。

Life is︱but an︱empty︱dream. ↗v /↗v /↗v /↗

William︱Morris︱taught him︱English.︱↗v /↗v /↗v /↗

3. 抑抑扬格:v v ↗anapaest; anapaestic foot

由两个轻读音节后跟一个重读音节组成。

We will go. v v ↗

I am mon︱arch of all︱I survey. v v ↗/ v v ↗/ v v ↗

I’ve been wor︱king in Chi︱na for for︱ty years. v v ↗/ v v ↗/ v ↗

4. 扬抑抑格:↗v v dactyl; dactylic foot

由一个重音节后跟两个轻读音节组成,这种音步听来像命令宣言,多用在格言、警句,谚语中。

Yesterday, happily, thoroughly, merrily

What is now︱proved was once︱only im︱agined.︱

under the/ blossom that/ hangs on the/ bough. ↗v v /↗v v /↗v v /↗

Think in the︱morning.︱Act in the︱noon.︱Eat in the︱evening.︱Sleep in the︱night.

5. 扬扬格:↗↗spondee; Spondaic foot

由连续两个重音节组成,表现沉重、缓慢、困难的动作或情绪;也用表现感情的突然变化或强调语气。

此音步也主要与其它音步合用,很少有扬扬格为主的诗。

More haste,︱less speed.︱

四.音步划分如何划分音步呢?首先要初步读懂诗,至少

要看懂诗的大意,并根据理解进行朗读或默读,然后按

实际读出的音划分出重音音节和轻读音节,必要时还有

次重音節﹔最后找出占多数的音步,进行归纳划分。一

般来说,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副词等),要重读;虚词

(包括连词、冠词、介词等),要轻读。但实词轻读,虚词

重读的情況也不少。切忌按固定的框框去硬套;如,知

道十四行诗多是抑扬格,于是见到十四行诗就按抑扬格

划分音步,甚至照照这样的划法来理解诗意和朗读,就

本末倒置了,因为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许多变化。

4. Rhyme

押韵是指通过重复元音或辅音以达到一定音韵效果的诗歌写作手法。

1.尾韵:最常见,最重要的押韵方式。

1)联韵:aabb型。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For, so swiftly it flew, 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

---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The Arrow and the Song

2)交叉韵:abab型。

Sunset and evening star,

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

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

When I put out to sea,

---Alfred Tennyson(1809-1892): Crossing the Bar 渡沙洲

3)同韵:有的诗押韵,一韵到底,大多是在同一节诗中共用一个韵脚。如下例就共用/i:p/为韵脚。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 Robert Frost (1874-1963):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2.头韵:是指一行(节)诗中几个词开头的辅音相同,形成押韵。下例中运用/f/、/b/与/s/头韵生动写出了船在海上轻快航行的景象。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

----T.S. Coleridge: Rime of the Acient Mariner

3.内韵(同元音):指词与词之间原因的重复形成的内部押韵。下面一节诗中/i/及/iη/重复照应,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Cold dath not st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Thomas Nashe(1567-1601):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Poetry Appreciation

Types of Verse

a.民间歌谣(Ballad)

b.抒情诗(Dramatic lyric)

c.哀歌,挽歌(Elegy)

d.史诗(Epic)

e.婚礼颂歌(Epithalamium)

f.意象诗(Imagist)

g.改变自古代抒情歌曲的诗,仍可吟唱的诗体(Lyric)

h.敘事诗(Narrative)

i.以暗喻手法写成的哲理诗(Metaphysical)

j.赋(Ode)

k.田园牧歌(Pastoral)

1.十四行诗(Sonnet),源于中世纪民间抒情短诗,十三、十四世纪流行于意大利,意大利彼特拉克(Petrarch)为代表人物,每行十一个音节,全诗一节八行,加一节六行,韵脚用abba, abba, cdcdcd (cdecde)。前八行提问,后六行回答。

后来,怀亚特(Thomas Wyatt,1503-1542)将十四行诗引人英国,五音步抑扬格,全诗三个四行一个二行,前三节提问,后二句结论。斯宾塞(Edmund Spenser, 1552-1599)用韵脚abab, bcbc,cdcd,ee。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用韵脚bab,cdcd,dfdf,gg,称英国式或莎士比亚式。

2.打油诗(Limericks):五行打油诗:通常是小笑话甚至是胡诌,一般没有标题也无作者姓名,含有幽默讽刺性,常运用双关,内韵等手法。每首诗五个诗行,押韵为aabba,格律以抑扬格和抑抑扬格为主。3.无韵体(Blank Verse):五音步抑扬格,不押韵诗体。

4.自由诗(Free Verse):现代诗中常见的体式,长短不同的诗行存在于同一首诗中,不讲究押韵与格律,只注重诗歌所表达的意象和传递的情感。美国诗人Walt Whitman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中,就采用此格式。例子见第四部分。

2.打油诗(Limericks):

There was a young lady of Nigger

Who smiled as she rode on a tiger;

They returned from the ride

With the lady inside,

And the smile on the face of the tiger.

3.无韵体(Blank Verse):五音步抑扬格,不押韵诗体。

Across the watery bale , and shout again,

Responsive to his call, -- with quivering peals,

And long halloos, and screams, and echoes loud.

Redoubled and redoubled:concourse wild

Of jocund din!…

-----William Wordsworth: There Was a Boy

4.自由诗(Free Verse) Song of Myself

I celebrate myself, and sing myself,

And what I assume you shall assume,

For every atom belonging to me as good belongs to you.

I loafe and invite my soul,

I learn and loafe at my ease observing a spear of summer grass.

My tongue, every atom of my blood, form’d from this soil, this air,

Born here of parents born here from parents the same, and their parents the same,

I, now thirty seven years old in perfect health begin,

Hoping to cease not till death.

Creeds and schools in abeyance,

Retiring back a while sufficed at what they are, but never forgotten.

I harbor for good or bad, I permit to speak at every hazard.

Nature without check with original energy.

Notes: a spear of: a piece of school:学说,流hazard:chance

abeyance: the condition of not being in use for a certain time.

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美国诗人。此诗选自其巨著<<草叶集>>。本文是Song of Myself 一诗的第一部分,采用自由诗体,语言接近当时的美国口语。

文中I指作者,you指读者,这种写法使读者身临其境,进入作者描写的世界。作者在文中表明人的价值是平等的,同时他把自己融入到自然带给他的启发思考中。

The Indian Buring Ground

?Philip Freneau (1752--1832): “Poet of the American evolution” “Father of American Poetry” He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poet of 18th century America.

?In spite of all the learned have said.

I still my old opinion keep;

The posture, that we give our dead,

Points out the soul's eternal sleep.

?

Not so the ancients of these lands–

The Indian, when from life released,

Again is seated with his friends,

And shares again the joyous feast.

?

His imaged birds, and painted bowl,

And venison, for a journey dressed,

Bespeak the nature of the soul,

Activity, that knows no rest.

?His bow, for action ready bent,

And arrows, with a head of stone,

Can only mean that life is spent,

And not the old ideas gone.

?

Thou, stranger, that shalt come this way,

No fraud upon the dead commit–

Observe the swelling turf and say

They do not lie, but here they sit.

Here still a lofty rock remains,

On which the curious eye may trace

(Now wasted half, by wearing rains)

The fancies of a ruder race.

?Here still an aged elm aspires,

Beneath whose far-projecting shade

(And which the shepherd still admires)

The children of the forest played!

?There oft a restless Indian queen

(Pale Shebah, with her braided hair)

And many a barbarous form is seen

To chide the man who lingers there.

?By midnight moons, o‘er moistening dews;

In habit for the chase arrayed,

The hunter still the deer pursues,

The hunter and the deer, a shade!

?And long shall timorous fancy see

The painted chief, and pointed spear,

And Reason's self shall bow the knee

To shadows and delusions here.

?Comments

Content: This poem tells us that we cherish the belief that the Christian posture of the dead points out the soul’s eternal sleep. Unexpectedly, the Indians, besides some mortua ry objects such as imaged birds, painted bowl, etc., are buried with the sitting gesture. When we Christians die, we think it is kind of sleep. In contrast, the Indians takes it as activity. The Indian queen and many a barbarous form, in the form of spirit s, will hunt or protect their land from the Reason’s invasion.

Theme: admire the Indian’s culture, eulogize the ancient Indians. Freneau sticks to the American subject.

Rhythm (meter and foot): ten iambic tetrameter quatrains

Rhyme: abab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4)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13秋学前教育专科课程作业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学校:津南分校 姓名: 学号:131200145 任课:吴学清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长期以来,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大多以知识性、教育性为主,忽视了儿童的纯真天性。这既和我们长期形成的教育体制有关,也暴露了我们的作者常常以成人的视角来观察儿童的内心世界,致使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缺失。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以儿童本位思想作为创作宗旨,题材应具有多元化和多元故事结构,而且应勾勒符合儿童价值取向的典型人物和群体肖像。下面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以了解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 1.儿歌《小小的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其所著儿歌《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儿歌的语言清新优美,其意境也很美,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话般的仙境,在这个仙境里有“弯弯的月儿”,有“闪闪的星星”,有“蓝蓝的天”,这些事物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让人陶醉其间。 2.童话《大林与小林》 《大林与小林》是中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作家、儿童文学家张天翼所著。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童话精品,奇特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大胆的想象,曲折的情节,让人爱不释手,很容易被它深深

吸引。 大林和小林是一对双胞胎。大林好吃懒做,变成了一个寄生虫,最后饿死在金子堆里。小林勇敢正直,成长为一个有出息的好孩子。这个故事揭露了旧社会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耻和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同时写了劳动人民为了追求光明而顽强不屈的斗争。虽然这是一个写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童话,但是现在的孩子读来,却一点都不感到有距离,书中的各种人物,大林、小林、鳄鱼小姐、狐狸平平、绅士狗皮皮、蔷薇公主、四四格等形象呼之欲出,是一本值得每个孩子放进书架的书。这部童话主要说明两点,即知足者常乐和金钱不是万能的思想。 3.严文井的《严文井童话》 创作了《南南和胡子伯伯》《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小溪流的歌》等著名童话的严文井,与陈伯吹并称为我国两大儿童文学界泰斗级人物,他第一次写童话是1938年到达延安两年后,觉得“我们现在的斗争和工作正是为着未来的孩子们”,便用童话记下了自己“朦胧而幼稚的幻想和爱憎”,一口气写成9篇,后集成《南南和胡子伯伯》一书。他在延安时期还写了《大雁和鸭子》《皇帝说的话》《希望和奴隶们》等童话。1949年创作的《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以及1950年出版的《蚯蚓和蜜蜂的故事》,向孩子们讲述劳动在生命形成和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获得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1957年出版的中篇童话《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影响广泛,译本曾在英、苏、朝鲜等国出版,并被拍摄成电影。这一时期,严文井还陆续发表

二、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分析及答题模式 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以下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 一、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 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答句子词语赏析类题目一般分值3分,分数分布为:(技法1分+具体分析1分+综合分 析1分) 参考示例: 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4分) A.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 ________ 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舌L _______ 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________ (选自《鼓神》参考示例:A ?“卖”是卖弄,—“逞”是炫耀,—极其狂妄自大,这三 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B. —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二、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参考示例: 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籍是前人社会经验的总结,书籍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书斋的主体一一读书人或学问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文化在这里汇集,文化在这里传承。之所以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之说,就是因为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_________ 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可以这样比喻:因为当时国家没有社会科学院,而许多个体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书斋联合起来,实际上就起到了社科院的作用,而且国家不用投资。诸葛亮的“茅庐”,造就了蜀国鞠躬尽 瘁的宰相。刘备“三顾茅庐”,获得了人才和天下大计,才丰富了经天纬地、威武雄壮、扣人心弦、传播不息的“三国演义”。同时,许多民族的文化经典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可以说,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创造,在书斋里融合、发酵,最后,酝酿出崭新的、清醇的、甘洌的美酒。 _______ 例子:细读文中画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作答。(6分) ①文明之光“熊熊燃烧”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在书斋里“融合、发酵”的“原料”是_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 “美酒”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示例①比喻优秀文化在书斋里汇集并不断地得到传承、发展和弘扬。②前人的精华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文艺创造新的思想和艺术,或文艺作品; 三、两步法 A: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做此类题: 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这一句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 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_________ 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__ 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_________ 结构完整……

经典文学鉴赏

读沈从文《边城》有感 环境与市政工程系024410119 黄启业读完《边城》,不能不被沈从文笔下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动。那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质朴的百姓以及这美好的边城所发生的那段爱与守候的故事,将永远在我心中闪耀美好的人性光辉!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征稽)”,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的纤夫……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

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河街上,就连妓女也为世风所感,“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河街”上虽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 、“船夫” 、“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但做为当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许是为了爱情主题,未提及阶级对立或社会矛盾。 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边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是《边城》美好的灵魂。翠翠的母亲与一个军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亲她刚诞生起就远去。从小相伴翠翠的是黄狗,爷爷,渡船,渡口以及对母亲依稀回忆。成年累月感受的是临溪石头,天光日月,河风。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动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鼬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俨然图景中一道风景。她生活在这亘古不变的图画里。

英语语言文学作品赏析

The Disillusion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 英语112 冯文娟 11425203 Franklin showed the people by aphorism and even his experiences,the myth that as long as you hard work,it is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American dream of fame and fortune. And his 13 virtues,which brought him great success,has made many ambitious young men regard it as the motto, they are doing Cinderella-like dream, a dream to one day become a prince. Later,American Dream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mes in American literature,it convinces people that if they work hard, everyone can get rich.However, the harsh reality broke many people's American Dream into pieces, resulting in a series of tragedy.Many writer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ttempt to reveal the illusion of American Dream through their works, to explor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reali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Among them, Arthur Miller's play Death of a Salesman reveals the illusory American dream by analyzing the reasons of the character,Willy Loman’s death.It has exposed some of the ills of American society, crushing the myth that "everyone can be successful." When I read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is book,there is a question constantly around me.Why Willy chose to commit suicide finally?But when I finished this book,I find the answer.Perhaps because of the sever reality,Perhaps when hopes dashed , Willy’s heart can no longer afford.Willy Loman is the play's tragic figure. His tragedy is to own his wrong values tightly, and can not face the reality. His whole lifetime is spent in the whole dream , as well died resulting from the wrong dream .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Willy represents his class, so he's tragedy is also the unfortune of a group of people who are holding the successful dream.As his name, Lowman ,implies that he belongs to the low-rise character of society.He has nothing.As a salesman,he has no pay, only led commission.He just sells other people's stuff and he convinces that as long as likable, charming,the door of the world is open to him. His life is built on such dreams.He admires David Sigelman very much because David sells products successfully and he does not have to leave the hotel, only a phone call can bring him a successful deal.When he died at the 84-year-old age, there are so many consumers and companions take part in his funeral procession.So Willy always lives in a world of his own imagination,considering the fantasy as the reality,and often boasts. As he said “I’m the New England man.I’m vital in New England.”Regardless of the fact that his products are unwelcomed,he boasts how important he is in New England and how high his sales volume is.Consequently,he falls into his own lie and can never escape. What’s more,to his son,Biff Loman,he also tries his best to instill the thinking:As

2019年语文中考复习 专项·文学文化常识-教师用卷

2019语文中考复习专项·文学文化常识(教师讲解版) 2019年语文中考复习 专项·文学文化常识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考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 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B. 词又称“散曲”“曲子词”,也叫“长短句”“诗余”等。 C. 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漂亮朋友》等。 D.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分别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作者分别是 曹雪芹、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和理解“词”的有关知识的能力。识记作家作品,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平时注意积累有关“元曲”和“表”的有关知识,就能很好答题。A.说法正确;B.说法错误。“散曲”不是词的称谓;C.说法错误,《漂亮的朋友》作者是法国的莫泊桑;D.说法错误。四部名著作者应为: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故选A。 2.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常识及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文章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 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B.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与英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都具 有“硬汉精神”。 C. “对月怀远”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永恒主题,清冷的月色催生了诗人们对远方亲友的怀念,也 慰藉了他们孤寂的情怀,北宋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一。 D. 戏剧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融音乐、舞蹈、文学、美术于一体。京剧可以说是中国的国粹,而话 剧在西方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威尼斯商人》是话剧中的喜剧精品。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如果以选择题出现的话,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这样就能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B项不完全正确,杰克·伦敦是美国作家。故选B。 3.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冰心的《繁星》和《春水》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法布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 以千言万语书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充分展现对母爱与童真的回味,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叹服,对人生的感悟和赞美。 B. “感之不深,自然爱之不切了;爱之不切,弹出来当然也不够味儿;而越是不够味儿,越是引不 起你兴趣。”出自《傅雷家书》,这本书是傅雷翻译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某些章节汇编成册的。 C. 鲁达打死镇关西后东奔西逃,智真长老收留了他,赐他法名“智深”,智真长老又将他介绍到东 京大相国寺,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他,而是因为大闹了五台山,没办法再收留了。 D.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受的文学样式,它还有“美文”“小品文”“随笔”之称。小说以 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名著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判断正误即可。A.不是“法布尔”,是“泰戈尔”;B.有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书汇编成册的;D.“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故选C。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一首吊古伤今 的散曲作品。 B.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学者,其代表作有《乡愁》《寻李白》等。 C. “社稷”代指国家,其中“社”是指谷神,“稷”是指土神,这两个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 重要的原始崇拜。 D. 《陶庵梦忆》的作者是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该书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杂事,将种种世相 展现在人们面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元曲有关知识、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解答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型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国籍、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本题ABD说法正确;选项C表述有误,“社稷”代指国家,其中“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故选C。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和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如韩愈的《马说》和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B. 鲁迅的小说《故乡》写“我”与中年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这里的“厚障壁”是 指精神上的隔膜。 C.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父母的心》一文一波三折,通过一对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 任何一个孩子送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D.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如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吴敬梓笔下的范进、朱自 清《背影》中的“父亲”,都是通过细节来刻画的,并以此表现作品主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家名篇的积累能力。用心读名家名篇,对其作品中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D项中朱自清《背影》不是小说是回忆性散文。故选D。 6.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己亥杂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都有作者被贬谪的身影。 B. 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其著作《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 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C. 我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对人的称谓也有敬称和谦称。比如“孤、寡人、愚、余、予”都是对自己 的谦称。 D.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诗歌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 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识记。本题A项《己亥杂诗》为作者辞官之作;C项“余、予”无自谦意;D项为“唐宋散文

文学作品鉴赏

《雨巷>是戴望舒的代表作品, 戴望舒又称“雨巷诗人”,叶圣陶先生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一、运用象征主义的抒情艺术方法:《雨巷》诗中撑着油纸伞的“我”,悠长寂寥的雨巷,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般忧愁的姑娘,并不是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有着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二、富于音乐美韵律和节奏:全诗七节,每节六句,每节诗尾一句都以双音节收尾,且一韵到底(ang韵)。另外巧妙使用了词语的重叠、复沓及首尾两节内容重复,强化了诗作营运的凄婉迷惘、冷漠的气氛和抒情主人公“我”的孤独彷徨的情绪律动。三、对古典诗词的借鉴和创新:《雨巷》中则塑造了一个如丁香一样接着仇怨的姑娘:既包含了作者对美的追求,也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运用了大量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个“姑娘”;《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是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总之,全诗借雨来营造出了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充满了浓重的感伤气息,给人一种美丽却不可捉摸的情调。 《荷花淀》的艺术特色:一、质朴自然的语言《荷花淀》的语言特别精炼,富于情感色彩。作者运用质朴自然的语言,准确而鲜明地表现事物的特点,摹形状貌达到了高度的精炼。二、人物细腻真实的情感全文突出青年妇女在革命战争年代顾大局、识大体、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爱情融汇于民族解放之中的感情。三、情意隽永的白描《荷花淀》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其中的白描手法令人叫绝,线条简洁却灵动如真,不施脂粉然而五光十色。正是借助这种情意隽永的白描,孙犁把人物心理、性格特征、作者感情,甚至情节的进行,一概揉入其中,使作品看来好像平常如话,咀嚼起来却满口生香。 《雅舍》艺术特色:首先,本文选材以小见大.描写焦点聚集在一个小小的”雅舍”,通过对雅舍内外简陋陈设的空间描写和雨天晴天不同时间雅舍状况的描写,暗示了抗战时期生活条件的艰苦,但是作者仍旧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生活.其次,艺术表现手法采用状物抒情和托物言志.作者通过描写雅舍内外的简陋,生活环境的恶劣,表达了作者豁达开朗,幽默诙谐个性特征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操.再次,描写手法多种多样,表达方式丰富多彩.对偶和排比贯穿全文,“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以及“鼠子瞰灯,门窗棹角上磨牙”等显示了作者精妙绝伦的写作技巧。最后,文章结构错落有致,风格轻松自然。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雅舍的形态构造、地理位置、夜晚、雨天时的情状,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连缀全文,精巧有序,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还有,语言雅俗共赏,幽默丛生。第三段描写各种声音时,几组口语罗列使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状。 舒婷《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在语言上,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的自然组合,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地表达。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261319 英文课程名: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总学时:37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中国经典诗词欣赏 10课时 第一节:诗词的产生及体式特征 2课时 1、诗的产生及各类体式 2、词的兴起、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2课时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 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三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2课时 1、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赏析 2、杜甫——《春望》、《登高》赏析 3、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第四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课时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第五节:中国现代新诗三大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 2课时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1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1 1 高考中的现代文主观题阅读(一般是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和信度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再就是小说),因其分值高,难度又大,一直是学生语文高考的瓶颈。能否正确解答这类题,基本决定了学生的语文成绩的高低。对现代文阅读题的畏难心理、长期以来的挫败感以及掌握答题方法不到位,使许多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常常望“文”兴叹。 有资深教师认为,做阅读主观题能抄原文答题是上策,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中策,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但事实上,离开原文答题这一“下策”往往才是高考中常用的答题方法。它需要掌握跟文学、写作相关的知识,才能顺利答题。纵观近几年高考卷出现的题型,大致可以归为几类:语言修辞、布局谋篇、表现手法、归纳要点、人物形象等。经过小编深入研究,发现是有规律可寻的,现就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各类题型的解法进行实证的分析。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

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

高考文学作品鉴赏知识、技法表解

高考文学作品鉴赏知识、技法表解高考阅读 10-22 2208 高考文学作品鉴赏知识、技法表解 论题角度 赏析 点 基本理论主要效用及赏析术语赏析方法

主题 思想 及其 表现主题 思想 主旨 通过全部材料 表现出来的基 本思想和的写 作意图,是文 章的灵魂和统 帅 基本思想:某主张,某 情感,某意愿,某哲理 等 写作意图:批评什么, 歌颂什么,号召什 么…… 全面理解,准 确概括。 宜大中取小, 主攻一点,勿 面面俱到。主旨 的 表现 材料 事件,景物, 形象,典故、 引用、议论 句,抒情句等 材料是形成观点或主题 的基础和支柱,是文章 的血肉,要真实、典 型、全面、详尽,与观 点一致 找出材料,概 述内容,揭示 用意,凸现主 旨。 技巧 象征、对比、 衬托、用典、 讽刺、渲染、 比兴、寄寓等 详见“艺术手法”。 概括主旨,阐 明表现手法运 用情况,略说 其好处。 艺术主 要 表 达 方 式 自称 第一人称,用 “我”的所见 所闻所历所感 所思所想为文 ①便于直接表达的观点 态度;②增强文章的真 实性和真切感,增强表 达效果;③常作线索 指出第一人称 使用情况,分 析其作用、好 处。 对称 第二人称,又 叫“直接谈话 式”,第一人 称的变化形式 ①直接对话,真切自 然;②直面对象,便于 抒情;③若对象为事为 物,则具有拟人化作 用。 说明使用情 况,分析作 用、好处。 倒叙 将记叙内容中 的片断提前写 ①强调突出被倒置部分 的内容;②造成悬念, 吸引读者;③避免平铺 直叙,使情节富于变化 说明倒叙情 况,指出强调 内容,分析倒 叙好处插叙 在叙述过程中 插入某一片断 ①补充内容,使特点更 突出;②补充内容,使 情节更完整;③补充内 容,照应上文或作下文 铺垫 说明插叙情 况,指出补充 内容,分析用 意 人物 描写 描写人物形象 的用法,有肖 像、语言、行 动、心理等 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增 强形象的感染力和语言 的生动性,有的还有推 动情节、体现主旨的作 用 分清描写类 别,指出对人 物塑造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师卷

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师卷 一、走在中秋的月光里钱续坤 ①流行歌曲总是拥有其温润的土壤,凤凰传奇组合演唱的《月亮之上》又让我蓦地感动了。这感动有如潮水般涌动。在这中秋的夜晚,歌声吸引着我的耳鼓,也震撼着我的灵魂。 ②特别喜欢在月色如银的意境里散步,那种清纯的味道会让我想起浪漫的童年。从前,中秋的月亮就是这般明亮,我的影子反复被皎洁的月光拉长——缩短——拉长,然后朦朦胧胧地投放在地上,被枝枝蔓蔓切割影射的曲线,竟然有了中国画的韵致,随着步伐的变化波形不停地抖动,或明或暗,或浓或淡;蛙噪和虫鸣又往往不期而至,此起彼伏地扑打着我的耳鼓,把年少时的无限联想和邈远遐思,全部引进玲珑、悦耳的神韵里。那时候的我,俨然是一名快乐的歌手,肆意地弹奏着自己,而那月光就是一本被打开的乐谱。 ③有歌当然还得有舞。乡村的孩子对舞终究是敬而远之的,我亦毫不例外。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自得其乐,因为月亮之上,住着美丽、端庄的嫦娥,还有那只活泼、可爱的玉兔。所以每次引吭高歌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会叠印出长袖飘飘、舞姿翩翩的神奇景象,觉得才子佳人乃天造地生,见众仙子为珠联璧合,有时甚至会捂着小嘴在那偷偷地乐。嫦娥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版本,“飘然奔月”让人充满好奇,“托身蟾蜍”令人不可思议,“八戒垂涎”使人忍俊不禁。及至后来我读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才觉得嫦娥在月宫的日子并不美满如意,倒是我们无拘无束地撒野嬉戏,要比她幸福、温馨许多,正可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吴刚伐桂”和“天狗咬月”的故事也是耳熟能详,以至于我常常充当说书人的角色,在村头的槐树下或者斑驳的老屋里,向小弟弟和小妹妹们有滋有味地说,绘声绘色地讲。故而童年的月亮之上,萦系着我的遐思,寄托着我的梦想,构建着我的天堂。 ④其实月光并不单纯是头顶那皎洁的一轮,她卧在《诗经》里,走在《楚辞》中,奔在唐诗宋词的大道上,给予文人墨客更多形而上的意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言简意赅,借月光起兴,寄托了浓浓的乡愁;杜牧“月白烟青水暗流,孤猿衔恨叫中秋”,哀婉沉郁,借猿啸抒怀,道出了深深的落寞;杨维桢“深情长是暗相随,月白清风苦相思”,把缠绵不尽的人间亲情,隐喻成皓月当空,莹澈万里;袁枚“明月有情来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又将未婚男女的款曲衷情,化为了蟾光已满,悱恻缠绵……天上的月亮被赋予了这么多的感悟、沉思和诘问,人们似乎找到了一种与此相关的生命意象,让其烛照自身的精神之旅,由她牵引心情的潮汐涨落。不过月之情愫自古以来都带有悲戚的意味,适合于人们对本体进行思索,对灵魂进行观照,让善良的人守候心灵的田园,让作恶的人渡到超度的彼岸。 ⑤因此,生命之月会伴着我们一步一步走向遥远,生命的那一端,仍然是眼前的这一轮,仍然带着她清冽的光泽,洗濯我们的喜怒哀乐,评判我们的道德准则,量化我们心灵深处对于情感的拥有程度,以及由此衍生的一切积极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⑥中秋的月亮离我很近,伸手可触;中秋的月亮离我很远,牵梦挂怀。走在月光里,我会把自己永远存放在这样的朗照中,不以心为辎重,不以物为形役;走在月光里,我会像童年那样放声歌唱:“我等待,我想象,我的灵魂早已脱缰,马蹄声起,马蹄声落…… 1. “其实月亮并不单纯是头顶那皎洁的一轮,她卧在《诗经》里,走在《楚辞》中,奔在唐诗宋词的大道上,给予文人墨客更多形而上的意蕴。”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分)

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期末辅导资料

0617《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2014年6月期末考试 指导 一、考试说明 《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通过对幼儿文学作品基本理论的学习,以及对幼儿诗歌、散文、童话、生活故事、图画书等内容的学习及赏析以及对幼儿文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学习,以期更好地在实践中使用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教育及引导。 本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题型及分值如下: 1、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2、填空及简答: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3、简答题:共3题,共50分。 二、章节重点内容 第一章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概述 1、17世纪以前的儿童读物 17世纪以前属世界儿童文学的史前时期,没有儿童文学,只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儿童读物。一种是非文学的训诫书、知识书;一种是受儿童喜爱的、浅显的民间口头创作和成人文学。如: 2~6世纪在印度成书的《五卷书》,是一种大故事套小故事结构的作品。 6~7世纪在希腊问世的《伊索寓言》,是以动物故事为题材,用形象的小故事比喻、说明生活道理,形式短小精悍。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部被高尔基誉为人民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式的名著。 12~13世纪法国出版的《列那狐传奇》,是儿童最喜爱的、最早的一部长篇动物故事诗。 2、17世纪儿童文学的诞生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有了对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世界的认识后,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读物和文学作品,才逐渐出现。 法国古典主义作家让·德·拉封丹的《寓言诗》,由239首寓言诗组成。 3、18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 18世纪中叶,法国的卢梭出版了儿童教育自传体小说《爱弥儿》,这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把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描写的小说。 4、19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 安徒生是闻名世界的童话作家,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举世闻名,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代表作。 5、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产生于五四时期,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进步思潮猛烈冲击古老中国的趋势。1921年前后,影响最大的是叶圣陶的童话、冰心的散文。。 冰心的《寄小读者》是她留学美国时寄往国内的文艺通讯,计29篇,1926年结集出版。 第二章赏析幼儿文学经典作品的相关理论 1、文学作品的内容 (1)题材;(2)主题;(3)情节;(4)人物和环境。

文学作品鉴赏阅读_野菊花

文学作品鉴赏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野菊花 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 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几番秋雨秋风秋霜。山野早已敛去了辽阔的绿色,只把灰脊露在人间;紫燕和鸿雁的呼唤, 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了牛儿和羊儿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与进取,举起了开放的拓展的金旗, “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 脸儿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唤醒,一齐把眼 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 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乐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却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拥护着黄花,风 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当霜雪卷藏这幅宏篇巨构时,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 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 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 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这是一种怎样的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的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 行动中,于生命的运动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教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故有久久 的震颤回荡在心…… 1.在第四段,作者说:“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 的活泼,琵琶古典《十面埋伏》的壮烈”,请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 2.联系全文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野菊花的野性? 答: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 震颤。 (2)而这野性美的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的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中,于生命的运 动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教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故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答:(1)

文学作品鉴赏知识

文学作品鉴赏知识、技法表解 刘进球整理

【附】常见古代论文名言名句 1、“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所引孔子语):语言没有文采,则传播不远。强调语言表达必须讲究文采。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思想内容;文,语言形式。强调形式与内容配合适当。 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诗歌应该为现实需要而写,为国计民生服务。 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强调认真观察和广泛阅读。 5、“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清人孙洙《唐诗三百首序》):强调精读的重要性。 6、“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作者感情激发因而写出文章,读者当透过语言了解作者内心。 7、“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陆机《文赋》):放弃早晨已开过之花,促使晚上未开之花开放。强调艺术构思必须发挥独创精神。 8、“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强调确定主题思想和发挥主旨总摄全篇作用的重要性。 9、“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也”(元人乔吉语):形象说明了文章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的结构原则。

10、“着意画资妙选材,也须结构匠心裁”(袁枚《随园诗话》):强调创作要巧妙地选材剪裁,合理地布局谋篇。 11、“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孟子?尽心上》):言语浅近,意义深远,是美妙的语言。 12、“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扬雄《法言?问神》):言语和文字,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 13、“文露而旨直,辞妍而情实”(王充《论衡?对作篇》):文笔要浅显易懂,意义要和盘托出,语言要优美丰富,感情要真挚朴实。 14、“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文辞深沉,隐含华采,余味无穷,含而不露。 15、“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刘勰《文心雕龙?宗经》):语言简要精炼,内涵丰富充实,叙事浅近平易,喻意深远博大。 16、“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刘知几《史通》):即言简意赅。虽片言只语,但内容完备,大小都不遗漏。“该”,通“赅”。 17、“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性情孤僻,喜爱佳文妙语;不能打动读者,死亦不肯罢休。 18、“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说诗晬语》):谈炼字原则。 19、“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韵语阳秋》引苏轼语):强调观点统帅材料,依据主旨选材用材。 20、“文章最忌随人后,随人后处终随人”(俗语):强调文章要创新,做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之意。 21、“唯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必须去除陈言,言为心声,语出必新。 22、“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情感是文学的基础。白居易还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 2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原文指女子形象清纯自然;常用以比喻文学作品清新自然,质朴无华。 24、“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代卢延让《苦吟》):推敲确定一个字,常常要拈断几绺胡须。强调炼字之艰辛。 25、“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强调情与景的一致性。 26、“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常借用来说明行文有张有弛的重要性。 27、“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强调语言要简洁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