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1H_MRS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

_1H_MRS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

_1H_MRS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
_1H_MRS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纪邦启(1970-),男,山东阳谷人,主治医师,研究

方向:影像诊断。

1

H 2MRS 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

纪邦启1,宋 磊2,刘 斌3

(11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总医院放射科,山东济南250101;21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济南250033;

3.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摘要]目的:分析脑胶质瘤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1H 2MRS )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脑胶质瘤的1H 2MRS 特点与其病理级别相关性。方法:搜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38例,按照W HO 分级

(2000)标准分成两组:低级别脑胶质瘤组、高级别脑胶质瘤组。所有患者在术前行1H 2MRS 检查,均在MR 非增强成像的基础上获得。使用GE Signa115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多体素扫描,点分辨选择波谱法,检测不同区域代谢物变化。结果:脑胶质瘤的1H 2MRS 表现:肌酸(Cr )无明显变化;N 2乙酰天门冬氨酸(NAA )下降,胆碱(Cho )增高,变化的程度由肿瘤级别高低决定;低级别、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肿瘤组织分别和对侧正常脑组织的NAA/Cr 、Cho/Cr 、NAA/Cho 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 <0101);低级别脑胶质瘤和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肿瘤组织的NAA/Cr 、Cho/Cr 、NAA/Cho 比值有统计学意义(P <0105),脑胶质瘤的NAA/Cho 、Cho/Cr 、NAA/Cr 比值与病理级别相关。结论:1H 2MRS 与MRI 相结合能提高脑胶质瘤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1

H 2MRS 可评价脑胶质瘤的分级,反映脑胶质瘤代谢特性以及肿瘤生长潜能。

[关键词]脑胶质瘤;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磁共振成像;代谢

[中图分类号]R445.2;R7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512(2008)0420247204

Application of

1

H 2MRS in diagnosis and pathological grading of brain gliom as J I B ang 2qi ,S O N G L ei ,L IU B in.The Hospial

of Jinan Steel Company ,Jinan ,2501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inding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1

H 2MRS ,an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indings of

1

H 2MRS and the pathological grading of gliomas.Methods :Thirty 2eight patients of gliomas approved by pathology

were reviewed ,all case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wo groups (low grade gliomas and high grade gliomas )according to W HO diag 2nostic criteria.The 38patients underwent 1H 2MRS before surgery on plain MRI scanning.Multiple voxel proton magnetic reso 2nance spectroscopy was performed on a 1.5T MR scanner using point resolved selective spectroscopy (PRESS ),the variety of metabolite peaks were detected in different areas.R esults :The Cr peak of the gliomas was normal ,while the NAA peak de 2creased and the Cho peak increased.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low/high grade gliomas and normal tissue in contralateral brain hemispheres were found in the ratios of NAA/Cr ,Cho/Cr and NAA/Cho (P <0.01).Statistic differences between low grade gliomas and high grade gliomas were found in the ratios of NAA/Cr ,Cho/Cr and NAA/Cho (P <0.05).There was sig 2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atios of NAA/Cr ,Cho/Cr and NAA/Cho and the pathological grading of gliomas.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1H 2MRS and MRI improves preoperativ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gliomas ,1H 2MRS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e 2valuate the grade of gliomas ,obtain metabolic information of gliomas and reflect the potential growth of tumor.[K ey w ords]Brain gliomas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tabolite

脑胶质瘤是颅内肿瘤常见的疾病之一,本文按W HO 分级(2000)标准将其分为I ~Ⅳ级,并分成A 、B 组,A 组(星形胶质细胞瘤Ⅰ~Ⅱ级)17例,B 组(星形胶质细胞瘤Ⅲ~Ⅳ级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21例,以此来探讨脑胶质瘤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 ro scopy ,1H 2

MRS )特点与其病理级别的相关性。1 资料与方法

1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6年我院与山东大学第二

医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胶质瘤病例38例,其中男21例,年龄23~72岁,平均4817岁;女17例,年龄29~66岁,平均5012岁。病灶直径:长径最大为618cm ,最小为215cm ,平均416±112cm ;短径最

大为513cm ,最小为212cm ,平均319±110cm 。患

7

42

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或发作性四肢抽搐、意识丧失。

1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MR常规平扫(T1WI、T2WI、T2Flair序列)、2D2MRS、MR增强扫描,采用GE Signa1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使用标准正交头线圈(MRS使用)和8通道头线圈,高压注射器。头颅常规扫描使用自旋回波,扫描序列包括T1WI(TR/TE=476ms/15ms)轴位和矢状位,T2WI(TR/TE=3647ms/100ms)轴位,层厚5 mm。1H2MRS采用快速T2WI轴位及冠状位定位,层厚5mm,无间隔。结合轴位和冠状位确定病变区为感兴趣区(ROI),根据病灶特点选择扫描层面,即肿瘤最大层面作为MRS定位的层面,采用多体素氢质子波谱脑检查(PROB E/SI p roton brain ex2 am/multiple voxel)自动MR波谱检测技术,因为是对ROI内的化学成分综合成像而得到一个频率图像,所以ROI大小可自由选择。体素的大小由感兴趣区的值除以频率编码及相位编码的值决定,本研究取110cm×110cm×110cm,分析数据时取体素全部放置于瘤体实性部分和放置于瘤体强化边缘外10mm处两组分别分析,采用点分辨选择波谱序列(PRESS),TR=2000ms,TE=144ms,激励200次,采集次数128次,接收、发射增益调节、体素内匀场、水抑制和无水扫描均由自动扫描程序完成。所测定的代谢产物包括N2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肌酸复合物(Cr)、胆碱复合物(Cho)和乳酸盐(Lac)。各代谢物水平的测定以波峰下面积为准。并计算NAA/Cho比值、Cho/Cr比值、NAA/ Cr比值。MR增强扫描所用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Gd2D TPA),剂量为011~013mmol/kg体质量,均在波谱检查后进行。波谱的后处理包括相位校正和基线校正。

113 图像分析 对MRS检查获得信号进行后处理分析,波谱仪自带Func Tool软件包同时获得4种图形,即:化学位移图(chemical shift images)、波谱图(spectrum)、代谢图(metabolic images)、代谢与解剖图的叠加图(简称“代2解图”)。在代2解图上选择感兴趣区(ROI):①图像观察取2个像素,移动像素至肿瘤组织、对侧正常脑组织对照区等不同部位,在波谱图上观察代谢物的变化情况。本设备化学位移成像(CSI)实验的FOV为40mm×40mm;可以使用的最小体元(最小测量像素)是5mm×5mm×5mm。②波谱仪自带软件计算出代谢物NAA2102pp m、Cho312pp m、Cr3102pp m、Lac 1132pp m、M I3156pp m等物质的波峰下面积,并计算出NAA/Cho、NAA/Cr、Cho/Cr,Cr,M I的比值,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114 统计分析 将数据归类,利用SPSS111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计算各组脑胶质瘤实体部分与对侧相应部位的正常脑组织,其体素均为110cm×110cm×110cm,避开肿瘤的囊性部分进入。上述数据均进行正态性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情况下做统计学差异检验,不符合者则先行变量变换,符合正态分布后再做检验。对所得数据代谢物比值差异均采用两样本t检验(group t2test),P<0105为有统计学意义,P<0101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1 常规MR表现 A组17例低级别胶质瘤,5例位于颞叶,5例位于额叶,3例位于额颞叶,2例位于颞顶叶,1例位于顶叶,1例位于第四脑室。其中Ⅰ级8例,分别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平扫囊性部分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实质部分信号与脑实质信号相似或高于后者,增强扫描为典型的境界清楚的囊性加强化的壁结节(见图1),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平扫和增强都可以表现不均质,增强后显著强化;Ⅱ级9例,分别为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其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无显著变化,如出现强化则提示可能发展为恶性。17例中14例肿瘤境界清楚,3例肿瘤境界欠清楚。

B组21例高级别胶质瘤,4例位于颞叶,6例位于额叶,4例位于基底节区,3例位于顶叶,1例位于枕叶,1例位于岛叶,1例位于丘脑,1例位于胼胝体压部。Ⅲ级9例,分别为间变型星形细胞瘤、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2室管膜瘤和胶质瘤病;Ⅳ级12例,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和胶质肉瘤。21例肿瘤中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18例,呈稍低信号3例; T2WI肿瘤呈不均匀高信号;16例肿瘤境界不清楚, 5例肿瘤境界较清楚。13例肿瘤通过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累及双侧。增强扫描19例出现显著不规则环形强化(见图2),2例肿瘤呈轻度不规则强化。

212 1H2MRS表现 38例胶质瘤按W HO分级

842

(2000)标准分为4级,各级胶质瘤中,1H2MRS均有异常表现,主要为肿瘤病灶中央NAA含量明显降低,有2例减低不明显;Cho含量增高,但有1例呈轻微减少改变;Cr总量变化不大,且无规律性;M I 含量表现为轻度下降,但有3例升高,A组17例低级别胶质瘤中只有3例测出M I峰下面积值,B组21例高级别胶质瘤中15例测得峰下面积。各组胶质瘤代谢产物比值见表1。统计结果显示:①低级别组患侧与对侧比较:NAA/Cr:t=-81293,差异显著(P=01000);Cho/Cr:t=-41676,差异有统计意义(P<0105);NAA/Cho:t=-91748,差异显著(P=01000);Cr:t=-01846,差异无统计意义(P>0105);M I:t=-21423,差异无统计意义(P>0105)。②高级别组患侧与对侧比较:NAA/ Cr:t=-41235,差异显著(P<0105);Cho/Cr:t =-21869,差异显著(P<0105);NAA/Cho:t= -81054,差异显著(P=01000);Cr:t=01364,差异无统计意义(P>0105);M I:t=-3153,差异无统计意义(P>0105)。③高、低级别组间比较: NAA/Cr:t=-61261,差异显著(P<0101);Cho/ Cr:t=-11623,差异显著(P<0105);NAA/Cho: t=-21832,差异显著(P<0105);Cr:t=01073,差异无统计意义(P>0105);M I:t=-1156,差异无统计意义(P>0105)。

表1 胶质瘤代谢产物比值

组别例数NAA/Cr Cho/Cr NAA/Cho Cr MI

A171106±01593179±21160127±01190196±01750133±0112 A组对照174146±11211163±01382141±01670121±01370187±0131 B210135±01194147±01860113±01081123±01080132±0124 B组对照213129±11091142±01632148±01611115±01260185±0134

3 讨论

311 脑胶质瘤的1H2MRS表现 本研究中,脑胶质瘤与对侧正常脑组织1H2MRS不同,表现为NAA显著下降,Cr轻度下降,Cho显著升高,随着脑胶质瘤恶性度的升高,NAA呈下降趋势,Cho呈升高趋势,并出现异常增高的Lac峰,但Lac峰出现于各级别脑胶质瘤中,其峰值无显著性差异,肿瘤组织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的各组代谢物的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105),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2]。

脑胶质瘤的1H2MRS主要表现之一为NAA/ Cr比值的下降,同对侧比较,t=-81293,P<0105,有统计学意义。NAA主要存在于神经元内,被公认为是神经元的内标志物。在正常波谱中, NAA是最高峰,现已证实,肿瘤内NAA浓度降低是由于神经元的缺失或正常神经元功能下降所致,常提示肿瘤侵犯神经元导致神经元减少或功能受损,被破坏和/(或)被肿瘤细胞代替所致[3]。而在本研究中,高级别组NAA/Cr的值小于低级别组,t =-61261,P<01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高级别胶质瘤破坏神经元的程度远远大于低级别胶质瘤。

脑胶质瘤1H2MRS的另一主要表现为Cho/Cr 比值上升,较对侧明显升高(P<0105)。大多数实质性脑胶质瘤可出现胆碱含量的增高,反映了肿瘤组织内细胞膜转换和细胞增殖的增加。因此,胆碱的增高可提示细胞的快速增殖,与肿瘤的增生活跃有关。本研究中惟一的1例Cho下降病例可能与坏死有关。Carpinelli等[4]在脑肿瘤的离体1H2MRS研究中也发现,胶质母细胞瘤的Cho/Cr值明显高于星形细胞瘤。

Cr波峰是由总肌酸中的甲基组构成,主要由肌酸(Cr)和磷酸肌酸(PCr)组成,是能量储存、利用的重要化合物。在脑内Cr和PCr的总量较恒定,可将Cr波峰作为参照物,得到其他波谱与Cr的相对比值,从而进行比较。与正常侧对比,肿瘤区的Cr 值变化不一,有些升高,有些下降,但总体Cr值下降较轻。

研究中观察到低、高级别胶质瘤中均可见到异常增高的Lac峰,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肿瘤细胞自身代谢增加或缺氧造成无氧代谢的增加;二是转运系统受损造成乳酸的堆积。Meyerand等[5]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根据乳酸水平的高低可以把低恶度星形细胞瘤、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及胶质母细胞瘤区分开来。

312 MRS对肿瘤周围区的诊断 现代医学影像学对于恶性胶质瘤等浸润性疾病病变范围的确定还存在较大的困难。MRS一个明显的优势在于可比传统影像学较早地探测到肿瘤的周围浸润情况,为手术或放、化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肿瘤周围区(又称未确定区)为常规MRI扫描形态未发生改变,但组织学检查已有肿瘤细胞浸润的相对正常的肿瘤周围脑组织。本研究发现,在平扫和增强MRI显示的病灶外1~2cm范围内,MRS可有异

942

常,表现为Cho 升高、NAA 接近正常或降低,同时,代谢图证实了肿瘤细胞对周围组织的浸润。Burt scher 等[6]的研究也证实MRS 的这种能力,并提出这一表现有助于与颅内非侵袭性病变的鉴别及指导立体定向活检。肿瘤周围区胆碱波的升高仅见于高度恶性脑胶质瘤,表明肿瘤组织向邻近正常脑组织的浸润生长,可作为高度恶性胶质瘤的1H 2MRS 特征性表现。根据以往的病理检查结果,本研究将肿瘤增强区周围直径在115cm 范围内邻近的脑白质确定为肿瘤周围区。Croteau [7]等人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肿瘤周围区的存在,并认为恶性脑胶质

瘤并不是局限性肿瘤病变,恶性胶质细胞常常可沿有髓轴突、小血管以及蛛网膜下腔在脑内种植播散。因此,肿瘤周围区的出现为高度恶性胶质瘤的特征性表现,提示肿瘤的侵袭性生长特性。MRS 的这种分辨能力可能对传统影像学的“病灶”概念提出挑战。但由于当前波谱的体素仍较大,因此要确定病灶周围浸润的确切范围尚有待于MRS 分辨率的进一步提高[8]。本研究中,使用FUNC TOOL2软件以图像内颜色的差异表示某种代谢物波谱,红色代表信号最高,代谢物含量也最多,直接反映了肿瘤的播散(见图3,4)

[参考文献]

[1]刘玥,孙波,李少武,等1310T 磁共振多体素质子波谱脂质在胶

质瘤恶性程度分级的应用[J ]1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1):

152191

[2]鱼博浪,王斐,郭世萍,等11HMRS 在星形细胞肿瘤诊断中的应

用[J ]1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6):57225751

[3]Lara A 1Brandao ,Romeu C 1Dominggues 1刘筠译.MR Spect ros 2

copy of t he Brain[M ]1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61[4]Carpinelli G ,Carapella CM ,Palombi L ,et al 1Differentiation of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from astrocytomas by in vivo

1

H 2MRS

analysis of human brain tumors [J ]1Anticancer Res ,1996,16(3):1559215631

[5]Meyerand ME ,Pipas J M ,Mamourian A ,et al 1Classification of

biopsy 2confirmed brain tumors using single 2voxel MR spectros 2

copy[J ]1AJ NR ,1999,20(1):11721231

[6]Burt seher IM ,Skagerberg G ,Geljer B ,et a11Proton MR spec 2

troscopy and preoperative diagnostic accuracy :an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mass lesions aracterized by stereotactic biopsy find 2ings [J ]1AJ NR ,2000,21(1):842931

[7]Croteau D ,Searpace L ,Hearshen D ,et a11Correlation betwee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maging and image 2guided biop 2sies :semi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histopat hological analyses of patient s wit h untreated glioma [J ]1Neurosurgery ,2001,49(4):8231

[8]龚才桂,王小宜,刘慧,等11H 2MRS 对低级别和高级别脑胶质瘤

鉴别诊断的作用及病理相关性研究[J ]1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

25(6):50225061

(回修日期 2008203220)

52

研究1H-MRS在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研究1H-MRS在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T 1H-MRS在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中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确诊的30例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患者。采用美国GE公司Signa EXCITE HD 超导型MR扫描仪对所有患者行颅脑常规MRl扫描和二维多体素144 ms序列扫描。采用Functool软件包后处理,分别测定瘤体区、瘤周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的胆碱/肌酸(Cho/Cr)、胆碱/氮-乙酞天门冬氨酸(Cho/NAA)、氮-乙酞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比值的变化,并对结果利用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级别胶质瘤和转移瘤瘤体区Cho/NA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瘤周区Cho/Cr、Cho/NA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 1H-MRS在鉴别诊断高级别胶质瘤和转移瘤中有重要价值,对瘤周区的 Cho/Cr、Cho/NAA值的检查是鉴别胶质瘤和转移瘤的重要手段,特别对于单发脑转移瘤更具鉴别意义。 关键词:质子磁共振波谱;颅内肿瘤;多体素;鉴别诊断 高级别胶质瘤和脑转移瘤是颅内较常见的脑肿瘤,CT和常规MRI是检查二者的主要方法,但对于二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对于转移瘤单发或胶质瘤多发的患者就更难以鉴别。核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一种利用磁共振化学位移现象来测定人体内部器官及组织代谢、生理生化改变的定量分析方法,可用于观察颅内肿瘤的生化和代谢物的变化。本文通过 MR仪进行多体素1H-MRS分析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转移瘤瘤体及瘤周代谢物的成分及变化,探讨多体素1H-MRS在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中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为计量资料,全组数据资料采用软件进行处理,首先对所有数据进行正态性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统计结果以x±s形式表示。P),而瘤周区Cho/Cr、Cho/NAA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P值结果见表2。 表1 两组肿瘤的瘤体区、瘤周区各代谢物比值(x±s) 组别Cho/CrCho/NAANAA/Cr 高级别胶质瘤瘤体区±±±

神经胶质瘤疾病研究报告

神经胶质瘤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胶质细胞瘤,胶质瘤,神经外胚层肿瘤,神经上皮肿瘤 所属部位:头部 就诊科室:脑外科 病症体征:步态不稳,癫痫性头痛,颅内压增高,眩晕 疾病介绍: 神经胶质瘤是什么?肿瘤起源于神经间质细胞,即神经胶质,室管膜,脉 络丛上皮和神经实质细胞,即神经元,大多数肿瘤起源于不同类型的神经胶质,但根据组织发生学来源及生物学特征类似,对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各种肿瘤, 一般都称为神经胶质瘤 症状体征: 神经胶质瘤有哪些症状? 神经胶质瘤的病程依其病理类型和所在部位长短不一,自出现症状至就诊 时间一般多为数周至数月,少数可达数年。恶性程度高的和后颅窝肿瘤病史多 较短,较良性的肿瘤或位于所谓静区的肿瘤病史多较长。肿瘤如有出血或囊肿 形成、症状发展进程可加快,有的甚至可类似脑血管病的发展过程。 症状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颅内压增高和其他一般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等。另一是脑组织受肿瘤的压迫、 浸润、破坏所产生的局部症状,造成神经功能缺失。 头痛大多由于颅内压增高所致,肿瘤增长颅内压逐渐增高,压迫、牵扯颅 内疼痛敏感结构如血管、硬膜和某些颅神经而产生头痛。大多为跳痛、胀痛, 部位多在额颞部或枕部,一侧大脑半球浅在的肿瘤,头痛可主要在患侧、头痛 开始为间歇性,多发生于清晨、随着肿瘤的发展,头痛逐渐加重,持续时间延长。 呕吐系由于延髓呕吐中枢或迷走神经受刺激所致,可先无恶心,是喷射性。在儿童可由于颅缝分离头痛不显著,且因后颅窝肿瘤多见,故呕吐较突出。 颅内压增高可产生视乳头水肿,且久致视神经继发萎缩,视力下降。肿瘤 压迫视神经者产生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亦致视力下降。外展神经易受压挤牵扯,常致麻痹,产生复视。 一部分肿瘤病人有癫痫症状,并可为早期症状。癫痫始于成年后者一般为 症状性,大多为脑瘤所致。药物不易控制或发作性质有改变者,都应考虑有脑 瘤存在。肿瘤邻近皮层者易发生癫痫,深在者则少见。局限性癫痫有定位意义。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

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基因融合等1,2。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放疗可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期,常规分割外照射是脑胶质瘤放疗的标准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BM)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MZ)同步并辅助化疗,已成为成人新诊断GBM的标准治疗方案。 脑胶质瘤治疗需要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放射治疗科、神经肿瘤科、病理科和神经康复科等多学科合作,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优化和规范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大治疗效益,尽可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提高生存质量。为使患者获得最优化的综合治疗,医师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影像学复查,兼顾考虑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和家庭活动、营养支持、疼痛控制、康复治疗和心理调控等诸多问题。 二、影像学诊断 (一)脑胶质瘤常规影像学特 神经影像常规检查目前主要包括CT和MRI。这两种成像方法可以相对清晰精确地显示脑解剖结构特征及脑肿瘤病变形态学特征,如部位、大小、周边水肿状态、病变区域内组织均匀性、占位效应、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及病变造成的其他合并征象等。在图像信息上MRI 优于CT。CT主要显示脑胶质瘤病变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密度差值,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12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原发性肺癌等18个肿瘤诊疗规范的通知》,其中的《脑胶质瘤诊疗规范》的全文如下: 一、概述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

癫痫发作三大类。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 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基因融合等。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放疗可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期,常规分割外照射是脑胶质瘤放疗的标准治疗。胶质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要点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要点 一、概述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脑胶质瘤。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主要的分子病理

标记物(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二、影像学诊断 (一)脑胶质瘤常规影像学特点 神经影像常规检查目前主要包括CT和MRI。这两种成像方法可以相对清晰精确地显示脑解剖结构特征及脑肿瘤病变形态学特征,如部位、大小、周边水肿状态、病变区域内组织均匀性、占位效应、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及病变造成的其他合并征象等。在图像信息上MRI优于CT。 常规MRI扫描,主要获取T1加权像、T2加权像、FLAIR 像及进行磁共振对比剂的强化扫描。 脑胶质瘤可发生于脑内各部位。 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PET成像特征各异。目前广泛使用的示踪剂为18F-FDG。 临床诊断怀疑脑胶质瘤拟行活检时,可用PET确定病变代谢活性最高的区域。 (二)脑胶质瘤鉴别诊断 1. 脑内转移性病变:脑内转移性病变以多发病变较为常见,多位于脑皮层下,大小不等,水肿程度不一,表现多样,多数为环状或结节样强化影。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最新--中华医学杂志)

2014年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 文章摘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年5月第30卷第5期P435-444 文章作者:江涛 一、意义和背景 制订本指南的目的是建立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脑胶质瘤分子检测分析体系,描述最普遍的胶质瘤相关的分子改变、潜在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从而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并做出治疗选择。对于哪一个(类)患者或者样本需要进行检测,何时检测和如何检测,本指南中也给出了推荐。 临床实践指南(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CPG),不同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特定的临床条件下经过系统的分析后形成的诊疗指南,能够有效地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指南应满足:清晰性、有效性、可靠性、可重复性、应用灵活性、多学科融合、有依据性和可作为指导性。临床实践指南的目标是服务于临床工作,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并为医疗教育提供指导,为疗效评估、专业审核提供依据,为合理治疗和建立临床路径提供帮助。 二、前言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其中一半以上为恶性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GBM患者即使采用了最为积极的治疗手段,中位生存期仍然少于15个月。近年来,神经肿瘤分子病理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已发现一系列有助于脑胶质瘤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物。 目前的WHO病理分级仍然依赖形态学进行肿瘤分级,然而,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组织特征相同或相似的胶质瘤可以具有不同的分子遗传学背景,导致WHO分级相同的个体间预后有着较大差异。 基于肿瘤遗传学水平的分子病理分型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临床预后;并且对组织学上较难鉴别的混合性胶质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还能帮助明确诊断和分级。另外,这些新近发现的分子变异有可能成为未来治疗的新靶点。近10年来,尽管脑胶质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有了较大突破,但是弥漫性胶质瘤患者预后的改善仍然十分缓慢。 进一步了解胶质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临床试验明确更多潜在的分子标志物,有望揭开脑胶质瘤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的神秘面纱。除了种族、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临床常见因素,重要的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对临床应用均有深远的意义。 指南由资深专家参与拟订,可靠性、实用性强,指南中的分子标志物是治疗的靶点、预测因子或判断预后的指标,也能作为制订行业规范的依据。 三、流行病学 胶质瘤占所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2%,占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81%。恶性胶质瘤的发病率为(5 -8)/10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位列第3位。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公布按肿瘤致死率排序,恶性胶质瘤是34岁以下肿瘤患者的第2位死亡原因,是35 -54岁患者的第3位死亡原因。 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报告指出中国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为3. 87/10万,位列十大高病死率肿瘤之第9位。以恶性胶质瘤为代表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及家庭负担,一直是当今肿瘤研究的热点。 四、现有的胶质瘤分类系统 胶质瘤是指来源于胶质细胞的肿瘤,本指南中特指来源于星形胶质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的肿瘤。根据肿瘤生长方式,胶质瘤可以分为两类:局限性胶质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与弥漫性胶质瘤。

_1H_MRS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纪邦启(1970-),男,山东阳谷人,主治医师,研究 方向:影像诊断。 1 H 2MRS 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 纪邦启1,宋 磊2,刘 斌3 (11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总医院放射科,山东济南250101;21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济南250033; 3.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摘要]目的:分析脑胶质瘤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1H 2MRS )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脑胶质瘤的1H 2MRS 特点与其病理级别相关性。方法:搜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38例,按照W HO 分级 (2000)标准分成两组:低级别脑胶质瘤组、高级别脑胶质瘤组。所有患者在术前行1H 2MRS 检查,均在MR 非增强成像的基础上获得。使用GE Signa115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多体素扫描,点分辨选择波谱法,检测不同区域代谢物变化。结果:脑胶质瘤的1H 2MRS 表现:肌酸(Cr )无明显变化;N 2乙酰天门冬氨酸(NAA )下降,胆碱(Cho )增高,变化的程度由肿瘤级别高低决定;低级别、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肿瘤组织分别和对侧正常脑组织的NAA/Cr 、Cho/Cr 、NAA/Cho 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 <0101);低级别脑胶质瘤和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肿瘤组织的NAA/Cr 、Cho/Cr 、NAA/Cho 比值有统计学意义(P <0105),脑胶质瘤的NAA/Cho 、Cho/Cr 、NAA/Cr 比值与病理级别相关。结论:1H 2MRS 与MRI 相结合能提高脑胶质瘤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1 H 2MRS 可评价脑胶质瘤的分级,反映脑胶质瘤代谢特性以及肿瘤生长潜能。 [关键词]脑胶质瘤;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磁共振成像;代谢 [中图分类号]R445.2;R7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512(2008)0420247204 Application of 1 H 2MRS in diagnosis and pathological grading of brain gliom as J I B ang 2qi ,S O N G L ei ,L IU B in.The Hospial of Jinan Steel Company ,Jinan ,2501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inding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1 H 2MRS ,an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indings of 1 H 2MRS and the pathological grading of gliomas.Methods :Thirty 2eight patients of gliomas approved by pathology were reviewed ,all case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wo groups (low grade gliomas and high grade gliomas )according to W HO diag 2nostic criteria.The 38patients underwent 1H 2MRS before surgery on plain MRI scanning.Multiple voxel proton magnetic reso 2nance spectroscopy was performed on a 1.5T MR scanner using point resolved selective spectroscopy (PRESS ),the variety of metabolite peaks were detected in different areas.R esults :The Cr peak of the gliomas was normal ,while the NAA peak de 2creased and the Cho peak increased.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low/high grade gliomas and normal tissue in contralateral brain hemispheres were found in the ratios of NAA/Cr ,Cho/Cr and NAA/Cho (P <0.01).Statistic differences between low grade gliomas and high grade gliomas were found in the ratios of NAA/Cr ,Cho/Cr and NAA/Cho (P <0.05).There was sig 2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atios of NAA/Cr ,Cho/Cr and NAA/Cho and the pathological grading of gliomas.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1H 2MRS and MRI improves preoperativ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gliomas ,1H 2MRS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e 2valuate the grade of gliomas ,obtain metabolic information of gliomas and reflect the potential growth of tumor.[K ey w ords]Brain gliomas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tabolite 脑胶质瘤是颅内肿瘤常见的疾病之一,本文按W HO 分级(2000)标准将其分为I ~Ⅳ级,并分成A 、B 组,A 组(星形胶质细胞瘤Ⅰ~Ⅱ级)17例,B 组(星形胶质细胞瘤Ⅲ~Ⅳ级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21例,以此来探讨脑胶质瘤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 ro scopy ,1H 2 MRS )特点与其病理级别的相关性。1 资料与方法 1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6年我院与山东大学第二 医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胶质瘤病例38例,其中男21例,年龄23~72岁,平均4817岁;女17例,年龄29~66岁,平均5012岁。病灶直径:长径最大为618cm ,最小为215cm ,平均416±112cm ;短径最 大为513cm ,最小为212cm ,平均319±110cm 。患 7 42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一、概述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

(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 基因融合等1,2。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放疗可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期,常规分割外照射是脑胶质瘤放疗的标准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BM)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MZ)同步并辅助化疗,已成为成人新诊断GBM的标准治疗方案。 脑胶质瘤治疗需要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放射治疗科、神经肿瘤科、病理科和神经康复科等多学科合作,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优化和规范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大治疗效益,尽可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提高生存质量。为使患者获得最优化的综合治疗,医师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影像学复查,兼顾考虑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和家庭活动、营养支持、疼痛控制、康复治疗和心理调控等诸多问题。 二、影像学诊断

高级别胶质瘤

高级别胶质瘤的放化疗(指南版) 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十分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 27%,约占恶性肿瘤的 80%;在原发性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胶质母细胞瘤(GBM,WHO Ⅳ级)的发病率很高,占 46.1%,且男性多于女性;其次是弥漫性星形细胞瘤。GBM 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较高的发病年龄为 75~84 岁,新诊断的中位年龄是 64 岁。 高级别胶质瘤术后放疗可以取得显著的生存获益(1级证据)。放射治疗通常是在肿瘤大部分切除、明确肿瘤病理后,常规分次,择机进行,立体定向放疗(SRT)不适用于脑胶质瘤的初治。 (1)放疗时机

高级别胶质瘤生存时间与放疗开始时间密切相关,术后早期放疗能有效延长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强烈推荐术后尽早(手术后2-6周)开始放疗(2级证据)。 (2)放疗技术 推荐采用三维适形(3D-CRT)或适形调强技术(IMRT),常规分次,适形放疗技术可提高靶区剂量的覆盖率、适形度及对正常组织保护,缩小不必要的照射体积,降低晚期并发症发生率(2级证据),放疗前图像验证(CBCT或EPID)是放疗质控不可缺少的环节。 INC国际神经外科相关专家表示,质子治疗是一种能够更有效地摧毁肿瘤细胞的新型放射疗法。就像一个杀灭肿瘤机器,这个庞然大物能以亚毫米的精确度瞄准患者肿瘤而不伤害周围健康组织,同时还能够将副作用降至最低。简言之,这就是质子治疗。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放射治疗是借助于被称为光子的微小光粒子(通常是X射线)进行的。而与光子治疗不同的是,质子治疗使用的射线是由带电的氢原子核(氢离子)组成的。有赖于HIT高度精密复杂的设备,这些射线可以高精度地以75%以上的光速射入肿瘤,达到集中定向杀伤肿瘤的效果。而质子放射治疗对胶质瘤治疗具有以下优势: 1.对脑肿瘤进行高剂量放射治疗,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脑神经胶质瘤

脑神经胶质瘤 简介:恶性星形细胞瘤可扩散至邻近或远离原发灶的脑组织,手术很难将肿瘤组织彻底切除,术后放疗的作用已较明确,化疗及生物调节剂等治疗的疗效尚不能肯定。在不明显增加并发症的条件下,适形放疗等提高局控率的方法与全脑放疗及化疗等可能控制非局部病灶方法的有效配合,可能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的儿童病例若肿瘤未全部切除,术后放疗及化疗的疗效较明确。 中文名称:脑神经胶质瘤 外文名称:Brain glioma 病理分级标准:约60%为神经胶质瘤 神经胶质瘤的分类 小脑半球胶质瘤 病理分级标准 在原发性脑肿瘤中,约60%为神经胶质瘤。WHO1997年的病理分级标准为①Ⅰ级: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好发年龄为8-13岁;②Ⅱ级: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LGA),占所有神经胶质瘤的25%,好发年龄为30-40岁;③Ⅲ级:退变型星形细胞瘤(AA),易转化为Ⅳ级;④Ⅳ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好发年龄为45-60岁。恶性星形细胞瘤(MA)主要包括AA及GBM,其中GBM占50%-80%。 分类 胶质瘤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有人将儿童小脑半球胶质瘤、视神经胶质瘤归为良性胶质瘤。目前临床上胶质瘤分类系统常用的有两种,即WHO分类系统

和Kernoban分类系统(如下表)。这两种分类系统都能简单明了的理解胶质瘤的恶性程度高低,但根据这两种分类仍不能准确判断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因此这两种分类已不适应目前的临床治疗。但基于分子病理基础上的新的胶质瘤分类尚未制定,目前还只能参照这两种分类,指导胶质瘤的综合治疗,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分子水平的病理分级是胶质瘤的诊断及治疗个体化。 星形细胞瘤Ⅰ-Ⅳ级 室管膜瘤Ⅰ-Ⅳ级 少突胶质瘤Ⅰ-Ⅳ级 神经元-星形细胞瘤Ⅰ-Ⅳ级 髓母细胞瘤Ⅰ-Ⅳ级 预后因素 成人低恶度胶质瘤全切除后五年生存率达80%,而在部分切除后为50%;高恶度胶质瘤全切后病人生存期也明显长于近全切除和部分切除的,并且有助于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幕上低级别(分化良好)星形细胞肿瘤的预后较好。临床观察发现,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总体上讲预后良好,但它的预后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病人年龄大于40岁,术前有癫痫、肿瘤的病理类型、手术全切肿瘤能明显的延长病人的生存期。丘脑或脑室肿瘤、肿瘤直径≥5cm,病人的生存率较低。分化不良的星形细胞肿瘤预后差,90%的病人于确诊后二年内死亡,临床上对此类肿瘤治疗困难。 恶性星形细胞瘤 中位生存期(MST)分别为18个月(Ⅲ级)及12个月(Ⅳ级);年龄50岁、KPS<70及智力异常者的MST<5个月。对于年龄<50岁、KPS≥70的病例,胼胝体受侵与

脑胶质瘤放射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脑胶质瘤放射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7-10-27T15:21:00.53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作者:郭剑[导读] 现阶段,由于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导致越来越多常见的严重疾病出现在人们身上,胶质瘤是比较常见的颅内肿瘤。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医院影像科广东省东莞市 532000 摘要:现阶段,由于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导致越来越多常见的严重疾病出现在人们身上,胶质瘤是比较常见的颅内肿瘤,一般会出现在青壮年人的身体上,并且很多胶质瘤在发现之后就已经为恶性肿瘤,这也严重影响青壮年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青壮年走向死亡。而影响脑胶质瘤预后的临床因素非常多,其中就包括年龄、KPS、临床分期和患者的病历类型等。但是相对比来看,综合性的分析方式,能够更加准确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预后,也能够帮助医生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手段,有效分配医疗资源,为今后病情的预后因素找到最佳的分析方向。关键词:脑胶质瘤;放射治疗;预后因素前言:在近些年来的文献内容上,一般把恶性肿瘤的程度分成低级和高级两种,其中低级的胶质瘤一般情况下所包含的分类就是毛细胞和原浆细胞等,患者的生存时间大约在5~10年左右,有一半左右的患者能够生存超过10年以上。而高级的胶质瘤则在原发脑肿瘤中占有35%~45%左右,一般出现在20岁左右的成年人身上,其中包括恶性渐变胶质瘤,髓母细胞瘤等。患者一旦患上这类疾病的生存时间大约在1年左右,并且在治疗数月之后,比较容易出现复发的现象,所以一般在治疗上,均建议给予综合性的治疗手段,但是虽然疗效有所提高,但是依然很难让人满意,本文则针对脑胶质瘤的放射治疗预后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疾病的治疗现状,提高患者的康复程度。 一、独立预后因素分析 (一)年龄、KPS、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针对这四项内容中,包括年龄、KPS、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国内外的报道内容均比较相同,一般均认为年龄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内容之一。其中有报道曾经提出过,患者的年龄低于四十岁后,出现高分级的胶质瘤患者,一般情况下其生存的时间在4~5倍,这一点和大于六十岁的患者相同,也就是说年龄比较低或者是比较高的患者,即便是出现了脑胶质瘤,其生存的几率和时间也相对比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够看出,针对脑胶质瘤的患者,年龄对于预后工作的影响,一般就是由于恶性胶质瘤,特别是胶质母细胞瘤比较容易出现在四十岁以后的病人身上,超过六十岁的患者发病率高达2倍以上,这也是由于老年患者对于手术的耐受性比较差所造成的主要现象。 针对患者进行KPS的分析,这也是胶质瘤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因为这一指标和后期的预后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所以很多科学家对于这项工作进行研究,其分析结果能够看出,KPS是唯一的独立预后的因素,在KPS小于70的中位生存时间中,很多患者能够生存106周左右。而2年的生存率也达到了15%左右。在KPS的研究过程中,随着这一评分的逐渐遍地,其死亡的风险呈现指数也在不断增加。 在脑胶质瘤的临床分期过程中,原发肿瘤的大小是分期的主要指标。同时在病理分级对于预后的影响过程中,其影响会产生良好的作用,甚至被沿用至今,所以这也是独立预后的主要因素。 (二)手术切除程度、术后放疗时间、放疗靶区设定、大分割放疗和化疗这几项内容中,在国内外的研究阶段存在着相对比较大的差异,在理论上看,实际上对于脑胶质瘤是手术过程中切除越彻底,肿瘤后期出现的负荷越小,这也能够在根本上提高综合治疗工作的具体效果。但是实际上,由于胶质瘤在患者脑补呈现出的是浸润性的生长,所以其没有明显的边界,手术也很难真正切除,所以这样的治疗方式,患者后期的复发几率相对比较高。 对于患者在手术的2周~1个月的时间内进行放射性治疗,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和康复效果。而在放疗靶区的设定过程中也需要关注患者找那个刘所在的位置,局部双侧平行,或者是家教照射,这样才能够保证照射的计量平均分布,以此达到最佳的靶向治疗效果。 二、预后因素的模型系统分析 脑胶质瘤在医疗机构中临床上也被成为脑神经胶质瘤,其中所包含的发生于神经外皮层的肿瘤有很多种,所以这种疾病一旦发病也相对来说比较严重。据调查显示,国内很多颅内脑瘤患者,甚至占脑部疾病患者的35.8%~60.63%。而针对脑胶质瘤的预后工作,很多报道已经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例如:风险模型预后,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等。但是依然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对其建立起预后因素的多模型分级和分析,这样才能够保证患者接收到符合自己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治疗方式,同时也能够为患者筛选出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的因素,把恶性胶质肿瘤进行分类,以此找到最佳的治疗方式,同时也能够对后期预后因素进行更好的合理分析,找到有效预后手段,在根本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论:根据以上探讨和分析得出的结果能够看出,脑胶质瘤在临床的给予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工作,实际上在开展的过程中会变得非常的复杂,同时初步的诊断结果也不能够作为一般情况下比较常见的常规临床治疗方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一疾病的治疗造成了阻碍,甚至导致这一疾病患者由于难以找到最佳治疗方式而出现的死亡现象。所以经过本文的研究,针对脑胶质瘤的治疗,还需要首先汇总多家肿瘤中心的病历资料,对病情的总体状况进行汇总,并且详细的分析其中的内容,以此在这其中筛选出能够令人信服的独立预后因素以此对这一病情进行科学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够对临床实践进行指导。参考文献:[1]张建清,汤旭山,杨媚,等. 222例瘢痕疙瘩患者术后放射治疗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肿瘤医学,2016,(20):3270-3272. [2]陈波,陈谦学. 显微镜下全切或次全切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疑难病杂志,2015,(08):793-796+799. [3]赵蕾,郭金栋,吕长兴,等. 非小细胞肺癌62例脑转移行全脑放射治疗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J]. 肿瘤,2011,(02):154-159.

神经胶质瘤晚期死亡前的征兆

神经胶质瘤晚期死亡前的征兆 神经胶质瘤晚期死亡前的征兆?对于很多人来说,神经胶质瘤还是比较陌生的,再加上神经胶质瘤的初期症状不明显,很多神经胶质瘤患者都是到了神经胶质瘤晚期才有所察觉,这就会使治疗的难度加大,进入晚期之后,神经胶质瘤患者就会出现各种明显的症状。那么,神经胶质瘤晚期有什么表现?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神经胶质瘤晚期有什么表现? 胶质细胞瘤首发症状可为颅内压增高如头痛、呕吐,或为神经定位症状如肌力减退、癫痫等。数周、数月或数年之后,症状增多,病情加重。发病也有较急的,病人于数小时或数日内突然恶化,陷入瘫痪、昏迷。后者见于肿瘤囊性变、瘤出血(瘤卒中)、高度恶性的肿瘤或转移并发弥漫性急性脑水肿,或因瘤体(囊肿)突然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以致颅内压急剧增高,导致脑疝危象。 (一)颅内压增高 当肿瘤体积超过颅内压调节代偿能力、或肿瘤周围反应性脑水肿时,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静脉回流受阻。因而导致颅骨内压增高并逐渐加重,产生颅内压增高的三大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1、头痛:头痛大多由于颅内压增高所致,肿瘤增长颅内压逐渐增高,压迫、牵扯颅内疼痛敏感结构如血管、硬膜和某些颅神经而产生头痛。大多为跳痛、胀痛,部位多在额颞部或枕部,一侧大脑半球浅在的肿瘤,头痛可主要在患侧、头痛开始为间歇性,多发生于清晨、随着肿瘤的发展,头痛逐渐加重,持续时间延长。 2、呕吐:与饮食无关,清晨多见。呕吐多与剧烈头痛相伴随,有时可呈喷射性,但非喷射性呕吐并不少见。 (二)神经定位 1.大脑星形细胞瘤 60%患者发生癫痫,约1/3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 2.小脑星形细胞瘤患侧肢体共济失调,动作笨拙,持物不稳,肌张力和腱反射低下等是其显著特征。 神经胶质瘤晚期死亡前的征兆?神经胶质瘤是生长在颅部的肿瘤,是会有变大的可能的,尤其是在病情发展的后期,如果治疗不得当的话就会使肿瘤增大,会严重的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因而患者一定要提高警觉,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不要等到疾病发展到晚期后才去采取治疗措施,那治疗的难度就很大了。

最新中医药辨证施治脑胶质瘤

中医药辨证施治脑胶 质瘤

中医药辨证施治脑胶质瘤(转载) helloznh 收录于2011-01-04 阅读数:查看 脑胶质细胞瘤是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它包括星形胶质、少枝胶质、室管膜等组织的肿瘤。胶质细胞瘤化颅内各种类型肿瘤中发病率为第一位,约占颅内肿瘤的40%。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见于头痛、真头痛、头风、癫痫、眩晕、厥逆等疾病。 【概述】 神经胶质瘤简称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神经外胚层发生的肿瘤有两类,一类由间质细胞形成,称为胶质瘤;另一类由实质细胞形成,称神经元肿瘤。由于从病原学与形态学上还不能将这两类肿瘤完全区别,而起源于间质细胞的胶质瘤又比起源于实质细胞的神经元肿瘤常见得多,所以将神经元肿瘤包括在胶质瘤中,统称为胶质瘤。 各型胶质瘤中,以星形细胞瘤最多,其次为胶质母细胞瘤,其后依次为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胶质瘤、松果体瘤、混合性胶质瘤、脉络从乳头状瘤、未分类胶质瘤及神经元性肿瘤。 各型胶质瘤的好部部位不同,如星形细胞瘤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儿童则多发在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几乎均发生于大脑半球;髓母细胞瘤发生于小脑蚓部;室管膜瘤多见于第4脑室;少枝胶质瘤大多发生于大脑半球。 胶质瘤以男性较多见,特别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各型胶质瘤各有其好发年龄,如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壮年,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中年,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髓母细胞瘤几乎都发生在儿童。胶质瘤的部位

与年龄也有一定关系,如大脑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成人,小脑胶质瘤(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 胶质瘤大多缓慢发病,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一般为数周至数月,少数可达数年。恶性程度高的和后颅窝肿瘤病史较短,较良性的或位于静区的肿瘤病史较长。肿瘤若有出血或囊变,症状会突然加重,甚至有类似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胶质瘤的临床症状可分两方面,一是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精神症状等;另一是肿瘤压迫、浸润、破坏脑组织所产生的局灶症状,早期可表现为刺激症状如局限性癫痫,后期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瘫痪。 胶质瘤的诊断,根据其生物学特征、年龄、性别、好发部位及临床过程进行分析,在病史及体征基础上,采用电生理、超声波、放射性核素、放射学及核磁共振等辅助检查,定位正确率几乎是100%,定性诊断正确率可在90%以上。 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脑组织无明确分界,难以彻底切除,术后的二年复发率在85%以上。平均生存期不足6个月,综合治疗生存期不足两年。 【文献回顾】 我国古代中医文献中“胶质瘤”这一病名无明确的记载,但在头风、真头痛、厥逆、癫痫等疾病中有类似症状的论述。如《灵枢?厥病篇》云:“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明确指出了“真头痛”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素问?奇病论》曰:“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灵枢?海论》还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头痛巅疾,上虚下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素问?厥论》谓:“厥或令人腹

_1H_MRS对低级别和高级别脑胶质瘤鉴别诊断的作用及病理级别相关性的研究

中枢神经放射学 1H2MRS对低级别和高级别脑胶质瘤鉴别诊断的 作用及病理级别相关性的研究 龚才桂,王小宜,刘 慧,周高峰 【摘要】 目的 分析脑胶质瘤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 onance spectroscopy,1H2MRS)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脑胶质瘤的1H2MRS特点与其病理级别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36例,按照WH O诊断标准分成两组:低级别脑胶质瘤组、高级别脑胶质瘤组。所有患者在术前行1H2MRS检查,均在MR非增强成像的基础上获得。使用S iemens S onata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多体素扫描,点分辨表面线圈法,检测不同区域代谢物变化。结果 脑胶质瘤的1H2MRS表现:肌酸(Cr)轻度下降,N2乙酰天门冬氨酸(NAA)显著下降,胆碱(Cho)显著增高。低级别、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肿瘤组织分别和对侧正常脑组织的NAA/Cr、Cho/Cr、NAA/Cho比值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低级别脑胶质瘤和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肿瘤组织的NAA/Cr、Cho/Cr、NAA/Cho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脑胶质瘤的NAA/Cho、Cho/Cr、NAA/Cr比值与病理级别相关,其中NAA/Cho和Cho/ Cr比值反映肿瘤级别较稳定;NAA/Cr、NAA/Cho比值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 s分别为-0.663,-0.851),Cho/ Cr比值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 s为0.858)。结论 1H2MRS与MRI相结合能提高脑胶质瘤术前诊断的准确性。1H2MRS可评价脑胶质瘤的分级,反映脑胶质瘤代谢特性以及肿瘤生长潜能。 【关键词】 脑胶质瘤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磁共振成像 代谢 Applications of1H2MRS in Differentiating and G rading of G lioma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pathology G ONG Caigui,W ANG X iaoyi,LI U Hui,et al. Department of Radiology,X iangya H ospital,Central S outh University, Changsha,Hunan Province410008,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 o evaluate the findings of1H2MR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1H2MRS,an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indings of1H2MRS and the pathological grading of gliomas.Materials and Methods 36patients of gliomas ap2 proved by pathology were reviewed,all cases were categ orized into tw o groups(Low grade gliomas and High grade gliomas)ac2 cording to WH O diagnostic criteria.The36patients were underwent1H2MRS before surgery on plain MRI scan.Muitiple v oxel Proton magnetic res onance spectroscopy was performed on a1.5T MR scanner using point res olved surface coil spectroscopy (PRESS),the variety of metabolite peaks were detected in different areas.R esults The findings of1H2MRS:slightly decreased Cr,distinctly decreased NAA and distinctly increased Cho in gliomas.S 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Low/high grade gliomas and normal tissue in contralateral brain hemispheres were found in the ratios of NAA/Cr,Cho/Cr and NAA/Cho(P<0.01),S ignifi2 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Low grade gliomas and High grade gliomas were found in the ratios of NAA/Cr,Cho/Cr and NAA/Cho (P<0.05).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atios of NAA/Cr,Cho/Cr and NAA/Cho and the pathological grading of gliomas,and the ratios of NAA/Cr,Cho/Cr reflected pathologic grade of gliomas relatively steadily;there was significantly neg2 ative correlation in the ratios of NAA/Cr and NAA/Cho(rs was-0.663,-0.851respectively),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the ratios of Cho/Cr(rs was0.858).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1H2MRS and MRI improves preoperativ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gliomas,1H2MRS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evaluate the grade of gliomas,obtain metabolic in formation of gliomas and reflect the po2 tential growth of tum or. 【K ey w ords】 Brain gliomas Proton magnetic res onance spectroscopy Magnetic res onance imaging Metabolite 作者单位:410008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放射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