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庄子内篇齐物论原文及译文原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人簌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簌。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译文: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
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道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好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好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
”子綦回答道:“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
”子綦道:“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
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
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些好像鼻子,有些好像嘴巴,有些好像耳朵,有些好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些好像圈围的栅栏,有些好像舂米的臼窝,有些好像深池,有些好像浅池。
它们发出的声音,好像湍急的流水声,好像迅疾的箭镞声,好像大声的呵叱声,好像细细的呼吸声,好像放声叫喊,好像嚎啕大哭,好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好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
摘要《庄子》内篇涵盖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部分,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在《庄子》中,“道”是最高的概念。
虽然《庄子》内篇对“道”的直接描述很少,但毫无疑问,庄子所有的论证和寓言都是依道而发,并最终回归于“道”。
这是《庄子》内篇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将这七篇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
虽然这七篇并不是严格按照逻辑顺序来排列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吸收。
除了“道”,这一重要概念外,“逍遥”、“自然”、“安命”、“物化”等也是其中的重要概念。
这些概念都是由“道”而来,是庄子为了更好地阐述“道”所使用,它们和“道”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特殊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构筑了庄子思想的来源,使庄子思想有了一种荡气回肠的气魄和潇洒飘逸的浪漫情怀。
逍遥游的直入云天之境大大的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升了人们的思想境界;物化论使人们对世间万物的区别和联系有了新的看法,不再一味地拘泥于封闭的过去,活跃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本论文中,社会哲学和生命哲学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而是互相联系和贯通的。
社会哲学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为政治国两方面,对“安命”、“与君处”、“治政”等方面进行分析;生命哲学主要阐述庄子的生死观,由于庄子是依“道”而发,而“道”是任自然的,所以庄子的生死观也就是随顺自然的生死观:生与死是一个过程的两方面,而不是截然分开的;生与死都是物化的结果,不必乐生悲死,生不足喜,死亦不足忧,而是要以一种平和的心境看待世间万物的生灭和流转。
庄子将肉身留在无奈、可悲的世间,精神却任逍遥在与造化者游的自由国度。
沉重的肉身无法飞翔,将庄子困在尘世;而飘逸的精神却让庄子悠闲自适得神游在“无何有之乡”,这是一种“撕裂”的人生,也是一种庄子式的升华人生!庄子的思想让人觉得庄子似乎是一个冷酷、孤傲的人。
但是透过庄子的这层外衣,我们不难发现,庄子其实是一个外冷内热的性情中人,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相当脆弱的人。
庄子内篇7篇顺口溜
逍遥游篇真奇妙,就像鸟儿自在飞。
你看那大鹏展翅,是不是超级厉害呀!
齐物论篇道理深,万物平等别小瞧。
好比那山川大地,都有自己的骄傲呢!
养生主篇讲养生,顺应自然别硬撑。
就像那流水潺潺,自然而然多轻松!
人间世篇事复杂,为人处世要圆滑。
这不就像走迷宫,得找对路才不慌呀!
德充符篇看品德,内心美好最难得。
好像那璀璨星辰,闪闪发光吸引人!
大宗师篇师之道,敬仰先师要记牢。
如同那灯塔指引,找到方向不迷茫啊!
应帝王篇论帝王,治理天下有良方。
恰似那高明棋手,步步为营有谋略!
内篇七篇真精彩,值得我们细品来。
难道你不想深入,去领略其中的智慧吗?
我的观点:庄子内篇7 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通过顺口溜的形式能让人更轻松有趣地了解和记忆,非常值得大家去探索和感悟。
1.道恶乎隐而有真伪。
言恶乎隐而有是非。
道恶乎往而不存。
言恶乎存而不可。
2.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3.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4.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
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
5.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
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6.吞舟之鱼,荡而失水,蚁能苦之
7.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
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8.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9.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殇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
凡重外者内拙。
10.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11.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
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矣有之。
12.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两鞭之。
13.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自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14.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庄子·内篇·养生主阅读答案附翻译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节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庖丁释刀对曰庖:厨师。
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硎:磨刀石。
C.虽然,每至于族族:(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
D.善刀而藏之善:修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②相与枕藉乎舟中B.①始臣之解牛之时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①提刀而立,为之四顾②学而时习之D.①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3.下列对原文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意思是:我喜好的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超过技术了。
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意思是:(庖丁解牛时用刀)分开骨间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
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意思是: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D.族庖月更刀,折也。
意思是:一般的厨师每个月都要换一把刀,原因是用刀子去砍断骨头。
【参考答案】1.D2.B3.B【参考译文】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庄子内七篇各篇字数排序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其思想影响深远。
他的著作《庄子》被称为庄子内七篇,这七篇分别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德充符》、《大宗师》、《至乐》和《秋水》。
这七篇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哲学、修身养性、政治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按照字数从少到多的顺序,对这七篇进行介绍。
《秋水》是庄子内七篇中字数最少的一篇,全篇只有207个字。
它通过描绘秋水的景象,表达了庄子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庄子认为人生如秋水般短暂而无常,应该以淡然的心态对待,不要过分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逍遥游》是庄子内七篇中字数第二少的一篇,全篇有1500多个字。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庄子和他的朋友在一次逍遥游中的见闻和感悟。
庄子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表达了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名利禄的执念,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至乐》是庄子内七篇中字数第三少的一篇,全篇有1700多个字。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庄子和他的朋友讨论乐的本质和真正的快乐来源的故事。
庄子认为真正的快乐不是来自于物质的享受和外在的条件,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与道的合一。
《大宗师》是庄子内七篇中字数第四少的一篇,全篇有3600多个字。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庄子和他的学生讨论修道和达到大道的境界的故事。
庄子认为修道的关键是要放下自我,追求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境界,通过修炼心性来达到与大道的合一。
《德充符》是庄子内七篇中字数第五少的一篇,全篇有4000多个字。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庄子的学生杨子问他有关德的问题,庄子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和比喻,阐述了德的本质和修养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德是一种超越个人的品质,是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养生主》是庄子内七篇中字数第六少的一篇,全篇有4800多个字。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庄子对养生的理解和养生的方法。
庄子认为养生应该从内心开始,通过保持心境的平静和身体的舒适来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庄子集释内篇补正-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庄子集释内篇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部重要著作进行解释和阐述的文章。
庄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庄子集释内篇通过对庄子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旨在揭示庄子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其对人生、自然、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本篇长文将对庄子集释内篇进行详细的补正和探讨。
通过对原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误解的纠正,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并在当代背景下进行重新审视和诠释。
通过对庄子思想的补正,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庄子为人类提供的智慧和启示,进而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为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带来正面影响。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庄子的背景和生平,以便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接着,我们将详细探讨庄子集释内篇中的各个章节和思想观点,分析其原意和可能存在的误解。
通过对原文的仔细解读,我们将补正诸多传统解读中的错误和偏见,对庄子的思想进行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诠释。
在文章的结尾,我们将对整个庄子集释内篇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对其进行补正的观点。
通过对庄子思想的重新审视和诠释,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他对人生、自然和道德等方面的思考,使其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本文也将对庄子思想的独特之处和现代社会的适用性进行探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认知。
1.2文章结构2. 正文2.1 第一个要点2.2 第二个要点文章的结构在其整体上具有层次感和逻辑性,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文章的内容。
下面将逐一介绍每个章节的内容和主要观点:2. 正文:在正文部分,作者将深入探讨庄子集释内篇的相关内容,并提出了两个要点供读者参考和思考。
这两个要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庄子集释内篇的特点和意义。
2.1 第一个要点:作者首先讨论了庄子集释内篇中的某一具体观点或主题,并通过解读庄子的文字和思想,阐述了庄子对于这一观点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人间世庄子内篇中的文章人间世,庄子内篇中的文章庄子世界观中,“人间世”是指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
庄子在内篇中以幽默而深刻的笔触,探讨了人间世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人间世的虚幻性、人间世的局限性以及超脱人间世的境界。
人间世的虚幻性庄子认为,人间世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妄而无常的。
他以寓言和笑话的形式,揭示了世间众生为名利而争斗、为成就而拼搏的荒谬场景。
比如他讲述了一个“大肆捕鱼”的故事,以戏谑的口吻批判了人们为了功名地位而不顾一切追逐利益的行为。
庄子认为,虚幻的人间世并非是人们追求的真实境界,只有超脱世俗的人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人间世的局限性庄子观察到人间世的局限性,认为人们在有限的认知和经验下,无法真正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全貌。
他运用“知鱼之乐不及于海”、“知雁之乐不及于天”等寓言,说明人们局限于有限的境界,无法超越个体的局限去把握整体的真实。
庄子认为人的智慧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该摆脱对名利地位的追求,以达到人生的真正境界。
超脱人间世的境界在庄子看来,人只有超越人间世的局限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他以寓言的方式讲述了“朝歌者”的故事,用超凡脱俗的形象表达了人类可以超脱世俗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庄子提倡“无为而治”,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以达到真正的自在。
他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认为只有追随自然的道则,人们才能超脱人间的困境,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结语庄子内篇中的文章深入剖析了人间世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
虚幻的人间世、局限的人生境界和超脱的境界都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要素。
庄子呼唤人们超越功利和名利的追求,超脱人间世的局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只有达到超脱世俗的境界,人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真谛。
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们在追求物质和成功的过程中,或许可以借鉴庄子的思想,让自己从浮躁的人间世中解脱出来,找到真正的人生追求。
庄子内篇人间世原文及译文庄子内篇人间世原文及译文一、引言《庄子》内篇中的《人间世》是一篇关于处世之道的经典篇章,它以庄子的视角探讨了人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本文将逐段解读《人间世》的原文及译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二、颜回见仲尼原文: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曰:“将之卫。
”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
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
泽及叶民,而雏及丘民。
取其无已,时利焉。
大不克,则攻疾北。
为义,则亡其身不祥。
回亡之若此,敢再拜启事。
”译文:颜回拜见孔子,请求出行。
孔子问:“去哪儿?”颜回说:“将到卫国。
”孔子问:“去做什么?”颜回说:“我听说卫国的君主年轻力壮,行为独断专横。
他轻率地动用国内民众,却看不到自己的过错。
他的恩泽覆盖全体百姓,如同幼雏和丘民一样。
他不停地索取,却没有考虑到时势不利。
如果发生大变故,他就逃往北方。
我听说为正义而牺牲的人,会丧失自己的生命,这是不祥之兆。
我害怕会像这样死去,所以斗胆向老师启禀。
”三、仲尼与诸梁原文:仲尼问于诸梁曰:“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宗庙之事,孰先?’对曰:‘贤者之后。
’‘孰能?’对曰:‘人臣莫能。
’‘孰与战?’对曰:‘未可知也。
’”译文:孔子问诸梁说:“鲁哀公问仲尼:‘宗庙祭祀的事情,谁应该放在前面?’仲尼回答:‘贤明之后。
’‘谁能胜任?’仲尼回答:‘没有人臣能胜任。
’‘谁应该参加战斗?’仲尼回答:‘不知道。
’”四、心斋说的提出原文:仲尼阖然顿悟曰:“女安则为之!汝知匹夫匹妇之不能相与为政,则速已矣。
”译文:孔子突然领悟到:“你安心去做吧!你知道匹夫匹妇是不能够相互干预政事的,所以你就赶快行动吧。
”五、心斋说的实践原文:颜回曰:“心之所谓意矣夫!”乃驾马驰周游于四方,终日而不宿。
译文:颜回说:“这就是心中所追求的东西吧!”于是骑着马周游四方,整日不休息。
六、正女身与形莫若就原文:舍正女身与形莫若就。
是故非不欲得也,不可得也;非不欲具也,非不欲有也;难若免矣。
庄子内七篇各篇字数排序《庄子内七篇》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庄子所著,共分为七篇。
这七篇分别是《逍遥游》、《齐物论》、《天人感应篇》、《鬼神篇》、《大宗师篇》、《应帝王篇》和《养生主篇》。
这七篇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修辞和丰富的想象力,引领着读者进入一个奇妙而超凡脱俗的哲学世界。
首先,《逍遥游》是《庄子内七篇》中最长的一篇,共有6897字。
这篇文章以庄子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为主题,表达了庄子对世间繁琐事物的超越和对人生意义的解放思想。
这篇哲学小品描绘了人们追求内心自由、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激励读者去寻找自己心灵的栖居之地。
其次,《养生主篇》是《庄子内七篇》中最短的一篇,仅有1174字。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庄子对于养生之道的探讨和主张。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身心的和谐与自然,遵循天道,放弃功名利禄的追逐,而是注重锻炼身心,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在,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齐物论》是《庄子内七篇》中第二长的一篇,共有4127字。
这篇文章以“物我两忘”的境界为主题,表达了庄子对虚无和人与自然的无限融合的思考。
庄子倡导人们要放下对于功利欲望和名利的追求,而是去创造一个真实自我的境界,与自然相融、物我合一,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天人感应篇》是《庄子内七篇》中第四长的一篇,共有3048字。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庄子对于天人合一的思考。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与天地相通,感受到宇宙的力量,从而指引人们走向真理。
人与天地相通,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找到人生的归宿。
《大宗师篇》是《庄子内七篇》中第三长的一篇,共有3181字。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庄子对于智者和大师的探讨和敬仰。
庄子认为智者具有洞悉和领悟自然的能力,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了超绝的境界。
庄子以自己的师傅老聃为楷模,对大师们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智慧表达了无尽的敬意。
《应帝王篇》是《庄子内七篇》中第五长的一篇,共有2752字。
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及译文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
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犹无立,需需之如愈人也。
而况我皆薄命薄志之人也哉!吾闻之也,‘夫道者,全国哀乐也,人非道无宁,非道无安,非道无乐,大道以利天下为心,道者出乎性情,自然不得已而临天下,已而应物,利所和,哀乐者德之邪也,德者,非天逆也,非人逆也,非己逆也,以天为徒者也,以逆为徒者也,以应为徒者也,以情为徒者也。
庄子内篇·大宗师译文:南伯子葵问女偊说:“你的岁数已经很大了,可是你的容颜却像少年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女偊说:“我得到了道。
”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习吗?”女偊说:“不!怎么可以呢!你不是可以学习道的人。
卜梁倚有圣人那样的才华可是却还没有树立大道,他一心向往道的境界就如同虚无空旷的原野上的人渴望大城市的繁华一样。
更何况我这样的人呢!听我说说这道吧!‘道’,满足了人一切天性的需要,但又不是全听别人的安排——全听女人的安排就不是道,全听男人的安排也不是道,全听老人的安排也不是道,全听小孩的安排也不是道。
道,全国哀乐也不改变它,人没有道就无处安宁,没有道就无处安全,没有道就无处惬意,大道是以利天下为实质内容的。
所以,道这个事物,出于本性的要求,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可是它的降临却是毫不勉强的。
道降临世界之后,它应付各种情况,利益得到调和,哀乐在道的作用下既公正而又平和。
道,并不是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并不是违背人类正常需求的,并不是违背自我判断的。
以自然为根本的人就会以道为根本,以逆反为根本的人就会以顺从为根本,以因应外物为根本的人就会以自在为根本,以情感为根本的人就会以德性为根本。
用一句话概括庄子内篇的意思
摘要:
1.介绍《庄子》内篇的背景和意义
2.概括《庄子》内篇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3.分析《庄子》内篇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正文:
《庄子》内篇是道家经典《庄子》的一部分,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它与《庄子》外篇和杂篇共同构成了这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
内篇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
《庄子》内篇的主旨是追求自由、自在和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
在七篇内篇中,庄子运用寓言、讽喻等手法,展示了他对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方面的思考。
其中,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等篇章,分别探讨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解脱,达到精神上的自在和逍遥。
《庄子》内篇在文学上的价值不容忽视。
它以独特的寓言形式,将哲学思想与文学艺术相结合,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同时,它对后世的文学、审美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庄子》内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通过寓言、讽喻等文学手法,展现了庄子对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方面的思考。
庄子:九部主要篇目解读庄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独到,深邃而又玄妙,至今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解读庄子的九部主要篇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庄子哲学的精髓所在。
第一部:内篇《内篇》着重强调了一个观念——人生应该尽情享受,追求自由,活得快乐自由,才是上天的真正意图。
在这部著作中,庄子用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去阐述这种观点,让人仿佛看到了他那快乐自由、精神自由的生活。
第二部: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著名的篇章,它形象地描绘了庄子的境界,即逍遥自在、不拘无束。
此篇还深远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形象,让大家对庄子的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三部:南华经《南华经》是庄子玄学思想的代表作,在其中他阐述了关于“无为而治”和“道”的合一性,让人们从更深层次地认识了道家哲学的精髓所在。
第四部: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它在思维上突破了局限,开创了新的思维模式,让人们从元素之间的联系中看到整个世界的构成方式。
这部篇章还引导人们去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让人在莫名中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状态。
第五部:养生主《养生主》中让我们明白了庄子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庄子认为,养生应该从内至外,用心调理身体,修习养志,那么生命便可以得到最优的保养。
第六部:至乐《至乐》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庄子心灵与境界的完美融合。
从中我们看到了庄子对境界和内心状态的过人感悟,也让我们在追求自我的同时,更多地感知生命的真谛。
第七部:大宗师《大宗师》阐述了道家思想中的“道”是无法解释的无形世界,让我们明白了道不可道,非常高深的哲学思考。
第八部:骈拇《骈拇》描绘了庄子生动而又独特的哲学思想,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
第九部:列仙传《列仙传》呈现了庄子的一种思想和哲学性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世间万物的同时,求得内心的安静和满足。
总之,庄子的哲学思想深刻而玄远,这些九部主要篇目表现出的思维深度,哲学意涵,为我们的思考人生带来了一个新的视角——活在当下,追求逍遥自在。
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一、庄子内篇简介庄子内篇是古代中国哲学经典之一,记载了庄子的思想和见解。
本文将从译解和批判的角度深入探讨庄子内篇的主题。
二、庄子内篇的译解1. 庄子内篇的意义庄子内篇是庄子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其主要作品之一。
通过对庄子内篇的译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庄子的思想体系,并对其哲学思想进行解读和评价。
2. 译解方法和困难庄子内篇的译解需要较高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哲学理解力。
由于庄子的思想非常深奥,译者需要对文本进行多层次的解读和理解。
同时,由于时代和语境的差异,译解过程中还可能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
3. 庄子内篇译解的局限性庄子内篇的译解始终受限于译者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不同译者可能有不同的译解方法和理解角度,导致译文的差异。
因此,译解过程中应保持谦虚和审慎的态度,避免对庄子思想进行过度解读。
三、庄子内篇的批判1. 庄子内篇的思想特点庄子内篇的思想主要包括自由无为、无欲无求、相对主义等。
其中,庄子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秩序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然而,庄子的这些思想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
2. 庄子内篇的弊端和不足庄子内篇中的自由无为观念可能导致个人对社会责任的逃避或消极态度的培养。
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也可能导致对真理的怀疑和价值观的混淆。
此外,庄子内篇中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推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3. 庄子内篇的启示和问题庄子内篇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今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然而,我们也需要对庄子的思想进行批判性思考,探讨其中的问题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四、总结通过对庄子内篇的译解和批判,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庄子的思想和见解。
同时,我们也应对庄子的思想持批判性的态度,积极探讨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以期能够更好地应用和发展庄子的思想。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逍遥游第一篇是庄子内篇中的首篇,讲述的是逍遥之境,如何达到逍遥之境。
真人无处逍遥之境的第一个关键点在于真人之无处。
什么是真人?真人是指那些没有任何偏见和约束的人,即达到了自我完备状态的人。
面对这样的真人,没有任何社会制度或者道德准则可以阻碍他们的行动。
这种真人危险吗?让庄子来回答——“无异於游鱼出没於陆地之中,虽有数刃之斧,无所用之。
”依天地之理达到真人之境的下一步,是依天地之理。
天地之理是指大道之理,也就是宇宙本源的道理,符合这样的道理,才能达到真人之境。
庄子认为,天地之理是无穷尽的,无法被人类理解的。
所以,人类只能相信并依赖这样的天地之理,去领悟他,而不是去揣测它。
知养生之道达到真人之境,也必须知道“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是指管理身体和心境,以维持身体和健康的方式。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
第一个方面,是要了解身体的弱点,从而知道如何防范疾病。
第二个方面,是要了解自己的情绪,以控制和平衡情绪。
无为而治达到逍遥之境的最重要的一步是“无为而治”。
这意味着人类需要完全接受自然,不必干预自然的本质和过程。
人类应该放弃自己的自我,以便接受天地自然的安排。
庄子提到:“炊者为炊,祷者为祷,然而且有炊祷之患者乎?”这说明人类对自然的效仿和干涉实在是徒劳的。
在逍遥游第一篇中,庄子告诉我们,逍遥之境的实现,需要达到真人无处,依天地之理,知养生之道,无为而治,这四个关键步骤。
只有达到了这些步骤,才能真正地逍遥自在,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庄子》内篇·逍遥游原文及译文作者:庄子及门徒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内篇研究《庄子》内篇研究《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作品之一,分为外篇、内篇和杂篇三个部分。
其中,《庄子·内篇》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庄子·内篇》进行研究,探讨其主要思想和价值。
《庄子·内篇》是《庄子》的核心部分,共收录了七个篇章,分别为《逍遥游》、《天下》、《大宗师》、《至乐》、《德充符》、《养生主》和《德行》。
这些篇章以寓言故事和语言技巧为特色,旨在通过幽默和诙谐的方式传递庄子的哲学观点。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思想体系,给人们带来了思考人生的启示。
首先,《庄子·内篇》强调了“逍遥游”这一核心主题。
逍遥游是指超越世俗喧嚣,追求内心自由和宁静的境界。
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顺应自然、放下功利的人生态度。
通过逍遥游,人们可以解脱于物欲和名利的桎梏,追求精神的升华和自由的境界。
其次,《庄子·内篇》强调了“天下”这一宏观主题。
庄子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他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象和道德原则,以及讽刺各种虚伪的社会习俗,告诫人们要顺应天道和自然之理。
只有当人们明白天下的真实本质,才能在社会中坦然处之,不受外界干扰的困扰。
第三,《庄子·内篇》强调了“道德修养”这一个体主题。
庄子认为,人应当追求道德的完善,通过个人修行实现自身的境界提升。
逍遥游的境界是道德修养的高度体现,它要求人们摒弃私欲、追求道德上的纯粹和超脱。
通过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提高自我意识,人们可以达到超越常人的境界。
最后,《庄子·内篇》强调了“以德为本”这一社会主题。
庄子主张要以德治天下,认为政治权力应该建立在道德之上。
他通过描绘帝王的行为和责任,告诫统治者要慎守德行,以德服人。
只有当社会的道德秩序得到保障,人们才能够以和谐的状态生活。
总之,《庄子·内篇》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展示了庄子的思想宇宙。
《庄子 - 内篇 - 养生主》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庄子 - 内篇 - 养生主周·庄子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以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着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
《庄子》内篇卷1逍遥游诗解2小大之辩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题文诗:汤之问棘: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有鱼,广数千里,未知其修,其名曰鲲.有鸟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云;能抟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也,绝穿云气,背负青天,然后图南,适南冥也.斥鴳笑曰:彼且奚适?我腾跃而,上也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彼且奚适?此小大辩.智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徵一国者,自视若此.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内外分,辩荣辱境,如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虽然如是,犹有未树.夫列子也,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若夫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变,游无穷者,恶乎待哉?故此而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情所至,神清气正,非名非利,向死而生.【原文】2汤之问棘也是已(4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曰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4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8)。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乡(51)、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5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3)。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54),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内外之分(56),辩乎荣辱之境(57),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58)。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后反(61)。
彼于致福者(62),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3)。
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6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66)?故曰:至人无己(67),神人无功(68),圣人无名(69)。
庄子内篇中的经典句子庄子内篇中有许多经典的句子,这些句子深刻地揭示了庄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下面是一些值得关注的句子及其解读。
第一部分:人与自然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 这句话意味着只有超脱尘世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与认识,而常人所谓的知识只是表面上的琐碎。
2. "物善自哀,而善人恶居。
" 这句话意味着自然本身是完美无缺的,而人类的行为却常常背离了自然的本性。
3.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
" 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人生的短暂和转瞬即逝,要珍惜当下,充实自己。
第二部分:道与非道1. "道可道,非常道。
" 这句话是《庄子》的开篇,意味着道是无法被言语所定义和描述的,只能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
2.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 这句话表明万物在生与死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价值,无论是生机勃勃的生命还是凋零落寞的死亡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3. "静则生,动则死。
" 这句话强调了宇宙的本质是静止的,而运动只是暂时的表象,只有静止才是万物之始。
第三部分:自由与无为1. "活者,自然之矣;死者,自然之矣。
" 这句话意味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无需人为的干预,顺应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2.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自由的追求,宁可放弃肉食,也不愿意失去居住在竹林中的自由。
3.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这句话表明道的无为就是自然的方式,它虽然不做事,却能实现一切事物的自然成长和发展。
第四部分:虚无与真实1.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这句话形象地比喻了宇宙的广袤和人类的渺小,强调了虚无的存在。
2.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虚无的理解,在看似无用的事物中能发现真正的用处。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原文及译文)(2007-03-24 10:11:02)转载▼分类:国学点滴【题解】“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原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
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故九萬里而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之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湯之問棘也是已。
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
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
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而宋榮子猶然笑之。
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
雖然,猶有未樹也。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旡己,神人旡功,聖人旡名。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
」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歸休乎君!予旡所用天下為。
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旡當,往而不返。
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
」連叔曰:「其言謂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疪癘而年穀熟。
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連叔曰:「然,瞽者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旡以與乎鐘鼓之聲。
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
是其言也,猶時汝也。
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礡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
是其塵垢,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
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以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
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
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
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
』客得之,以說吳王。
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
立之塗,匠者不顧。
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
」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死於岡罟。
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
今子有大樹,患其旡用,何不樹之於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旡害者,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
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
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
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
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
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
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
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
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
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
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
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
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
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
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
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季雨及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如此费力的人工灌溉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泽,不显得徒劳吗?先生如能居于国君之位天下一定会获得大治,可是我还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觉得能力不够,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
”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将为了名声吗?‘名’是‘实’所派生出来的次要东西,我将去追求这次要的东西吗?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
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厨师即使不下厨,祭祀主持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的!”肩吾向连叔求教:“我从接舆那里听到谈话,大话连篇没有边际,一说下去就回不到原来的话题上。
我十分惊恐他的言谈,就好像天上的银河没有边际,跟一般人的言谈差异甚远,确实是太不近情理了。
”连叔问:“他说的是些什么呢?”肩吾转述道:“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皮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
他的神情那么专注,使得世间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
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一点也不可信。
”连叔听后说:“是呀!对于瞎子没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对于聋子没法同他们聆听钟鼓的乐声。
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思想上也有聋和瞎啊!这话似乎就是说你肩吾的呀。
那位神人,他的德行,与万事万物混同一起,以此求得整个天下的治理,谁还会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当成回事!那样的人呀,外物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没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