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712.00 KB
- 文档页数:8
1、冬枣果皮红色素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由图可以看出,在冬枣红色素提取液光谱图上共有7个吸收峰。随着波长的增加,吸光值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花色苷类化合物在紫外区270~280 nm和465~550 nm之间有明显的吸收峰,类黄酮类色素在250~350 nm之间有明显的吸收峰。通过特征性反应检验,可以初步判定冬枣色素是花色苷类和类黄酮类化合物。
2、番茄红素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番茄红素在不同极性的溶剂中的紫外光谱的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形状常常发生变化是溶质-溶剂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番茄红素主吸收带的产生是由其共轭π电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二激发态引起,番茄红素分子所处的介质环境对吸收带波长以及吸收强度有较大影响,由图和表分析得到:番茄红素在具有较低折光率的溶剂-非极性溶剂(正己烷、石油醚)和极性中等的溶剂(丙酮、乙酸乙酯)中特征吸收带波长非常接近,但在较高折光率的溶剂苯、二硫化碳中特征吸收带波长明显红移,可能是高折光率的溶剂对番茄红素激发态的稳定作用比基态强的结果。
用苯和二硫化碳作为溶剂时,与丙酮相比,番茄红素的溶解速度快,颜色变深,番茄红素的3个吸收峰发生明显红移,同时还发现在二硫化碳中,番茄红素吸收光谱的谱带变宽,475nm处的峰值变得模糊。当番茄红素溶于极性溶剂时产生溶剂化,由于激发态和基态的电荷分布不同而使这两种状态的溶剂化程度不同,溶剂的极性愈大,有机分子的成键π轨道向反键π*轨道的跃迁波长愈长,说明激发态的极性比基态大,能级降低的比基态多,从而发生红移效应。溶剂化还限制了分子的自由转动,因而转动光谱表现不出来,如果溶剂的极性很大,分子的振动也受到了限制因而振动引起的精细结构消失。番茄红素溶解在苯和二硫化碳两种溶剂极性不一样的溶剂,产生红移的大小也不一样。由于二硫化碳的极性比苯大,番茄红素的二硫化碳溶液吸收峰的位置红移最为显著。
3、TiO2 纳米膜紫外可见光谱
图1 为膜A05 和膜A′05 的紫外可见光谱,从图上可看出,热处理温度对膜的紫外可见光谱有一定的影响,热处理温度高,膜的可见区的透射率明显下降,这可能是由于高的热处理温度可形成较大的粒子,从而引起较大的光散射. 两种膜未见明显光干涉作用.
图2 为膜B10 和膜B′10 的紫外可见光谱,从图上可看出,膜B′10 的透光率小,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这是由于膜B′10 是一次提拉形成的膜,粒子间间隔大,膜较厚,所以透光率就小.膜B10 分两次成膜,粒子间距小、重叠密,膜的厚度相对就小,透光率大. 两种膜在可见区光的干涉作用均较强,且干涉模式不一样.
图3为膜C10和膜C10 的紫外可见光谱,从图上可看出,膜C10和膜C’10 的透光率基
本一样,陈化时间对膜的紫外可见光谱影响不大.两种膜在可见区光的干涉作用均较强,且干涉模式不一样.
4、磷酸铝铬介孔材料的紫外-可见光谱
从图4a可知, CrAlPO-a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有5个不同的吸收谱带: 691、663、451、359和226nm,且XRD谱图中没有出现铬氧化物的特征衍射峰(见图2),因此, CrAlPO-a在691与663 nm处的吸收峰可归属为磷酸铝骨架上Cr(Ⅲ)离子d-d电子4A2g(F)→2T1g(G)的禁戒
跃迁与4A2g(F)→4T2g(F)自旋允许跃迁[18-20]; 450 nm附近的吸收峰是Cr(Ⅲ)离子进入磷酸铝骨架d-d电子[4A2g(F)→2T1g(F)]跃迁产生的[20-21]; 350 nm附近的吸收峰通常归属为Cr(Ⅵ)离子d电子的电荷转移跃迁,但也有学者把它归属为准八面体Cr(Ⅲ)物种或重铬酸盐物种的第三种转移[11, 21-25]。由于Cr(Ⅳ)与Cr(Ⅴ)很不稳定,容易转化为Cr(Ⅲ)和Cr(Ⅵ); Cr(Ⅱ)是强还原剂,缺氧时才能稳定存在,因此, 230nm以下的吸收峰则是O→Cr(Ⅲ)离子的p-d电子跃迁产生的。由于底物和Cr(Ⅲ)离子所处的微环境不同,会使Cr(Ⅲ)离子的d-d电子跃迁谱带出现红移或蓝移[20, 22, 26-28]。随CTAB用量的增大,CrAlPO-a谱带吸收强度依次增强,并从314 nm处依次红移到359 nm;在450 nm处的谱带依次从466nm蓝移到451 nm;在664与690 nm处谱带吸收峰的相对强度与CTAB的用量呈正相关性。
从图4b可知,CrAlPO-b在350 nm和460 nm处谱带的相对强度几乎不随CTAB用量的变化而改变,相互间也没有特别明显的红移和蓝移,只是在664 nm附近Cr(Ⅲ)离子的d-d电子自旋允许跃迁产生了较强的d-d电子禁戒跃迁,且禁戒跃迁吸收谱带从690 nm红移到700 nm 左右,并且随CTAB用量的增加,禁戒跃迁呈增强趋势。这意味着SO2-4阴离子有利于形成增强Cr(Ⅲ)离子d-d电子禁戒跃迁的微观结构; Cl-有利于形成增强Cr(Ⅲ)离子d-d电子自旋允许跃迁的微观结构。
5、脱水香菇子实体中核苷酸含量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单核苷酸分子为芳杂环化合物,结构中具有碱基,其中的嘌呤环和嘧啶环有碳碳、碳氮双键共轭体系,分子中的碱基嘧啶在紫外可见光谱中B吸收带的λmax=244 nm。在pH为7.0时, 5’-IMP的λmax=248nm,由于空间位阻效应引起吸收强度的改变,使吸收波长略向紫移,实际观测值为260 nm。由于每摩尔该物质在一定pH值下的紫外吸收值为常数,可以对嘌呤或嘧啶衍生物进行定量测定。
6、卟啉及其衍生物的紫外-可见光谱
卟啉的衍生物具有特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卟吩环特殊的11个共轭双键的高度共轭体系决定了其电子轨道的能级高低。卟吩环π→π*能级差大约位于400—700nm对应的可见光范围,从而形成其特殊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主要包括Soret带和Q带。其中,Soret带为
单峰吸收一般在420nm左右,Q带一般在500—700nm之间,包括4个吸收峰。通常Soret带吸收峰的吸光系数约是Q带的10—20倍。其中Soret带归属于卟吩环π轨道π→π*(a2u→e*R),Q带的4个弱的吸收峰归属于卟吩环的π→π*(a1u→e*R),其特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如图。
7、红色核桃仁种皮提取物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对红色核桃仁种皮提取物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图1),其最大吸收波长在可见光区为560和591 nm,大于现有报道的花色苷的最大吸收区500~550 nm范围,这可能是由于提取液中花色苷与酚类物质形成复合物,使花色苷稳定性提高,在可见光区出现明显红移,提取物经过醋酸铅沉淀后,利用展开剂正丁醇∶冰醋酸∶水=80∶20∶20在硅胶G板上进行层析,获得Rf值为0.55的斑点,转移,用0.5%的盐酸乙醇溶液溶解后再进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在紫外区有2个吸收峰,波长分别为340和370 nm,在可见光区有2个吸收峰,其波长分别为552和585 nm(图2)。在300~360 nm附近有吸收峰说明色素中有酰基基团存在;其盐酸乙醇溶液加入AlCl3后,发生红移(向长波长方向移动),说明B环存在游离羟基;色素溶液在紫外光下无荧光,说明糖取代基不在5位上。
8、苏丹红Ⅱ在乙醇溶液中的紫外-可见光谱
不同浓度SDⅠ在乙醇溶液中的紫外-可见光谱见图1。由图1可见,在乙醇溶液中,SDⅠ在紫外区出现了200、228nm和308nm 3个吸收峰,紫外区特征吸收峰λmax为228nm,可见区出现了423nm和477nm两个吸收峰,可见区特征吸收峰λmax为477nm,且紫外-可见特征吸收峰的强度随SDⅠ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强。
SDⅠ分子结构中由于偶氮键结构和邻位羟基萘酚偶氮结构的存在,使其分子易发生顺反异构(见图2)和偶氮-醌腙互变异构(见图3)。SDⅠ分子顺反异构和偶氮-醌腙互变异构现象的发生,使其分子所处的共轭平面性发生改变,因而产生了特征性紫外-可见光谱吸收峰。在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