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整理
- 格式:pdf
- 大小:122.81 KB
- 文档页数:8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整理
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先秦时期(指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2) 内容:周王:最高统治/ 王都镐京/ 都城王畿/ 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物资、武装
其他: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3)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即正妻的第一个儿子;宗法制的核心、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
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
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
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 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2) 以神权强化王权(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含义:(1)专制主义: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
使权力都有独断性和随意性。(2)中央集权: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严格服从中央命令,受
制于中央。矛盾:(1)君权与相权(2)中央与地方
(一). 背景
政治:国家统一;经济:自然经济发展的需要;思想:法家思想与商鞅变法奠定基础。
(二). 发展历程:
1.初步形成于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法家及其变法运动
2.正式确立于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秦统一六国的条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郡县制。
3.巩固于西汉(公元前202—公元23)郡国并行(目的、影响、如何解决)、刺史制度;中外朝。
4.完善于隋唐(581—907)三省六部制(内容、决策方式、影响)
六部:吏部(官员考核)、户部(户口、赋税)、礼部(国家礼仪制度)、兵部(军政)、邢部(邢法)、工部(工程建设);
节度使:地方权力膨胀,形成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
5.加强于北宋(960—1127)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在中央分相权,设参知政事(行政权)、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地方,兵权收归中央,文官任知州,别设通
判,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6.新发展于元(1271—1368)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于明清(1368—1840)明初废丞相、权归六部,内阁的出现,清代军机处
(三). 影响/ 评价
1.进步性:(1)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抵抗外来侵略维护
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2)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
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
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性:(1)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
素。(2)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3)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其危害尤为严重。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史实:汉朝的“七国之乱”、唐朝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一)西汉:
1、背景:汉高祖: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逐渐形成王国问题,
威胁中央集权。
汉景帝:公元前154 年,采纳贾谊、晁错(《削藩策》)建议削藩,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酎金制度,剥夺爵位;
②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监察。
(二)唐代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藩镇割据:唐朝“安史之乱”后,唐代宗为求得安定,大封节度使,其官位世袭,拥
有武装,最终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2)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各地和北方山西先后出现十余个政
权,称“十国”。
(三)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①“杯酒释兵权”
②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枢密院(发兵权);“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兵权)
————禁军禁军、厢军、乡兵、蕃兵
(2)削实权。(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设置通判监督州郡长官)
(3)制钱谷。设立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弊端:“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意义:宋代以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已基本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四、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皇权与相权
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位高权重;
(1)突出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2)措施:
A、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B、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辅佐皇帝处理全
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
务,大多是虚位,军权虎符实际由皇帝直接掌握)
C、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D、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实行“殿最”制,最者受奖赏,殿者要受罚。(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汉朝:中外朝制度,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成为外侍/ 执行机构,决策权掌握在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