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循环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2
超循环理论背景下的高职教育集群性探索[摘要]超循环理论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生物进化演变机理中研究得出的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关于非平衡态系统的自组织理论。
超循环是由循环组成的较高级的循环,说明了系统进化演变到每一个层次,不仅系统演化的个体发生了变化,而且其环境条件也发生了变化。
它为高职教育复杂适应性系统的管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文章借助超循环理论来分析高职教育中自组织演化的超循环机理,探讨了高职教育集群性的内涵和特色,对促进高职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有启示性作用。
[关键词]超循环理论自组织高职教育集群性高职教育的发展受到外部经济、社会变革和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与制约,这种内外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以及我国高职教育资源的紧缺决定了必须对高职教育系统进行整合。
要通过对高职教育自身的内涵建设,并将高职系统置身于政府、企业和教育内在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来优化教育结构,均衡教育差异,促进教育公平,形成高职教育的整体优势及其持久效应。
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大量相似单位的密切联系以及其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为了形成高职教育整体优势,要对高职教育系统进行集群性聚合,形成专业群、校企群和学校群,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聚合的辐射效应、均衡效应和持久效应得以显现。
超循环理论作为关于非平衡态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理论,是研究系统进化演变机理的科学,对高职教育系统的整合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本文从宏观层面、超循环理论的角度,揭示高职教育集群进化动态演化的内在运行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其为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而开展的关键环节和突破思路。
一、超循环理论的含义超循环理论(Hypercycle Theory)是关于非平衡态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理论,是德国科学家M.艾肯于20世纪70年代直接从生物领域的研究结果中提炼出来的。
它指出,在生命现象中包含许多由酶的催化作用所推动的各种循环,而基层的循环又组成了更高层次的循环即超循环,还可组成再高层次的超循环。
作者: 子叶
出版物刊名: 哲学动态
页码: 32-34页
主题词: 超循环论;超循环理论;生命起源;中性突变;新理论;生物进化;生命的起源和进化;适者;达尔文主义;快速化学反应
摘要: <正> 当代生命科学有两大前沿,一是生命的起源;二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关心这些问题的,不仅有生物学家,而且吸引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他们在共同探索这两大难题。
之所以难,前者探讨的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至今为止仍为独一无二的事件,时过境迁;后者是研究主体对自身的研究,不能不受自身所限。
M·艾根(M.Eigent)的超循环论为生命起源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该理论也同样适用于神经系统,乃至社会的网络结构形式。
艾根1929年出生于德国,1951年获格丁根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53年进入普朗克物理化学研究
所,1964年始任所长。
由于他在快速化学反应研究中的出色成就,1967年,他和诺里什,波特一起获诺贝尔化学奖。
艾根在快速化学反应研究中,特别注意到了生物体内的快速生化反应,并从生物分子演化的角度对它进行考察,这引起他对核酸和蛋白质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的兴趣,他将非平衡热力学自组织理论、信息论和博奕论运用于生命起源的研究,。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是一种把人类行为解释为不断重复的模式的理论。
它的主
要论点是,人们的行为是由不同的循环组成的,这些循环反映了他们
的价值观,以及他们如何处理环境中的信息。
超循环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一个人的行为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一系列的、相互关联的循环组成的。
每一个循环都涉及一个情境或行为,一
种价值观和一种行为响应。
比如,一个人可能有一个“安全”循环,
在这个循环中,他可能会把安全看作是最重要的,他会在有危险的情
况下采取安全措施。
超循环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在不断重复的模式中发展出来的。
这样的模式会导致一个人在某些情况下采取不同的行为,而在另一些
情况下采取相同的行为。
换句话说,人们的行为会受到他们的价值观
和环境的影响,但是他们也会按照这些价值观和环境的指导,重复自
己的行为模式。
超循环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一个人的行为不是静态的,而是受环
境影响而变化的。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采取安全
的行为,但在一个危险的环境中,他可能会做出不同的行为来应对危险。
同样,他的行为也会随着他的价值观的改变而改变。
总而言之,超循环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由不断重复的模式组成的,这些模式受到环境和价值观的影响,但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超循环
理论为研究人类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
测人类行为。
超循环理论概论摘要:超循环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堪称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齐名的一种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
企业,市场等,好比是一个超循环的系统,这些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即在更新复制自己。
同时也在使大系统中的组织更紧密,组织和结构具有多样性,从而使系统的能量会聚,并被大系统充分利用。
本论文首先讲述了超循环理论的提出,它的基本理论,特点,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最后讲述了本人学习系统科学概论的感受。
关键词: 超循环系统组织1超循环理论的提出关于生命的起源,既是个古老的问题,也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课题。
恩格斯就曾预言:“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
”在20世纪的30年代,前苏联的科学家奥巴林提出化学进化学学说。
从他的理论中可以看到,在原始地球的自然状态下,从无机物可以合成有机物,从有机小分子可以产生有机大分子直至嘌呤、嘧啶、核苷酸、氨基酸的可能性。
[4]并没有说明最初的原生细胞是如何产生的。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提出:“核酸与蛋白质究竟哪个先发生?”这就使人们回想起一个古老的悖论——“ 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现代分子遗传学的中心法则中,是由DNA到RNA,再到蛋白质。
表面上看,是先有DNA,再有蛋白质。
但是,DNA的复制,RNA的产生等等,这些生命活动的完成,均需要酶的生物催化完成。
而酶就是蛋白质。
这就促使必须重新考虑核酸与蛋白质的关系问题。
联邦德国生物物理化学家曼弗里德·艾根通过探究生命起源这一问题。
提出了生物大分子体系经历超循环的自组织进化、是形成遗传信息的重要机制。
艾根在超循环理论中,提出了复杂系统的循环式因果观。
即由多重反馈回路组成的封闭圈式的因果链。
他指出,在遗传信息的起源,提出“哪个在先”,不是一个科学问题,是一个虚假的问题。
在这里不存在时间的顺序。
实际上,这是一个无法区分开端和末端的循环式因果链的关系。
2 超循环理论概述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的初衷本是要开创一种机体论的新科学,但由于仍然不能超越构成论,即整体由部分构成的预设,其后的发展仍然向着制造更复杂的机器论前进,以致许多人认为系统科学并非科学革命,因为它并未逃脱机械的逻辑和还原论的范畴。
3004超循环理论
Hypercycle theory
研究分于自组织的一种理论。
大分子集团借助于超循环的组织形成稳定的结构,并能进化变异。
这种组织也是耗散结构的一种形式。
超循环是较高等级的循环,指的是由循环组成的循环。
在大分子中具体指催化功能的超循环,即经过循环联系把自催化或自复制单元等循环连接起来的系统。
从动力学性质看,催化功能的超循环是二次或更高次的超循环。
超循环理论可用以研究生物分子信息的起源和进化,并可用唯象的数学模型来描述。
超循环理论是联邦德国生物物理学家M.艾根在1971年提出的。
曾有不少学者提出各种理论来研究生物信息的起源和进化。
艾根总结了大量的生物学实验事实,提出了超循环理论。
原理生命的发展过程分为化学进化和生物掌进化两个阶段。
在化学进化阶段中,无机分子逐渐形成简单的有机分子.在生物学进化阶段中,原核生物逐渐发展为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逐渐发展为多细胞生物,简单低级的生物逐渐发展为高级复杂的生物。
生物的进化依赖遗传和变异,遗传和变异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类生物大分子是核酸和蛋白质。
各种生物的核酸和蛋白质的代谢有许多共同点,所有生物都使用统一的遗传密码和基本上一致的译码方法,而译码过程的实现又需要几百种分子的配合。
在生命起源过程中,这几百种分子不可能一起形成并严密地组织起来。
因此,在化学进化阶段和生物学进化阶段之间有一个生物大分子的自组织阶段,这种分子自组织的形式是超循环。
如核酸是自复制的模板,但核酸序列的自复制过程往往不是直接进行的。
核酸通过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去影响另一段棱酸的自复制。
这种结构便是一种超循环结构。
这种大分子结构是相对稳定的,能够积累、保持和处理遗传信息。
另一方面,这种结构在处理遗传信息时又会有微小的变异,这又成为生物分子发展进化的机制。
为了根据生物大分于自组织的基本要求建立生物进化变异模型,艾根提出一组唯象的数学方程,并得到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结果。
选择的对象不是单一的分子种,而是拟种,即以一定的概宰分布组织起来的一些关系密切的分子种的组台。
信息选择的积累以自复制子单元最大信息容量为上限,超过这个限制就不能保证拟种的内部稳定性。
可以认为,拟种的内部稳定性是进化行为更本质的属性。
考虑到生物体内进行着许多必不可少的生比反应,需要许多不同的蛋白质和核酸参加,它们总的信息量远大于已知的最精确复制机制所允许的最大信息容量。
这一实验事实表明,只有经过超循环形式的联系才能把自复制和选择上稳定的单元结台为较高的组织形式,以便下一步再产生选择上稳定的行为。
超循环有如下一些重要性质:①超循环使借助于循环联系起来的所有种稳定共存,允许它们相干地增长,并与不属于此循环的复制单元竞争。
②超循环可以放大或缩小,只要这种改变具有选择的优势。
③.超循环一旦出现便可稳定地保持下去。
总之,生物大分子的形成和进化的逐步发展过程需要超循环的组织形式。
它既是稳定的又允许变异,因而导致普适密码的建立,并在密码的基础上构成细胞。
具有超循环结构的生物大分子的进化可用一组微分方程桌描述。
设有n个物种,其状态变量记作x i(i=1,2…,曲,它们形成自复制的催化超循环结构需要依靠外界的能量和物质流来维持,在不断复制过程中会产生误差,这样就导致优势物神的变异。
描述这神进化过程的方程组是
是j物种i物神的误合成系式中A i是复制率,Q i是模板的品质因子,Di是分解率,
ji
数,Ω是环境影响因子,可以是非线性的。
因此在这一方程组中包含了物种变异的各种因素。
对这个方程进行分析、数值计算或定性讨论,就可以得出有关物种进化的各种趋势。
例如选择不同的误合成系数ji φ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当误合成系数ji φ根小时,在初始时刻某一物种占优势的状态便逐渐变异到终了时刻另一物种占优势的状态。
如果误合成系数相当大,最终便形成多种物种并存的状态。
这一方程组及其所得结果,使人们有可能用数学工具讨论进化过程。
理论意义 超循环理论对于生物大分子的形成和进化提供了一种模型。
对于具有大量信息并能遗传复制和变异进化的生物分子,其结构必然是十分复杂的.超循环结构便是携带信息并进行处理的一种基本形式。
这种从生物分子中概括出来的超循环模型对于一般复杂系统的分析具有重要的启示。
如在复杂系统中信息量的积累和提取不可能在一个单一的不可逆过程中完成,多个不可逆过程或循环过程将是高度自组织系统的结构方式之一。
超循环理论已成为系统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研究系统演化规律、系统自组织方式以及对复杂系统的处理都有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