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2)完整篇.doc
- 格式:doc
- 大小:111.50 KB
- 文档页数:15
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1.遗传的概念和意义:遗传是指生物通过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
遗传的意义在于它决定了后代的遗传特征,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2.遗传物质的发现:以前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1928年,芬兰科学家格里菲斯通过“肺炎双歧杆菌实验”证明了DNA的遗传性质。
1952年,赫尔辛基大学的赖特斯举行了著名的“赖特斯实验”,首次证明了DNA是细胞遗传物质。
3.DNA的结构:DNA分子是由两个相互扭曲的链沿同一轴线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双螺旋结构由磷酸、糖和碱基组成。
碱基分为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啶(C)四种,A和T之间通过两根氢键相连,G和C之间通过三根氢键相连。
4.DNA的复制:DNA的复制是指在细胞分裂时,DNA分子能够自我复制的过程。
复制过程分为解旋、复制和连接三个步骤。
解旋是指DNA双链分离,复制是指在每个模板链上合成新的互补链,连接是指将新合成的DNA链与模板链连接在一起形成两个完整的DNA双链。
5.基因的概念:基因是遗传信息的最小单位,是DNA上的一个特定序列。
每个基因都编码着合成一个或多个特定蛋白质的指令,决定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6.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转录是指将DNA上的基因信息转写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将RNA上的基因信息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7.突变的概念: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的可遗传的突发性变异。
突变的类型包括点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和倒位突变等。
突变是遗传变异的重要原因,可以形成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对物种的进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8.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基因型是指个体的基因组成,表现型是指基因型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功能特征。
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既受基因的控制,也受环境的影响。
9.遗传的规律:遗传的规律有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和非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知识点是串联成高中生物内容的个体单位,学生在学习必修二第六章时要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第一节、基因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名词:1、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
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
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
2、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3、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语句: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2、肺炎双球菌的类型:①、R型(英文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
②、S 型(英文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
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3、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S型菌杀死,并用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
小鼠死了。
(由于R 型经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转化因子)的诱惑,变成了S型)。
4、艾弗里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原因: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
5、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6、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
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
2017高中生物必修二第6章知识点高中生物必修二第6章第1节知识点高中生物必修二第6章第2节知识点一、基因工程1、概念: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通俗得说,就是按照人们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原理:基因重组3、结果: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品种。
二、基因工程的工具1、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1)特点:具有专一性和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2)作用部位:磷酸二酯键(3)例子:EcoRI限制酶能专一识别GAATTC序列,并在G和A之间将这段序列切开。
(4)切割结果:产生2个带有黏性末端的DNA片断。
(5)作用:基因工程中重要的切割工具,能将外来的DNA 切断,对自己的DNA无损害。
【注】黏性末端即指被限制酶切割后露出的碱基能互补配对。
2、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1)作用:将互补配对的两个黏性末端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DNA分子。
(2)连接部位:磷酸二酯键3、基因的运载体(1)定义:能将外源基因送入细胞的工具就是运载体。
(2)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三、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1、提取目的基因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四、基因工程的应用1、基因工程与作物育种:转基因抗虫棉、耐贮存番茄、耐盐碱棉花、抗除草作物、转基因奶牛、超级绵羊等等2、基因工程与药物研制: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溶血栓剂、凝血因子、疫苗3、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超级细菌五、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两种观点是:1、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不安全,要严格控制。
2、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应该大范围推广。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高一生物必修2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一、杂交育种
1.概念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
2.原理基因重组。
产生新的基因型
3.优点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4.缺点不会产生新基因,且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育种过程缓慢,过程复杂。
二、诱变育种
1.概念指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产生基因突变,利用这些变异育成新品种的。
2.诱变原理基因突变
3.诱变因素
(1)物理X射线,紫外线,γ射线等。
(2)化学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
4.优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性状。
5.缺点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且有利的突变很少,所以诱变育种具有一定盲目性,所以利用理化因素出来生物提高突变率,且需要处理大量的生物材料,再进行选择培育。
请下载附件高一生物必修2第六章知识点总结(本地下载在线阅读New!)。
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知识点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如下:1. 细胞的结构: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膜,起到维持细胞内外环境平衡的作用。
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基质,是细胞内所有功能和代谢的场所。
细胞核是细胞内重要的生物化学活动中心,包含了遗传物质 DNA。
2. 细胞有七大特征:组成细胞、具有新陈代谢、具有生长发育、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有自我复制能力、具有遗传信息,并且遵循中心法则。
3. 细胞的大小:细菌细胞一般为 1-10 微米,动物细胞一般为 10-30 微米,植物细胞一般为 10-100 微米。
4. 细胞的增殖: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进行增殖。
5. 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复制并负责到两个新细胞中。
6. 无丝分裂:无丝分裂又称为原生质裂变,是指细胞质分裂的过程。
无丝分裂常见于原核生物(如细菌)不涉及有丝分裂的真核生物。
7. 细胞分化与细胞重编程:多能干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分化和细胞重编程的方式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转变为特定类型的细胞,细胞重编程是指对已分化的细胞进行重新编程,使其恢复到多能干细胞的特性。
8. 干细胞: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可以不断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
根据分化潜能和来源,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9. 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是从早期胚胎中获得的细胞,具有很高的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
10. 成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存在于成体组织中,具有较低的分化潜能,主要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
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如有其他问题,可以随时提问。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单选题1、陆生脊椎动物和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出现鳃裂,这说明()A.鳃裂将来发育成肺B.胚胎的呼吸依靠鳃裂C.胚胎在水环境中发育而成D.陆生脊椎动物和人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答案:D分析: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人,彼此间的差异十分显著,但是它们的胚胎在发育初期都很相似,即都有鳃裂和尾,只是到了发育晚期,除鱼以外,其他动物和人的鳃裂都消失了,人的尾也消失了,这种现象说明高等脊椎动物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在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迅速重演了它们祖先的主要发育阶段,即都有尾。
同时,也说明古代脊椎动物原始的共同祖先生活在水中,所以陆生脊椎动物和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鳃裂。
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人,彼此间的差异十分显著,但是它们的胚胎在发育初期都很相似,即都有鳃裂,只是到了发育晚期,除鱼以外,其他动物和人的鳃裂都消失了,由此可以说明脊椎动物和人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D正确,故选D。
2、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B.基因重组有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C.基因重组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D.基因重组有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答案:BA、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A正确;B、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或后期,有丝分裂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C、基因重组的来源之一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C正确;D、基因重组的来源之二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B。
3、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B.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C.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答案:D分析:发生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中抽取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产生较大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遗传漂变。
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1)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5)第1课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5)专题七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 (12)第2课时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5)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8)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1.达尔文生物进化论2. 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典例1] 一个古生物学家研究岩石层中的化石后,鉴定出一个物种。
他认为这个物种在一个较长的历史年代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位古生物学家的依据是( )A.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老的岩石层中B.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新的岩石层中C.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老和较新的岩石层中D.该物种的化石在岩石层中从未出现过答案 C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典例2] 蓝细菌的出现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蓝细菌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生物由异养型开始逐渐进化出自养型B.蓝细菌的出现,逐渐使原始还原性大气进化为氧化性大气C.蓝细菌的出现,为厌氧型生物进化为好氧型生物创造了条件D.蓝细菌的出现,为陆生生物向水生生物的进化创造了条件解析蓝细菌的出现,使原始大气中逐渐出现了氧气,通过3O22O3的反应,使大气圈逐渐进化出臭氧层,能够有效滤过紫外线的辐射,为水生生物登陆创造了条件,所以D错误。
答案 D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典例3] 同物种的个体在形态特征上常有些差异,而形态有差异的个体,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上也会有些不同。
如图为某地三种不同植物的叶面积与个体数目的关系图,若此地遭遇干旱,则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A.在干旱时,乙物种比甲物种适应能力强B.在干旱时,丙物种比乙物种适应能力强C.在干旱时,甲物种比乙物种适应能力强D.在干旱时,甲、乙两物种适应能力相同解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在干旱时,乙与甲相比,个体数目最大时,甲对应的叶面积更小,因此甲的适应能力更强,A错误;结合乙、丙曲线可知,长期干旱,叶面积较小时,乙的个体数目相对较多,因此乙的适应能力比丙强,B错误;结合甲、乙曲线,甲曲线峰值靠左,叶面积小时,曲线整体偏左,因此甲的适应能力比乙强,C正确、D错误。
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生物必修二第六章是以细胞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章,也是生物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章,其中包含了许多生物学中的核心知识和新概念。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章节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内容。
一、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人类、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等所有生命体均由细胞构成。
本章节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等重要结构和生物膜、细胞器、细胞代谢等核心功能。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细胞的基本特征和生物体内各种生化过程的本质。
二、细胞生物学在细胞生物学这一领域中,关注的是细胞如何进行生长、分裂和分化等过程的细节。
本章节将介绍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过程,同时还需要了解细胞内染色体的结构与基因组的特点、DNA复制、遗传信息的传递等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的掌握对于了解细胞生命的基本过程非常有帮助。
三、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生理学在生物学中,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生物体内信息传递的过程,它将细胞外界的信息传递到细胞内部,对细胞的生长、发育、代谢和运动等进行调控。
本章节将介绍一些膜受体的物质作用、信号传导通路和大分子结构等专业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机制。
四、免疫细胞学和细胞生物战免疫细胞学和细胞生物战是本章节中新的领域。
它包括有关免疫系统的基本知识、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如何感染细胞、如何入侵、摧毁细胞,以及细胞如何通过免疫应答等进行自我保护的研究。
本章节还包括了癌症细胞的生物学研究。
这些知识对于我们了解细胞发生异常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生物必修二第六章是生物学中最重要的一章,涉及到很多基本的概念、原理和实验技术。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让我们掌握生物学的核心内容,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内的自然过程和生命现象,对于深入研究各种重要的生命科学问题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期末复习丨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汇总第六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舂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二:」:打回鬥驭I 历史员飙和局阻性'主要内容历史贡献和局谦性生初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I 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賞展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甚本单位 用数学方袪讨论基因埶率的变化 突变和基因車组产生进化的IS 材料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自役警裳物进隔离与物种形咸{蠶臨形咸中的作用 共同进化与生/共同进化 、:帚申生物I 物多样性的形成I 生物參样性的形成’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的博物学家拉马克。
拉马克进化学说基本观点: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先选择后变异,定向变异)(1)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2) 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3) 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错误观点赏析:(1) 抗菌素的使用,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2) 工业煤烟使浅色桦尺蠖变成黑色(3) 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4) 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5) 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注意:变异与环境的关系: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 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其余 变异 遭到淘汰。
例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而不是使害虫产生 抗药性。
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自 棋选捋学说叫代牛罚讲化玮论的由舟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基因频 率的改变与円 生物迹化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进化的基础)、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卜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1)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5)第1课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5)专题七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 (12)第2课时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5)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8)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1.达尔文生物进化论2. 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典例1] 一个古生物学家研究岩石层中的化石后,鉴定出一个物种。
他认为这个物种在一个较长的历史年代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位古生物学家的依据是( )A.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老的岩石层中B.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新的岩石层中C.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老和较新的岩石层中D.该物种的化石在岩石层中从未出现过答案 C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典例2] 蓝细菌的出现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蓝细菌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生物由异养型开始逐渐进化出自养型B.蓝细菌的出现,逐渐使原始还原性大气进化为氧化性大气C.蓝细菌的出现,为厌氧型生物进化为好氧型生物创造了条件D.蓝细菌的出现,为陆生生物向水生生物的进化创造了条件解析蓝细菌的出现,使原始大气中逐渐出现了氧气,通过3O22O3的反应,使大气圈逐渐进化出臭氧层,能够有效滤过紫外线的辐射,为水生生物登陆创造了条件,所以D错误。
答案 D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典例3] 同物种的个体在形态特征上常有些差异,而形态有差异的个体,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上也会有些不同。
如图为某地三种不同植物的叶面积与个体数目的关系图,若此地遭遇干旱,则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A.在干旱时,乙物种比甲物种适应能力强B.在干旱时,丙物种比乙物种适应能力强C.在干旱时,甲物种比乙物种适应能力强D.在干旱时,甲、乙两物种适应能力相同解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在干旱时,乙与甲相比,个体数目最大时,甲对应的叶面积更小,因此甲的适应能力更强,A错误;结合乙、丙曲线可知,长期干旱,叶面积较小时,乙的个体数目相对较多,因此乙的适应能力比丙强,B错误;结合甲、乙曲线,甲曲线峰值靠左,叶面积小时,曲线整体偏左,因此甲的适应能力比乙强,C正确、D错误。
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生物必修二第六章主要讲述了遗传与进化的相关内容。
以下是该章节的主要知识点:1. 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 遗传是指物种内部代际之间基因的传递和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 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时间内经过适应环境的选择而发生的基因组和表型的变化。
2. 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 DNA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包含了决定生物性状和功能的遗传信息。
- DNA通过遗传密码来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3. 遗传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包括显性和隐性基因、基因的分离和重新组合等。
- 随性状的Mendel定律:分别是基因单子性、基因的自由组合和基因的均等互换。
4. 遗传变异的基本原因:- 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的突然、全面而持久的变异。
- 突变是进化的原始材料,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可以进一步产生新的遗传变异。
5. 进化的基本原理:- 自然选择是指环境对个体适应性的选择,有助于那些具有更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繁殖中占优势。
- 遗传漂变是指小种群中由于偶然因素而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可以导致物种中的基因流失或丰富。
6. 进化的证据:- 化石记录:通过考察化石记录,可以了解到古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 比较解剖学:通过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解剖结构,可以揭示它们的进化关系。
- 胚胎发育:通过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胚胎发育过程,可以了解它们的进化关系。
- 分子生物学:通过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DNA序列和蛋白质结构,可以揭示它们的进化关系。
以上是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变异的基本原因、进化的基本原理以及进化的证据。
第六章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班级:姓名:第1节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一、杂交育种(实例:矮杆抗病玉米的培育)1、概念: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它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2、优点:方法简单,易操作,可将两个或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3、缺点: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基因进行重组,再按需选择,并不能创造新的基因。
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育种年限长,过程复杂。
二、诱变育种1、概念: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2、优点:提高突变率、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3、局限性:有利变异少,需要大量处理实验材料,具有不定向性。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一、基因工程1、概念:基因工程又叫作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原理:基因重组3、操作水平:DNA分子水平二、基因工程所需的工具1、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1)特点:具有专一性和特异性,即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2)作用部位: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3)例:EcoRI限制酶能专一识别GAATTC序列,并在G和A之间切开。
2、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1)作用:两个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DNA片段(可进行碱基互补配对)(2)连接部位:磷酸二酯键3、基因的运载体——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1)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质粒存在于细菌及酵母菌等生物的细胞中,是一种环状DNA分子。
(2)运载体需要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宿主细胞内稳定保存并大量复制;②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便于与外源基因连接;③有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2、真核细胞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
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3、有丝分裂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它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此,包括分裂间期期和分裂期。
分裂间期分裂间期最大特征是 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作准备的阶段。
分裂期(1)前期:核仁、核摸消失,纺锤体和染色体出现,染色体排列散乱。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赤道板上,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
(3)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向细胞两极运动。
(4)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仁、核模重新出现,细胞一分为二。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体复制)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4细胞的分化、癌变、衰老(1)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程度:体细胞>胚胎细胞>受精卵细胞全能性是指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的特性。
细胞全能性的大小:受精卵>胚胎细胞>体细胞通常情况下,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组织,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新人教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梳理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第一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第二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观点②进化顺序: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正确观点)③进化原因: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错误观点) 器官用的越多就越发达,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如食蚁兽的舌头之所以细长是由于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鼹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就萎缩、退化。
这些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2)意义①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②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的基础:过度繁殖;生物进化的内因: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的手段:生存斗争;生物进化的动力: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
(2)评价①历史贡献:a.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b.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
c.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②局限性:a.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b.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c.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实例分析】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分析①拉马克进化观点:长颈鹿主要以树叶为食,要想获得足够多食物就天天伸长脖子去取食高处的树叶,由于“用进废退”从而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
②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长颈鹿在繁殖后代中发生了变异,有的长颈鹿脖子长,生存斗争遗传有利变异有利变异有的脖子短。
在干旱的草原上,只有脖子长的才能够获得更多食物,在代代相传过程中,有利变异(脖子长)逐渐积累,最后形成了长颈鹿物种。
两种观点的比较:拉马克: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可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
两种观点的比较:达尔文:变异是不定向的,本来就有,环境和动物的意愿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2)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
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
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d=1∶1;两种雌配子D∶d=1∶1。
)8、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9、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10、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11、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可稳定遗传。
12、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13、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测交是检验生物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
14、基因的分离规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
15、携带者:在遗传学上,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
16、隐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又叫隐性遗传病。
17、显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显性基因,所以叫显性遗传病。
语句:1、遗传图解中常用的符号:P 亲本♀一母本♂父本杂交自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 F1 杂种第一代F2 杂种第二代。
2、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单存在。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①试验现象:P:高茎矮茎F1:高茎(显性性状) F2:高茎∶矮茎=3∶1(性状分离)②解释:3∶1的结果:两种雄配子D与d;两种雌配子D与d,受精就有四种结合方式,因此F2的基因构成情况是DD∶Dd∶dd=1∶2∶1,性状表现为:高茎∶矮茎=3∶1。
4、测交:让杂种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证实F1是杂合体;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正确性。
4、基因型和表现型: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环境相同,表现型相同。
环境不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5、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①育种方面:a、目的:获得某一优良性状的纯种。
B、显性性状类型,需连续自交选择,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选隐性性状类型,杂合体自交可选得。
②预防人类遗传病:禁止近亲结婚。
③人类的ABO血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
人类的ABO血型是由三个基因控制的,它们是IA、IB、i ,但是对每个人来说,只可能有两个基因,其中IA、IB都对i为显性,而IA和IB之间无显性关系。
所以说人类的血型是遗传的,而且遵循分离规律。
6、纯合子杂交不一定是纯合子,杂合子杂交不一定都是杂合子。
7、纯合体只能产生一种配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体产生配子的种类是2n种(n为等位基因的对数)。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名词:1、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
语句: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①P: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F1 :黄色圆粒F2:9黄圆:3绿圆:3黄皱:1绿皱。
②解释:1)每一对性状的遗传都符合分离规律。
2)不同对的性状之间自由组合。
3)黄和绿由等位基因Y和y控制,圆和皱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和r控制。
两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它们产生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F1的基因型为YyRr。
F1(YyRr)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
四种配子YR、Yr、Yr、yr的数量相同。
4)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试验分析图示解:F1:YyRr 黄圆(1YYRR、2YYRr、2YyRR、4YyRr):3绿圆(1yyRR、2yyRr):黄皱(1Yyrr、2Yyrr):1绿皱(yyrr)。
5)黄圆和绿皱为亲本类型,绿圆和黄皱为重组类型。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 (1YR、1Yr、1yR、1yr)X yr F2:1 YyRr:1Yyrr:1yyRr :1 yyrr。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1)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5、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
2)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3)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
4)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6、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比较:①相对性状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②等位基因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③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④细胞学基础: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⑤实质:基因的分离规律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第三节、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名词:1、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观察染色体组型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2、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3、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
4、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
5、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
语句:1、染色体的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2、性别决定的类型:(1)XY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XX)的性别决定类型。
(2)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
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 型。
3、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
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全色盲极个别。
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4、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
):色盲女性(XbXb),正常(携带者)女性(XBXb),正常女性(XBXB),色盲男性(XbY),正常男性(XBY)。
由此可见,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他的X上有b基因就会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双重的b才会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5、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6、血友病简介:症状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故凝血时间延长,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色盲完全一样。
附:遗传学基本规律解题方法综述一、仔细审题:明确题中已知的和隐含的条件,不同的条件、现象适用不同规律:1、基因的分离规律:A、只涉及一对相对性状; B、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C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2、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A、有两对(及以上)相对性状(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两对相对性状的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 C 、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
3、伴性遗传:A已知基因在性染色体上B、♀♂性状表现有别、传递有别C记住一些常见的伴性遗传实例: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钟摆型眼球震颤(X-显)、佝偻病(X-显)等二、掌握基本方法:1、最基础的遗传图解必须掌握: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个体杂交的遗传图解(包括亲代、产生配子、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比例各项) 例:番茄的红果R,黄果r,其可能的杂交方式共有以下六种,写遗传图解:P ①RR RR ②RR Rr③RR rr ④Rr Rr ⑤Rr rr ⑥rr rr★注意: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成对存在,配子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单存在▲一个事实必须记住:控制生物每一性状的成对基因都来自亲本,即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2、关于配子种类及计算:A、一对纯合(或多对全部基因均纯合)的基因的个体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B、一对杂合基因的个体产生两种配子(Dd D、d)且产生二者的几率相等。
C、n 对杂合基因产生2n种配子,配合分枝法即可写出这2n种配子的基因。
例:AaBBCc产生22=4种配子:ABC、ABc、aBC、aBc 。
3、计算子代基因型种类、数目:后代基因类型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基因类型数目的乘积(首先要知道:一对基因杂交,后代有几种子代基因型?必须熟练掌握二、1)例:AaCc aaCc其子代基因型数目? ∵Aa aa F是Aa和aa共2 种[参二、1⑤] Cc Cc F是CC、Cc、cc共3种[参二、1④] 答案=2 3=6种(请写图解验证)4、计算表现型种类:子代表现型种类的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表现型数目的乘积[只问一对基因,如二1①②③⑥类的杂交,任何条件下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 则子代有多少基因型就有多少表现型]例:bbDd BBDd,子代表现型=1 2=2种,bbDdCc BbDdCc ,子代表现型=2 2 2=8种。
三基因的分离规律(具体题目解法类型)1、正推类型:已知亲代(基因型或纯种表现型)求子代(基因型、表现型等),只要能正确写出遗传图解即可解决,熟练后可口答。
2、逆推类型:已知子代求亲代(基因型),分四步①判断出显隐关系②隐性表现型的个体其基因型必为隐性纯合型(如aa),而显性表现型的基因型中有一个基因是显性基因,另一个不确定(待定,写成填空式如A ?); ③根据后代表现型的分离比推出亲本中的待定基因④把结果代入原题中进行正推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