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选择题的反思

高考选择题的反思

高考选择题的反思
高考选择题的反思

高考选择题的反思

一、唯物论观点解题: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24、(2019)《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6、(2019)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二、区分常量和变量,根据相关时间找变量

25(2019).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6.(2019)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25.(2019)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35、(2019)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31.(2019)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三、对材料信息进行对应的本质解读

24.(2019)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9.(201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32.(2019)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25、(2019)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26.(2019)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四、复杂题干,图示解读

25.(2019)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33.(2019)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27.(2019·)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五、时空概念,阶段特征

27.(2019)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31.(2019)“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34.(2019)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35.(2019)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30、(2019)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属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重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 试图消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35.(2019)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31.(2019)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六、利用常识,逻辑推理

28.(2019)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30.(2019)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24.(2019)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28、(2019)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27.(2019)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28.(2019)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

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上述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七、批判思维,求异角度

30.(2019)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31.(2019)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有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幕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

D.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33.(2019)18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八、共性事物,抓共性特征

28.(2019)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34.(2019)

推动表1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九、重语法、关联词、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2015年高考表格型化学实验选择题

2015届高考化学复习卷-专练表格型化学实验选择题1、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其对应目的的是( ) 编号实验操作目的 A 取4 g NaOH加入96 m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 g·cm-3) 配置4% NaOH溶液 B 滴定实验中,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避免造成误差,使滴定结果偏低 C 向CH3COONa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加 热 证明升高温度能促进CH3COONa水解 D 向盛有铜片的试管中加入浓硫酸,加热证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2、下表中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 操作和现象结论 A 向纯碱中滴加足量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 通入苯酚钠溶液,溶液变浑浊 酸性:盐酸>碳 酸>苯酚 B 取某溶液少量,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 液,出现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大量的SO2- 4 C 取少量Fe(NO3)2试样加水溶解,加稀硫酸 酸化,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 该Fe(NO3)2试样已经变质 D 在新制的银氨溶液试管中加入适量葡萄糖 溶液,振荡、水浴加热,试管内壁附着一 层银白色金属 葡萄糖是还原性糖 3、根据下列实验内容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内容结论 A 某物质的水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物质一定是氨气 B 某物质的水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该溶液一定含有大量碳酸根离子 C 测定同浓度Na2CO3和Na2SO4 溶液的pH,前者大于后者 碳元素非金属性弱于硫 D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搅拌并继续煮沸出现浑浊 制备Fe(OH)3胶体 4、下列实验现象、操作或反应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 ) 现象、操作或反应解释 A.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熔化但不滴落铝箔对熔化的铝有吸附作用 B.向滴有稀硫酸的热淀粉液中滴加碘水,液体呈蓝色淀粉在此条件下未水解 C.向盛有足量Zn和稀硫酸的试管中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形成锌铜原电池,使反应速率加快 D.鸡蛋清溶液遇乙酸铅溶液会产生沉淀蛋白质发生盐析 5 程中产生的气体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由该实验能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A.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2- 4B.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C.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D.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6、下述实验不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 序号实验内容实验目的 A 向盛有10滴0.1 mol·L-1 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0.1 mol·L-1 NaCl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再向其中滴加0. 证明AgCl能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Ag2 S

2017年高考表格型化学实验选择题(含答案)汇总

表格型化学实验选择题 1.下列有关NH 3的实验正确的是 2.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图1 图2 图3 图4 A .用图1所示装置分离出溴苯 B .用图2 所示装置制取干燥的氨气 C .用图3设计成铜锌原电池装置 D .用图4证明氢化物稳定性SiH 4>CH 4>H 2S 3.利用下列装置分别完成相关实验,不能.. 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4、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其对应目的的是( ) NH 3 水 水 Ca(OH)2和 NH 4Cl 固体

6、下表中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7、根据下列实验内容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8、下列实验现象、操作或反应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

9、某同学为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常见的四种无机离子,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检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由该实验能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A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 2- 4 B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 + 4 C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 - D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 3 + 10、下述实验不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 11、下列反应中,相关示意图错误的是( ) 12、由下列实验事实所列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13、下列实验对应的结论正确的是() 2 H>0 14、下图是利用培养皿探究氨气性质的实验图。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做的解释正确的是() 15、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操作和实验结论都正确的是() 16、下列实验设计能够成功的是()

高考化学实验专题选择题训练(答案详解)

高考化学实验专题选择题训练 1.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操作与现象能得到对应结论的是( ) 操作现象结论 A 向某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 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原溶液中无NH4+ B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下层溶液显紫色原溶液中有I﹣ C 用洁净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溶液中有K+ D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该气体一定是 SO2 2.将足量的X气体通入Y溶液中,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一致的组合是 X气体Y溶液预测的现象 ①CO2饱和CaCl2溶液白色沉淀析出 ②SO2 Ba(NO3)2溶液白色沉淀析出 ③NH3AgNO3溶液白色沉淀析出 ④NO2Na2S溶液白色沉淀析出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①②C.只有②D.②④ 3.水溶液X中只可能溶有Na+、Ca2+、Fe3+、AlO2-、SiO32-、SO32-、CO32-、SO42-中的若干种离子。某同学对该溶液迸行了如下实验: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气体甲一定是纯净物B.沉淀甲是硅酸和硅酸钙的混合物C.Na+、AlO2-和SiO32-一定存在于溶液X中D.CO32-和SO42-一定不存在于溶液X中4.下列药品保存方法正确的是 A.短期保存Br2: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B.锂、钠、钾都保存在煤油中,密封。 C.氨水、浓盐酸易挥发必须保存在棕色磨口细口瓶中。D.红磷无需密封保存。 5.下列实验中,所选装置不合理的是 A.分离Na2CO3溶液和CH3COOC2H5,选④B.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选③ C.用FeCl2溶液吸收Cl2,选⑤D.粗盐提纯,选①和② 6.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化学实验高考选择题27道

实验题 1.【2013-江苏】用固体样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经过称量、溶解、转移溶液、定容等操作。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规范的是 A.称量B.溶解C.转移D.定容 2. 【2014-新课标】下列表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选项目的分离方法原理 A 分离溶于水中的碘乙醇萃取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B 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分液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C 除去KNO3中混杂的NaCl 重结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D 除去丁醇中的乙醚蒸馏丁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 3.【2014-北京】用右图装置(夹持、加热装置已略)进行试验,有②中现象,不能证实①中反应发生的是 ①中实验②中现象 A 铁粉与水蒸气加热肥皂水冒泡 B 加热NH4Cl和Ca(OH)2的混合物酚酞溶液变红 C NaHCO3固体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石蜡油在碎瓷片上受热分解Br2的CCl4溶液褪色 选项叙述I 叙述II A KNO3的溶解度大用重结晶法除去KNO3中混有的NaCl B BaSO4难溶于酸用盐酸和BaCl2溶液检验SO42- C NH3能使酚酞溶液变红NH3可用于设计喷泉实验 D Ca(OH)2能制成澄清石灰水可配制2.0 mol?L-1的Ca(OH)2溶液

5.【2014-安徽】为实现下列实验目的,依据下表提供的主要仪器,所用试剂合理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主要仪器试剂 A 分离Br2和CCl4混合物分液漏斗、烧杯Br2和CCl4混合物、蒸馏水 B 鉴别葡萄糖和蔗糖试管、烧杯、酒精灯 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银氨溶 液 C 实验室制取H2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锌粒、稀HNO3 D 测定NaOH溶液浓度滴定管、锥形瓶、烧杯NaOH溶液、0.1000 m ol·L-1盐酸 6.【2014-福建】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只滴加氨水鉴别NaCl、AlCl 3、MgCl 2 、Na 2 SO 4 四种溶液 B.将NH 4Cl溶液蒸干制备NH 4 Cl固体 C.用萃取分液的方法除去酒精中的水 D.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7.【2014-新课标】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方法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 B.酸式滴定管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 C.酸碱滴定实验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 D.用容量瓶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 8.【2014-江苏】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氯气并回收氯化锰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B.用装置乙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 C.用装置丙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锰溶液 D.用装置丁蒸干氯化锰溶液制MnCl2·4H2O 9.【2014-重庆】下列实验可实现鉴别目的的是() A.用KOH溶液鉴别SO3(g)和SO2 B.用湿润碘化钾淀粉试纸鉴别Br2(g)和NO2

高三化学实验专题基础实验练习题

高三化学实验专题基础实验练习题 1.下图是一套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用于发生、干燥、收集和吸收有毒气体,下列各组物质能利用这套装置进行实验的是〔〕 A.MnO2和浓盐酸 B.Na2SO3〔s〕和浓H2SO4 C.Cu片和稀HNO3 D.浓氨水和生石灰 2.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电解装置甲中,d为阳极、c为阴极 B.装置乙可用于收集NH3等密度比较小的气体,不可以收集CO2等密度较大的气体C.装置丙中X若为四氯化碳,可用于吸收氨气或氯化氢等易溶于水的气体D.装置丁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乙酸乙酯 3.下列实验中,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用过滤法除去Fe 〔OH〕3胶体中的FeCl3 B.只需在淀粉KI溶液中滴加少量市售食盐配制的溶液,就可鉴别真假碘盐 C.用广泛试纸测得氯水的pH值为2.1 D.液溴应盛放在用水密封且用玻璃塞塞紧的棕色试剂瓶中 4.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中和滴定实验中应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B.蒸馏操作时应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插入液面下 C.NaOH溶液应保存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中 D.配制硫酸亚铁溶液,是将绿矾晶体溶于稀硫酸中,再加入一定量的铁粉 5.下列实验问题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①用pH试纸测溶液pH时,将试纸用水润湿再蘸取待测液 ②实验中,点燃CO前应首先检验CO的纯度 ③实验结束后,可将所有的废液倒入下水道排出实验室 ④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加入碎瓷片,以免暴沸伤人 ⑤测定硫酸铜结晶水含量时,将晶体加热至白色,然后冷却、称重即可计算 ⑥配制稀硫酸时,先在烧杯中加一定体积的水,再边搅拌边加入浓硫酸 A.①②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6. 下列对实验现象或结论的预测正确的是〔〕 A.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入CO,至过量,又变澄清 B.向NaOH溶液中通入足量CO2,再加入少量Ba〔OH〕2溶液,CO32-浓度增大 C.向NaAlO2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 D.向银氨溶液中滴加盐酸至过量,开始有沉淀出现,后来沉淀又溶解 7.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化学实验高考选择题,27道

化学实验高考选择 题,27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实验题 1.【2013-江苏】用固体样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经过称量、溶解、转移溶液、定容等操作。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规范的是 A.称量 B.溶解 C.转移 D.定容 2. 【2014-新课标】下列表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选项目的分离方法原理 A 分离溶于水中的碘乙醇萃取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B 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分液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C 除去KNO 3 中混杂的NaCl 重结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D 除去丁醇中的乙醚蒸馏丁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 3.【2014-北京】用右图装置(夹持、加热装置已略)进行试验,有②中现象,不能证实①中反应发生的是 ①中实验②中现象 A 铁粉与水蒸气加热肥皂水冒泡 B 加热NH 4Cl和Ca(OH) 2 的混合 物 酚酞溶液变红 C NaHCO 3 固体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石蜡油在碎瓷片上受热分解Br 2的CCl 4 溶液褪色 4.【2014-广东】下列叙述I和II均正确并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叙述I叙述II A KNO3的溶解度大用重结晶法除去KNO3中混有的NaCl

5.【2014-安徽】为实现下列实验目的,依据下表提供的主要仪器,所用试剂合理的是() 6.【2014-福建】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只滴加氨水鉴别NaCl、AlCl 3、MgCl 2 、Na 2 SO 4 四种溶液 B.将NH 4Cl溶液蒸干制备NH 4 Cl固体 C.用萃取分液的方法除去酒精中的水 D.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7.【2014-新课标】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方法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 B.酸式滴定管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 C.酸碱滴定实验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D.用容量瓶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

近五年高考实验题汇总(带答案)

近五年实验题汇总 一、运动试验 1.(2014)(6分) 某同学利用图(a)所示实验装置及数字化信息系统获得了小车加速度a与钩码的质量m的对应关系图,如图(b)所示。实验中小车(含发射器)的质量为200g,实验时选择了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和轻定滑轮,小车的加速度由位移传感器及与之相连的计算机得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该同学的结果,小车的加速度与钩码的质量成非线性 (填“线性”或“非线性”)关系。 (2)由图(b)可知,a-m图线不经过原点,可能的原因是小车受到摩擦力。 (3)若利用本实验装置来验证“在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的结论,并直接以钩码所受重力mg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则实验中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轨道倾斜平衡摩擦力 ,钩码的质量应满足的条件是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2.(2015)(6分)某物理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粗制玩具小车通过凹形桥最低点的速度的实验。所用器材有:玩具小车、压力托盘秤、凹形桥模拟器(圆弧部分的半径为R=0.20m)。完成下列填空: (1)将凹形桥模拟器静置于托盘秤上,如图(a)所示,托盘秤的示数为1.00kg;(2)将玩具小车静置于凹形桥模拟器最低点时,托盘秤的示数如图(b)所示,该示数为_1.40__kg; (3)将小车从凹形桥模拟器某一位置释放,小车经过最低点后滑向另一侧,此过程中托盘秤的最大示数为m;多次从同一位置释放小车,记录各次的m值如下 ;小车通过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为__1.4_____m/s。(重力加速度大小取9.80m/s2,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3.(2016)(5分) 某同学用图(a )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其中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交流电源,可以使用的频率有20Hz 、30Hz 和40Hz ,打出纸带的一部分如图(b )所示。 该同学在实验中没有记录交流电的频率,需要用实验数据和其他条件进行推算。 (1)若从打出的纸带可判定重物匀加速下落,利用和图(b )中给出的物理量可以写出:在打点计时器打出B 点时,重物下落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打出C 点时重物下落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重物下落的加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_. (2)已测得=8.89cm ,=9.50cm ,=10.10cm ;当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9.80m/,试验中重物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约为其重力的1%。由此推算出为___40_____Hz 。 4.(2017)(5分) 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滴水计时器”计量时间。实验前,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如图(a )所示。实验时,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一下小车。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图(b )记录了桌面上连续的6个水滴的位置。(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 s 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 f f 1s 2s 3s 2s f

高三题型专练题型十二化学实验选择题

题型十二化学实验选择题 高考真题 1.(2016课标Ⅰ)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 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D.将2与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2 【答案】C 2.(2016课标Ⅱ)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3.(2016课标Ⅲ)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4.(2016江苏)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3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3、分离3、干燥3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答案】C

5.(2016江苏)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蓝色。 室温下,用试纸测得:0.1·L–123溶液的约为10;0.1·L–13溶 液的约为5。 6.(2016天津)下列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 准确量取一定体积7.(2016四川)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8.(2015课标Ⅰ)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将0.1·L-14溶液滴入溶液至不再有沉淀 产生,再滴加0.1·L-14溶液

9.(2015课标Ⅱ)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 ) 【答案】D 10.(2015广东)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A 分别加热23和3固体试管内壁都有水珠两种物质均受热分解 B 向稀的苯酚水溶液中滴加饱和溴水生成白色沉淀产物三溴苯酚不溶于水 C 向含的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新制氯 水,再滴加淀粉溶液 加入淀粉后溶液变 成蓝色 氧化性2>I2 D 向4溶液中先滴入溶液再滴加H2O2溶 液 加入H2O2后溶液变成 血红色 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 性 模拟训练 1.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 鉴别溴蒸气和2分别通入硝酸银溶液中,产生淡黄色沉淀的是溴蒸汽 B 证明氧化性2O2比3+强用硫酸酸化的H2O2溶液滴入(3)2溶液中,溶液变黄色 C 证明盐类水解是吸热反应在醋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加热后红色加深 D 证明难溶物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往黄色固体难溶物2加水中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固体产生黄色沉淀 选项①中物质②中物质预测②中的现象 A. 稀盐酸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立即产生气泡 B. 浓硝酸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产生红棕色气体 C. 氯化铝溶液浓氢氧化钠溶液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D. 草酸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溶液逐渐褪色

高考化学实验专题习题(附答案)

化学实验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少量的白磷贮存在水中,切割时在水下进行 B.制取硝基苯时,使用的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浸没于反应混合液中 C.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迅速用布拭去,再用水冲洗,最后涂上稀小苏打溶液 D.不能使用裂化汽油从溴水中萃取溴 2.下列实验操作中,仪器需插入液面下的有①制备Fe(OH)2,用胶头滴管将NaOH溶液滴入FeSO4溶液中;②制备氢气,简易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③分馏石油时,测量温度所用的温度计;④用乙醇制乙烯时所用的温度计;⑤用水吸收氨气时的导气管;⑥向试管中的BaCl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A.③⑤⑥B.③⑤ C.①②④D.①②③④⑤⑥ 3.下列各实验现象能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A.苯酚、乙烯都能使溴水褪色 B.稀硫酸中加入铜粉不反应,再加硝酸钠或硫酸铁后,铜粉溶解 C.葡萄糖和福尔马林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都产生红色沉淀 D.将SO2通入氯化钡溶液至饱和,再加入足量硝酸或苛性钠溶液,都产生白色沉淀 4.在化学实验室进行下列实验操作时,其操作或记录的数据正确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取8.84g食盐 B.用250mL的容量瓶配制所需的220mL、0.1mol/L的NaOH溶液 C.用量筒量取12.12mL的盐酸 D.用0.12mol/L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消耗盐酸21.40mL 5.将淀粉溶液和淀粉酶的混合物放入玻璃纸袋中,扎好袋口,浸入流动的温水中,经相当一段时后,取袋内液体分别与碘水、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浓硝酸(微热)作用,其现象依次是 6.某工厂排放的酸性废液里含有游离氯。Cl2可氧化Na2SO3,要除去游离氯并中和其酸性,正确的方法是 A.先加适量的Na2SO3溶液,再加适量Na2CO3溶液 B.先加适量的Na2CO3溶液,再加适量Na2SO3溶液

高三化学实验选择题汇编

高三化学实验选择题汇编 1、下列实验方法合理的是 A.可用水鉴别己烷、四氯化碳、乙醇三种无色液体 B.油脂皂化后可用渗析的方法使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充分分离 C.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 D.为准确测定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所用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相等 2、下述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溴苯中混有溴:加入碘化钾溶液后分液 B.做Al与CuSO4溶液的置换反应实验时,可先把铝条在NaOH溶液中浸泡片刻,然后取出并用蒸馏水洗涤后,再插入CuSO4溶液中 C.在常温下,将氯化铝溶液蒸干,最后能得到氯化铝晶体 D.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未干燥会影响测定结果 3、下列有关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用量筒量取20.00mL NaOH溶液 B.向NaOH溶液中加入少量某卤代烃,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再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沉淀的颜色,以此检验该有机物中含有何种卤族元素 C.将碱式滴定管的胶管弯曲使玻璃尖嘴斜向上,用两指捏住胶管,轻轻挤压玻璃珠,使溶液从尖嘴流出,可排除尖嘴部分的气泡 D.将少量某有机物滴加到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充分振荡,观察是否有红色沉淀生成,若无则证明该有机物中不含有醛基 4、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①用乙醇和浓硫酸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②用NaOH溶液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 ③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O2中的少量SO2④用加热的方法提取NH4Cl固体中混有的少量碘 ⑤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⑥用米汤检验食用加碘盐中含碘 ⑦用溴水鉴别直馏汽油与裂化汽油 A.①⑤⑦B.①②④⑤C.②③⑦D.②③⑤⑥ 5、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制取SO2、检验SO2的漂白性B.实验室制取并收集O2C.此装置可防止铁钉生锈D.实验室进行石油分馏 实验 6、某研究小组为测定食醋中醋酸的含量进行的如下操作,正确的是 A.用碱式滴定管量取一定体积的待测白醋放入锥形瓶中 B.称取4.0g NaOH到1000mL容量瓶加水至刻度,配成1.00mol/L NaOH溶液 C.用NaOH溶液滴定白醋,使用酚酞作指示剂,溶液颜色恰好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时,为滴定终点

高考化学实验选择题计时训练

高考化学实验选择题计时训练[时间:40分钟] 1.下述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溴苯中混有溴的除杂:加入碘化钾溶液后分液 B.除去SO2中的少量CO2:通过盛有饱和Na2CO3溶液的洗气瓶 C.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上搅拌以加速AgCl沉淀的洗涤 D.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未干燥,不影响测定结果 2.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及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取10.5g NaCl时应在右边托盘中放入10g砝码 B.粗盐提纯时,为了加快过滤速率,可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器中的液体 C.分液操作时,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测定溶液pH的操作:将pH试纸置于表面皿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pH试纸的中部,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向煮沸的1mol/L的NaOH溶液中滴加AlCl 3饱和溶液制备Al(OH) 3 胶体 B.向制备出的乙酸乙酯中加入饱和Na 2CO 3 溶液,振荡分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C.利用KSCN溶液来检验溶液中的Fe2+ D.用氢氧化铜粉末检验尿糖。 4.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5.用内置有螺旋状铜丝的胶头滴管小心吸取一滴管浓硝酸后迅速插入细口瓶中(如图),滴管与瓶口接触处垫一小块滤纸使滴管与瓶口留少量空隙,依次观察到如下现象:①滴管内产生红棕色气体,液面下降;②滴管内液面上升,气体变成无色;③滴管内 液面再次下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现象①中产生的红棕色气体为NO2 B.产生现象②的原因是NO2与水反应C.产生现象③的原因是铜与稀硝酸反应D.最终瓶内溶液中的溶质只有Cu(NO3)2

高考化学实验选择题

选择题专练五 化学基本实验 一、操作 1.(1、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向煮沸的1 mol ·L -1 NaOH 溶液中滴加FeCl 2饱和溶液制备Fe (OH )3胶体 B.向乙酸乙酯中加入饱和Na 2CO 3溶液,振荡,分液分离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C.称取19.0 g SnCl 2,用100 mL 蒸馏水溶解,配制1.0 mol ·L -1 SnCl 2溶液 D 用氢氧化铜粉末检测尿糖 2、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 .在容量瓶中加一定体积的水,再加入浓硫酸配制准确浓度的稀硫酸 B .用稀硫酸和锌粒反应制氢气时加入少许硫酸铜以加快反应速率 C .用玻璃棒搅拌漏斗中的液体以加快过滤的速度 D .加入盐酸以除去硫酸钠中的少量碳酸钠杂质 3、以下实验或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双选,其中有一个选项很难想到的) A .用溴水鉴别苯、乙醇、四氯化碳 B .准确称取0.4000g 的NaOH 固体配成1000mL 浓度为0.01000 mol ·L -1的溶液 C .为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向混合物中加入适量的溴水后过滤 D .用激光笔检验淀粉溶液的丁达尔现象 4、用pH 试纸测定溶液pH 的正确操作是: A .将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B .将一小块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后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C .将一小条试纸在待测液中蘸一下,取出后放在表面皿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D .将一小条试纸先用蒸馏水润湿后,在待测液中蘸一下,取出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5、下列实验方法合理的是 A.可用水鉴别己烷、四氯化碳、乙醇三种无色液体 B.油脂皂化后可用渗析的方法使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充分分离 C.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 2CO 3溶液和NaHCO 3溶液 D.为准确测定盐酸与NaOH 溶液反应的中和热,所用酸和碱的物质的量应相等 6、下列符合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有: ①在萃取操作的演示实验中,将CCl 4萃取溴水改为CCl 4萃取碘水 ②在铜和浓硝酸反应的实验中,将铜片改为可调节高度的铜丝 ③将实验室的废酸液和废碱液中和后再排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78 9A 用药匙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 B 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 C 给盛有2/3体积液体的试管加热 D 倾倒液体对试剂瓶标签面向手心 10、有关物质燃烧时火焰颜色描述错误的是 A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苍白色 B 钠在空气中燃烧——黄色 C 乙醇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 D 硫在氧气中燃烧——绿色 11、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 .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绿色烟雾 B . 红热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颗粒 C . 点燃的硫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D .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的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12、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① 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光照条件下通入Cl 2,气液分离; ② 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分液、干燥、蒸馏; ③ 除去CO 2中少量的SO 2: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 ④ 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 A .① ② B .② ④ C .③ ④ D .② ③ 13、为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欲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ZnSO 4溶液,将l0 g ZnSO 4·7H 2O 溶解在90 g 水中 B .欲制备F(OH)3胶体,向盛有沸水的烧杯中滴加FeCl 3饱和溶液并长时间煮沸 C .为鉴别KCl 、AICl 3和MgCl 2溶液,分别向三种溶液中滴加NaOH 溶液至过量 D .为减小中和滴定误差,锥形瓶必须洗净并烘干后才能使用 14、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可加人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过滤 B .为测定熔融氢氧化钠的导电性,可在瓷坩埚中熔化氢氧化钠固体后进行测量 C .制备Fe(OH)3胶体,通常是将Fe(OH)3固体溶于热水中 D .某溶液中加入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 32- 15、下列实验可行的是 A .加入适量铜粉除去Cu(NO 3)2溶液中的AgNO 3杂质 B .用NaOH 溶液除去CO 2中混有的HCl 气体 C .用浓硫酸与蛋白质的颜色反应鉴别部分蛋白质 D .用乙醇从碘水中萃取碘 16、用4种溶液进行实验,下表中“操作及现象”与“溶液”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高考化学专题25化学实验选择题考点专练

专题25 化学实验选择题 1.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均正确的是 【答案】D 2.某研究性小组为了探究石蜡油分解产物,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石蜡油是石油减压蒸馏的产物 B.碎瓷片加快了石蜡油的分解

C.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生成了乙烯 D.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是因为发生了加成反应 【答案】C 3.某同学用以下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Ⅰ图:若MnO2过量,则浓盐酸可全部消耗完 B.Ⅱ图:证明新制氯水具有酸性 C.Ⅲ图:产生了棕黄色的雾 D.Ⅳ图: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答案】D 4.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答案】B 【解析】A.由于碳与浓HNO 3反应生成NO 2,NO 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故不能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故A 错误;B.向酸性KMnO 4 溶液中滴加乙醇,乙醇被氧化成乙酸,乙醇具有还原性,故B 正确;C.向溴水中加入苯,充分振荡、静置,水层几乎无色,是因为溴水中的Br 2转移到苯中了,发生了萃取,故C 错误;D.向FeCl 3 和BaCl 2 混合溶液中通入足量SO 2,Fe 3+ 与其发生反应,产生SO 42- ,SO 42-再与Ba 2+ 产生白色沉淀,现象是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产生白色沉淀,Fe 3+ 被还原为Fe 2+ ,白色沉淀为BaSO 4,故D 错误。 5.下列实验的操作、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答案】D 6.下列关于化学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并将所得气 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答案】D

高中化学实验试题集锦【超好资料】

化学实验试题集锦(2007.4) 1、(2000全国23)(6分)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右图所示装置 分别做如下实验: (1) 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冷却后恢复红色,则原溶液可能是_______溶液:加热时溶液由红 色逐渐变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变为红色,冷 却后恢复无色,则此溶液可能是________溶液;加热时溶液由无 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稀氨水和酚酞 (2分) 稀氨水中的NH 3气逸出,所以溶液的颜色变浅 (1分) (2)溶有SO 2的品红 (2分) SO 2气体逸出,品红溶液恢复红色 (1分) 2、(2002全国理综29)Ⅱ.(20分)制取氨气并完成喷 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前化学方程式: 。 (2)收集氨气应使用 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 选用 做干燥剂。 (3)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 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 。 该实验的原理是 。 (4)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 方法。 答案:Ⅱ.(20分)(1)2NH 4Cl +Ca(OH)22NH 3↑+CaCl 2+2H 2O (2)向下排空气 碱石灰 (3)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氢气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 (4)打开夹子,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氢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 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3、(2003全国理综33)(22分)用下面两种方法可以制得白色的 Fe(OH)2沉淀。 方法一:用不含Fe 3+的FeSO 4溶液与用不含O 2的蒸馏水配制的NaOH 溶液反应制备。 (1)用硫酸亚铁晶体配制上述FeSO 4溶液时还需加入 。 (2)除去蒸馏水中溶解的O 2常采用 的方法。 (3)生成白色Fe(OH)2沉淀的操作是用长滴管吸取不含O 2的NaOH 溶液,插入FeSO 4溶液液面下,再挤出NaOH 溶液。这样操作的理由 是 。 图1 图2

2017年高考表格型化学实验选择题(含答案)

表格型化学实验选择题 1.下列有关NH 3 的实验正确的是 A B C D 实验室制NH3证明NH3极易溶于水收集NH3吸收多余NH3 2.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图1 图2 图3 图4 A.用图1所示装置分离出溴苯B.用图2 所示装置制取干燥的氨气 C.用图3设计成铜锌原电池装置D.用图4证明氢化物稳定性SiH4>CH4>H2S 3.利用下列装置分别完成相关实验,不能 ..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制备并收集氨气B.验证铁的吸氧腐蚀 C.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D.证明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4、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其对应目的的是() 实验操作目的 A 取4 g NaOH加入96 mL水中配置4% NaOH溶液 B 滴定实验中,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避免造成误差,使滴定结果偏低 C 向CH3COONa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加热证明升高温度能促进CH3COONa水解 D 向盛有铜片的试管中加入浓硫酸,加热证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5.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NH3 水 水Ca(OH)2和 NH4Cl固体

6、下表中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7、根据下列实验内容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8、下列实验现象、操作或反应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

9、某同学为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常见的四种无机离子,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检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由该实验能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A.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2-4B.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C.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D.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10、下述实验不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A 向盛有10滴0.1 mol·L-1 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 加0.1 mol·L-1 NaCl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再 向其中滴加0.1 mol·L-1 Na2S溶液 证明AgCl能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Ag2S B 向2 mL甲苯中加入3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 向2 mL苯中加入3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 证明与苯环相连的甲基易被氧化 C 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证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 D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 后,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 验证淀粉已水解 11、下列反应中,相关示意图错误的是() A B C D 将二氧化硫通入到一 定量新制氯水中 将氨水滴入到一定量 氯化铝溶液中 将铜粉加入到一定量 浓硝酸中 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 氯化铁溶液中 12、由下列实验事实所列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事实结论 A Cl2的水溶液可以导电Cl2是电解质 B SO2通入硝酸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BaSO3不溶于强酸 C NaHCO3溶液与NaAlO2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结合H+的能力:CO2-3

高考经典图像易错化学实验选择题(必备)

看图实验专题训练 1.下列装置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 .实验室制取并收集NH 3 B .构成原电池 C .检查装置气密性 D .实验室制备乙烯 2.下列装置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 3.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操作正确的是 4.下图为实验室中完成不同化学实验所选装置或相关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 .装置①常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B .实验室用MnO 2和浓盐酸制备Cl 2可用装置② C .实验室可用装置③制备少量NH 3 D .用从a 处加水的方法检验装置④的气密性 5.下列操作或仪器的选用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棉花 NH 4Cl ④ a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装置甲可防止铁钉生锈②装置乙可除去乙烯中混有的乙炔 ③装置丙可验证HCl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④装置丁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 ⑤装置戊可用于收集H2、CO2、Cl2、HCl、NO2等气体 A.①③⑤B.③⑤C.①②④D.③④ 达到有关实验目的的是 7.用下列装置不能 ..

A .铜锌原电池 B .检验火柴头 燃烧产生的SO2 C .分液操作 D .制取氨气 A .用甲图装置电解精炼铝 B .用乙图装置制备Fe(OH)2 C .用丙图装置可制得金属锰 D .用丁图装置验证NaHCO 3和Na 2CO 3的热稳定性 8.下列有关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或结论的描述中,不正确... 的是(有关装置中的夹持仪器略去未画) 安全漏斗 止水夹 浓硫酸 铜片 蘸有品红溶液 的滤纸条 浸有碱液的棉花 9.下列实验操作能够实现的是(夹持仪器已省去) A 、浓硫酸的稀释 B 、除去氯气中的HCl C 、分离水和四氯化碳 D 、吸收氯化氢尾气 10.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实验,能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的是 11.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实验室用大理石 与盐酸制取CO 2 B .制取SO 2、检验SO 2的漂白性 C .分离Cl 2与KI 溶液反应生成的碘 D .实验室用乙醇和 浓硫酸制乙烯 a b c

选择题化学实验

选择题 化学实验 序号:3 题目来源: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下)第六次月考化学第16题题目类型:单项选择题目分数:6 题目内容: 3.铝土矿的主要成分为Al2O3、Fe2O3和SiO2,工业上经过下列流程冶炼铝: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中除加试剂外,还需进行蒸发结晶 B.a、b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不同 C.③中可通入过量的CO2 D.④进行的操作为过滤、洗涤、灼烧.且d为AlCl3 题目答案: C 题目解释: 解:A.得到a、b都是在溶液中的反应,且得到b为偏铝酸钠溶液,无需进行蒸发结晶,故A错误; B.a含有氯化铝,b含有偏铝酸钠,Al的化合价都为+3价,故B错误; C.b含有偏铝酸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可通入二氧化碳,故C正确; D.加热氢氧化铝,得到d为氧化铝,故D错误。 故选:C。 序号:8 题目来源:2019化学全国I卷第3题题目类型:单项选 择题目分数:6 题目内容: 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 K 型:单项选择题目分数:6 题目内容:

题题目类型:单项选择题目分数:6 题目内容: A.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B.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甲烷

C.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 D.氯化氢气体的喷泉实验 题目答案: C 题目解释: 解:A.固液反应可制备氢气,且氢气不溶于水,图中装置均可制备和收集氢气,故A正确; B.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图中均为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B正确; C.氯化铵加热分解后,在试管口化合生成氯化铵,则不能加热氯化铵制备氨气,故C错误; D.HCl极易溶于水,图中装置均可完成氯化氢气体的喷泉实验,故D正确; 故选:C。 序号:13 题目来源:2019广东省广州市高考二模化学第1题题目类型:单项选择题目分数:6 题目内容: 从某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LiMn2O4、碳粉等涂覆在铝箔上)中回收金属资源,其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反应①可用氨水代替NaOH溶液 B.反应②中LiMn2O4是还原剂 C.在空气中灼烧可除去MnO2中的碳粉 D.从正极材料中可回收的金属元素有Mn、Li、Al

2019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25化学实验选择题练习(有答案)

4 B C 3 3 3 3 3 专题 25 化学实验选择题 1.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 加 B .向某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 BaCl 2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SO 2- C .将 8 g NaOH 固体溶于 100 mL 水配成 2 mol·L -1 的 NaOH 溶液 D .测定新制氯水的 pH ,用玻璃棒蘸取液体点在 pH 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答案】A 2.下列关于实验基本操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倒掉水后,水在仪器上应既不成滴也不成股流下 B .环形玻璃搅拌棒材料若用铜代替,则测量出的中和热数值偏大 C .将玻璃导管蘸水后,边旋转边向橡皮导管中插入使其连接起来 D .做银镜反应实验后的试管内壁附有银,可用稀硝酸清洗 【答案】B 【解析】玻璃仪器洗涤干净倒掉水后,水在仪器上应既不成滴也不成股流下,A 项正确;环形玻璃搅拌棒材料若用 铜代替,则会有热量损失,测量出的中和热数值偏小, 项错误;玻璃导管蘸水后,有利于插入橡皮导管中, 项正 确;稀硝酸能溶解银,可以用稀硝酸清洗银镜反应实验后试管内壁附着的银,D 项正确。 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操作 将某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 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常温下,将铁片浸入足量浓硫酸 中 向某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 向苯酚钠溶液中滴加乙酸溶液 现象 石灰水变浑浊 铁片不溶解 溶液颜色不变 溶液变浑浊 结论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CO 2- 常温下,铁与浓硫酸一定没有发 生化学反应 该食盐中一定没有添加 KIO 3 相同条件下,乙酸的酸性一定比 苯酚强 【答案】D 【解析】A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可能是 CO 2 或 SO 2,该溶液中可能含有 CO 2-、HCO -或 SO 2-、HSO -,错误; B.常温下,铁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发生了化学反应,错误; C.淀粉溶液遇碘变蓝,遇 KIO 3 不发生变化,该食盐中 可能含有 KIO 3,错误; D.苯酚钠和乙酸反应生成苯酚和乙酸钠,说明乙酸的酸性比苯酚强,正确。 4.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且正确的是( ) 选项 A 操作和现象 将少量溴水加入 KI 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再加入 CCl 4,振荡,静置,下层液体呈紫色 结论 氧化性:Br 2>I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