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译文、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译文|鉴赏'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
当听到大唐战胜安禄山,收复了失地之后,欣喜若狂,写下了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⑴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注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朝代】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
1.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2.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3.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4.涕:眼泪。
5.却看:回头看。
6.妻子:妻子和孩子。
7.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8.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9.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10.放歌:放声高歌。
11.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12.青春:指春天的景物。
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13.作伴:与妻儿一同。
14.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15.便:就的意思。
16.襄阳:今属湖北。
17.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注释与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①。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②。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③。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④。
注释
①剑外:剑门关以南地区,代称蜀地。
收:收复。
蓟北: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初闻:刚听说。
②却看:回头看。
愁何在:一点忧愁也没有。
何在:哪里还在。
漫卷诗书:胡乱地卷起来,指无心看书。
喜欲狂:高兴得要发狂了。
③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喝酒。
青春:春天。
春天山清水秀,草木茂盛,一片青绿,所以叫青春。
还乡:回到洛阳。
④即:立即。
巴峡:巴县一带江峡的总称。
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因附近有巫山而得名。
这里以巫峡指长江三峡。
襄阳:今湖北襄樊。
洛阳:杜甫的老家,今河南洛阳。
赏析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杜甫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的消息,欣喜若狂,极度兴奋之中,写下了这首诗。
开头一句写突然传来胜利消息,劈空而来,提起全篇,很有气势。
第三、四句以两个很有特色的行动具体表现诗人听到胜利消息的表现。
最后四句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举杯痛饮、放声高歌的无限欢欣,同时想象将在鸟语花香、明媚绚丽的春光中穿三峡,下襄阳,返回久别的洛阳故居。
全诗节奏轻快,充满*** ,一扫沉郁苍凉的诗风,所以被前人评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赏析与译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文解释】 剑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 刚刚听到惊喜的热泪流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愁颜 不知消失到了哪里, 随手胡乱地收起书高兴得要发狂。
白天放声高歌还要痛饮美 酒,有这明媚的春天作伴正好回乡。
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下达襄阳再从陆 路回洛阳。
【词语 解释】 剑外:指剑门关以南。
蓟北:指现在河北省的北部。
放歌:尽情歌唱。
青春:春天。
⑴闻:听见,看见。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⑵“剑外”句:这几个字里面便包含着眼泪。
人是远在剑南,消息是来得这 样出人意外, 而这消息又正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事, 哪能不惊喜掉泪?称剑南 为剑外,犹称湖南为湖外,岭南为岭外,乃唐人习惯语。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 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也做剑南。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 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初闻”句:这是痛定思痛、喜极而悲的眼泪。
涕:眼泪。
⑷“却看”句: 这句应结合杜甫一家的经历来理解。
杜甫和他的妻子都是死 里逃生吃够了苦的,现在看见妻子无恙(时已迎家来梓州),故有“愁何在”的 快感。
按白居易《人峡次巴东》诗云:“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去此同。
”又《自咏老 身示诸家属》诗云,“家居虽淮落,眷属幸团圆。
”白未经大丧乱,尚且如此, 杜甫这时的快感,就更是人情之常了。
却看:再看,还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胡乱地卷起(这时还没有刻板的书)。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 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⑹白日:表现时光美好。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句:春日还乡,一路之上,柳暗花明,山清水秀,毫不寂寞,故 曰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题解,译文,注释赏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题解】这首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年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冬天,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
当杜甫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后,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随口唱出这首诗。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③。
却看妻子愁何在④,漫卷诗书喜欲狂⑤。
白日放歌须纵酒⑥,青春作伴好还乡⑦。
即从巴峡穿巫峡⑧,便下襄阳向洛阳⑨。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释】①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②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jì)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③涕:眼泪。
④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⑤漫卷:胡乱地卷起。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⑥白日:晴朗的日子。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⑦青春:指明丽的春天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⑧巫峡:长江三峡之一,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途中穿过巫山,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
⑨便:就。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在四川忽然听到了唐军收复幽州和蓟州的消息,听到此事的我十分高兴,眼泪不禁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家中的妻子和儿女们,个个手舞足蹈,喜气洋洋,再也不是愁眉苦脸的样子,此时的我已无心写作,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这样晴朗美好的日子里,我这个白首老人要放声歌唱,开怀畅饮,让明媚的春光,正好一路陪伴着我们返回故乡。
全家即刻动身从巴峡启程,高高兴兴地穿过巫峡,然后穿过襄阳城直奔日思夜想的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
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释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文解释译文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文解释】剑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惊喜的热泪流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愁颜不知消失到了哪里,随手胡乱地收起书高兴得要发狂。
白天放声高歌还要痛饮美酒,有这明媚的春天作伴正好回乡。
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下达襄阳再从陆路回洛阳。
【词语解释】剑外:指剑门关以南。
蓟北:指现在河北省的北部。
放歌:尽情歌唱。
青春:春天。
⑴闻:听见,看见。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⑵“剑外”句:这几个字里面便包含着眼泪。
人是远在剑南,消息是来得这样出人意外,而这消息又正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称剑南为剑外,犹称湖南为湖外,岭南为岭外,乃唐人习惯语。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也做剑南。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初闻”句:这是痛定思痛、喜极而悲的眼泪。
涕:眼泪。
⑷“却看”句:这句应结合杜甫一家的经历来理解。
杜甫和他的妻子都是死里逃生吃够了苦的,现在看见妻子无恙(时已迎家来梓州),故有“愁何在”的快感。
按白居易《人峡次巴东》诗云:“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去此同。
”又《自咏老身示诸家属》诗云,“家居虽淮落,眷属幸团圆。
”白未经大丧乱,尚且如此,杜甫这时的快感,就更是人情之常了。
却看:再看,还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胡乱地卷起(这时还没有刻板的书)。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⑹白日:表现时光美好。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句:春日还乡,一路之上,柳暗花明,山清水秀,毫不寂寞,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译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作。
咱们先来看看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的译文是: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经过襄阳直奔洛阳。
说到这首诗啊,我想起之前给学生们讲这课的一件趣事。
那天上课,我刚在黑板上写下这首诗,就有个调皮的小家伙在下面嘟囔:“老师,这杜甫也太夸张了,听到个消息就高兴成这样!”我一听,乐了,这孩子还挺有自己的想法。
我就问他:“那你想想,如果是你在外漂泊很久,一直盼着能回家,突然听到能回家的好消息,你会怎么样?”这小家伙歪着头想了想,说:“那我也会很开心。
”我接着说:“对呀,杜甫当时的心情就是这样。
他经历了多年的战乱,颠沛流离,一直渴望着国家安定,能回到家乡。
这时候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就像是一直压在心头的大石头一下子被搬走了,能不高兴得又哭又笑吗?”全班同学听了,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继续给他们讲这首诗里每一句蕴含的情感和背后的故事。
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专注的眼睛,我心里特别欣慰。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那种激动、喜悦的心情简直要从字里行间溢出来了。
“初闻涕泪满衣裳”,这一“涕泪”,把他内心积压已久的情绪一下子释放了出来。
“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漫卷”两个字,多生动啊,把他那种手忙脚乱、兴奋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大白天就放声高歌,还要开怀畅饮,这得多兴奋!想着趁着美好的春光赶紧回家,那急切的心情简直让人感同身受。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路的行程安排得飞快,仿佛一刻都不想耽误,只想马上就回到家乡。
咱们再回过头来想想,杜甫这一路的心情得有多急切,多兴奋。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翻译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家家阖户皆应战。
愁闻一夜发三川,胆落龙门泪满川。
当朝已过三十载,幸逢岁稔九华年。
欲写彭城应接处,先悲庐山谪仙颜。
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人人都赶去应战。
听说一夜间发动了三个军区,胆战心惊哭泣满脸。
我这朝代已经过去了三十年,幸遇到人丰收的九华年。
我想写彭城应接的情景,但我先要把因为庐山谪居而悲伤的感受倾诉出来。
此意应在当晚闻到消息后,对疆土上一片动荡的状态感慨万千。
作者以庐山谪仙颜自居,与中国境内的局势相比,深受其动荡动之于情的影响,苦涩的悲伤化为一泓感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化险为夷,心系国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文言文及翻译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今译】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
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
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
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⑴剑外忽传收蓟北⑵,初闻涕泪满衣裳⑶。
却看妻子愁何在⑷,漫卷诗书喜欲狂⑸。
白日放歌须纵酒⑹,青春作伴好还乡⑺。
即从巴峡穿巫峡⑻,便下襄阳向洛阳⑼。
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⑴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白话译文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随意地用手卷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唐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赏析唐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者:杜甫朝代:唐朝【作品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书穿巫书,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品翻译】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作品注释】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xiāng)阳向洛阳。
即:就。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作品赏析】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唐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赏析唐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者:杜甫朝代:唐朝【作品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书穿巫书,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品翻译】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作品注释】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xiāng)阳向洛阳。
即:就。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作品赏析】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分析一、关键信息1、诗歌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作者:杜甫3、诗歌体裁:七言律诗4、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11 翻译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111 诗句分析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起势迅猛,表现出诗人突然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时的极度惊喜,喜极而泣。
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通过描写妻儿的神情和自己的动作,进一步烘托出狂喜的心情。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白日”“青春”点出明媚的春天,诗人要尽情歌唱、开怀畅饮,趁着春光结伴还乡。
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想象自己疾速飞驰的归乡之路,展现了迫不及待的心情。
112 艺术特色全诗情感奔放,痛快淋漓,毫无保留地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在结构上,一气呵成,节奏明快,对仗工整,语言生动。
12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结束战乱、恢复和平的无比喜悦和急切归乡的心情,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渴望安定的真挚情感。
121 对后世的影响此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为表现喜悦之情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22 历史价值它是唐代安史之乱结束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生动写照,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13 诗歌评价《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赞誉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古。
131 与其他作品的比较与杜甫的其他忧国忧民之作相比,此诗风格明快,情感基调截然不同,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分析关键信息1、诗歌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作者:杜甫3、诗歌体裁:七言律诗4、创作背景:安史之乱结束,唐军收复失地11 原文翻译剑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我激动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他们的忧愁不知哪里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天我要放声高歌,纵情饮酒,明媚的春光正好伴我返回故乡。
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再从襄阳直奔洛阳。
111 诗句详解“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指剑门关以南,这里代指蜀地。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此句开篇点题,突如其来的捷报让诗人惊喜万分。
“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喜极而泣,泪水湿透了衣裳,表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的渴望。
“却看妻子愁何在”:回头看妻儿,他们脸上的忧愁已消失不见,侧面烘托出喜讯带来的喜悦。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兴奋激动的心情,连诗书都来不及整理。
“白日放歌须纵酒”:在白天放声高歌,尽情饮酒,进一步展现出诗人的狂喜之情。
“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天,春天的景色陪伴着诗人归乡,增添了喜悦的氛围。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想象归程的迅速,表现出诗人归心似箭。
112 翻译技巧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准确传达原诗的意思,同时注意保留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如“剑外”“蓟北”等,要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说明。
在语序和表达方式上,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进行调整,以使译文更通顺流畅。
12 诗歌分析121 情感表达这首诗情感真挚热烈,充满了诗人在听闻官军胜利后的极度喜悦和归心似箭。
从“涕泪满衣裳”的喜极而泣,到“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兴奋失态,再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急切归乡,诗人的情感层层递进,将内心的狂喜展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译文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注释】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赏析】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翻译赏析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 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111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流寓梓州时所作,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全诗情感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首联写初闻喜讯的惊喜。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消息来得突然,“初闻”则承接这突然而来的消息,反映了诗人多年来的愿望终于实现,不禁喜极而泣。
颔联以转作承,通过“却看”和“漫卷”两个动作,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却看妻子愁何在”,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反映出诗人一家在战乱中饱受的苦难,如今终于可以解脱。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这一“狂”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兴奋。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设想还乡的情景,白日里放声高歌,开怀畅饮,趁着春天的美好时光,与妻儿一同还乡。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喜悦,“放歌”“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想象自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经过襄阳,直奔洛阳。
这四个地名,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串联起来,营造出一种疾速飞驰的氛围,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情。
整首诗语言明快爽朗,节奏轻快,情真意切,毫无半点修饰,是诗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12 诗歌背景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也历经流离失所。
当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传来,长期漂泊在外、渴望安定的杜甫,自然欣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及写作背景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及写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及写作背景,欢迎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⑵,初闻涕泪满衣裳⑶。
却看妻子愁何在⑷,漫卷诗书喜欲狂⑸。
白日放歌须纵酒⑹,青春作伴好还乡⑺。
即从巴峡穿巫峡⑻,便下襄阳向洛阳⑼。
注释⑴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的春光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
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
拓展知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译文、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
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
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
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
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
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注释]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妻子孩子。
漫卷:随便卷起。
白日:白天。
一作白首。
纵酒:纵情喝酒。
放歌:尽情歌唱。
青春:在此是指春日青翠明媚的春光,指春天。
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
此指嘉陵江上游,阆水、白水段的江峡,因其曲曲折折,形如巴字,故称巴峡,又称巴江。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襄阳:在今湖北省。
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
洛阳:今属河南。
[译诗、诗意]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
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
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