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传统文化下册教案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126.00 KB
- 文档页数:25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能够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传统节日: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 传统艺术:介绍书法、绘画、剪纸、皮影、陶瓷等传统艺术的形式、特点和代表作品。
3. 传统文学:介绍古代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以及著名的文学家和作品。
4. 传统民俗:介绍民间故事、传说、谚语、成语等民俗文化,以及各地的民俗风情。
5. 传统思想:介绍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剪纸、绘画等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课时本章内容共计4课时,每课时40分钟。
六、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播放中国传统节日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3. 讲解与展示:讲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4. 讨论与分享: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分享自己的传统文化体验。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剪纸、绘画等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传统节日习俗3. 传统艺术形式4. 传统美德与礼仪5. 经典文学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内涵的理解和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美德礼仪和经典文学作品。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剪纸、书法、传统游戏等。
4.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重点内容:详细讲解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美德礼仪和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美德礼仪和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剪纸、书法、传统游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六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材,如《中国文化史》、《传统文化经典读本》等。
小学生六年级传统文化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知识:包括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常识。
2. 传统文化经典: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进行学习,如《弟子规》、《三字经》等。
3. 传统文化礼仪:学习传统礼仪知识,如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待人接物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经典作品,了解礼仪规范。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民间艺术等。
4.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2. 成果评价:检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成果,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3. 家长评价:听取家长对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六、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 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小学生六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传统文化教材,内容应涵盖历史故事、诗词歌赋、民俗风情等。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实物等,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 网络资源:利用学校网络资源,搜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一、教案主题: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3.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艺术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特点。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文化研究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长期观察:观察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的变化,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的培养情况。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经典著作和艺术形式。
2.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学生在传承保护方面的思考。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或阅读材料。
2. 课件:制作PPT或课件,辅助教学。
3. 视频或图片:准备相关的传统文化视频或图片,用于案例分析。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短的文化故事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与展示:详细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经典著作和艺术形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文化艺术作品,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5.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九、课后作业1. 阅读一本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写一篇读后感。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1《中庸》(二则)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11—13页原文和文意二、要求:1、同学看教材仔细倾听,标记诞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解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解释帮忙同学理解句子的意思。
1、同学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沟通。
3、老师小结。
四、同学练读1、同学仔细跟读。
2、同学自读。
(1)同学自读,老师巡察指导,帮忙朗读有困难的同学,准时发觉同学朗读中消失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订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沟通。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4页六、活动广角:第15页七、成长阶梯:第16页八、课外延长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沟通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沟通。
《列子·汤问》(二则)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17—21页原文和文意二、老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同学看教材仔细倾听,标记诞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解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解释帮忙同学理解句子的意思。
1、同学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沟通。
3、老师小结。
四、同学练读1、同学仔细跟读。
2、同学自读。
(1)同学自读,老师巡察指导,帮忙朗读有困难的同学,准时发觉同学朗读中消失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订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沟通。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9页六、活动广角:第19、20、22页七、成长阶梯:第20、23页八、课外延长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沟通诵读心得。
六年级传统文化下册教案完整版少,但对国家的关心和___之心却始终不变。
同时,通过对比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豁达的胸襟和思辨的智慧,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陶冶。
观书有感》这首诗表达了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我们能够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而《己亥杂诗》中的这首诗则表达了诗人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但对国家的关心和___之心却始终不变。
通过对比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豁达的胸襟和思辨的智慧,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陶冶。
比喻是《诗经》的另一种艺术特色。
它在作品中的运用非常成功,展现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深刻观察、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作品极大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第三个艺术特点表现在语言形式上。
四言句是《诗经》的基本格式,它们语气自然,句法多样,形式整齐,是相当成熟的诗歌语言。
章节的复沓是《诗经》语言形式的又一特点,作者的感情在反复咏唱中得到了充分表达,同时也给作品带来了回环反复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大量双声叠韵词、叠音词的运用,使作品的语言更加优美、生动、形象。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优秀的篇章确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魏乐府到近代民歌、民谣的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
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
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它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
楚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新型诗体,与《诗经》相比,在内容、形式上都有许多独具特色。
从内容上看,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楚辞篇幅扩大,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表现力。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走进唐诗的百花园,品味唐诗的魅力。
我们将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选出好作品拿到班级交流,最后民主推选,成立由学生组成的最佳活动成果评议委员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感情。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1 《中庸》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11—13页原文和文意二、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4页六、活动广角:第15页七、成长阶梯:第16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列子·汤问》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17—21页原文和文意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9页六、活动广角:第19、20、22页七、成长阶梯:第20、23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2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传统节日、习俗、饮食、建筑等。
2. 诗词鉴赏:选取六年级下学期教材中的古诗文进行鉴赏,了解诗词的韵律、意境、表达技巧等。
3. 传统艺术: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书法、戏曲、民间艺术等,欣赏相关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历史人物故事:讲述我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如孔子、老子、诸葛亮等,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5. 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孝敬、诚信、勤劳、节约等,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人物故事等。
2. 探讨法:引导学生讨论传统文化的特点、价值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展。
3.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书法、戏曲欣赏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人物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等。
2. 阶段性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4. 综合素质评价:评价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态度、能力、成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历史、美术等教材。
2. 参考书籍: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诗词鉴赏、艺术欣赏等方面的书籍。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如历史人物故事、传统艺术作品等。
4. 实物资源:收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物,如传统工艺品、历史文物等,用于展示和教学。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的传统节日3. 中国的传统艺术4. 中国的传统习俗5. 中国的传统美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 教学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1. 对比法:通过对比不同传统文化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一: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节日的起源、习俗等。
3. 教学环节二:介绍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剪纸等,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4. 教学环节三:讲解中国的传统习俗,如婚礼、丧葬等,让学生了解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5. 教学环节四:介绍中国的传统美食,如火锅、粽子等,让学生了解美食的制作方法和特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引导。
2. 总结性评价:通过布置作业和课堂分享,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或活动,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感受和认识。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建筑等。
2.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孝经》等。
3.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4. 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庄子等。
5.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经典著作、道德观念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书法、围棋等,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课时: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论语》选段。
3. 第三课时:探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
4. 第四课时:介绍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孔子。
5. 第五课时: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六、教学内容6. 传统艺术:介绍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7. 传统建筑: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结构和象征意义,如宫殿、庙宇、园林等。
8. 传统节日:详细讲解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
9. 传统习俗:分析中国的婚嫁习俗、丧葬习俗、节气习俗等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诗词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流派3. 成语的来源、结构和运用4. 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及其意义5. 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发展历程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如吟诵、书写、绘画等。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课时:诗词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流派3. 第三课时:成语的来源、结构和运用4. 第四课时: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及其意义5. 第五课时: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活动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吟诵、书写、绘画等。
4.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语文》、《历史》等相关教材2. 参考书籍:关于传统文化、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的参考书籍3.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4. 视频资源:关于传统文化、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的纪录片、讲座等5. 实践活动材料:吟诵、书写、绘画等所需材料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问题或者故事,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知识点: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概念、特点、发展等。
3. 案例分析:分享相关的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传统节日、习俗等。
2.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如诗词、书法、绘画、戏曲等。
3.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艺术形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4.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如书法、绘画等。
四、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第二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第三课时: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第四课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第五课时:实践体验:学习书法和绘画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提升。
3. 学生对传统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创新能力的展示。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等。
2.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了解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历代名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 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提升个人修养和品质。
七、教学方法1. 文本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2. 比较分析法:对比传统文化在不期的表现和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
3. 生活实践法: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自身修养。
八、教学安排第六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第七课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第八课时: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九课时:传统文化知识应用实践活动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领悟程度。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张均玲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诗词、书画、音乐、舞蹈、戏剧等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1.2 教学内容:引言: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意义传统文化的特点: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分别介绍诗词、书画、音乐、舞蹈、戏剧等传统文化形式传统文化的影响:阐述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主要内容举例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传统文化形式的特点和魅力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第二章:诗词文化2.1 教学目标:了解诗词的定义和特点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律和创作方法欣赏和分析古代诗词的名篇佳作2.2 教学内容:诗词的定义和特点:介绍诗词的起源、发展以及基本特点诗词的基本格律:讲解诗词的平仄、押韵、对仗等基本格律要求诗词的创作方法:介绍古典诗词的创作方法和技巧诗词欣赏和分析:分析古代诗词的名篇佳作,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诗词的美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词的定义、特点和创作方法示例法:分析古代诗词的名篇佳作,展示诗词的美创作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练习,提高创作能力第三章:书画艺术3.1 教学目标:了解书画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书法和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欣赏和分析古代书画名作3.2 教学内容:书画的定义和特点:介绍书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基本特点书法的基本技巧:讲解书法的笔画、结构、章法等基本要求绘画的基本技巧:介绍绘画的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技巧书画名作的欣赏和分析:分析古代书画名作,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书画的美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书画的定义、特点和基本技巧示例法:分析古代书画名作,展示书画的美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书画创作练习,提高创作能力第四章:音乐与舞蹈4.1 教学目标:了解音乐的定义和特点掌握音乐的基本节奏和旋律欣赏和分析古代音乐和舞蹈作品4.2 教学内容:音乐的定义和特点:介绍音乐的起源、发展以及基本特点音乐的基本节奏和旋律:讲解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基本元素舞蹈的基本技巧:介绍舞蹈的动作、步伐、节奏等基本技巧音乐和舞蹈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分析古代音乐和舞蹈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音乐和舞蹈的美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音乐的定义、特点和基本节奏示例法:分析古代音乐和舞蹈作品,展示音乐和舞蹈的美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和舞蹈的实践练习,提高表现能力第五章:传统戏剧5.1 教学目标:了解戏剧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戏剧的基本表演技巧和方法欣赏和分析古代戏剧作品5.2 教学内容:戏剧的定义和特点:介绍戏剧的起源、发展以及基本特点戏剧的基本表演技巧:讲解戏剧的角色、表演、台词等基本要求戏剧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分析古代戏剧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戏剧的美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戏剧的定义、特点和基本表演技巧示例法:分析古代戏剧作品,展示戏剧的美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戏剧表演练习,提高表演能力第六章:传统节日与文化6.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理解传统节日与文化之间的联系6.2 教学内容:节日文化概述:介绍节日文化的概念和其在中国的地位节日与文化联系:探讨节日与文化传承、家庭团聚、社会和谐等方面的联系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节日文化的概念和主要节日的习俗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展示节日相关的习俗和活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节日文化的意义和影响第七章:传统习俗与礼仪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习俗的种类和意义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和礼节理解习俗与礼仪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7.2 教学内容:习俗的种类:介绍中国传统习俗,如婚嫁习俗、丧葬习俗、饮食习俗等礼仪与礼节:讲解日常生活中的问候、餐桌礼仪、拜访礼仪等习俗与礼仪的作用:探讨习俗与礼仪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习俗的种类和礼仪的要求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来实践和演示各种礼仪小组分享法:让学生分组分享自己了解的习俗和礼仪知识第八章:传统建筑与园林8.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类型掌握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原则和风格欣赏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的艺术美8.2 教学内容:建筑特点: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装饰、色彩等特点园林设计:讲解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原则、空间布局、景观营造等建筑与园林艺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的代表作品,理解其艺术价值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建筑的特点和园林的设计原则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展示经典建筑和园林作品实地考察法: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传统建筑和园林第九章:传统哲学与思想9.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流派和思想掌握儒家、道家、佛家等主要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理解传统哲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9.2 教学内容:哲学流派概述:介绍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代表人物与观点:讲解儒家、道家、佛家等流派的创始人及其核心思想哲学影响:探讨传统哲学对后世文化、道德、政治等方面的影响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哲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的观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展示哲学思想的影响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传统哲学对现代社会的意义第十章: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10.1 教学目标: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学会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10.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讨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讲解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书画、节日等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传承与创新: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和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分享法:让学生分享自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经历项目实践法: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如传统艺术工作坊、节日庆典等,以增强体验和理解。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诗词、成语、历史故事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2)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培养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诗词欣赏1. 《春晓》——唐孟浩然2.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3. 《静夜思》——唐李白第二单元:成语故事1. 《掩耳盗铃》——出自《战国策》2. 《刻舟求剑》——出自《庄子》3. 《画龙点睛》——出自《史记》第三单元:历史故事1. 《盘古开天辟地》2. 《孟子见梁惠王》3. 《诸葛亮草船借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理解诗词、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内容,掌握其中的道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措施1.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诗词、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内容。
2. 设置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诗词、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内容。
2. 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计划第1周:诗词欣赏——《春晓》、《登鹳雀楼》、《静夜思》第2周:成语故事——《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画龙点睛》第3周:历史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孟子见梁惠王》、《诸葛亮草船借箭》第4周:实践活动——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基本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课堂讨论。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中的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
(2)运用案例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1)春节:介绍春节的起源、习俗、美食等。
(2)端午节:讲述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粽子制作等。
(3)中秋节:讲解中秋节的传说、习俗、赏月等。
2. 第二单元:传统艺术(1)书法:介绍书法的基本技法、名篇欣赏。
(2)国画:讲解国画的起源、分类、名作欣赏。
(3)剪纸:教授剪纸的基本技巧、创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2. 结果性评价: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2. 辅助材料:相关节日实物、图片、视频等3. 网络资源:传统文化相关网站、论坛、文章等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2课时)2. 第二单元:传统艺术(3课时)3. 第三单元:传统习俗(2课时)4. 第四单元:传统礼仪(2课时)5. 第五单元:传统思想(3课时)八、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六年级下学期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传统文化的欲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第1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第2课: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第二单元:中国古典文学第3课:中国古代诗歌第4课:中国古代散文第三单元:中国传统艺术第5课:中国传统绘画第6课:中国传统音乐第四单元:中国传统节日第7课:春节第8课:中秋节第五单元:中国传统习俗第9课:饮食文化第10课:传统服饰第11课:传统礼仪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阐述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时间安排:本学期共15周,每周一节课,每节课40分钟。
具体安排如下:第1-2周: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第3-4周:中国古典文学第5-6周:中国传统艺术第7-8周:中国传统节日第9-10周:中国传统习俗第11-12周:复习与巩固第15周:期末总结与评价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材。
2. 参考书籍: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书籍。
3. 网络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
4. 视频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视频资料。
5. 实物资源:中国传统艺术作品、节日用品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问题或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授知识:讲解本节课的文化知识,阐述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幼学琼林》教案教学设计张奎裕小尹小学2015/3第一课《幼学琼林》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一部分“典故”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典故的由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泽及枯骨”的由来。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内容、了解“泽及枯骨”典故。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泽及枯骨”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
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搜集相关资料及典故,拓宽视野。
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一部分“典故”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典故的由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剪须和药”的由来。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内容、了解“剪须和药”典故。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剪须和药”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传统节日、习俗等。
2.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等。
3. 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剪纸、瓷器等。
4. 传统美德:如孝道、礼仪、诚信等。
5.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经典著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传统艺术和美德。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2.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3. 第三课时:传统艺术。
4. 第四课时:传统美德。
5. 第五课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经典著作。
2. 学生能够理解并实践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和道德观念。
3. 学生能够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4.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和欣赏传统艺术。
5.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教科书。
2. 参考资料:相关书籍、文章、案例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4. 实践活动材料:如剪纸、毛笔、墨水等。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趣味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初中心理正确对待考试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考试的意义和目的,认识到考试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评价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
2. 培养学生正确的考试心态,克服考试焦虑,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考试技巧。
教学重点:1. 考试的意义和目的2. 正确的考试心态3. 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考试心态2.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案例3. 小组讨论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考试是什么?”引发学生对考试的思考。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理解考试的意义和目的。
二、讲解考试的意义和目的(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课件讲解考试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认识到考试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评价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
2. 教师举例说明考试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
三、培养正确的考试心态(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考试焦虑现象,让学生认识到考试焦虑是一种正常心理反应。
2.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克服考试焦虑,提高自我信心。
3. 教师分享一些缓解考试压力的方法,如深呼吸、正面暗示、合理规划时间等。
四、讲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课件讲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竞争与合作既对立又统一。
2. 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3. 教师举例说明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五、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小组讨论材料。
2. 学生围绕“如何正确对待考试”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3.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正确的考试态度和竞争观念。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成语、历史人物、民间故事等。
(2)能够运用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简单的创作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1课:《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目标:1. 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分类、韵律、意境等。
2. 学习并鉴赏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如《静夜思》、《春晓》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诗词的基本知识介绍。
2. 诗词鉴赏方法讲解。
3. 经典诗词鉴赏。
第2课:《成语故事》1. 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学会正确使用成语。
2. 学习并鉴赏几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如“掩耳盗铃”、“画蛇添足”等。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成语的来源和含义介绍。
2. 成语故事鉴赏。
3. 成语游戏活动。
第3课:《历史人物》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孔子、秦始皇、诸葛亮等。
2. 学习并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贡献,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历史人物介绍。
2. 历史人物事迹和贡献讲解。
3. 历史人物角色扮演活动。
第4课:《民间故事》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民间故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2. 学习并鉴赏这些民间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 民间故事介绍。
2. 民间故事鉴赏。
3. 民间故事续编活动。
第5课:《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介绍。
第17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 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激——揭示课题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 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三、品——还原诗情(一) 、出示:自学要求: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 “徘徊” “渠” “如许” ,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 、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三) 、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四) 、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1、引导学生质疑。
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 ,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池水清澈读书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己亥杂诗》(之五)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初步理解诗的意思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的感受和理解。
2、通过对比阅读, 感受诗人豁达的胸襟, 思辨的智慧, 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陶冶。
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2、背景介绍3、理解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 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 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 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名句赏析5、小结: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 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 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6、拓展提高(课件:读写训练)7、朗读并背诵诗歌(指导)8、课后拓展课下再找更多的关于朱熹和龚自珍的诗背诵。
第18课诗词两首《放言》一、教学目标:1、理解《放言》所表达的哲理, 了解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
2、了解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
二、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二、放言五首赏析1、让学生看注释, 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教师范读诗文, 以此感染学生。
3、串讲课文(讨论式) 。
问:诗文上阕提出了什么" 决狐疑" 的方法分析:首先否定了“钻龟” , “祝蓍”这一类做法。
接着用如何鉴别玉石和辨别木材间接地告诉了这个方法。
明确:这个方法就是历史, 就是时间。
它们可以透视一切伪装, 一切虚假, 一切欺骗的本来。
问:下阕借用周公和王莽的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观点和感情(让学生看注解4和注解5) 学生复述周公和王莽的典故。
是啊, 周公也有被人误解的时候, 王莽也有蒙蔽他人的时候。
诗人借此安慰朋友, 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同时发泄了自己内心的不平。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四、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浣溪沙》一、教学目标: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 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变迁、人生没有永恒的感慨。
那么在曾经贵为一国宰相的宴殊笔下,会留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浣溪沙》。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古诗词。
2、由学生积累过的《黄鹤楼》中慨叹时间的茫远、人生变化无常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导入对本词主题的理解与探讨。
3、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4、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词中所表现出的感慨抒怀之情。
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词的字面意思。
三、感悟深邃内涵四、布置作业网上查阅有关宴殊的资料,了解其生平。
通过网络资源、与同学的交流互动,拓展视野,增加积累。
第19课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这两首诗,初步理解诗的意思和蕴含的哲理,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的感受和理解。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诗人细腻的情思,思辨的智慧,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陶冶。
教学过程:1、听、读《琴诗》2、译文: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 如果说, 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 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呢?3、赏析:苏轼的《琴诗》,内容和形式都很特殊。
关于琴是什么样的,琴声又如何,作者是只字未提,而是分别以两句诗组成一联,每联先设一个假定的前提, 然后再提出疑问, 而这种疑问又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否定, 否定中又暗含了肯定的意思。
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言下之意,光有琴,婉转的琴声是不会自然发出来的;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也就是说, 再高明的琴师,没有琴,灵巧的手指是奏不出乐章的。
4、听、读《秋日》[注释](1)从容:不慌不忙。
(2)觉醒:醒。
(3)静观:仔细观察。
(4)春、夏、秋、冬四季。
(5)淫:放纵。
(6)豪雄:英雄。
5、[译文]心情闲静安适,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
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
静观万物, 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 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
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 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
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6、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万物静观皆自得。
人生在世也就那么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长,转眼间已进“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觉还没怎么活,人活着易,活出质量来难,在我看来,快乐的人生才是最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的人生。
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乐, 这里面的学问还真大。
常从朋友们的文章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烦恼, 多是悲情、伤感, 充满对现实的无奈与苦闷, 真正能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的实在不多。
反躬自问, 自我感觉是个活的快乐的人, 尽管生活中遇到了诸多的挫折与磨难, 在别人看来我应该是脸上挂满愁容的, 可事实恰恰相反, 我脸上的微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难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的心情阴晴不定了。
7、[析赏]日子闲散的时候, 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 往往一觉醒来, 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写闲散日子的从容、逍遥、快乐。
无挂无愁,每天都睡到日头高高的。
8、作者简介程颢(hào) 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生于湖北黄陂县。
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 ,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 。
“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 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 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
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
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 自幼深受家学熏陶, 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第20课汉服一、教学目标:1、认识汉服的形制,了解汉服的特点及发展演变过程。
2、引导学生学习搜集、阅读资料的方法,学会利用资料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3、激发学生喜爱研究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之间的了解,培养热爱各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认识汉服的特点、感受汉服的华美。
了解汉服的发展演变,体会其承载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汉民族简介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 ,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
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性的场合, 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通常会让礼仪小姐穿上旗袍。
但是你们可否知道, 旗袍并非汉族人的真正的民族服饰, 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服饰。
而真正的最正宗的汉人服饰, 却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时被迫灭亡, 今天, 我就来给大家揭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当然, 讲解历史之前, 我首先要给大家讲讲什么是汉服。
板书:华+夏=服饰+礼仪=汉族二、汉服定义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
板书:汉服: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三、汉服的基本特征1、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2、汉服与满服的区别3、汉服与和服、韩服的关系。
A 、和服、韩服是汉服的分支。
日本和韩国在古代都属于中华文化圈, 它们在历史上都曾经学习和借鉴过许多传统中国的文化,比如服饰、文字,政治制度,器物、科技发明等等。
B 、和服与汉服的关系C 、韩服与汉服的关系韩服和汉服的关系同样密切, 尤其是男子的服饰, 和汉服尤其相象。
韩国人又将韩服称为“明服” ,也就是中国明朝的服装。
汉服款式和图片展示四、插入图片序号和简介板书:汉服的基本特征:交领,右衽,宽袖,系带汉服的分支:和服、韩服第21课龙袍与官服一、教学目标:1、了解龙袍与官服的样子及象征意义,感受古代服饰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3、感受历史所赋予的服饰文化的政治内涵,培养学生对服饰文化的研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龙袍与官服的权利象征意义,感受古代服饰的政治内涵。
辨析不同时代官服的象征意义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龙袍(l óngp áo )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
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
帝王的礼服。
皇帝专用的袍。
又称龙衮。
因袍上绣龙形图案, 故名。
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
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
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 在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
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
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