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11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一)树木类
1.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子
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子、竹林
深为隐者所爱。
3.杨柳
“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4.梧桐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5.芭蕉
“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6.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
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
指孝顺双亲。
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
8.湘竹
诗词中常用湘妃竹(斑竹、湘竹、泪竹)意象来表达悲伤的情思。
岑参《秋夕罗山人弹三峡流泉》“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9.枫
枫意象最早出现于《楚辞·招魂》,它浸渍着抒情主体悲哀的情思。
后世诗人反复沿用,用以表现忧伤、愁虑的情感。
枫意象,累积着历代文人的愁苦悲怨,不论是送行惜别,还是思归怀人的作品,只要出现枫意象,境界就会一片愁云惨雾。
但在以自然美的吟赏为意旨的作品中,其涵义却是另外的情趣。
王昌龄《送张四》“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
(二)花草类
1.红叶
传情之物。
据唐人范摅《云溪友议》: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
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
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
2.黄叶
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黄叶常常指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
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
3.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
孟郊《感怀》:“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
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
”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5.芳草
“芳草”意象的运用,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意象之一便是香草。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以香草自喻,抒发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寓含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的追求信念。
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苏轼《蝶恋花》:“天涯何处无芳草。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晏殊《玉楼春》:“绿仰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
古典诗词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喻离别的愁绪;春草茂盛,春光撩人,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故也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草枯草荣,也常惜时,叹人生苦短之意。
6.落花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7.菊花
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多借菊花来寄寓诗人坚贞高洁的精神品质,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8.梅花
纯净洁白,不流于世俗,坚强不屈。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
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表现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9.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莲子”即“怜子”,“清如水”象征爱情的纯洁。
出淤泥而不染,更是超凡脱俗的象征。
10.咏絮
谓女子咏雪。
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东晋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其叔父要求比拟白雪,谢郎谓空中撒盐,而她答以柳絮因风起,深得谢安赏识。
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红楼梦》:“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
”“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咏诗才华。
(三)鸟兽类
1.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2.燕子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寓情之丰富,非其他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如欧阳修《采桑子》:“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韦应物《长安遇冯著》:“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如《诗经·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晏殊《破阵子》:“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等。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
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冯延巳·《蝶恋花》:“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张可久·《塞鸿秋·春情》:“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
”曹雪芹《红楼梦》:“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
”等,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
3.鹧鸪
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4.寒蝉
寒蝉(秋蝉)是悲凉的同义词。
唐人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头,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5.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
6.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
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
7.双鲤
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8.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辛弃疾《泌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9.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10.青鸟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
南唐中主李煜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11.沙鸥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12.乌鸦
乌鸦因形象不美,叫声难听,常用以描写荒凉之景,表凄清之情;也指“小人、俗客、庸夫”。
李白《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
13.哀猿
源于大自然对人的影响而积淀下来,内涵是哀愁凄厉。
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
杜甫《九日》:“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
”刘禹锡《竹枝词》:“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
14. 黄莺
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南美丽的春景。
(四)其他
1.残阳
夕阳残照,能引起无穷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感慨万千。
诗人笔下的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
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
《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以“夕阳”写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
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的《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都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朝思暮想而不得相见的伤感情思。
2.白云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
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诗人卧看行云,倦极而眠,借白云曲折的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刘长卿的《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白云自由不羁,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
如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白云寄托着诗人对刘十六归隐生活的羡慕。
3.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4.月亮
(1)团圆和思念。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
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倾诉月下离散的痛苦。
月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
(2)故园。
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
(3)永恒。
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
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
(4)月是美的象征。
或利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思乡的
意象。
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游子流浪在外,思念家乡,总觉得无论什么事物都是故乡的好,连天上的月亮也是故乡的又圆又亮,“月是故乡明”是异乡游子对家乡深切思念的外现。
5.流水
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流水带着寒心默默退去,给人一种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
6. 细雨、烟雾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秦观“无边丝雨细如愁”,细雨绵绵,愁也弥漫。
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7.碧血
诗词中用于表示忠贞,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的意象。
郑元佑《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郑允端《读文山丹心集》“血化三年碧,心存一寸丹。
”
8.陇水
意象是以思乡为意蕴,写征人的流离之苦,思归之痛。
罗隐《陇头水》“借问陇头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
”李白《秋浦歌》“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
9.砧杵
源于古代制衣的方式。
古人制衣须将生丝织成的绢用木杵在石砧上捣软成熟丝,方能便于制衣。
每当秋风起时,捣衣之声,或回荡于水边,或飘扬于路旁,不禁令人秋怀倍增。
其含义多有闺中“别怨”,因远行人不知何日才能归家;更多的是表达“征客愁心”,征客听到捣衣声,则会兴怀乡之愁。
其情感基调是哀愁。
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
10.登临
包括登高(山)、登台、登楼,是一个人体动作意象。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人们每逢心中愁思郁结,情绪难平时,每每登高远望,试图消解块垒,但实际上却反而增加内心的忧思。
登临是一个极具张力的意象,叹老、思乡、怀人以及各种各样的情怀都可以与它建立联结,
是一个以忧念为基调的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
11.黄金台(燕台)
相传战国燕昭王为了罗致人才,筑台于易水之旁,上置黄金,延请天下名士。
于是四方贤良纷然归燕。
此事传为千古美谈,历代文人歌咏不绝。
黄金台意象就成为尊贤、用贤的象征。
12.山阳笛(邻笛)
源于晋向秀与嵇康的事迹。
嵇康被杀后,向秀因慑于司马氏集团的威压,被迫去洛阳应郡举,归时路过嵇康山阳旧庐,闻笛生思,悼怀故友。
之后,“山阳笛”意象就反复出现于伤悼旧友的作品中,用于抒写凄怨的悼友怀旧之情。
13.铜驼
宫门口的雕塑铜驼,是王室权威的标志。
王室衰微,铜驼也失去了气势。
它是王室兴亡的见证。
诗人用它来表达历史沧桑。
陈人杰《沁园春》“洛下铜驼,昭陵石马,物不自愁人替愁。
兴亡事,向清风把剑,清泪双流。
”元好问《寄钦止李兄》“铜驼荆棘千年后,金马衣冠一梦中。
”
14.黍离(禾黍)
周室本都镐京,后因乱衰微,镐京渐成废墟。
一位东周大夫因事去故都,只见宫室故址,尽成禾黍之地,悲不自胜,遂唱《黍离》之歌。
后世于是把对故国的悲叹、忆念称为“黍离”之悲。
它是体现中华民族眷恋故国的意识的一个重要意象。
15.浮云
浮云浮游无依,浮云蔽月,本是自然现象,宋玉在《九辨》中用以比喻谗佞蒙蔽君王。
后世作者承袭了这个象征,不断仿用。
浮云意象有两种现成的涵义,一是奸邪势力,一是漂泊不定。
浮云的漂泊不定,既可以比喻人的行踪,也可以用作对时事、世事的写照。
不过,有些诗人在艺术创作中向它注入新的意义,如象征不堪一击的社会势力等。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杜甫《哭长孙侍御》“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
”李白《古风》“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
(五)时令节日
1.春
其最初的内涵是温暖、生命、兴盛。
后升华出富有人事哲理色彩的象征意义,如青春年华、男女情爱、美好理想等,寄寓的具体情感体验又如或叹惜红颜难驻,青春易逝,或惆怅佳偶不见,思虑煎人,或追寻安憩的家园,或憧憬人生的理想,或关心国运时世,或叹惜功名,惜春是古典诗歌中最动人心灵的旋律之一。
2.秋
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
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意象积淀着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
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
3.中秋
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4.重阳
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
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5.寒食
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该节由此而来。
“寒食”与冷清、萧条有关。
6.清明
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六)特定地点
1.长亭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
王实甫《西厢记》:“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抒发的也是离别的伤感。
2.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浸染着离情别恨。
屈原《九歌》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名句。
范成大《横塘》又有:“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
3.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4.柳营
指军营。
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
5.阳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为“阳关”。
6.柳岸
因“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