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实验最终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6
一、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类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包括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 探讨缺氧对血液颜色变化的影响。
4.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正常的有氧代谢,导致能量产生减少,进而影响细胞功能。
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观察机体对缺氧的反应,以了解缺氧对机体的具体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10只,体重20-25克。
2. 实验设备:呼吸机、显微镜、离心机、氧气分析仪、电子天平等。
3. 实验步骤:(1)分组:将1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乏氧性缺氧组、血液性缺氧组和组织中毒性缺氧组。
(2)乏氧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放入低氧环境中(氧浓度约10%)24小时,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3)血液性缺氧组:将小白鼠麻醉后,采用体外循环方法,使血液与低氧环境接触,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4)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氰化钠,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5)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
4. 数据收集与处理: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呼吸频率、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血液颜色变化等指标。
将数据输入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2. 血液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3. 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4. 正常对照组:呼吸频率正常,中枢神经系统无异常,血液颜色正常。
五、实验讨论1. 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缺氧时,机体为了增加氧气的摄入,呼吸频率会降低,以保证氧气供应。
2. 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缺氧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如嗜睡、昏迷等。
一、实验背景缺氧是机体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细胞代谢发生障碍的一种生理和病理状态。
缺氧反应实验旨在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缺氧环境,观察动物机体对缺氧的反应,探究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的影响,为临床医学和生理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熟悉缺氧反应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观察动物在不同缺氧环境下的生理反应。
3. 分析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的影响。
4. 探讨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健康昆明小白鼠20只,体重20克左右,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
2. 缺氧模型制备:1) 乏氧性缺氧:将小白鼠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广口瓶中,瓶口用密封胶塞封住,模拟低氧环境。
2) 血液性缺氧:向小白鼠腹腔内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模拟血液性缺氧。
3) 组织中毒性缺氧:向小白鼠腹腔内注射5%氰化钠溶液,模拟组织中毒性缺氧。
3. 观察指标:1) 呼吸频率和深度:实验过程中,每5分钟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呼吸频率和深度。
2) 皮肤和黏膜颜色:观察小白鼠皮肤和黏膜的颜色变化,判断缺氧程度。
3)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观察小白鼠的反应速度、协调性等神经行为变化。
4) 血液pH值和氧分压:实验前后分别采集小白鼠血液,测定pH值和氧分压。
四、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逐渐减慢,深度加深,皮肤和黏膜颜色变暗,出现紫绀。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反应速度减慢,协调性下降。
血液pH值下降,氧分压降低。
2. 血液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加快,深度加深,皮肤和黏膜颜色变淡,出现苍白。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反应速度减慢,协调性下降。
血液pH值下降,氧分压降低。
3. 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加快,深度加深,皮肤和黏膜颜色变暗,出现紫绀。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反应速度减慢,协调性下降。
血液pH值下降,氧分压降低。
五、讨论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低氧环境下,小白鼠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来提高氧气的摄入量,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
缺氧实验最终报告
实验名称:缺氧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缺氧对人体的影响,了解缺氧的症状和影响,提高对缺氧的认识和警惕。
实验方法:使用面罩降低供氧浓度,模拟高海拔地区或其他缺氧环境,让实验对象体验缺氧的感受。
实验过程:在实验室内,让实验对象穿戴好面罩后,将供氧浓度调至低于标准的10%左右,保持一段时间。
实验对象在实验过程中被监测心率、血压、呼吸及氧气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实验者可以实时记录实验对象的感受及症状。
实验结果:
实验对象在面罩内呼吸困难,感觉到空气浑浊,头晕乏力,出汗,甚至有些人有恶心的感觉。
实验者记录到实验对象们的呼吸速率加快,心率增加,甚至有些实验对象出现了脸色泛白的情况。
而实验对象的氧气饱和度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实验分析:缺氧的症状与表现主要取决于其引起的低氧血症的程度和时间。
较轻的缺氧可能仅表现为呼吸加速,头晕和不适等症状,而较重的缺氧可能导致行动障碍和意识丧失,并对人体内器官产生严重损害和影响。
此次实验的供氧浓度较低,没有造成氧气饱和度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但部分实验对象仍然出现了不适和心率加快的症状。
实验结论:缺氧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在高海拔等特殊环境下,更需要重视缺氧对身体的影响。
在这些环境下,让人体适应这些缺氧环境是当务之急,可以通过长时间的适应性锻炼来弥补缺氧的影响。
同时,在进行户外运动和攀登等活动时,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如选择合适的装备和途中休息等。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对动物生理功能的影响;2. 探讨缺氧对动物细胞呼吸作用的影响;3. 分析缺氧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生物体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无法满足其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气量。
本实验通过将动物置于缺氧环境中,观察其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的变化,以探讨缺氧对动物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2. 缺氧装置:密闭容器;3. 生理指标检测设备:呼吸频率计、心率计、体温计等;4.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葡萄糖等。
四、实验方法1. 将小白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2. 实验组置于密闭容器中,容器内氧气浓度控制在5%以下;3. 对照组置于正常环境中;4. 每隔一定时间,分别对两组小白鼠进行生理指标检测,包括呼吸频率、心率、体温等;5. 观察实验组小白鼠的生命活动变化,如活动能力、进食情况等;6.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组小白鼠取出,观察其生存状态。
五、实验结果1. 生理指标检测结果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白鼠的呼吸频率、心率、体温等生理指标进行了检测。
结果显示,实验组小白鼠的呼吸频率、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体温也有所下降。
具体数据如下:呼吸频率(次/分钟):实验组(60±5),对照组(150±10)心率(次/分钟):实验组(80±5),对照组(200±10)体温(℃):实验组(36.5±0.5),对照组(37.5±0.5)2. 生命活动变化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组小白鼠的生命活动变化。
结果显示,实验组小白鼠活动能力明显下降,进食情况减少,部分小白鼠出现昏睡现象。
3. 生存状态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组小白鼠取出,观察其生存状态。
结果显示,实验组小白鼠中有5只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缺氧导致的细胞呼吸障碍。
六、实验分析1. 缺氧对动物生理功能的影响本实验结果显示,缺氧会导致动物呼吸频率、心率降低,体温下降。
这是由于缺氧导致细胞呼吸作用受阻,能量供应不足,进而影响动物的生理功能。
一、实验目的1. 研究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2. 探讨缺氧条件下不同器官系统的适应机制。
3.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或器官因氧供应不足而引起的生理、生化变化。
缺氧可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本实验主要研究乏氧性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体重20克左右的健康小白鼠4只。
2. 实验仪器:耗氧量测定装置、缺氧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 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1. 缺氧模型建立:将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加入5g钠石灰,密闭瓶口,使瓶内氧气浓度降低至10%以下。
2. 实验分组:将小白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只。
3. 实验步骤:(1)实验组:将实验组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记录缺氧时间,观察呼吸、心跳、体温、血液颜色等生理指标变化。
(2)对照组:将对照组小白鼠放入正常环境中,记录生理指标变化。
4.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1. 呼吸:实验组小白鼠在缺氧过程中,呼吸逐渐减弱,最终停止呼吸。
对照组小白鼠呼吸正常。
2. 心跳:实验组小白鼠在缺氧过程中,心跳逐渐减慢,最终停止心跳。
对照组小白鼠心跳正常。
3. 体温:实验组小白鼠在缺氧过程中,体温逐渐下降,最终降至冰点以下。
对照组小白鼠体温正常。
4. 血液颜色:实验组小白鼠血液颜色呈暗红色,对照组小白鼠血液颜色呈鲜红色。
六、实验分析1. 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缺氧导致呼吸减弱,最终停止呼吸。
这可能是因为缺氧使呼吸中枢受到抑制,导致呼吸肌无力。
2. 缺氧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缺氧导致心跳减慢,最终停止心跳。
这可能是因为缺氧使心脏功能受到抑制,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3. 缺氧对体温的影响:缺氧导致体温下降,最终降至冰点以下。
这可能是因为缺氧使机体散热增加,导致体温调节功能紊乱。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对生物体的影响;2. 掌握缺氧实验的操作方法;3. 分析缺氧对生物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生物体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生理功能受到抑制的现象。
本实验通过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了解缺氧对生物体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小鼠(体重20-25g,雌雄不限);2. 缺氧装置(圆柱形玻璃管,底部为封闭,顶部为开放);3. 缺氧气体(氮气);4. 计时器;5. 生理盐水;6. 记录本。
四、实验方法1. 将小鼠放入缺氧装置中,使小鼠处于缺氧状态;2. 记录小鼠进入缺氧装置后的时间;3. 观察小鼠在缺氧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如呼吸、活动、意识等;4. 当小鼠出现意识丧失时,立即停止实验,观察小鼠的生命体征;5. 实验结束后,记录小鼠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频率等。
五、实验结果1. 小鼠在缺氧过程中,呼吸逐渐变浅,频率减慢,活动逐渐减弱,意识丧失;2. 实验结束后,小鼠的生命体征消失,表现为死亡;3. 记录小鼠在缺氧过程中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频率等。
六、实验分析1. 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呼吸和活动方面,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小鼠的呼吸和活动逐渐减弱,直至死亡;2. 缺氧导致小鼠生命体征消失,说明缺氧对小鼠的生命活动具有极大的危害;3. 本实验结果表明,缺氧对生物体具有严重的生理影响,应尽量避免缺氧现象的发生。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 缺氧对生物体具有严重的生理影响,应尽量避免缺氧现象的发生;2. 缺氧实验操作简单,结果可靠,可应用于生物体生理功能的研究。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缺氧时间,避免对小鼠造成过大的伤害;2. 实验结束后,应立即进行生理指标检测,以便分析缺氧对生物体的影响;3.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九、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缺氧程度对生物体生理功能的影响;2. 探讨缺氧对生物体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3. 研究缺氧对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1篇一、实验概述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缺氧环境对生物体生理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构建缺氧实验模型,观察小鼠在缺氧环境下的生理指标变化和行为表现,分析缺氧对生物体的影响机制。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健康成年小鼠,体重20-25克,共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设备:缺氧箱、生理信号采集系统、运动轨迹记录仪、呼吸频率计、心跳速率计等。
3. 实验方法:(1)将实验组小鼠放入缺氧箱中,保持箱内氧气浓度低于5%;(2)对照组小鼠在正常氧气环境中生活;(3)记录实验过程中小鼠的生理指标,包括呼吸频率、心跳速率、运动轨迹等;(4)观察小鼠在缺氧环境下的行为表现,如活动能力、反应速度等;(5)实验结束后,对小鼠进行生理学检查,包括血液指标、组织器官等。
三、实验结果1. 生理指标变化:(1)呼吸频率:实验组小鼠的呼吸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缺氧环境下小鼠的呼吸频率加快,以增加氧气摄入;(2)心跳速率:实验组小鼠的心跳速率明显快于对照组,表明缺氧环境下小鼠的心脏负担加重,心率加快;(3)运动轨迹:实验组小鼠的运动轨迹明显不如对照组,说明缺氧环境下小鼠的活动能力下降。
2. 行为表现:(1)活动能力:实验组小鼠的活动能力明显下降,表现为行走缓慢、步态不稳等;(2)反应速度:实验组小鼠的反应速度变慢,对刺激的反应迟钝。
3. 生理学检查:(1)血液指标:实验组小鼠的血液氧气饱和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缺氧环境下小鼠的血液携氧能力下降;(2)组织器官:实验组小鼠的心脏、肝脏等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说明缺氧对小鼠的生理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
四、结论1. 缺氧环境对小鼠的生理和行为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呼吸频率、心跳速率、运动轨迹、活动能力和反应速度等方面的异常;2. 缺氧环境下,小鼠的心脏、肝脏等器官出现损伤,表明缺氧对小鼠的生理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3. 本实验结果提示,缺氧环境可能对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产生长期影响,应引起重视。
一、实验概述本次实验旨在探讨病理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及其耐受性。
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缺氧环境,观察小鼠在不同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分析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进一步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结果1. 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在乏氧性缺氧条件下,小鼠呼吸频率逐渐加快,呼吸幅度增大,肺通气量增加。
随着缺氧程度的加深,呼吸频率进一步加快,肺通气量显著增加。
这表明乏氧性缺氧对呼吸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促使机体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肺通气量来代偿缺氧。
2. 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在乏氧性缺氧条件下,小鼠的中枢神经系统逐渐出现兴奋和抑制现象。
初期,小鼠表现为精神亢奋、活动增加;随着缺氧程度的加深,小鼠出现意识模糊、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等现象。
这表明乏氧性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 缺氧对血液颜色的影响在乏氧性缺氧条件下,小鼠的血液颜色逐渐由鲜红色变为暗红色。
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小鼠的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即发绀。
这表明乏氧性缺氧导致机体缺氧程度加重,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增多。
4. 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1)个体差异:实验中发现,较小的小白鼠因个体发育不完全,大脑对呼吸中枢更不敏感,故其缺氧能力常大于较大的小白鼠,即存活时间更长。
(2)缺氧瓶的密闭性:缺氧瓶的密闭性越好,进入其中的氧就越少,小白鼠存活时间就越短,反之亦然。
(3)钠石灰:钠石灰用于吸收瓶中CO2以排除CO2的干扰。
实验中发现,钠石灰不能有效地吸收CO2,使瓶中存有低浓度CO2,从而促进呼吸,导致本组小白鼠的存活时间比前几个班各组的更长。
三、结论1. 乏氧性缺氧对呼吸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促使机体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肺通气量来代偿缺氧。
2. 乏氧性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导致小鼠出现精神亢奋、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等现象。
3. 乏氧性缺氧导致机体缺氧程度加重,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增多,出现发绀现象。
病理生理缺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类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观察缺氧时机体的生理指标变化,探讨缺氧的发生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为临床缺氧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若干只。
2、实验仪器:缺氧瓶、测氧仪、血气分析仪、电子秤、计时器等。
3、实验药品:亚硝酸钠、氰化钾、一氧化碳等。
三、实验方法1、低张性缺氧实验将小鼠放入装有一定量氮气的缺氧瓶中,造成低氧环境。
每隔一定时间观察小鼠的呼吸、口唇颜色、活动情况等,并记录时间。
达到预定时间后,取出小鼠,立即测定其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2、血液性缺氧实验给小鼠腹腔注射亚硝酸钠,造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观察小鼠的表现,如黏膜颜色、呼吸频率等。
一段时间后,测定相关血液指标。
3、循环性缺氧实验通过结扎小鼠的部分血管,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观察小鼠的行为变化、皮肤温度等。
随后进行血液和组织的相关检测。
4、组织性缺氧实验给小鼠注射氰化钾,抑制细胞呼吸。
密切观察小鼠的症状和体征。
适时检测血液和组织的氧利用情况。
四、实验结果1、低张性缺氧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小鼠呼吸逐渐加快加深,口唇颜色逐渐变紫绀,活动减少。
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血液中红细胞增多。
2、血液性缺氧注射亚硝酸钠后,小鼠黏膜迅速呈现咖啡色,呼吸急促。
血液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升高,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降低。
3、循环性缺氧结扎血管后,小鼠局部皮肤温度降低,出现水肿,行为迟缓。
该部分组织的血液灌注量减少,氧供不足。
4、组织性缺氧注射氰化钾后,小鼠很快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
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下降。
五、实验讨论1、低张性缺氧是由于外界氧分压过低导致的缺氧。
在这种情况下,机体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来试图摄取更多的氧气,但由于氧供不足,仍会出现一系列缺氧症状。
2、血液性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的性质或数量改变,导致携氧能力下降。
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使得血红蛋白失去了携氧能力,从而引起组织缺氧。
一、实验背景缺氧是指机体在氧气供应不足或组织利用氧气障碍的情况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反应异常。
为了研究缺氧对生物体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复制缺氧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过程中呼吸、黏膜和血液色泽的变化,并分析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和体温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复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的动物模型,观察缺氧过程中呼吸、黏膜和血液色泽的变化;2. 通过测定耗氧量和小鼠的存活时间,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3. 了解温度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缺氧耐受的影响以及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三、实验方法1. 复制缺氧动物模型:采用氯丙嗪、冰浴降温、CO中毒、亚硝酸盐等方法,分别复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的动物模型;2. 观察指标:记录小鼠的呼吸频率、黏膜和血液色泽变化、存活时间等;3.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缺氧条件下小鼠的呼吸频率、黏膜和血液色泽变化、存活时间等指标的差异。
四、实验结果1. 复制不同原因造成的不同缺氧类型小鼠,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呼吸频率和存活时间的变化;2.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动物耐受缺氧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存活时间和总耗氧率有显著性差异;3. 给小鼠注射氯丙嗪、冰浴降温可显著降低总耗氧率,延长其存活时间(p<0.01);4. CO中毒、亚硝酸盐可显著缩短小鼠存活时间,降低呼吸频率;5. 美兰可以缓解亚硝酸盐对小鼠的作用,已定程度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延缓呼吸频率的下降。
五、结论分析1. 缺氧对生物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黏膜和血液色泽变化、存活时间缩短等。
本实验结果表明,缺氧会导致生物体出现明显的生理反应,影响其生存能力;2.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耐受具有显著影响。
在缺氧条件下,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可降低生物体的耗氧量,延长其存活时间;3. CO中毒和亚硝酸盐对缺氧耐受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CO中毒和亚硝酸盐均可导致生物体呼吸频率降低、存活时间缩短,提示在缺氧环境下,应尽量避免CO中毒和亚硝酸盐的暴露;4. 美兰对缺氧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一、实验背景缺氧是机体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生化反应。
为了研究缺氧对机体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动物模型,通过模拟缺氧环境,观察动物在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变化,为临床医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的分类原则;2. 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的表现以及呼吸节律和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规律;3. 观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不同,外界环境温度不同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4. 了解临床应用冬眠及低温疗法的意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体重20克左右的健康小白鼠4只;2. 实验仪器:耗氧量测定装置一套,125ml带密封胶塞的广口瓶、1ml注射器,钠石灰,氯丙嗪,生理盐水,亚硝酸钠溶液,美兰;3. 实验步骤:(1)低张性缺氧: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2只,分别作以下处理:甲鼠腹腔内注入0.25%氯丙嗪0.1ml/10g;乙鼠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0.1ml/10g。
甲鼠注射氯丙嗪以后再放入冰浴盆中冰浴直至老鼠进入人工冬眠为止。
上述处理后,将小白鼠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广口瓶内,然后塞紧瓶塞,连通测氧耗装置。
开始计时,观察并记录上述指标,以后每3min重复观察上述指标一次,直至动物死亡。
(2)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取小白鼠2只,观察正常表现后,分别向腹腔内注射5%亚硝酸钠0.5ml,甲在注射亚硝酸钠后,立即腹腔注射1%美兰0.1ml;(3)低温缺氧:取小白鼠2只,将其中一只放入-10℃的冰箱中,另一只作为对照组;(4)冬眠缺氧:取小白鼠2只,将其中一只腹腔内注入0.25%氯丙嗪0.1ml/10g,另一只作为对照组。
四、实验结果1. 低张性缺氧:甲鼠死亡时间为40分钟,乙鼠死亡时间为60分钟;2.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甲鼠死亡时间为20分钟,乙鼠死亡时间为30分钟;3. 低温缺氧:冰箱中的小白鼠死亡时间为15分钟,对照组小白鼠死亡时间为120分钟;4. 冬眠缺氧:注射氯丙嗪的小白鼠死亡时间为60分钟,对照组小白鼠死亡时间为120分钟。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2. 掌握实验动物缺氧模型的建立方法。
3. 分析缺氧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在氧气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的情况下,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和生理功能紊乱的病理过程。
实验生理缺氧实验通过模拟动物缺氧环境,观察缺氧对生理功能的影响,探讨缺氧的病理生理机制。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雄性SD大鼠6只,体重200-250g。
2. 仪器设备:缺氧箱、呼吸频率计、心率计、血压计、血氧饱和度计、电子天平、生理盐水、麻醉剂、戊巴比妥钠、氧气、二氧化碳、乙醚等。
四、实验方法1. 动物分组:将6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
2. 缺氧模型建立:将实验组大鼠置于缺氧箱中,关闭进气口,使箱内氧气浓度逐渐降低至5%以下。
对照组大鼠置于正常环境中。
3. 缺氧过程中生理指标监测:在缺氧前后,分别监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
4. 缺氧后生理指标变化分析:观察实验组大鼠缺氧后生理指标的变化,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五、实验结果1. 呼吸频率:实验组大鼠在缺氧过程中呼吸频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心率:实验组大鼠在缺氧过程中心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血压:实验组大鼠在缺氧过程中血压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血氧饱和度:实验组大鼠在缺氧过程中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六、实验讨论1. 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缺氧过程中实验组大鼠呼吸频率明显增加,可能是由于缺氧导致呼吸中枢兴奋性增强,从而使呼吸频率加快。
2. 缺氧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缺氧过程中实验组大鼠心率明显增加,血压明显降低,可能是由于缺氧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心肌收缩力减弱,从而使心率加快、血压降低。
缺氧实验报告
缺氧是指机体在一段时间内接收到的氧供应不足以满足其生理需要,导致氧的需求量超过供应量。
缺氧会对机体的正常功能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包括呼吸、心血管、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功能障碍。
为了研究缺氧对机体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暴露实验动物(小鼠)于低氧环境,模拟缺氧的情况,观察并记录其生理和行为变化,为进一步研究缺氧的病理机制提供实验数据。
实验方法如下:
1. 实验动物选择:选取健康的小鼠作为实验对象,确保动物处于相对相似的生理状态。
2. 应激制造:将小鼠置于容器中,容器内放置干燥的氮气,通过控制氮气流量和时间,使小鼠暴露在低氧环境中,模拟缺氧的情况。
3. 观察记录:在实验开始前,记录小鼠的生理指标,包括体重、呼吸频率和心率等。
在缺氧前后的不同时间点,观察和记录小鼠的生理和行为变化,如呼吸急促、行动困难、运动能力下降等。
4. 数据处理和分析:将记录的生理和行为变化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缺氧前后的差异,在统计学上进行显著性检验。
实验结果显示,在缺氧条件下,小鼠呼吸频率明显增加,心率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变化。
同时,小鼠的行为表现也发生了变化,包括活动减少、运动能力下降等。
与正常状态相比,缺氧使小鼠的生理活动受到明显的抑制。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初步了解了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究缺氧对不同系统的影响,并深入研究缺氧的病理机制。
总结起来,缺氧会对机体的生理和行为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模拟缺氧的实验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过程。
这项实验为进一步研究缺氧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实验基础。
缺氧实验报告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通过对小鼠置于缺氧环境中进行实验,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和行为的影响,并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步骤:将20只小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
第一组小鼠置于正常氧气浓度的环境下,作为对照组;第二组小鼠置于缺氧环境下,缺氧时间为5分钟,然后恢复到正常氧气浓度下。
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的运动轨迹、呼吸频率、心跳速率等生理指标,并记录数据和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在缺氧环境下,小鼠呼吸频率和心跳速率均明显加快,运动轨迹也较为混乱。
在恢复到正常氧气浓度后,小鼠的各项生理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而对照组小鼠的各项指标则一直保持正常范围内。
实验结论:缺氧环境对小鼠的生理和行为都有明显的影响,包括呼吸频率、心跳速率和运动轨迹等,这些指标的异常表现出小鼠在缺氧环境下逐渐失去正常的行为和生理反应。
在实验结束之后,小鼠恢复到正常氧气浓度下,各项指标也逐渐恢复了正常状态,这说明缺氧对小鼠的影响具有可逆性,但如果在缺氧环境中长时间暴露,可能会对小鼠造成严重的生命危险。
综上所述,缺氧对小鼠的影响是有明显的影响的,所以在任何
涉及到动物实验以及人类氧气提供方面,都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同时,缺氧实验也为人类氧气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意见。
缺氧实验报告结果缺氧实验报告结果缺氧是指环境中氧气浓度低于正常水平的情况。
在人类生活中,缺氧通常与高海拔地区、潜水、高山攀登等活动相关。
然而,缺氧对人体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为了深入了解缺氧对人体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缺氧实验,以下是实验报告的结果。
实验设计:我们选取了20名年轻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实验对象,他们被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的志愿者被要求在一个密闭的房间中暴露在低氧环境中,氧气浓度为15%。
对照组的志愿者则在正常的室内环境中进行活动。
实验过程:实验持续了72小时,期间志愿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测试。
他们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被记录下来。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心理测试,以评估志愿者的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
实验结果:1. 生理指标变化:实验组志愿者在缺氧环境中的生理指标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他们的血压和心率显著升高,而血氧饱和度则显著降低。
此外,他们的呼吸频率也明显增加。
这些结果表明,缺氧环境对人体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有着明显的影响。
2. 认知功能下降:在心理测试中,实验组志愿者的认知功能明显下降。
他们在记忆力、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志愿者在完成认知任务时更容易出现错误和犯错。
3. 情绪状态变化:缺氧环境对实验组志愿者的情绪状态也有一定的影响。
他们报告了更多的焦虑和压力感受,情绪波动也更加明显。
与此同时,他们的情绪稳定性下降,更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
讨论与结论:缺氧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心血管和呼吸系统。
实验结果表明,缺氧环境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和情绪状态变化。
这些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相符,进一步验证了缺氧对人体的负面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缺氧的情况,如高海拔旅行、登山和水下潜水等。
因此,了解缺氧对人体的影响对我们保护自己的健康至关重要。
此外,这些研究结果也为相关领域的医疗和应急救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缺氧实验最终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缺氧对生物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缺氧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
二、实验步骤及方法1.实验材料准备a.实验器材:缺氧室、计时器、氧气传感器、心率监测设备等。
b.实验材料:实验对象、缺氧气体等。
2.实验操作步骤a.将实验对象放入缺氧室中,记录开始时间。
b.打开缺氧室的开关,排除室内的氧气,使实验对象处于缺氧状态。
c.分别记录实验对象的心率和血压等生理指标,并观察其身体状况和心理变化。
d.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对象的安全和健康状况,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e.随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并按照实验时间点进行标记。
3.结果分析a.通过观察实验对象的身体状况和心理变化,分析缺氧对生物体的影响。
b.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计算实验对象的心率和血压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缺氧对生物体的心理影响:实验对象在缺氧环境中表现出焦虑、紧张和恐惧等心理状态,表情紧张,行为异常等。
2.缺氧对生物体的生理影响:实验对象的心率明显增加,血压升高,并伴随出汗、呼吸急促等生理变化。
3.缺氧时间对生物体影响的关系:实验对象在不同时间段的缺氧下,心率和血压的升高程度不同,呈现时间-作用关系。
综上所述,缺氧会对生物体的心理和生理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长期处于缺氧环境下,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逆转的危害。
五、实验结论本实验研究表明,缺氧对生物体有明显的心理和生理影响,特别是心率和血压的升高。
因此,在高海拔地区或缺氧环境下,人们需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减少对健康的损害。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缺氧对生物体的影响的了解,并对在缺氧环境下保护身体健康提出了建议。
但是本实验仅仅是简单的模拟实验,真实条件下的缺氧情况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探讨不同类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和病理生理机制。
3. 通过实验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如呼吸频率、心率、血液pH值等。
4. 分析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小白鼠(体重20克左右)10只。
2. 实验仪器:呼吸频率计、心率计、血液pH计、注射器、玻璃管、缺氧装置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5%亚硝酸钠溶液、1%美兰溶液、1%氰化钾溶液等。
三、实验方法1. 将小白鼠随机分为五组,每组2只。
2. 第一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3. 第二组(低张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放入缺氧装置中,通过通入氮气使氧气浓度降低至5%以下,持续观察其生理指标变化。
4. 第三组(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放入缺氧装置中,通入一定浓度的一氧化碳,持续观察其生理指标变化。
5. 第四组(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组):将小白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持续观察其生理指标变化。
6. 第五组(氰化钾中毒性缺氧组):将小白鼠腹腔注射1%氰化钾溶液,持续观察其生理指标变化。
7. 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液pH值等生理指标变化,直至动物死亡。
四、实验结果1. 对照组:小白鼠生理指标无明显变化。
2. 低张性缺氧组:呼吸频率和心率逐渐加快,血液pH值降低。
3.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组:呼吸频率和心率明显加快,血液pH值降低,动物死亡时间约为30分钟。
4.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组:呼吸频率和心率逐渐加快,血液pH值降低,动物死亡时间约为40分钟。
5. 氰化钾中毒性缺氧组:呼吸频率和心率迅速加快,血液pH值降低,动物死亡时间约为10分钟。
五、实验分析1.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缺氧会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生理和病理生理反应,如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血液pH值降低等。
2. 不同类型缺氧的影响:低张性缺氧和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对机体的影响较为相似,表现为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血液pH值降低。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2. 掌握缺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分析缺氧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规律。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由于吸入气体中氧含量不足,导致机体组织、细胞缺氧的状态。
缺氧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包括:呼吸、循环、神经、消化等系统。
本实验通过观察缺氧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分析缺氧对人体的影响规律。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2. 实验仪器:氧气浓度测定仪、心率监测仪、血压计、呼吸机、显微镜等;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氧气、二氧化碳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志愿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人;2. 实验前准备:实验前,对志愿者进行身体检查,确保其身体状况良好;3. 缺氧实验操作:(1)实验组:将志愿者置于密闭的实验舱内,通过调节呼吸机,使舱内氧气浓度降至15%;(2)对照组:将志愿者置于正常环境下,保持舱内氧气浓度为21%;4. 实验观察:(1)呼吸频率、深度变化;(2)心率、血压变化;(3)血液pH值变化;(4)细胞形态变化;5.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五、实验结果1. 呼吸频率、深度变化:实验组志愿者在缺氧环境下,呼吸频率逐渐增加,呼吸深度逐渐减小,与对照组相比,呼吸频率增加约20%,呼吸深度减小约30%;2. 心率、血压变化:实验组志愿者在缺氧环境下,心率逐渐增加,血压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心率增加约20%,血压降低约10%;3. 血液pH值变化:实验组志愿者在缺氧环境下,血液pH值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降低约0.1;4. 细胞形态变化:通过显微镜观察,实验组志愿者细胞形态出现肿胀、核固缩等现象,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形态变化明显。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 缺氧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本实验结果表明,缺氧对人体生理功能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呼吸、循环、神经、消化等系统功能紊乱;2. 缺氧程度与生理功能变化的关系:本实验中,缺氧程度越高,生理功能变化越明显;3. 缺氧对人体的影响规律:缺氧首先影响呼吸系统,导致呼吸频率、深度变化,进而影响循环系统,使心率、血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神经、消化等系统功能紊乱。
缺氧实验报告結論总结和结论缺氧实验是通过控制氧气的供应量来模拟机体缺氧的情况,以研究缺氧对生物体的影响和适应机制。
本次实验通过调节实验室气氛中氧气浓度的比例,观察小鼠在缺氧环境中的生理和行为反应,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设计和方法实验采用了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将其置于一个封闭的实验箱内,通过调控实验箱内氧气控制系统的设定,实现不同浓度的氧气供应。
实验前,我们给小鼠注射了适量的镇静剂,以减少其对缺氧环境的应激反应。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小鼠的行为、监测其生理指标以及采集组织样本,来评估小鼠在缺氧环境下的生理状况。
结果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小鼠在缺氧环境中出现了一系列反应,包括呼吸急促、活动能力下降、精神状态异常等。
同时,我们在实验箱内设置了氧气浓度的控制设备,通过改变氧气浓度的供应比例来模拟不同程度的缺氧。
我们发现,随着氧气浓度的逐渐降低,小鼠的呼吸急促程度增加,运动能力显著下降,甚至出现晕厥、抽搐等症状。
这些结果与我们的研究假设相符,即缺氧会对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生理指标的监测,包括小鼠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结果显示,在缺氧环境中,小鼠的心率明显增加,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
这些指标的变化也印证了缺氧对生物体的影响,并提供了有关机体适应缺氧的一些线索。
另外,我们还采集了小鼠的组织样本,进行了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
通过免疫组化、基因表达分析等实验手段,我们发现在缺氧环境下,小鼠的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增加,炎症反应被激活,并观察到了一些调控缺氧适应的基因的表达变化。
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缺氧对生物体的影响,并为进一步探究机体缺氧适应机制提供了线索。
结论通过缺氧实验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缺氧会对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包括呼吸急促、运动能力下降等。
2. 缺氧引起了小鼠的心率增加、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生理指标的变化。
3. 缺氧导致了小鼠细胞损伤加重、炎症反应激活以及一些调控缺氧适应的基因表达变化。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对生物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2. 掌握缺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分析缺氧对实验动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生物体在一定时间内,因氧气供应不足而导致的生理功能异常。
本实验通过建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实验动物生理指标的影响,从而探讨缺氧对生物体的危害。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小鼠,体重20-25g,雌雄不限。
2. 仪器:缺氧箱、电子天平、生理指标检测仪、显微镜、注射器等。
3. 药品:生理盐水、缺氧试剂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 缺氧模型建立:将实验组动物放入缺氧箱中,调节氧气浓度为10%,持续处理2小时;对照组动物在相同条件下放置,但不进行缺氧处理。
3. 生理指标检测:实验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进行以下生理指标检测:(1)体重:用电子天平称量动物体重。
(2)心率:使用生理指标检测仪检测动物心率。
(3)呼吸频率:观察动物呼吸次数。
(4)血氧饱和度:使用生理指标检测仪检测动物血氧饱和度。
(5)血红蛋白含量:使用显微镜观察动物血红蛋白含量。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理指标差异。
五、实验结果1. 体重:实验组动物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心率:实验组动物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呼吸频率:实验组动物呼吸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血氧饱和度:实验组动物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血红蛋白含量:实验组动物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六、实验结论1. 缺氧对实验动物生理功能有显著影响,表现为体重、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
2. 缺氧可导致实验动物生理功能紊乱,对生物体造成危害。
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5年9月17日
带教教师:
小组成员:
专业班级:临床医学二大班
缺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的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
分别复制三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设备
小鼠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 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取小鼠四只,标记编号(甲,乙,丙,丁)分别称重记录
甲:NS(10g)
腹腔注射乙:%水合氯醛(10g)放进缺氧装置中
丙:1%咖啡因(10g)等待10min
每2min记录呼吸频率
死亡((记录时间及耗氧量,甲鼠尸体待留)→计算耗氧量
观察皮肤颜色,活动度
丁:放入缺氧装置,40℃水浴锅放入装小鼠缺氧瓶,记录死亡时间,活动状态以及耗氧量
②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小鼠一只):检查装置气密性,连接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将一只小鼠放入广口瓶,然后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先取甲酸放
入试管内,再加入浓硫酸1ml。
连接加热试管(用酒精的间断加热,加速CO产生,不可使液体沸腾)观察记录一般状况*
观察记录如下: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3、亚硝酸中毒缺氧(小鼠一只)
观察记录一般状况
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观察记录如下: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4、取出甲鼠及2,3实验小鼠尸体部分肝叶进行对比,记录颜色。
五、实验结果
表2.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乏氧性缺氧)
六、分析与讨论
1、各种模型所致缺氧的发生机制。
(1)乏氧性缺氧(低张性缺氧):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为基本特征的缺氧。
原因有:
吸入气氧分压过低
外呼吸功能障碍
O 2
和度↓
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机体缺氧
(2)血液性缺氧(等张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引起的缺氧。
原因有: ①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贫血。
②CO 中毒 CO+血红蛋白=HbCO(亲和力极高增加其余三个血缺氧
③NaNO2形成 ↑ HbFe3+OH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3)组织性缺氧:指由于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所引起的缺氧。
氰化物中毒时,氰化物进入机体后分解出具有毒性的氰离子,抑制细胞内酶的活性,使呼吸链酶活力降低,同时氰离子能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结合,阻止其还原成二价铁,使传递电子的氧化过程中段,导致细胞不能利用血液中的氧而造成内窒息,导致组织细胞用氧障碍。
药物对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抑制
线粒体功能和结构损伤组织对氧的利用减少,静脉血氧分压。
血氧含量呼吸酶合成减少
2、各种缺氧对呼吸、中枢神经系统有何影响血液颜色有无不同,为什么
(1)呼吸系统
①代偿性反应:以低张性缺氧时呼吸系统的变化最明显。
PaO2↓呼吸中
枢兴奋
呼吸加深加快肺泡通
气量↑
肺通气量增加是对急性低张性缺氧的最重要代偿反应。
②损伤性反应:
A. 高原肺水肿缺氧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肺毛细血管内压增高,回心血量增加和肺血量增多,加上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使肺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不均一→非炎性漏出;肺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肺水肿→氧弥散障碍→PaO2↓
B. 中枢性呼吸衰竭PaO2<30mmHg 抑制呼吸中枢,肺通气量减少
在本次低张性缺氧试验中,小鼠先是由于代偿机制的存在,呼吸频率保持正常;过了一段时间后,躁动不安,呼吸加快;又过了一段时间,呼吸急促,最终死亡。
小鼠在密闭瓶中随着呼吸的进行,瓶中氧分压降低,所以鼠体内血氧含量降低,引起代偿性反应,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引起呼吸加快,增加肺泡通气量和肺泡气氧分压。
随着实验进行,瓶中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大于氧分压降低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兴奋作用,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小鼠死亡。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中,小鼠呼吸先加快后又减慢,最后休克直至死亡。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是氧的210倍,而碳氧血红蛋白难以解离,使Hb失去携氧的能力,而且HbCO的存在还抑制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阻碍氧的释放和传递,造成机体急性缺氧血症。
因此,轻度一氧化碳中毒时小鼠代偿性呼吸加深加快以增大呼吸面积、提高氧的弥散,胸廓运动幅度增大,胸内负压增高,有利于氧的摄取和运输。
随着实验进行,高浓度的CO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二价铁结合,直接抑制细胞内呼吸,引起脑缺血,使小鼠休克,最后死亡。
亚硝酸钠中毒性试验中,Hb中的二价铁在氧化剂的作用下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价铁血红蛋白症。
一方面血红蛋白丧失携带氧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剩余的二价铁与氧的亲和力,使氧离曲线左移,氧不易释放,造成缺氧。
轻度中毒时,小鼠出现代偿性反应,呼吸加快;随着实验的进行,小鼠发生严重缺氧,呼吸变慢,口唇青紫,昏迷,最后死亡。
氰化物中毒性缺氧实验中,氰化物进入机体后分解出具有毒性的氰离子,抑制细胞内酶的活性,使呼吸链酶活力降低,同时氰离子能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结合,阻
止其还原成二价铁,使传递电子的氧化过程中段,导致细胞不能利用血液中的氧而造成内窒息。
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敏感,故大脑首先受损,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
(2)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抑制
(烦躁、激动、判断力下降)(疲劳、嗜睡、昏迷)急性缺氧、慢性缺氧、严重缺氧(PaO2<28mmHg)可以产生严重程度不同的CNS功能障碍
血液颜色有不同
因为形成的血红蛋白不同: A. 低张性缺氧(暗红)-----脱氧血红蛋白
低张性缺氧时进入血液的氧减少,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减少,血氧含量减少。
动静脉的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某一数值时,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即发绀。
B. 一氧化碳中毒(樱桃红)-----碳氧血红蛋白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且co比o2更易与Hb结合,当co与Hb分子中的某个血红素结合后,将增加其余三个血红素对氧的亲和力,使Hb结合的氧不易释放,同时co还可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使2,3-DPG生成减少,进一步加重组织缺氧。
HbCO增多,所以小鼠肝脏血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C. 亚硝酸钠中毒(咖啡色)------羟化高铁血红蛋白
亚硝酸钠吸收入血,使大量的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中的三价铁与羟基结合牢固,失去结合氧的能力,而且当血红蛋白分子中的四个亚铁离子中有一部分被氧化成三价铁后,剩余的二价铁虽能结合氧,但不易解离,使氧离曲线左移,使组织缺氧。
因生成高铁血红蛋白所以小鼠肝脏血皮肤粘膜呈咖啡色。
D. 氰化物中毒(玫瑰红)------氧合血红蛋白
组织性缺氧时,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缺氧。
氰化物中毒时,CN-与细胞色素aa3铁原子中的配位键结合,形成氰化高铁cyt aa3,是细胞色素氧化酶不能还原,失去传递电子的功能,呼吸链中断,生物氧化受阻,导致细胞用氧障碍。
由于组织对氧的利用减少,静脉血氧分压,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都高于正常,使毛细血管中氧合血红蛋白较正常时多,使小鼠肝脏血皮肤粘膜呈玫瑰红色。
3、讨论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1)环境温度。
当环境温度升高时,机体内的酶活性增加,促进机体代谢,机体耗氧量随之增加,耗氧量高,耐受性低。
在乏氧性缺氧试验中,丁小鼠放置在缺氧瓶内,并且置于40℃的水浴锅中,属于高温环境,此只小鼠是此组试验中存活时间最短的,高温增加了机体酶活性,代谢增快,呼吸频率增加,缺氧耐受性减低。
(2)机体的机能状态。
机体的机能状态不同,机体的代偿能力就不同,所以机体可以通过呼吸、循环和血液系统的代偿反应增加组织的供氧,代偿反应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每个小鼠对缺氧的耐受性也不一定相同。
(3)咖啡因和水合氯醛。
咖啡因具有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作用,可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机体代谢率增加,组织耗氧量增加,降低机体对缺氧的耐受。
水合氯醛有中枢抑制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水合氯醛后,中枢活动功能受到抑制,小鼠处于安静状态,能量需求减少,组织耗氧量减少,缺氧耐受增强。
七、结论
(1)当环境温度升高时,机体内的酶活性增加,促进机体代谢,机体耗氧量随之增加,耗氧量高,耐受性低。
(2)水合氯醛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小鼠的活动减少,机体的代谢减慢,呼吸中枢抑制,呼吸频率减慢,导致耗氧量减少,小鼠存活时间延长,增加了机体的缺氧耐受性,水合氯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缺氧。
咖啡因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呼吸中枢兴奋,呼吸频率增加,导致耗氧量增加,小鼠提前死亡,机体的缺氧耐受减弱。
(3)缺氧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重要影响,短时间轻中度缺氧机体会有代偿反应,长时间缺氧或严重缺氧会对机体造成损伤,应该减少缺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