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牧歌》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74.92 KB
- 文档页数:8
初中音乐欣赏课《牧歌》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牧歌的音乐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通过学习牧歌,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体验牧歌的美学价值,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牧歌的概念与特点2. 牧歌的演唱技巧3. 牧歌的代表作品欣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牧歌的基本特点,能够欣赏和评价牧歌。
2. 教学难点:牧歌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方法1. 欣赏法:通过聆听、观看牧歌表演,让学生感受牧歌的魅力。
2. 讲解法:讲解牧歌的概念、特点和演唱技巧。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牧歌演唱,体验牧歌的美学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牧歌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牧歌的风格特点。
2. 讲解:介绍牧歌的概念、特点和演唱技巧,引导学生了解牧歌的历史背景。
3. 欣赏:播放牧歌代表作品,让学生分析、评价牧歌的音乐特点。
4. 实践:分组进行牧歌演唱,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演唱技巧,感受牧歌的情感表达。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欣赏和研究牧歌。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描述牧歌的音乐特点,理解牧歌的文化内涵。
2. 学生能够参与牧歌的演唱,展现出一定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3. 学生对牧歌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在课后继续欣赏和研究。
七、教学资源1. 音频、视频资料:牧歌演唱片段、相关纪录片等。
2.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生的音乐教材,介绍牧歌的相关知识。
3. 乐器:吉他、口琴等便于携带的乐器,用于现场演示。
八、教学环境1. 教室: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音响设备、投影仪等。
2. 座位安排:采取圆桌式或小组合作式座位,便于学生交流讨论。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牧歌的概念与特点,欣赏代表作品。
2. 第二课时:讲解牧歌的演唱技巧,分组进行实践演唱。
3. 第三课时:总结牧歌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欣赏任务。
十、课后作业2. 学生可组成小组,选择一首牧歌进行深入学习,了解其历史背景、演唱技巧等,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牧歌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作品《牧歌》,加深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理解,感受蒙族人民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增强热爱家乡和生活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演唱,并配以讨论、欣赏、分析探究等活动/方法,学生能够了解长调的音乐特点,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的音乐特点,掌握其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的演唱特点。
并能够用悠扬抒情的情绪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热爱家乡和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蒙古族民歌风格,掌握《牧歌》演唱特点。
难点:分辨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请同学演唱各地区民歌,并提问:各地歌曲风格都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因为地区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歌曲风格,有的细腻婉转,有的活泼跳跃、有的高亢嘹亮。
顺势揭示课题《牧歌》。
(二)初步感知1.教师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描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牧民放牧的情景。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情绪悠扬舒展,很是宽广抒情。
(三)学唱歌曲1.发声练习(常规发声/依据歌曲元素进行发声),教师提醒学生采用“呜”和“啊”的声音进行发声练习。
2.教师带领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和旋律。
3.学生分组进行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4.全班学生一起演唱,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欣赏与分析1.教师播放其他蒙古族民歌,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创作与展示1.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可以用乐器、舞蹈等方式表现《牧歌》的主题。
2.各组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热爱程度的提高。
2.学生在演唱、欣赏、分析、创作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3.学生对《牧歌》的学习效果的评估。
五、教学资源1.音响设备:播放歌曲、音乐。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牧歌》教学设计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牧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学习《牧歌》,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与舞蹈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1. 欣赏《牧歌》音乐作品,感受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
2. 学习《牧歌》的舞蹈动作,体验音乐与舞蹈的和谐统一。
3. 了解《牧歌》背后的文化内涵,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1. 感受《牧歌》的音乐特点,理解其艺术价值。
2. 学会《牧歌》的舞蹈动作,展现民族风采。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牧歌》的音乐内涵,把握其风格特点。
2. 熟练掌握《牧歌》的舞蹈动作,达到动作与音乐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牧歌》的背景、作曲家及表演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欣赏《牧歌》:完整播放《牧歌》音乐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
3. 分析《牧歌》:引导学生关注《牧歌》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速度等,深入理解其艺术价值。
4. 学唱《牧歌》:教唱《牧歌》,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体会音乐的美感。
5. 练习舞蹈动作:教授《牧歌》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在音乐中舞动,体验音乐与舞蹈的和谐统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牧歌》:复习上节课学唱的《牧歌》和舞蹈动作,巩固所学知识。
2. 舞蹈排练:分组进行舞蹈排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舞蹈水平。
3. 合奏《牧歌》:组织学生进行合奏,检验学习效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课堂展示: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展示,鼓励他们自信地展现自己的才艺。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牧歌》的音乐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掌握《牧歌》舞蹈动作的情况。
3. 学生在课堂展示中的表现及团队协作能力。
2024年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蒙古族民歌《牧歌》。
教材的章节为《音乐欣赏与表现》,具体内容为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演唱技巧以及《牧歌》的词曲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培养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2. 学习《牧歌》的歌词和旋律,掌握其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通过对《牧歌》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蒙古族民歌的演唱技巧,如颤音、滑音等。
教学重点:《牧歌》的歌词、旋律及演唱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音响设备、钢琴、歌词和乐谱、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音乐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蒙古族风光和民俗照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新课内容学习(15分钟)(1)介绍蒙古族民歌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
(2)讲解《牧歌》的歌词、旋律及演唱技巧。
(3)示范演唱《牧歌》,引导学生注意演唱技巧。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位同学担任“小牧民”,其他同学为其伴唱,共同完成《牧歌》的演唱。
4. 例题讲解(5分钟)选取《牧歌》中的一个典型乐句,分析其旋律走向和演唱技巧。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模仿例题中的乐句,进行演唱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记《牧歌》的歌词和旋律。
(2)运用所学演唱技巧,录制一段《牧歌》的演唱音频。
2. 答案:(1)歌词:略(2)旋律: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蒙古族民歌《牧歌》的演唱技巧。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蒙古族民歌,如《天边》、《敖包相会》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蒙古族民歌的演唱技巧,如颤音、滑音等。
初中音乐《牧歌》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牧歌》教学设计课型: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年级:七年级上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选自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教材分析:《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五声宫调式,一段体(单乐段)结构,旋律优美,音乐上带有舒展辽阔的特征,意境深远,给人留有无限想象空间。
曲调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旋律在高音区,以“5”为骨干音,唱得悠扬飘逸;第二乐句在中音区,以“1”为骨干音,唱得浑厚平稳,塑造出一望无际辽阔草原的美丽意境。
教学目标:1、研究演唱《牧歌》,能以自然舒展的声音,深情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文化及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唱歌曲能够感受、体验蒙古族长调歌曲独特的艺术特点。
3、结合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体验四声部合唱中人声音色特点及蒙古族长调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用自然舒展的声音唱好《牧歌》。
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2、长调歌曲演唱时的气息控制;3、二声部合唱。
教学准备:钢琴、口风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老师播放视频《蒙古草原》片段,让学生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并引导学生思考内蒙古的音乐文化。
二、聆听作品,整体感知,突破难点,学唱歌曲1、初听,感受歌曲。
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歌曲的感受。
2、复听歌曲,感知歌曲的速度、节奏、情绪。
老师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速度、节奏和情绪,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3、再次聆听歌曲,学生小声跟唱歌曲。
老师引导学生注意唱歌时的节奏和气息控制,并让学生跟唱歌曲,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蒙古族长调歌曲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掌握唱好《牧歌》的技巧。
设计意图:在演唱处理环节,通过加入歌词和动作,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意境和情感,同时感受歌曲旋律和歌词之间的联系,以及动与静的和谐之美。
初中音乐欣赏课《牧歌》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牧歌》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及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情感。
3. 通过学习《牧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牧歌》的背景及特点介绍2. 《牧歌》的旋律分析3. 《牧歌》的节奏、节拍分析4. 《牧歌》的演唱及演奏技巧5. 欣赏《牧歌》相关的音乐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牧歌》的风格特点、表现手法及演唱演奏技巧。
2. 教学难点:《牧歌》的节奏、节拍变化及音乐术语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牧歌》的背景、风格特点、表现手法等。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或演奏《牧歌》,学生跟随模仿。
3. 对比法:欣赏《牧歌》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其异同。
4.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牧歌》的欣赏心得及演奏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牧歌》的背景及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牧歌》的风格特点、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
3. 示范:教师演唱或演奏《牧歌》,学生跟随模仿,体会音乐的美感。
4. 对比欣赏:欣赏《牧歌》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其异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牧歌》的欣赏心得及演奏技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牧歌》的风格特点及演唱演奏技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欣赏其他民族音乐作品,提高音乐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听课、提问、讨论等,评估学生对《牧歌》的兴趣和投入程度。
2. 演唱/演奏表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演唱或演奏《牧歌》的表现,评估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技巧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以此考察他们的合作能力和音乐欣赏水平。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学生对《牧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4. 是否有必要调整教学计划或重复讲解某些知识点?5. 如何进一步改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欣赏能力?八、拓展活动:1. 参观民族音乐博物馆或文化中心,了解民族音乐的历史和乐器。
蒙古族民歌《牧歌》优质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材第三章《民族音乐》中第二节《草原之韵》,详细内容围绕蒙古族民歌《牧歌》展开。
通过学习《牧歌》,让学生解蒙古族音乐特点,感受草原文化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蒙古族民歌《牧歌》旋律、节奏及歌词。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认识和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解蒙古族风土人情,培养跨文化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蒙古族民歌《牧歌》旋律、节奏及演唱技巧。
2. 教学重点:掌握《牧歌》歌词内容,理解蒙古族音乐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歌词单、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蒙古族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草原壮丽。
随后,介绍蒙古族生活习俗,引出蒙古族民歌《牧歌》。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播放《牧歌》,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2)分析歌曲节奏、旋律特点,讲解歌词含义。
(3)示范演唱,指导学生跟唱。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分组,练习演唱《牧歌》。
(2)挑选部分学生进行演唱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4. 歌曲解析(15分钟)(1)分析《牧歌》歌词,解蒙古族风土人情。
(2)探讨《牧歌》所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蒙古族民歌《牧歌》2. 内容:(1)歌曲背景:蒙古族草原风光、生活习俗(2)歌曲特点:旋律、节奏、歌词(3)歌曲情感:对草原热爱、对生活赞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记《牧歌》歌词,并能熟练演唱。
(3)解其他蒙古族民歌,进行对比分析。
2. 答案:(1)歌词:略(2)节奏:以四分音符为主,节奏平缓;旋律:五声音阶,以级进为主。
(3)对比分析: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蒙古族民歌《牧歌》学习热情较高,但部分学生对歌曲节奏、旋律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蒙古族民歌《牧歌》。
该内容属于音乐课程中的民间音乐部分,具体章节为第五章“草原之歌”,详细内容包括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蒙古族民歌《牧歌》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熟练演唱。
2. 使学生了解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特点,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蒙古族民歌《牧歌》的旋律和节奏特点,以及歌词中的民族特色。
重点:熟练演唱《牧歌》,了解蒙古族民间音乐的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黑板、PPT课件。
学具:歌谱、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蒙古族草原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蒙古族民歌《牧歌》。
2. 新课内容:介绍蒙古族民歌《牧歌》的背景,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特点,引导学生学唱歌曲。
3. 实践环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位组长,带领组员练习演唱《牧歌》。
教师在旁边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
4. 例题讲解:针对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演唱《牧歌》,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蒙古族民歌《牧歌》2. 内容:a. 歌曲背景b. 旋律、节奏特点c. 歌词特点d. 演唱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录制演唱视频。
2. 答案:学生需在课后练习,录制演唱视频,下节课上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了解其他蒙古族民歌,比较其风格特点,提高音乐素养。
同时,组织一次蒙古族民歌演唱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与广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蒙古族民歌的特点,突出《牧歌》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牧歌》教学设计(5篇材料)第一篇:《牧歌》教学设计《牧歌》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蒙古族的地域及民族风俗特点,通过动听的旋律表达内心对蒙古族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在参与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体验歌曲辽阔的情绪和动感的旋律。
3.知识与技能: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牧歌》并初步了解无伴奏等知识教学重点: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歌曲的特点。
教学难点:无伴奏合唱及演唱声部。
教具:多媒体弦律线卡片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听曲进入教室,播放歌曲《天堂》,媒体展示广阔的大草原,感受草原和蒙古民歌的魅力。
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你们知道有哪些民族?刚才老师在大家进入教室的时候,播放了一首歌曲,大家知道这是哪个民族吗?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蒙古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著称,在辽阔的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牧羊生息,创造了辉煌的草原文化。
二、新课教授1.欣赏乐曲《牧歌》感受歌曲的意境美(提问:歌曲的速度?情绪?)2.分两组画一画歌曲旋律线3.交替合作的方式学唱歌谱,教师唱第一句,学生唱第二句,第一启遍完成后,再反过来练习。
(唱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4.有感情学念歌词(歌词与旋律之间的关系?总结,并介绍内蒙民歌和长调旋律特点)5.让我们跟着音乐,用刚才听辩的旋律演唱歌曲。
(介绍中外牧歌的区别:国外“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
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
(媒体展示))三、巩固提高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提问回答对比歌曲的异同和歌曲的声部等问题)回答:相同点:主旋律基本相同;表达的情绪,速度,节奏。
不同点:演唱形式是无伴奏合唱;歌词不同。
教师总结: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
无伴奏合唱中女高——天空的云女低——广阔的天空男高——洁白的羊群男低——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四、创编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完成一下的任务。
初中音乐《牧歌》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牧歌》这首民歌的由来、背景和内涵;•学会唱《牧歌》这首民歌,并注意歌曲的节奏;•通过合唱和伴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音乐感知能力;•学习如何演奏简单的乐器(如小钢琴、口琴)。
二、教学准备•讲解PPT;•《牧歌》伴奏音乐;•小钢琴和口琴;•教学录像或演示视频。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牧歌》的背景和内涵,首先可以放一段介绍该歌曲的视频或讲解PPT。
2. 学习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牧歌》这首民歌吧。
首先,老师可以先唱几句作为示范,学生们跟唱。
同时,老师可以教授节奏,让学生注意歌曲的节拍和唱法。
为了让这个环节更加生动、有趣和效果显著,可以采用分组唱、随机抽组等方式。
3. 合唱和伴奏当学生们已经比较熟练地唱出歌曲的歌词和节奏后,让他们分成小组,进行合唱和伴奏。
合唱时,老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唱段,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合唱中来。
同时,合唱时可以尝试加入三声部合唱,这样可以让整个唱课更加饱满、有层次感。
伴奏时,老师可以先演奏一遍伴奏曲式,然后再让学生根据伴奏进行演奏。
可以选择使用小钢琴或口琴进行简单伴奏演奏。
这样不仅可以为歌曲增加音乐元素,还可以使得整个课堂氛围更加喜悦、动感和活泼。
4. 演奏乐器最后一个环节是演奏乐器。
老师可以让学生选取小钢琴或口琴中的一种进行演奏。
钢琴初学者可以教导学生弹奏右手或者左手琶音,同时也可以教导学生如何调整钢琴音调,弹奏出自己想要的音调。
对于初学口琴的学生,在教授高低音调之前,先讲解口琴的构成和基本发音原理,引导学生自行尝试演奏简单的曲子。
四、教学评估在学完《牧歌》歌曲之后,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估:1.班级总结演唱《牧歌》的表演状况,老师可从组织纪律、齐唱度、唱感和档次等方面进行评价。
2.在课程结束后,用简单的测试题考察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点。
3.通过课堂表现、作品展现、个人会议等形式对具体学生进行点评,以此评估学生掌握程度和技能水平,以切实帮助学生提高。
《牧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牧歌》选自人教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四)的内容。
这也是本册教材中唯一以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教学内容的课,充分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中弘扬民族音乐的教育理念。
歌曲《牧歌》总体上可以看作是由词曲同步的两大句组成,旋律起伏不大,第三句有较强的对比性。
这首民歌有许多版本,今天学习的是经过安波整理的版本,由16个小节组成的方整结构。
歌词在语态上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
二、教学目标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我依据教学实际,从《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制定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了解我们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
(2)通过欣赏和学唱《牧歌》,感受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民歌独特的魅力。
(3)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增强学生热爱我国民族文化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3、知识与技能:(1)学习和了解音乐基础知识:换气符号、休止符的用处。
(2)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牧歌》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验蒙古族民歌风格,把握《牧歌》演唱特点并有情感的演唱歌曲。
2.难点: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族特点,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四、教学过程(一)学生随音乐进入课堂(二)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三)课前训练:1.单音模唱练习2.C大调音阶练习(上下行)1=C 2/41 - |2 - |3 - |4 - |5 - |6 - |7 - | i - |……||3.课前节奏巩固与学习(四)视频导入师:(争做好观众—环节) 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说说它是哪个民族的舞蹈?生:蒙古族舞蹈师:蒙古族的舞蹈热情奔放,吸引眼球,当然,蒙古族歌曲也更是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歌曲《牧歌》。
初中音乐歌曲《牧歌》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牧歌》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 通过学习《牧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歌曲《牧歌》的旋律特点和音乐风格。
2. 歌曲《牧歌》的歌词意境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歌曲《牧歌》的高音部分演唱技巧。
2. 歌曲《牧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牧歌》歌曲播放和歌词展示。
2. 教学用具:钢琴、吉他等乐器。
3. 学生分组:按性别和音域分组,以便于教学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牧歌》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 歌曲分析:讲解歌曲《牧歌》的旋律特点、歌词意境和表达方式。
3. 学唱歌曲:a. 分组学唱:根据学生的性别和音域,分组进行学唱练习。
b. 逐句教唱: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学唱,注意纠正发音和音准问题。
c. 合唱练习:分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受。
4. 歌曲演唱:a. 集体演唱:全班学生一起演唱《牧歌》,体会歌曲的音乐风格。
b. 个人展示:挑选部分学生进行个人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5. 教学拓展:a. 欣赏其他民族音乐:播放其他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b.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曲《牧歌》的音乐特点和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7. 作业:让学生课后复习《牧歌》,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为下次上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牧歌》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学生在合唱中的表现,包括节奏感、音乐感受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估,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方面。
2. 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收获、建议和改进意见。
七年级牧歌教案【篇一:牧歌教学设计】歌曲《牧歌》教学设计课题:《牧歌》教材版本:人音版初中八年级音乐下册课型:唱歌综合课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法、欣赏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马头琴教材分析:《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
通过学唱和欣赏,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目标: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的音色。
2、通过学唱歌曲《牧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个性和感情色彩,培养学生热爱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3、充分了解蒙古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民歌和无旋律伴奏的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歌曲的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音乐启发学生参与表演及创作,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过程:师生音乐方式问好1=c 2/4 1 2 3 |3 4 5| 5 6 5 4| 3 2 1‖同学们你们好,老师您好。
一、导入新课播放舞蹈视频《鸿雁》师:我国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歌曲,那么同学们知道刚才我们欣赏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吗?生:蒙古族。
师:那么你们对蒙古族还有那些了解?学生自由发言:蒙古族的风俗人情,特色乐器马头琴。
二、新授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蒙古族歌曲《牧歌》(板书)师:请同学们先聆听录音感受歌曲,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播放视频音乐)生:优美抒情的情绪,对家乡的无比热爱。
师用马头琴演奏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其音色。
发声练习(发声要求口腔打开,轻声高位,吸气的状态去歌唱)缓吸缓呼节奏练习1、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2、老师弹奏旋律,学生试唱歌词,注意引导学生唱准歌曲的节奏(引导学生划节拍掌握两拍半的节奏,纠正错误,直到唱会为止)。
3、在钢琴的伴奏声中,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齐唱。
师:请同学们现在分析一下歌曲《牧歌》是由几个乐句构成?并总结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牧歌》教案(精选9篇)《牧歌》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欣赏《牧歌》感受无伴奏合唱人声的艺术魅力,多声部效果的美感和内蒙古民歌优美的旋律。
教学重难点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相关文化1、通过老师介绍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
师: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蒙古族的风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2、了解我国的草原分布情况。
师: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在银幕上显示我国主要草原分布情况,教师用简短的歌曲来表现各地草原歌曲特点。
如:黑龙江的《乌苏里船歌》、内蒙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某某某的《塔里木河》、西藏的《青藏高原》)3、通过诗歌了解草原。
师:同学们能不能想到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呀?(展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诵。
4、了解蒙古族的舞蹈、盛会、乐器。
介绍舞蹈特点: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
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
(展示舞蹈图片文案)请几位同学上台学习抖肩、骑马两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师: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
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
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
二、新课学习1、感受歌曲《牧歌》,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歌曲的意境。
2、配乐朗诵《牧歌》歌词老师弹琴,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牧歌》歌词,注意朗诵的速度和节奏。
3、教师范唱,学生对照口型开口默唱,着重让学生尽快把握音乐的节奏、音准和速度。
4、全体同学跟琴轻唱,学会歌曲。
5、全班合唱《牧歌》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用“n音”唱旋律,一组用“lu音”唱旋律,一组用“a音”唱旋律,最后一组唱歌词,教师伴奏。
牧歌初中音乐教案3篇牧歌初中音乐教案篇1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品德和情操,还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
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音乐反思性教学则是指运用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从中归纳出成败得失,为不断优化后续教学提供重要的条件。
实践与研究证明,音乐实施反思性教学是教师自觉探索解决音乐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师自我学习,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音乐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结合我校音乐课教学设备和学生的音乐基础,实际上现阶段我们主要以歌唱课为主。
我的具体做法是:一、指导学生熟读歌词。
在进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
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三、读谱训练。
在识谱时先给学生标准音,即歌曲的调号。
当学生按标准音唱有一定的困难时可进行音阶训练。
由于学生音域窄,确实难以达到标准音时可以适当降调,并鼓励学生要经常练习音阶,达到拓宽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词。
这一步是前四步的综合训练。
首先教师应泛唱二至三遍让学生视听,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教唱在连接起来唱,以至圆满完成全部教唱。
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不能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自己识谱能力有限,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则难以纠正。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来喜爱音乐,热爱艺术。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音乐的反思性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心理出发,通过对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集体协作等多角度、多形式进行科学反思。
牧歌初中音乐课教案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蒙古族的民歌特色,通过学唱《牧歌》,进一步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和情感表达。
2. 通过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热爱。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牧歌》的学唱2. 无伴奏合唱《牧歌》的欣赏3. 蒙古族民歌特色的相关介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指导学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
2. 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引导法、互动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蒙古草原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询问学生对蒙古族的了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歌曲《牧歌》的学唱:(1)为学生播放《牧歌》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蒙古族的音乐风格。
(2)分析《牧歌》的旋律特点,讲解蒙古族民歌的长调演唱方式。
(3)教唱《牧歌》,引导学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注意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
(4)分组练习,让学生相互交流、借鉴,提高演唱水平。
3. 无伴奏合唱《牧歌》的欣赏:(1)为学生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的音频,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美感。
(2)分析无伴奏合唱的特点,讲解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的美感。
(3)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4. 蒙古族民歌特色的相关介绍:(1)介绍蒙古族的民歌特色,包括旋律、节奏、演唱方式等。
(2)介绍蒙古族的其他音乐形式,如马头琴音乐、蒙古族舞蹈等。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蒙古族民歌的特色和美感,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热爱。
六、课后作业1. 复习《牧歌》,加强演唱练习。
2. 深入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下节课分享学习心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感受蒙古族的民歌特色,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热爱。
初中音乐歌曲《牧歌》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牧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 通过学习《牧歌》,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牧歌》的曲调、节奏和旋律特点。
2. 歌曲《牧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民族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1. 歌曲《牧歌》的曲调、节奏和旋律特点。
2. 民族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四、教学难点:1. 歌曲《牧歌》的曲调、节奏和旋律的把握。
2. 民族音乐技巧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歌曲《牧歌》的乐谱和音响资料。
2. 准备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等。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牧歌》的音响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牧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新歌教学(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牧歌》的曲调、节奏和旋律。
2. 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把握歌曲的音准和情感。
三、歌曲分析(10分钟)1. 教师分析歌曲《牧歌》的曲式结构。
2. 教师讲解歌曲中的民族音乐技巧,如二胡的滑音、琵琶的弹挑等。
四、音乐实践(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演唱,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
2.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民族乐器演奏歌曲《牧歌》的片段。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歌曲《牧歌》的乐谱和音响资料。
3. 教师鼓励学生参加音乐比赛和演出,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六、教学过程【课堂活动】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牧歌》的MV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
2. 教师讲解歌曲《牧歌》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
3.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牧歌》,注意掌握歌曲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4. 教师针对学生演唱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5.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牧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6.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尝试将《牧歌》的风格运用到新的作品中。
初中音乐歌曲《牧歌》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牧歌》的背景、风格及音乐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3. 通过学习《牧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协作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牧歌》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2. 民族五声调式和声知识。
3. 音乐欣赏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歌曲《牧歌》的旋律演唱和民族乐器演奏。
2. 理解歌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牧歌》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音乐特点。
2. 学唱歌曲:教唱《牧歌》,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歌词含义。
3.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一部分演唱歌曲,一部分演奏民族乐器。
4. 合奏练习:全班同学一起练习演唱和演奏,体会协作乐趣。
5. 音乐欣赏:欣赏其他蒙古族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演唱《牧歌》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2. 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协作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创新意识。
1. 准备录音机、音响设备、乐谱和教学课件。
2. 准备民族乐器,如马头琴、蒙古笛等。
3. 准备相关的蒙古族文化资料和图片。
七、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牧歌》的背景、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2. 采用示范法,示范演唱和演奏《牧歌》。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分组演唱和演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步骤:1. 第一步:讲解《牧歌》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音乐特点。
2. 第二步:教唱《牧歌》,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歌词含义。
3. 第三步:分组练习,一部分演唱歌曲,一部分演奏民族乐器。
4. 第四步:合奏练习,全班同学一起练习演唱和演奏。
5. 第五步:音乐欣赏,欣赏其他蒙古族音乐作品。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牧歌》的音乐特点和蒙古族音乐文化。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牧歌的起源、特点和表现手法。
(2)学生能够欣赏并演唱牧歌,感受其音乐美和民族特色。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牧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聆听、演唱、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牧歌的起源及特点2. 牧歌的表现手法及风格3. 典型牧歌作品欣赏4. 牧歌创作技巧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牧歌音乐,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类型的音乐?它有什么特点?2. 讲解牧歌的起源及特点讲解牧歌的起源、流传地区、演唱形式等,使学生了解牧歌的基本知识。
3. 欣赏典型牧歌作品播放《草原夜色美》、《辽阔的草原》等牧歌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牧歌的音乐美和民族特色。
4. 分析牧歌的表现手法及风格通过分析牧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使学生了解牧歌的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
5. 小组合作,创作简单牧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牧歌。
6. 汇报展示各小组展示所创作的牧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民族音乐,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提问、回答问题、小组合作等。
2. 作品质量:评价学生创作的牧歌在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表现。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如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等。
五、教学资源1. 牧歌音乐作品:草原夜色美、辽阔的草原等。
2. 牧歌相关图片、视频等。
3. 教学课件。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欣赏、创作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牧歌的基本知识,感受牧歌的音乐美和民族特色。
《牧歌》教学设计
课型: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
年级:七年级上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选自人音
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教材分析:《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五声宫调式,一段体(单乐段)结构,旋律优美,音乐上带有舒展辽阔的特征,意境深远,
给人留有无限想象空间。
曲调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旋律在高音区,以“5”为骨干音,唱得悠扬飘逸;第二乐句在中音区,以“1”为骨干音,
唱得浑厚平稳,塑造出一望无际辽阔草原的美丽意境。
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牧歌》,能以自然舒展的声音,深情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文化及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唱歌曲能够感受、体验蒙古族长调歌曲独特的艺术特点。
3、结合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体验四声部合唱中人声音色特点及蒙古族长调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用自然舒展的声音唱好《牧歌》。
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
2、长调歌曲演唱时的气息控制;
3、二声部合唱。
教学准备:钢琴、口风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大家看一看,这是哪里?又让你想到了什么?
观看视频《蒙古草原》片段。
师:内蒙古是我国蒙古族人民的聚集地,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且音乐也极富草原气息,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蒙古族流传最广的民歌,听一听,在老师的歌声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式”的导入,把学生带入辽阔草原的情境中,由此引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引导下走进内蒙古大草原、走进内蒙古的民歌。
紧接着教师饱满、热情的范唱,更让学生对内蒙古长调民歌有了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聆听作品,整体感知,突破难点,学唱歌曲
1、初听,感受歌曲。
学生发言,谈感受。
2、复听歌曲,感知歌曲的速度、节奏、情绪。
师:歌曲为什么会会带给我们这么美的感受?
速度:慢
节奏:舒展、自由地
情绪:优美、抒情地
3、再次聆听歌曲,学生小声跟唱歌曲。
师:歌曲如此的舒展辽阔,缓慢悠长,那你在演唱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让我们打着节拍,跟唱歌曲,找出答案。
学生:节奏、气息的控制。
【设计意图】“课程目标”对过程与方法的第三条指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
”基于这样的理解,此环节在学生跟唱歌曲中,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生能发现歌曲的难点,即节奏和气息的控制,使学生印象深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4、歌曲难点教唱。
师:我们来视唱旋律,先来观察乐谱的第一小节,音符“ 5”出现了几次? (出示课件)
师:先唱第一个四分音符:
师:再唱下一个附点四分音符:
师:我们给它俩的上方加上连音线:
… …(依次出示课件)
指导学生划拍、慢速唱好的同时,启发学生感受此时加上连音线之后,音乐发生的变化,即同音相连时值拉长,形成一个长音,从而才使歌曲的节奏变得舒展悠长。
【设计意图】通过细致、到位的分析、视唱旋律,使学生感受到歌曲为什么会带给我们这么舒展悠长的感受,学生不仅学得扎实,而且能抓住歌曲的主要特点,此环节的精心设计,既突破了难点,又使学生真正的走进音乐。
5、完整视唱旋律,引领学生进一步挖掘音乐特点。
师:同学们发现前三小节的节奏有什么联系?
师:这种连续的在弱拍上的长音进行,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教师范唱歌曲第一乐句,并加上动作,启发学生理解音乐特点。
)
(学生参与体验:指导学生伸出右手,边唱边把手臂向前方慢慢打开,让歌声随着动作向前流动起来。
)
师总结:这种连续的在弱拍上的长音进行,不仅使旋律更加舒展悠长,还使旋律有一种始终向前流动的感觉,仿佛无边的天空在一直向前延伸。
【设计意图】在音乐课中,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讲解,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此环节的精心设计将知识融入到学生参与体验中,设计简单有效的动作,使学生在体验感知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实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三、演唱处理
1、加入歌词,完整演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意境美。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歌词与旋律之间的联系)
(学生参与体验:加入动作,指导学生唱第一乐句。
)
师:顺着你的指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朵朵白云悠扬飘逸。
师:再唱下一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你是怎么感受到的?是通过歌词还是旋律?
学生:旋律明显下沉,我们的视线仿佛一下子从天空落到了地面上,描绘了蓝天白云映衬下的辽阔草原。
2、体验歌曲动与静的和谐之美。
师:同学们歌声中的草原,好像缺少点生机和活力,这句在哪个地方最有动感?(出示课件)
学生:羊群。
师:在羊群的“羊”字上,出现了歌曲中最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像羊群在跑动,如果辽阔的草原、飘动的白云给人以平静和安宁的意境,那此时,地面上的羊群就代表大草原所孕育的生机和活力,使安静的草原多了几分灵动和生命力,让我们伸出手抚摸一下这只活泼灵动的小羊。
3、体验歌曲内在、丰富的情感美。
指导学生有声音位置地、有感情地读第二段歌词。
师:“爱煞人”是什么意思?
师:怎么唱出“爱煞人”的感受?
(教师示范优、劣对比的演唱,学生较易接受。
)
学生根据调整后的要求唱好:深情的、“爱煞人”要唱的轻,并注意渐慢和换气记号。
师:歌声中不仅唱出了对草原美景的陶醉,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师:唱出了对草原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以及对和谐生命的讴歌。
【设计意图】通过对歌曲动与静的分析、情感的处理,增强对歌曲意境的感受,使学生真正能体验美、感受美、鉴赏美,情感得到升华,能用深情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
四、为歌曲增配合唱声部
师:为了更好地衬托出草原的旷远与沉静,咱们挑战一下自己,尝试着为歌曲加入简单的二声部。
(1)视唱第二声部旋律,提示学生换气,要唱的平稳、连贯。
(2)指导学生用母音(lu),轻声高位地哼唱旋律。
(3)初步体验合唱效果,指导学生和着一段范唱音乐,全体学生
加入二声部旋律。
(4)加入口风琴伴奏,引领第二声部的音准,提升合唱效果。
【设计意图】为歌曲增配简单的二声部,旨在提升歌曲意境美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并为接下来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做好铺垫。
(本环节可视学生的演唱水平灵活安排,若生搬硬套,会成为课堂教学
的负担。
)
五、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师:以上是我们改编的《牧歌》,接下来,请欣赏由我国著名曲作家曲
希贤改编的一首《牧歌》,听一听,与我们学唱的《牧歌》有何不同?
1、初听歌曲,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介绍无伴奏合唱。
3、再次聆听,感受具有长调意境的无伴奏合唱的和谐美。
师:让我们循着图谱再次聆听歌曲,注意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声部,体会各声部音色、力度的变化,听一听,你所熟悉的《牧歌》的主旋律依次出现在哪个声部?(请学生分别举手示意)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欣赏,学生了解到民歌的创作与发展,加深体会具有长调意境的无伴奏合唱歌曲的艺术魅力,既开阔视野,又能认识到民歌与音乐创作间“源与泉”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热爱之情。
六、总结提升
师:今天学唱了一首《牧歌》,欣赏了无伴奏合唱《牧歌》,咱们来总结一下,《牧歌》的音乐特点是怎样的?
(1)速度:慢
(2)节奏:自由地
(3)旋律:悠扬、绵长
(4)结构:一段体(一般由两个乐句组成)
(5)唱腔:字少腔长
师:在蒙古大草原上有以上音乐特点的作品把它称为长调。
长调被称为“草原活化石”,2005年被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七、课堂小结
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不仅有悠远绵长的长调,还有曲调紧凑热烈的短调,如:歌曲《银杯》、《嘎达梅林》、《森吉德玛》等,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探究,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更多的关注和了解蒙古族音乐,关注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
李霞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第一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