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关于学习的基本理论,我们已经学习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现在我们要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建构主义是继认知主义后学习理论的又一场变革。它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建构主义者喜欢讲这样的一个童话故事:“鱼的故事”。鱼心目中出现的是“鱼化”了的鸟、牛和人。鱼只能依据自己的经验,建构对于新知识的理解。虽然这是一则夸张化得寓言,但是冷静的反思一下现实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寓言的影子。

这个故事形象的向我们揭示了建构主义的思想: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对世界赋予的意义,却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以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世界,建构主义者关心的是如何以自己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什么是建构:建构一词本用于建筑加工中,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把已有的零件、材料制成某种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引入“建构”的概念,把学学习过程比拟成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加工和处理,把新知识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联系,建构成认知的结构。

建构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

在建构过程中,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但不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而是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

下面,我们就从建构主义对知识的看法、对学习的看法、对学生的看法、对教师的看法、对教学的看法来全面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什么是知识呢?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我们首先会想到数学知识、语文知识、历史知识等不同学科的知识。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作为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成果,通常以书本等各种载体的形式存在,并为人类所共同拥有。当一个人通过各种载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贮存于头脑中时,知识便为个人所拥有,成为个体的知识。建构主义是如何看待知识的呢?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纯客观反映。知识不等于与绝对真理。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设,它并非绝对真理,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生变化,随着人类认识程度的深入,会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法则,需要具体情景对知识再创造。意思是知识并非绝对真理、万能的,能解决任何问题。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能够变通。例如:1+1=2?在某些情况下不成立。如一群羊+一群羊=?;一块橡皮泥+一块橡皮泥=?一桶水+一桶水=?

3、知识具有个体意义。虽然可以以文字符号把知识表达出来,但是不同的学习者对同一知识形式有不同理解,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100个人眼中有100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经验不同、每个人对自己的经验理解也不同,对外部知识的理解也就不同。

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虽然过于激进,但是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挑战,值得我们深思。课本知识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比较正确的解释而已,并非绝对正确。也不要把课本知识看成绝对权威。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

过自己的建构而获得的。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二、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完全否认心灵白板说,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1、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不是嗷嗷待哺的小鸟,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在学习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衣食住行,达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他们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是当问题一旦呈现在眼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推理和判断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在学生的学习中,学生的经验和认知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原有的灌输式的教学的一个理论假设就是学生是无知者,教师是传道者,学生接受老师的知识就是学习,有这样的认识必然导致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有自己的知识经验,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必然造成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尽相同。

2、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陶行知:接知如接枝。)

例如小学六年级“负数”的认识。它把小学阶段数的概念从自然数、小数、分数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范围。负数的应用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甚至是很抽象的。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找到学生生活经验中负数概念的生长点。比如学生熟悉的:天气的温度,冬天室内0上15度,室外0下10度。到做生意的盈利500元用正数表述;亏损500元用负数表示;到海平面以上多少米如何表示和海平面以下多少米如何表示。从而让学生理解负数的意义,让学生体悟到负数产生的原因,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与事物的理解,学生有自己的知识经验,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学生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可能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必然造成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尽相同。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于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的看法,洞察学生的想法的由来,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需要多交流彼此的想法,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萧伯纳:“苹果相互交流还是苹果,思想相互交流,就会更加丰富。”提倡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相互补充。

三、学习观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观体现出三个基本特点: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或书本现成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得到改造。

举例:学生以前学习的数字都正数。现在学了负数,理解了负数的含义。原来对数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就要拓宽,原有的认知结构就要重新调整。

因此,一方面,学习不仅是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还要分析其合理性,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另一方面,学习不仅是新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同时还意味着对原有的知识经验的改造。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传统观点把学习看做是每个学生单独在头脑中进行的活动,忽视学习活动应该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建构主义者认为,因为不同的学习者会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需要交流彼此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