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7
建构教案一、什么是建构主义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思考和构建来积极地构建新的知识和理解。
建构主义教学法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主动、积极参与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体验、合作等方式来主动地构建知识,并将之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这种教学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原则1.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2.经验和情境的重视:教师应该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和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实践等方式来积极地参与学习。
3.社会互动的重要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活动、合作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知识的主动构建:教师应该提供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构建知识,并将之应用于实际问题和情境中。
三、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1.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展示令人惊叹的现象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引导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提问、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理解。
3.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情境,例如实验室、实地考察、角色扮演等,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构建知识。
4.鼓励学生的表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在表达中学习,锻炼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5.创设评估方式:教师应该设计合适的评估方式,例如项目评估、综合评价等,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四、建构主义教学法的优势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构主义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构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通过实践操作和情境建构,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以下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几个关键步骤:
1. 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概念、技能和态度,以及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创设情境:根据学习目标,创设真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3. 引导探索: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4. 互动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协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 反思评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估,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以实现学习目标。
同时,教师也要转变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和全面发展。
幼儿园建构主义:游戏化学习与多感官体验教案一、引言在当代教育领域,幼儿园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游戏化学习和多感官体验教案更是备受推崇。
本文将从幼儿园建构主义教育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游戏化学习和多感官体验教案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幼儿园建构主义教育探究1. 什么是建构主义教育?建构主义教育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在幼儿园教育中,建构主义理念强调幼儿在游戏和多感官体验中主动探索和学习。
2. 游戏化学习在幼儿园建构主义教育中的地位游戏是幼儿主动参与并充满乐趣的活动。
通过游戏化学习,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言、数学、科学等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感官体验教案在建构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多感官体验教案将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感官融入教学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幼儿园的建构主义教育中,多感官体验教案可大大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体验建构主义教育的启示在实际教学中,幼儿园教师可以结合游戏化学习和多感官体验教案,为幼儿创造丰富、立体的学习环境。
通过各种游戏和体验性活动,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加强观察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每个幼儿实现个性化的发展目标。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作为一名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我深刻理解幼儿园建构主义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我将积极贯彻游戏化学习和多感官体验教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为幼儿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我相信,通过建构主义教育的实践,每个幼儿都能实现全面、深刻和灵活的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幼儿园建构主义教育中游戏化学习和多感官体验教案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全面评估和深入讨论,我们不仅对建构主义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幼儿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建构主义教学案例课例1:澳大利亚“门尼·彭兹中心小学”所作的教改试验(抛锚策略)试验班为六年级,有30名学生,教师名字叫安德莉亚,当前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
首先,安德莉亚鼓励她的学生围绕这一教学内容拟定若干题目,例如奥运会的历史和澳大利亚在历次奥运会中的成绩等问题。
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确定媒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要求学生用多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
经过一段时间在图书馆和Internet上查阅资料以后,其中米彻尔和沙拉两位小朋友合作制作了一个关于奥运会历史的多媒体演示软件。
在这个软件向全班同学播放以前,教师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和分析软件表现的内容及其特点。
播放后立即进行讨论。
一位学生说,从奥运会举办的时间轴线,他注意到奥运会是每4年召开一次。
另一位学生则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并不总是这样,例如1904年、1906年和1908年这几次是每两年举行一次。
还有一些学生则注意到在时间轴线的1916,1940和1944这几个年份没有举行奥运会,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年份没有举办奥运会?”有的学生回答,可能是这些年份发生了一些重大事情,有的学生则回答发生了战争,有的则更确切地指出1916年停办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40和1944年停办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协商,认为有必要对米彻尔和沙拉开发的多媒体软件作两点补充:①说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对举办奥运会的影响;②对奥运历史初期的几次过渡性(两年一次)奥运会做出特别的解释。
这时候有位小朋友提出要把希特勒的照片通过扫描放到时间轴上的1940年这点上,以说明是他发动了二次大战。
教师询问全班其他同学:“有无不同意见?”沙拉举起手,高声回答说:“我不同意用希特勒照片,我们应当使用一张能真实反映二次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例如大规模轰炸或集体屠杀犹太人)的照片,以激起人们对希特勒的痛恨”。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第1篇:建构主义和教学设计篇1: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一、建构主义——一种重要的学习哲学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建构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拿破仑时代的哲学家维柯(giambat tista vico),他曾经指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
从这以后许多人从事过与这一思想有关的研究。
从哲学角度看,建构主义扎根于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他认为,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的基本的认知原则(“范畴”)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
教学过程获得这样的现实映象。
为此,学生必须以某种方式从环境中获得信息,也就是说要对他进行“教学”。
这种朴素的观点认为,我们的感官就象照相机一样工作,即拍摄出世界是如何“真实地”作用于我们的脑的映象,并利用这一映象作为一种“地图”,即以出自该客体结构的略微不同的形式进行编码。
这种观点很快碰到许多概念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它忽略了世界的无限复杂性。
此外,详细的观察也表明,在所有的真实案例中,认知并不是这样进行的。
主体在进行认知时,积极地产出大量潜在的模式,而外部世界的作用则在于选择,即在排除其它模式时,强化其中的一些模式,建构主义的观点则强调,建构首先服务的是自身的目的:主体希望能控制他所感觉到的东西,以便从其首选的目标状态中排除一切与之相背离和产生干扰的东西,控制自身需要的并可以加以控制的事物模式,但是该模式只应包括主体的目标和行为相关的那些方面。
本世纪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和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当首推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杜威认为,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和事情怎样做有关的。
理解在本质上是联系动作的。
由此出发,他将立足于“行动”的学习与不确定情境中的探索联系在一起,正是情境内在独特的、积极的不确定性才能使探索存在并激励和指导着探索的前进。
显然,对于杜威,教育基于行动。
知识和思想只能形成于这样的情境,在该情境中,学习者必须使自己摆脱曾经对他们有意义且十分重要的经验(杜威:民主与教育,1916)。
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观第一篇: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观(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60-70年代迅速发展的心理学流派,由于其观点同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均不同,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心理学必须关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主观性、意愿和观点,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心理学家应该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等。
与此相应,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
所以,基本的学习观点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真正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中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
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
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的表现,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当中的生成。
基于这种观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点,便是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使学习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如何发展个人对世界意义的形成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看来,真正的学习关系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材料。
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
因此,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健全人格的过程。
可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只重视环境刺激、外显行为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只重视认知发展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不同的是,它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注重研究健康的、完整的人。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 学生能够运用建构主义原则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设计。
-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升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建构主义学习方法的兴趣和认同。
-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建构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 建构主义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
2. 教学难点:-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建构主义方法。
-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以一个与建构主义相关的案例或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简要介绍建构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新授- 讲解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如知识建构、情境学习、协作学习等。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建构主义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讨论建构主义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如问题设计、资源整合、评估方式等。
3. 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运用建构主义原则设计一个学习活动。
- 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活动设计,包括活动目标、内容、方法、评估等。
- 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设计,并进行互评。
4. 巩固- 对学生设计的活动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活动设计,提高学习效果。
5. 小结- 教师总结建构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应用方法。
-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建构主义学习对他们的影响。
6. 作业-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建构主义学习活动,并撰写活动方案。
四、板书设计1. 建构主义基本概念- 知识建构- 情境学习- 协作学习2. 建构主义学习活动设计方法- 问题设计- 资源整合- 评估方式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应用建构主义原则?- 学生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2. 学生反思:- 我对建构主义学习方法的了解程度如何?- 我在活动设计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 我从建构主义学习中获得了哪些收获?对今后的学习有何启示?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 学生在活动设计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目标:1了解皮亚杰提出的关键概念,如同化、顺应、客体永久性、守恒等。
2.理解前运算阶段幼儿的智力表现3.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开展理论分析案例4.了解维果斯基的"最近开展区理论〃,理解什么是"最近开展区〃。
教学重点:1.皮亚杰关于认知的全然观点。
2.理解"最近开展区〃的含义。
教学难点:1.皮亚杰认知开展理论对幼教育的指导。
2.把握"最近〃的范围。
教学时数:2课时作业:见本章学生作业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学生学习了认知开展理论和“最近开展区〃理论,有助于学生在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开展的根底上,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
【故事导入】强强今年两岁,一次爸妈带强强到大西北旅游,看到一排排挺拔笔直的白杨树,爸爸告诉强强这是白杨树,以后在见到挺拔笔直的树,他就会说是"白杨树〃。
问题:学前儿童学习概念是以认知为根底的吗?如何引导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新的事物。
一.认知开展理论的产生及要紧代表人物3.20世纪代创立了儿童认知与智慧开展理论。
2.要紧代表人物是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19在纳沙特尔大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
3.理论简介: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
认知主义理论的目标是研究儿童的认知开展的规律,从而研究人类的认知开展的规律。
二、儿童认知开展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开展的要紧任务是感受与动作的分化,儿童依靠感知动作习惯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
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客体永久性,亦称"客体永恒性〃。
皮亚杰研究儿童心理开展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如和乳儿做"藏猫儿〃游戏时,你藏起来,不见了,他还用眼睛到处查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案第一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基本理论,我们已经学习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现在我们要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建构主义是继认知主义后学习理论的又一场变革。
它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建构主义者喜欢讲这样的一个童话故事:“鱼的故事”。
鱼心目中出现的是“鱼化”了的鸟、牛和人。
鱼只能依据自己的经验,建构对于新知识的理解。
虽然这是一则夸张化得寓言,但是冷静的反思一下现实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寓言的影子。
这个故事形象的向我们揭示了建构主义的思想: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对世界赋予的意义,却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人们以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世界,建构主义者关心的是如何以自己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什么是建构:建构一词本用于建筑加工中,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把已有的零件、材料制成某种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引入“建构”的概念,把学学习过程比拟成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加工和处理,把新知识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联系,建构成认知的结构。
建构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
在建构过程中,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但不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而是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
下面,我们就从建构主义对知识的看法、对学习的看法、对学生的看法、对教师的看法、对教学的看法来全面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什么是知识呢?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
我们首先会想到数学知识、语文知识、历史知识等不同学科的知识。
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作为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成果,通常以书本等各种载体的形式存在,并为人类所共同拥有。
当一个人通过各种载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贮存于头脑中时,知识便为个人所拥有,成为个体的知识。
#### 教学班级:二年级(2)班#### 教学科目:语文#### 教学内容:《春天的故事》####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春天的故事》,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 教学难点:- 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体会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
####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情境教学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 生字卡片- 彩色粉笔- 彩色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导入:播放春天的景色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
2. 揭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春天的印象,引出课题《春天的故事》。
二、新课学习1.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发音。
2. 学习生字词: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教师讲解重点生字词。
3. 复述故事: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片段,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三、讨论交流1. 问题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如:“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哪些变化?小动物们是如何迎接春天的?”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3. 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拓展延伸1. 绘画创作:学生以“春天的故事”为主题,用彩色粉笔在彩色纸上绘画。
2. 讲故事:学生自愿上台,讲述自己了解的关于春天的故事。
五、总结反思1.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反思: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引言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日益显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通过与环境、他人和自身的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传授。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并分享一些在实践中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根据这一理论,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的信息结合,在个人认知结构中构建新的知识。
学生是积极主动的,他们自主地探索和发现,从错误中学习,并通过合作与交流与他人共同建构知识。
另一个核心概念是“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中,能够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并培养社交技能。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应用1. 建立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来建构知识。
例如,在教授数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真实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提供合作学习机会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通过互动交流,扩展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活动,让他们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并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引导自主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和资源,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并通过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4. 引导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指的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控制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受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通过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实现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升。
而教学设计则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应用,以期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协商,自主建构的。
该理论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建构。
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加工的过程。
学生通过编码、储存、提取等过程,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在知识。
言语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语言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语言交流,分享和协商各自的观点,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建构。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教学设计也有其自身的原则和步骤。
目标设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
教师需明确教学目标,并依据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任务分配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分配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交流方式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方面。
教师需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采用多种交流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深度参与。
以下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在高中化学课中,教师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设定教学目标为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不同的化学实验任务,如测定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观察化学反应现象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交流,自主建构化学知识体系。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这一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文将首先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发展历程,然后探讨如何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具体来说,我们将讨论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如何创设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以及如何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等问题。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工具,以推动教学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
它认为学习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和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他人的互动,主动建构、重组和内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和理解,对新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整合,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的重要性。
它认为学习发生在真实的、具有意义的情境中,而非抽象的、去情境化的知识传递中。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形成更加真实、有用的学习成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重视社会互动在学习中的作用。
它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和分享,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和贡献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这些观点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促进学习者的社会互动,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建构、理解和应用知识。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基本理论,我们已经学习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现在我们要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建构主义是继认知主义后学习理论的又一场变革。
它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建构主义者喜欢讲这样的一个童话故事:“鱼的故事”。
鱼心目中出现的是“鱼化”了的鸟、牛和人。
鱼只能依据自己的经验,建构对于新知识的理解。
虽然这是一则夸张化得寓言,但是冷静的反思一下现实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寓言的影子。
这个故事形象的向我们揭示了建构主义的思想: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对世界赋予的意义,却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人们以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世界,建构主义者关心的是如何以自己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什么是建构:建构一词本用于建筑加工中,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把已有的零件、材料制成某种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引入“建构”的概念,把学学习过程比拟成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加工和处理,把新知识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联系,建构成认知的结构。
建构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
在建构过程中,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但不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而是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
下面,我们就从建构主义对知识的看法、对学习的看法、对学生的看法、对教师的看法、对教学的看法来全面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什么是知识呢?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
我们首先会想到数学知识、语文知识、历史知识等不同学科的知识。
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作为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成果,通常以书本等各种载体的形式存在,并为人类所共同拥有。
当一个人通过各种载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贮存于头脑中时,知识便为个人所拥有,成为个体的知识。
建构主义是如何看待知识的呢?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纯客观反映。
知识不等于与绝对真理。
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设,它并非绝对真理,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生变化,随着人类认识程度的深入,会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法则,需要具体情景对知识再创造。
意思是知识并非绝对真理、万能的,能解决任何问题。
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能够变通。
例如:1+1=2?在某些情况下不成立。
如一群羊+一群羊=?;一块橡皮泥+一块橡皮泥=?一桶水+一桶水=?3、知识具有个体意义。
虽然可以以文字符号把知识表达出来,但是不同的学习者对同一知识形式有不同理解,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
“100个人眼中有100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的经验不同、每个人对自己的经验理解也不同,对外部知识的理解也就不同。
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虽然过于激进,但是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课本知识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比较正确的解释而已,并非绝对正确。
也不要把课本知识看成绝对权威。
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己的建构而获得的。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二、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完全否认心灵白板说,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1、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不是嗷嗷待哺的小鸟,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在学习的。
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衣食住行,达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即使有些问题他们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是当问题一旦呈现在眼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推理和判断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
在学生的学习中,学生的经验和认知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们原有的灌输式的教学的一个理论假设就是学生是无知者,教师是传道者,学生接受老师的知识就是学习,有这样的认识必然导致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
学生有自己的知识经验,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必然造成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尽相同。
2、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陶行知:接知如接枝。
)例如小学六年级“负数”的认识。
它把小学阶段数的概念从自然数、小数、分数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范围。
负数的应用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甚至是很抽象的。
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找到学生生活经验中负数概念的生长点。
比如学生熟悉的:天气的温度,冬天室内0上15度,室外0下10度。
到做生意的盈利500元用正数表述;亏损500元用负数表示;到海平面以上多少米如何表示和海平面以下多少米如何表示。
从而让学生理解负数的意义,让学生体悟到负数产生的原因,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与事物的理解,学生有自己的知识经验,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学生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可能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必然造成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尽相同。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于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的看法,洞察学生的想法的由来,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需要多交流彼此的想法,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萧伯纳:“苹果相互交流还是苹果,思想相互交流,就会更加丰富。
”提倡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相互补充。
三、学习观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观体现出三个基本特点: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或书本现成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得到改造。
举例:学生以前学习的数字都正数。
现在学了负数,理解了负数的含义。
原来对数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就要拓宽,原有的认知结构就要重新调整。
因此,一方面,学习不仅是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还要分析其合理性,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另一方面,学习不仅是新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同时还意味着对原有的知识经验的改造。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传统观点把学习看做是每个学生单独在头脑中进行的活动,忽视学习活动应该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
建构主义者认为,因为不同的学习者会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需要交流彼此的想法,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基于建构主义的这种学习理念,在中小学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过于强调学生之间竞争,不仅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上的相互促进,还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如今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习者在小组中通过分工协作、沟通交流、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
学习共同体与传统的“班级”有很大差别,它具有以下关键优势:1)强调共同体成员具有的多元化的知识、技能优势,这可以使得每个人都能为团体目标做出贡献。
2)共同体有共同的目标,围绕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动集体性知识的发展,而不只是个人的知识技能的获得;3)学习过程中成员的知识技能共享,学习资源共享;4)强调共同体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而不是教师控制。
共同体的协商、互动和协作对于知识的建构具有具有的意义。
作用:1)智慧的分布和共享;2)认知整合和思想改进;3)思维的外显化和精致化。
3、学习的情境性。
传统的教学认为抽象的概念化的知识是学习的核心内容。
这些知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让学生脱离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情境进行学习,而概括化的知识可以自然的迁移到各种具体的情境中。
但是情境是具体千变万化的,抽象的概念和规则的学习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因此,学生常常难以灵活运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解释现实世界的问题,难以有效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建构主义提出了情境性认知,认为知识不可能脱离具体活动情境而抽象的存在,知识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被人真正的理解,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在中小学增设了一门新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不同的活动,培养学生在活动情境中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师观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什么作用呢?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的联系的线索。
举例:物理中学习功的含义、用途,学习功=力乘以距离问题情境是寺院维修,盖宝塔。
胖和尚和瘦和尚往上搬运木头。
胖和尚往上共搬了300斤重的木头,搬5米高;瘦和尚共搬200斤重的木头,搬10米高。
两个和尚谁的功劳大,怎么来论功行赏呢?3、组织合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
(小组讨论怎样来论功行赏合理呢?)引导学生对问题思考和讨论。
利用现有的条件。
肯定不能考虑一种因素。
不能只考虑所搬木头的重量、也不能只考虑做搬木头的高度,要综合考虑重量和距离。
怎么来把这两个要素联系起来呢?数学中的运算无非加减乘除。
相加好像不太合理,相乘呢?大家一致同意用相乘的方式。
老师揭示功的含义和大家的想法不谋而合。
从这里,学生理解了物理学中功的概念的真正含义和它的用途所在。
人们就这样给它下的定义,所以功是一个定义性的概念。
功只是人们给它起的一个名字。
五、教学观教育目的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或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进行合作建构学习的能力,然给学生意识到自身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
教学方式:教师向学生提供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复杂的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一个问题并非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