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易经证释(上经第八册)

易经证释(上经第八册)

易经证释(上经第八册)
易经证释(上经第八册)

易经证释(上经第8册):谦卦豫卦随卦

谦卦艮下坤上

宣圣讲义

谦卦上坤下艮。以卦象言。五阴一阳。与师比复剥各卦相似。其往来卦为豫。其反为剥。其对为履。其取义同于泰。盖坤在上而其下为阳。其初动也为复。其次则师。其次则谦。谦为内卦之变。即坤卦之三爻变干也。凡阳皆出于干。故谦有似于泰。泰为坤干合。谦为坤艮合。艮为少男。亦干之体。故其象亦为天道下行。地道上升。阴阳交合之卦。而所异者。阳少阴众。阴阳错行。以阳为贵。而阴能顺之。阴柔从顺。而阳刚在下。不屈不挠。卑以自牧。不诡不随。静以自止。乃见道之象。成德之器。其德用至纯。和利于天下而毋违。孚感于鬼神而毋戾。通于性命而不害。发乎情义而不执。大而能化。虚而能容。生成之而无功。位育之而无为。盖本乎天道。而能用其始。本乎地道。而能用其终。是能全覆载之德。齐始终之道者也。地道代天。无成有终。山道象地。知止有定。返本复始。以溯诸无始。全体达用。以至于大用。则谦卦之所以成象也。按诸古易。艮为连山之首。以立人道之极。夏后氏仿之。以治天下。坤为归藏之首。以立地道之极。殷人仿之。以治天下。而谦兼之。是合二易之用。而成人道之本。人道在艮。人生有性。其德至静。艮止以静。乃孚天性。与干之天道。坤之地道。列为三才三极。以尽天下之道。而生成万物。以建天下之极。而变化一切。故道始于虚。发于静。行者先止。动者先定。乃本末之事也。艮为人道之本。万物之始。于五行为土。德合于坤。土为生化之母。其象着于河图洛书。无土无物。而人类亦无所生养存在。则世间之所赖者。厥唯土。坤司其体。艮主其用。或先或后。以化成万类。坤化坎以为水。艮因干以为山。山水相连。以尽其力。而人物生养繁息。以至无穷。此皆坤艮之德。而谦兼之。故能通天地之道。化阴阳之界。而立人道之本也。谦卦本干阳下屈之义。而明静止制动。柔伏制强之道。此多谓为道家言。实则天地自然之理也。阴贵阳用。阳贵阴用。凡易卦合此例者为当。反之则凶。故地天为泰。而天地成否。此圣人上察天时。下察地理。发扬微妙。制立中极。而以卦着为至教。悬为定则也。观谦之用。尤可证明。谦以艮少男从坤母。艮犹婴孩。和而英发。生育之始。纯乎天真。无物欲之侵濡。保性情之正轨。故能顺从母意。委宛安详。如孩提之爱其母。与天泽履之干兑相孚。老父少女。亲爱之情。同出天性。无丝毫做作。其卑顺不屈于势。其和乐不邻于诈。故在下而能大。居卑而仍尊。和易光明。醇善绵密。中无隔阂。以底于终。为人道最美最令之德。行诸远近。无不同化也。传曰。谦轻而豫泰。轻者易也。和易能近。道德自然。不假人为故曰轻。即所谓轻而易举之意。非不重也。以轻则无所容心。而出于至真。以轻则无须用力。而成于自然。故谦非让也。非退葸也。非为名也。非戈利也。性也。道也。顺之至也。此谦为圣人之教。君子之行。而取法于坤艮之合者也。道通天地。德洽鬼神。功达中和。用成位育。而约之以诚。纳之以性。即老氏所谓冲也。冲虚而全其德。故用之不穷。诚之至也。谦卦为易道最精。易教最明之卦。取象于坤艮。坤为地。艮为山。山在地面。而反居地下。坤为顺。艮为山。山止于内。坤顺于外。故名谦。则本于静止与卑牧之义也。夫阳主动而性刚。以屈于静顺。而得其位。以自守不失。则卑而不辱。止而能进。则君子之志也。顺天之道。而下育万物。本地之利。而中藏干元。应天之高明而上济。成地之博厚而上升。合为人之悠久。以至诚不息。盖已尽三才之道。孚神形之用矣。故谦本地道。以昭天道。而建人道。人道立。而谦道行。人德明。而天地之德着。在天为道。在人为性。在卦为谦。在人为诚。谦而能诚。人道之极也。故其用见于中爻。中爻者人爻也。九三六四。一阴一阳。而人道备矣。与谦比者曰豫。豫之异乎谦者。亦唯中爻。九四六三。阴阳相错。乃成德之象。成功之日。与谦之有所建立者不同。谦进而豫退。谦勤而豫怠。谦立而豫行。谦轻而豫泰。谦为干惕以成始终。豫则堂皇以治功

业。谦返躬以致其道。豫推己以布其德。故谦内而豫外。谦谦而豫豫也。其系在三四两爻之阴阳。谦内阳而外阴。故成道自内。豫外阳而内阴。故立功于外。斯皆人之行也。而君子法谦。以谦之无待于外也。无待于外。故无入而不自得。可行可止。能大能小。治乱咸宜。德业并茂。称天地之道而与之齐。孚刚柔之德而归于一。此谦之所以继大有而克承其绪也。谦以五阴一阳。阳为主。而居三爻。亦阳位。有同于干九三之朝干夕惕。而辞曰劳谦。劳即干惕励也。干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谦以劳。而君子有终。是艮之一阳。即干之一爻。故彖曰天道下济。艮为少男而象山。取义为止。止则有守。山则大生。皆阳德而阴用。刚体而柔外也。故干道本之。天地之覆载生成。莫不如是。阳内阴外。以成其大用。此泰之象也。而谦亦然。谦之六五。与泰之六四。皆曰不富以其邻。以其取义同也。阳贵阴贱。阳寡阴众。道之正也。事之顺也。故谦虽卑而犹光明。虽屈而能伸。止而能行。此天下之至顺者也。在卦之象。与师比复剥均相似。而以爻位殊其用。故谦之与豫。为往复卦。其道亦往复也。反谦成豫。则大人之事。盖谦不以位贵。不以时胜。不以物为用。不以人为才。悠然自得。以同于天地。此人道之极也。故无不利。为其行止无碍。用舍自如。则虽富贵不能加。贫贱不能少。而无所动于中。无所役于外。宜其有终也。是能体干之光明。行坤之静顺。而如艮之不移不易。则其自立也固。自知也明。则其持己不越于道。驭物不违于情。此立诚之行。而止至善。明明德之旨也。故谦前缀言。言为行之彰。言而信者。行必诚。诚者必谦。谦者虚也。虚则能容。虚以静。道之所寄。虚以容。德之所大。故圣人致虚静以成其谦。人之行也。易始难终。唯谦有终。德之至。道之凝也。至德不名。凝道无物。成行者超物。达德者通神。谦之有终。岂独人事哉。修之至也。而必细求于象。方知致力之要。莫外于一阴一阳之道也。则中爻之九三六四。盖人道在是。天地在其上下。交错往来。以成既济之象。固不独成德也。既济三四二爻。亦本此象。熟读之当明其趣矣。

谦亨。君子有终

宣圣讲义

此谦卦彖辞。言谦卦全体大用也。谦以阳屈于下。阴伸于上。而交契无碍。得中和之义。忠恕之情。其得亨。能通一切也。谦本以一阳贯通六爻。故字从兼。兼则能通。亨而通。则谦之道。无往不宜。而以坤合艮。艮主终始。坤为代终。故曰有终。事之为始易。为终难。得于先者。多失于后。行于暂者。多阻于久。利于此者。滞于彼。达于外者。困于中。唯谦则无不宜。故克有终。有终则始不必言矣。故唯谦克全始终。艮以止而不移其志。坤以顺而不滞于物。故亨且有终。斯君子之道也。称君子者。为谦以德为基。卑而不屈。尊而不傲。处常变咸宜。遇治乱不易。故比之君子。君子以成德为行。谦者德之最弘。而用之最利。故称亨。而君子以之始终也。夫谦道无求于物。而不忤物。无待于外。而能行外。为其道之全。而中之固也。道全则能尽物之性。中固则能包外之情。故行止自如。远近同顺。揆之卦象。中互师比。则有众也。交往豫泰。则自愉也。有众则天下归之。自愉则性道浑然。无忧无虑。天道之玄。可则可象。人道之大。故谦兼内行外功。天道人事。无不利也。无不吉也。

宗主附注

谦卦六爻皆吉。人皆知之。而何以吉。则未能尽解。不独取其谦让也。乃谦之卦象所召。卦以五阴一阳。阳居三爻。为人位之正。而上下皆阴。但就三四两爻言。九三六四。恰孚一阴一阳之道。阳内阴外。刚中柔表。本末兼赅。体用俱备。斯人道正轨。人之德性所见也。故有守有为。能进能止。克刚克柔。可伸可屈。合于时中之圣。而无可无不可也。人之言行。各有过不及。皆不合于用。故强弱异宜。智愚殊道。而谦则无此弊。时有治乱。有宜不宜。乱世为材者。治世为贼。治世为贤者。

乱世为昏。出处不同也。而谦则兼其长。持己有方。接物无忤。事上有度。待下成德。故无地不吉。无时不吉。乃道出于中和。德成于至诚。而修养止于至善者也。故圣人用之。君子师之。以为成人成物之行。而达于天地鬼神之德也。盖三代之始。成于三易。而谦备焉。道之教主于性道。而谦着焉。此谦之所以为贵也。细求卦爻之象。当自得之。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明君子有终之义。而见谦道之大也。谦之下卦艮。乃干一体。干主阳。九三一爻。即干九三在坤之下。与泰相类。故曰天道下济。光明者。以艮之止。而象山之崇。艮为少男。阳初长。如稚子婴儿。得天之全。嗜欲不加。中心诚坦。故曰光明。而九三阳居阳位。不为群阴所蔽。而能干惕自贞。亦光明之象。坤升于上。故曰地道卑而上行。阴卑阳尊。坤道自卑也。天道在下。而能上洽。地道在上。而能下交。交相和协。以成谦卦。亏者不令满也。益者补不足也。天道下济以益坤。故曰亏盈益谦。益为巽震合。以巽阴震阳。震。阳之复。巽。阴之长。故名益。亦取补益之义。传曰。损上益下为益。谦之干屈坤下。即损上以益下也。变者。易也。改换也。流者。留也。传与也。坤本静顺。而代干。则为健动。地本卑下。而上行。则为流变。谦以地之上升。而艮之下。亦为阴爻。犹山之入地中也。地道既升。以变易原用。阴爻仍在下。以传益于艮之阳爻。是变易其盈而流与谦也。害者恶之也。福者喜之也。鬼神无质。以阳为德。福善祸淫。即贵阳贱阴也。人道亦然。人之性也。与神通。恶盈好谦。亦以阳贵阴贱。天道下济。以成其善。地道上行。以易其恶。故鬼神福谦。人道好谦。皆以谦之孚于道。合于性也。谦之为德。上有静顺之坤。以化其刚暴。则遇物同和。下有止健之阳。以固其守。则持己不忒。在卦象言。为盈虚适中。刚柔合道。而在卦德言。虽卑而居上。则不踰越。虽尊而自下。则为光明自在。故曰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以之终成其德。故曰君子之终也。尊而光。指艮之一阳。贵而居下。尊也。而独持其德光明也。卑不可踰。指上卦之坤。本地道之卑也。而上行以代干有终。则不可踰矣。就卦用言。谦以虚用。德以止成。道以顺行。故谦之为谦。本天地之道。兼健顺之德。而为人道之基。天道所益。地道所流。鬼神所福。人道所好。德之至也。道之至也。又谦卦以象得名。以名明用。前半所释。象也。而明名之所由来。后半所释。名也。而推用之所及。至天道云云。为象言。亦为名言。为名言。即为德用言也。盈者谦之反。有谦必有盈。举盈以况谦。实明谦之妙也。谦之异乎盈者。在能舍己从人。而不失其己。正以一阳之在下也。阳贵而止于一。不以多为胜。阳高而止于下。不以上为荣。而反协于众阴。以有余补不及。以适于中和之道。忠恕之行。为道则道凝。为德则德至。宜乎其能终也。终字亦含深意。必达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方为道之终。必至于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方为德之终。故称曰君子。明其道德之成也。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宣圣讲义

此全卦象辞。明人道之谦。而申卦象之旨也。谦之为义。人多未得其解。恒以退讲为谦之训。实未知卦象者也。卦象以山在地中。乃谦之本旨。夫山本居地上者。今乃在地中。岂非戾于情乎。然其为谦者正在此。不独不戾于情。且能超情以适性。盖山地。象也。由象生义。则易之道也。地中有山。以居高者。自卑而就下。在下者。因势而上升。于是谦旨乃明。谦道始大。谦之用有二大义。一。居高者谦而下于卑也。若非高而下者。非谦也。二。在下者因上之谦而能高。若非由此自高者。

非谦也。故谦义归于平。去其泰而即于益也。捐其丰。而成于咸也。加其损而登于升也。极其剥而复于中孚也。故谦为平。平则无不平。地之有山。未平也。山下于地。平矣。人中有上位。未平也。上谦以就下。平矣。物有富盈。未平也。富以益贫。平矣。是谦志在平。而其道用之无穷。故君子以谦而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裒者节其有余。益者补其不足。称者量之使当。平者均之使合于中道。其为用与履相对。履以天泽合。五阳一阴。君子以之辨上下。定民志。为求平也。谦以山地合。五阴一阳。君子以之裒多益少。称物平施。亦为平也。二者道同而用殊。以位异也。故谦为人道。履为治道。谦行于人类无不宜。履行于天下无不治。无他。得其平而已。称物平施。有为也。以谦之德。非自利而已。必利物以成用。盖谦继大有之后。大有为物之丰盈。乃人类和平与战争之枢纽。聚之于一。则战争起。散之于众。则和平见。谦也者。散而求其平也。平则和矣。裒多以益寡。则寡者亦不患贫。称物而平施。则物力皆得其用。此成物也。利物也。物之为用。已详大有卦。而如何成用。则赖有物者之能谦。故称字最要。称者。如其量而遂其才也。唯称则无弃物。无废才。无伤于腐朽。而供一人之嗜欲。无败于争夺。而启天下之干戈。故物得其平。而天下亦平。后世论者以唯物之说。倡共产之议。而反促人类之争。盖未明谦之道也。失道则为害。得道则成利。是以君子先求物之平而必本于道。施者即与也。施报之施同义。非以为恩惠也。而必使之有利。所谓惠而不费。则在因民之利利之。盖本于谦之天道下济。其德必光明。以下济而能升地道之卑也。故用在利人。而非利己。然人利矣。物利矣。己安往而不受其利哉。世无经济之争。国无贫富之怨。以其早为之计也。继谦之后为豫。豫于事先。则有备无患。豫于事后。则安居乐业。故谦卦之反。即豫也。裒多八字。皆为豫谋。而实施其成物之道。且本大有万物丰盈。而昭示其处物之法则。立人道之纲维也。履为礼教治平之源。谦为物我兼利之本。二者相须成用。天下永治。人类永安。岂独一时之利。一人之便已哉。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宣圣讲义

此谦初六爻辞。明初爻之用也。谦之初爻。即艮之初六。艮本山也。山为止象。为静义。为少阳之动。为有限也。而上合于坤以成谦。则异艮矣。盖艮为土。坤亦土。两土合。则变。艮主静。坤亦静。两静会。则亦变。且艮为阳加阴。其体静而气升。其德土而名山。其用止而志崇。是其变也。先见于艮。故爻辞喻之涉川。谦谦者。以谦之君子而能谦也。愈谦愈退。而德愈进。故谦谦有所行也。且远将至于无疆。则应坤之牝马。行地之义矣。体止而用行。道静而德动。心近而志远。身退而泽流无垠。此以艮而涉大川。且为吉也。世之物事。或体用不同。本末异致者。皆如此例。而谦以艮为体。以坤为用。艮始于下。坤成于上。故艮之德比坤。而类于牝马之行也。古无大舟。为行之阻者。莫如大川。果大川可涉。则何往而不达哉。曰用涉者。明其象之非。而本末之异也。若象有涉水。而体用同。则曰利涉。谦固熟于山道矣。而反以求于下。则涉水亦吉。此即天道下济之所为也。天一生水。天道下济。水乃不为险。观于卦象。二至四互坎。即水也。而三至五互震。即木也。合则雷水解之象也。木行水则为舟。解则无阻。故宜于涉川。此皆爻之变。而属体用之差。本末之殊者。乃比之君子。能渡大难。越大险。而无不吉也。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君子无不谦。而尤能卑以自牧。是谦之又谦也。牧如牧羊之牧。自牧者不待人之责。不因外力之迫。即克己也。克己以从众。取卦象九三一爻。下济以从五阴也。艮之三爻。二阴一阳。阳本居三。今谦之九三。反居坤之阴爻下。

故有克己之义。而初六一爻。处位最下。是谦之又谦之象也。初与四应。两爻皆阴。亦谦谦之象。且下卦主升。而阴爻主降。初位为刚。而六主柔。宜升而降。可刚而柔。是其卑以自牧。尤为明着。此全卦皆以谦名。而初六则称谦谦也。然谦之主在九三。君子之位也。九三下交于初六。以成其谦。虽卑不辱。虽下不贱。仍不失为君子。而能用以行于天下也。释体虽不及涉川。其义已寓卑牧中。为卑能近水。牧能行险也。故谦谦君子。卒能致其德于无疆矣。

宗主附注

谦卦辞旨最含蓄。乃周文王当被囚之时。以君王之怒不测。而臣节之全不易。既次序连山归藏二易之旧。求于天道人道中。得一至宜至善之途。则莫如谦。谦本于艮坤之合。而坤在艮上。则止于下。而不希崇高。静于上。而不失柔顺。以道自固。以德自全。则虽乱邦可居。危邦可入。故名曰谦。明其恬退之志。而能以人胜天。以邀吉利于神人。不逢灾害于时位。故六爻辞皆吉。示其无可无不可。随遇皆安也。既况之君子。而曰谦谦。卑以自牧重言之。使人知所重也。夫谦之于人道。顺乎天。得乎人。不以时为言。不以地为论。而无不吉。则其所持者至矣。而不外一谦。唯谦乃能兼人。唯卑乃能胜人。此老氏主柔静之旨。古之圣人。皆用之以淑身济世。不独避一时之灾。一地之害已也。故先自下。以礼自待。礼自卑而尊人。则取谦义也。谦履相对。其功同也。礼可以卫身。可以保国。可以安天下。而莫非谦之道。履之行。故礼先敬人。而谦先克己。二者其旨归一也。履言时位。以礼乐必自天子出。谦不拘时位。则尽人能行之。谦以阳行阴。以刚行柔。虽极崇高。而仍自卑。极贵富。而仍自屈。故守贞如一。而能亨于天下也。于此可见圣人爱人类。重天下之利。虽危乱之世。仍不忘于行道。谦为行也。故初爻即曰用涉大川。此谦之所以为亨也。学者于此。当悟其辞趣。而明其用。不独拘拘于自保也。

六二。鸣谦贞吉。

宣圣讲义

此谦六二爻辞。明本爻之用。而见其所以吉也。鸣者有所告也。积于内。而宣诸外也。六二居内卦之中。近于九三。而蓄德待用。修道待时者也。位中而心志益谦。交近而发扬可期。故曰鸣谦。以谦自鸣。而外闻其声矣。在谦爻六二上六。皆曰鸣谦。而二为最吉。则位正而爻当也。正则有守。不失其节。当则可大。不失其功。故六二之鸣。乃不鸣自鸣。愈见其声之远也。夫鸣。鸟之声也。鸟以飞腾为志。以求友而鸣。鸣则志已得。其为哀鸣者。必失志也。上六失志而鸣。鸣之哀也。六二得志而鸣。鸣之乐也。盖得近九三。有唱和之友耳。然六二位居中。而德主静。乃不失其贞。贞者正也。谦之本也。以贞自守。固吉。况有良友之相契哉。故鸣谦贞吉。亦君子之志也。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明六二之得志也。中心有得。不虚此行。则贞吉之占。分所宜也。上六之鸣。则为未得。恰与此异。盖时位之殊也。虽无他害。有比于危乱时君子。究非治平之可拟也。然以其能谦。终无不利。足见谦之皆吉矣。中心二字。合为忠。忠恕之道也。能忠恕。则尽己矣。推之为忠信。能忠信。则行乎蛮貊可也。是六二之吉。不独为一人占也。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宣圣讲义

此谦九三爻辞。言本爻之占。并明全卦之大用也。谦卦以一阳居五阴之间。实即一干爻参入坤卦。此干爻。九三是也。故九三一爻。为全卦主爻。谦之大用所寄也。九三者。即干九三。在干之辞。曰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而谦之辞。则曰劳谦。君子有终吉。二者辞异而义一也。劳谦者。干惕若厉也。有终吉者。无咎也。而义尤进一层矣。盖谦九三虽同于干。而其邻六四。则坤也。九三六四。合孚其德。不独无咎。且占终吉。若干九三则承九四。二爻皆刚阳。重刚失中。本有咎也。以君子朝干夕惕。仅乃免耳。是谦九三。既无重刚之嫌。加以劳勤之德。其获于天者。固不止于免咎。故曰君子有终吉。此句与彖辞同。则以此爻主全卦也。其义已见前。唯九三之有终。兼人事言。则以劳谦也。劳谦正如干惕若厉。干惕为劳中谦。若厉为谦中劳。朝夕者始终也。君子朝夕不懈。自始至终。干惕若厉。则为谦者至矣。故曰劳谦人事也。就天道言之。则劳为慰劳。如劳来之义。天以君子之谦而劳之。俾有终吉也。故干称天道以勖人事。谦则重人事以明天道。二者虽同。而致力殊也。夫劳谦因自劳。而得天之劳。因自谦。而受人之谦。则劳者不倦。谦者不卑。其有终吉可知矣。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明终吉之实。而证劳谦之大用不虚也。天劳之。民服之。正由其能劳谦。劳则与天之行健。同有不息之诚。谦则尽人之性德。合孚仁智之道。故得天者得福。成人者成己。此其所以有终也。有终含成功之意。天生地成。道生德成。言有终。已包生成矣。故爻辞曰。有终吉。而释文指明为万民服也。夫谦者自下于人。非欲服人也。而其终则人咸服焉。是谦之成用。为自尊也。而曰谦者。正以谦之用。在人己同成。谦者我之谦。服者万民之谦。人己同谦。此所以为成也。为终也。为吉也。大哉劳谦。直与天同道矣。

宏教附注

谦通天人之道。赅内外之行。所取义。即在三四两爻。而尤在九三一爻。九三皆阳。而居群阴中。得位为守。顺时以行。故可行可止。可大可细。无不自得。而能吐纳天地。交错阴阳。取既济之中心。孚交泰之德用。故在道为成性存存。在德为位育无疆。不独以谦退为处世之要也。又曰世人以谦为私德。为消极之行。徒避祸患于一时。亡情于国天下者。实未明谦用之博大也。夫子详为讲解。使读者知圣人之心。早已防经济之争。共产之害。而求物之平。大众之利。于谦卦寥寥数语中矣。果细悟之。当得解决今后纠纷之正道。

六四。无不利。撝谦。

宣圣讲义

此谦六四爻辞。言本爻之用也。六四为上卦之始。即坤卦之初。下与艮交。而成一阴一阳之象。盖艮之上爻。当干九三。而此爻当坤六四。二爻恰相偶。以孚一阴一阳之道也。且六四本坤柔之德。升而居上。柔道外着。为地道大行。以协于牝马之义。行地无疆。以成其厚载之功。其德用最纯。功效足称。与九三相得。为人道之全。以合于仁义体用之性。是谦卦之大用。当取则于三四中爻也。三为阳。主进。主有为。故名劳谦。为体于行健不息之道也。四为阴。主退。主自反。故名撝谦。为体于顺承代成之道也。撝者犹挥也。发挥之也。犹为也。作为之也。撝以为退。则如使之下。撝以有为。则如致之成。皆取顺守之义。率循之诫。不自主持而更张之。不因位势而擅专之。故曰撝。撝古挥字。亦同伪。盖明其听指挥。而为人也。

指挥者。令之则从。命之则承。以六四下与九三应也。柔道也。为人者。无出入其度。常始终其职。以六四接九三之后。而代之昭垂于外。阴道也。阴代阳。以施之于物也。柔秉刚。以推之于道也。不自主持。更何患乎害。不失轨度。更何往而不利。此六四撝谦。而占无不利也。各爻占辞多在下。而此在上者。实寓深意。盖全卦之妙用。全在一阴一阳之交互。阳在上而居下。阴在内而出外。而九三六四。又阳与阴之代表也。九三以顺上而交阴。六四以倒承而应阳。此象之自然。而辞亦如之。故九三终吉在下。而六四无不利在前也。夫六四之无不利撝谦。明其所在皆利。而致之也则为撝谦。盖谦之用。至六四正当发挥之时。光大之际。尤在能循守旧业。推展前猷也。

象曰。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言不违于九三之度。而常遵坤之顺承代终之道也。在九三之时。以劳谦之功。得万民归服。是天下已定。大业已成。此后所需。守成也。率度也。不愆不忘。克绳前烈而已。故重在撝谦。谦而撝。则不违其则。不戾其道矣。况六四居外卦之始。为推行之初。而群阴以此爻率之。有如大众领袖。一爻之顺。全卦咸从。一人之和。全体咸睦。故六四撝谦。其照应全卦各爻者也。而其无不利者。正不以谦而以撝。撝则谦之用尤大。谦之德尤纯。故曰三四两爻。人道之本也。

宗主附注

谦以第三爻为主爻。乃众阴中一阳。阳少则贵。而居刚地。所谓重刚也。重刚虽不中。而在群阴中。则不害其德。且得六四之配。六四重柔。刚柔相合。故用宜于时。道着于位。此谦之所以为盛德也。干九三与坤六四。两者俱备。以立人道。其为完善。可以见矣。坤之在上。则柔而不辱。干反居下。则刚而不亢。二德皆兼。而当三四人爻之位。人本居天地之中。内守干刚。外行坤柔。内外交济。以成其道。故谦之为人道。实本于此。而三四在数为七。在运为金与木。当东西之会。得天心之复。于气为和。于形为平。平和得中。以保持元阳。永古不敝。而日升月恒。以进其德。是人类之福。天地之常序也。无过不及。故无灾害。以久远达无尽。故无夭折。此天时之和。地利之中。人道仁义之备也。犹一岁之春秋。四方之东西。无极寒极暑。偏旱偏潦。故为平为直。而无患于变也。其致此者。全在九三六四两爻之得当。干刚坤柔之合孚。而兼内外仁智之同化也。读者于此。当细味之。又曰。谦与泰类。故爻辞亦有相同处。然泰为坤干。谦为坤艮。其气数不同。德用亦异。谦六爻皆吉。而九三六四最为吉利。以居中爻。为人道之基也。九三以阳领阴。六四以阴从阳。凡卦皆以阳为主。阴为从。为顺。反之为逆。谦之三四爻。顺之至也。顺则利矣。六四以无不利三字冠全爻。明其为至顺至利也。撝有如臂之使肘。手之使指。指挥自如。意不违拗。亦顺利之词。撝从手从为。言如手自为之。事之易者。多以指掌反手为喻。以其动则有成。举则有功。不劳不困。而能措置如意。故曰撝。恰与九三劳字相对。九三以阳动而求进。故宜劳。六四以阴静而志顺。故利撝。劳为撝之先。撝为劳之果。此始终初成之事。人道实如是也。君子先难后获。先勤后裕。先自劳苦。以进其德。而后指挥顺利。以成其业也。故九三为则。六四为不违则。九三为忧勤致力。以开其先。六四为和易顺承。以守其成也。故谦道见于此二爻。而人己内外。同定于此二义也。旧注多专于字训。而忘其大。或拘于文意。而失其通。使谦卦之用莫明。易教之奥不着。故此次特指出之。读者勿囫囵吞枣视之耳。

宏教附注

六四爻辞最要。即无不利在前。撝谦在后。盖无不利者。天道也。撝谦者。人事也。

因天道而及人事。以见人之所以应天者之为重也。易之立教。全系此旨。而谦六四特着其例。则以谦为人道之本。而人道尤以六四为先也。盖创始固难。守成尤不易。得天固难。应天尤不易。此义实圣人昭垂万古。特谆谆于文字间也。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宣圣讲义

此谦六五爻辞。言本爻之用。及其所宜也。在泰之六四爻曰。翩翩不富以其邻。而谦六五。亦曰不富以其邻。以谦泰相类也。泰上坤下干。阴升于上。谦上坤下艮。阴亦上升。其象同也。而泰三阴三阳。二气均平。谦则五阴一阳。阳寡阴众。是其异也。其同者。阳下济以引阴上。阴得阳而居高位。阳自卑而为谦。谦者平也。平则均。均则同富贫。盖即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之义。故曰不富。泰之不富。阴阳自平。无多寡之殊也。谦之不富。以阳济阴。裒多益寡。成其平也。故泰为天道。谦为人道。又谦卦承大有之余。本富有也。天道忌盈乃受之以谦。谦则兼也。富以济贫。贫以均富。而富者不自富。天下亦无贫矣。夫不富者。非贫也。乃不独富也。何以不独富。以其邻也。邻者近也。人各有近。推之至于人类。皆邻也。皆均济而得其益。则一人不富。天下无贫矣。此称物平施之效也。物称是也。施则不同。施于一人为富。施于众邻则不富。施于一方为富。施于天下则不富。是物成用。而人类同利矣。然不富以其邻。正由邻之望其富也。谦以利人为先。则凡未富者。皆宜先益之。使与同富。则不富者。正以其邻不富故。而不肯独富也。曷言邻而不及众。以由近及远。君子之施也。若徒言兼爱。而厚薄不分。或厚者反薄。薄者反厚。是墨也。非君子之志。顾邻虽近。而居不得无邻。推之天下皆邻。则天下皆莫能外。君子之施。固无垠也。取义于牝马行地之象也。其行无疆。其始足下。是以其邻者。近犹远也。且邻字含怜惜意。近者目睹。则怜恤之心易生。故举邻为言。此义已见泰矣。唯泰阴阳两均。不待裒益。故曰不戒以孚。而谦阴多于阳。必赖平施。故爻辞异也。称物为致物于用也。平施为求人之成也。则宜有所褒贬。有所赏罚。有所予夺。以剂之于平。则强者抑之。弱者扶之。善者护之。恶者膺之。则利用侵伐。以期于太平。亦裒益之义也。物之所积。盗贼瞰之。富之所储。淫佚滋焉。在我不独享以济人。在人或专敛以剥众。则为上者。不得不有所惩制也。故侵伐之不可以已。非为己也。六五居上卦之中。当上位之任。诛有罪。讨不戢。乃其职也。本谦之道。致谦之用。先能不富以示天下。而后责人之独私者。虽用侵伐。无害于谦。故无不利也。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而见侵伐非好用兵也。盖六五以阴居正位。有如在上者柔谦以下人。而先自卑抑也。然柔者必济以刚。谦者必守其节。六五虽柔而位当也。虽谦而行正也。居正位者。法之所寄。司政令者威之所存。六五与九三相应。得阳刚之辅。所谓三五同功也。故有侵伐之象。然侵伐必为征诛有罪。必以不服教命。而后用兵。以六五先能自谦。以公平示人。天下咸服其德。则无须于侵伐。苟有不服者。不克奉谦公之教。随平施之化。则不得已而用之。其所向亦无不利也。诚以侵伐非为私也。将以成其平。非为暴也。将以成其谦。以平以谦。则何往而不利哉。谦卦至五上两爻。皆有用兵征伐之辞。不外成其谦。而剂之平也。谦之终也。则天下同谦。有一未谦。谦未至也。平之成也。则人类同平。有一未平。平未至也。盖征伐有所要焉。天道以生杀相成。人道以赏罚相济。无他。一阴一阳之道也。刚柔相调。宽猛相得。则道自成。而德益大。谦者柔道也。五上二爻。柔之极也。物极必变。用极必反。柔极必以刚济之。谦极必以威成之。故谦卦有师之象。前亦言之矣。征伐

之事。师卦之义也。师以坎合坤。亦五阴一阳之卦。而谦卦内亦互师象。此用兵之合于象也。师与比反。谦倒互比。比之匪人。为盗寇之象。亦不服也。故用师以征伐之。为纠之于正也。正则定矣。天下正定。而人类安和。则侵伐之功。与谦卑同其用矣。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宣圣讲义

此谦上六爻辞。言上爻之用。及谦卦之至极。其道且变也。上六当谦卦之终。居最末之位。乃全卦之极也。而由内外言之。乃推至无尽之域。犹地之极。以行之且穷也。谦以坤道行地无疆。至上六为坤之终。亦行之极。极则变。变则反。故上六之变。为豫之初也。谦豫为往复卦。谦反为豫。豫复为谦。谦之终。即豫之始。鸣谦之义。已见六二爻。皆以谦鸣示于众也。谦而鸣。其德至矣。六二之鸣。以居内卦之中。当谦之正位。谦以自卑为德。内正其贞。恰孚其德。是成德之始也。故在内鸣。上六在外卦之末。谦德既大。天下望之。是成德之终也。故鸣于外。内鸣者。求己已尽。尚未征信于人。鸣之以诏人也。是为忠。上六之外鸣。则推已之义。近者已悦。远者且来。而犹或有未洽者。则鸣以广其谦。是为恕。又上六乘六五之余。当高位之地。宜以谦推之天下。无所不应。若未应者。求之己而已尽。是当本六五行师侵伐之义。而讨其不服。责其不谦。盖谦之极。其用反柔为刚也。已见六五爻讲义矣。而上六之鸣谦。正如鸣鼓而攻之。鸣则声罪致讨之意。又较六五之侵伐有殊。侵伐或明师。或潜袭。当视所宜。以征诛之。若上六则不服者。罪已着。害谦者。众所怒。唯有声明其故。而出师征讨也。故曰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邑国者。属国也。非所直治之国。在今日言。则远鄙之国。盖其居远。不得亲受政教之化耳。如昔诸侯国下之邑也。非天子自封。不直隶于王。故恒梗王化。而害于教令之普行。谦之不克及于天下。是谦之用未尽。谦之志未得。则居上者。以谦行谦。不得不用师以成谦。即所谓用柔成刚。用阴成阳也。谦之对师为互象。师用于外。谦用于内。谦之未达于远者。必利用于行师。而申征讨也。邑国之象本于坤。坤为土。凡率土者。莫非国。苟有国名。即当率王教。虽非直治。而德用犹天之覆。地之载。无不被也。况国异而人同。谦者人道之本也。有不率人道者。人类之贼。必有天诛。则征讨者。犹申天诛也。故谦之行师。为成谦之志也。志未得而后用师。用之而谦用愈大。故利用师以大谦。则谦道无不包被。无不率循。而天下人类无不知谦之美且善。则鸣谦。实谦自鸣矣。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坤之上六。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师之上六。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谦取坤而用师。故曰利用行师。征邑国。皆本刚柔相济。内外相成之义也。上六与九三应。九三为刚。且为全卦主爻。上六应之。故有行师征讨之辞。上六以柔极反刚。而所居地位极高。征讨之任不得辞。与六五之侵伐一义。而九三在卦之中。将全卦五阴隔绝。阴阳相从。而升降有别。阴在内者易从。在外者难服。以处地殊也。故六二鸣谦。为顺以往外之时。其志相得。上六鸣谦。为逆以推行之际。其志不得。以上六居极地。若不反。则将穷也。故释文曰。鸣谦。志未得也。此与六二之中心得也一语。恰相照。同一鸣谦。而六二为得。上六为未得。盖上六之志在外。不得于外。由外之不服也。六二在内。内已从矣。故无用师征之语。且谦之互师。在三爻。即二三四爻互坎。五上初爻互坤。合成地水师也。则三爻为内卦之中。上爻为外卦之正。是已反初为终矣。故用师为反行。为逆推。以上六变居外中爻。内与九三应。成外柔内刚之象。恰孚师卦。故曰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凡用互卦皆如此例。或从上互。或从下互。谦从下互。则为水地比。以四三二为上卦。而初上五为下卦矣。又互剥与复。剥则反艮居上。复则反震居下。皆一阳五阴卦相互之象也。一卦六爻。其互亦同。唯质卦不变。如乾坤之类。无论如何移易。仍乾坤也。故谦卦可互师比剥复。而与豫反。豫亦与谦之互同。谦变则成豫矣。谦以五阴从阳。而阳自卑。故曰谦。言其本高而自下也。以艮之一阳。反在九三故也。豫则以雷地合。而九四为阳。以震之一阳本在下。今居上卦九四。是复于上。其倒卦即地雷复。亦取阳复之义。而地位有高下。则其所行有远近。所达有难易。复远豫近。复难豫易也。若与谦比。则谦远而难。豫近而易。皆以阳言。阳主升。以至于上爻为志也。故谦为不足。豫为有余。谦为贞。豫为利。即以谦之内外言。亦为内贞外利。而由卦德言。则内为贞。外为悔。以利则易悔也。有余亦易悔。有余即过。过则悔也。故在六二曰贞吉。在上六曰利用。虽不及悔。悔自伏焉。盖以谦之德能无过也。故必曰鸣谦。若离谦。则有悔矣。虽用刚而利犹在。能始终于谦也。谦之为用大矣哉。

宗主附注

谦卦至上六。已为谦道之终。而与豫相接。故豫之用。即在此上六一爻。谦豫相反相成。一往一来。一逆一顺。谦往豫来。谦逆豫顺。谦以阳下济。为往为逆。豫以阳复升。为来为顺。往而逆者艰难。故必谦。来而顺者便易。故名豫。谦以己从人。而自守不屈。乃能承大有之业以不渝。豫以人从己。而自裕不危。乃能全谦之德以交孚于天下。然谦为己。亦为人也。成败利害。皆齐之于一。故有吉无凶。豫则成人以成己也。得失荣枯。各有所判。故忧乐恒视其德。吉凶亦半焉。此则用之有殊。而持之有别也。则由阳爻之在上与在下。所生成者不同也。在下则道长而常虚。在上则途近而易满。虚以自警。则有备无患。满以临人。则多欲害德。豫之名豫者。圣人恐其过于逸豫。而忘其害。欲其时自惕励。而有所豫也。豫则立。不豫则害。大哉豫乎。岂徒优游暇豫之谓乎。故君子因豫而知戒。戒则复于谦矣。又曰谦为坤艮合。卦皆主静。而说卦称谦轻。人多未解其义。轻者轻视一切物也。以性主静。而气常止。静则寡欲。止则克己。故能轻诸利害。独往独来。不为物役也。又轻者。譬之轻车减从。无所牵累。行止自如。不求人重。而先自卑。不以名重。而豫自抑。虽浮游于天地。如一羽之莫沉。虽吐纳于洪炉。无一毫之被损。此即所谓轻也。轻则清。清则升。天之上浮而虚者。轻也。道之无往不入者。轻也。唯能磨砺至于纯精。而后能超然高举。不滞于俗。唯能剔洗至于极细。而后能翛然直往。不拘于形。故曰化。中庸称至诚能化。孟子称圣人大化。皆必先有谦之德用。轻之道力。非一蹴可几者也。大道若虚。大德无名。谦从地道之纯静。以习于虚。自山道之知止。以进于大定。与佛教止观定慧。同一法门。又兼连山归藏二易之妙用。以发为道儒两家之至教。故字从言兼。兼指兼二易。通二教。连山易。原名兼山。言指致诚。孟子所谓知言。诚必始于言。故谦德非独退让也。乃人道根本。合天地之道。而得其中和。明性命之理。而通其妙窍者也。谦岂易言哉。试读夫子讲义。当知其精蕴矣。

宏教附注

谦为人道根本。而所取义由于易之谦卦。关于卦象卦辞者。皆至精要。并非徒释卦也。乃指示谦德得名与成用之道。此本于连山归藏二易原义。而复经文王推衍为辞。其卦合坤艮。即连归二易之首。故包举三易之全。定人生道德之本。无论为道为儒。举不能外此为自修及安人之备。故称谦为吉卦。言其克孚天地人三才之德用。而能谐性情之正者也。

豫卦坤下震上

宣圣讲义

豫上震下坤。与复卦同体而异位。皆以阳爻为主。阳上升之卦也。在复以震居坤下。一阳始动。为阳气初复之象。在豫震反居坤上。一阳在第四爻。是为阳气奋升之象。其异在道之远近。位之高下也。豫与谦为来往卦。谦以艮在坤下。一阳居第三爻。反上为下。故有谦退之象。豫以震出坤上。一阳登于本位。故为豫逸之象。豫者。余也。盈也。宽裕也。其异于谦。在进退之间。与卑亢之殊。谦退而自卑。豫亢而能进。谦为自下。豫为自宽。其德用不同也。豫以有余。而得地有为。故宜于进。其动至顺。谦以不足。而志在下济。故宜于退。而其动也必贞。故谦以贞用。豫以利成。豫之利。诚利也。利于天下。利于万物。盖能体坤之顺。应干之刚。一阳在外。五阴随之。故志行而用利。此干之大利利天下。得坤以顺承之。而行地无疆者也。豫之卦象。五阴一阳。与谦复师比剥五卦同。其对卦为小畜与姤。小畜为正对。姤为错对。盖姤与复对也。故体阴而用阳。以一阳在外也。阳外则推之于远。阳在四爻。本震之初爻。在震为初动。在豫为直上。以原在下。而今居上也。与谦之艮卦一阳原在上者。移居下卦。其义恰相对照。故谦为自卑下济。豫为上升以高以远。其卦爻阴阳数同。而地位异也。四爻为阴位。而阳居之。阴阳相济。与六三相应。六三九四。乃未济之象。而豫以得六二之辅。乃变为和平之象。则不因中爻之交互言也。谦之为道。取中爻九三六四合于既济。乃为下济。而豫则以九四六二相应。乃为刚应。一济一应。见于彖辞。可知其取用之道矣。豫之九四。为全卦主爻。以一阳领五阴。而得柔应。以行其志。在外以推其德。居中以驭其下。本道以成其功。故豫为有功。为和乐。为措置裕如。则以顺动也。阳外阴内。而阴能应之。阳升阴降。而阴能从之。故曰顺。此譬之贤主在位。令行而法遵。德孚而功建者也。阳虽在外。不出中爻。仍能统制全体。且以刚行柔地。无所阻逆。尤见其顺且易也。故为利。利及一切。而行若无事。此所以为豫也。豫卦之象。以阳之上出。升在坤面。乃得奋豫之称。则以震为雷。雷声振于地上。其接近者。闻声最烈。而所感者。亦自奋起。是为万物共奋之象。譬之春日。雷声既鸣。万物皆出。天下同春之象也。阳主升。干为大生。震之一阳。即干之初爻。干动而成震。震而合于坤。即阳气升于地。地为人物所寄。地受之。人物亦皆受之。故奋豫之用。天下皆见其功也。豫之为辞。从予从象。言天所予之也。天予之者。天以时假之得生成也。人物生成。莫外于天之德用。动而为用。止而为业。皆天所予也。春生秋杀。皆以时成。豫者天予以春生之时也。利用其时以生成万物。亦天所予也。故豫为天予之象。而予。自称之辞。豫之所得。由天予。豫之所成。由自致。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自求多福。在我而已。故从予。言我所得之天者。当有以象天之德。而推之万物。共成其豫也。豫因谦以承大有。序卦曰。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可见豫之来。非偶然也。由大有之后。而克承之以谦。始获亨之以豫。豫者。报谦者也。非谦不得豫。非大有亦不得豫。大有以富庶之。谦以安和之。而后天下同豫矣。盖豫者。天所厚也。人无以顺承之。安望能久享有乎。豫字从予。其旨深矣。豫以阳气和布。物类向荣。德施周流。天下同乐。则其致之也。非有道者。岂能及哉。故谦豫皆重在人道。以卦爻言。阳爻皆在人爻。可见圣人命名之意。固侧重人道。而不徒明天时之用也。天以时相假。人以事相济。则积之为德。散之为功。行之为道。致之为用。无不豫也。而豫亦永久不变矣。唯人情恒乐于豫。而不思豫之由来。恒好用豫。而不知豫之所致。身豫而荒淫。心豫而闲荡。志豫而流连忘返。事豫而懈弛无度。豫不为利。且益害焉。是果天之咎耶。人之咎耶。圣人知其将至。则求所以警之惕之。戒之勉之。豫而曰奋。冀其各自奋起也。豫而曰怠。冀其有戒于怠荒也。天所予者渥矣。人必有以承之。天所假者厚矣。人必有以绍之。豫从予者。实含此义。而豫为时言。则为逸豫。为事言。则为备豫。能豫于事。方豫于时。不豫于前。安望其豫于后哉。此豫之为豫。天道也。亦人道。成物也。亦成己。内无所豫。外亦将蹙蹙无所归。己无所豫。物亦将皇皇无所适。人无所豫。天亦将茫茫无所属。是豫在天。而成豫在人。豫在物。而用豫在己。豫在外。而思豫在内。果能体豫之象。

行豫之道。广豫之德。推豫之用。则功业益大。而不负大有与谦之先烈矣。大哉豫乎。读者当勖之。毋以顺动之为易。逸乐之为安。而忘其奋与怠之教也。

宗主附注

豫者裕也预也。一为宽裕。一为预谋。盖有宽裕之时。足以预为之谋。然常人之情。乐于暇豫。而忘其豫备。竟令优裕之时。轻易过去。而不克有为。一旦事变发生。无不手忙脚乱。以至偾事。此不知豫卦之用也。天所以与人以豫者。非无故也。必有勤劳于事先。以措一切于安定。而后悠游于今日。以图将来之发扬。是豫为豫备者多。为暇豫者少。且无豫备。终不得暇豫也。豫虽天予。而在人能善用之。以全其始终。若用之未善。贪一时之逸乐。忘百年之忧虞。迫且立见。奚有于豫哉。故豫为谦之报。谦为豫之施。互成因果。不可或离。无施安望报。有报不继其施。报即尽矣。则豫岂能久乎。易以豫次谦。而传称为怠。盖深知人情之敝。而亟欲其精思勇行。以体奋豫之义也。

宏教附注

豫卦辞多与谦相应者。以谦豫本同体卦。在用者之为主为客耳。如用为谦。则其对面即豫。用豫亦然。凡为往来卦者。皆视若宾主。亦犹一物之表里。一器之内外。无不相连者。豫以愉快为志。故曰豫怠。要在用之者以怠为戒。则无不豫矣。

豫。利建侯行师。

宣圣讲义

此豫卦彖辞也。豫之名辞。已见前讲。按字义言。豫为和易。为宽柔。为绰有余裕。其趣为乐悦。为舒徐。为有可为之时。当可为之位。盖皆本于卦象也。卦五阴一阳。阳在上卦。而居中爻。前后宽余。一阳领众阴。奋起地上。有为之势。居中御外。四方顺从。可为之时。故豫曰奋豫。非逸乐之谓也。而豫于事者。先豫于心。豫于物者。先豫于己。豫于后者。先豫于前。豫于远者。先豫于近。豫必有所备也。或备其力。或备其谋。或备其制。或备其令。皆以德为本。道为主。备者必有所承。有所施。以豫之先。必承于有余。豫之后。必施于无尽。则始终皆豫。而克成豫之大用。设有一不备。非真豫也。易以豫绍大有谦。而启随蛊。大有谦豫其前。是承也。随蛊豫其后。是施也。豫以顺动。故继之以随。豫以有为。故继之以蛊。蛊者事也。而豫之大用。则在治道。此人道之最著者。天地不忒。日月不过。寒暖以时。昼夜有序。皆治道之明显于天地间者。圣人则之。则以豫成人之治。盖豫固有位也。有时也。有可为之时。有能为之地。则其成治。不已顺乎。彖辞明示之曰。豫利建侯行师。治道也。治道万端。而以建侯行师为主要。盖赏罚之事也。政治之柄也。天下虽大。人民虽众。而政不必烦。令不在多。赏罚得。则皆从矣。故曰建侯行师。治之本。豫之用也。夫建侯行师者。立国之本。古者划土分疆以为治。必建邦国。封诸侯。将以赏有功。奖有德也。将以分其权。而专其职也。将以平其政于下。使亲民也。将以属其土于位。使守域也。故建国有制。而立侯不贰。为重在治道。不以分裂为嫌。为责在德孚于众。不以亲私而徇之也。先策其地。得其民情。而后封之。以地属之。以民付之。使靖供其职。绥抚其众。卫护其土。无或陨越。此赏之最大者。若有未宜。不予封也。虽小不贷。虽大不遗。必视其德。而论其功。方为建国。国异。而天下仍同。方殊。而民情仍一。虽远无疏。虽近无昵。故侯国皆天王之辅弼。而民心无离贰。而天下安治。此上古封建之制。有异于后世者也。若建侯既定。分治既成。万邦翕和。天下安定。天子垂拱于上。无为而治。不假于政令。而教化大行。不藉于刑诛。而风俗同厚。则大同之世也。即豫之象矣。苟有侯国。未体先王之德政。而违一道之典谟。则天下恶之。诸侯责之。而与师以申讨。用刑以究罪。虽盛治之世。或有不免。则行师之义也。盖有国者。必有赏罚。有建侯者。

必有行师。师者众也。因众致讨。足见其征诛之正大矣。师之行。为明罚也。为正治也。为安天下也。为拯人民也。非为申一人之威。快一人之志也。故行师而民服。而天下亦治。此皆治道之大者。豫之大用。即在乎是。利者顺也。顺以成利。则杀之犹生之。罚之犹赏之。为其赏罚皆公。生杀悉平。公且平。天下尚有不服者哉。故裂土分侯不为泰。兴师致讨不为狭。封之无恩。杀之不怨。予以国者。天所锡也。非天子之殊遇。杀其人者。天所诛也。非天子之私仇。生之无恩。杀之不怨。是予夺皆豫矣。豫则予之不为多。夺之不为薄。为其得中也。得民心也。得天时也。皆豫所固有也。豫以一阳居中。象天子在位。众阴拱服。象侯国靖共。而五阴听命于阳。正与师比相类。有比之邪行。必有师之征讨。故豫取行师之义。以成其罚罪之功。而致其安辑之治也。前讲谦卦。以谦与豫为往来。谦以贞为德。豫以利为用。盖均本坤德也。而人道亦然。人道以地道为先。以利贞为本。豫之利。即谦之贞。贞于先者利于后。贞于内者利于外。谦贞以持己。故曰君子有终。豫利以成物。故曰建侯行师。以二者为成治之本。即成人成物之道也。由己推人。由近及远。由内达外。由少至众。皆豫道也。故曰利建侯行师。言此为顺利之事也。豫以震之一阳。奋出地上。原在下。而今出居上位。必德有所孚。力有所厚。则其动也必顺。顺则利矣。建侯行师。动之大者。犹且顺利。则所行无不利矣。建侯之利。天下以安。行师之利。天下以定。如春雷一振。万物同生。而雷霆昭威。妖孽消迹。即豫所谓也。盖以刚阳主位。而柔应之也。刚伸柔伏。安有不归服者乎。赏之固悦服。而同供其职。罚之亦摄服。而共畏其威。怀德畏威。天下咸定。赏罚之能事尽矣。豫之利用亦至矣。故曰。豫治道也。成人成物之道也。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有同乾坤之文言。明释豫之时义。而见人道之与天地合也。豫卦上震下坤。震动而坤顺。故曰顺动。坤为母。震为长子。子随母。而震阳也。坤阴也。阴从阳。上下相应。刚柔相从。既动以顺。复应于刚。其行至宜。其志亦得。故曰刚应而志行。本震以推于外。由阳以被于远。内无为之阻泥。中无与之扞格。则其志行可知。志见于中。行征于外。震动者行也。阳上者志也。刚以济柔。则动而顺。内以及外。则行而豫。豫者有余也。有备也。充实曰豫。光大曰行。以豫而行。其顺利可知。此天地所取法也。天有四时。地有四方。天之寒暖有节。不因时而异其度。豫也。地之高下有宜。不以域而改其序。豫也。为其有余于后。有备于先。从容中道。以合其用也。如夏暑。而有春之温。冬寒。而有秋之凉。不急遽以仓卒。则舒徐而安和。高山之崇。而有陂谷。大海之污。[同洼一作污洿]而有厓岸。不峭削而泛流。则康庄而坦豁。此豫也。天悬而不坠。地凭而无摇。轻不为扬。重不为堕。上者复下。沉者复升。起者有伏。屈者有伸。同而异之。散而聚之。繁而约之。束而扩之。充实者而光大之。积蓄者而远久之。推以无垠。任以不息。天地之所以覆载。日月之所以代明。皆豫之道也。皆顺以动也。悠久无疆。而法度长在。中和不失。而德用靡穷。人能仰之。其用可胜言哉。故曰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盖建侯行师。不过豫道之一耳。豫道之大。天地尚不之违。何况人乎。赏罚之义。亦如寒暑迭迁。昼夜交替。春秋生杀。水陆舟车而已。有一则有二。所要在得其平。故必豫。豫则不过不忒。不过者。无太过也。不忒者。无不及也。皆适于中道耳。是豫之为用。即从容中道四字。从容中道。道之至也。德之至也。尚何有不当者哉。故曰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时义云者。以时成用之意。盖豫之道。有比于时。善用之。为时宜。不善用之。为失时。如万物之春生秋杀。皆时也。时至则然。时过则否。在天曰时。在人曰中。时中者。中道之至也。以中为极。而不限于一时。以变动有常。无不中道。故贵时中。天以时成道。地以利为宜。人以中致用。三者一也。豫主动。动必以时。豫为顺。顺者顺时也。动违其时即逆矣。故豫以时义为

贵。豫卦既承大有之余。得其备也。又在谦之后。得其益也。而后动合乎时也。大有以裕其物。谦以助其德。德业兼具。斯为及时。有一未足。非时也。即非豫矣。豫与谦所殊一间。即一阳之在三与四爻耳。而内外上下遂别。故曰当时。动以顺。故曰当时。有其位。有其德。故曰当时。有其事功。故曰当时。时至则德益大。位益固。事益隆。功益弘。故建侯而利行师。无不成矣。正如日月中天。四时守序。江河行地。四方孚化。无为而无不为。无劳而获。无虑而中。无言而信。无施而感。盖至顺也。顺时而已。然时易逝。事有缓急。时恒流。行有得失。苟不知豫者。当时而忽之。非时而为之。乃与时违。遂不克豫。故称豫之时义大哉者。欲人知豫之属于时用也。夫豫为谦之报也。大有之绍也。由事言之。成功之时也。由道言之。则无时非积德累功之日。盖道以不息为用。人以至诚为归。至诚无息。一息则时逝矣。积德者。备他时之用。累功者。成他日之业。皆关时义也。皆豫也。然时以道用。豫以道成。中道者无不合时。道犹时之影。时犹道之光。豫而后知时之可贵。设不豫。安有爱于时哉。故豫曰时义。正与随卦之随时同。皆本乎顺动者也。豫以震坤合。随以兑震合。皆取阴阳相从之象。刚柔相济之效也。动以行时。则时为贵。若静止者。不问时矣。故谦无不利。为不择时也。豫则贵时。非时无以成其豫。称时义大者。实卦象之所致。天地之道。犹以时行。况人乎。人而不识时。尚欲成其德业哉。时者成德之机。立功之纽。时有时宜。犹天之有冬夏。地之有山川。而人应之。以适其道。则不独建侯行师已也。

宗主附注

豫卦辞象均关重要。乃天下国家治乱之机。谦为人道。豫为治道。谦主德而重在人。豫主法而重在政。故古圣人建邦立国。定制设度。莫不本于豫。而其政治可垂久远。法度可范围天下。皆用豫之义也。有志于政治者。必先注意焉。又曰。豫卦之用。在于便利。以有可利用之时地。居中御外。如臂使指。无不如意。河南称为豫州。以在国中也。昔代建都。必择于此。亦就地利以便人事之意。故名豫。正取豫卦之象。天子居中央。而侯国环拱于四方。即豫卦所谓建侯之义。本卦象一阳在中。领率众阴。而皆应顺也。此建国必因地利。必孚天时。必合人情。必达物理。而都城所在。必超于全国之上。所谓建瓴之势。顺动易成。四方同应。若僻在一处。失其控驭之效。必将遗弃国疆。以授他人。正如卦象或师或比。各有偏注。徒供一事之用。一部之效。而非豫之所拟也。建国如斯。其他政令亦莫外是。失中则必有所损。就正则能得其全。天地各有中心。日月各有正轨。不得相差也。豫之彖辞。引天地日月顺动为喻者。实此义也。悬象以为则。立德以为识。莫不以至高至中者为最宜。何况一国政令所自出乎。故豫卦以建侯行师为言。可见古人之善用豫也。

宏教附注

豫为治道。而首重赏罚。足见政治之要矣。读者于此。可以明古人致治之原。以后所讲。尤关重要。盖赏罚要以顺成。要合中道。信赏必罚。而在公平。方使天下咸服。天下之乱。未有不失于赏罚者。赏罚不当。民心不平。则乱起矣。此豫言治。必重赏罚。而赏罚必贵顺动。则其为利。全在得当。利字从刀。而半为和字。则可见利虽有决择。而仍将成其和。不和者。必不利。而罚亦及之。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宣圣讲义

此释豫卦象。言豫之见于人事也。夫豫有天道焉。有人事焉。天与以豫。而人受之。人报以豫。而天享之。天人交豫。豫之至也。此豫重在人事。而首在报德。唯祭祀。为报德之本。而天与祖同享之。尤见天人合德。以成其豫也。雷出地上。乃生气之升腾发扬也。雷以动之。天下同震。其势勃然。其气崛起。有如物生之苗。泉流之

涌。故曰奋。以当冬令蛰藏。久伏思起。俄逢春动。奋出土中也。是豫为天下同春之象。生生不息之道。年有春季。物以春生。生于春者。阳之动也。豫以震卦一阳直升于坤之上。象地中之物。启生于地面。一也。唯生者有本。出者有自。何本乎。天地。何自乎。阳也。震之一阳。得夫干者也。故生之本。天也。人之所生。祖也。祖有祖。莫非同出于天。祭祖者。不忘本也。祭天者。亦不忘本也。祭祀之义大矣哉。或者谓周以孝治天下。故重祭祀。实则由来久矣。人莫不有其祖。莫不有其生。生于天。则祭天。生于祖。则祭祖。祖犹天也。不有天。则生安本。不有祖。则生安自。豫者余也。有本始豫。无本者。朝生夕灭。莫知所存。何由豫哉。故祭祀为豫之道。上有所豫以育下。下有所豫以奉上。乃生生不已。豫之无穷。穷则豫绝矣。阳在天地间。循回无已。或升或降。或消或息。阳不绝也。绝则生断。有生者。必有此阳气。而豫着其用焉。夫治民者。先育之。后教之。育犹生之也。教犹育之也。唯教先孝敬。正以豫之不可已也。孝其亲。以知身所豫。而复豫其亲。敬其天。以知性所豫。而复豫其天。天人同豫。祖孙同豫。而后天下永泰。人类永安。此有国者必先以孝敬教其民。教之先其身。身行令从。天下同化。故豫之象辞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身作则也。豫以予象成义。予之象。使有效也。先王不指一人。莫不如是也。作乐崇德。豫之道也。不豫何乐可作。何德可崇哉。祖豫其孙。天豫其人。乃得作乐崇德也。夫乐者。心之诚。德者事之光。心有诚悦。以奉于先人。德有光辉。以媲于上帝。则作乐也。崇德也。礼仪斯备。而诚意可接。光耀斯临矣。此乃神人交会之道也。殷者勤也。不息也。意诚则志专。礼隆则敬至。故不倦怠也。作乐崇德。为祭祀之本。盖古者祭祀。必先有其德业。有其功勋。有诸中。而形于外。发于心。而见于事物。在人曰德。在已曰乐。乐乐也。心所乐也。有德及民。有功及物。而后心乐。非贪享富贵之为乐也。有德者天下服之。有功者众姓归之。故乐。乐而发为歌辞。协以音律。而乐以成。故作乐与崇德。犹一事也。崇先人之德。而自崇其德。德音永续。方为至孝。故时念其祖。殷荐于上帝也。配祖句。犹曰以祖配也。古人祭天不敢忘祖。祀祖不敢先于天。祭上帝且配以祖考也。荐者。有所献也。即乐与德之谓。乐以抒其情。德以致其敬也。犹曰吾既承祖先之余。受天帝之赐。而克豫其德业。豫其心身。而天下咸服。众姓永赖。皆祖与天之荫也。则心发乎诚。礼发乎敬。以乐与德。献于天与祖。而报本也。故豫乃不绝。本固枝荣。生厚泽远。天人祖孙同乐。而豫斯无穷。盖莫不同此一阳之化也。所谓天人同乐者。不止我一人。天下众姓无不同也。然必我之先豫。而后豫及天下众姓。人各有其祖。各受天之恩。则其所豫。固如我也。有未省者。我则教之。故祭祀之礼。与天下共之。孝敬之教。与众姓化之。天下无不知孝敬。众姓无不重祭祀。则已豫及天下矣。岂独一人之豫哉。此先王因豫而崇祭祀。而教孝敬。由来久矣。夫农者。春祈秋报。乃礼之常。人者。追远返本。性之正也。而有生之物。莫不思所自生。有情之伦。莫不念所自出。况在上者。而不常求其报本之道欤。故因豫而知天之恩。祖之泽。为不易也。豫者怿也。必得其时。必适其位。如物之生。必及春。其启蛰也。必因雷。故以雷地奋豫。而更增其报本之情焉。在彖辞所言。皆崇德之豫也。而象辞所言。则性情之豫也。彖以天道及人事。重在治道。象由人事以承天道。故重在祭祀。二者一也。本末始终之事也。豫必有本末。全始终。故彖象分别言之。其义最精。非简言可尽也。豫卦之对为夬履。履正对豫。则阳与阴交互成对也。故豫之用。有取于履。履者礼也。礼以祭祀为先。履者立也。立以封建为大。豫彖言建侯行师。而象言荐天配祖。其义同也。履之辞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义已见履卦讲释。豫之所用亦颇与同。盖辨上下之分者。莫严于祭祀。定民志于一者。莫外于孝敬。孝亲敬天。人之不忘本也。荐神配祖。礼之笃于情也。古者祀祖多属私祭。而祭天则与众共之。盖示民以有尊也。天子尚有所尊。况众人乎。尊天以报覆育之德。尊祖以敦追本之诚。其所以教者。唯孝与敬。自天子至于庶人。无异也。凡属斯民。莫不有其亲。莫不戴天。则莫不重祭祀之礼。笃孝敬之志。故祭天则天子犹卑。祀祖则君民同等。其所辨分定志者。为义深矣。夫

祭祀之礼。隆于一切。而孝敬之德。首于众行。虽乡野之士。农工之民。莫不率斯教。而遵其制。而天子居万姓之上。为一国之尊者。尤当兢兢然于其典礼。皇皇焉慎其威仪。一人之令。天下望之。一事之举。万方师之。书曰作之君。作之师。师即君也。师本师卦之义。而与豫固同体异用。以祭祀为豫者。正申豫之存有师道也。以率行言谓之履。以教育言谓之师。师明其道。履着其德。师寓其旨。履敷于事。故用豫而天下治。人类安。为礼乐成。而教化徧也。礼乐之备。则天人同休。教化之行。则上下共育。盖豫之时用也。唯豫则能致之。礼乐非可骤成。必有其德。有其位。功业彪炳。制度丕焕。方克及之。而豫固已裕如矣。教化之行。非可强制也。必有其庶。有其富。利用阜生。饱暖安适。始可促之。而豫固已富有也。因豫以为礼乐。则礼乐不衰。因豫以作教化。则教化不绝。盖豫以继豫。无时不豫。无民不豫。事半功倍之道也。故以之建侯。则万国尊王。以之行师。则八方向化。亦由是礼乐教化之余烈耳。而其本则在孝敬之德。祭祀之仪。读者当一贯之。庶深明彖象二辞之用意也。

初六。鸣豫凶。

宣圣讲义

此豫初六爻辞。鸣豫鸣义与谦上六爻正同。盖一处谦之上。一居豫之下。其地似异而实同。豫以一阳居第四爻。与初相应。以阴求阳。有如鸟鸣求友之象。唯在下卦。又居初爻。处潜息之地。当蛰伏之时。是宜静以顺之。不当急于求见。故鸣豫为凶。且谦之鸣。以自卑也。虽鸣无所招忌。豫与谦反。豫而自鸣。人将嫉之。故凶。盖豫之鸣。多自负而侈泰。不知天下不豫者多。以己之豫。而鸣于众。犹斗奢争富之意。人将鄙其俗。而妒其夸。或且招盗贼之觊觎。为祸害之媒介。情之所同。势之所迫。羡富而耻其贫者有之。失求而怀其怨者有之。苟静以安居。淡而无汰。则亦免咎之道。今以在下位。无功德以闻于人。素佚乐。为恣嫚以骄于众。君子遇之。不过嗤其愚而已。小人遇之。未有不怒其妄。而思有以泄其恚者。故豫不易处。尤不易鸣。果当功业既成。德泽已远。己不鸣。而人皆誉之。则又何凶可言。初六之鸣。不当其时。其所谓凶。自取之也。

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而见志之穷也。就卦爻言。阴主降。德主静。初六在下。无可降。而不能自静。则所往皆不免于咎。是其志当穷也。在他卦以极为穷。多指上爻。而豫之穷在初爻。则以全卦仅一阳。而在外。其内纯阴。无所附丽。又当豫之际。以宽裕为贵。初六逼处于下。地非宽余。不自知其所处之艰。而反鸣其所承之豫。因豫反为不豫。故曰志穷。穷者绝也。言自绝于豫也。正如富家子弟。承先人之业。固可安居适性。乃蠢然不识人世之进退。贸焉自恃家赀之富足。而以财贾祸。日趋困穷之喻。盖由己志不立耳。故曰志穷也。夫谦上六曰鸣谦。志未得也。今曰志穷。其意固同。其用则异。谦以卑抑。无所得咎。志虽未得。尚无凶也。豫易自满。其气浮夸。其志乃穷。而不免于凶。故承豫难。

处豫尤不易。况初六之豫。其力既弱。其年又稚。其地既卑。其辅又无人。则其志穷。亦可见矣。或曰。志者心所之也。志穷。心往于穷。犹自求其穷也。人未有自求其穷者。而因不得向于达。乃反而趋于穷。虽非初心。犹自欲之。譬如子弟不肖。日趋下流之意也。何以处豫而志穷哉。则由天道之有偏。而人事无以救正之也。如居上流。易于随波而下。苟无识途者为之牵挽。未有不日就下矣。初六在下。而恰与九四相应。人之求显。物之求崇。乃常情也。以居下而豫。岂不欣上位者乎。故

望九四而心跃跃欲试。竟忘其为下位。而遽于其上。竟忽其无所知。而姑衒于外。此所以为鸣豫之象也。鸣者凶之因。豫者穷之缘。苟不鸣。则免于凶。不豫。亦免于穷。天下祸福之相倚也。如此。由斯爻之辞。又足证明因果之说矣。

宏教附注

谦豫相反。故谦无不吉。而豫则有凶。然天道凶。人事可移之。知其凶而速避之。则免矣。如初六。不热中于九四。则不鸣。不鸣则志不至穷。则无凶矣。吉凶天道。而得失人事也。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宣圣讲义

此豫六二爻辞。明本爻之用。及其吉凶也。豫之六二。即坤之六二。坤居下而六二为正位。象主位。六为阴。乘二为阴加阴。乃重阴。上与九四相应。同功异位。又非同性。一刚一柔。柔比于刚。有介于石之象。石刚而所介者柔。柔则善退让。以顺从人。故不终日即解。言不久持也。六二得内卦之正。孚贞静之德。纯本坤之行也。虽有强敌在外。而内不失其贞。不乖所守。则外之强敌。亦无由损之。故曰贞吉。内卦居贞。以贞则固也。且六二以柔道为守。柔则无忤。豫之所以为顺也。柔顺以御外侮。贞静以持内节。则虽有如石之敌。而不冒然犯之。委曲以避其锋。而诚信自孚其下。艰贞自保其位。此所以为吉也。夫介于石者。非易进也。不终日者。非难解也。而吉在一贞字。以得正位也。正则贞。贞则固。然君子处之。不失其豫。小人遇之。将因豫成灾。盖豫之为用。全在能备。而六二之吉。全在能贞。居贞者天。履贞者人。得正则吉。失中则倾。此天道之吉凶。半系于人事也。故曰君子不失其豫。小人将反为灾。凡卦爻之言贞者。有天道焉。有人事焉。六二之贞。天道也。以比于九四。其势迫。其害逼。不许从容应付也。而以得内卦之正。为众心所附。又能以柔御刚。以贞制暴。其吉乃理数之自合也。苟一事不胜其用。而悖于柔。急求一逞。虽有其位。而无其德。以失其众。而悖于贞。先溃其内。则虽吉亦凶矣。则人之不克贞也。爻辞必曰贞吉者。明贞乃吉耳。失贞者凶。故乱之久暂。亦当视其在位者之贞否。

非爻辞之含二义。乃人事天道之不相洽也。豫六二虽居正位。而上下皆阴爻。上与九四互为艮卦。艮者止也。有山石之象。而六三在其间。六三为阴乘阳位。易与九四近。且上与六五互为坎卦。合之变蹇卦。蹇者。难也。坎者。陷也。有艰险之象。故自六二以进。有愈行愈难之象。且六二九四。一阴一阳。不得相合。柔道顺行。刚道逆行。顺逆相争。背驰不复。则豫于前。将困于后。豫于此。将困于彼。以卦言之则豫。以爻言之则困。故爻辞与困之困于石。据于蒺藜之辞义相类。不曰困而曰介者。以六二得正位。一也。未及于六五。坎象未成。二也。居正位。则有守。未及于陷。则犹可解。故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困以兑坎合。蹇以坎艮合。其义之同异。全在阴阳刚柔。上下升降也。而豫以震坤之合。震出地上。主以顺动。阴直从阳。而六二之介于石者。徒以六三在中。阻其交亲之道也。故曰介。介者。如绍介。言在中也。又介为甲。亦坚也。重阴必阳。重柔必刚。以敌言。则为强敌。以己言。则为自坚。盖阳与阴匹敌也。六二之正。应在六五。上下皆阴。有同于坤。此爻之用。以坤为本。坤本贞静。而顺承干阳。今以不得顺承。遂有介石之憾。然道以柔胜。位以正当。既志于贞。乃解其害。故不终日者。天道也。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中正专指位言。而仍重在贞字。贞则克孚中正之德。如不贞。虽幸得正位。将无以守之。故爻辞言其吉。而释文更申其义如此。或者曰。不终日者。位不可久也。是宜视其在位者。果贞与否。盖易辞恒包宾主言。主之吉。宾之凶。若以爻言。既居正位。当属于主。不过为下卦而属阴爻。则非正主可知。豫贵顺动。失顺则非吉。故人事之违天道者。必无成也。又豫易怠忽。六二之位。果不戒于怠忽。亦非吉。以其失贞固之道。而犯豫怠之咎也。读者审之。

六三。旴豫。悔。迟有悔。

宣圣讲义

此豫六三爻辞。言三爻之用也。豫全卦皆主顺动。皆以阴从阳。柔从刚。而六爻祇九四为阳。余皆阴。则吉凶应相类。何以相殊也。盖阴降阳升。位有刚柔。道有远近。合之则吉。反之则凶。反者背于阳也。三与初爻。皆阳位。而阴乘之。其地不当。其行易悔。以处豫之难也。六三当下卦之终。即坤卦之尽。接九四之刚。而反于泰与既济。却与否未济相似。则皆六三九四也。其说已见谦卦。三为阳位。而六阴加之。四为阴位。而九阳加之。阴阳背道而驰。刚柔不协其德。阴者不可长也。豫者因阳为用。今阴居阳位。以藉于豫。其不肯自卑从人。

自劳服人可知。故其辞曰盱豫。盱者张大也。张目曰盱衡。与初六之鸣豫同义。皆自衒之象。自夸之辞。鸣出于声。发于口。盱出于目。见于色。鸣者在下。人未至也。则高声以动人。盱者在中。人已近也。则厉色以威人。皆小人得志之态也。因阴爻与阴爻应。而不得处于豫之道者。故皆不吉。初爻位低。不当自鸣。其害尤烈。故曰凶。三爻位已高。众人所望。而高视阔步。其害较浅。故曰悔。悔者自贻伊戚之意。不当侈泰以取咎戾也。盱豫者必悔。迟有悔句。乃决言其必有悔也。以卦论之。内贞外悔。以内多贞。外多悔耳。六三内卦也。亦有悔者。以失贞也。失贞则悔至。以地位之故。或不及见。故曰迟有耳。若曰早迟有悔耳。迟则时过位亦移。内且易外。贞亦为悔矣。然盱豫之悔。非天道也。多由人事。以位之不当。易激其骄恣之情。则易致其将来之悔。人事之不臧。固无以幸免。爻辞特着之以为戒耳。凡豫卦各爻辞义。多属垂戒之语。以恒情处劳易善。处逸易恶。豫之为道。在劳中求逸。若因豫而自怠荒。以逞其欲。则豫不为福。反为害矣。凡处豫者。宜以豫为可忧。而时思免其害。方可长保其豫。如初六六三二爻。皆忘豫之有害。而恃豫之为福。悖乎豫怠之训。忽乎奋豫之辞。则在初六之豫。而鸣以召凶。六三之豫。而盱以来悔。其害之与豫。如响之应声。福之与祸。如竿之见影。岂不大可慨哉。

爻辞明示吉凶。将以儆后人之处豫者。不独为释卦爻象也。夫豫初三爻皆不吉。而六二何以吉。则以得中位。而有贞德也。得中位者。声威足以服人。有贞德者。诚信足以孚众。虽介于石。而仍吉也。初三二爻。其位既偏。其德又失。以阴居阳。则不胜其位。高鸣恣视。则不足于贞。其为不吉。不亦宜乎。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

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旨。更勖后人知位之可贵。而宜慎保之也。位字包德言。有位者必有德。有位无德。位非其有也。六三之位。逼于九四。而在位之人。又盱睢自恣。则其德位已乖。其悔必至。虽或一时幸免。而终不能自臧。释文明其位之不当。以见悔之难免也。说者谓迟字当属上句。以为盱豫者。悔迟必有悔。言果自知豫之难处。能烛照于先几。而追悔于俄倾。则尚可免。若悔之不早。其悔必见。犹曰早自改其所为者。可无悔。迟则有悔耳。盖以盱当审视讲。而悔迟当改过不速讲。亦通。总

之。豫之不易处也明矣。当其豫。未可自以为豫。当其已觉为豫。即已失处豫之道。豫固不得存于心。行于外者。发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外。害于其身。豫必自怠。而百事以废。豫必相诿。而百恶以集。故行豫者。不以为豫。处豫者。不以自豫。则无时有豫。亦无时非豫。

此君子兢兢业业。自强不息。而后谓之豫也。若小人之豫。遂以恣其情。快其志。在下而鸣之。在上而骄之。不知豫且远。害立至。尚何足语于用豫之道耶。豫之大用。在成天下治平。在措人类于赡养生息。苟我不豫。人将奚豫。而我之豫。即不息也。我息。人不得息矣。天地自息其机。世间尚有何物哉。爻辞以鸣豫盱豫为不吉者。良以处豫不得自以为豫也。豫即息矣。至诚无息。故能成人成物。此义宜细思之。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宣圣讲义

此豫九四爻辞。言本爻之用也。豫以九四一爻。为全卦之主。以其独为阳也。在谦卦一阳居内。即九三爻。而豫卦反居外。为外阳内阴。阴居阳位。而阳乘阴爻。恰与谦反。谦之大用在此。豫之大用亦在此。盖豫以雷出地上。阳升于阴为用。其德为向外发泄。其志为乘时致功。其动为顺。其变为散。故九四一阳。主升散。推于一切。而五阴从之。虽不居外卦之中。而为全体之主。主者天下之所望也。故曰由豫。由从也。众所从。如道也。户也。人有行必由道。有出入必由户。则九四者。全卦之道与户。全体之所由也。人由道行。则不迷。出入由户。则不致疑。以其光大自在。明坦无隐也。一爻主之。众爻顺之。一爻导之。众爻附之。则由豫者。大众所同豫也。故曰大有得。大有之义。恰如火天大有。类相从也。干离同类故也。九四以雷交于地。而众阴相从。正与大有相似。大有以五阳同一阴。豫以五阴同一阳也。同则为大。大则为有。豫之大有。天下无不豫矣。故九四一爻之豫。而全卦从之以同豫。是曰由豫。言全卦以此一爻而得豫也。然大有得何也。得者指九四一爻言。九四主也。大有者。全卦也。因九四而全卦大有。是大有由九四得也。且大有之后。继以谦豫。谦得其道。以保持之。豫得其德。以宣发之。是大有之用。至是始完成也。故大有得。不独指豫九四之得大有也。夫豫之以吉占者。唯此爻为着。盖以九四能率行豫道也。豫道在干。即一阳所自得。干以朝干夕惕。行健不息为道。豫之由豫。亦自强不息。自贞不二之义。因干而成其道。则由豫虽一爻。有比于大有。而豫本于坤也。坤以静为道。以贞为志。则九四之一阳。虽发于干。而成于坤。由豫之吉。由其贞也。贞则由之不失其道。故曰勿疑。疑者不信也。由豫以疑。则失乎干之干惕之义。坤之贞顺之旨。则豫之为豫。亦将如前爻盱豫之有悔。鸣豫之有凶矣。唯其不疑。则干惕在心。而不至于骄恣。贞静处事。而不败于怠荒。则由豫不独无咎。且为吉矣。所谓勿疑者。对人言为信从。对己言为信誉。皆为行豫之要道。豫者将以豫天下。非豫一人。将以豫万世。非豫一时。则其于所豫也。必致其诚信。以孚天下之望。必推其敬信。以安远近之心。

则由豫非一人之功也。必有其朋类也。朋盍簪者。志同道合。而聚首一室之谓也。簪以聚发。豫以聚众。盍者合也。而不曰合者。言其聚如户之阖。能自辟也。古盍阖本一字。盍簪。如以簪聚发而不乱也。言九四能以一阳统五阴。而使不纠纷也。既不疑而共处。又合志以听命。故曰勿疑朋盍簪。言其如朋之集。如发之总。毫无离心也。或曰勿疑。教人无自疑贰。朋盍簪。示人之相投合。为朋为类。如盍簪也。取簪为喻者。盖以九四居中驭外。如发之总聚于簪。有条不紊。与彖辞建侯行师相应。建侯者就治于君。行师者群听于帅。皆如发之隶于簪也。朋盍簪三字。颇有深义。则因豫九四。居中爻而属外卦。其下有三阴爻。上有二阴爻。阴主降。阳主升。

其类不一。在阴爻言之。固皆阴。就上下言之。则在下者为从。在上者为友。既非一类。则合之也不得不辨。故曰朋。朋者群也。类也。言各以其类合也。此朋字本坤卦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二朋字之义。言合者为朋也。今九四以阳总阴。若皆合矣。而不可不为类。使其相近者聚之。正如人之总发。必前后左右。顺其势而梳理之。然后总聚于一簪。如网在纲。必分为若干条。而后总于一也。盖天下之大。人民之众。情性各殊。习俗各异。不聚之。无以使之一。强聚之。亦未能即一也。必择其所宜。因其所利。各自为类。而后可一也。故曰朋盍簪。此豫之建侯行师所本之义也。

建侯而天下归于一。各侯国不必同治也。行师而强弱服于一。各地方不必同用也。视其宜而任之。听其便而信之。则天下同豫。而志亦行矣。此爻辞以朋盍簪为喻也。又有以由豫为犹豫者。谓取犹豫多疑之义。明阳爻处阴位。以柔行道。以缓成用。故曰犹豫。然缓可也。而不可不决。柔可也。而不可有疑。虽刚以柔成。急以缓济。而豫之为豫。在能使缓而不害事机。柔而不悖道用。方终始如一。远近皆亨。若一昧柔缓则怠矣。故复以勿疑为戒。四本多惧。况当由豫之时。其能免于疑乎。则由豫者。要仍如前所讲。处豫而不自豫。行豫而不恃豫。则庶乎免耳。夫九四以一爻而主全卦。有类于一人。而主天下。其豫可知。其所以致之者。实本于前烈。即上所谓大有也。大有启之。谦助之。豫成之。至是而豫之时用见矣。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志字指豫之全卦言。盖豫之志。在使天下同豫。天下同豫者。人人皆乐其生。处处皆安其业也。九四一阳独豫全卦。虽上下之志或殊。而主从之心同切。故曰志大行也。在豫卦之最吉者。当推此爻。而其所伏之害。亦以此爻为甚。则以刚柔难剂。盈泰易怠。虽得时位。而不克保持。虽际亨通。而恒失其贞静。则为福为祸。当视其所行之如何。故爻辞勿疑五字。大可留意也。要知一人之勋名。必千万人之心力。一时之福利。必千万日之经营。豫岂易得者哉。饮水者勿忘其源。享禄者勿遗其友。则豫可久。而福可大。此象辞以殷荐为言。而四爻以朋簪作喻也。

宗主附注

豫卦主爻在九四。以其为阳爻。全卦祇此一爻为阳。以阳统阴。而在中。有如居中驭外之象。所惜者。阳居阴位。而属外卦。其势易孤。其情易散。此豫为怠之原。为乱之本。豫而忘于勤。则自易怠荒。豫而恃为常。则下易离心。皆由此一阳居外卦。而乘阴位也。凡乘阴之阳。宜自卑下。以顺阴静之德。而循柔伏之道。在干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言其由上而下。可免于咎也。若悖于此义。则必有慢忽与骄吝之害。则易于怠慢之咎。所谓处盈者难也。今豫九四。以一阳而控制全部。其得志可知。徒以六三以下。皆有携贰之心。六五以外。又生轻慢之志。则大得志者。稍一不慎。必反受其灾。灾者。相见不以诚。相遇不以信。则虽成功亦难久。故爻辞以勿疑为戒。勿疑则得其用矣。豫之所以异于谦者。正在此疑字。谦则交孚。豫则互忌。即由于一阳在内在外之殊耳。盖在内则为既济。既济尚何疑乎。在外则为未济。未济自难孚众。是在用豫者善为备之。勿使相疑忌耳。

六五。贞疾。恒不死。

宣圣讲义

此豫卦六五爻辞。言本爻之吉凶也。六五居外卦之中。得全体正位。而近于九四之阳。下与六三应。与六二对。皆为阴。而以阴居阳位。为柔乘刚。阴近阳爻。为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