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虞美人 一剪梅比较鉴赏阅读详案

虞美人 一剪梅比较鉴赏阅读详案

虞美人  一剪梅比较鉴赏阅读详案
虞美人  一剪梅比较鉴赏阅读详案

怎一个愁字了得

---《虞美人》《一剪梅》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感知两首词的思想内容,探究其意象、情感和手法的异同。

2、学会比较鉴赏词作的方法。

3、知人论世,体会词作在情感上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中国古典诗词,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教学重点:

1、分析两首词在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2、提高诗歌鉴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两首词在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课前准备:预习两首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南唐后主李煜与宋代词人李清照,同学们并不陌生。他们二人,一为千古词帝,一为旷世才女,同为婉约派词人。清代学者这样评价两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二李并称,极受推崇。今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鉴赏两首词中精品,一首是李煜的《虞美人》,一首是李清照的《一剪梅》。

二、背景介绍、初读课文

师:让我们掀开历史的巨幕,在公元975年,金陵城被宋朝大军一举攻破。南唐后主李煜从享尽荣华的君主一朝沦为卑屈的阶下囚。三年后,也就是李煜42岁生日那天,李煜回想当年,好生伤感,一首《虞美人》挥笔而就。写完后他命歌姬拨弦弹唱,宋太宗赵光义听闻之后,勃然大怒,赐李煜千机毒酒,将他毒死。这首《虞美人》也就成了李后主的绝命词。

请全体男同学来有感情地读一下这首词。

师:光阴荏苒,在李煜被鸩杀后,在山东青州一个秋风萧瑟的时节,新婚不久的赵明诚收到友人书信,约他到泰山访古。丈夫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于是在一幅锦帕之上写下了为丈夫送别的词《一剪梅》。请全体女同学来有感情地读一下这首词。诵读指导:诵读诗歌,要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注意声调的起伏变化、高低强弱,节奏的快慢,读准能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关键词语。同学们再诵读的时候要注意这点。

三、具体研读

师问:这两首词有一个共同的情感是什么?愁

师:有一个文学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在宋词中,愁情之密,愁绪之浓,愁出现频率之高,是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无法取代的。甚至有人说,整个宋词,就是

从愁苦叹恨中走来。这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反映了词的最大特点。

今天借这个愁字的引领,让我们去读词赏愁,去诵读诗歌,去赏读诗歌,去品读诗歌,品味愁情诗歌的美和宋词永恒的艺术魅力。

师:同是写愁,但是两首诗愁的内容不同,表达的愁情和方式也不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个愁字,别样愁情。”那么,这别样的愁情到底是什么呢?(生答)请同学们分别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一下两人愁生成的原因?

师明确:《虞美人》要表达的是一种哀愁,一种亡国思乡之痛,我们概括为“国愁”。—(板书:国愁-改)改的是否仅仅是朱颜呢?还有什么?(物质:富贵荣华的生活,精神:身份地位、自由、尊严)《一剪梅》抒发的是一种离别相思而不得见的闲愁,是一种离别相思之苦,与国愁相对,我们概括为“家愁”。(板书:家愁-思)

师:黎巴嫩作家纪伯伦说“诗歌不是一种意境的表白,是由一个伤口或者一个笑口流淌出的歌曲。”这两首词就是两位词人或深或浅的伤口袒露。

这是李煜的真情吐露:感怀故国,悲愤已极。追忆往事,痛不欲生,满腔恨血,喷薄而出。一个自问,“吐露心中万斛愁恨,令人不可卒读。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简直是血泪之歌。所以同学们要读出渗透了血泪的沉郁浑厚之感。

而李清照的闲愁,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也是绵延不绝的,但是却与李煜不同,有一种凄婉动人的情愫。

(分别找男女同学来读)

【名句赏愁】

师:两首诗中,分别有两个千古名句。《虞美人》是……?《一剪梅》是……?既然是为人传诵的言愁佳句,自然有它的妙处,请同学们来赏析一下这两句写愁好在哪里?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呢?(欣赏并不高深,就是用你的心去品味,体悟,感觉它的好,它的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形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吧?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师:有人说,这两首词无处不言愁,行行成愁,句句藏愁,除了名句,试从两首词中选取名句以外表现愁的句子,简要分析。

(生答)

总结思路:大家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诗歌特有的音韵美,那种赋予其中的

深深的愁情。从今天我们鉴赏这两首诗词的过程,谁来总结一下鉴赏诗词的思路?(生发言、师小结)

品鉴思路:找形象

品语言

析技巧

评感情:浓深长

师小结: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出,听不到的情绪。古代诗人却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将愁绪转化为有重量,有长度,有色彩,有音响,有生命的形象,并与诗人的情感结合,构成新的意境,妙言迭出。

词外觅愁飞花万点愁如海白发三千丈抽刀断水水更流

试问闲愁都几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春玉案》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这两首词,品味了两位词人的愁情,品味了两首词的美丽,其实愁本身并不美,美的是词人居于其上的诗意,是诗意焕发的精神美感。

品悟愁情,能让我们欣赏到古人某一瞬间的情感思绪;品悟愁情,就是让我们赞叹古人能用清丽、含蓄的语言将一丝一缕的情思定格凝固成精品,能使我们站在历史广阔的背景上审视人生,开创未来。

五、课后作业

比较鉴赏《声声慢》与《一剪梅》。

一剪梅 公开课 教案

《一剪梅》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评意象,感受意境,感受李清照词作细腻深婉的风格 2、背诵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联想法、比较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与价值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作品的韵律美、意象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借物抒情、融情入景等艺术表现手法,学习词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词人炼字炼句技巧及诗歌意境情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出现,中国的诗歌到唐代已经发展到了巅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独辟蹊径,创制、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抒发有了更多的空间。提到宋词,我们会想到苏轼、辛弃疾,但我们也不得不想到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她以其细腻深婉的词风给被男性话语占据的中国诗歌史带来了一份女子独有的细腻与灵气。在初高中阶段,我们已经接触了不少李清照的诗词,请大家回顾一下。(生:《如梦令》二首、《醉花阴》、《武陵春》、《声声慢》、《夏日绝句》等)在这些词作中,我们发现,李清照工于造语,善于推陈出新,善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来表达情感、营造意境,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清照另一首婉约词作《一剪梅》,感受李清照的女儿情怀。

二、知人论世 1.知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闺中生活,风格婉转轻快,在经历了亡国丧夫之痛后,后期词作常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凄凉。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2.论世:元代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缡(lí,古代妇女出嫁时所系的佩巾)未久,明诚即负笈(jí,书箱)远游。易安殊(很、特别)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从这里看,这首词是一首闺情词,主要表达的就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 三、深情吟咏,感受词作的音韵美 1.请一位学生范读,教师点拨:单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应读得轻快短促,这样音韵美就更突出了。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学生齐读 问题设计:在朗读过程中,我们都体会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大家想想,这首词的音韵美得益于哪些方面呢? 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理解诗意,赏析意象,感受意境美 1.诗意解读,学生展示预习时根据预习修改的短文。 2.概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 明确: 词眼:闲愁——甜蜜的相思之愁 ①意象:红藕香残、兰舟、锦书、雁、圆月、西楼、落花、流水——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抒胸臆 3.赏析上阕 ①《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这一句“精秀绝伦”在哪里?请大家结合意象和诗歌主旨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用多情娟丽之笔书写的浪漫情怀,再现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缱绻思绪。 这首词从思想上来说,首先体现了夫妻人格上平等,是一对恩爱夫妻的相思之情。这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观念背道而驰。这一点,在词中有深情的表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或者赵明诚有二心,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真爱不分阶级地位,没有金钱世俗名利夹杂,否则,就不叫爱情。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诠释。古往今来,爱情是超越时空和阶级限制的。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平等。但李清照是幸运的,和他的丈夫两相恩爱,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少有的。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也极为鲜见。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其次,这首词也体现了李清照感情的自我封闭,不能向外人诉说的孤独哀愁。这是封建社会闺中少妇处境的必然体现。词中有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作为富贵官宦人家的贵妇人,她外出荡舟竟然不带仆人随从。“此情无计可消除”,就是她真实心境的一种体现。毕竟“情爱”两个字在封建神会是避讳的话题,尤其对于女性,是难以向外人启齿的。所以,可怜的李清照就只能独吞相思之苦了。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的梦想步入婚姻的殿堂时,得到的是甜蜜的爱情,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可怜她生不逢时,在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给两性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妇女被禁锢在家中,服役于人,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更不用说李清照了。当赵明诚外出做官时,她只能独守空房,无法和丈夫一起分享工作和生活的酸甜苦辣。想当初她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她沉醉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 再者,通过这首词,也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李清照是一位柔情似水、细腻深沉、至情至性的女人。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情感上形成一条跌宕起伏的波浪线,是相思愁苦挥之不去的魔绳。爱的深沉哀婉,缠绵悱恻,是一种甜蜜的忧伤,只能偷偷地咀嚼。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修炼着文学,直将这门艺

一剪梅古诗赏析李清照

一剪梅古诗赏析李清照 李清照 的一剪梅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下面一起来赏析下!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 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 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 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 的美称。 ④雁字: 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 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 雁。 译文 荷已残, 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 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 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 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 心头。 鉴赏
1/7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 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 《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 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 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 1981 年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 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 1981 年上海古 籍出版社出版的 《李清照诗词选注》 、 1982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 《唐宋词选注》 )。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 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 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 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 头三句看, 决不像柳永 《雨霖铃》 词所写的“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 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 在孤独中感 物伤秋、 泛舟遣怀的情状。 次句中的“罗裳”, 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 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 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 雪、 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 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 廷焯 《白雨斋词话》 )。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下半句“玉簟秋” 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 《已 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 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 肤间触觉, 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 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 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 所触之 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 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 后的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 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 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 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 写的是舟中所望、 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 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 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
2/7

导学案:虞美人

《虞美人》学案 编写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诗 2.把握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二、预习指导 1、知人论世 李煜,即李后主,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被称为“千古词帝”。《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2、写作背景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囚禁在一座小楼里,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牵机药据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 3、文体知识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分为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虞美人: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逐渐成为词牌名 三、自主学习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txt小时候觉得父亲不简单,后来觉得自己不简单,再后来觉得自己孩子不简单。越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记的时候,反而记得越清楚。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 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 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 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 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 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完整版)虞美人导学案附答案(原创)

《虞美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时数: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字音。 玉砌.()槛.菊()李煜.()暮蔼.() 憔悴.()绣闼.()熟谙.()雕阑.玉砌() 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 │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 ├─────────┼────────┼──────────┤ │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 ├─────────┼────────┼──────────┤ │││苏轼、柳永、秦观、│ │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 │││李清照│ ├─────────┼────────┼──────────┤ │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 ├─────────┼────────┼──────────┤ │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张炎│ └─────────┴────────┴──────────┘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煜(937-978),字,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男女情爱题材狭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赋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人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此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无非是表现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 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只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李煜便被毒死。这首《虞美人》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 3.李煜诗词知多少 默写学过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你还知道李煜的哪些词? 二、课内探究 1、“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古诗词中的回忆,追忆集锦:你见过哪些表现对往事追忆的诗歌?请自行补充) 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古诗词中表现时序更替的说法有哪些?请结合自己读过的古诗词中的时间变化自行补充)

(热点专题)李清照描写思念的古诗词《一剪梅_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

李清照描写思念的古诗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阅读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红藕香残玉簟 秋。 西 楼。 花自飘零水自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流。 心 头。 荷已残,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 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 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一一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 心 头。 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 d):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 a n):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 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 美 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 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 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

《虞美人》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虞美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背景及词的相关知识; 2、把握诗人的感情,掌握本词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当堂背诵本词。 【重难点】 1、把握诗人的感情。 2、掌握本词的艺术特色 3、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方法】 阅读诗歌常用方法: (1)诵读涵咏; (2)知人论世; (3)入情入境。 【自主模块】 1、词的基本知识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 2、作者简介李煜 李煜,世称南唐李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的国君,过着奢华的生活。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者离愁别恨。亡国后,词多数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3、字音 虞()美人雕()栏玉砌() 合作模块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条件可以欣赏歌曲《虞美人》,课本第48页。品读诗歌 1、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明确: 2、根据这首词,再结合李煜的生平,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 明确: 3、上片中作者写了哪些自然景物?“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明确:

4、“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明确: 5、“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明确: 6、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 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请同学们赏析这一名句 明确: 探究模块 有人评价,李煜因为两个“东”字丢了性命。你同意这 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拓展练习 浪淘沙①李煜 帘外雨潺潺,②春意阑珊。③ 罗衾不耐五更寒。④ 梦里不知身是客,⑤一晌贪欢。⑥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八年级上册经典诵读诗词阅读鉴赏题(答案)

八年级上册《经典诵读》重点诗词阅读鉴赏 1.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①这首词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字。 ②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③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2.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①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②本诗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古诗中 还有很多类似的,请举出这样的例子。 3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最能揭示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最能表现边关之地行军艰辛环境苦寒的句子是哪些?(2分) ②以景写情是这首词最大的特色,“夜深千帐灯”历来被人称道,请写出这句词丰富的意蕴。(4分) 4.比较阅读: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谢薖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注]①锦楼:乞巧节时,当时富贵人家在庭中所结的彩楼。 (1)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的表达方式。(2分) (2)请说明两首词中都用到了什么典故,并分析两位作者用此典故的不同用意。(5分)

《虞美人》导学案学生版

紫琅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虞美人 【备课组】:高一语文 【主备人】:钟海英 【审核人】:顾美娟 【备课时间】:2010-5-23 【教学目标】1.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2.能说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3.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意象意境。 【教学课时】:1课时 【知识积累】 〖关于词〗 1、词是韵文文体之一,萌芽于隋唐,兴于晚唐五代,极盛于宋。 2、词本来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所以又被称为曲词、曲子词、乐府、歌曲、乐章、琴趣等;后逐渐与音乐分离路,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被称作诗余;因其句式长短不齐,故也称长短句。 3、由于词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或至少曾经有过一个乐谱,属于某种词调。每种词调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就叫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常见的词牌名有:满江红、摸鱼儿、西江月、卜算子、水调歌头、扬州慢、声声慢、浣溪沙、苏幕遮、菩萨蛮、念奴娇、虞美人、浪淘沙、如梦令、雨霖铃、永遇乐、沁园春…… 4、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词调中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学术语为“片”或“阕”。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5、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关于李煜〗失败的君王: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尤以词著名,词尤为五代之冠,后世称其为李后主。宋兵破金陵,李煜出降,被囚汴京,“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他在被俘两年后写了《虞美人》一词,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伎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赐酒将他毒死。 杰出的词人:李煜的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则抒写一个亡国之君独特的生活与感受,抒发了深沉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形象鲜明,语言清丽,意境阔大,有大家气概,开后世豪放派之先。“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王国维《人间词话》) 〖关于词牌〗 虞美人:词牌名。来历:《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和之: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故,此词牌源于此也。 【活动一】听读、自读、齐读这首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用优美的语言重新描述这首词所写的内容。(教师点名两个小组交流翻译情况)

《一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一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古诗词 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所以一般赏析古诗 词都会伴随一些诗词阅读训练,这样有助于引导和启发,进而再进行赏析。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床的雅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 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 的美称。 ④雁字: 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 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 雁。 ⑤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 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译文:
1/6

荷已残, 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 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 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 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 心头。 一剪梅阅读及赏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赏析】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 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 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 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 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 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两句, 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 应是月满时, 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 是明月自满, 人却未圆;雁字空回, 锦书无有, 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 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 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 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 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 “独上兰舟”两句相拍 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 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 中”句的补充和引申, 说明尽管天长水远, 锦书未来, 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 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这两句既是分列的, 又是合一的。 合起来看, 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 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 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 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 这里,
2/6

虞美人导学案教师版

《虞美人》导学案 编制人:曹厚余审核人:莫兰文 【学习目标】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3.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4.反复诵读并背诵,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自主解决基础知识。 一、词的基本知识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 词按风格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温庭筠、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 二、词牌名 虞美人: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逐渐成为词牌名。虞美人,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三、走进作家 李煜,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世称李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为违命侯,实已沦为阶下囚。三年后,李煜四

一剪梅赏析精选

一剪梅赏析精选 一剪梅 赏析精选 李清照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这首词,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瑯缳(纟换女)记》引《外传》云: "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 以送之。"但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 时, 两家俱在东京, 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此则所云, 显非事实。 " 何况《瑯缳(纟换女)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 的。玩味词意,这首词决不是作者与赵明诚分别所写,而是作于远离后。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 "游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或赞赏其"精绣特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下半句"玉簟秋"写室 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全 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 既是自然景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液化死凄 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 一开头就 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顺序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 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 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 "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 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 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时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 圆; 雁子空回, 锦书无有, 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
1/6

《虞美人》导学案(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虞美人》导学案(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 四)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李煜词风的转变。 2、体悟本词的情感,赏析本词运用的手法。 【问题情境】 1、李煜简介 公元974年的冬天,宋军的铁骑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金陵。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从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中走了出来。契丹,它求过了。佛,他拜过了,他仍逃脱不了亡国的命运。他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一片辱骂声中,一路呜咽,被驱北上,最后被囚禁在汴京,虽被封为违命侯,但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 在他过完41虽生日的那个七夕之夜,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远眺他那永远无法再见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遏制这三年囚徒生涯所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虞美人》,此曲触怒了宋太宗,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2、诵读诗歌、背诵 【我的疑问】 备注 第1页共4页 【自主探究】 1、找出文章中的主旨句 手法:比喻 2、作者是如何表现愁情的?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成为阶下囚、亡国奴,失去尊严,失去自由、生存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快乐,所以见了美丽的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 手法:以乐景衬哀情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在往事之叹中,其实暗含着今昔对比(手法)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课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课教案 一剪梅 ,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下 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李清照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 ,欢迎阅读。 教学目的 : 1 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 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 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 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 这一文学 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 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 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 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 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 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 ,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1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 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 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 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 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 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 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 家一大宗矣 2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 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 《琅寰记》 说; 易安结缡末久, 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 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 《一剪梅》 是双调, 每段有四个乐句, 每句四拍, 形式上与七律相近, 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 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 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 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 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 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2 教师范读 3 全班齐读、二重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问题设计:同学们声 情并茂的朗读, 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 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 平声韵, 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 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 使节奏明快、 和谐、 上口。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 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 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 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 (视觉、 嗅觉) 来表现秋的到来, 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 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