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体系的兴衰..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37
简析维也纳体系内容摘要:发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改变了旧欧洲的政治格局,即从以前的诸强纷争一改而为法国的独霸天下。
然而,由于拿破仑的一味好战,残酷掠夺各国人民,激起整个欧洲的反对,所以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
1814一1815年,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先后两次击败拿破仑,最终推翻了盛极一时的法兰西帝国。
战后,作为战胜国的反法联盟诸国在维也纳召开了重建欧洲秩序的和平会议,形成了以“正统主义”原则和“均势”原则为标榜的维也纳体系。
在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纷纷复辟,欧洲重又回到诸强争场的旧格局。
但是,这时的欧洲毕竟不是18世纪封建时代的欧洲了,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维也纳体系与欧洲的近代精神即革命精神背道而驰,在政治上是注定要失败的。
然而从另一种角度观察,维也纳体系则又揭开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
它就解决国际争端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至今仍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它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运转终结评价一、体系建立的过程(背景):1789年7月14日的法国大革命爆发,这场革命极大地展撼了欧洲,引起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恐慌。
为了保住自己头上的王冠,各国封建君主策划联合干涉法国革命。
英国惧怕法国革命后国力增强,会威胁到英国的安全与商业利益,因此,在英国的积极活动下,一个以英国为首,包括欧洲大陆众多封建国家的反法大联盟正式形成了。
法国革命开始演变为一场国际战争。
欧洲的国际关系从此转人了英国领导的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和英国同法国争夺欧洲工权的斗争。
从1793年3月第一次反法同盟开始,到1815年6月,共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战争,中间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曲折,拿破仑时代的强盛。
但是,由于拿破仑沉迷于绝对的战争和绝对的征服,耗尽了法国的国力,加上他对大陆各国的奴役统治,促使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人民的普遍反抗,所以拿破仑帝国的根基非常脆弱。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浅论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国际关系学院级国政一班王兴摘要:维也纳体系是建立于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国际体系,维持了欧洲近四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稳定。
但在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巨变下最终土崩瓦解。
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德国统一欧洲均势引言维也纳体系作为在近代持续近六十年的欧洲体系,曾维护欧洲近四十年的和平与稳定,这是近代欧洲保持和平时间最长的时期。
但这一看似稳固的体系最终在时代的发展下最终沦为历史的陈迹。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欧洲均势的打破和欧洲各大国间矛盾的加剧。
(一)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维也纳体系所存在的十九世纪正是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
拿破仑虽然在欧陆争霸上失败,但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思想却随着拿破仑的大军传播到欧洲各地,使欧洲各国人民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
虽然维也纳会议使欧洲各国如法国、西班牙等复辟,恢复其封建统治;但随着欧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不可阻挡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浪潮在十九世纪席卷了整个欧洲,对维也纳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进而导致其瓦解。
首先,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同样使欧洲列强之间矛盾逐渐激化,使维系维也纳体系的又一支柱大国协调体制即“欧洲协调”逐渐失效。
欧洲列强在干涉镇压革命问题上的分歧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
在欧洲1820年革命中,欧洲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已开始显现。
英国反对干涉意大利革命与西班牙革命,与俄普奥三国产生了矛盾。
虽然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最终遭到镇压,但大国协调一致的原则显然受到了破坏,欧洲协调体制开始破裂,主要讨论干涉西班牙革命的维罗纳会议也成为了神圣同盟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
欧洲1830年革命则使得欧洲列强之间矛盾更加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欧洲各大国对革命后成立的法国“七月王朝”的不同态度上。
俄国与英国态度截然相反:俄国极度仇视革命积极主张干涉革命但英国率先承认了法国的七月王朝新政府,普奥两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国内形势只好承认了法国新政权。
维也纳体系崩溃过程探析:十九世纪欧洲三波革命风暴的冲击历史的节点回到1815年,在反法同盟国家签订《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后,一个全新的欧洲国际体系宣告正式诞生了——维也纳体系。
按照一般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个新体系的出现就是为了实现两个基本的目标。
一是,重新分配国际权力,即塑造出新的国际力量格局;二是,恢复和平秩序。
然而,维也纳体系的出现似乎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两个的基本的问题,欧洲的权力看似分配完毕,但和平的秩序却难以实现。
换句话说,维也纳体系在本质上根本没有给欧洲带来和平的国际秩序,就在体系确立后,一股股“暗流”不断的冲击维也纳体系的支柱,最终在三场席卷欧洲的革命浪潮冲击下,维也纳体系的大厦轰然倒塌。
拿破仑帝国为了更加清楚明白的阐明本文的主题,作者将依照这样一个逻辑来介绍:维也纳体系的特点和维持的关键、第一波革命浪潮的冲击,“欧洲协调”消失,维也纳体系稳定的支柱不在、第二波革命浪潮的冲击,维也纳体系摇摇欲坠、第三波革命浪潮的冲击,维也纳体系进入“历史垃圾堆”。
一、维也纳体系的确立、特点(原则)以及维持稳定的核心(一)维也纳体系的确立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以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阵营终于镇压住了法国大革命以及终结了拿破仑建立的“欧洲霸权”。
1814年9月,除土耳其以外的所有欧洲国家齐聚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准备召开“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全欧大会议”。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而且对于我们理解维也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点,那就是这场空前的国际会议不是反法同盟同法国之间的和平会议,更不是讨论怎么处置战败的法国问题和会议。
因为这些问题早就解决了,1814年5月在第一次推翻拿破仑政权后,反法同盟就已经在巴黎签订了《第一次巴黎和约》,这个条约就已经对相关的领土问题做了规定。
那为什么还要召开如此规模巨大的国际会议呢?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商讨能在多大程度上把欧洲的形势恢复到革命前程度。
用维也纳会议主导者之一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话来说就是:维也纳会议1815恢复旧秩序不要小看这短短的几个字,它很直白的道出了这场会议以及会议后确立的国际体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恢复欧洲的旧秩序”,而这个旧秩序就是指欧洲大陆上的“均势体系”以及更重要的旧有封建王权和封建制度。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特点1618至1648年,欧洲的30年战争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了进去,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战争。
各国先是为信仰而战,以后又抛开宗教了外衣,为各自的国家或准国家的利益而战。
交战双方从1643年起就开始和谈,谈判在德意志威斯特伐利亚省的两个城镇举行,直到1648年10月才签订了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欧洲在经过30年战争的洗礼后形成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关系的这些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础。
但是,这个体系还不具有全球性,它更多的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它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确实,虽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但欧洲内部并不平静,1789年,曾经是欧洲最强大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震撼了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最终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一时间形成了法国一强主宰欧洲大陆的形势。
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不仅威胁了欧洲诸国的生存,也对英国的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于是从1793年到1813年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6次欧洲反法同盟,与拿破仑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激烈角逐,最终使拿破仑帝国在1814年解体,波旁王朝得以复辟。
随后列强便通过召开和会的方式,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确立拿破仑战争以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于是就有了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于1814年5月至1815年6月召开,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派代表出席了会议,由于列强在重新划分领土和重新确立欧洲的政治力量均势的问题上矛盾重重,使得维也纳会议断断续续地开了9个月。
但是就在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争吵不休时,不想战败了的拿破仑卷土重来,迫使各国重新结成第7次反法联盟,并在滑铁卢战役中最后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军事生涯。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1.哪些条约组成了维也纳体系的基本框架?答:①1815年9月,《神圣同盟条约》签订。
《神圣同盟条约》是维也纳体系的一个补充,实际上是维护维也纳体系的现状,特别是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这个大环境的产物;②1815年11月20日,英俄普奥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作用主要是维护反动秩序,调和列强矛盾,因此,客观上增加了维也纳体系的稳定程度;《神圣同盟条约》与《四国同盟条约》作为维也纳体系的补充,最终确立了维也纳体系的完整结构。
③第一次巴黎和约和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建立了一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
2.从1818年的亚琛会议,到1830年的希腊独立,大国的协调为什么逐渐失灵?答:欧洲协调失灵:从1818年亚琛会议开始,英国由于拒绝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逐渐游离于维也纳体系之外。
1821年,特洛波会议和莱巴赫会议,英法反对武装干涉意大利革命,与俄普奥裂痕加大。
1822年维罗纳会议时,英国不愿法国在西班牙扩大影响,并企图霸占西班牙所属的拉美市场,未参加干涉西班牙革命的行动,此次会议的结果标志着英国已经放弃"欧洲协调"原则,而与东方三大国分道扬镳。
英国甚至主动派坎宁去美国商谈阻止欧洲其他国家干涉拉美独立运动。
门罗宣言发表后,面对法国、比利时和波兰的革命运动,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维持维也纳体系的欧洲协调逐渐失去了其协调功能。
随着东方问题的出现,英、法、俄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开始在希腊、土耳其问题上相互排挤、竞争。
最终,由于各国为维护自身利益,欧洲协调彻底崩溃、瓦解。
原因:1)维也纳体系的正常运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维持欧洲大陆的局势和平,首先是领土现状;B保卫正统秩序。
维也纳体系的主要载体是欧洲协调,大国协调主要是建立在《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的基础上,两个条约内容不同,但目的基本相同,就是维持欧洲的正统秩序,防止法国的东山再起。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学习提示:维也纳体系与法国:一是法国国内秩序,即波旁王朝的恢复;二是防止法国再度称霸。
维也纳体系与欧洲:一是维持欧洲大国均势和平,首先是领土现状,二是保卫正统秩序。
维也纳体系运转的主要表现即欧洲协调。
梅特涅是欧洲协调中的核心人物。
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东方问题,是威胁维也纳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
其发展最终摧毁了维持正统秩序的大国均势和平,使维也纳体系走向解体。
维也纳体系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1848年欧洲革命与克里米亚战争。
学习要点:1、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内容。
2、从1818年的亚琛会议到1830年的希腊独立,大国协调为何失效。
3、从全球的视角看,美国的崛起与土耳其的衰落对维也纳体系的影响。
4、维也纳体系运作过程中大国的均势政策。
第一节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一、维也纳会议1814年9月,维也纳会议召开。
英、俄、奥、普四国主持。
英、奥、法的要求大体限于欧洲大陆领土均势格局的确立,与扩张不断的俄国矛盾。
波兰-萨克森问题;德意志问题;意大利问题;土耳其问题;其他问题:黑奴贸易,各国原则上同意废除,根据各自情况,自行决定实施日期。
制定国际河流管理制度,确定国际河流向各国商船开放、贸易通航自由无阻原则。
通过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的公约,明确外交代表的三个等级:大使、教皇使节或圣使,特命全权公使,代办。
外交语文专用法语。
二、《神圣同盟条约》1815年9月,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在巴黎订立《神圣同盟条约》。
炮制同盟议定书的目的是以保守的基督教见解来抵消法国1789年革命的危险观念。
《神圣同盟条约》是维也纳体系的一个补充。
但它没有为签字国规定明确的军事义务。
单就其内容看,尽管声称各君主彼此应相互救助,但并不是个具有严格法律意义的、载明缔约国权利和义务的同盟条约,而像是宣传基督教仁慈、友爱、互助精神的宣言书,提倡以基督教的教义作为处理君主与上帝、君主与君主、君主与臣民三种关系的基本原则。
试述维也纳体系的兴衰摘要:随着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欧洲的旧世界变得一团糟。
欧洲各列强为了恢复欧洲旧秩序,也为了防止新的革命的发生,打败拿破仑的欧洲列强聚集在奥地利召开了欧洲政治史上盛况空前的维也纳会议。
通过会议和最后议定书,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建立,这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体系。
大国利益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从而结束了维持半个世纪的维也纳体系。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十八世纪,法国部分地区资本主义相当发达。
有许多手工作坊,有的企业设备先进,资金实力雄厚。
但是在政治体制上,它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等级君主专制国家。
七年战争和美国独立战争后,法国财政部是亏空的,存在严重赤字。
在1780年,法国财政濒临破产。
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国王的财政大臣试图对土地贵族征税,并受到贵族和教会的强烈反对。
国王举行了三次会议,第三级代表提出了致命条件,国王不得不派出部队试图镇压第三级,进而消除潜在的危机。
攻占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在巴黎爆发的标志。
法国大革命给法国人民带来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认同感。
同时,它也带来了一种解放世界、摆脱封建专制和压迫人民的使命感。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君主专制统治,进而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动摇了整个欧洲的君主政体,给了其沉重的一击。
二、反法同盟和拿破仑战争1793年到1815年间,欧洲各国为了对抗法国而结成的军队联盟,也被称为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和法国进行了一场长达20多年的残酷战争。
前五次反法同盟都以失败告终,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也因此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
第六次反法同盟则取得了胜利,推翻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最终拿破仑则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最终的结果便是法国历史上已经灭亡多时的波旁王朝复辟了。
到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则彻底击败了东山再起的拿破仑。
三、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一)维也纳会议1814年9月,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举行了一次欧洲政治盛况大会。
历史知识点总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1.维也纳体系 (1)含义: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2)维持机构: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3)实质及作⽤: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
但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召开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个新时代。
(4)⽡解: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着阶级⽭盾、民族⽭盾、神圣同盟国家内部之间的⽭盾;19世纪中期希腊独⽴⾸先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1830年⽐利时独⽴再次改动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法国七⽉⾰命后,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1848年欧洲⾰命彻底⽡解了维也纳体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系列条约,构成了该体系。
(2)维护机构:国际联盟。
(3)⽭盾 (4)调整:①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协约国在赔款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次较⼤调整;②洛迦诺公约是协约国在欧洲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次调整。
(5)⽡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量扩充陆军,积极重建空军,并开始建造军舰。
②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军事区,进⼀步撕毁凡尔赛和约。
③1931年⽇本发动"九·⼀⼋"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解。
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⑤1941年12⽉,⽇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3.雅尔塔体系 (1)含义:⼆战结束后,世界⼤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范围,建⽴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
(2)内容:处置战败国,防⽌主义东⼭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联合国等。
(3)实质和影响:它建⽴在美苏实⼒均衡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范围;深深打上了⼤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个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