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综述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综述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综述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综述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综述朱雪琴 2006、7

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社会化问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诸多研究表

明,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上世纪40年代迄今,国内外心理学家不懈地运用实证研究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随着父母养育方式测量工具的客观化,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作了很多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对“自尊”、“缺陷感”、“精神病理学”等方面,如钱铭怡等人对200名大学本科学生的研究表明父母养育方式影响羞耻倾向,羞耻倾向与自尊水平有显著相关[1];张文新等人对895名

[2]初中阶段城乡青少年进行自尊和父母养育方式测量结果表明:青少年的自尊与其报告的父母养育方式各维度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蒋立杰等人研究后认为大学生自我概念

[3]的全部正向因子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等等,但均未涉及父母养育方式与小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

[4]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早在19

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

[5]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50年代,Parsons发展了弗洛伊德的

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

[6]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负责制定规则更好。Sears把这些

[7]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Baumrind以此

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

[8]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文化传统、国内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养育方式[9][10][11]”,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 我国学者缪小春早在其英文译著《儿童发展与个性》

中采用了“父母教养”的说法。从字面看,教养方式既有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恰当

地反映了家长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充当的角色。

在儿童社会化的早期研究中,父母对儿童的单向影响观渗透在学者们的研究思路中,他

们努力寻求父母决定儿童的教养维度或模式。西方心理学家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

的影响时,采取了不同的研究取向。

一种取向是,从父母教养行为的维度入手,探讨某一行为维度或行为维度下具体的教养

[12][13]再如,霍夫曼研究了惩罚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方法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如西蒙兹从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两个维度区分父母的教养另一种取向是将家庭教养方式类型化、模式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美国著名心理学行为,

家鲍姆林特的研究,她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四个

[14]方面来评定父母的教养行为,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p.457。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进展,学者们开始探求教养方式背

后的影响因素,将教养方式的研究从表层推进了一个更深的层面。

国内学者大多从80年代开始涉足家庭教养方式这一研究领域。起初的研究较为零散,取

向较为单一。或从儿童性格入手,或从儿童心理卫生入手,探求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

教育形式。但其中也不乏颇具远见的学者,他们探究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并从父母文化素

养、职业等角度分析了家长教养态度的成因[15]。进入90年代,随着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些新流派、新理论、新研究模式日渐为我国学者了解和接受。在考虑与结

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他们逐渐将新思路、新信息运用到家庭教养的研究中,使我们的研究

既紧跟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又很快深入到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层面,呈现出不少新的特点。

概括说来,有这么几个方面:

(1)、教养方式所涉及对象的年龄段更加宽泛,从以婴幼儿为主,逐渐扩大到小学生、

初中生和高中生。

(2),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关系的探讨从宏观、笼统走向微观、具体。

(3),进一步研究家庭教养方式本身,深入探究教养方式内在的结构.

(4),对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探讨更广泛,尝试从多方面寻找影响因素。

此外,研究者也关注家庭环境、关注父母所处的文化背景,试图从家庭系统内和系统外

的因素理解父母的教养行为。

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深刻而长远的,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

在子女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对父母教

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提出提高、干预父母教养方式的方法。父母教养方式受到父母性别、受教育水平、子女所在年级和学校类型而不同,也与城市、[16~19]。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采用负面教养行为越少,教育

困惑也越少,但高中及中专文化的父母却比初中文化的父母对子女表现出更多的权威、挑剔

农村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有关

挖苦、限制干涉等负面教养行为,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年级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不

同,说明教养方式与子女的身心发展有关,也进一步证实了教养方式是双向的,受到父母

和子女的共同作用,教养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来选择,而且也是可以调整和

变化的;地区特点、民族的因素也影响到父母的教养方式,说明对教养方式的研究要结合文

化背景,充分挖掘民族中的有利因素和结合地区特点来提高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学校类型

的父母采取的教养方式也存在差别,因此在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整上要结合学校、家长、学生

及社会干预的共同作用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成人创造的环境及提供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这种指导就体现了父母的教养方式。通过这

些指导,儿童的认知能力才能超越现有水平而向上发展。因此,要理解儿童的发展,就必然

要关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提供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导。

大量的针对学业不良或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

[20~24]显示学习成绩不良与智力因素以外,还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及父亲的过分干

[25]涉明显高于学业优秀学生,而情感温暖和理解较低。辛自强等对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

能的研究发现,一般儿童家庭的行为方式多属灵活型,在合理规范的基础上,随环境变化灵

活调整行为规则,对违规行为的处理也很灵活。学习不良儿童家庭的行为控制方式常是不健

康的。温暖和理解使子女产生温暖、信任和安全感,并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惩罚、

否认、拒绝和干涉则使差等生有逆反与自卑感,对学习厌恶、抵触和缺乏信心。父母教育子

女的方式会影响到子女的学习进步是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和目标定向来起作用的,

父母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子女在学业自我概念上取得较好的自我评价,

从而影响学业成就[26]。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说服、民主、鼓励、

宽容、情感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智能开发,而惩罚、打骂、羞辱、拒绝、专制和过度保

[27]护、包办、溺爱、不问不管等方式造成社会退缩、急躁、任性等非智力因素问题发生率高。

中国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与西方有一致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处。关于

儿童气质和父母教养方式与其陌生环境中语言表达水平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尤其是父亲的严

[28][29]格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语言表达有显著的相关。谷传华、陈会昌等通过历史测量学对中

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考察显示,在社会创造性人物的早

期成长过程中,“严父慈母”这一传统的家庭教养模式总体上占主要地位。总体来看,父母

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够给孩子较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是创造型家庭的共同特征。

上述研究表明父母的支持、奖赏指导和适当的反应,这些教养方式影响了儿童能力的发

展,而对儿童的适当要求可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特别是当要求和对儿童的支持与反应结合

时更有效。

人的社会化过程,不仅显示了品德发展和个性完善的过程,而且也从中获得了行为方式

的各种成分,儿童的社会化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受到关注。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儿童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

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同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的目标也是首先通过父母传递

给儿童的。家庭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其实质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对幼儿的社会化的影响,

也即家长把内化了的社会文化传递给孩子。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不

[30]良的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等专门探讨了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

中国曾开展了3~9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关颖社会性发展的相关性,数据显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社会性得分高分组的比

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的教育方式,从而看出在亲子关系上的民主、平等、和谐,使孩

子在良好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宽容型教育方式给孩子较

多的自由,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好处,但这种孩子缺乏教

育,不负责任,使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育影响较少。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阶段,采取这种

教育方式,会导致子女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采取专制型的教育方式的父母,往往是出于“为

孩子好”的目的,对孩子过多干预、过分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和

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这与西方的研究是一致的。1995年北

师大的林磊研究了“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避免了以往心理学所使用的

根据单一维度得分来划分的做法,考虑了父母教育行为的各个方面,从而避免了划分上的绝

对性。从溺爱性、专制性、放任性、期望性、不一致性、拒绝性和民主性七个维度对父母的

教育方式进行评价、定型,用快速聚类法归纳出五种教育方式: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

成就压力型、积极型。他的研究表明,积极型的方式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而其它类型则

存在各自不同的缺陷。积极型的教育方式约占40%,其它四种类型约占60%,说明还有相当

数量的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会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

[31]。

影响除了具体评估教养方式的类型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国内研究者还涉及到它与社会化的

[32~36]各个具体方面的关系。如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的关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父母的支持、鼓励和积极参与可以促进儿童自我概念的积极发展,而粗暴的不支持行为则会阻碍儿

[37,38]童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父母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教

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父母对少年儿童采取“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

式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提高儿童的自尊水平。相反,父母对少年儿童采取“惩罚与严

厉”、“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地阻碍儿童自

尊的发展,降低儿童的自尊水平。此外,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我效能感和良好情绪的培养

起着一定的作用[39]。青少年的归因方式与早期所受抚养方式有明显关联,具有悲观归因方式

[40]的青少年回忆出较少的父母的温暖,较多的母亲的拒绝、否认和父亲的惩罚。

综上所述,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儿童通过接受父

母的教育方式给他们的教育影响,形成并获得了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的行为习惯,并为将来

的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由于父母更多的教育、照顾他们,教育方

式对他们的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儿童时期是个体

生长、发育、身心发展的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容易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时期。家庭对儿

童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格维度神经质(N)、精神质(P)得分分别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与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1~44]。长期不当的父母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的发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严厉惩罚、

拒绝否认、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越多,其子女就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

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父母采用高压策略多、表达负性情

感、积极情感少,而使子女对人产生消极认知,不能关心理解他人、行为倔强并因此不能适

应外部环境。理解、情感温暖能促使子女性格的平衡发展,可减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情绪

乐观而稳定,易与人打成一片,待人热诚,成熟,适应力良好,谨慎实际,但也易出现对生

活自满自足,无所追求,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过度干涉和保护,就将导致子女对生活境遇持

消极态度,不信任他人且无自知力,偏爱易使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受到

过分的照顾和溺爱,容易产生任性、自我中心、依赖性和缺乏韧性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过度

保护可阻碍子女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以致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

不良的人格特点。

因此,父母养育方式在子女人格形成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亲应该共同调适对子女

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负性情感的暴露,使子女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

境中成长,人格健康发育。

学生学业成绩出现差异的因素有许多。从内因来看,它包括学生个体的智力因素,如思

维、记忆、观察等;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情感、意志等。如:刘志华、郭占基:《初中生

的学业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隋光远:《人格特质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探

讨》,《隹木斯师专学报》。刘志竹、张锋:《小学生性格特质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综合来说,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均能预测学业成绩,但以后者的预测力为大;而非智力因

素中、学业性部分较非学业性部分更能准确预测学生学业成绩。特别是学习

独立性在预测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时被排列在第一位,其次是智力因素,接着是学

习自律性、学

习情绪稳定性和学习有恒性。

从外因来看,它包括社会环境,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文化传统等;家庭教育环境,

如家长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价值观、人才观、期望值等;学校教育,如教学设施、校园

文化氛围、教师素质、校长办学思想等等。如:俞玲珍俞爱月《中学生父母

养育方式学习

[45]目的:了解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成绩相关性》

式评价量表 ( EMBU)对某中学 65 4名学生进行测查 ,并统计他们的学习成绩 ,再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情感温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养育方式与学生学习成绩

呈正相关或负相关 ,且达到显著性水平。结论:父母养育方式是影响子女学习

成绩的因素之

王东宇《中学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关系》[46]探讨心理健康、家庭环境与中

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 ,为学绩不良的中学生的家庭环境建设和心理健康辅导提供建议和指

导。方法以 2 3 4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其中学绩优良生 1 1 8人 ,学绩不良生 1 1 6。男生 1 1 8人 ,女生 88人。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和家庭环境量表 (FES— CV)进行测查。结果:学绩不良组与学绩优良组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家庭环境的某些特征存在显著

差异。学绩不良组在情感表达、独立性、文化性、组织性四项家庭环境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

于学绩优良组 ,而在矛盾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学绩优良组 ;学绩不良组的SCL— 90总均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症七项因子分显著高于学绩

优良组 ;不同的家庭环境因子与 SCL— 90部分因子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学绩不良组存在较多的家庭环境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改善不良的家庭环境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他们

学业成绩的提高

[47]探讨智力及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学习成也有内外因相结合研究的:如

绩的关系。方法:采用Moss家庭环境量表和中国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 40名学习成绩低下凌辉《学生智力、家庭环境与学习成绩关系》

儿童 (低分组 )和 40名学习成绩优良儿童 (高分组 )进行测评。结果:高分组儿童家庭情感表达、成功性二维度得分高于低分组儿童 ,矛盾性和独立性二维度得分低于低分组儿童 ;高分组儿童总智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以及除填图、拼物之外的所有分测验量表分均显著

高于低分组儿童。结论:智力及某些家庭环境特征与儿童学习成绩均有明显的关系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45]。本问卷于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编制,用于评定父母的教养方式。原量表含有81个条目,经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

岳冬梅、李鸣果、金魁和、丁宝坤于1993修订后,信度效度均较好,该量表

分为父亲和母亲

两个分量表,分别测试父亲和母亲的教育方式,两者各由相同的66个题目构成。其中父亲量

表包括58个条目6 个因子(分量表),即:因子?(FSS1):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FSS2):惩罚、严厉;因子?(FSS3):过分干涉;因子?(FSS5):偏爱被试;因子?(FSS6):拒绝、否认;因子?(FSS7):过度保护。母亲量表包括57 个条目5 个因子(分量表),即:因子?(MSS1):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MSS2,):过分干涉和保护;因子? (MSS3):拒绝、否认;因子?(MSS4-):惩罚、严厉;因子?(MSS5):偏爱被试。各分量表均具

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岳冬梅,1993)为4级评分,从不1 分,偶尔,2分,

经常3,总是4分。表要求被试回忆早期经历的父母教养方式,并作出4级评分。施测时间约30分钟。该量表不适用于年龄幼小的被试和年龄过大的被试,而适用于中青年被试(15~54 岁左右),该年龄段的被试对父母的评价更客观、稳定,回忆的准确性也较高。

KendlerKS等人研究后认为父母养育行为是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其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子女的成长;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长期的不适当的教养方式可使子女糖皮质激素升高,而下丘脑如果长期暴露于应激及糖皮质激素升高的环境中会出现永

久性

损害,包括下丘脑神经元凋亡及下丘脑、中颞叶等部位的突触联系减少。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作了很多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对“自尊”、“缺陷感”、“精神病理学”

等方面,研究常停留在某些方面,而且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研究方法存在的单一化倾向,

许多研究都以问卷调查为主,很少深入到家庭,深入到亲子交往的实际中去观察、实验,缺

少行为变量的研究,也缺少纵向追踪研究,多为相关性研究结果.

:

1钱铭怡,黄学宫,肖广兰.羞耻感与父母养育方式、自尊、成就动机、心理控制源的相关性研

究.中国临床心理学

2 张文新.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心理科学,1998, 6:24

3 3 蒋立杰.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6:442

4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8:132

5 Fagot B I.Parenting.in Ramachandran VS(Ed).Encyclopedia of human behavior.

Academic Press, Inc,1994. 411~419 ns of childroaring. Row Peterson, Evanston IL,

1957

6 Sears R R, Maccoby E E, Levin H. Patter,1999,3:151

7 Baumrind 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CevPsychol Monogr, 1971, 4(1):

4

8 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16 9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6:17-21

10 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社会科学,1994,4:13-16 11 陶沙.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19-23

12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7,3:36-39

13夏利民.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综述[J].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5:54-57 14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32-234

15 卢乐珍.父母教养态度的形成因素[J].江苏教育?幼儿版,1984,(7-8).

16 李彦章.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2):106-108 17 左占伟.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发展特点研究.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8):21-22 18 钱铭怡. 北京、宁夏两地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比较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13(1):39-41

19 屈凤晨,李国华,李艳祥. 城市、农村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1,13(1):33-34

20 梁军林,孙录. 初一学生学习成绩不良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3):193-196

21 马红彪,王芳芳. 初中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校医,2002,

16(2):112-114 22 何鹏. 儿童学习困难的家庭影响因素探讨. 中国学校卫生,

1999,20(4):270-271 23 赵静波,梁军林. 初中生智力、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成绩探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234

24 俞国良. 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心理科学,1999,22(5):389-393

25 辛自强. 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

22-26 26 方平,熊端琴,郭春彦.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 心理科学,2003,26(1):78-81

27 薛慧,于倩,孙莉等.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智力发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中国公共卫生,1998,14(4):212-213

28 刘志军,王海梅,孙玲等. 儿童气质和父母教养方式与其陌生环境中语言表达水平.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26-30

29 谷传华,陈会昌,许晶晶,等. 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

方式.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17-22

30 关颖,刘春芬. 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47-51 31 陈陈.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95-103 32 蒋立杰,王欣.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42-444

33 周国韬,贺岭峰. 11~15岁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3:37-42 34 凌辉. 学绩不良儿童行为问题及自我概念的对照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4):271-272

35 王玲凤,嵇宇虹. 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42-144

36 张野,蒋立杰.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

16(12):858-861

37 魏运华. 父母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3:7-11 38 程学超,谷传华. 母亲行为与小学儿童自尊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4:23-27 39 王才康,何智雯. 父母养育方式和中学生自我效能感、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81-782

40 李旭,钱铭怡. 青少年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41 钱铭怡,夏国华. 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8-94

42 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 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208-209

43 赵虎. 亲子关系及父母性格对子女个性形成影响的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62-64

44 许冬.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9):631-632

45俞玲珍,俞爱月.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学习成绩相关性.健康心理学杂

志,2004,3:23-26 46王东宇.中学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关系.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4:30-34 47凌辉.学生智力、家庭环境与学习成绩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2,2:13-15

48 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 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97-101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第32卷第2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Vol.32 No. 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10 ──────────收稿日期:2009-05-24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王春杰,王卓健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摘要:对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测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现有研究中存在测评工具缺乏本土化、各因素的影响力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深入的分析以及提高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干预研究缺乏,这些都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测评工具;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2-0117-03 The Research on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of Preschoolers WANG Chun-Jie, WANG Zhuo-Ji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d from important sides of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of preschoolers, which are concept, evalua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so on.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lacks in current study .Main three points: measurement tools for localization; in-deepth analysis about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intervention studies on improving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The discussions are identified for future study. Key words: children; parental patternts of preschoolers; measurement tools; influential factors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认为:“幼儿期的教育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时期发展的好坏,将影响到人的整个一生。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受到了损害,以后的岁月中,他将用出‘最大的努力’才能克服这种损害给他的发展所造成的阻碍。”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过:“当儿童年幼时父母教育不当,等于‘他们自己在泉水的源头投下了毒药’,‘把邪恶的种子向儿童注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影响人的成长过程,与人的社会化密切相关。因此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成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1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1.1 幼儿及幼儿期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者在界定幼儿期的时间跨度上基本相同。黄希庭对幼儿期的解释为:幼儿期即儿童正式入学前的一段时期,年龄从3岁至6、7岁,是儿童上幼儿园的时期[1]。林崇德认为:幼儿期指儿童3岁到6、7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叫做幼儿期。又因为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又称学前期[2]。国外的学者就幼儿期的界定,更多地把它作为儿童期发展的一个阶段,例如,弗洛伊德提出个性发展的性器期(3-6岁)[3];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阶段的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又叫游戏期阶段(3-6岁)[2]。 1.2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4],是父母自身素质的反映。从字面看,教养方式既有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恰当地反映了家长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充当的角色。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养方式的用词并不严格,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5]、“养育方式”[6],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7]。甚至使用同一种研究工具的研究者之间也出现分歧。有研究者认为抚养方式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关注点不同,前者主要侧重家长对儿童的生理保育,后者侧重家长作为社会文化的直接执行者对儿童价值观念、态度体系和社会规范的传递与教导。 1.3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别

家庭教育方式

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影响 摘要: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结构的完整程度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以身作则,合理管束;赏识孩子、适当期望;感受关爱,适当挫折;平等沟通,循循善诱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形成有重要帮助。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青少年个性发展民主型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不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正如新课标所言,教育合力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作为教育合力之基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个性的形成造成不同的影响,如有的专制性或自由放任型教养方式可能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研究论证以比较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优劣,并对如何建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家庭教养中影响青少年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现根据父母对待青少年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 1.专制型 专制型的父母在家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 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 享有无上的权威。父母从来不考虑子女的思想感受, 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总是代替子女思考, 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子女必须要按照父母的认识和意志去活动, 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分严厉, 有过高的期望, 缺少宽容, 有太多的限制, 过分的不允许,教育子女语言和方法简单,态度生硬。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经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缺乏自制能力,往往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一种表现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另一种表现为逆反心理强、冷酷无情、有暴力行为。通常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被动,成绩很差。 2. 溺爱型

家庭教育开题报告

家庭教育开题报告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对孩子性格 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学习知识,又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以下是总结的 家庭教育开题报告,欢迎参考借鉴!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 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动。因此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家长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程度。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质是成才的基础。但是,在目前众多学生家庭中,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各方面能力尤其是思想上的培养和提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奠基作用、家长的言行对小学生的发展起表率作用、和谐的家庭文化对小学生的心理具有熏陶作用。作为家长不能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问题学生”研究目前还没成一定的规模,在主要刊物和英特网上,也没发现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英国提出在学校品行不端甚至被开除的“问题学生”应该被送到专门的学校进行特殊教育。中国的工读学校也是专门找这类学生。但进工读学校的“问题学生”很少,招生多靠托管、强制。“工读学校招生难,不是适合到工读学校就读的学生少,而是大量应该来的学生没有来。”郑州市工读学校校长夏启超说。 他算了笔账:“现在哪所初中没有三五个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的‘问题学生’?而郑州市仅市属、区属普通初中加起来就有上百所。工读学校在郑州只有我们一所,目前在校生却只有80余名。” 就这仅有的80余名学生,也大多是普通中学托管到工读学校来的。学生改造好后,仍回原学校就读,毕业拿的也是原学校毕业证。而托管之初,为说服学生、家长,老师们仍免不了磨上多日的“嘴皮子”。 一些优秀教师正在摸索成功经验。如被称为“教坛怪杰”的徐向洋,首开中国教育先河,创办国内第一家以“差生”为教育对象的机构——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对学生进行封闭的军事化管理。南京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认为:徐向洋转变“差生”的实践把我们国家教育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刘志人,78岁的退休教师,多年来开班授课,专门招收因各种原因辍学的“问题学生”。他招收的基本都是中考落榜的差生以及打架、逃课的问题学生。刘志人摸索出了自己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近些年来,许多人认识到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非常的重要,然而要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孩子小,思想行为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以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主要为大家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关键词:教养方式、成长、性格父母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父母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父母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一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分类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在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对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父母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父母缺乏孝心。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对孩子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它会使孩子出现适应障碍,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感情冷漠,并且在长大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在现代家庭教育活动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可分成三种,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二各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一)父母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十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棍棒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棍棒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斯守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培养的是”奴才”.另一种专制是父母对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环境,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小学,形成儿童退缩行为。过度保护还会养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易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乃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人际关系紧张造成情绪问题等。有个孩子叫何欢,来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不象别的孩子那样哭闹,象个小大人似的,忙上忙下,开心极了,对待小朋友也是热情无比。妈妈也是非常积极,什么舞蹈,网球,绘画,也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一起上!可没过多久,孩子不再活泼可爱,叽叽喳喳了,干起事情来总象是不知所措,甚至于问她话时,她也只用点头和摇头代替了,孩子不开心了。

家庭教养方式

儿童心理学期末作业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 班级:08应用心理学A班 姓名:陈丽萍 学号:084010302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情绪研究综述 摘要综合近十年来心理学关于家庭教养的种类、方式对儿童认知和情绪的影响等的研究,对于家庭教养的特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对儿童的认知、情绪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儿童的认知儿童的情绪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它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50年代,Parsons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负责制定规则更好,Sears把这些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他认为在家庭内部,温暖和控制的平衡是极为重要的. Bauinrind以此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 (l)专制型:用一套行为标准去要求和改变孩子.这样的父母崇尚服从,相信惩罚可以控制孩子的行为,不许孩子对行为标准的正确性有所怀疑. (2)权威型:这种类型的父母也相信孩子应该依规矩行事,但允许合理的讨论,他们愿意与孩子交流思想与意见,并且相信自己也有错. (3)放纵型:这种父母不为孩子设立行为准则,也不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认为孩子本身就是规则. 国外从20世纪40年代起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了大量研究.近年来,我国许多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采取各种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发展中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研。很多研究表明, 父母教养孩子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情绪情感和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被看成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通过父母教养行为, 把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子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概括来说,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父母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康复影响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康复影响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运用系统综述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影响。国内一些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得出民主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自闭症儿童;康复; 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一些特殊儿童的父母,他们中的大多数很 关心自己的孩子,但却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养,用怎样的方式帮助患有自闭症的孩 子康复;有的是已经接纳孩子异于常人的现实,但在教养方式上采用了消极方式;有的是在教养孩子方面缺乏资源和支持,养育孩子的能力较弱;还有的对孩子病 情知之甚少,不知如何是好等等,很少有充满爱心,信心的家长帮助自己的孩子逐渐走上康复的道路上。 目前,我国对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研究比较丰富,但主要针对的 是普通群体。对于自闭症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探究还是很少的,家庭对儿童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家长是家庭中的主导力量,他们的教养理念、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闭症儿童的康复,面对特殊儿童,怎样的家庭教养方式才是对自闭症儿童康 复作用最大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国内大量已经完成的研究调查作出探讨 分析,得出父母教养方式与自闭症儿童康复之间的关系,希望为自闭症儿童的康 复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自闭症的相关概述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广泛性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患病儿童三岁前发病,存在情 绪交往方面的障碍,十分被动缺乏兴趣,不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存在语言沟通障碍,他们不爱说话或者自己自言自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存在行为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食物等要求固定不变,刻板的重复进行某一动作。由于自闭症人数的不断增多而成为了社会焦点关注,许多研究者也开始进行自闭症及相关现象的研究[[[]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4:177-178.]]。关于自闭症的病因进行了众多的研究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因素特别是父母教养方式这一因素,对自闭症的康复是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研究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大多针对普通儿童,而以自闭症儿童为对象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因此,探讨父母的教养方式在自闭症 儿童康复中发挥怎样的作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万勇.家庭训练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的重要作用现代.现代特殊教育,2009,(7):90-91]] 2.父母教养方式的概述 美国学者Heritage Dictionary把教养方式定义为"养育孩子,特别是父母的照料、爱和给予的指导"。Daring和Steinberg(1993)定义为"与孩子交流中对孩子的态度、家长创造情绪气氛、共同商量的行为表现"。

【论文】家庭教育家长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自考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家长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专业:学前教育 姓名:高锦 指导教师: 院系站点:荆州教育学院 湖北省自学考试委员会、长江大学 年月日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评审表

目录 摘要 (4) 关键词 (4) 一、家长教养方式类型 (4) (一)权威型教养方式 (5) (二)专断型教养方式 (5) (三)放纵型教养方式 (5) (四)忽视型教养方式 (6)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发展的意义 (6) 三、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7) (一)溺爱型 (7) (二)专制型 (7) (三)放任型 (8) (四)民主型 (8) 四、家庭中如何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9) 1、提高家长社会化教育的意识 (9) 3、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9) 4、赏识得当、奖惩分明 (9) 5、家园合作 (9) 五、父母教养方式建议 (10) (一)坚持家庭教育的原则 (10) (二)家庭教育切记误区 (11) 参考文献 (12) 谢辞 (13)

家长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摘要】儿童的发展开始于家庭,儿童在生命最初始阶段的人际交往、社会规范认知、社会角色扮演等,都是由家庭提供的,家庭是儿童生活生长最基本最主要的环境。 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都影响着儿童个性与发展。家庭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对幼儿的发展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扮演中关键性的角色,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不良的教养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学前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多个关键期中,其发展与父母的养育、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儿童发展 一、家长教养方式类型 一般来说,可以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其二是父母对孩子有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 在情感维度的接受端,家长以积极肯定、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各项要求;在情感的拒绝端,家长常以排斥的态度对待孩子,对他们不闻不问。 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控制端,家长为孩子制订了较高的标准,并要求他们努力达到这些要求;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容许端,家长宽容放任对孩子缺乏管教。 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不同的教养方式无疑会对孩子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将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的方式。教养方式有下列类型: 1、权威型教养方式——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与

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

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一、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良好行为的培养。人类行为的生成与发展变化主要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其中,儿童期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是后天环境中的决定因素。而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儿童在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对新情境的应对无一不受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或直接影响。正确的教育观,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儿童的发展。 其次,幼儿期的儿童虽然也接受幼儿园的教育,但由于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与主要抚养者(父母)在一起的,而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子女发展的期望以及对儿童发展的看法等父母教育观念因素,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播下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找出一种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我国心理与教育研究者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性情感及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的作用以及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随着家庭互动理论的兴起,学者们认为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儿童和父母的相互作用模式被用于充分解释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儿童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对于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我们看到的实证研究成果还不多见。笔者试图通过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找出最佳的父母教养方式,为现代家庭子女抚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研究也有助于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全面了解,以及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更好地沟通与合作,从而促进儿童的稳步发展。 二、文献综述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众多学者关注学龄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原因。许多学者经广泛地研究得出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是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对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因素方式的研究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一)关于儿童问题行为界定的研究 problem behaviors,behavior disorders, conduct problem, conduct di- sorders 即问题行为。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对于问题行为的概念仍无统一的界定。 1、国外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关于儿童的问题行为,自从1928年威克曼(E.K Wakeman)开展研究以来,一直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H.C.Lin- dgrem)为代表。比较经典的林格伦的定义为: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问题行为定义为一种持久的、反复发生的、反社会的,或反抗性的行为。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ctric Association)将问题行为定义为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年龄范围、社会道德准则所允许的异常行

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

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 (1)"权威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应"型。 此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适当的"高"和"严"。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能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述说,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教导之下,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2)"专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应"型。 这类父母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没有意识到过高的要求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种"专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溺爱型"父母,即"低要求、高反应"型。 因父母过度的溺爱而有了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些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依赖、任性、冲动、幼稚、自私,做事没有恒心、耐心。 (4)"忽视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应"型。 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这类孩子自控能力差,对一切都采取消极的态度,还会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征。 "专制型"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缺反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心理

上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缺乏学习的灵活性;"溺爱型"会使儿童缺乏创新能力,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忽视型"会使儿童学习注意力转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将会荒废学业。只有在"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孩子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自控能力强,做事有主见,并且能够听取意见,积极改进,学习灵活刻苦,善于和同学交流。"权威"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体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即"权力",父母具有养育孩子的义务,同时也有教养的权力;二是体现孩子对父母的反馈态度,继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这是亲子间互动的结果。 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权威型"父母呢? 1、以身作则,坚持基本原则,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 2、对孩子的要求要采取一致的态度,不可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 3、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并且协助孩子达成目标,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要态度一致,不可以成喜、以败悲。 4、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面对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的要求及时的作出反馈,避免"权威"变成"专制"。 孩子的教育没有一定之规,这需要做父母在日常生活之中多一些耐心和细心,及时的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修正自己的教养方式,通过学习以及和孩子的互动来寻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孩子是不断发展的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就是继续完善自我的过程。 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岁~17岁这个时期获得的。认为婴幼儿期、童年期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最容易形成大脑神经联系。 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也认为:4岁前,是儿童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5岁~6岁是丰富口语词汇的最佳期;7岁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期。如果在这些关键期里能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作者:Xu Hui, 张建新, Zhang Meiling, Xu Hui, Zhang Jianxin, Zhang Meili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刊名: 心理科学 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8,31(4) 被引用次数:23次 参考文献(16条) 1.Sears R R;Maccoby E E;Levtn H Patterns of chad rearing 1957 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3.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感、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1998(06) 4.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 1998(04) 5.石绍华;郑钢;唐洪;张梅玲育儿风格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心理学动态 2001(03) 6.D.Baumrin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1971(01) 7.Joan E-Crmec;Hugh L ytton Socializ ation and Family 1988 8.林磊;董奇;陶沙;曾琦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研究 1996(04) 9.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1998(21) 10.D.Baumrind Patterns of Parebntal Authority and Adolescent Autonmy 2005 11.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ences by,nature and design 1979 12.崔哲;张建新家庭教养模式、中学生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02) 13.王中会;罗慧兰;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03) 14.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15.邹萍;杨丽珠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对幼儿个性相关特质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3) 16.徐慧幼儿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 2008 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王红艳.王洋.WANG Hong-yan.WANG Yang论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期刊论文]-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 引证文献(23条) 1.张燕家庭教育类图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3(25) 2.曾思敏.聂庆璞西方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之启示[期刊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3.于鹏.汤明藏族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我控制力的影响[期刊论文]-管理学家 2013(23) 4.朱立萍.李升伟.赵炳富对0-3岁儿童实施科学合理的早期家庭教育[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2(5) 5.刘愫.雷秀雅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 2010(10) 6.曹海丽.姜紫龙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商业经济 2009(5)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姓名_________ 性别____ 年龄____ 出生日期________ 年级______ 我们每个人都对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有深刻印象,请您努力回想小时候留下的这些印象,圈选出适合的答案。 1从不,2偶尔,3经常,4总是 1. 我觉得父母干涉我所做的每一件 事。父 1 2 3 4 母 1 2 3 4 2. 我能通过父母的言谈、表情感受他(她)很喜欢 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3. 与我家庭其他成员相比,父母更宠爱 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爱。父 1 2 3 4 母 1 2 3 4 5. 即使是很小的过失,父母也惩罚 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6. 父母总试图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使我成为出类拔 萃父 1 2 3 4 的人。母 1 2 3 4 7. 我觉得父母允许我在某些方面有独到之 处。父 1 2 3 4 母 1 2 3 4 8. 父母能让我得到家庭其他成员得不到的东 西。父 1 2 3 4 母 1 2 3 4 9. 父母对我的惩罚是公平的、恰当 的。父 1 2 3 4 母 1 2 3 4

厉。父 1 2 3 4 母 1 2 3 4 11. 父母总是左右我该穿什么衣服或该打扮成什么样 子。父 1 2 3 4 母 1 2 3 4 12. 父母不允许我做一些其它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因 为父 1 2 3 4 他们害怕我会出 事。母 1 2 3 4 13. 在我小时候,父母曾当着别人面打我或训斥 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14. 父母总是很关注我晚上干什 么。父 1 2 3 4 母 1 2 3 4 15. 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能感到父母在尽量鼓励 我,父 1 2 3 4

父母家庭教养方式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原因。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不会给您带来任何不利影响。真诚地感谢您的合作! 在回答问卷之前,请您认真阅读下面的指导语: 问卷有很多题目组,每个题目答案均有1、2;3、4四个等级。请您分别在最适合您父亲和您母亲的等级数字上面选择并打“√”。每题只准选一个答案。您父亲和母亲对您的教 养方式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请您实事求是地分别回答。 如果您幼小时候父母不全,可以只回答父亲或母亲一栏。如果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相关的题目可以不答。 您的性别是: 1男 2女 您的年级: 1大一 2大二 3大三 4大四 您的生源地: 1农村 2小城镇 3大城市 您的专业类别:1文史类2理工类3艺体类 你与父母一起生活到_____岁。 父亲是否健在:1.是 2.否(或在您_岁时去世) 母亲是否健在:1.是 2.否(或在您_岁时去世) 父母是否离异:1.是 2.否在您_岁时离异 父亲文化程度:1.大学(包括大学以上、大专) 2.中专(包括高中) 3.初中 4.小学 父亲职业: 1.工人 2.农民 3.知识分子 4.干部 母亲文化程度:1.大学(包括大学以上、大专) 2.中专(包括高中) 3.初中 4.小学 母亲职业: 1.工人 2.农民 3.知识分子 4.干部 下面举例说明每个题目回答的方法: 题目父母从不偶尔经常总是 父母常常打您吗?父 1.√ 2. 3. 4. 母 1. 2.√ 3. 4. 题号题目父母从不偶尔经常总是 1 我觉得父母干涉我所做的每一件事.父 1 2 3 4 母 1 2 3 4 2 我能通过父母的言谈、表情感受他(她)很喜欢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3 与我的兄弟姐妹相比,父母更宠爱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影响的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研究综述 家庭是父母教育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行为直接影响着其子女身心健康成长,从而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而对父母的教养行为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的是父母的教养观念,因此,父母的教养观念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影响亲子形成的重要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本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利用检索功能以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为关键词,检索国内自2005年以来的文献资料,根据选题的内容与要求最后筛选出30余篇论文,对这些论文进行了认真的阅读与综合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国内研究综述 王化丽对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主要特点:(1)在儿童发展观方面,家长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孩子,并对孩子身上的优缺点认识得较深刻,家长的儿童观和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是比较一致的;(2)在人才观方面,家长呈现多元化趋势,对人才的认识与评价越来越接近社会发展对人所提出的要求,传统的人才观正在发生变化;(3)在教子观方面,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比较满意,多数家长改变了“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并且意识到了家校合作是促进孩子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4)在亲子观方面,多数家长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方式;(5)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也有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母亲对孩子的认识较为深入和全面,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较多,而且更善于听取孩子的意见。研究者李娟研究了农村母亲的教养观念对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母亲对不同性别儿童的教养观念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儿童观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对男童显著高于女童;农村母亲的教养观念是影响农村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研究者董莉,陈尚宝等者对幼儿父母教育观念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年龄、父母年龄、父母性别、收入和父母学历等因素对父母教养观念有显著影响,但是儿童的性别对父母教养观念的影响不大。王云峰,冯维在亲子关系的研究领域中,大陆对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互动之间的关系及亲子关系的其他方面的内容研究甚少,而且在行为深层机制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王中会等发现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特点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杨丽珠考察了中国城市中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类型及其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分析认为家庭教育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文化通过影响父母的教育观念而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刘文等研究发现,不同活动性儿童的父母在放任性和溺爱性上有显著差异,父母对其的教养方式也存在性别差异,3~5 岁高活动性女孩的父母教养方式表现出矛盾性。 王云峰等认为“亲子关系”指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不仅强调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且强调亲子关系的双向性,明确了亲子关系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畴。研究者闰丹凤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教育控制源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密切相关。何晶对不同文化水平父母的亲子关系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亲子关系就越好。王玲凤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许多人认识到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非常的重要,然而要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孩子小,思想行为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以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主要为大家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关键词:教养方式、成长、性格 父母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父母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父母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 一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分类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 在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的小编说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结构的完整程度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以身作则,合理管束;赏识孩子、适当期望;感受关爱,适当挫折;平等沟通,循循善诱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形成有重要帮助。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不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正如新课标所言,教育合力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作为教育合力之基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个性的形成造成不同的影响,如有的专制性或自由放任型教养方式可能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研究论证以比较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优劣,并对如何建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家庭教养中影响青少年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现根据父母对待青少年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 1.专制型 专制型的父母在家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 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 享有无上的权威。父母从来不考虑子女的思想感受, 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总是代替子女思考, 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子女必须要按照父母的认识和意志去活动, 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分严厉, 有过高的期望, 缺少宽容, 有太多的限制, 过分的不允许,教育子女语言和方法简单,态度生硬。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经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缺乏自制能力,往往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一种表现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另一种表现为逆反心理强、冷酷无情、有暴力行为。通常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被动,成绩很差。 2. 溺爱型 溺爱型父母一般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 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即使 子女提出过分的要求, 往往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

开题报告《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

《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视角的界定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阅读的本领就不能自觉的选择生活道路”。科学研究表明,80%的信息都是通过人的视觉进入人的大脑皮层的,可以说,孩子的基础性阅读往往决定了他的一生。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中心环节,新一轮的语文课改大潮中相当重视学生的阅读,要求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领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与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另外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这些方面恰恰是教师在课堂内难以直接传授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却又是教师最难把握住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方式对孩子各种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我们最初认识世界的基地,家长的教养方式关乎人格的建立和成人后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父母如果能和孩子一起学习,不但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也能有效促进孩子的学习。在家庭教育中,及早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习惯的养成,往往会影响到孩子很长一段时间,有些习惯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现在很多家长也比较注重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家长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今天的孩子普遍缺乏自主阅读文字的能力,成人的伴读和指导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在如何指导孩子阅读的方面做的还不尽如人意,许多家长在亲子阅读中形式单一,家长指导乏力,亲子阅读流于形式,有的家长没有持之以恒的进行亲子阅读,有的家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家长是没有时间。以上情况使我们能清楚的看到,家长在孩子阅读习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怎样调动家长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孩子阅读的质量。因此对于指导家长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是迫在眉睫的。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开展《家长如何培养子女良好阅读习惯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是符合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的,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这一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既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1、本课题研究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有关教育理论为依据,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性的实验,努力探索出“家庭教育促进孩子阅读习惯养成”的有效对策。 2、创办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学习构建家校联合,促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本课题研究对象、方法及及创新点 (一)研究对象:商丘市第七中学家长学校,七中教师,七中学生和家长。 (二)研究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 1、实验研究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学生制定好个人计划,建立好几种实验作业本。建立实验档案。进行了前测,收集好实验资料。召开试验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试验的目的,训练的基本方法,取得家长的配合。 2、个案追踪研究:在所选实验组的家长群体中,分别选取部分典型的优秀的家长的和亲子阅读指导能力较差的家长做个案追踪研究,分析其中后原因,总结研究干预的成败经验。 3、调查法: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家长群体中指导亲子阅读的状况,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研究员更加客观地了解现实情况,让组织者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出具体的改进目标和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