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 线粒体和叶绿体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7.78 MB
  • 文档页数:7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内膜 单位膜结构, 厚6~8 nm。内膜有很高的蛋白质/ 脂质比(质量比≥3∶1) ,缺乏胆固醇,富含心磷脂,这种组成决定了内膜的不透性。线粒体内膜 是氧化磷酸化的关键场所,内膜向内延伸形成嵴,嵴上存在许多规则排列 的颗粒,称为线粒体基粒即ATP 合酶,内膜的标志酶是细胞色素氧化酶。 (三)膜间隙 宽约6~8 nm。膜间隙内的液态介质含有可溶性的酶、底物和辅助因子。 腺苷酸激酶是膜间隙的标志酶,可催化ATP 分子末端磷酸基团转移到AMP 生成ADP。
Nishida K et al. PNAS 2003;100:2146-2151
8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线粒体分裂装置:(a)研究线粒体和叶绿体分裂装置的经典实验 材料,红藻细胞的荧光显微照片(DNA特异性探针DAPI染色)及细胞内线粒体与叶绿体分 裂模式图。红藻细胞含一个线粒体和一个叶绿体。在细胞增值过程中,叶绿体(红色自发 荧光)率先启动分裂,随后线粒体启动分裂,最后细胞核分裂。红色的环状结构示线粒体 和叶绿体的分裂环。(b)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分裂环平环切面。在3张连续切面(黑白 叠加后生成的图片(彩色)上,可以同时观察到线粒体分裂环(大箭头)及叶绿体分裂环 (小箭头)。(c)线粒体分裂环的垂环切面。在分裂环的断面上,可以观察到电子密度 较高的外环(大箭头)及电子密度相对较低的内环(小箭头)。
“模糊的葱头”与跨膜大分子GTPase(Fzo)的模式结构:(WT)野生型果蝇精细胞发育过程中 线粒体融合形成的大体积球形线粒体。(fzo)突变体中聚集但不融合的小线粒体。(OM)线粒 体外膜;(IMS)膜间隙;(IM)线粒体内膜。Bar = 2微米。
6
(三)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分子及细胞生物学基础 1.分裂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1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第二节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第三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半自主性及其起源
第一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第一、一线节粒体线的粒基体本形与态氧及化动态磷特酸征化
•(一)线粒体的形态、分布及数目 •呈颗粒或短线状,直径为0.3~1.0 μm,长度为 1.5~3.0 μm.
(四)线粒体基质 富含可溶性蛋白质的胶状物质。催化线粒体重要生化反应,如三羧酸循环 、脂肪酸氧化、氨基酸降解等还含有DNA、RNA、核糖体以及转录、13翻译 所必需的重要分子。
(一)氧化磷酸化的分子结构基础
超声波 线粒体
亚线粒体小泡或颗粒 胰蛋白酶
颗粒解离,只能传递电子,而不能发生磷酸化
颗粒重新装配上
9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一) 外膜
(二) 内膜 (三) 膜间隙 (四) 线粒体基质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人淋巴细胞线粒体(A)、拟南芥幼叶线粒体(B) 的超微结构及超微结构模式图
三、线粒体的立体结构
12
(一)外膜 单位膜结构,厚约6 nm。外膜中蛋白质和脂质约各占50%,外膜上分布的 孔蛋白构成的桶状通道,可根据细胞的状态可逆性地开闭,能够可以通过 相对大分分质量的分子。由于外膜的通透性很高,膜间隙中的离子环境几 乎与胞质相同。 外膜的标志酶是单胺氧化酶
•分布与细胞内的能量需求密切相关; •线粒体的数目同样呈现动态变化并接受调控与细 胞类型相
• 动、植物细胞中均可观察到频繁的线粒体融合与 分裂现象,这被认为是线粒体形态调控的基本方 式,也是线粒体数目调控的基础。
4
(二)线粒体的融合与分裂
5
5.1.1.3 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分子及细胞学基础
线粒体融 合与分裂的分子基础: 融合与分裂依赖于特定的基因和蛋白质的调控。融合所必需的基因最早发 现于果蝇,取名Fz(o fuzzy onion 模糊地葱头) Fzo基因编码一 个跨膜的GTPase(鸟苷三磷酸酶),定位在线粒体外膜上,介导线粒体的融合。
• 线粒体分裂依赖特定的基因和蛋白质来调控 • 线粒体分裂需要发动蛋白(dynamin) • dynamin类蛋白是一类大分子GTPase
发动蛋白(dynamin)组装和驱动线粒体分裂的模式图
7百度文库
2. 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细胞生物学基础 • 线粒体分裂环(mitochondrial division ring) • 分裂的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后期
16
ATP 合酶的基部结构被称作F0, F0 是 一个疏水性的蛋白复合体,嵌合于线粒 体内膜,由a、b、c 3 种亚基组成跨膜 的质子通道。 多拷贝的c 亚基形成一个环状结构。 a 亚基和b 亚基形成的二聚体成的环的 外侧。 同时,a 亚基、b 亚基及F1 的δ 亚基 共同组成“定子” ,也称外周柄。
17
结合变构机制 —质子驱动ATP合成的过程
• ① 质子梯度的作用是使ATP从酶分子 上解脱下来。
• ② ATP 合酶上3个β催化亚基以3 种 不同的构象存在,从而使它们对核苷 酸具有不同的亲和性;
• ③ ATP 通过旋转催化而生成。 • 旋转的动力来自于 F0 质子通道中的
质子跨膜运动。
18
• (二)质子驱动力 • 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电子传递的组分位于线粒体的内膜,颗粒是氧化磷酸化偶联的因子
14
线粒体内膜在超声波作用 下形成亚线粒体小泡
ATP合酶分子结构模式图
ATP 合酶的分子由球形的头部和基 部组成,头部朝向线粒体基质,规 则性地排布在内膜下并以基部与内 膜相连。
15
ATP 合酶的头部被称为偶联因子1(F1),由 5 种类型的9 个亚基组成,形成一个“橘瓣” 状结构,其中只有β 亚基具有催化ATP 合成 或水解的活性。F1 的功能 是催化ATP 合成, γ 亚基的一个结构域构成穿过F1 的中央轴。 ε 亚基协助γ 亚 基附着到ATP 合酶的基部 结构F0 上。γ与ε 亚基结合形成“转子” , 旋转于α3 β3 的中央,调节3 个β 亚基催 化位点的开放和关闭。
为膜间隙与基质间的质子 电化学梯度提供了基础。 质子则借助高能电子释放 的能量被不断地定向转运 到膜间隙。 • ATP合酶在质子流的推动 下实现分子内“转子”的 转动,驱动ATP的生成。
19
线粒体产能(ATP)原理
• 电子传递的过程中,内 膜上的电子传递复合物 将基质中的质子转运至 膜间隙,形成ATP 合酶 工作所需的质子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