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 格式:pdf
- 大小:145.86 KB
- 文档页数:2
思维导的基本原理和构成要素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和构成要素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化呈现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构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理解信息。
它以一种树状图的形式展示了思维的发散性和联想性,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和构成要素。
一、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思维导图的设计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单中心主题:思维导图从一个中心主题开始展开,以此为核心来展开其他相关思维内容。
中心主题通常是一个简明扼要的句子或词语,能够概括思维导图的整体内容。
2. 无序分支:思维导图中的分支是无序的,即分支之间没有先后顺序和重要次序之分。
这种无序分支能够更好地表达思维的联想性和发散性,使得思维导图更加灵活和可扩展。
3. 关联联想:思维导图中的各个分支之间通过关键词和关系线进行关联,形成了一个网络结构。
通过这种关联联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各个思维分支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4. 双向发散:思维导图是一种双向发散的思维方式,即可以从中心主题向外展开,也可以从外部分支回到中心主题。
这种双向发散的方式有助于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多角度性。
二、思维导图的构成要素思维导图由以下几个构成要素组成:1. 中心主题: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通常位于图形的中心位置,用一个大圆圈或方框表示。
中心主题应该简明扼要地概括思维导图的整体内容,能够引导思维的展开。
2. 分支:分支是围绕中心主题展开的思维内容,通常用直线或曲线与中心主题相连。
分支上可以标注关键词、短语或句子,用于概括该分支的主题或内容。
3. 关系线:关系线用于表示各个分支之间的关联关系,通常用直线或曲线连接两个相关的分支。
关系线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分类关系、相似关系等,有助于我们理清思维的逻辑结构。
4. 关键词:关键词是思维导图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用于概括和表达思维导图的内容。
关键词应该简洁明了,能够准确地表达思维导图分支的主题或要点。
5. 图形符号和颜色:思维导图中可以使用一些图形符号和颜色来增加可视化效果和分辨率。
思维导图的入门知识介绍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
简单却又极其有效。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
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人类从一出生即开始累积这些庞大且复杂的数据库,大脑惊人的储思维导图图片存能力使我们累积了大量的资料,经由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考方法,除了加速资料的累积量外,更多的是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因更有系统化而增加大脑运作的效率。
同时,思维导图是最能善用左右脑的功能,藉由颜色、图像、符码的使用,不但可以协助我们记忆、增进我们的创造力,也让思维导更轻松有趣,且具有个人特色及多面性。
就像画画需要技巧一样,绘制思维导图也有一些自己独特的技巧要求。
1.先把纸张横过来放,这样宽度比较大一些。
在纸的中心,画出能够代表你心目中的主体形象的中心图像。
再用水彩笔尽任意发挥你的思路。
2.绘画时,应先从图形中心开始,画一些向四周放射出来的粗线条。
每一条线都使用不同的颜色这些分枝代表关于你的主体的主要思想。
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你可以添加无数根线。
在每一个分枝上,用大号的字清楚地标上关键词,这样,当你想到这个概念时,这些关键词立刻就会从大脑里跳出来。
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俗话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运用思维导图必定要从它的起源定义发展…… 俗话又说熟能生巧,所以对于关于思维导图的基础方面一定要熟知才可以更好的运用。
然而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有意义的学习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usubel)认为,教学就是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所谓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本质性的联系,即非任意的、非字面的联系。
奥苏贝尔极力强调,学习者必须自己发现知识的意义,并将之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加以统合、融会贯通,这才是有意义学习。
为了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产生,奥苏贝尔强调在教学中应积极运用以下两个组织原则:其一,应用先行组织者/前导构架,即对所要学习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化的教材,作简要的提示。
其二,统合/综合贯通。
所教的观念必须与以前所学的观念相融贯起来,产生有意义的联系。
(二)关于记忆系统的研究
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记忆不是一个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记忆系统构成的复杂装置。
人的记忆系统由3个存储器组成:感觉登录器,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当接收新知识时,若要形成大的知识体,必须在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进行有序的反复。
思维导图之所以能强有力地促进有意义学习,乃是因为它可以作为一种模板,去帮助组织知识并使之结构化,哪怕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有了这种模板,就可以用较小的彼此相关的概念及命题框架单元把这些知识组成结构。
思维导图原理小知识介绍分享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思维导图原理,希望大家喜欢!1、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类似“树结构”的有效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
思维导图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大量的500强企业。
2、思维导图的形式:思维导图的形式并不拘泥于手写或是应用软件。
手写适合于一些简单的内容,软件则可以添加更多内容,便于排班。
当然,有热衷手写并善于画画的高手往往会偏爱手写,因为他们可以画出优美的图片,这种效果是软件所达不到的。
不过,在初学阶段,还是建议先注重内容而不是形式,通过软件作出的图更规整、易懂。
推荐软件:微软的Mindmanager、Xmind和百度脑图(第一次知道有百度脑图这个软件,也打开试看了一下,功能还不错,不想下载的朋友,或者喜欢在线使用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功能简单明了,很容易学会)。
比如:Xmind,一款免费的国产软件,软件中附带很多模板供初学者套用。
3、思维导图可以做什么:(1)列计划:待办事项的列表是思维导图最基础的一个功能,也是最常用的功能。
(2)写提纲:写方案、论文或者制作PPT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罗列提纲,并且把每部分的素材获取方式都列出来,在撰写时思路会比较清晰。
(3)写读书笔记: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所读书的整体结构勾勒出来,真正做到把书读薄、提纲挈领的作用。
(4)理清思路:思维导图如同和自己在对话,当我们无法权衡事情利弊的时候,可以找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随手一杯香浓的咖啡,将自己能想到的问题都罗列出来,同时,将实施的方案也对应的列出来,当这一切信息都以思维导图的模式呈现时,你可以纵观全局来权衡利弊做决定,感觉像是开启了一种独特的模式。
4、思维导图计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到职业规划,小到超市购物都可以制定一个list做到心中有数。
思维导图的原理思维导图是一种以图形化方式展现思维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工具,它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赖恩(Tony Buzan)发明的。
思维导图的原理是将中心思想放在中心,然后围绕中心思想展开分支,形成一个树状结构的图示。
思维导图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思维导图的中心思想是核心。
中心思想是思维导图的灵魂和核心,它贯穿于整个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中。
中心思想通常是一个关键词或短语,它能够准确地概括整个思维导图的主题和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思维导图的分支是关键。
分支是围绕中心思想展开的,它是中心思想的延伸和具体化。
分支可以是关键词、短语、图片等形式,用来展示与中心思想相关的各种概念、想法、信息和观点。
分支的设置需要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具体的原则,以便清晰地展现思维结构和思维脉络。
再次,思维导图的联想是基础。
联想是思维导图的基本特点之一,它是通过各种关联和联想来建立分支之间的联系。
联想可以是直接的逻辑关系,也可以是间接的联系或者是类比、比喻等形式。
通过联想,可以使思维导图更加生动、丰富和有趣,也更有助于激发和挖掘思维潜能。
最后,思维导图的整体性是保障。
思维导图是一个整体,它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
在构建思维导图时,需要注意各个分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力求形成一个完整、统一、连贯的思维结构。
整体性是思维导图的保障,也是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和促进思维的重要条件。
总的来说,思维导图的原理是以中心思想为核心,以分支为关键,以联想为基础,以整体性为保障。
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清思维脉络,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是一种非常实用和有效的思维工具。
希望通过对思维导图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够更好地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为个人和组织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启迪和帮助。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比较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工具软件的不断推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手段之一。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而在国内对于二者的研究和应用还不是很成熟,尤其是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才刚刚起步。
关于二者概念的认识也不是很统一。
有人认为两者是相同的概念,有人则认为是差别很大的概念,还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区分这两个概念。
不管怎样,每个概念都有它自身的特征和性质,也有其自身的应用范围。
概念图(Concept Map)是康乃尔大学的诺瓦克(J.D.Novak)博士根据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
它通常将有关某一主题的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用连线连接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线上标明二者的关系,包括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四个要素。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为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上世纪70年代所创,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也是一种有效使用大脑的方法。
它就像大脑中的地图,完整地将思维、想法呈现出来。
托尼·巴赞认为传统的草拟和笔记方法有埋没关键词、不易记忆、浪费时间和不能有效的刺激大脑四大不利之处。
而简洁、效率和积极的个人参与对成功的笔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同一层次的节点数目我们能看到思维的广度,从一个分支的长度我们能看到思维的深度。
离中心节点近的为主要原因,离中心节点远的为对主要原因的进一步发散。
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帮助我们思维和记忆的有效方法。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主要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可视化工具。
人类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可视化技术将知识以图解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大大降低了语言通道的认知负荷,加速了思维的发生。
其理论基础是双重编码理论,该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增强记忆和识别。
第二章第二章理论理论基础基础第一节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又称脑图或心智图,英文称作 mind map , 是一种描述人的思维和想法的图形 (Leman, 2008: 147)。
思维导图使用关键词为应该考虑的主要事情(Buzan, 2006: 188)。
所有的思维导图都使用颜色,而且具有从中心发展出来的自然结构,以及使用线条、标志、词汇和图像来相互连接。
思维导图就像一幅城市地图,图中心就如城市中心,代表了一个概念的主题 (Buzan, 2005: 3)。
思维导图也使用者联想到其他和主题有关的事项 (Buzan, 2007: 6)。
应用在学习方面的思维导图称作思维导图法,英文称作 mind mapping 。
思维导图是由来自英国的托尼•博赞 (Tony Buzan) 发明的。
思维导图的运作方法是拼出人类大脑中的想法与概念,然后把那些想法与概念通过颜色、标志、图标等元素清楚地呈现出来,可以应用于脑力激荡法、决策、计划、会议记录、读书笔记、演示等等方面 (Leman, 2008: 147)。
在学习语言当中,思维导图是一种总结了词汇内容的技术,并把内容投射成地图形式或图形技术。
思维导图不单调,因为它把颜色和图片结合在一起,因此更是激发想象力 (Ambarini, 2010: 5)。
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 (Buzan, 2010: 56):一、 注意的焦点清晰也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二、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析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三、分析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
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析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析上;四、各分枝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思维导图技术帮助学习者在大脑存储能力和大脑存储效果之间作一个分别。
有效地存储数据会使学习者的能力翻倍 (Buzan, 2010: 56)。
思维导图技术有五大主要目的 (Buzan, 2010: 9):一、向学习者介绍思维发展的新概念 放射性思维。
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希望能帮到你。
MindMap的基本原理Tony Buzan 发明的Mind Map,其实是依据人脑的特质所发展出来的。
其动机起缘于1970年想要知道:如何用脑?结果发现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后来其搜集脑的特质、记忆…等有关资料,在1980年发展出Mind Map.T ony Buran所发明的Mind Map和脑神经元的形状与分布,同样都是辐射状。
个人的体验是,利用Mind Map比条列式的方式,容易吸收外界的信息,同时也比较容易截取内在信息。
就这个观点而言,Mind Map是一种可以和人脑有效沟通的工具。
经由Mind Map,可以让人外界信息,如:书籍/课本、演讲、谈话、录音带、录像带、CVD/DVD..等,经由Mind Map,转换成易于人脑吸收,有助于记忆,一串串相联结的文字及图像信息。
人脑记忆有短暂记忆及长期记忆两种,短暂记忆多为声音,长期记忆涉及感觉,而记忆好的人往往用的是内在视觉影像。
信息要记忆,解读是第一步。
另外,利用Mind Map作为一种引线,将内在丰富的信息,包括:图像、文字、声音、感受等,经由联想的本能,轻松地牵引出来,利用多彩的线条、文字及图像等有条理的铺陈出来,套用现在热门的知识管理话题,这是一种将隐藏在内部的信息(内隐知识),外显成可以和他人分享信息(外显知识)的工具。
作为思维导图软件之一Mind Map在学习上的效用已被公认,充分运用左脑+右脑的学习模式。
Mind Map虽然只是项工具,但多用这种方式记笔记,将同时使用左、右脑,人的本能及脑内资源得以充分发挥。
思维导图的规则:⒈布局①突出层次②使用数字顺序;⒉突出重点①用中央图②用图形③用通感④多些变化⑤间隔;⒊使用联想①分析模式②使用③关键;⒋清晰明白①印刷体②线条③图形④纸⑤边界;⒌形成个人风格①反映②遵循。
这几天,我们来说一下思维导图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
今天,先讲一下课题的研究背景。
1.、思维导图适应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思维的要求时代的发展要求公民的素质能够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这样的背景下,初级中学的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其主要是为了让中学生能够具备更好的能力和素质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初级中学阶段的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要求也与过去的有所不同,正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具体来说,和过去的课程标准相比,现阶段的初级中学阶段课程标准不仅要求中学生掌握好各学科的知识点,更注重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而且能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这些变化更突出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必须找到更适合学生知识体系建构且有利于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克服常规思维模式的固定化、惯性化形式。
如何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搭建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平台,让教与学的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自由且富有个性的智慧开发过程,从而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这也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国外运用于教学实践的思维导图不失为一种独特而有效的工具。
特别是近年来,国外学者拓宽了思维导图的教育应用,开展了大量思维导图的教学实践研究,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1]]、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学习成绩[[3]]、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认知发展[[4]]等方面成效显著。
思维导图的使用和基于知识、思维可视化理念的引入,为教学中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提供了可行的工具,有利于学生摸索思维规律和激发学习潜能,这正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5]]。
2、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从思维品质上看,初中学生的思维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逻辑,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但碰到复杂问题时,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仍显得很稚嫩。
由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缺乏系统的掌握,对已学的知识熟练程度不强,大多数学生不善于从多角度、多方面、多维度去考虑。
他们对于所学的内容在理解上呈现出孤立、间断状态,从而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建立和完善思维的整体结构,更会影响到新知识的理解[[6]]。
第1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分析一、思维导图的基本理论概述思维导图(MindMap)由英国兄弟TonyBuzan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创建,它是基于放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工具,通过一幅幅形象的“图”直观呈现人类大脑的放射性思维过程,使人类大脑的思维可视化。
思维导图在直观呈现大脑思维过程的同时,又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挖掘了负责可视、综合、几何、绘画的右脑的潜在机能,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将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在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之间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实现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帮助人们改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协调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的平衡发展。
总的来说,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是人类大脑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
从创作方法上看,创作者主要是从一个中心词开始,随着思维的不断深入,联想出一系列相关的事物,然后形成一个有序的图式,即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基础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要求具有趣味性、灵活性、直观性、关联性特点,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幅幅色彩丰富、形状多变的图画,其色彩与图形的多变性无形中就会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与单纯绘画不同的是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始终紧紧围绕中心主题,在这条隐性主线的引导下发挥联想,使大脑整个的思维过程变得可视化。
学生在色彩与图形的刺激下,会把枯燥乏味的英语词汇学习转变成生动有趣的绘画过程。
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显然有助于唤起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思维导图是一幅幅重点突出的树枝状结构图,用它记录的笔记可以直观地显示出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讲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迅速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及时查漏补缺,对教学策略作出调整,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更富有成效。
应用思维导图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单词,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注意力。
思维导图的知识点大全总结思维导图(mind map)是一种用来呈现、组织信息,表示观点和描述构想的图形工具。
它是一种创意协助工具,用来创造、表示、组织及理解想法。
思维导图的定义:思维导图是一种由中心想法、主题或问题出发的图形化表达方法。
它可以帮助人们组织和理解信息,同时也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
思维导图的起源:思维导图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赖恩发明和发展。
他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思维导图的特点:思维导图具有分支性、层次性、整体性、关联性、图形性的特点,能够帮助人们对信息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体验。
思维导图的应用:思维导图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来制定计划、总结知识、解决问题、开展创意思维等。
思维导图的重要性: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加高效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通过思维导图,人们可以更好地理清思路,挖掘潜能,提高个人和团队的效率。
思维导图的基本要素:思维导图主要包括中心思想、主要分支、次要分支、关键词、关联线、颜色和图形等要素。
思维导图的制作步骤: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包括确定中心主题、列举主要分支、展开次要分支、添加关键词和图形等多个步骤。
思维导图的构建技巧:构建思维导图可以使用分级、分支、颜色、图形、关联线等多种技巧,以及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地展开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优势:思维导图能够帮助人们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信息,发挥创意思维,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
思维导图与大脑思维模式的关系:思维导图的呈现形式与大脑的思维模式具有一致性,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
思维导图的种类:思维导图可以根据不同的用途和目的分类,包括总结式思维导图、计划式思维导图、创意式思维导图等。
思维导图的软件工具:现代人们可以使用各种思维导图软件来制作思维导图,例如XMind、MindManager、Freemind等。
教学创新 Teachinginnovation168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文/张霞新课程实施以来,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历史教师关注和试图解决的问题。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看通过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获得了进步和发展。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运用“思维导图”就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式之一。
“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包括可视化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支架理论等。
它是一种思维可视化的表征形式,即它以可视化的方式反映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以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它能够提高思考的技巧,增强记忆力、组织力和创造力,由于“思维导图”能够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体现学习者的思考过程,帮助学习者建构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思维导图”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
通过运用“思维导图”,教师能够灵活而高效地备课,组织教学,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对学生思考的过程能够进行可操作性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继续加强新课程以及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淀自己各方面的功底,为以后独立开展课题研究奠定基础;将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带着研究的动机去教学,带着教学的实践来研究;注意日常研究资料的积累,勤动脑、勤反思、勤动笔、勤积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高质量的课题研究。
创新突破之处:用“思维导图”进行有效备课,初步建立基于“思维导图”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我的使用感受是,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都能非常准确地找出重点内容,进行相应的归纳.但对于部分后进生,就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提示,例如,告诉他们课文是按人物/日期/地点分类等等.给予学生尽量多的时间才能把前置性作业做好!建议,在周四布置学生读课文,周五布置完成思维导图.周一收集后,在新授课前,展示做的好的作品,允许部分学生对初稿进行修改,再交回.这样,既鼓励了优异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完成前置性作业,又给予了后进生的改进的机会,让他们在模仿中学习。
330一、思维导图研究的理论基础随着新生学科脑科学的产生、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和知识可视化的研究,思维导图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被逐步拓宽和加深。
为此,研究分析脑科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和知识可视化理论对思维导图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深刻影响,从而为深入理解思维导图的本质和功能奠定基础。
(一)脑科学理论20 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各国的神经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对人类大脑和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脑科学理论和假说。
同时,脑科学的研究还引发了人们对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n Science)的高度重视,它是20 世纪80 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生学科,是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和神经科学(Neuroscience)相结合的产物,其目标是揭示人类认知活动的脑基础。
近年来,脑科学的进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教育的教学领域,不仅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提供新解释和理论支持,也给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变革和理论研究带来新的冲击。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神经生理学家R.W.斯佩里在长达40 多年的研究生涯中,通过实验心理学和裂脑人的研究,揭示了左右脑形态和机能的不对称性。
他们认为,左右脑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活动,见图10 所示。
左半球长于语言和计算,如抽象思维、符号关系、逻辑分析、数学运算及时间感觉等,总体功能上是分析的;而右半球长于对形象思维、空间知觉和复杂关系的理解,如对图形、音乐、情绪的感受和控制等。
斯佩里的研究在肯定左脑对语言文字信号反应优势的同时,也提出了右脑主管形象思维等主张,在全世界范围掀起“右脑革命”的热潮。
大脑半球功能研究给思维导图的本体功能认识和研究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内容。
左半球与人类特有的言语功能有关,对各种感官冲动在最高级水平上进行整合,以形成文字符号、抽象概念,其功能侧重于认识过程的理性认识。
右半球主要通过对感觉冲动的整合以形成事物、人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形象,包括图画和图片,侧重于感性认识。
思维导图的知识点大全总结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人脑思维方式的知识整理和表达工具。
它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将思维和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和关系。
本文将介绍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思维导图。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和原理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化表示思维过程和信息结构的工具。
它由一个中心主题和与之相关的分支构成,通过关键词、图形符号等方式,展示出各个思维节点之间的关系和组织结构。
思维导图的原理是基于人脑思维的非线性特点,以及人脑对于图像和关键词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思维导图的基本要素 1. 中心主题:思维导图的核心概念,是整个思维导图的起点和中心。
2. 分支:与中心主题相关的概念和关键词,通过分支与中心主题相连。
3. 关键词:思维导图中的基本信息单元,用于表示思维节点的内容和要点。
4. 图形符号:用于增强思维导图的可视化效果,如箭头、颜色等。
三、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 1. 确定中心主题:选择一个核心概念或问题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
2. 添加分支:根据中心主题,逐步添加与之相关的分支,并在分支上添加关键词。
3. 扩展思维导图:根据需要,逐步扩展思维导图的分支和关键词,形成更完整的思维结构。
4. 优化布局:根据思维导图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布局调整,使得思维导图更清晰易懂。
5. 添加图形符号:可以使用不同的图形符号来突出重点、标记关系等,增强思维导图的可视化效果。
四、思维导图的应用场景 1. 学习和记忆: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和理解知识点,促进记忆和思考能力的提升。
2. 项目管理:思维导图可以用于项目计划、任务分配、进度跟踪等项目管理工作。
3. 决策分析: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分析问题、梳理关键因素,辅助决策和解决问题。
4. 思维创新: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创造力和灵感,帮助思考和发现新的关联和观点。
5. 会议记录:思维导图可以用于记录会议内容和讨论结果,便于回顾和共享。
数学课堂教学应用思维导图探研作者:杨永辉来源:《成才之路》 2019年第16期杨永辉(福建省安溪县逸夫实验小学,福建安溪362400)摘要:思维导图是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有效载体。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分析研究数学课程特点、学生情况,科学设计思维导图,指导学生绘制并应用思维导图,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文章简述思维导图的主要理论基础,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应用思维导图的作用,分析数学教学应用思维导图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导图;教学效果;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16-0028-02思维导图(Mind Mapping),又称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或思维地图等,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是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70年代所创,很快得到学术界、教育界、企业界的普遍认可,如今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思维工具。
它用一个关键词,以辐射线形连接各种概念、原理、公式等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把各级主题用相互隶属关系与相关的层级图形表现出来,将有关知识信息浓缩其中,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想象,促进学生轻松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对思维导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思维导图的主要理论基础1.脑科学脑科学研究发现,左脑偏重于逻辑思维,右脑偏重于形象思维,而且形象记忆更轻松、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传统教学注重讲授与灌输,偏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的右脑经常处在被动和闲置状态,其开发和利用非常有限。
思维导图可以调动人的右脑机能,让人的神经通路更畅通,思维潜力挖掘得更加充分。
而且思维导图利用“左脑+右脑”的全脑思维模式,促进左脑、右脑协同工作,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大脑潜能。
2.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把人脑看成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输入的信息按层级架构来选择和加工,并与记忆中已有信息进行对照、组合与重新排列。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桐乡市教师进修学校沈建强摘要:介绍了什么是思维导图,探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以便让中小学教师更好地参与到思维导图的学习和教学应用中去。
关键词:思维导图;理论基础;中小学图在教学中应用可以说无处不在,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含量和直观的表现形式受到了学生的喜欢。
如果说文字、语言侧重于逻辑表达,那么图则以直观形象见长。
在教学中有很多老师擅长用“图、表”来说明问题,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解题,总要借助图进行分析、计算。
那么,在教学中是不是应多关注图的作用呢?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有的教学中没有将“图”置于更重要的地位,仅是辅助或者是可有可无的。
不仅在理科,甚至在文科中也太过于强调严谨的逻辑表达,忽视了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在国外,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已较普遍,但在国内,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还不多,还不够系统。
所以,本文试图探究一下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意义和它的理论基础,以便让中小学教师更好地使用思维导图。
那么什么是思维导图呢?一、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70年代所创,经过三十多年的实验与深化,已经得到学术界、教育界、企业界的认可,风靡欧美数十年,已成为21世纪风靡全球的思维工具,到目前为止已被世界上2.5亿人所使用,目前国内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在研究思维导图的应用和推广。
思维导图是终极的组织性思维工具,而且使用起来非常简单。
所有的思维导图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它们都使用颜色,都是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都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都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
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如图1)。
它组织信息的方式是非线性的。
图1 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也是一种有效使用大脑的方法。
什么是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思维导图吧!希望大家学业有成,工作顺利
(一)有意义的学习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usubel)认为,教学就是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所谓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本质性的联系,即非任意的、非字面的联系。
奥苏贝尔极力强调,学习者必须自己发现知识的意义,并将之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加以统合、融会贯通,这才是有意义学习。
为了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产生,奥苏贝尔强调在教学中应积极运用以下两个组织原则:其一,应用先行组织者/前导构架,即对所要学习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化的教材,作简要的提示。
其二,统合/综合贯通。
所教的观念必须与以前所学的观念相融贯起来,产生有意义的联系。
(二)关于记忆系统的研究
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记忆不是一个有待填充的容器
”,而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记忆系统构成的复杂装置。
人的记忆系统由3个存储器组成:感觉登录器,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当接收新知识时,若要形成大的知识体,必须在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进行有序的反复。
思维导图之所以能强有力地促进有意义学习,乃是因为它可以作为一种模板,去帮助组织知识并使之结构化,哪怕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有了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