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法学教育制度比较

中美法学教育制度比较

中美法学教育制度比较
中美法学教育制度比较

中美法学教育制度比较

我想,欲大致对中美法学教育制度做一个比较的话,首先得大致看一下中美教育模式(抑或说是教育制度吧)的差异。有句俗话叫:中国多天才,美国出大师,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历史的积淀区域环境的影响一般而言,对比两者的教育制度时,通常会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入手。

课程设置上,中国是从小学到中学,全国统一规定开设哪些科目课程,按统一的教学大纲,使用统一的教材,各学校校方及学生都必须按统一的课程设置要求完成教与学的任务,不能另行开设或选修课程。而在美国,从九年级(相当于中国中学初三)开始,学校均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每选修完课程成绩合格(这里成绩不等于考试)便给予学分,修满一定学分就可以高中毕业。

教学方法上,中国强调的是以书本知识灌输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打好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教师按教科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满堂灌,要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少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余地。而美国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可以说追求的是一种学以致用的理念。

把中美两国教育制度做个大致比较,可见中国的课程设置有利于统一教学的要求和质量管理;而美国的做法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特长,调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思考与选择自己喜欢学的科目和今后事业发展的方向。并有利于开阔学生

的知识面,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中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就有点像美国的教育模式了,可中国的大学生似乎大部分到了大学都会失去学习的动力。而对比之下,美国学生进入大学时似乎都是为了将自己的能力推向更高的层次。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两国大学生素质的差异,法学教育同样如此。

中国的教育制度之所以会这样,我想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中国的教育史,二是中国的人口巨大。在这样的一个大框架下再来对比中美两国的法学教育制度。

中国的法学教育兴起的时间显然是要远远短于美国的,很多人都认为现代教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时期,而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学术专业基本就是人文和法学这两块。可以说,中国的法学教育直至今日都仍然处于摸索当中,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在模仿着美国而行。

在美国的法学教育制度下,从实践和学术不同的角度出发,目前法学院将法律学位教育分为法律学位和法学学位。这种区分是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的。美国是法律发达的国家,对法律教育很重视,认为法律教育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所以,法律教育的门槛是很高的。目前,美国的本科教育里没有法律专业。相应的只有一个法学院前教育,没有法律学位,专门为那些有志于读法学院的学生开设。最基本的法律学位是JD。JD在美国的法律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美国人的眼里,他就相当于商科里的MBA。它是进入法律行业,从事法律职业必需的基本条件。JD教育是三年,它涵盖了美国法律制度的方方面面,是美国法律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学位将无法参加律师考试。由于采用严进严出的教育原则,美国JD的教育卓有

成效。由于它被视作一种职业教育,所以它不仅招收本科生背景的申请人,也招收硕士博士背景的申请人,因此,它成为许多人的最终学位。一个JD 学位足以让一个人有资格在大学里任教。许多法学院的教授就只有JD学位。在实务界,JD学位更是必备的敲门砖。绝大多数美国律师,包括法官都是JD学位的拥有者。他们有过共同的经历和相似的背景,彼此认同度很高,非JD背景的人很难进入他们的圈子,更谈不上在法律界取得成功了。此外,美国仍然设有法学的学位。常见的有LLM (法学硕士)和JSD(法律科学博士)。LLM学位是为有兴趣进行法学研究的人准备的。一般作为读JSD的预备学位。它的另外的作用是提供给外国的法学毕业生或律师,让他们了解美国法律制度。JSD是真正意义的法学博士。这是一个专门为有兴趣搞法律研究的法律精英们准备的学位。在读的JSD学生们很多人都是法律界的成功人士。

基于此,可以用简短通俗的语言对美国的法学教育制度做一个简单的叙述,即美国的法学并不是作为一门大学的专业供学生修学,而是基本形同于一种独立的专业供任何爱好有志者去研究的。美国之所以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对法学教育的重视。

再来看看中国的法学教育制度,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由普通高等法学教育、成人法学教育、法律职业教育组成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法学教育、培训体系。就办学渠道而言,既有国家教委及国家司法部所属的法律校、院、系,也有地方教育部门、司法行政部门所办的法律校、院、系。另外,国务院各部委及地方政府部门所办的大学、学院中,也有不少设置了法律系或法律专业。从办学形式上看,中国的法

学教育可分为高等法学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及中等法律职业教育。其中,普通高等法学教育一直是中国法学教育的主体和最高层次,成人高等教育包括法律类管理干部学院、法律培训中心及普通高校中的成人教育学院等;而中等法律职业教育则是重要补充。如果按学生学习时间来划分,中国的法学教育又可分为全日制法学教育和业余法学教育。前者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及管理干部学院、中等法律专业学校等。学生人校后完全脱离工作,在学校内全日学习。后者则是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课程学习,这类学校有广播电视大学、职业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自修大学。一般而言,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完全是全日制学习,而业余法学教育绝大多数属成人学校。经过不断努力,中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层次齐全的法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在学历教育中,已经可以培养从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各种专业法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在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又有各种专业证书、岗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非学历教育作为重要补充。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近年来还逐渐形成了高级法官、高级检察官的培训、培养制度。而法学教育专业的设置方面,以前中国高等法律院系的专业设置比较单一,一般只设法学专业。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法律院系本科、专科设置的专业主要有法律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律师学、知识产权法、环境法、犯罪学、涉外法、监狱法学等。各学校的专业设置不一,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至于学位制度这一点,中国高等法学教育学位制度包括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三个层次。如果说美国把法学教育专业化了,那么中国则把法学教育细化、层次化了。

以上就是对中美两国法学教育制度的简单叙述,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一些不同点。一、从对法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来讲,中国人是不及美国人的。在美国,法学几乎是独立于其它学科的一门专业学科,而在中国,法学和大学里的一般学科没有什么两样。这很可能就是造成两国法学方面成就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二、在中国,结合中国的教育制度来看,中国法学培育出的更多的是学术型人才而不是善于分析实际案例的人才,但中国的学术人才也很难在这样一个框架模式下有所突破而有所成就。这可能也是困扰中国大部分专业学术的问题所在,因为这是由中国的整个教育模式所决定的。三、相比之下,美国的JD学位可能更要优秀。因为在中国真的很难找到一个能与之对等的学位。中国的法学学位,即使是那些通过了司法考试取得法学学位的人,其专业素养相比于美国的那些拥有JD学位的人可能也要差得多。中国的法学学位更像是一张入场券而美国的JD学位则是一张通行证。不过,中国的法学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它至少也有三点是要优于美国的。一、中国的法学教育被层次化、细节化了。这就说明很多无志于从事法律工作的人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正规的途径学习一些基础的法律知识。甚至那些法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以后也可以不从事法学方面的工作。换句话说,中国的这种法学教育可以普及全民的法学知识,提高社会的整体法学素养。这对治理偌大一个大国无疑是利要明显大于弊的。二、中国通过设置司法考试这样一种考核方式来验证或是证明法学专业的人的专业能力也是一种明智之举。相比于美国的JD学位司法考试可能要容易通过一点,其在职场上的地位可能也要逊色于JD学位,但是这对于有志于从事法学研究或是工作的人来讲,无疑是对他们能否从事法学方面工作的一种

小小测评,并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以后的方向。而更高层次的法学硕士抑或是法学博士学位,则相比美国的LLM和JSD又有了相同的效果,即供有志于法学的人进一步探求法学的奥妙。三、相比于美国的法学教育制度,我觉得中国的法学教育制度可以做出一些尝试或是改进。具体如下:法学教学应当移植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改变单向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启动

案例教学法和诊所式教学法等更具实战性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证分

析能力"具体形式包括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法庭旁听,法律咨询等.各法学院校应适当调整课堂讲授和辩论,模拟法庭,司法实习等环节所占的课程

比重其中面授教学时间的学时数可占总教学时数的模拟法庭与案例阅读,法律文书及论文写作可占总教学时数的司法实习可占总教学时数的.目前,中有一些法学院校正在法学教师的指导下开办以学生为主体的非盈利性

法律援助中心"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这为法律学生经常性地参与法律实

践活动提供了新的途径.

中美高等教育的主要差别

中美高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在哪里 差别很多,只谈教育模式与教育内容。 解放后,中国摒弃了高等教育传统,照搬了苏联专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并延续至今。由于学科的专业化和分化,不同学科之间缺乏沟通,各个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所开设的课程,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分支所从事的研究、所开的课程与其他学科或者其他分支之间似乎没有关系,因此学生所学到的无非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人类作为整体所建立的知识体系反而成为把人们从知识上,甚至在观念和行为上隔离开来的栅栏。这种专业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某一学科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从事相应的专业研究,或者谋得相应的职业,成为社会生产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这种专业化的教育客观上相当于西方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即使到现在,在我国大学教育的主要导向,仍然是专业和就业。这可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上处于西方国家职业教育层次,没有高水平大学教育的原因所在了。 与我国的专业教育模式不同,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自19世纪后期以来的又一重要传统,几乎所有大学都有详尽的通识教育计划。以哈佛大学为例。1978年,哈佛大学发动了“学术界平静的革命”,文理学院的教授以182票对65票通过决议,用“基础课程”代表原先的“普通课程”。所谓基础课程,就是“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一种课程设置”。基础课程由六大类十个领域组成,分别是“文学和艺术”(其中分ABC三个领域),“科学”(其中分AB两个领域),“历史”(其中分AB两个领域),“社会分析”,“外国文化”和“道德理性”。所有文理科学生都必须从这十个领域中选修八个领域的课程,并在大学前两年内修完(主要是前三学期)。[1] 为了确保通识教育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是教授或高级讲师,教学效果经评估必须达到优良。[2] 通识教育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高水平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在进入大学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就可以对人类文明在各个领域的成果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和体验。所以,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应该是建立在人类文明成果这个坚实的大平台之上的,这为他们继续学习某一专业的课程奠定了多学科的、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以后的工作或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平台。 通识教育使高等教育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巨人肩膀上”,直接聆听知名教授对某些领域的深刻体会与理解,站到文明与发展的前沿,他们每迈出一步可能就是创新。而我们高等教育,担任公共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是在学校里不受重视和水平也值得怀疑的一些人。整个

中美两国教育制度的区别

中国和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区别在哪里—案例分析 1、中美高等教育的模式和内容,谁更符合教育规律? 案例首先描述了中美高等教育在模式和内容上的概况。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是专业教育,而美国是通识教育。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国高校在大学本科的前两年为学生提供的公共课程仅是学科内狭窄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之后的专业课程上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学生因背景知识的狭窄而欠缺思考的能力,连学科的前沿都很难找到。 而美国在这段时间内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基础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对人类文明在各个领域的成果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和体验,不仅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多学科、有价值的背景知识,也使将来他们能在工作和研究中拥有一个高价值的平台。因为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每走一步都可能是创新。 以上是对案例进行概括得出的主要事实。判断一种教育制度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应当与教育目相结合。如果把两国的高等教育的目的都理解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研究型人才。从这个基点出发,判断两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得看它是否为这个目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否则,不论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制度没有带来好的结果,还是带来好的结果的制度并不符合教育规律,都会使人感到困惑。 在承认这个共同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美国的“通识教育”是更符合教育规律的。这并不是仅因为带来了较好的效果。还能从教育规律本身去理解。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学习是学生自身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其中既有新意义的建构也有对过去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更为主要的就是对过去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也就是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丰富的,有背景的。因此,建构的学习过程需要众多的、广泛的“固着点”为基础,使学生进行图式的改造和重组。于是,美国的以上做法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固着点”,利于学习就是必然的了。 而创造力的构成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因素中,就包含广泛的知识面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已经是获得公认的观点。 所以说,美国的这种“通识教育”,在以培养创造型的研究人才为高等教育目的的前提下,是更符合教育规律的。 2、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是否就真的一无是处呢? 前文已经论述过,美国高等教育更符合教育规律是有前提的。而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专业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在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政治制度以及文化性格的大环境下,快速地为市场提供了大量基本满足要求的职业型人才。换句话说,总体上,社会发展需要什么,高等教育实则提供了什么。案例中有观点说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美国的职业教育类似,个人同意这个观点。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经过美国式职业教育的人才,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恰恰承担了这一责任。也就是说,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美国的高等教育承担的责任不同,在教育领域,它有它自己的功能和地位。 3、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应当如何改变? 我国的高等教育承担了职业教育的责任,那么培养创造型的研究人才的责任由谁来承担呢?

浅谈中美文化存在的差异论文

浅谈中美文化存在的差异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具有代表西方文化的美国与我国建立越来越密切,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中美的社会关系,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风俗和社会礼仪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美国文化主张谦虚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荒诞粗俗。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 关键词:中美差异文化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政治的多元化的发展,各国的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然而文化是沟通各国之间的桥梁,但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的文化特点也不相同,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历史性,呈现了人类的一笔珍贵的财富。中美文化是人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美文化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美国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在美国,人们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崇为个人取得的成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与赞美。但是中国人却很谦虚,不喜欢张扬性格。 文化障碍的确会影响跨文化交际。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2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差异 2.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①美国人的个人荣誉感 美国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崇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美国人的这种个人荣誉感与其崇尚的个人奋斗不无联系。在美国人看来,个人荣誉的取得是建立在个人奋斗的基础上的。没有个人孜孜不倦的勤奋努力,就不会有所成就,当然也就谈不上荣誉感。因此,在他们取得荣誉后,他们会毫不掩饰的加以炫耀,而不是“深藏不露”。以至于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美国人是毫不谦虚的。 ②中国人的谦虚谨慎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在美国人看来这种谦虚,不仅是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能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是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①美国人的自我中心的表现 美国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自己为自己负责、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由于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②中国人的无私奉献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帮助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这在美国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中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异同

一、中美教育管理体制的比较 1.教育管理机构的权力设置不同根据我国宪法, 最高教育立法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国务院有权“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 。国家教育部是国务院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 负责掌握教育的大政方针, 统筹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 指导、组织和协调各地、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 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改革, 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而在美国, 教育权为各州所拥有, 最高教育立法机关为各州议会, 决定重要的教育运作事项, 其中包括: 州教育委员会成员的产生; 规定各级各类学生的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和教育年限; 审核州内教育预算等事项。基本上取得州内教育的主导权, 并推行其既定政策的机关为州教育委员会与州教育厅。 而美国联邦教育部迟至一九七九年才成立, 主要负责: 分配和管理联邦补助的教育经费; 搜集全国教育类数据, 提供信息服务和开展教育研究。联邦教育部的设立并不减少州、地方所拥有的职权, 在教育人事、课程、与经费权上联邦教育部拥有的权限极低, 主要处在辅导和建议的地位上。 2.教育管理机构的独立性不同 在我国, 教育部为国务院职能部门, 其下的省、市、县教委(教育局)也是地方政府的一部分。此外如教育人事与教育经费也一并在普通行政之运作中考虑, 并未独立分开执行。因此, 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均采取从属制。相比之下, 美国的教育行政组织形式多样。国家联邦教育行政组织属于政府组成机构, 采取的是从属制。州教育行政组织采取半独立制, 美国的州教育董事会虽独立于州政府机关之外, 但其经费预算及部分州教育董事仍由州政府控制或指派, 故属于半独立制。而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则采取独立制, 美国地方(学区)的教育董事会享有组织、人事及经费的自主权。 3.教育管理机构的决策体制不同我国从国家教育部到各地方教育厅(局)均采用行政首长负责制,而美国各州及地方的教育行政机关, 均采用委员会制, 设有教育董事会(或委员 会)为决策机构, 教育局为执行机构。 二、对两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分析及得到的启示 1.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 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 采取的是地方分权制。而我国作为单一制国家, 采取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权力分配的集中与分散各有利弊, 不能一概而论。 中央集权制的长处在于: 有利于统一教育的目的、方针政策, 使国家的整体利益得到实现; 有利于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 按照国家的某项需要实施重点发展, 保证国家的重点人才需要; 有利于国家通过行政干预对教育事业的管理与控制, 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并且有利于保持各地区教育的平衡发展, 消除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其弊端在于: 一是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缺乏自主权, 限制了办学的积极性; 二是整齐划一的目标模式, 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是难于发挥社会、集体、个人的办学积极性;四是机构臃肿, 中间环节过多, 权责界限不明, 行政效率较低。地方分权制的长处在于: 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 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有利于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培养所需的人才; 有利于调动社会、集体、个人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壮大; 同时, 还有利于建立相对灵活的学校办学机制,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形成特色学校。但也存在不少弊端, 一是容易造成国家整体上“失控” , 国家重点需要的建设人才难以得到保障; 二是缺乏统一的发展教育的目标和标准,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甚至可能扩大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 三是国家整体上的协调、控制、评价、督导等规范化管理难以实施, 行政管理能力削弱。如在美国, 教育经费来自于各学区的税款, 一些贫困的学区由于资金短缺而面临困境。 2.教育管理机构和政府机构的关系美国的部分教育管理机构享有人事权和财政权, 独立于政府

中美家庭教育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教子的不同之处: 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稳重听话与活泼好动 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美国人总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 强调自制与突出自主 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肯定结果与重视过程 中国人重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习什么,为求学深学透,无论干什么,力求完美无缺。美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多,教师还极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概括地说,中国人力图使儿童发现社会存在,创造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的,重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美国人力图使儿童能真正作为孩子,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与发展,成人只需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可。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是家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的竞争是父母育儿能力的竞争。所以,世界各国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虽

中美两国教育制度十大差异

中美两国教育制度十大差异 一、为谁而学: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二、育人目标: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三、课堂: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权。 四、师生关系:在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刚踏入学校就知道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国教授也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美国人不承认权威。中国孩子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总是对的,中国的老师喜欢保持威严,不苟言笑,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关系。 五、考试制度:美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而中国的考试则如临大敌,单人单桌,主监副监严防紧守。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六、班级人数:中国虽明文规定每班不超过45人,但乡镇及县级学校班级人数平均60人之多,法律并不能约束什么。而在美国,一个班的人数不超过30人,31个人就属于违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国人看重的是诚信——自我信誉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七、时间:在一年中,中国中学生有8个月是上课时间,每天11个小时左右的在校时间。美国学生每年只有1000个小时左右。上学时间短、课业负担少,这是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还能让孩子学习自己安排时间。 八、成绩单: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老师给家长看成绩单,他只给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绩,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在中国,行政部门会想方设法的公布学校成绩。教师的考核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这样的机制下长达12年之久,心理压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九、教材:美国的教材浅显,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数学,导致许多的成年人离开计算机对数字就没了概念,连日常生活的计算都成了难题,看之非常可笑,但是他们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材一味的强调夯实基础,才导致机械重复的作业一堆堆,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有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摘要: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塑造儿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健康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不同,两国的家庭教育呈现出不同的教育模式。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对两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结果进行比较,呈现出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家庭教育;比较 引言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也是整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美两国文化的比较 文化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界定不一。早在19世纪,最有影响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著名的“文化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我们认为文化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进程所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民族性格和思考模式等。由于历史背景、发展过程、观念意识等因素的不同,从而使中美两国的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 (一)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反之,被视为不礼貌。美国人深受基督教新思想的影响,等级观念淡薄。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晚辈对长辈可以直呼其名,可以与长辈争论问题,提出自己个性的主张。 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集体利益永远大于个人利益。这与美国文化却是截然不同的。美国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到限制,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这在中国却被视为另类。 (二)社会关系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儒家伦理,父母在孩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幸福家庭的标准为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亲情关系密切。一片“少有所抚,老有所扶”的祥和景象。在美国却不一样。美国人平等意识强调人人平等,无论贫穷还是富贵,人人都要尊重自己,不允许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显赫的家庭背景也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因为他们坚信,不管怎样,只要我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并且美国式的家庭结构相比中国就简单多了。 (三)民族性格的不同

从中美老师讲《灰姑娘》看教育的差异

比较中美教师讲授《灰姑娘》的不同 最近在一份美国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中美语文教师讲《灰姑娘》的课堂实录文章,真是大开眼界。我们的教学是那样呆板沉闷,简直是对学生聪明智慧的扼杀。现转载于下,希能让皇图岭中学老师及有志于教学改革的朋友们,有所启迪。 对比美国和中国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非常经典! 美国版: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他表示了感谢,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著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就会(老师做昏倒状) 老师: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没有人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中美高等教育差异之我见知识讲解

中美高等教育差异之 我见

中国与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差异之我见为期12周的的世界各著名大学揽胜选修课即将结束,在过去的12周里,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风采,在羡慕和向往中我们也认识到了中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的差异,这次的作业我就来谈谈中国与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差异 一、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美国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西方教育的重要区别。 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 美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

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美国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 美国高等教育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美国高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由于教育体制不同,中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高校大学生的外语、机、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不如美国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好的学习方法。 另外,感触颇深的是明尼苏达大学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非常强调每个人对集体的归属感。开学伊始,学校就对新生发放大量的欢迎册、宣传品和小礼品,突出学校的特色来赢取学生的认同。各种印着明大标志的资料、文具、服装等随处可见,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学期中大量组织社团活动,交流和培养不同国籍学生间的友

浅析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异同

陇东学院 题目:浅析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异同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11级人文2班 姓名:王娟娟 学号:211151246

浅析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异同 摘要:20世纪,中国国力突飞猛进,经济迅猛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不断高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从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比较出发,找出中国教育的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美国教育;中国教育;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20世纪,中国经济巨大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同时,有大批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上存在问题,在经济大发展的条件下,只有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才资源,才能在世界经济大发展中不断进步。 一、中美教育现状对比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在这样的大国里,教育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历史悠久,从春秋开始,我国的教育开始普及,向着平民、大众的方向发展,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宋代理学的普及。宋代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朱熹等理学大家的推动下有了巨大发展,进入近代,随着西方教育的传入,我国教育的普及的速度加快但同时,我国教育事业与西方国家比较,还处在差距。 (一).培养目标的差距 大学是学术的殿堂,众多的大学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我国的高等学府也以此为目标,但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以进入仕途为目标,进入近代,则以获得稳定、高薪的工作,较高的社

会地位为目标,然而,在经济化的大潮下,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毕业的高校大学生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分配不到工作,使得很多大学毕业生虽然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而他们的所学又无法对他们的就业起到帮助作用。这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众多的待就业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在其他领域才能平平,无法与其他人竞争,只能待业在家。造成了我国教育成果出现了在就平庸大学生的局面。 而西方与我国的教育成果则完全不同。美国教育注重实践性人才的培养,他们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因此,美国的大学造就的人才多为精英性人才,这些人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主动,有效的实现就业。同时,美国的大学,培养人才不以进入官场为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所需人才,这也在意识上为大学生进行了早期教育。总之,中国教育在现当代的社会大背景下,培养出的大多的是技能平平,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低技能人才,而西方国家培养的则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精英型人才。这是中美教育的一个巨大的差距。 (二)、受教育者意识差别导致受教育成果不同 大学既是一个受教育的场所,也是一个花销巨大场所,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平均每一个大学生要花数万元,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这是一笔巨大负担,很多的农村学生因此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在我国,上大学的都是家庭比较好的,能够拿出学费的家庭,然而,这些家庭的学生在上学之后,缺乏必要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这就使得我国的出现了大学生毕业后,尽管就业,其成就并未比先前好,只是提高了一些收入而已。

中美两国教育的十个最大差异

中美两国教育的十个最大差异 一、为谁而学: 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二、育人目标: 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三、课堂: 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

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权。 四、师生关系: 在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刚踏入学校就知道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国教授也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美国人不承认权威。中国孩子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总是对的,中国的老师喜欢保持威严,不苟言笑,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关系。 五、考试制度: 美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而中国的考试则如临大敌,单人单桌,主监副监严防紧守。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六、班级人数: 中国虽明文规定每班不超过45人,但乡镇及县级学校班级人数平均60人之多,法律并不能约束什么。而在美国,一个班的人数不超过30人,31个人就属于违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国人看重的是诚信——自我信誉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七、时间:

英语翻译毕业论文从电影《刮痧》浅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精品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Analysis of Family Educ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the film Guasha Treatment 从电影《刮痧》浅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学生姓名牟丽 院系名称外国语学院 专业名称英语(翻译) 班级 2008级 4班 学号 200814025416 指导教师易佳(讲师) 答辩时间 2012年4月27日

从电影《刮痧》浅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学生:牟丽指导教师:易佳(讲师) 摘要:电影《刮痧》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家庭在美国给一个小孩子,丹尼斯使用了刮痧这一传统中医疗法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由于刮痧这一传统的中医疗法不为美国人所理解和认同,从而给一个中国家庭带来的悲剧故事。这部电影反映了中美之间,教育的不同和冲突。本论文以《刮痧》为切入点,剖析中美教育的差异。作为21世纪的青年人,国家未来的主人,很清楚一个国家的基础是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方式是会让孩子的一生发生很大改变的。我国主要是主张封闭式的教育,成绩好是头等大事。而美国则是开放式的教育方式。中美家庭教育在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方式、教育结果等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这也取决于他们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和传统观念的不同。总之,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通过比较这两种家庭教育,我希望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促进我国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刮痧;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Analysis of Family Educ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the film Guasha Treatment Abstract:The film,Guasha Treatment,describes what happened to a Chinese family after they had us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reatment,Guasha,to a little boy, Denies, in the America. It reflects the educational differences and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se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As the young people of 21st century and the masters of the country’s future,we all understand that education is the basis of a country. Home education technology can totally change children’s lives. China go strong on the closed-end education, and good academic achiev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but America adopts the open form of educatio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many differences in the family education including ways to teaching children and the way to receive education. Of course, this is also decided by their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raditions of the different concepts. In short, there are not only subjective reasons but also objective reasons. By comparing these two family educations,I

教育的差异

讲解灰姑娘透视中美教育差异 摘要:下面的故事也许是人家故意编写的。朋友发过来让我看,深有感触,不得不拍手叫好。这个简单的故事,透视着中美教育的根本区别。美国老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喜好,并把他们的喜好引导为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比之下,中国老师‘恨铁不成钢’,巴不得让每个学生变成莎士比亚。中国老师越是急于求成,学生越是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什么也没有学好。美国老师,其实英国老师也是这样,他们更加重视引导式的教育,先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再培养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后者的教育可以让学生超越老师,而且有独立创新和思维能力。中国的教育可能是想让学生一口吃一个大胖子,实际结果却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失去超越前人的主观能动性。 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 美国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番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著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

浅谈中美两国物理教育文化的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b13151485.html, 浅谈中美两国物理教育文化的差异 作者:姜海宁 来源:《职业时空》2009年第02期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具有稳定的社会结构,在漫长岁月中形成了许多清规戒律;美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有着年轻的文化和开放精神。中美两国在历史、文化、传统、习俗以及生活等各个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些不同形成了两国物理教育文化的差异,两国各有所长。 关键词:物理教育文化;差异;学生 中国和美国有着不同的科技、文化传统,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也不相同,两国不同的教育理念也体现在学校的物理学教育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可略见一斑。 1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中国传统物理教育强调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提倡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这有利于学生打下坚实的物理知识基础,但这种物理教育方法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因为它忽视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只知念死书,全盘接受所学的知识,最终走到一个越来越窄的道路上去。美国教育制度倡导自由式的物理教育方法,学生常常是在乱七八糟之中把知识学了进去,是在不太清楚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是一种与中国的按部就班的学习方法不同的称之为“渗透式”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知识体系的漏洞非常之多,后劲略显不足,但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混乱的思维中孕育出真理,并且能把握先进科技的发展方向,能很快站到物理科学的最前沿。 现代科学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即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一方面门类越分越细,另一方面由于各学科广泛渗透,并由此产生许多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所以,我们不仅要强化物理知识,还要注意物理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化学、生物、天文、计算机之间的联系,很多学物理的留学生到美国以后才发现自己选错了专业,有的幸运地改到了自己适合的专业,有的改得不太成功,吃了很多苦头,这就是中美物理教育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结果。 2中国传统物理教育要求学生谦虚向上,倡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的观念。这种物理教育的优点是使人更加扎实,你不了解情况就免开尊口。但是其缺点是使人变得谨小慎微,使学生不愿意去参加跟自己研究方向无关的讨论,浪费了增长新知识的机会。美国的物理教育方式与此相反,特别强调人的个体能动性的发挥,提倡创新精神,每个人都可

浅析中美人际关系差异及原因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各国间交流日益密切,尤其是中美两国。众所周知,中美两国的人际关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家庭成员间关系差异,朋友间关系的差异,工作中同事关系差异等等。通过分析存在着的差异进一步探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以便更好地跨文化交际。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untri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lose. As we all know,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memb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iends,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agues, etc..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the causes of these differences are further explor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在家庭方面存在的人际关系差异 夫妻关系 近代中国开始提倡男女平等,但这种平等并没有完全实现。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家庭中女性还是处于弱势地位,比如妻子需要合理地平衡工作和家庭,并把更多时间用于照顾家庭,有时甚至要牺牲工作以顾全家庭。妻子需要承担的家务劳动远远大于丈夫所承担的。当然,近几年女性地位越来越高。 Modern China began to promot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but this equality is not fully realized.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ideas, some families women are still in a weak position, such as his wife need to balance work and family, and to devote more time to take care of the family, sometimes even to sacrifice to save the family. His wife needs to do much more than her husband. Of course, in recent years, women's status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美国社会更强调夫妻关系的平等,即夫妻双方在家庭中有相等的地位,也承担着相同的义务和责任。在De Beauvoir, Simone 的The Second Sex中,对家庭关系有着明确的阐述,他认为“婚姻义务不应作为个人责任,而是相互的,并对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方式。”[4]在美国,夫妻间鲜有明确的责任划分,丈夫积极地参与家庭事物,与妻子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和分享家庭成果。同时,夫妻间也重视用更多的私人时间与家人相伴,他们常常计划年度旅行。在这种夫妻关系下,夫妻双方“更多的与家庭成员参与休闲活动不仅保证轻松快乐的氛围,同时使家庭成员更多的时间放松自己,进行心灵交流,从另一程度上促进了家庭效用的提高”[5]。 The American society emphasizes the equality of husband and wife, that is, the husband and wife have equal status in the family, but also bear the same oblig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De Beauvoir, Simone Secon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