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语言与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在长期的语言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中国与其他使用英语的国家在文化习俗和语言使用习惯上有很大差异,这直接造成交流,尤其是翻译式交流中的很多障碍。
下面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日常用语和习语等方面就英汉语言和文化对翻译的影响进行比较和探讨。
一、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
1.翻译是人类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国家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不可缺少的手段。
翻译过程中,要准确将语言意思表达出来,就需要理解和认识该语句所产生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
所谓译事之难,难就难在处理一些涉及文化意蕴、民族习俗、语言惯用法等的语言差异。
例如:汉语中的炕、旗袍、中山装、麻将、二胡等在英语中都属词汇空缺。
而英语中的tank、jacket、bus、nicotine等在汉语中都没有准确的对应词,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坦克、夹克衫、巴士、尼古丁。
2.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富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最具有文化内涵的成分。
词之所以能表名表义,是因为它由词位(外部形式)和义位(内容、意义)两个部分组成。
义位又由数个义素组成,其中概念义素构成事物或现象的概念,非
概念义素构成词汇的背景,亦称背景义素。
例如:英语的“yellow”和汉语的“黄”同指一种颜色,它们的概念义素完全相同,但背景义素中的民族文化义素却大不一样,在汉语中,黄色在历史上是皇帝的颜色,象征帝王和权力,在当代,黄山、黄河、黄土地、黄皮肤中的“黄”则是中国的国色,寄托着中国人的民族感情。
而在英语中,黄色的一个象征意义是“背叛”。
因此,男士给女士送花或其他礼物时忌讳黄色。
我国英语教学专家许国璋从中国英语教学实践出发,划分了三种不同的意义环境和三种词义对应情况:(1)外语文化涵义大于汉语文化涵义的词汇。
例如,英语中“modern”这个词,当指历史时代时,区别于“ancient”(古代)“mediaeval”(中古)。
它本是包含了中世纪的反叛人文主义精神,非禁欲主义,执著于此生此世幸福的追求,不考虑来生报应;尊重科学,不受缚于中世纪教条等等。
这些文化内涵在汉语的“近代”和“现代”中都无法找到对应。
(2)汉语文化涵义大于外语文化涵义。
例如:人们常常将英语的“metaphysics”等同于汉语的“形而上学”。
然而英语文化环境中“metaphysics”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自然世界之外的东西的学问,是对于万物起源的猜想,也是一种思维和研究方式,这个概念是中性的。
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它用来特指同辩证法相对应的思想方法,由于历年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形而上学”带上了一层贬义,意味着脱离实际的玄
思臆想,这层贬义是英语中没有的,因而此概念的汉语文化内涵大于英语文化内涵。
(3)在本族文化环境中和在外国文化环境中的文化内涵不同。
例如:汉语中的“政治”与英语中的“politics”,其文化内涵相去很远。
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与“政治”相关的概念有:阶级、政党、社会团体,个人在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等,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而在英语文化环境中“politics”可以说指一种职业,也可以指策略或手腕,在卑劣和邪恶中做程度选择的艺术等等。
二、日常语言中的文化差别
1.在日常对话中,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语言有着非常有趣的特点。
例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当然,打招呼的话并不都令人感到奇怪或者引起对方反感。
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有些只是说法不同。
在许多语言里,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时间有关,但即使在一种语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英语中有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但不说Good noon。
而Good night(晚安;明天见;再会)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大
多数讲英语的人不会这样说)。
这只是告别时说的话。
2.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Mrs. Howard,Miss Jones 等)。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
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
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
3.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说法,请别人帮忙前,也要先说点什么,例如汉语里谢谢、对不起、请等,英语里的Thank you,I’m sorry,Excuse me等。
英语里的Thank you和Please比汉语的“谢谢”和“请”用得更加广泛。
如果求人帮点小忙,比如借支铅笔等,中国人常常不说这些客气话,特别是对亲属和好朋友,更不用这样客气。
中国人相信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情,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来,不说这些客气话就有些失礼,对别人不够尊重。
三、习惯用语中的文化差别
习惯用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
的表达方式。
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
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2.习俗差异: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3.宗教信仰方面: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
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
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例如,as old as Methuselah, as rich as a Jew, as wise as Solomon.玛士撒拉(Methuselah)是《圣经》中以诺之子,据说享年969年;古代犹太人多因高利贷盘剥蓄财,犹太人(Jew)就成了富人的代名词。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直属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