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修建对长江河流地貌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三峡水电站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摘要:本文简述了三峡水利工程对长江流域,,特别是库区及中下游地区资源、生态与环境、水质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三峡工程长江流域防洪发电社会环境生物多样性水质气候地质三峡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控制了从宜昌到重庆段的长江水域,其间长约660km,水域覆盖面积达到1040km2,已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洪水控制枢纽。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既有有利影响, 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三峡工程作为世界超级工程, 也将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三峡工程的有利影响其有利影响主要是: 可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 提高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 有效地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生态与环境的破坏; 能增加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流量, 有利于改善枯水期水质, 并可为南水北调提供水源条件; 利用水能资源发电, 与燃煤发电相比, 可大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防洪目前,三峡大坝共拦蓄了70多亿立方米的水量。
如果把这些水全部放到中下游,将引起长江全流域的大洪水,可以说三峡在防洪方面还是很不错的,是利大于弊的。
据国家水利部部长刘宁说,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或者叫防洪效应是三峡工程的效益之首,是排在第一位的功能。
三峡工程有211.5亿的防洪库容,在它对防洪功能的设定上,把211.5亿的防洪库容划成了三段,也就是说从现在的汛限水位向上抬高10米,大概145到155米10米范围内有56.5亿的防洪库容,是用于对洞庭湖口城陵矶水文站的水位进行补偿调度运用的。
在这个之上,一直到171米高程,仍然还有125.6亿的防洪库容是针对荆江沙市河段防洪安全而设置的;在171米到175米高程仍然还有32.9亿的防洪库容是针对千年一遇以上的大水,或者类似于1870年的大水,对荆江河段进行补偿运用。
可见三峡工程的第一功能对人类产生莫大的消息。
②发电如果说防洪是三峡工程的第一功能,那发电是三峡当之无愧的第二功能,在三峡修建之初,曾有供大于求的说法,但随着人们对电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说法被现实推翻。
長江三峽工程的影響自然方面:◎ 氣候大壩與水庫建成後,因水面增加有限,故庫區局地氣候變化不大。
估計冬季氣溫略有升高,夏季氣溫略有降低,幅度在1°C左右;相對濕度和瞬時大風會增加一些;霧情不會有多大變化。
影響範圍垂直方向不超過400米,兩岸不超2公里,0.2°C氣溫變化水平範圍10-13公里。
◎ 水質對水的影響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是層溫層氧現象,一是水質污染問題。
◎ 地質、環境三峽兩岸是我國滑坡、岩崩的多發區。
據歷史資料,近二千年來曾發生大型滑坡岩崩有40多處,共100多次,堵江斷航者不乏其例。
據有關資料,當地震大於5.5級時,將導致老滑坡體復活,新滑坡體的發生;水庫蓄水後,因水的浸泡軟化作用,將使滑坡體的穩定性減弱,促使老滑坡體復活;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對滑坡、崩塌起加劇作用;這不僅促使水土流失,更重要的是加速庫容量的損失。
水庫的淤積過程就是其死亡過程。
隨著有效庫容的不斷損失,水庫的綜合效益也日趨減少。
◎ 土壤、農業和生態土地的問題比較嚴重,庫區範圍內本來人多地少,坡地比重大,水土流失嚴重。
建壩後大量土地被淹沒,勢必將加重庫區人多地少的矛盾,給庫區的糧食供應造成因難。
庫區天然植被人為破壞嚴重,800米高度以下,以人工植被為主。
水庫淹沒對陸生生態的直接影響不是很大,令人擔心的是移民安置及其開發活動帶來的間接影響。
移民安置不當,會對陸生生態帶來新的人為破壞。
三峽區的沿江平原,土壤深厚,有含鉀、磷的丘陵紫色土,加以氣候溫濕,年平均氣溫18-19℃,有高山屏障,阻礙冬春寒潮。
所以適合多品種的柑桔栽培,水庫工程建成後,將淹沒7.39萬畝柑桔園,佔被淹沒耕地的17.5%,剩下的土層淺薄的坡地和裸石,如果在陡坡上建築"大寨式"梯田,不僅缺乏土壤物質來源,建成後如果遇一場暴風雨,梯田就有全部沖毀的危險。
◎ 水生生態關於水生生態問題。
大壩阻隔對回游性魚類的影響,以及水利樞紐下泄水中由於含氮濃度增大,對過壩魚苗的毀滅性影響,在國外的出版物中已有大量報道。
对三峡大坝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三峡大坝曾被我国誉为20世纪的建筑奇迹之一,但现在这个横跨浩荡长江的大坝却成为一个威胁环境的灾难。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三峡大坝的建立使得人多地少、土地短缺矛盾突出,不合理的开发造成当地植被破坏,气候变化,对各种动植物产生影响生,使得态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同时还影响了当地的地质基础的稳定。
有地质学家称,三峡大坝拦截水量的庞大重力已开始在好几个地点侵蚀长江陡峭边岸。
再加上水位波动频繁,因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滑坡灾害,也使得大坝附近的地区的地质结构被破坏。
大坝四周的侵蚀和山体滑坡现象极为严重。
07年7月14日,一条长江支流发生特大滑坡灾害,滑坡山体长、宽均在1公里左右,而厚度达18米。
13名农民被吞没在泥石流中。
滑坡体进入长江支流后激起两层楼高的大浪,摧毁了20余艘船舶,并导致11名渔民丧生。
虽然官方称此次灾害乃暴雨所致,但地质学家称,是江水水位突然变化导致河岸岩石松动引起的。
二、对水资源的影响在大坝初建时,江水淹没了许多有毒工厂。
大坝建成后,由于江水被大坝阻拦,农业残留物、生活及工业污染物无法顺流而下排入大海,而是倒灌回水库,使得库区水体的污染不断加重。
虽然政府部门说建了很多污水处理厂,但实际上许多污水处理厂并未与城市污水系统相连通。
三峡蓄水之后,水流变缓,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减,三峡水库水质明显变坏,特别是过去水质好的支流河段,水质恶化问题更加严重。
部分出现“水华”现象,且发生范围、持续时间、发生频次明显增加。
部分支流居民饮水源堪忧,特别是香溪河、大宁河、梅溪河等情况突出。
今年丰度县因支流富营养化而发生5万人饮用水污染,小江浮萍、水葫芦疯长等问题。
三峡大坝对中国两大河流之一———长达3900英里、旱涝无常的长江的调节能力也遭到质疑。
今年春天,下游城市遭遇大旱,通常可停靠港口的船只无法航行,但三峡大坝未能发挥调水功能消除这一问题,本月湖北省大约40 万人缺水。
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水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分析三峡工程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
它位于中国长江三峡之间,于1994年开工建设,于2009年完工投入运行。
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对长江水环境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水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三峡工程的运行对长江水环境质量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水位的调节。
三峡水库能够有效调节长江上游的水位,在防洪和发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水位调节的同时也影响着沿江的河道和湖泊的水位,进而影响整个长江流域的水环境。
随着三峡工程的完工投入运行,水位的调节频率和幅度增加,这对于长江河道的生态和水生物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变化。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拥有丰富的水生态系统。
三峡工程的运行使得长江上游的河谷地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位的调节使得原本湿润的湿地和河滩地带减少,并且随之带来了岸线退缩的情况。
这些生态环境的改变对于周边地区的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影响。
原本生长在河滩和湖泊中的植被也随着水位下降而暴露在外,导致了湿地退化和植被减少,这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威胁。
其次,三峡工程的运行也对水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长江作为我国最长、最大的河流之一,承担着重要的水资源供给和水环境保护的责任。
然而,随着三峡工程运行,水库中的缓流和水位调节会导致水体的淤积和混浊,进而影响水质。
此外,大坝的建设也带来了新的水群落,比如沿岸湖泊中的水草和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对长江水环境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的稳定性有着潜在的威胁。
另外,三峡工程的运行对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带来了变化。
大坝的建设限制了河流中的沉积物和营养物质的输运,这对于沿江地区的土壤肥力和养分供给带来了影响,进而影响农业发展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此外,三峡工程的运行还导致了长江中的水流速度减慢,使得长江下游的冲淤现象加剧,这对于下游地区的航道通行和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浅析三峡大坝工程的影响作为一个生活在湖北宜昌近二十年的人来说,对于三峡大坝的情结从小就根深蒂固。
家住长江边,从阳台上就能看到葛洲坝,更因为三峡大坝建成在宜昌而感到自豪.但是,周围的人除了告诉我三峡大坝的伟大外,也时常提醒我它对于环境和人的影响。
拦河大坝是人类开发河水资源、征服大自然的杰作,大坝的主要功能是蓄水、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等,大坝对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从公元前3 000年前人类开始筑坝至今,地球表面的 0.3%已被水库覆盖。
世界上主要河流已被1 0万多座水坝截断,其中高度超过15m的大坝有4万多座,高度大于 150m的主坝有 300多座,高度超过 200m的高坝有 20多座,其中我国的三峡工程在规模、工程量以及防洪效益等方面均排行世界第一。
在过去的20年中,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意到大坝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破坏,少数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发起了反对筑坝的运动,一些国家出现了民众抗议修建水坝的浪潮,荷兰人甚至炸掉了1 6世纪修建在莱茵河上的大坝。
而我国的三峡工程自建成以来也广受关注,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宜昌人,我也因为三峡大坝在宜昌而感到骄傲。
然而,大型水利工程对于一个地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三峡大坝的存在无疑对周边城市乃至下游环境存在较大影响,经过一番查证后发现三峡大坝对周边地区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以及下游地区的地形地貌都有一定影响。
从气候方面来看,三峡地区气候既有别于纬度相当的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不同于西部的四川盆地,具有不同气候过渡带的特征,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差异明显,同时库区西北部由于受秦岭山脉的影响,季风气候不如东部明显。
三峡工程建成后,集中的大面积的水体改变了地表形态,周边地区空气中的水汽较之前都有所增加,因而在降水上也会使周边地区降水量增多.除了降水,三峡工程还对周边地区气温有较大的影响。
由于水体的热容量更大,因此温度更难以改变。
由于三峡工程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其湿润性气候明显。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中国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基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对于长江流域的水文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1. 生态系统被破坏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尤其是对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大量的土地、森林和湿地被淹没,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2. 水位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使得水位产生明显变化。
长江水位升高,影响了附近的村庄、城市和湖泊,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重创。
水位变化也会导致水生物种群的变化,对长江的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3. 水质受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带来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对水质造成了不利影响。
建设期间,各种污染物被排放入长江,导致了长江水质恶化。
同时,人类活动和建设施工也会对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二.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问题解决方案1. 改善生态环境为了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必须开展绿色生态建设,推行生态修复工程。
茂密的植被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调节气候,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2. 构筑生态走廊采取创建生态走廊的方式,可以将绿色通道延伸出去,形成生态连通通道,有效地解决了生态问题,实现了不同生态系统间的协调与互补。
3. 控制发展规模为了减少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必须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减少建设规模,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限制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规模,以达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
4. 促进科研创新为保护和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促进科研创新是必要的。
应成立科研机构,进行生态环保技术研究,提高技术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城市。
结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宝贵的水资源,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遗产,必须得到严格保护。
长江三峡大坝对河道生态的影响与应对1500字文章《长江三峡大坝对河道生态的影响与应对》随着中国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也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的态势。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发起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工程——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
然而,这座巍峨的工程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河道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长江三峡大坝的河道生态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
首先,大坝的建设导致了长江水系的水流量发生改变。
大坝拦截了长江的水流,造成了下游河段的水位升高,影响了下游地区的洪水安全和河道通航。
其次,大坝所形成的堰塞湖储存了大量的水资源,这对上游的生态系统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此外,大坝建设过程中的土地开垦和混凝土浇筑等作业,直接导致了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
针对这些影响,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以保护长江河道的生态环境。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生态保护体系。
这包括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河道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并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
其次,应该积极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通过对大坝建设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损失进行补偿,引导相关建设单位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更多的生态修复措施。
同时,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补偿方案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补偿措施的客观公正。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科学研究,以更好地了解长江三峡大坝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开展相关的应对技术研发工作。
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大坝建设产生的生态问题,为河道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
同时,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先进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长补短。
综上所述,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对河道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为其恢复提供科学的保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长江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峡工程对地质的影响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但同时三峡工程对地质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三峡工程与地震水库诱发地震由于水库地应力和构造地,应力叠加以及水库地震能量和构造地震能量叠加而诱发产生。
水库诱发地震因素复杂, 其形成机理及发生发展过程尚难准确控制, 发生时间、空间及强度更难预测预报。
主震发震时间一般与水库蓄水密切相关。
蓄水早期地震活动与库水位升降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
较强地震活动高潮大多出现在第一、二个蓄水期的高水位季节、水位回落或低水位时。
但发震时间也无一定规律性,。
从国内外水库诱发地震统计资料看, 诱发地震的发生概率随着坝高、蓄水深度和库容的增大而明显增高。
由于水库诱发地震震源较浅, 与天然地震相比, 具有较高的地振动频率, 较高的地面峰值加速度和震中烈度; 但极震区范围很小, 烈度衰减较快。
三峡库区可划分为结晶岩、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三种主要岩类。
结晶岩类分布于库首黄陵结晶地块内,为前震旦系变质岩和侵入其间的花岗2闪长岩体, 岩体完整性好, 断层多已胶结, 岩体透水性微弱, 产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碳酸盐岩分布于干流庙河至白帝城库段及乌江、嘉陵江、大宁河等支流中。
强岩溶化碳酸盐岩有利于诱发岩溶型地震。
碎屑岩主要分布于秭归、巴东、巫山等向斜及白帝城以西广大地区, 为中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的砂、泥岩, 不利于诱发水库地震。
三峡库区属弱震区。
水库附近曾经发生的最大地震为1979年秭归龙会观5. 1级地震, 距库边约6 km。
其岩性为碎屑岩类岩层, 蓄水后不易诱发地震。
综上所述, 三峡工程除了坝高和库容属有利于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因子外, 其他条件均不利于诱发较强的构造型水库地震。
三峡水库已初步形成, 随着蓄水位逐步升高, 库容加大, 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也将加大。
必须加强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监测及预报, 预防地震及地质灾害, 确保工程建设及运行安全, 构建和谐社会, 确保长治久安。
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引言:三峡大坝是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一项重大工程,旨在发挥水利资源的最大潜力,提供洪水控制、发电和航运等多种功能。
然而,这项工程的建设不仅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
本文将探讨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弊。
一、三峡大坝的建设三峡大坝的建设始于1994年,于2009年竣工。
该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总装机容量达到22500兆瓦,年发电量约为1000亿千瓦时。
大坝的建设包括堆石坝、水电站和船闸等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移民搬迁和生态保护措施。
二、环境影响1. 水文变化: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了长江水文条件的改变。
大坝蓄水后,下游河段的水位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洪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然而,大坝蓄水也导致了上游水位的上升,影响了上游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破坏:三峡大坝的建设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大坝蓄水导致了河道的水流减缓和水质变化,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
此外,大坝的建设还导致了大量的植被破坏和土地退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3. 土地沉降:三峡大坝蓄水后,上游地区的土地沉降问题逐渐显现。
大坝蓄水导致了地下水位的升高,进而引发了土壤的压缩和沉降。
这种土地沉降不仅对当地农业产生了不利影响,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和建筑物的损坏。
4. 移民搬迁: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了大量的移民搬迁。
根据统计数据,超过100万人被迫离开原居住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补偿和安置政策,然而,移民搬迁对当地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三、利弊分析1. 利益方面:三峡大坝的建设为中国提供了可观的水电资源,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大坝的建设还有效控制了长江的洪水,保护了下游地区的安全。
此外,大坝也提供了航运的便利,促进了区域的交通发展。
2. 不利方面:三峡大坝的建设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地貌长江三峡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的地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河流作用方式的变化一般来说,河流上游多以侵蚀为主,下流则以堆积作用为主,但由于长江三峡堤坝的阻拦,上游处变为泥土泥沙的堆积,而在下游,由于水势的骤然加剧,加上江面变宽,波浪的侵蚀作用加强。
另外,由于长江三峡工程的蓄水,加剧了长江入海泥沙的减少,然而,入海泥沙减少是长江三角洲从淤积转为侵蚀的又一主要原因。
入海泥沙减少和河口口门区出现的冲刷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因于三峡工程的运行。
并且我们可以说,河口滩地的逆势淤积是包括长江三峡水库等一系列河口重大工程影响的结果。
第二:对入海口的河流地貌的巨大影响河口是陆地与海洋、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在上文我们提到,三峡工程令入海水沙量显著变化,长江又是世界级大河,其径流量和输沙量巨大,居世界第四位。
现代长江口口门宽约90 km,自徐六泾以下出现三级分叉、四口入海的格局。
所以,这些因素将对河口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的剧变及河口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随着流域来沙的减少,入海口区域的河流地貌整体呈冲刷的状态,冲积扇地貌将会更显著,江心沙洲缩小,河道主槽容积扩大;随着流域来沙的减少,拦门沙区域涨潮含沙量虽然变化不大,但长历时的流域来沙量的持续减少仍然会使拦门沙区域整体淤积速率下降,反而有侵蚀作用加强的势头。
另外水环境河流型变为湖泊型,有可能改变原来的化学物质的迁移、累积方向和强度,而按新的环境条件重新分布、聚集和迁移。
第三:增加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长江在三峡地区冲破高山的阻挡,形成著名的大河峡谷地貌。
长江冲出三峡之后,进入平原,最后东流入海。
为什么长江在三峡地区能够冲破高山的阻挡?这是因为长江三峡库区,山多坡陡,地少人密,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本身生态与环境背景脆弱(这里的岩层最为破碎和脆弱),所以将导致山崩灾害有增无减。
因为三峡地区地质环境是十分破碎和复杂的,经过专家的研究、考察和统计,确认的库岸崩塌、滑坡残体和危岩体多达404处,其中长江干流滑坡残体283处,支流滑坡残体121处。
三峡⼯程对⽣态环境的影响三峡⼯程对⽣态环境的影响摘要:兴建三峡⼯程对⽣态环境有利有弊,总体上是利⼤于弊。
对不利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明显降低,使三峡⼯程造福于社会,造福于⼈民。
关键字:2 国内外⼤型⽔利⼯程对区域⽓候的影响研究⽬前,世界上已经修建了⼤量的⼤型⽔利⼯程,如位于埃及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坝、巴西巴拉那河上的伊泰普⼤坝、我国黄河上的⼩浪底⽔利⼯程等。
根据相关研究⽂献,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典型⽔利⼯程对区域⽓候的影响。
2.1国外⽔利⼯程对区域⽓候的影响研究阿斯旺⼤坝坐落于尼罗河上,1970 年建成。
⽔库达到最⼤蓄⽔位时,库区范围在 20°17′~23°58′N,30°07′~33°17′E之间。
Hafez 和Shenouda(1977)研究认为:巨⼤的阿斯旺⼈造⽔库会改变当地的⼩⽓候,当⽔位从 160 m 提⾼到 180 m 时,由于湖区⾯积增加达⼀倍以上,这将使年实际蒸发量从 60 亿 m3 提⾼到 100 亿 m3 [1]。
A.Moussa 等(2001)对库区⽓象指标空⽓温度和相对湿度进⾏了建坝前后的对⽐分析,认为建坝后阿斯旺城的空⽓温度⼩于建坝前,但相对湿度⼤于建坝前[2]。
伊泰普⽔电站( Itaipu Binacional )是当今世界仅次于三峡⽔电站的第⼆⼤的⽔电站。
位于巴拉那河流经巴西与巴拉圭两国边境的河段。
1991 年建成后,⼤坝全长 7744 m,坝⾼ 196 m,形成长 170 km、⾯积 1350 km2 的⼈⼯湖。
Stivar 等(2003)分析了伊泰普⽔利⼯程对局地环流、⽓温的影响,结果表明,(1)湖⾯风⽩天向四周发散,⽽晚上则向湖⾯集中;(2)⽔库使得7⽉~1⽉的⽩天温度降低 0~1.5℃,其他⽉份降低 2~3℃;⽽在夜间,伊泰普⽔库温度⾼于附近陆地地区,伊泰普湖的形成,降低了库区局地的⽇⽓温变化幅度;(3)⽬前观测的⽓象资料系列还难以说明⽔库对降⽔产⽣了显著影响[3]。
三峡工程的影响引言:三峡工程规模浩大.影响因子众多.其可能产生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保护.一直是三峡工程论证、决策、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关注的重点.而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评价是三峡工程决策的基本依据之一,也是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
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
一 .三峡工程概况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的中段,坝址在三峡之珠——湖北省副省域中心城市宜昌市的三斗坪,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设计正常蓄水水位枯水期为l75米(丰水期为14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
三峡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工程,也是对长江流域最大的生态与环境保护。
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水电是清洁能源, 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847 亿kW# h, 每年可替代原煤5 000 万t, 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减缓温室效应及酸雨危害, 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分析,三峡工程实际上是一项重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三峡工程建成后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没有任何工程可以替代的,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的建成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1.环境影响评价始末早在20 世纪50 年代, 长江水利委员会在编制5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6及5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6时, 即对三峡工程的一些环境因素, 如移民、泥沙、回水影响、库岸稳定等进行了调查研究。
长江三峡对周围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哪些?《长江三峡高坝永不可修的原由简释》,1.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
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
2.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在全球为第一,不是某些人说的第六。
中国所缺的是有水处的耕田。
水库完成后淹地五十万亩,将来更多,用来换取电力,实不可取。
详见《论降水川流与水资源的关系》。
3.三峡电站经济可行性考虑到卵石沉积是不成立的,它比山区大中型电站要贵两三倍。
报告中的经济核算是错误的。
十八年内只有支付,没有产出,也无以解决当前缺电的问题。
4. 此坝蓄水后不出十年,卵石夹沙随水而下将堵塞重庆港;江津北碚随着惨遭洪灾,其害将几十倍于1983 年安康汉水骤涨21米,淹毙全城人民的洪灾。
而两岸直壁百米,石渣连同历年沉积的卵石还须船运出峡,向下游开旷之地倾倒。
航运将中断一两年。
5. 论经济效益,此坝每千瓦造价三四倍于一般大中型坝,其经济可行性并不成立。
对比五年工期的大中型坝,设此坝施工期1995年至2010年,连续15年,按1986年物价,每年20亿元中浪费达13亿元,等于每年抛扔大海400万吨粮食。
此举远比美国胡佛总统1931年只一次沉粮于海以示众,还要壮烈。
完工后十年内陆续回收发电效益781亿元,未必能抵偿炸坝运渣,断航,及淹没损失。
6、长江三峡位于黄金水道的上段,四条巨川排泄着侵蚀性盆地上的大量卵石进入峡谷,在水库蓄水后,这些卵石和泥沙就会堵塞住重庆港,上延抬高洪水位,淹没田地。
那里水源丰富,生活着一亿多人口,缺少的正是耕地。
凡是这样的地貌,决不可拦河筑坝。
所以长江三峡根本不可修高坝,永远不可修高坝。
当年孙中山提出这一设想后,可惜没有一个学者能做出科学的解释,至今也只我一人,说明这是不可行的。
随后也就不会有美国萨凡奇的建议,也不会有一群工程师涌向美国学习筑坝的经验,其实这些技术还停留在幼稚可笑的阶段。
河流地貌分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两类。
河流侵蚀地貌主要包括河床侵蚀地貌、侵蚀阶地、谷坡等,河流堆积地貌主要包括河床堆积地貌、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三角洲,以及大多数河口地貌。
河流一般可分为3类,主要包括:平面形态分类:即按河型分类,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游荡型。
(见河床地貌) 河型动态分类:分河流为稳定和不稳定,或相对稳定和游荡两大类,然后再按平面形态分为顺直、弯曲、分汊等。
按地区分类:一般分为山区(包括高原)河流和平原河流两类,这是最常用的分类。
长江由河源到河口横跨中国地形上的三级巨大阶梯,穿过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岩层,沿途接纳支流的汇入,对长江的河谷形态和水流特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按水文、地貌特点把干流划分为上、中、下游3段:从河源至宜昌市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为中游段,湖口以下为下游段。
上游段。
上游河段横跨两个地形阶梯。
上游的沱沱河和通天河(从囊极巴陇至巴塘河口),河流流行于第一阶梯──青藏高原腹地内。
因在高原顶部,河谷开阔,河槽宽浅,一般河宽300~1700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缓慢散乱,汊流很多。
从巴塘河口到宜宾称金沙江,是第一至第二阶梯的过渡地段,这里地形突变,山高谷深,除局部河段为宽谷外,河流穿行于峡谷之中,比降大,河水湍急。
过奉节白帝城,长江穿行在第二阶梯至第三阶梯的过渡地段,切过七岳、巫山和黄陵3个背斜,两个向斜,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约200千米,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
中游段。
长江出三峡从宜昌以下,进入第三级阶梯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面展宽,水流缓慢,河道弯曲。
下游段。
水深江宽,从湖口到入海口,由于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减缓,所携带的泥沙便在下游河段,尤其是靠近河口段沉积下来,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岛。
山区河流为流经地势高峻、地形复杂的山地和高原的河流。
山区河流以侵蚀下切作用为主,其地貌主要是水流侵蚀与河谷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内营力在塑造山区河流地貌上有重要作用;旁向侵蚀一般不显著,两岸岩石道风化作用和坡面径流对河谷的横向拓宽有极为重要影响;河流堆积作用极为微弱。
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地貌的影响余滢地科一班2012013228摘要:三峡工程使得上游的泥沙侵蚀作用逐渐改为堆积作用,而下游的堆积作用则变为水流的侵蚀作用,从而改变长江流域的地貌。
关键词:堆积,侵蚀,地貌改变,可能引发的灾害三峡工程中,大坝的建立能破坏河流在演化中力求建立起来的平衡状态。
因为河流的搬运物在水库里发生堆积,使水坝以上河段的侵蚀基准面提高。
而水坝以下的河段,由于大量搬运物被水库所截,河流的侵蚀能力增强,下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可能遭受破坏。
以上游而言,大坝的修建,使侵蚀基准面上升,上游地区的河流纵比降减小,河流的下蚀速度放慢,流速降低,流水侵蚀减少,搬运速度和能力减弱,堆积作用增强,使上游地区带来的泥沙在三峡沿岸堆积,大量的泥沙最终到达三峡坝址。
而长江上游地区以山区居多,因此河流的下切侵蚀减缓,河床或沟床的深度增加速率减慢。
在某些地区会出现河沙大量堆积,加上水的重量,增加了上游地区地壳承受的压力;另外上游地区有较多的断层结构,可能会诱发地震。
另外,由于水的堆积,地下水溶解土体中的胶结物,使土体失去粘结力,同时,饱含水分的土体,增加土体单位体积的重量,因而加大平行滑动面的重力分力,地下水运动时,产生动压力,能使土体发生滑动,滑动时,水的作用使摩擦系数减小,阻力降低,而且,河水的侵蚀在河岸的坡脚水面附近进行掏蚀,使岸坡物质失去支持而产生滑坡。
在坡度的相对高度较高时,还有出现崩塌的可能。
三峡大坝的建设对上游地区地质作用的影响会使得上游地区地势趋平。
对下游地区而言,由于水量减少,一方面带来的泥沙少了,对下游地区平原的泥沙补充就很有限了,另一个影响就是河流的溯源侵蚀增强,就是河流向下切的深度会增加,因此下游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可能会变得更加的崎岖不平。
河流沉积速度放缓,水库运营时清水下泄,库区下游河段受到冲刷作用.引起长江中、下游河床的变迁,引起水库下游河床冲刷以及下游河道变形, 在冲刷过程中,河床粗化,同流量水位降低。
三峡工程如何影响环境三峡工程不纯粹是个技术工程,更多地会牵连到生态环境、政治问题、社会经济各个方面。
与其他水电工程比较,我认为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以下几个特点:综合性。
可以说,从天上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从水生到陆生都受到了不同的影响。
从大的自然系统上,包括地质环境(地震、山地灾害)、陆地生态系统、大气系统、水生系统、海洋;从社会层次,包括人文、文物、文化(巴楚文化中心);经济方面,包括城镇、农村、家庭,还包括工业、农业及其他产业;从生态系统层次上,包括基因、物种、种群、群落、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景观、自然地带等。
总之,三峡工程的影响是一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系统。
流域性。
三峡工程地处长江中上游的交界处,是在干流上将长江拦腰切断,改变了河流的形态,其影响包括长江的上游、中游、下游到河口,甚至到东海邻近海域。
影响到全流域水资源时空格局的变化、水生态系统的变化和流域区域与部门利用和利益格局的变化。
不可逆性。
三峡工程造成对大量土地和耕地的淹没,对大批文物古迹的淹没。
库区及周边是巴蜀文化的重要中心,有很多重要的文化遗迹,如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还有大量古墓群、古镇(如大昌古镇)。
这些文物我个人认为对其挖掘很不够,很多文物和文化来不及系统研究就被淹没了。
长期性。
特别是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了比较大的扰动以后,要重新恢复到一个新的平衡需要很长的时间。
生态系统(库区水环境、生态系统重构)、坝下侵蚀、河口生态、气候、山地灾害、地震、河流动力学过程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干扰。
今后的演替方向是正是负、是利是弊都需要长期的观测。
不确定性。
三峡工程是一个固定的巨大建筑物,起码会存在百年以上。
它的设计和建设依据的是以往的气象、水文和地质资料。
但是,全球气候变化将引起气候(特别是降水)、水文等的时空变化。
变化的趋势和结果是否符合原来防洪的要求就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再如,诱发地震问题。
由于全世界对地震的预报还没有过关,对地震发生的机理也知之不多,因此对水库诱发地震的问题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峡工程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班级:064111姓名:张伟文学号:一、三峡工程基本概况1.1总体建设米,正常蓄水位175米。
大坝坝体可抵御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下泄流量可达每秒钟10万立方米。
整个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约2800万立方米,耗用钢材59.3万吨。
水库全长600余千米,水面平均宽度1.1千米,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调节能力为季调节型。
2.2三峡工程岩基峡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基底主要由早元古一晚元古代变质火山一碎屑岩及侵入其间的岩浆岩组成。
变质岩系有岭岭群(23亿年)、神农架群(13.3亿年)和马槽园群(9.6亿年)。
岩浆岩由中酸性花岗一闪长岩体及各类岩脉(8.3亿一7.5亿年)组成,分布于黄陵地块的中南部。
此外,南部相邻地区武陵、雪峰山地出露有冷家溪群(14亿年)和板溪群(10亿一8亿年)。
2.3运输通航、电力供需三峡船闸学名是双线五级连续船闸,位于大坝左侧的坛子岭外侧,世人称之为“长江第四峡”,为三峡航运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三峡水电站的机组布置在大坝的后侧,共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地下6台,另外还有2台5万千瓦的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远远超过位居世界第二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给国家的电力输送贡献了很多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将能使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保障了人民财产的安全。
二、三峡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构造2.1地质岩性三峡工程选址图2.2 地质构造2.3 水文地质三、系统结构、输入、输出3.1 气候环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是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 000~1 400 mm 之间,两岸山区达1 600 ~1 800mm。
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5 - 9 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 %左右。
水利专家:三峡工程改善了长江流域总体生态环境2007年7月31日,长江三峡工程大坝以480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控制下泄洪水,水雾腾空缭绕,三峡大坝如披白色轻纱。
据悉,近期长江上游持续降雨,7月30日8时起三峡入库流量达到51000立方米每秒,长江防总签发调度令,中国三峡总公司于30日12时起对三峡水库按480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控制下泄,削减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这标志着经过14年持续建设的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为长江中下游拦蓄洪水。
中新社发刘君凤摄今日在此间举行的“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游的影响”专题论坛上,中国水利专家表示:三峡库区的自然灾害不能完全归咎于三峡工程的影响,三峡工程的建设反而改善了长江流域总体生态环境。
湖北省水利厅厅长王忠法说,三峡工程建成后,在防洪错峰方面发挥了显著效应,成为控制川江洪水进入长江中下游的咽喉,有效控制了上游三分之一的洪水,大量减少荆江、洞庭湖的洪水、淤积威胁,降低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的可能,把中游六千万人口从防洪的消耗战中解脱了出来。
在一般年份,汛期可降低长江中下游水位,有利于两岸及其支流排涝,枯水季节则增加干流流量。
在调节长江洪水上,三峡工程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其为说,三峡工程在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是需要肯定的,它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和生态效应,维护了中下游的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了流域总体生态环境,使长江中下游广大区域免遭水灾威胁。
三峡工程没有建设前,汛期洪水直接进入洞庭湖,将大量淤泥沉积在湖底。
三峡工程建成后,江水进入洞庭湖流速加快,减缓了洞庭湖的淤积。
韩其为院士认为,长江流域出现的生态问题早已有之,比如白鳍豚功能性灭绝的问题,三峡工程建以前就已经出现,这是整个流域生态失衡后引起的恶果,不能归咎于三峡工程。
韩其为院士说,在发挥重大防洪效应的同时,三峡工程也造成了部分地方长江河岸崩塌,诱发了一些没有人居住地方的区域性地质灾害。
但这都是一些局部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
河流地貌分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两类。
河流侵蚀地貌主要包括河床侵蚀地貌、侵蚀阶地、谷坡等,河流堆积地貌主要包括河床堆积地貌、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三角洲,以及大多数河口地貌。
河流一般可分为3类,主要包括:平面形态分类:即按河型分类,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游荡型。
(见河床地貌) 河型动态分类:分河流为稳定和不稳定,或相对稳定和游荡两大类,然后再按平面形态分为顺直、弯曲、分汊等。
按地区分类:一般分为山区(包括高原)河流和平原河流两类,这是最常用的分类。
长江由河源到河口横跨中国地形上的三级巨大阶梯,穿过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岩层,沿途接纳支流的汇入,对长江的河谷形态和水流特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按水文、地貌特点把干流划分为上、中、下游3段:从河源至宜昌市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为中游段,湖口以下为下游段。
上游段。
上游河段横跨两个地形阶梯。
上游的沱沱河和通天河(从囊极巴陇至巴塘河口),河流流行于第一阶梯──青藏高原腹地内。
因在高原顶部,河谷开阔,河槽宽浅,一般河宽300~1700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缓慢散乱,汊流很多。
从巴塘河口到宜宾称金沙江,是第一至第二阶梯的过渡地段,这里地形突变,山高谷深,除局部河段为宽谷外,河流穿行于峡谷之中,比降大,河水湍急。
过奉节白帝城,长江穿行在第二阶梯至第三阶梯的过渡地段,切过七岳、巫山和黄陵3个背斜,两个向斜,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约200千米,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
中游段。
长江出三峡从宜昌以下,进入第三级阶梯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面展宽,水流缓慢,河道弯曲。
下游段。
水深江宽,从湖口到入海口,由于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减缓,所携带的泥沙便在下游河段,尤其是靠近河口段沉积下来,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岛。
山区河流为流经地势高峻、地形复杂的山地和高原的河流。
山区河流以侵蚀下切作用为主,其地貌主要是水流侵蚀与河谷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内营力在塑造山区河流地貌上有重要作用;旁向侵蚀一般不显著,两岸岩石道风化作用和坡面径流对河谷的横向拓宽有极为重要影响;河流堆积作用极为微弱。
山区河流地貌的特征:①河谷断面形态往往发育为"V”字形或不完整的“U”字形, 两岸谷坡陡峻,坡面呈直线形或曲线形;河谷内会出现一级或多级河流阶地,一般较为狭窄,级数较少;②谷底与谷坡之间常无明显的界限,不同水位条件下的河床之间也常无明显的分界线;③两岸和河心常有坚石突出,岸线极不规则,并常有深切河河流地貌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冲积平原 三角洲平原 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溯源侵蚀下蚀 侧蚀曲发育;④河流纵剖面较陡峻,形式很不规则,急滩深槽上下交错,常呈阶梯状曲线,在落差集中处往往形成陡坡跌水或瀑布。
山区河流一般不利于航行,但有丰富的水力资源。
高原河流地貌的特征与山区河流稍有不同:①河床切割不深;②谷底保留着原始地面的宽谷形态,有明显的河谷底部,宽谷两侧谷坡坡度较缓,谷底宽度达几公里或者更宽;③现代河床宽达数百米,流路散乱,改道频繁;④河型以自由弯曲与分汊河型为主。
平原河流是流经地势平坦地区的河流。
平原本身主要由水流挟带来的大量物质堆积而成,其后由于气候变化或构造上升运动原因,河流微微切入原来的堆积层,形成开阔的河谷,在谷坡上常留下堆积阶地的痕迹。
河流的堆积作用在河口段形成三角洲,三角洲不断延伸扩大,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
平原河流的特点如下:①河谷中具有较厚的冲积层,可达几米或几百米;②河谷中多发育有完好的河漫滩,谷坡较平缓(除局部狭窄河谷外),谷底与谷坡一般没有明显分界,但不同水位条件下的河床之间仍有明显分界;③河床断面多为"U”或宽"W”字形,较为宽浅;④河岸形态比较规则,但易变化;⑤河流纵剖面较平缓,常为一光滑的曲线,比降较小;⑥河型依所处的自然条件发展成为顺直、弯曲、分汊、游荡等河型,它们之间可因条件变化而发生转化,这在山区河流是少见的;⑦河床中形成许多微地貌形态,如沙波等。
长江三峡水库是特大型水库.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由于水动力条件改变,引起水库上、下河段河流地貌发育过程的一系列变化,对环境产生如下冲击和影响:对上游:使上游地区流水减缓,流水侵蚀减少,搬运速度和能力减少,堆积作用增强。
上游地区为山区居多,因此上游地区的山沟不会往下继续深切。
在某些地区会出现河沙大量堆积,加上水的重量,增加了上游地区地壳承受的压力;另外上游地区有较多的断层结构,大量的水堆积在此,侵入大地内部充当润滑剂的作用,加速断层的上下运动,同时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加。
总的来说,三峡大坝的建设对上游地区地质作用的影响会使得上游地区地势趋平。
由于三峡库区蓄水后,水位的抬升导致长江三峡侵蚀基准面的升高,库岸受高水位长时间浸泡和蓄、放水差的作用,可能引起库岸发生滑坡、坍塌:同时实施移民搬迁还会加重地质灾害。
侵蚀基准面的上升使长江上游地区的河流纵比降减小,河流的下蚀速度放慢,流速降低,使上游地区带来的泥沙在三峡沿岸堆积,大量的泥沙最终到达三峡坝址,泥沙问题关系到三峡水库的有效寿命和长江上游正常航运。
水库上游河道发生变形.水库蓄水后引起库岸变形,这种库岸变形可能延续几十年的时间,影响到库岸的稳定性、水库库区附近淹没浸没以及水库渗漏等.对下游:对下游地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由于水量减少,一方面带来的泥沙少了,对下游地区平原的泥沙补充就很有限了,另一个影响就是河流的溯源侵蚀增强,就是河流向下切的深度会增加,因此下游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可能会变得更加的崎岖不平。
河流沉积速度放缓,水库运营时清水下泄,库区下游河段收到冲刷作用.引起长江中、下游河床的变迁,引起水库下游河床冲刷以及下游河道变形,受影响最大的是武汉及其以上荆江河段。
三峡水库建成运用后,来水来沙条件的改变将导致长江中下游河道经历较长时期的冲刷,在冲刷过程中,河床粗化,同流量水位降低。
三峡水库运用初期,库区发生大量淤积,水库排沙比为30%左右,下泄水流挟沙不饱和,河床将发生冲刷。
对于卵石或卵石夹沙河床,冲刷使河床发生粗化,并形成抗冲保护层,促使强烈冲刷向下游转移;对于沙质河床,随着河床过水断面扩大,流速减小,水位下降,河床组成粗化,冲刷逐渐减弱直至终止,冲刷向下游发展。
对河口:基准面抬高,流入水库各条支流在入库河口区及以下区域迅速产生水下淤积,形成河口拦门沙和水下三角洲此外,库区水位上升水压增大.可能导致库区水的渗漏及其地下喀斯特过程将复活。
三峡大坝的建设对下游中国最大的两个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影响是很大的,有可能使其湖面进一步缩小,从而影响环境和气候,总的来说,三峡大坝对上下游地质的影响是长久的,缓慢的,三峡大坝的建设对上下游气候的影响将是非常直接的,不可预测的。
水库蓄水后,消落带原有陆生植被死亡,根系腐烂,固结作用消失;坡地岩土长期浸泡,重量增加,强度降低。
库岸坡地的地下水位由于水库蓄水升高,坡体稳定性降低,库水位快速下降时,坡体内的孔隙水来不及随水位下降而排出,水压力增大,稳定性急剧降低,易于失稳。
在风和船舶航行产生的波浪的长期拍击下,土质库岸易遭侵蚀,特别是没有植物根系固结的土质库岸,松散堆积物被分解为单个的岩土颗粒。
在库水位周期性涨落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动,波浪的拍岸侵蚀和蓄水后岩土强度降低的共同作用下,消落带坡地地貌发生变化是必然的。
消落带坡地地貌变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水力侵蚀,坡地径流或拍岸波浪侵蚀消落带坡地表层土壤;二是重力侵蚀,消落带坡地岩土失去重力稳定,发生滑坡、崩塌等块体运动。
多年周期性的水位变化和荡涤侵蚀后,消落带坡地易侵蚀的土壤侵蚀殆尽,易滑塌的岩土滑塌殆尽,逐渐形成长期稳定的坡地类型。
(1) 强烈侵蚀期。
由于库水位大变幅周期性变化和强烈的波浪拍岸掏蚀 ,消落带坡地侵蚀强烈。
坡度大于淤积滩涂坡度的土质和“土 +石”复合型坡地 ,各种松散堆积物如同粘在上的腐肉 ,在水力侵蚀和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的作用下被侵蚀殆尽,下伏基岩出露。
175 m 高程以下数米内的植物根系固结较好的土质岸坡 ,能抗击波浪的掏蚀得以保存。
石质坡地抗水力侵蚀性能较好 ,但部分坡地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
坡度小于淤积滩涂坡度的 145~175 m高程之间的台地顶面和 145 m 高程附近的库岸有泥沙淤积发生。
(2) 基本稳定期。
通过多年的强烈侵蚀 ,消落带坡地的松散堆积物被侵蚀殆尽 ,绝大部分石质坡地十分稳定 ,坡地的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都比较轻微 ,145~175 m高程之间的平坦台地泥沙淤积,消落带坡地定。
由于泥沙淤积 ,水库 145 m 高程附近的边滩和江心洲逐渐发育。
(3) 淤积填平期。
除中央深槽外的 145 m 高程以下的水库库容基本淤满后 ,145 m 高程以上的库容也将逐渐被淤满填平。
这一期间 ,边滩以上的消落带坡地稳定 ,高差逐渐变小。
根据长江上游龚嘴、二滩等大型水库消落带的地貌变化过程 ,结合三峡水库的实际情况 ,我们初步认为 ,三峡水库消落带的强烈侵蚀期的历时约 10 a 或稍长 ,水位变幅较小和不受航运影响的支流库尾历时较长。
基本稳定期约数十年 ,淤积填平期约数百年。
河道演变趋势。
冲积平原河道是在挟沙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和演变规律的某种河型。
各种河型的形成受来水来沙条件和河床边界条件制约,其中水沙条件是首要因素,河床边界条件在河型的最终形成和得以长期保持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根据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认为影响最大、最应该立项和进行综合研究的问题有3个方面:第一,入库河流河口地区的水下淤积问题;第二,水库运营过程中引起的库岸变形及库岸的稳定性问题;第三,水库下游清水下泄河床重新调整时,对下游荆江等河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