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不等于学会了》学习体会 (1)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学会教学》读后感《学会教学》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会教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会教学》读后感篇1这学期我读了《学会教学》这本书。
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总体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当今课堂上的教和学》,第二部分《教学的领导》,第三部分《教学的互动》,第四部分《教学的组织》。
我只是粗略的读了一遍,有很多内容还没有读懂。
就读懂的内容来讲,我认为第一部分中《21世纪关于有效教学的观点》和第二部分中《把课堂建设成学习共同体》这两部分内容对我影响最大,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部分《当今课堂上的教与学》主要是关于教师与教学、学生与学习的内容,旨在提供有关教和学的背景信息。
这是理解后面各章要阐述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技巧的基础。
这一部分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个观点,全面概括了“有效教学”的目的和概念,这影响了整本书的框架和内容。
《学会教学》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自律的学习者。
这个基本观点源自两个潜在的假设。
一个是当代的观点,认为知识不完全是固定的、可传递的,而是所有个体通过个人和社会经验积极建构的。
二是这样一种观点,即学生应该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如何学习。
回想我的教学实践,在我的课上,总是让学生会记住生字新词,会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没有时间放在教学生如何学习,这就造成了课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因此,学生的素养整体不高。
今后,我要把时间留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另外,《学会教学》一书指出,有效教学有其底线,即教师应当是有知识的,对自己教授的科目能够掌握,并且关心孩子和青年一代的幸福。
有效教学的完成,必须有以下四个高级属性:1、有效教师具备这样的个人品质:能与学生、家长、同事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并能为儿童和青少年们一个民主、公平的课堂环境。
“教过了”≠“教会了”韩丽琴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特别单项选择和根据实际情况回答问题失分较多。
为此,一直很纠结。
每天都要求读写单词和句型的呀!上课了也在不断的强化讲解,这个要求不高呀,怎么就是不会呢?沉思了一会儿,看来,教学不能满足于教过了,教过了‘不等于教会了’。
”不经意间,看到了两种对“教学三境界”的描述。
其一: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其二: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
第一种描述,侧重点是“教”;主要说的是教师的一种教学状态。
第二种描述,落脚点是“学”,它的终极关怀是学生,是学生“学会了”没有。
我当然赞同第二种说法。
反思自己的教学,常常满足于“教过了”,而且常常对学生说:“该教的我教过了,该练的也让你们练过了,考不好是你们自己反思一下。
”以此来推卸自己的责任。
“教过了”真的不等于“教会了”,二者更不能画等号。
如何才能“教会”呢?书中这样阐释:首先,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有效。
什么叫教学?施良方先生认为,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有了教师,有了学生,有了教材,我们的教学在实际中未必真的发生了。
如果没有“引起”学生“注意”,那教学就根本不会发生;如果没有“维持”,那么教学就不能持续下去;“引起”和“维持”不是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学有所获。
只有“引起”“维持”“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才真正发生,学生的学习才真正发生,教学才会有效果。
其次,我们的训练要有效。
“会”,是一种能力。
凡能力,都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的,不是“教过”就会的,也不是一“练”就奏效的。
在教学中,有“目标”却不“达标”的现象普遍存在。
问题的症结主要出在教学中缺乏有指导性的“练”上。
每天除了朗读之外,还会布置一些抄写作业。
有位学生对我说:“老师每天都布置写单词,句子作业,少的每个写一遍,多的写三到五遍。
如果写错了一个单词或句子,罚抄5到10遍。
有一次我写错了五个单词,罚我写50遍,写着写着,我都不认识了。
教了不等于学会了》学习体会 (1)
阅读《教了不等于学会了》,让我深刻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老师并不容易,因为仅仅教授知识是不够的。
为什么我们反复讲解,但学生仍然无法掌握知识呢?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会”。
要确保一节课的质量,首先要明确目标,因为目标不正确,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其次要设计好评价方式,才能确保学生真正“学会”;最后要考虑如何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
这种课堂模式让老师成为研究的监督者,将“教”的课堂转变为“学”的课堂。
与传统的课堂不同之处在于,老师强调辅导学生研究,成为研究的检查者和课程的开发者。
因此,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中,老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变革。
除了老师角色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中,学生成为重要的评价主体。
由于学生
是研究的主体,因此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
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的课堂已经过时了,因此未来的课堂应该拒绝让老师成为者,让学生围绕着评价,徜徉在思考的长河里。
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才能反思自己研究的机会。
成为评价者,学生就成为了深度研究者,这正是老师想要得到的结果。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其工作中的关键。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教育思想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
没有教育思想的老师只能是一台教育机器;只有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师才能拥有教育人生的专业尊严。
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它赋予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性、原则性和坚忍性,是教师摆脱教书匠困惑、实现升华的关键所在。
学过了不等于学会了谈到这个问题,要从州教科所老师到我校调研检查工作开始,2017年9月20日,州教科所杨老师到我校听课,课后对上课老师作了精心的点评,在点评过程中就说到了这个问题:学过了不等于学会了,教过了不等于学会了,当触及这个问题时,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不知道其他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老师你教过了,学生等于学会了么?针对这个问题我想发表几点看法。
在一次月考中,题目稍微难了一点儿,同学们的成绩非常不理想。
讲评试卷的时候,我多次说这样一句话:“这个问题我讲过了。
”然后我会告诉同学们在哪个地方讲的,讲的什么话,怎么讲的之类的。
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有些同学恍然大悟地点头,但是有些同学依然是一头雾水。
看来,老师讲过了,不等于学生听到了,更不等于学生学会了。
也是,学生一天上好多课,老师讲的话太多了,学生哪能每一句话都听进去了呢?学生又怎么可能把每一句话都理解并且会应用呢?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让我们讲过的话有效并且变成学生学会了呢?首先,重复是必要的。
适当的重复,给学生一个加深印象的机会,让学生能多接触一次,多思考一次。
现在流行一句话:“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是的,重要的知识和方法多次重复和多次练习才能让学生记住并且会用。
高三复习,学生每天接触的内容很多,如果没有适当的重复很难让学生记住。
因此我们每天上课会拿出五分钟时间,来进行重点内容的滚动复习,效果还是很好的。
其次,练习是必要的。
练习会让学生思考,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会让同学们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我有个经验,如果我跟着别人,去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即使是去了多次,我也记不住路。
但是如果有一次我必须自己去了,那么走了这一次,那么我下次一定能够自己去。
这就如同学生练习,听老师讲,永远是有道理的,但是为什么要这样思考,学生是不明白的,那么自己在做题过程中,通过思考,对知识的理解就会加深。
最后,变式练习是必要的。
我们讲课的时候,知识一般是顺着讲的,如果题目也是顺着做,一直使用正向思维,这样是没有难度的。
读《教了不等于学会了》心得体会
书香蝶韵
近几天读了《教了不等于学会了》这本书,虽然只看了书的前半部分,但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是张菊荣校长分享的文章《一所乡村小学的课程故事》,讲的是一所新建的乡村小学,为了学校长远的发展,持续激发学校活力所做的努力。
学校从实实在在的做课题研究开始,让教学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从就课论课到课程之思,从教学安排到课程规划,从教学进度表到学期课程纲要,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会,从关注名师到发展团队,介绍了这所学校的课程发展历程。
—.每位教师都可以成为课程的领导者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每位教师的核心工作,课程的发展需要领头人,每个教师只要用心、上心,都可以成为课程的领导者。
因此,教师角色要改变,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监测者。
二.团队的力量不可估量
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
要想做课程的开发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团队的共同参与、努力才会走的更远。
其实,这一切不正是我们现在所推行的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不正是我们现在实行的团队教研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的角色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确,虽然信息技术学科团队小,但课程的发展更迫切,专业知识的提升更急需,因此在之后的时间里,
我要不断充实自己,让理论能指引自己的专业,让专业能跟上时代的步代。
教了不等于学会了读书笔记摘抄“教了不等于学会了”这个观点,强调了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仅仅教授知识并不等同于确保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教学中,尤其是读书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首先,这个观点提醒我们,学习并不仅仅是接受信息,而是一个主动思考和消化的过程。
当我们在教别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去阐述,然后以为对方已经理解。
然而,实际上,学生可能并没有完全理解我们的意思,或者他们可能从我们的教学中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理解他们的疑惑并及时解答。
其次,这个观点还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每个学生都有他们的学习方式和理解能力,我们不能假设所有的学生都能以同样的方式理解和掌握同样的知识。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进度来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此外,“教了不等于学会了”这个观点也强调了复习和巩固的重要性。
即使我们已经教授了某个概念或技能,学生也并不一定能够立即完全掌握。
他们可能需要时间来思考、实践和反思,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因此,我们需要定期回顾和复习我们已经教授的内容,以便学生能够巩固他们的理解。
最后,这个观点告诫我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专业知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传递知识,并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他们所学的知识。
总的来说,“教了不等于学会了”这个观点强调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和理解程度,因材施教,定期复习和巩固,以及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这些原则对于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1篇自从接触到《学会教育》第九版以来,我深受启发,对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还让我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
以下是我对《学会教育》第九版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本质在《学会教育》第九版中,作者阐述了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即教育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始终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二、教育的方法《学会教育》第九版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这些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以下是我对这些教育方法的几点体会: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师的专业成长《学会教育》第九版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认为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1. 知识素养: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关注教育前沿动态。
2. 教育理念: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3. 教学技能:教师应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情绪管理: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会教育》第九版指出,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引导了不等于掌握了》学习体会引导了不等于掌握了研究体会在我个人的研究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引导了不等于掌握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仅仅从别人那里得到引导并不足以使我们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或技能。
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努力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的过程中,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导师、同学或其他人的指导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他们可以向我们提供重要的信息、启发我们的思维、解答我们的问题,使研究过程更加顺利。
然而,仅仅依靠他人的引导是不够的。
要真正掌握研究的内容,我们需要进行自主研究和实践。
自主研究是指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不同的渠道获取知识,如阅读书籍、查阅资料、参加研讨会等。
通过自主研究,我们可以扩大知识面,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同时,实践也是掌握知识的关键。
通过实际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
然而,这些挑战和困难正是我们提高和进步的机会。
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可以逐渐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因此,研究不仅仅停留在被动的接受引导的层面,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研究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
引导只是研究的起点,我们需要自己走出去,去探索、去实践,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总之,引导了不等于掌握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理解水平。
只有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才能真正拥有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引导是学习的起点,而我们的努力是学习的终点。
让我们积极主动地去掌握学习的内容,实现自己的目标。
《传授了不等于领悟了》学习体会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传授知识和领悟知识之间的
差距。
传授知识只是将信息传递给研究者,而领悟知识则是能够理
解并运用这些知识。
在我个人的研究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首先,我认识到传授知识只是研究的第一步。
当我们接触新知
识时,老师的教导和书本的内容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层面,我们就不能真正
领悟这些知识。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思考、提问和实践,以便加深
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其次,领悟知识需要时间和努力。
研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
不是一蹴而就的。
即使我们在课堂上听到了老师的讲解,读了大量
的书籍,但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还需要通过反复研究和实践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复和应用,才能够达到真正领悟知识的目标。
最后,领悟知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掌握,还需要能够将其应用
到实际情境中。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的
结合。
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我们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知识应
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的来说,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和领悟的过程。
传授了知识并
不等于真正领悟了知识。
我们需要通过积极思考、不断实践和应用,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只有在真正领悟知识的基础上,我们
才能够更好地应用和运用这些知识。
以上是我在学习过程中对《传授了不等于领悟了》这个主题的
一些体会和思考。
《示范了不等于掌握了》学习体会在研究过程中,我越来越明白了示范与掌握之间的区别。
仅仅因为能够模仿示范者的行为并不代表我已经真正掌握了这门技能或知识。
示范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它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帮助我们理解和研究新的技能。
然而,仅仅是观察和复制并不足以让我真正掌握这门技能。
掌握意味着能够独立地应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不仅仅是模仿示范者的行为。
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为了真正掌握一门技能,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思考。
仅仅依靠示范和模仿,我无法真正理解技能背后的原理和逻辑。
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技能的精髓,并能够灵活地运用于不同的情境和问题中。
除了实践和思考,反馈也是掌握一门技能的关键。
仅仅通过示范研究,我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和纠正错误的机会。
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尝试和不断调整,我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这样的反馈循环是我实现真正掌握技能的重要步骤。
我的研究体会告诉我,示范只是研究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示范只是一个引导和启发,真正的收获和成长来自于自己的努力和实践。
通过不断地运用和反思,我才能逐渐掌握并提升自己的能力。
因此,对于研究者而言,不要满足于仅仅模仿示范,而是要通过实践和思考,去探索和理解技能的本质。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应有的成效。
总而言之,示范了并不等于掌握了。
示范是研究的起点,而真正的掌握来自于实践和思考。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才能成为真正的专家。
以上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悟,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2024年教师技能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在2024年的教师技能培训中,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课程。
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培训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技能。
以下是我在培训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培训加深了我对教学理论的理解。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各种教育理论和研究,包括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使我对教学的本质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明白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同时,我也学到了许多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这些都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
其次,培训提高了我的教学技能和能力。
在培训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实习和教学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很多教学技巧和方法。
例如,我学会了如何设计教学计划和课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等。
通过这些实践,我发现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所提高。
我相信这些技能和能力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再次,培训强化了我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学生个体差异对教育和教学的影响,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
我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参与讨论,了解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需求和特点。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差异化教学,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关注和帮助。
这种认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培训拓宽了我的教育视野。
在培训中,我们不仅学习了教学技巧和方法,还了解了课程改革、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这使我对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变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紧跟时代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总的来说,2024年的教师技能培训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从中获得了很多收获和启发。
学习《教了不等于学会了》心得体会通过读《教了不等于学会了》,让我体会到做一名好老师真的没有那么简单,教了,真的不等于学会了!为什么我们教了,而且不止教了一遍,为什么学生还是学不会呢?从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
教师要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会。
保证一节课的质量,首先得考虑“去哪里”,这就要求老师要设计好目标,目标不对一切的努力都没有价值;第二得考虑“怎么知道到哪儿了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设计好评价,有了评价才能保证学生“学会”;第三是考虑“怎样去?”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好教学过程,这就是“教—学—评”一致性。
这和我们原来的的思路有所不同的,这正是原因所在,原来我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计教案,而忽略了学生听课的感受,而这本说所说的“教—学-评”一致性,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开始于教学方案的设计。
“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让老师成为学习督促者,把“教”的课堂变为“学”的课堂.和原来传统的课堂区别就在于强调了老师的助学功能,教师成为学习的检测者,教师的评价要全程跟进,教师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老师的角色发生了重构,从而为课堂教学到来了变革。
除了教师角色发生转变以外,学生的角色也有所转变。
“教—学—评”一致性让学生成为了重要的评价主体。
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那自然而然应当是评价的主体.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者的课堂实在是应该停止了,所以以后的课堂要拒绝教师成为独裁者,要让学生围绕着评价,徜徉在思考的长河里。
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他们才能反思自己学习的机会。
成为了评价者,这个学习者已经成为了一个深度学习者,这不正是老师想要得到的吗?教师工作中教育理念的确立是上层建筑好坏的关键。
通过读书我知道了,教育思想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
一个没有教育思想的教师,充其量只能是一台教育机器;教师唯有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才能拥有教育人生的专业尊严.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它赋予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性、原则性和坚忍性,它是使教师摆脱教书匠困惑、使平凡工作得以升华的关键所在。
《教了不等于学会了》读后感在众多的书籍中有专家引领、选择推荐阅读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这个月读了《教了不等于学会了——学校如何发展课程》这本书,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有一种感觉,真的就是如本书副标题所说,帮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学校如何发展课程,对于一线教师进行课程学习、课程建设和开发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以下几点感触颇深:
一、用“分布式课程领导”的理念建设发展学校课程既具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可操作性。
“分布式课程领导”是一种课程格局,能体现学校愿景、学校创造力、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解决课程“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从学校课程规划——课程学期纲要——课堂有效教学进行说明,体现课程运作的民主、赋权与合作,使我们在发展学校课程时知道从哪里下手,怎样下手,为我们理清了思路。
二、课程纲要的拟定是课程开发的基础,直接影响课堂质量。
课程纲要的“四要素”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要素”的编制与注意事项及其一致性决定着课程纲要的规范度。
三、从学生出发的“好课观”体现了以生为本。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审视学习目标、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成就好课的核心问题、关键技术、现场功夫,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四、践行“教—学—评一致性”改变了课堂的目标观、设计观、评价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活动为课程学习带来变化:目标指向明确,教学活动为学习目标服务;评价嵌入合理,教学与评价有机整合;学习重返展开,学生学习活动开放。
本书对于发展建设课程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工作中需要我们结合实际环境思考运用,遇到案例了再拿出此书对照学习,梳理架构和内容,值得我们反复阅读。
读《教了不等于学会了》有感《教了不等于学会了》一书作为汾湖实小张菊荣、周建国共同主编的著作,分为三个部分详细介绍了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的课程发展历程:第一部分“八年之旅”以叙事心得的方式,全面阐述了该校课程发展的历史;第二部分“课程三景”则展示了学校专业课程的完整内涵,包括指向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规划、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期课程纲要、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设计;第三部分“沿途拾趣”对分布式课程领导、学期课程纲要、“教-学-评一致性”、课堂评价、课例研究等专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其中包含观点论述、故事讲述与课例呈现。
研读过这本书之后,学校课程规划、学期课程纲要、“教-学-评一致性”三个观点给了我最大的感触。
01学校课程规划要与时俱进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等人明确指出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帮助人们学习。
教学可以被视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其关键在于通过嵌入一系列适当的事件来促进学习。
这些事件不仅包括传授知识,还包括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力,以及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长达八年的探索与建设之旅,汾湖实小给出了自己的关于学校课程规划的答案。
作为中小学校长,要立足本校教学发展实际及本校学生学习特色,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中心确定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的课程规划方案。
课程规划既要有常规课程建设,又要有适合本校发展的特色课程规划。
如横江学校高屋建瓴,以更贴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方式实践高质量教学,让不同的课程建设引导学校课程规划,继基础课程之上设置了“花样跳绳”“书法”“足球”“篮球”“呼啦圈”“珠心算”等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核心素养实际能力以及兴趣特点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且也符合学校多层次多角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要点的学校发展策略。
02课程纲要铸就课程思维“教了不等于学会了”是课程纲要发展的落脚点,但也要把课程教学的关注点放到学生的身上。
学生是否学会是衡量教师是否真正完成课程授课的重要标准。
会做不等于会教这学期开始前,我们就在为贝塔寻找小提琴老师。
本来之前准备学钢琴,但是在试课时感觉老师毫无耐心,更不准孩子碰钢琴,而在那里呆坐着听了10分钟的乐理。
我一个成年人站在旁边都听不下去了,何况小孩子呢。
因为这个以及其他原因,我们放弃让贝塔学习钢琴,而转学小提琴。
确定学习小提琴之后,我们就在为贝塔寻找适合的老师了。
因为有前车之鉴,所以我们的目标也很明确:兴趣为先,教学进度可以慢一点,但一定要让孩子乐于接受。
因此,我们联系了好几家培训机构,首先是了解师资和教育理念,但是好像都不太稳定。
后来,无意中看到小区群里有位邻居刚好是教小提琴的,而且还是国家二级演奏员。
几番交流后,感觉这位老师的确很优秀。
试课时,感觉老师也是以激发兴趣为先,比较契合我们的理念,学习的地方就在小区,接送也方便。
于是,就这样定下来了。
买了琴,给弓擦了松香,我和贝塔都很期待第一节课的到来。
因为老师的课程排得很满,等老师到达时已经超过预定时间近20分钟了,虽然老师回来有些堵车,但是心里还是不太舒服。
到了教学间,老师开始一本正经地给贝塔讲解小提琴的构造。
老师操着一口重庆话,听起来有些奇怪。
专业的术语也完全没有经过任何的柔化或者形象化,像塞面包一般塞到贝塔脑子里,还一股劲地问:记住了吗?反正我是没记住的。
而后,老师又开始讲解五线谱,讲到高音谱号、低音谱号、中音谱号,还教了怎么写(我心里大大的问号)。
接着,又以不到两秒的语速说了1234567的位置,讲完后立刻问:一线是3,那么2线是什么音?(这么快的?以为人人都是天才?)看贝塔有些听不进去了,老师终于开始了实操教学。
首先是夹琴。
老师并没有说怎么放置,怎么用力,而是不停地调整贝塔脑袋的位置。
贝塔一开始夹琴可以坚持几秒,但是有了左手托琴,拉着拉着,下巴的力度就松了,琴就歪了。
老师不断地提醒,大概是有些累了,调整后不久又回归原样。
老师一个劲地反问:你怎么这么懒呀!其间,我发现贝塔应该是不知道怎么正确放置在肩上,不知道肩和下巴如何配合用力,我稍作了提醒,好了一些。
学习《教了不等于学会了》心得体会
通过读《教了不等于学会了》,让我体会到做一名好老师真的没有那么简单,教了,真的不等于学会了!为什么我们教了,而且不止教了一遍,为什么学生还是学不会呢?从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
教师要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会。
保证一节课的质量,首先得考虑“去哪里”,这就要求老师要设计好目标,目标不对一切的努力都没有价值;第二得考虑“怎么知道到哪儿了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设计好评价,有了评价才能保证学生“学会”;第三是考虑“怎样去?”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好教学过程,这就是“教—学—评”一致性。
这和我们原来的的思路有所不同的,这正是原因所在,原来我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计教案,而忽略了学生听课的感受,而这本说所说的“教—学—评”一致性,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开始于教学方案的设计。
“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让老师成为学习督促者,把“教”的课堂变为“学”的课堂。
和原来传统的课堂区别就在于强调了老师的助学功能,教师成为学习的检测者,教师的评价要全程跟进,教师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老师的角色发生了重构,从而为课堂教学到来了变革。
除了教师角色发生转变以外,学生的角色也有所转变。
“教—学—评”一致性让学生成为了重要的评价主体。
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那自然而然应当是评价的主体。
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者的课堂实在是应该停止了,所以以后的课堂要拒绝教师成为独裁者,要让学生围绕
着评价,徜徉在思考的长河里。
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他们才能反思自己学习的机会。
成为了评价者,这个学习者已经成为了一个深度学习者,这不正是老师想要得到的吗?
教师工作中教育理念的确立是上层建筑好坏的关键。
通过读书我知道了,教育思想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
一个没有教育思想的教师,充其量只能是一台教育机器;教师唯有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才能拥有教育人生的专业尊严。
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它赋予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性、原则性和坚忍性,它是使教师摆脱教书匠困惑、使平凡工作得以升华的关键所在。
课堂是承载教师职业生涯和学生学习生涯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漫长而又重要的生命舞台。
除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外,还应学会合作共赢,只要在这个舞台上表现出色才能博得一片掌声。
做好老师虽然不容易但是通过努力也能成就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