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文学批评复习

(完整word版)文学批评复习

文学批评提纲

题型:

1.名词解释(5题×5)(张力、反讽、生化、解构主义等)

2.填空(10题×1)(流派、代表人物、著作、代表观点、机构等)

3.不定项选择(10题×2)

4.简答(2题×10)(要点5′展开5′)

5.论述(25)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评论性文章(理论要点10分,结合文本阐释15′,一篇文章,运用所

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来分析)

导论

1.什么是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做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2.文学批评的性质:科学性、自发性、开放性

1)科学性

a、意味着它不是一门单纯的艺术,而是一种知识,这是由批评的目的所决定的

b、文学批评的科学性,还意味着它具有客观的基础,而不是主观的随意评价

c、也意味着文学批评必须按照审美的标准,而不是可以采用任意的尺度

2)自律性:表现在批评对创作的独立,对理论的独立

3)开放性:a、文学批评的开放性,主要是由于文学作为“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的本质所决定的

B、也是文学批评进行审美发现的必然要求

C、同样是文学批评应对今天全球跨学科的学术趋势的挑战而做出的回应

3.文学批评的功能:阐释功能(阐释与判断)发现功能创造功能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主体

1。蒂博代将文学批评分为自发批评、职业批评、大师批评

2。批评主体应怎样坚守明确的价值立场(10分简答题)

1)注重核心价值与共识性价值的辩证关系

2)体现崇高的精神担当

3)贯穿严肃的政治情怀

4)显现高尚的学术人格

第二章文学批评的对象(怎样展开研究):文本、作者、思潮、文学史

第三章文学批评方法(上)(重点)

一、社会历史批评

1。什么是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

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2.重要的理论家及代表作、代表观点(会出选择填空题)

中国——孔子“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孟子(“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知言”)

外国——斯达尔夫人、别林斯基

**斯达尔夫人:

《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第一次以专文的形式研究文学与其他生活领域的相互影响。认为评价作品不应有固定的绝对的客观标准,必须考虑作品写作期间的社会,政治,哲学和宗教等方面的环境;特别强调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社会制度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别林斯基等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

把文学批评与社会政治活动联系在一起,以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为武器,从历史的高度评价作家作品,使社会历史批评得到深刻,全面的发展。

其中别林斯基坚持文学应当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

**3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原则与特征

以文学与社会关系为基准来考察和评价作家作品,这是社会历史批评的总体原则与特性,包括以下三点:

1)将作品置于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中,联系作家的生平创作与时代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2)注重对作品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强调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及倾向性与社会认识功能.

3)侧重于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联系作品的社会内容来分析作品的艺术形式与审美价值

二、文化批评(简答)

1.文化批评理论资源(作者、观点、态度)

(1)伯明翰学派与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成立:1964年伯明翰大学成立“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以往不为人所注意的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学

**代表:霍加特《有文化的用处》威廉斯《文化与社会》等

**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宗旨是研究文化、文化形式、文化机构与社会及社会变迁的关系。

**伯明翰学派的观点:

A 批判资产阶级的高雅文化,对底层的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学的崛起及其意义给予高度的理解和同情。

B 认为大众文化、通俗文学的兴起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是当代经济体制、传播媒介、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在文化和文学领域内的必然反映。

C 对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学的研究应把它与文本之外的社会文化语境相结合

(2)法兰克福学派与文化批评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围绕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中心”而形成的一个以社会和文化批判为己任的学术团体.

**基本观点:

A “文化工业”消解了传统文化的仪式感、精神性,文化成为一种机械复制的、具有同质化倾向的工业流水线制作的产品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洛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提出“文化工业"这个概念.

B 大众文化具有某种转移或麻痹人的反思和批判能力的作用,使大众沦为缺乏个性和理性思考能力的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提出“单向度”概念

C 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消除了文化的神秘和灵韵,文化与商品经济相结合,使文化具有一种商品拜物教的特性.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提出了传统艺术的“灵韵”的概念

2。主要理论流派(影响、作用etc。)

(1)新历史主义:

·定义: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英美兴起的一种侧重对文学文本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解读的批评流派。

·代表: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

·关键词:“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由路易斯·蒙特罗斯提出

A 文本的历史性:强调文本应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视野与历史烙印,也必然带有社会的历史属性.如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的作品

B 历史的文本性:指社会历史凭借文本而得以保存及流传,并通过文本人们可以更深入全面地把握社会历史的整体过程。如《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关公等的描述

(2)女性主义:

·定义:又叫性别批评,指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西方女权主义的发展,一种主要从女性身份和视角解读文学作品的批评流派。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

A 对男性作家文本中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揭露

B 重塑女性文学的历史

C 挖掘女性作家特有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

·代表:波伏娃《第二性》凯特·米莱特《性政治》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

(3)后殖民主义

·定义:指20世纪中叶以来兴起的一种主要研究后殖民时期西方国家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利关系的批评流派,具体而言,主要考察文学文本中所反映的西方文化霸权问题、第三世界的文化形象问题、殖民地人民的自我身份认同问题、东西方跨文化经验与历史记忆问题等等.

·代表: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赛义德《东方主义》

·后殖民主义批评的几个问题:a 身份认同问题b “自我”与“他者”问题c 混杂性问题

·文化批评的基本特征:a 跨学科性与开放性b批判性与政治性c实践性与策略性

三、精神分析批评

1。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弗洛伊德《释梦》精神分析学创立的标志

2。核心和基石:心理结构三层次说、三部人格结构说、心理动力说

·冰山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比喻成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处于海平面以下,居于冰山底层的是人的无意识;海风吹干的部分是人的前意识;完全露出水面的是人的意识。其中,无意识所占的部分最大,是整个冰山的基础.

1)心理结构三层次说

A无意识(潜意识)<深层〉:主要成分为性本能,他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基础

B前意识<中层>: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防止无意识本能潜入意识领域,起警戒作用

C意识<表层>:现实中的人的理性意识部分,与本能和欲望相对立

2)三部人格结构说

A 本我:也就是前期所说的人性中的无意识、非理性部分,按照快乐原则办事

B 自我:也就是前期中所说的意识部分,它强调着本我与超我、本我与外部世界的矛盾,使本我得到一种合法的满足,比如恋爱、婚姻这些合法手段使性欲得到合理的发泄,按照现实原则行事。

C 超我:后期发展的一个概念,指一种理想的、道德化的自我,它起着指导自我、限制本我的作用,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比如某些道德理想崇高的人为了社会和人类的事业可以放弃自己的爱情、婚姻。3)心理动力说:本能论

A 前期的本能论:力比多

·生命延续的本能,如饥饿、呼吸、排泄等

·性本能:即生殖本能,占主要成分

B 后期的本能论

·生本能:即前面所说的力比多,如文学中的性爱描写、饮食描写

·死本能:如文学中的自杀、暴力、战争等描写

3。主要内容

1)文艺的动因与本质:被压抑的原欲得以满足与升华

2)创作的过程和和特点:艺术乃作家的幻想和白日梦

3)美和美感的根源:源于人的本性及性力冲动

4.精神分析批评的得与失(特性、局限性)

1)意义:

·从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文学与人的深层心理的关系揭示了文学作为一种欲望升华产物的“白日梦”本质,凸显了文学的心理维度、人学维度

·从文学动力学的角度阐发了作家的心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比如我们常说“愤怒出诗人”“借他人之酒权,茫胸中之块垒"等就是人的心理活动(不一定是性冲动)对文学创作影响的表现。

·以价值论的角度阐发了文学对人的心理补偿作用

2)局限

·片面夸大无意识的愿望和欲望的地位,轻忽理性意识和社会存在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把各种社会活动和精神文化事业(包括文艺活动)都归结为性欲的表现和满足,有泛性论之嫌。比如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欲发展分几个时期:

口腔期〈婴儿吃奶〉→肛门期〈小孩的排泄>→生殖器期<青春期〉)

·完全以精神分析方法来分析文艺和审美,既缺乏科学性,也有片面之嫌

四、读者反应分析

1.美国和德国各自代表作者和作品

·美国:费什《感受文体学》德国:姚斯《作为向文学理论挑战的文学史》伊瑟尔《阅读活动》

2。特征

·反对作者和文本中心,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

·认为文艺研究的对象是读者以及读者的反映

·认为读者对文学文本的审美接受是一个主观能动的与创造的过程

3.基本观念

(1)读者的期待视野

(2)文本的召唤结构

(3)隐含的读者

(4)不确定性与空白

第四章文学批评方法(下)

一、形式主义批评

1。俄国形式主义

(1)诞生标志: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于1914年发表的《词语的复活》

1914年以雅各布森为代表的、由七名莫斯科大学生组成的“莫斯科语言学小组

1916年以艾亨鲍姆为领袖而成立的“彼得格勒大学诗歌语言研究会" 或称彼得堡诗歌研究会

(2)主要概念:

文学性: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在俄国形式主义看来,“文学性"就是文学内部的语言修辞及其组合、转换规律。

陌生化: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2。新批评

(1)主要理论家及作品:a 兰色姆《新批评》b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

(2)重要概念:

·本体论:文学的本体是文学本身及其语言构成

·含混:又名朦胧、复义、晦涩等,指一个语言单位(字、词、句)包含多种含义并引起多种理解的现象或某种修辞手段产生了多种效果

·张力:指诗歌中各种相反相成的因素共存于一体的状态,或者说是指诗歌语言形式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各种诗歌意象、思想感情等各方面因素皆在一种所谓的冲突对立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有机的整体的诗歌结构关系。一般而言,只有充满张力的诗歌才是耐人寻味的、蕴含深刻的诗歌.

·反讽:诗歌语言的表层语义与其所内涵的深层语义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造成奇特的讽刺效果。例如:闻一多《死水》讽刺黑暗的旧中国,在美与丑的交织中,更加反衬死水的丑恶,形成奇特的反讽效果。至美、至丑→张力

·细读:指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结构要素作细致分析和解.

3.结构主义批评(例如罗兰·巴尔特的“作者死了”的观点)

(1)主要理论家和作品: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2)结构主义的核心原则:反主体、反历史

(3)结构主义批评的主要特征

A 在批评实践中强调二元对立的结构观念

B 寻求一种恒定的批评模式,挖掘文学文本内部的深层结构

C 结构主义反对新批评的那种只注重对文学内部语言细节进行分析的细读方法,强调从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角度把握文学文本的结构。

(3)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相关内容:

·叙事结构分析:功能层、行动层、叙事层

·叙事话语分析

·叙事角度分析:“零聚焦”或“无聚焦"(全知叙述,即叙事者>人物)、内聚焦(即叙事者=人物)、外聚焦(即叙事者<人物)

二、神话原型批评

1.代表人物及著作:加拿大的弗莱《批评的剖析》弗雷泽《金枝》

2.理论渊源(例如荣格的原型理论……):

·弗雷泽《金枝》中的人类学理论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3.核心概念:

·原型:原型一词的希腊文原意为“原始的,最初的理念和图式”,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指人类或人类中的某一种族在其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的行为模式,心理模式,原型是在人

类及其种族的集体的生存斗争中生成的,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

三、解构主义批评

1。代表人物及著作:

·德里达《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论文字学》、《写作与差异》、《批评的语言和人类的科学》

·代表人物:德里达、【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杰弗里·哈特曼、哈罗德·布卢姆】称“耶鲁四人帮"《结构与批评》

*****2.定义:又名“后结构主义”,它的兴起是直接针对结构主义那种把文本当作一个自足的符号意

义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一个文本背后的深层的二元对立结构的做法。

·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反”:反权威、反传统、反成规、反理性、反本性。表现在文学批评上,就是否定文本的的自闭性,否定文本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意义,认为一切文本不过是语言的能指游戏而已。

3.主要术语:

·延异:又叫“异延",其中“异”为差异,主要指在文本理解中空间上的区分,“延”为延宕或延缓,主要指文本理解中时间上的不同(代表一切差异的根本特征,也包含全部差异,存在于一切在场、实在与存在之中,在颠覆现有的结构中呈现自己的存在。在空间上异延表示差异,在时间上异延表示延搁,以此类推,所以异延是不确定的。随意,无目的性,所以无中心)

·播撒:为了更好的说明文本语言的能指游戏及其形成的意义的不确定性特征,德里达后来又生造了“播撒”一词来隐喻之.德里达认为,文本的意义永远处于运动和生成之中,这就像我们播种一样,随手抓起一把种子,向四面八方洒落开去,没有确定的方向和固定的中心。“播撒”一次更进一步的瓦解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文学本质观,显示了文学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多义性、以及无限生成的可能性。

·互文性:又叫“文本间性”,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即是语言文辞的互文,更是文化思想的互文。

·能指:语言的音响和书写形式·所指:语言所指称的实际内容。比如,能指:红豆(hong dou)所指:豆科类的一种植物

第六章文学批评的类型(浏览,了解批评的类型和运用,不会出很细的题目,但是对做最后一题有帮助,她好像特别提了前三个)

一、感悟式批评

二、主题式批评

三、技术式批评

四、透视法批评

五、关键词批评

·升华:精神分析学术语,指被压抑的原始性的本能冲动上升,转化到社会所容许,所赞扬的领域或活动中,如文学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活动,宗教慈善活动等。这是一种在无意识中

进行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稳定的心理活动。

文学批评史考试试题及复习资料

二、大题 1、孔子诗学的基本特色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地特色? 2、“兴、观、群、怨”的基本内涵。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观、群、怨”的基础是“达政专对”。 兴:是诗的一种功能,它以诗的字句形象作为引导,启人感发意志、引霹连类,借助这种功能,可以达到沟通思想,提高认识和切磋道德的目的。 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 群:是指“群居相切磋”,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互相交流情感、互相启发,互相砥砺,加强团结的作用。 怨:是指“怨刺上政”,以促使政治改善,使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3、什么叫做“思无邪”?孔子为什么说:“《诗三百》”。 4、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内涵。如何评价“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著名文学批判方法。 5、孟子“知言说”、“养气说”对文论的影响。 6、庄子“法天贵真”思想对文论的主要影响。(两个方面) 7、“言意理论”在文论中引起的变化。(创作论、鉴赏论) 8、庄子的“形神理论”进入文论的大致过程。(哲学——艺术——文学) 9、为什么把毛诗派的“言志理论”称为“言志新论”? 10、毛诗派“言志理论”的基本特色。 11、毛诗派的比兴观为什么“独特”? 12、简述毛诗派的“风雅正变”说。(解释风雅正变,从三个方面说明。) 13、陆机对文学构思的基本见解。 14、《文赋》在文体分类上的特色。 15、陆机对文学创作的美学要求。(应、和、幽、雅、艳) 16、陆机对应感的基本认识。(特征、作家的心态、应感的本质) 17、分析“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这句,对作家创作心理的描绘有何长处? 18、《文心雕龙—体性篇》的理论构架。 19、刘勰在风格学原理上的失误。 20、刘勰在风格学划分上的失误。 21、钟嵘“吟咏情性论”的特色及作用。 22、钟嵘的“比兴新说”新在何处? 23、钟嵘“自然声律论”的得与失。 24、造成钟嵘品评失误的原因。

(完整word版)文学批评复习

文学批评提纲 题型: 1.名词解释(5题×5)(张力、反讽、生化、解构主义等) 2.填空(10题×1)(流派、代表人物、著作、代表观点、机构等) 3.不定项选择(10题×2) 4.简答(2题×10)(要点5′展开5′) 5.论述(25)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评论性文章(理论要点10分,结合文本阐释15′,一篇文章,运用所 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来分析) 导论 1.什么是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做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2.文学批评的性质:科学性、自发性、开放性 1)科学性 a、意味着它不是一门单纯的艺术,而是一种知识,这是由批评的目的所决定的 b、文学批评的科学性,还意味着它具有客观的基础,而不是主观的随意评价 c、也意味着文学批评必须按照审美的标准,而不是可以采用任意的尺度 2)自律性:表现在批评对创作的独立,对理论的独立

3)开放性:a、文学批评的开放性,主要是由于文学作为“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的本质所决定的 B、也是文学批评进行审美发现的必然要求 C、同样是文学批评应对今天全球跨学科的学术趋势的挑战而做出的回应 3.文学批评的功能:阐释功能(阐释与判断)发现功能创造功能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主体 1。蒂博代将文学批评分为自发批评、职业批评、大师批评 2。批评主体应怎样坚守明确的价值立场(10分简答题) 1)注重核心价值与共识性价值的辩证关系 2)体现崇高的精神担当 3)贯穿严肃的政治情怀 4)显现高尚的学术人格 第二章文学批评的对象(怎样展开研究):文本、作者、思潮、文学史 第三章文学批评方法(上)(重点) 一、社会历史批评 1。什么是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

文学批评(2)

文学批评(2) 文学批评重点整理(2021―2021) 名词解释 1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社会历史批 评以社会学理论为基础,旨在阐明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文学发展的社会原因。同时,它要求批评家具有自觉的社会历史意识,在批评中,不仅将作品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加 以考察,而且关注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和推动。其评判尺度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著名的作品有丹纳的《艺术哲学》、杜勃罗留波夫的《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2印象批评 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 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具有重主观感受、重直觉印象的特征,并表现出对客观性的怀 疑和对释义的反抗。强调批评家的艺术感受力,追求批评的诗性特征和美感功能。值得肯 定的是强调批评的主体意识,追求批评的独立价值和品格,但也存在夸大主观性、排斥理 性的局限性。著名作品有李健吾的《咀华集》 3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是心理批评的一种,其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精神分 析批评注重人的社会性,探索读者的心理机制和阅读过程,注意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形 式结构以及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等。受到这一批评方法影响的作家有乔伊斯、艾略特、 赫尔曼・黑塞。作品纷纷深入到人物隐蔽的性心理和无意识系统,强调人的本能欲望,突 出灵与肉的冲突,描写变态性欲,揭露人性的丑恶等等,这在客观上促使了文学对于人类 精神世界的理解和关注。著名作品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 4文体批评 文体学是研究各种文体中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的一门学科,大约产生于20世纪初。文体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体学批评与狭义文体学有关,是一种运用现代文体学的 理论和方法,从研究文学文体的语言性质、特征入手,对文学文体进行审美把握的批评理 论和实践活动。其基本特征有:以语言分析为本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强调客观性和 实证性。文体学批评具有广泛应用性,但忽视语义阐释以及文本的历史语境和社会作用。 5语义批评 语义批评是一种研究文学作品语言意义的批评模式。它要求批评者致力于发掘文学语 言的多义性,通过对词语的充分阐释,揭示文学语言特别是诗歌语言丰富的内在含义。其 理论基础为语义批评的文学观、文学语言的特质和语境理论。语义分析多从含混、反讽、 悖论、隐喻和张力角度入手。充分理解文本语言的现场意义和历史含义是语义批评的任务。语义批评体现了一种新的语言意识,它将语言置于关注的中心,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研 究对象,同时它还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操作方法,改造或创建了一系列新的批评术语和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 填空题 1、《尚书·尧典》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最早记录(萌芽)。 2、这里提出的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如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里所说,它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3、《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共20篇。 4、儒家及墨家在先秦时期并称“显学”。 5、墨子的文艺思想,集中的体现在《非乐》篇中。 6、《乐论》一篇集中的反映了荀子的文艺思想。 7、中国古代第一篇诗序《毛诗论》。 8、王逸的《楚辞章句》是今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9、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文论专篇的开始。 10、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文论著述;开启了以骈文作文论的传统;最早提出了灵感,首创之功。 11、刘勰的《文心雕龙》共50篇,刘勰可谓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文论家,其《文心雕龙》可谓最杰出的文论专著。 12、钟嵘《诗品》首次确立五言诗之正宗地位,成为我国古代论诗的专著。 13、萧统《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14、杜甫《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 15、皎然正是我国诗歌意境说的奠基人。 16、严羽《沧浪诗话》“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17、初唐:陈子昂《修竹篇序》文学复古;中唐:韩愈,古文运动,元白,《及元九书》,新乐府运动。 18、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19、《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戏为六绝句》这六首绝句中心是讨论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 名词解释/ 简答题 一、孔子的文艺思想 1、文艺及道德修养的关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兴,起也。言修身必先学诗。”人的道德修养要从感性的、具体的榜样学起,而《诗经》中就提供了许多这样的典范。 立于礼:在礼的基础上修身、立身。礼是贯穿“仁”的原则精神的一系列礼节仪式的规定。它可以区别上下贵贱,明确等级秩序,使不同等级的人有及自己地位相当的言论行动。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绪论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基本知识 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

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7.儒学在汉武帝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18.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属官学;古文经学则为在野的私学。东汉郑玄兼取今、古文经学,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19.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20.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21.《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22.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23.西汉前期的贾谊、刘安、司马迁等对屈原辞赋以很高评价。但东汉扬雄和班固则提出了批评。 24.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25.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26.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27.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与独创性原则的是东汉的王充,他是在其《论衡》是书中提出的。 28.古代文论中的“通变”观源于《易传》。 29.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是“思无邪”。“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30.《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

(整理)文学批评复习资料汇总

(整理)文学批评复习资料汇总 文学批评复习概要 一、期末考题型 (一)概念题[名词解释](15分,每小题3分) (二)填空题(10分,每小题1分) (三)选择题[不定项](20分,每小题2分) (四)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 (五)论述题(25分,要点阐述15分,举例论证10分) 二、复习重点 (1)心理批评 (2)文本批评 三、考试范围 第一章~第八章(第二章不考) 四、各章节重点 (1)基本概念: 1、文学批评 2、社会历史批评 3、印象批评 4、升华 5、陌生化 6、视角 7、反讽 8、社会性别 9、原型10、身体 1、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 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 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 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做出判断,评

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2、社会历史批评: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 评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式作家的 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3、印象批评: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 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4、升华:精神分析学术语,指被压抑的原始性的本能冲动上升,转化到社会所 容许,所赞扬的领域或活动中,如文学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活动,宗 教慈善活动等。这是一种在无意识中进行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与 社会稳定的心理活动。 5、陌生化: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 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 感。 6、视角:指叙述者或任务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和状态。或者说,叙 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7、反讽:该术语源于古希腊,其定义不断发展。新批评把反讽与语境联系起来, 将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即一定的语境使 词语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反。 8、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与“性别”(sex,指男女之间的生理区别)相对应 的。它是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

(完整word)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诗教.它的提出最早见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这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温柔敦厚作为儒家的传统诗教,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运用这一诗教来调整本阶级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它规定怨刺必须“温柔敦厚”强调“止乎礼义”和“主文而谲谏”只允许“怨而不怒”地委婉劝说,不允许尖锐地揭露批判因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又常常起着消极的作用。 2、“诗无达诂":古代诗论的一种释诗观念,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诗无达诂”即是说“《诗》无定形,读《诗》者亦无定解”,这原是针对春秋战国策士谋臣在政治外交场合往往断章取义,截《诗》以托己意的现象而发的,但又因鉴赏主体的不同,对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审美理解,因而逐渐成为中国审美鉴赏中的理论术语之一,这与西方接受美学中伊塞尔所谓作品“空白点”,“召唤结构"有相似之处。 3、刘勰——风骨说:语出刘勰《文心雕龙》。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刘勰风骨说的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有力的文风。其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风骨说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子昂的“风骨”论:是吸收了六朝在诗歌格律上的成就的,因而也就体现了唐代“风骨”论的特点,它直接启发了殷璠关于盛唐诗“声律风骨均备”说的提出。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 4、“肌理说”:翁方纲的肌理说是一个以学问为本、通法于变,而一概求诸古人的诗学体系。“肌理”二字取自杜甫。所谓肌理,肌是比附,重点在理.翁所说的“理"是义理与文理的统一,包括伦理道德、历史掌故、音韵、训诂、修辞等,与后来的桐城派所倡导的考据义理文章合一的说法非常近似,表现出肌理说更注重学问、考证、辞采的倾向,正是当时乾嘉实证学风的文学反响,代表了当时朴学派的说诗观点,形成“学人之诗”,其流一直持续到近代. 肌理说,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要求作诗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入诗,是清代大力提倡经学和乾嘉学派盛行下的产物。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5、“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语始见《晋书·陆云传》。魏晋名士以谈“玄”,释“玄",崇尚虚无,空谈名理为风气,并建立起不同的流派,故名。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经典,讨论有无、本末、动静、言意象,以及自然与名教等的相互关系,以综合儒、道、名、法诸家学说的新的思想形式,代替趋于衰微的汉代经学。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阮籍、嵇康、王弼、向秀、郭象等。其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有: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基本内容,有提出「以无为本」及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自己的本的思想;以解决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为其哲学目的;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强调在论证问题时把握义理,反对执着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以「辨名析理」为其的思维形式。由是形成两晋南北朝玄学的独有特色。魏正始年间,以何晏、王弼为代表,崇尚《老子》,辅以《易》学,提倡“贵无",主张以寂然不动的“无”为世界的精神性本体,但也注重儒家的丧祭服制和历代的典仪,服膺孔子,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统一儒、道。宣传“以寡治众",“君主无为".史称“正始之音"。而阮籍、嵇康则视自然与名教为对立,主张毁弃礼法,“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达于“自然",必能“通于治化”,幻想无君、无臣的自然社会.魏晋之际,裴頠批评“以无为本",肯定万有存在的真实性,并反对寄生思想和纵欲主义,反对“贵无”和“崇有”,认为万物皆“块然自生",用神秘的“自生”代替“无”为世界的本原,否定万有的真实性。主张“名教即自然”,君臣、上下之分乃是“天理自然”的体现。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其特点是以玄学解佛学,主要代表人物为僧肇,提出无不绝虚,有非真有,以一种非有非无,有无合一的学说,企图凌驾于玄学各派之上。至此,玄学岁余波未泯,但佛学已逐渐取代其地位。 6、“虚静说":“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

(完整word版)文学批评名词解释+问答题

名词解释 陌生化: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文化领导权”理论:葛兰西认为国家是由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组成的.发达的西方国家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培养“有机知识分子”至关重要,因为只有通过他们,才能占领大众的“常识”领域,也才能够夺取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 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无意识:“无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隐藏于我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我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非理性的东西等。它们就像冰山中水下的部分,在人的全部精神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 批评理论:是文学批评理论的简称,是指批评家在对文学现象的阅读和评论过程中体现的特定批评方式,以及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价值系统。 假定:特定文学批评所提出或隐含的某些理论预设。 方法:特定文学批评所运用的分析方法和法则。 问题重心:特定文学批评所关注的问题焦点。 “元评论":不是一种正面的、直接的解决或决定,而是对问题本身存在的真正条件的一种评论.模仿说:文艺是对某种外在东西的模仿。 表现论:主张文学来自作家的主观情感,是内心世界的外化. “含混”:一种含有多层意义而无法使人确定本义的语言表达式。该术语由燕卜荪引入新批评,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 “悖论”: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是而非”的语句.

(完整word版)《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批评史》 第一章:先秦 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4、“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关于文质的论述,

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一般以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孟子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的。 6、“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关于文学批评原则的论述。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7、“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8、“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他认为,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完整word版)从《知音》篇看刘勰的文学批评

从《知音》篇看刘勰的文学批评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完整的一部巨著,具有“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1)的特点。其体系宏大、结构严密,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全书十卷共五十篇,《知音》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八篇,它阐述了刘勰主要的文学批评原理,对我国文艺批评理论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文章大体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讲“知实难逢”。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公正的文学评论者很难遇见。知音之难的原因:一是贵古贱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皇汉武;二是崇己抑人,班固、曹植是代表;三是信伪迷真,楼护之属当归此类.这一段是立论,从文学欣赏的主体角度提出知音之难。 在第二部分,作者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复杂性与文学批评者的倾向性的问题。刘勰认为,生活中具体的东西,像麟凤与赓锥,珠玉与砾石,尚且不易区分,何况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一些抽象的东西,当然更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了。文学作品复杂性的原因在于作品的好坏不易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珠玉和砾石,麟凤和廖难,虽然容易混淆,但是毕竟有一定的标准去鉴别它们之间的差异;而就文学作品来讲,如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一些方面,我们很难像确定珠玉和砾石的价值那样去确定它们的价值,因为缺少一个衡量它们价值的固定的标准。在此,刘勰已涉及到了审美的差异性,却从反面道出了接受中主体的制约、限制及重要性,不同的读者对于不同的作品甚至同一作品有不同的接受,这中间掺杂了接受者个人的爱好和倾向。 第三部分是全篇的重点,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条件、方法: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文学批评的条件就是批评者应该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大量地阅读书籍,才能培养出深厚的文学修养;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才能透彻地了解作品,在透彻地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客观地评论作品,从而达到“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境地。因此,首先要“圆照之象,务先博观”。他还提出了正确评鉴作品的方法与观察的六个要素。即“六观”,亦即“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观位体就是观作品的主题、体裁、形式、结构、整体风格.观置辞就是观作品

文学批评复习资料

文学批评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文学批评: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社会历史批评: 印象批评: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的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心理批评:是一种吸取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特殊性,对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和包含的心理现象以及读者的欣赏心理进行分析的批评方法. 文体批评:是一种运用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性质、特征入手,对文学文本进行审美把握的批评理论和实践活动。 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排斥作家研究,排斥“外在的”的研究方法,是文本批评的重要前提. 性别批评:性别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 倾向性:作家通过作品中艺术形象所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评价.它是作家社会立场和思想观点的体现。作家是否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认识生活,所创作的作品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等,都是倾向性考察的范围。 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用来命名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妒忌、仇恨的心理.弗洛伊德说,这个以母亲为爱的对象的情结,就叫做俄狄浦斯情结. 陌生化:指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意图谬误:新批评视探究作者的意图为谬误,认为这种批评容易导致以作家传记代替对作品的分析。新批评认为,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找到,其次,就是可以找到作者意图的地方,如作者的直接陈述,意图也不可能仅从表面价值上理解.更重要的是,浅薄的作品比较容易受作者的控制,而伟大的艺术往往超出作者主观意图的羁绊. 时序:时序研究事件在故事中的编年顺序和这些事件在叙事文本中排列的顺序之间的关系。它研究三种时间运动轨迹。闪回:回头叙述先前发生的事情;闪前:提前叙述以后要发生的事件;交错:在叙述中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 文化批评:文化批评是从文化角度来对文学进行研讨的一种方式.文化批评或称文学的文化研究,它可以说是一种注重从文化内涵、文化语境的角度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类型。文化批评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广义的文化批评可以囊

(完整word版)现当代文学复习(大二下)(自己整理的,不是标准答案,不当之处自行补充)(word文档良心出品)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 1、第一次文代会对当代文学发展的作用(简答) ⑴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 ⑵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这次大会被一般的文学史著作称为“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2、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3个)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简单经过:1950年影片公映不久《文艺报》发表贾雯的《不足为训的武训》,对武训形象及其称赞者提出尖锐批评,并重新刊载鲁迅杂文《难答的问题》,接着《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使得对《武训传》的讨论骤然变为批判。周杨发表了《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作为小结。 地位:进一步强调了新中国文艺将以政治标准批判艺术问题。这次批判开启了名为讨论、实为政治批判的新中国文艺运动的先河 (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简单经过: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批判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嗣后,《光明日报》又发表了他们的《评<红楼梦研究>》 地位:这场运动和斗争,从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胡适思想及其影响的批判,由学术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学术界,意在清除五四以来所谓胡适派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简单经过:1952年整风期间,《人民日报》转载胡风牌成员舒芜的检讨文章,年底召开胡风文艺思想讨论会,清算其理论上的错误。1953年《文艺报》发表林默涵、何其芳的《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对胡风文艺思想进行批判。1955年《人民日报》开始批判胡风观点,毛泽东决定公开发表胡风的报告。6月10日《人民日报》公布《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三批材料》,正式将胡风等人定性为“反革命集团”,在全国掀起了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地位:胡风及其同仁被捕入狱,2100人受到株连,造成建国以来罕见的冤家错案。这一“斗争”一开始就把胡风及其他同仁置于阶级敌对位置,把文艺思想提升为阶级的和政治的问题。 3、简述十七年文学思潮的特征(P5) 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首先体现在一系列的文艺运动——批判、斗争——的交替更移中。这整个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实际步骤,也是确立文学新规范、新秩序的重要部分。文艺界的批判、斗争,都是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指导下,在文艺—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连续不断的斗争。当然每一次运动的政治指向又各有所侧重。 4、在双百方针的带动下,文艺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1)曾在一个时期缓解了时代政治与知识分子之间的紧张关系。知识分子所渴求的文化自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文艺界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松动和转机,尤其是文学理论领域包括对于“人”的思考也出现一些有限的探索;(2)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初步露出活跃的苗头,出现了两类新颖作品。一类是直面现实矛盾,大胆“干预生活”,突破了长期以来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另一类是突破被长期封锁的人情、人性的禁区,把笔触伸向任务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克服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端。 5、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十七年文学中的发展与变化(P13-16)

完整word版,08级期末试题 文学批评

08级本科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试题 A卷 一、填空题(共40分) (1)填写下列论著的作者或编者及其生活的朝代:(每题2分,共20分) 《典论·论文》()();《文赋》()() 《文心雕龙》()();《诗式》()() 《沧浪诗话》()));《词源》()() 《童心说》()();《闲情偶寄》()() 《原诗》()();《人间词话》()() (2)填写下列文本空格处的原有文字并注明出处(书名或篇名):(每题2分,共20分) 1、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 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3、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故静也。水静则明 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4、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 ()。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5、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察致者,不期精粗 焉。() 6、盖文章经国之大业,()。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 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7、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心凛凛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 8、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 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 ) 9、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 ()者皆宜。() 10、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 )。上自圣贤,下至愚騃,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二、标点下列文字并简述其表达的理论观点:(共10分;只要求断句,三个错扣一分)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性情者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略论孟子的“以意逆志”说(默写“说诗者……是为得之。’) (2)略谈《毛诗序》中的“情、志”理论。(默写“诗者,志之所之……足之蹈之。”)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论述每一题都要求引证有关原文或关键词)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word文档良心出品)

2012-2013(1)文学概论复习 一、填空: 1、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美国著名学者(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进行了区别。 3、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西方文艺理论家(康德)。 4、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代表作《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5、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由(作品)( 作家) ( 世界) ( 读者)构成。 6、在西方,文学从广义的文献中独立出来,审美的文学观念从文化的文学观念中分离出来,大约是在( 18世纪) 完成的。 7、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括( 说话人) ( 受话人) ( 文本)(沟通)(语境)。 8、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含混)。 9、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0、在中国,文学的审美含义大致产生于(魏晋)时期。 11、西方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可以分为语言系统和言语两种成分。 12、(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命题。 13、最早提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这对文艺学范畴的是(歌德)。 14、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模仿的是(亚里斯多德)。 15、提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判断可能发生的事”的是(亚里斯多德)。 16、(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惟一源泉。 1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把艺术看成是“影子的影子”、“模仿的模仿”。 18、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P32 19、文学创造就是以(话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20、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创造者)。 21、提出灵感来源于“神赐的迷狂”的文艺理论家是(柏拉图)。 22、由画竹提出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理论的是(苏轼)。

文学评论考试复习汇总(齐全)

选择题 1.新批评创造的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叫细读法 2.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首先表现为文艺学内部的相互运动 3.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含了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成分 4.波德莱尔的批评著作《对几位同时代人的思考》属于随笔体评论 5.主张潜意识在实际上支配着人的行为的是弗洛伊德 6.西方古代文学批评起源于古希腊 7. “新批评”一词虽源于兰瑟姆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缘起可追朔到艾略特和瑞恰兹 8.本雅明的理论建树主要在与他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研究 9.文学批评家的审美感知力首先表现为语感 10.新批评强调在批评中要进行语义分析 11.社会历史批评家一方面需要考察环境或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另方面也需要通过作品揭示作家的思想意识、政治倾向 12.在现代文体学中,对于语言常规的违反叫做变异 13.直接脱胎于妇女政治运动的女性主义批评,必然带着政治性 14.被视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开端和源头的是俄国形式主义 15.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社会历史批评这一范式最重要的代表是茅盾 16.新批评流派中提出“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的卫姆萨特和比尔兹利 17.文学批评文章的语言美与其他文学作品比较,更需要理性的光辉 18.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直接影响了结构主义批评19. 形式主义的什克洛夫斯基在分析托尔斯泰小说时提出陌生化概念 20.文本批评的一个鲜明特征是立足文本,强调批评的客观性 21.中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背景差异主要表现为 A.历史背景的差异D.学术背景的差异E.意识形态背景的差异 22.茅盾作为社会历史批评的领军人物,曾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提出三条标准是B.文字的组织愈精密愈好C.描写的方法愈独创愈好 E.人物的个性和背景的空气愈明显愈好23.文学批评写作中的复述的基本要求包括A.体认文眼诗魂D.传达原作神E.抓住全文线索 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表现为A.强烈的变化态势B.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C.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E.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 2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主要表现为 B.政治倾向性D.否定的悖论 22.下列概念中属于新批评提出的有A.张力B.细读法D.隐喻 23.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包括C.真实性D.社会效果E.倾向性 24.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语言学转向提供哲学基础的哲学是B.现象学C.科学哲学D.分析哲学 25.印象批评的基本步骤是B.获取印象D.整合感受E.抒情描写 26.社会历史批评的操作方法包括A.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B.考察作家与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 C.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27.汉代文学批评的发展集中体现在A.对《诗经》的评论C.对《楚辞》的评论D.对汉赋的评论 28.对20世纪文学批评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潮两个共同特征是A.以语言为研究对象D.推崇分析方法 28.为印象主义批评提供理论基础的是A.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

(完整word版)现代文学论述题

2、《呐喊》《彷徨》的思想成就、艺术特色(怎样理解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思想成就:《呐喊》创作于五四高潮时期,《彷徨》创作于五四退潮时期。《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又是成熟的标志。《呐喊》《彷徨》做到了表现的深切。鲁迅的小说表现了彻底反封建的思想。鲁迅小说大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人们的生活,目的在于引起疗救的注意。 《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的内容主要有:(1)暴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狂人日记》、《祝福》等选材严,开掘深,敢于正视现实。(2)表现封建农村的破败凋敝和农民的贫穷愚昧。表现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闰土、阿Q、华老栓等。(3) 关注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道路。旧式知识分子孔乙己、陈士成,觉醒的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吕纬甫、魏连殳与五四时期的涓生、子君。(4) 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批评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客观上启迪人们去寻求一条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革命道路。(5) 同情中国妇女的命运,探索了妇女如何解放自己的问题。祥林嫂、单四嫂子、爱姑、子君。 ·怎样理解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切”?1、独特的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在《呐喊》、《彷徨》中,农村题材占重要位置。鲁迅一方面把农民放在中国农村社会各种现实关系中加以艺术地再现,真实反映他们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从而展现了一个未经彻底革命、变革和社会震荡的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另一方面,他着力塑造在这一典型环境中生存与挣扎的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此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药》、《明天》、《阿Q正传》、《风波》、《故乡》、《祝福》、《离婚》是代表作,其中《阿Q正传》最典型。《呐喊》《彷徨》中有大量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作为觉醒者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寻找道路,彷徨、苦闷与求索。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已经觉醒成为"独异的个人",但又都从前进道路上败退下来,成为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的人物。代表人物有吕纬甫、魏连殳、涓生、子君等。2、独特的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在创作时,鲁迅所注目的中心是他们精神的被荼毒;他所着重表现的是精神病苦,其作品对中国人的灵魂进行了深刻地拷问。如《药》、《故乡》。鲁迅通过对农民及其他下层人民灵魂深处的病态与弱点的开掘,尖锐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鲁迅在开掘知识分子题材时,一方面肯定他们的历史进步作用,一方面也着重揭示他们的精神病苦及自身的精神危机:《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与子君,鲁迅在这些小说中开掘的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与道路的主题,在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意义。3、独特的小说模式:看/被看的模式显示了鲁迅小说的客观时空狭小而主观时空开阔、从主题需要出发组织小说摆脱故事情节束缚以加强小说环境多义性和主题复杂性的特点。如《示众》《祝福》、《明天》、《阿Q正传》等,《孔乙己》中存在几重看与被看的关系,蕴含的意蕴丰富。《药》中,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模式进一步发展为吃与被吃。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特征是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构成复调结构。这类模式抒写了人生中希望与失望的不断循环,内蕴着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和对于生命的悲剧性体验。如《故乡》、《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等。 ·《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怎样理解鲁迅小说“格式的特别”?)《呐喊》创作于五四高潮时期,《彷徨》创作于五四退潮时期。《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又是成熟的标志。《呐喊》《彷徨》做到了格式的特别。(1)在格式上,表现手法别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结构灵活变化多端,独特新颖而又不失继承传统,精炼、含蓄。(2)在人物塑造上,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手法有画魂灵、重视细节、画眼睛、白描(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等,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祝福》《阿Q正传》。采用个性化的语言、人物的心理独白来表现人物。如《狂人日记》和《伤逝》等。借助弗洛依德心理分析学说,通过梦幻与潜意识写人物的深层心理,如《弟兄》一文。以故事叙述人口气,从旁边描述人物心理活动。如《高老夫子》开头,作者以叙述人口气分述高内心烦恼的原因,展露了一个文化流氓的可笑可鄙的灵魂。(3)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同时带有象征主义和心理分析色彩,如《狂人日记》。(4)在结构方面上,艺术构思独特,打破传统小说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采取截取生活横断面的方法,从而刻画人物性格,表达深刻的主题。从总体上说,鲁迅小说情节展开大致有两大模式:看(吃)与被看(被吃)二元对立模式和归乡模式。(5)在艺术风格上,白描为主,亦有抒情、讽刺等多种风格。(6)简约凝练的文学语言。在语言方面,形成新的现代文学语言:洗练、冷峻、峭拔、幽默。(茅盾语) 3、分析阿Q的形象及其价值和意义。《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北京《晨报副刊》连载,署名"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之意。⑴《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鲁迅塑造阿Q的目的就在于写出国人的灵魂。⑵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经济上一无所有,政治上深受压迫,思想上受到毒害。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就是:自尊自傲,自轻自贱,自我戕害,自我麻醉,自我安慰,自我遗忘。总之,阿Q虽然在现实中常遭受挫折和屈辱,但在精神上却永远优胜,总能得意且满足,所凭借的就是这可悲的精神胜利法。当然阿Q性格中还有落后麻木等许多复杂的因素,同时也有自发的革命要求。⑶阿Q形象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典型意义:其社会意义是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劣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