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结构及能力综合)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5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篇一」本命年的回想教学目的:オ1.了解过年习俗蕴含的乡土风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オ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オ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オジ据课前学生结合工具书查找字音,教师将以下字词板书并指名注音,带读:捅()嚼()栗()丫()粘()秫秸()盍()烙饼()簸箕()门槛()馅()疮()祟()亲支近脉()颇()二、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1.同桌两人轮流读课文,要求流畅、自然。
2.“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可为什么作者却偏偏只写春节?オッ魅罚捍航谑亲钣邢拭鞯胤教厣和浓郁乡土风味的。
3.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火热的春节景象,重点朗读课文的2-4段,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或者说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过年的热闹气氛,哪些语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畅谈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领会本文语言特色,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オ4.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汇报:(引导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联系生活。
)オハ胍幌胛颐敲褡骞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归纳,不求答案唯一,但注意概括得当。
如: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
)オ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看谁读得最流畅,最能体现过年时的热闹、喜庆的气氛和充满浓郁的北方风味。
三、作业:收集有关本地过年的习俗、传说。
第二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オィú槐鼐惺师生间问好,教师伴着欢快的`曲子,春风满面地走进教室)同学们,当你听到这欢乐的曲子,看到自己亲自装扮得五彩缤纷的教室时,你想到了什么?眼前又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呢?オサ娜罚今天我们大家就仿佛置身于过新年的热闹、喜庆的气氛中。
《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教学目标:1.体会清晰严谨的脉络结构。
2.体味作品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
4.引发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关注和探讨。
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2.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发掘春节习俗中蕴涵的美好寓意。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教学方式:师生共同探讨、学习与活动结合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酝酿过年气氛)1.这首歌,是歌唱家宋祖英的《好日子》,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我想请同学们说说看,你觉得歌曲中所唱的好日子,指的是哪一天呢?明确:春节2.春节是我们一年中最期待,最快乐的节日,春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同学们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江南一带过年有哪些习俗呢?明确: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倒贴“福”字、年夜饭(团圆饭)、祭祖、守岁、迎春、红包(压岁钱)、新年赠橘、新年放爆竹、拜年、接财神、回娘家、初六送穷。
同学们说了很多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下面,让我们随着老作家刘绍棠到京郊运河家乡,去看看北方旧时过年是怎样的情形。
(幻灯:课题)1.题目“本命年的回想”,同学们告诉我,你们的本命年过了吗?本命年只有一次吗?作者这篇文章写在几岁时?明确:我国习惯用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
六十岁。
2.作家刘绍棠简介:刘绍棠,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
他发表的作品有几百万字,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蒲柳人家》。
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作品推荐:《运河的浆声》《娥眉》《青枝绿叶》《京门脸子》《蒲柳人家》《乡土与创作》。
(幻灯)3.检查预习:生字词(幻灯)灶膛zào 烙饼lào 簸箕bò ji 晾liàng 生疮chuāng 栗子lì 穿梭suō 糖黏儿nián 糁儿shēn 涿州zhuō 吆喝yāo he 疙瘩鬏gē da jiū 门槛k&>59;n 秫秸棒shú jiē 鬼祟sāor&>59;o 骚扰sāo r&>59;o 大吃大嚼jué天麻麻亮mā ma 渍酸菜zì阖家hé二、去北方过年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富年味的一段明确:第四段1.那么,就请同学们跟着新年的音乐放声朗读这一段,找找北方旧时过年有哪些习俗。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教案本命年的回想教学教案春节,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个轻轻松松吃吃玩玩的节日,对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怕是知之甚少,我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由此引申开去,通过多种渠道(网络、课外读本),让同学们走进历史长河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1.对文中的生字词,要求读准音、明其义,在此根底上把课文读流畅。
2.详细阅读第四节,对本段中不甚明了的内容提出问题,做好标记,并思考: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了家乡过大年的情况?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例如:“守(动词)岁(名词)”。
3.课外了解春节的及习俗,以备课堂使用。
(一)新课导入再过三个多月又要过年了,大家回忆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有那些活动?幻灯片(一):现时的年:①放鞭炮②拿压岁钱③吃团圆饭④守岁⑤拜年⑥贴春联⑦看春节晚会注:板书内容根据学生答复定现在,我们把我们的.过年暂且放一放,一起到的家乡--北京郊外运河边的村庄作一次民俗风情游,去过一个旧时的年。
(二)放声朗读第四节,在朗读声中观摩农家过年的活动。
1、朗读之后,先各自质疑再小组成员互相答疑,然后每个小组提交一个问题小组间质疑并解答,如有意见不一时,老师可参加讨论。
(预习2前半题)2、提问大家⑴大家在村庄里看到了几幅过大年的场景?(预习2后半题)幻灯片二:旧时的年: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③买糖果④挑绒花⑤杀牲畜⑥备糕点⑦送灶王爷⑧换门神⑨守岁⑩拜新年⑵观摩了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说出你的理由。
⑶从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的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丰富隆重炽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那些期盼?幻灯片三: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收,享用劳动成果;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3、老师朗读第四节,作为本次民俗风情游的结束语。
20XX年本命年的回想阅读题答案本命年最初为五行数命回归之年,即60年一本命年,目前主要是十二年一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
在《本命年的回想》这篇文章中,你会明白什么道理呢?下面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本命年的回想》的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供大家学习。
《本命年的回想》阅读原文: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②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样,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日大年。
③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
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④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火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哔剥哔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
”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英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1/ 9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
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
小米、玉米糁①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
可是吃起来却又没够,不愿放下筷子。
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
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来往,竹筒里抽签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
卖挂落枣儿的涿州②小贩,把别核晒干的老虎眼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
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
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贩,谷草把子上插满五颜六色的绒花,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把他们叫到门口,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
上年纪的老太太,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③上。
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
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
本命年的回想一、教材分析:《本命年的回想》是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
课文通过作者自身的经历和观察体验,用生动活泼的带有浓郁的乡土风味的语言写出了北京的春节具有鲜明地方年味的特色。
从这个点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考,让学生从中了解我国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跃发展,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越来越淡。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不仅要了解传统文化,还有继承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
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以及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了解,也已经感受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加上学生都是汉族人,特别对于过年有亲身体验,学习理解还是不困难的。
但对于传统的年味感受还是不足。
因此,在讲课时要在这方面要多引导分析。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2、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3、品位生动传神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运用情景教学,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勾画圈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动笔勾画、培养自觉的学习能力。
3、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2、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四、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五、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1、课前媒体播放《新年好》,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课堂氛围。
2、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入宋朝著名诗人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教学要点: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初步感知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哪个节日是过的最喜庆最火热的呢?(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的节日,俗称“过年”。
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作家刘绍棠为我们带来的《本命年的回想》,来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领略特有的乡土风情,由此感受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出示课题和作者)二. 合作研读(一)让学生介绍文题、作者。
1.学生介绍, 教师补充。
2.补充突出以下内容:本命年(见课本P105页)刘绍棠:作家。
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
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
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二)自由朗读课文,圈出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
(教师强调)簸(bò)箕(ji)烙(lào)饼阖(hé)家疙(gē)瘩(da)鬏(jiū)渍(zì)晾(liàng)捅(tǒng)进大吃大嚼(jué)小丫(yā)头栗(lì)子秫(shú)秸(jiē)糖粘(nián)鬼祟(suì)打更(gēng )亲支近脉(mài)(三)师生互动1:齐读第一段,明确:春节是二十四节气之外的。
但又是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
(补充二十四节气歌所表示的具体节气名称)2:老师范读第三段,请学生思考:能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词语有哪些?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3:齐读第四段,思考:课文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过大年情况,共写了哪几件事?(提醒学生抓文章中的关键词)明确: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6、备糕点7、送灶王8、换门神9、除夕夜10、拜新年。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篇一: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本命年的回想》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过年的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2.赏析文章所展现的民俗图景及生动传神的语言3.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风味教学难点:理解过年习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新年歌曲一.导入宋朝诗人王安石写过一首诗《元日》,位同学会背请给大家背一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请问:这首诗描写了我们中国个民间传统节日(春节)谁能说一说我们这里过年都有那些习俗你喜欢过年我们现在过年的气氛已经很淡了所以有的同学会觉得过年没什么意思那么就让我们通过著名乡土作家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这篇文章去感受一下浓浓的年味儿(板书)二、解题说说什么是本命年本命年的习俗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三.赏析文本体味浓郁的乡土风味过渡: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作者是在第几个本命年回想的往事(生答第5个)明确:60岁作者在花甲之年回想往事此时留在记忆中的一定是最美好的事情过年究竟带给作者些美好的呢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看看北方旧时过年有些习俗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如:炒年货】2.过年要忙的事情真是数也数不过来作者列举了十件事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为什么我们感觉多而不乱呢3.同学们能不能从第三段中找出能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四个词语这四个词语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明确:课文以时间为明线过年的气氛暗含其中再加上自然的衔接读来当然有条不紊这么多过年的习俗你最感兴趣的是一个例:我最感兴趣的是:炒年货“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毕剥毕剥”这些重叠式的词语让人难以想象到底炒了多少年货渲染了过年喜庆热闹的气氛“土炕烫得能烙饼”这句话用了夸张的修辞而且选用的都是极具家乡特色的物品:“土炕”“烙饼”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总结: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我发现作者对过年的每一点都是一幅民风民俗的风情画这十件事基于作家对生活的热爱更是作家对于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最好诠释其实刘绍棠就是这样一位乡土文学作家我们来了解一下他4.作者简介刘绍棠: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代表作有:《娥眉》《青枝绿叶》《京门脸子》《蒲柳人家》5.过渡: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地饱享一年的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些美好的情感喜庆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祈求来年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增进亲人感情和睦人际关系四.拓展延伸1.过渡:过年的每一个风俗都寄托着老百姓的情感每一个节日都彰显着中华的文明与精神刘绍棠用他生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京郊大地上春节民俗的美丽画卷这是极具特色的北方的中国春节那南方的春节呢又有怎样的地域特色播放“舞狮子”视频舞狮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北方到南方从城市到乡村逢年过节及庆典盛世都可以见到欢快的舞狮活动把老百姓的欢喜心情表达的是淋漓尽致醒狮是从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2.过渡:中国年过得真是热热闹闹啊了解了中国年我们还可以走出国门看看国外都是怎样过年的德国人在元旦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他们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在德国的农村还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以示步步高升过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可是即使过年的风俗、方式再多种多样有一点肯定是不变的那就是3.我们南通过年有些传统习俗具有怎样的寓意你知道五、总结这些过年的尤其是当地所特有的丰富的乡俗具有地方特色的乡音和浓郁的乡情韵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不仅仅是作者也会成为我们一生的感动和幸福六.作业1.用口语的形式把北京郊区一带过年的习俗转述给父母(或朋友)听与他们分享你所习得的知识2、向亲友了解南通地区过年的习俗填写下表教学思考:本文的作者是刘绍棠他的文学作品的突出特色就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这篇散文写的是他家乡京郊运河一带乡村过年的情景充满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我希望学生由对作品的把握进一步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这样文章要把握的重点也就突出了:那就是作品中那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同时也契合了这个单元的主题:民俗风情这节课上有许多教学内容不是预先设计定死的而是随着学习进程的展开随机确定的例如学生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认识学生对赏析语言的确定学生对过年民俗的理解这些内容都有很大的随机性有很多即时生成的东西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的内容给学生较大较自由的思维空间这样也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的生成性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过年的习俗相对容易但要深刻理解过年蕴含的文化内涵说实在的只能浮于表面过年的文化内涵太过博大精深为什么要用简短的一堂课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于是我务实地将目标缩小提炼成过年时人们所寄予的情感在这篇文章中过年习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正体现在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寄托因兴趣而去了解因了解才能真正的热爱——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更多的东西就延伸到了课外篇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十二本命年的回想白茆中心学校:任俊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春节习俗积累词汇2.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比较今昔过年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认识和理解3.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民俗文化激发热爱民俗文化热爱家乡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能够根据文本理清文章写作思路2.能说出文中的民俗及其蕴涵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以“过年”为话题让学生自由谈感受从而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2.教师总结导入新课二.预习成果展示1.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教师适当强调簸箕烙饼疙瘩鬏捅进秫秸打更玉米糁2.简介作者及其创作风格3.解题问题预设1)有谁知道什么是“本命年”你是怎样理解的呢2)学生自由反馈指名反馈后共同明确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预设思考,理清文章思路1)课文从什么地方开始回想的又从什么地方结束的(第三段开始第五段结束)2)作者回想的过年的特点请找出总结其特点的句子(最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5.分析开头“节气歌”的作用(衬托春节的重要)6.分析“守旧”的意义(带有恪守传统的意思表示出春节在作者心目中的传统意义)四.师生互动合作研读第四段1.作者回想的过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腊月初一)2.我们现在过年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除夕初一开始拜年)3.那这一个期间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都做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列出简短的小标题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畜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4.这些事情中跟吃有关的是些说明了什么(5个说明收成好享用劳动成果)与吃无关的事又表现了什么呢(祈求好运祝愿平安)5.这些事之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你能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时间顺序预热—增温—红火—发烧)6.作者对过年有怎样的感受(怀念留恋)四.拓展探究1.请学生们以“除夕夜”为例找出并分析文中的民俗风情然后今昔比较说说异同备注:1).吃饺子饺子包制钱—盼望生活美好;芝麻秸铺地小丫头不能出屋小小子不许随地大小便—祈求平安;放鞭炮贴春联—营造节日气氛.2).着重引导理解年的传统意义即合家团聚增进亲情.2.本文描写了过年的一些风俗及过年的热闹气氛文中许多词句都很富表现力请找出几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解五.六.七.本课总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十二本命年的回想腊月初一:炒年货→预热时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买糖果→增温间挑绒花杀牲畜留恋怀念备食物顺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换门神→红火腊月三十:除夕夜包饺子序守岁贴对联→发烧正月初一:拜新年篇三:《本命年的回想》公开课教案《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读作品里的充满北京乡土味的语言3.体会美好的民族情感和作者的美好情思【重点难点】1.品读作品里的充满北京乡土味的语言2.体会文中的美好情思一、引锚:1、今年是羊年班上些同学是属羊的请举手也就是说今年是你们的本命年谁能告诉我本命年的含义——见课文注释①作者在本命年回想了什么往事明确:过年板书:过忆大往年事2、为什么回想过年如答不出可追问:春节有什么显著特点明确:因为春节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板书:乡土风味3、昨天我布置了预习现在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⑴字词音形强调儿化音、祟和崇的字形⑵作者我们要记住一位作者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了解齐读“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二、探锚探究活动一说地方民俗4、刘绍棠是北京乡土作家家乡运河的春节就符合他“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创作思想那么作者回想起了些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事呢请同学们先自由大声朗读第四段在文中找一找划一划简要概括5、这十件事的顺序能不能颠倒明确: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腊月初一晚上、腊八、腊月二十三、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正月初一)就只有时间顺序春节要的是气氛文中一段找一找第三段: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ppt)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注意:重音放在红色词上语速由慢到快声音由低到高探究活动二悟美好情思6、人们为何把春节办得如此隆重作者为何将过大年写得如此详细少写几件事好不好追问:为什么要吃奶奶为什么要念念有词为什么把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为什么守岁有那么多禁忌为什么拜年要说吉利话为什么走亲访友明确: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年俗里寄托的是人们美好的祝愿板书:美好祝愿儿时往事品味家乡春节难怪作者在最后写到“颇有返老还童之感”板书:返老还童探究活动二品乡土语言7、本文不仅春节习俗充满了北京地方特色字里行间也同样透露出乡土风味你认为些语言体现了浓郁的北京乡土味先请同学们一起将第四段齐读一遍现在小组之间讨论一下刚才通过巡视沟通我发现同学们好像不太会分析那我先举个例子供大家参考示例:玉米糁儿、糖黏儿??儿话韵属于北京方言体现了浓郁的北京风味小结:京味的习俗、京味的语言刘绍棠不愧为京味文学作家此刻我倒想问问在座的同学们你有没有关注过自己家乡的民俗关注过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知你们有没有感受到关注传统文化正是作者内心的呼声啊!板书:关注传统文化!!!!三、悟锚四、固锚乡土作家刘绍棠用他的文笔告诉我们要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知道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是我们的基本素养!来我们完成一道对联题上联:除夕夜守岁放鞭炮下联:五、省锚这节课你们的表现如何呢六、板书:本命年的回想刘绍棠美忆好老大往祝还关注传统文化!!!!。
《本命年的回想》《本命年的回想》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家乡京郊运河一带乡村过年的情景,充满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吃腊八粥”、“送灶王爷”、“除夕守岁”,这些多少年来传承下来的过年的风俗在作者的笔下一一生动的展现出来,情致饱满,兴味盎然,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读来是那样的亲切。
作者通过这篇散文表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故事情节;2、深入探究文中深刻的思想;3、理解本文写作的特点。
4、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打破课堂沉默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回忆过年习俗,了解地方特色,感受浓郁的乡土风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教学重点】1、理清思路,复述过年的火热景象。
2、理解作者行文线索的清晰,结构的严谨。
【教学难点】1、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2、阅读中感知,探究中领悟,鼓励学生了解、关心、参与有关的民俗活动,学会传情达意。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中国什么节日过的最热闹,最喜庆?(学生回答:过年、春节)教师讲解春节: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过大年的情形。
著名作家刘绍堂人到暮年,又写了一篇饶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我们希望通过《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由此引申开去,让同学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执教人:叶丽丽一、教学目标:1.体会清晰严谨的脉络结构。
2.学习独立阅读,整体感知,按时间的推移,讲述过大年的火热景象。
3.品读群众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情。
二、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2.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难点:品读群众语言中蕴涵的浓郁乡土风情。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读法,说学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吗?对,春节,中秋节,端午节。
那么在这三个节日里,你们最喜欢哪个?为什么?刚才有同学说春节,那么我们家乡春节有什么习俗呢?同学们说了很多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北方过年的习俗是不是和我们的一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刘绍棠先生到京郊运河,去看看北方旧时过年是怎样的情形。
(幻灯:课题)(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①题目解释:现在请同学们看到题目,“本命年”是什么意思?很好,请同学们看到课本的注释①,把它画出来,第一个“本命年”是几岁?对,12岁,那么你们的本命年过了吗?本命年只有一次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少岁了,你是怎么知道的?(60岁,最后一段。
)②作者介绍:刘绍棠,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
他发表的作品有几百万字,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蒲柳人家》。
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作品推荐:《运河的浆声》《娥眉》《青枝绿叶》《京门脸子》《蒲柳人家》《乡土与创作》。
(幻灯)。
(三)整体感知①朗读学习目标②排除字词障碍(幻灯)灶膛 zào 烙饼 lào 簸箕 bò ji 晾 liàng 生疮chuāng 栗子 lì穿梭 suō糖黏儿nián 糁儿shēn 涿州zhuō吆喝yāo he 疙瘩鬏gē da jiū门槛秫秸棒shú jiē鬼祟骚扰sāo 大吃大嚼jué天麻麻亮mā ma 渍酸菜zì阖家hé③问题引入课文主要篇幅写的是什么?对,火热的春节景象。
第十二课本命年的回想
第三部分文章结构与写作特色
一、文章结构
二、写作特色
本文浓墨重彩向我们介绍了“过大年”的民风民俗,在这幅民俗风景画中,我们感受到了浓重的乡土气息,本文的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
几点:
作者勾勒生活情景生动传神。
本文语言很有表现力,往往不多几笔就能把某一生活情景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
例如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炒年货中寄托的深意;“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与“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颇有一点情趣,令人不觉一笑。
可以说,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记忆都是一幅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生动而传神,并不时激起人们会心的微笑。
课文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
这特别表现在第4段中,作者按照时间,从腊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货、吃腊八粥等10件事情,如数家珍似的掐着指头逐一叙说,或明确交代时间,或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如“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由此及彼。
顺着时间一件不落地往下说,本易犯流水账之病,但由于件件都属特别的风俗,相互不可替代,特别是由于作者生动传神的叙说情致饱满、兴趣盎然,读者只会感到认识和情感上的满足,从而赞不绝口。
总之,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从腊月初一的“预热”开始,向我们详细叙写了农历年的种种风俗,读来亲切质朴,地方色彩浓重。
第四部分能力方法综合
一、记叙文阅读技巧:品味语言特色
好的文章,其语言除了具有准确、畅达、精练的特点之外,还应具有文体本身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首先应注意到不同文体的不同语
言特点。
记叙性文章的语言,通常以“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为总体特色,阅读中要在这一共性中发现各自文章的不同个性,体会其语言的独特意蕴。
科技说明文,要抓住科技文语言准确性的本质特征,去理解文章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议论文,要注意句子中定语、状语等修饰限制成分,反复推敲文章中概括力强的词语,注意作者的感情倾向。
其次,由于文章语言特色的形式与作者写作目的、文章内容以及作者个人的因素有关,所以,我们品味文章语言,要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为基础,做到客观分析与细部分析相结合,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相结合,切不可就语言谈语言。
也就是,一定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对语言进行品味。
总之,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通过纵向的、横向的比较,方能准确地把握特点,作出恰当的评价。
因此,对于文章语言的品味,是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只能通过平时的多读多思来逐步培养。
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我们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①理清思路,概括内容要点,初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②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由篇到段,筛选出直关文章理解的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语句即关键语句。
③理解这些语句的字面意思。
④联系语境,运用恰当的方法,品味语言的深层意思、感情色彩以及表达作用。
二、写作练笔
本文叙事有条有理,线索明晰,又不落俗套,善于生动传神地刻画生活图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你对自己家乡的节日风俗一定也有所了解吧?请仿照课文的语言表达与叙事顺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家乡的节日风俗。
例文赏析
我家乡的端午节
初一吃糕;初二吃粽子;初三吃螺;初四持艾草;初五吃一天。
唱着这首不很和谐的童谣,又迎来了端午节。
端午是传统节日,在莆田就有这么一首不和谐的童谣,五月初一便拉开了端午节的序幕。
从初一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端午节的用品,虽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让人眼馋的自然要属端午节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节,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粽子了。
粽子长得玲珑可爱,有咸味的和甜味的。
我对于肉粽子不感兴趣,却对糯米粽情有独钟,尤其是里面大大的枣子,家里自己做的总是包的大大的。
糯米的浓香夹杂着缕缕蛋草叶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里,越嚼越有滋味。
逢过端午,奶奶动要包上N个粽子让我这只馋猫大饱口福。
街上也有到处吆喝的,不过卖的粽子比家里的要小很多,却很贵,糯米粽里的枣子也不大,貌似插俩花生的就了事了。
有时嘴馋了,就到街边买一个解馋,却再也没有那种余香了。
除了香喷喷的粽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
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锅热水沐浴,然后再换上新衣,显得格外清爽。
虽然我穿的依旧是穿过N次的衣服,不过香味仍然无法抵挡。
我们这儿瞧不见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大遗憾。
不过我们很快又找到
了新的乐子――举办砸蛋大赛。
端午节的蛋不再是拿来吃的,而是拿来砸的,或两两相碰比谁的更硬,有或者拿来当子弹,瞄准射击。
当砸蛋大赛落下帷幕时,只留下满地疮痍,一股腥臭,确实其乐无穷。
端午节那天,妈妈都会用根根细绳细致地编成筐,按以往的习俗,编8个层,奶奶煮好蛋后就拿出3个最光滑的。
底层放一个,接着是桃子。
每种都是3个,用了6层。
第2层就是一个布老虎,是看护这些东西的。
最后挂在门口,按照长辈说的,纪念屈原。
取下来时,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个盒子里,与比他早出生的姐妹团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节就顺利闭幕了
点评:本文以一首端午民谣引起,开篇就向大家介绍了端午的种种习俗。
在介绍端午节时,又从初一的忙碌引入,重点写端午节的吃食和一些民俗习惯。
最后以“初五吃一天”结尾,首尾呼应,收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