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课后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第一题答案: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也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第二题答案: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调。
管理的最基本的特征是:1:管理的载体是一个组织2: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3: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中,人才是第一资源。
4:管理的任务: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设计、营造、维护一种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第三题答案: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
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
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管理循环。
《管理学原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课后习题答案第1章一、单项选择题1.A.2.此题为多选题;3.C.二、多项选择题1.BCDE;2.BCE;3.ABCD;4.ABCDE三、判断题1.(×);2.(×);3.(√);4.(×);5.(×)六、案例分析题新官上任遇到的问题参考答案1.王副校长要离开天虹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王副校长的个人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这说明一名管理者如果要有效地整合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那么他需要具备去指挥、影响和激励成员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能力,即有效履行领导职能。
对于那些既有才能又有事业心的下属,上级管理者或领导要能给他们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否则,将很难激励和留住这样的下属,并给自己的工作和组织带来不利的影响。
2.从此案例中,你认为唐校长的管理技能如何?请根据案例所给资料给以分析和评价。
从案例中天虹中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师流失、升学率下降、学生家长不满增加和传闻的天虹的市重点中学的位置可能受影响,唐强上任之后不久提出的针对性解决这行问题的发展思路可以看出唐校长具有较好的概念技能;从唐校长担任数学教师期间取得的突出的教学成绩,可知他也具备很强的专业技能。
但在唐校长担任校长一年后学校的面貌变化不大,而且年富力强的王副校长因深感个人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流失,可知唐校长的人际技能是较为不足而急需提高的。
3.唐校长的管理方式有什么不对吗?他应该做怎样的改进来避免人才流失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唐校长的管理方式对大小事务过于亲力亲为,不能有效授权去发挥下属的才能与积极性,这样容易挫伤那些想发挥才能的下属,也使自己没有更多的精力来思考和解决应对更为重要的问题。
唐校长应该提高人际技能和有效履行领导职能的能力与艺术,这样可以提高他了解下属的需要和激励下属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激励下属及全体教师,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第2章三、案例分析题“实践中的福特制”思考题参考答案1、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效率获得巨大提高的原因是什么?它属于何种管理思想?福特汽车公司采用了生产效率更高的流水线生产方式。
管理学原理课后答案1. 探讨管理学原理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管理学原理是对组织管理和领导行为的基本规律和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的学科。
它是组织管理的指导性理论,对于实现组织的有效运作和取得良好业绩具有重要意义。
2. 解释管理的定义和本质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调动和协调组织成员的力量和资源,达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在于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绩效,有效管理组织的人、物、财等资源。
3. 介绍管理学原理中的“目标”的概念在管理学原理中,目标指的是组织追求和实现的理想状态或期望结果。
目标是组织管理的基础,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可以明确组织中人员行为的方向,帮助组织实现预期的效果。
4. 论述管理学原理中的“计划”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计划是管理学原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指为达到组织目标,通过制定目标、制定工作方案和决策,为组织实现预期效果提供指导。
通过计划,管理者可以明确组织的发展方向,提前做好资源配置和安排,有效地组织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5. 分析管理学原理中的“组织”对组织管理的意义组织指的是将一群人和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协作机制。
在管理学原理中,组织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分工,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
6. 列举管理学原理中的“领导”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领导是指通过对下属的激励、指导和影响,使他们意识到组织目标,积极参与和配合工作,推动组织有效运作的过程。
在组织管理中,领导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团队的协作和合作,实现组织的目标。
7. 解释管理学原理中的“控制”在组织管理中的意义控制是管理学原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通过设定标准、对比实际结果和标准结果的差异,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纠正,以实现目标的过程。
控制在组织管理中起着监督和评估的作用,可以确保组织活动按照计划进行,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转。
管理学原理课后答案导语:在这个穷的只剩下梦的时候,你一定要比别人更努力并一直坚持下去。
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管理学原理课后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管理学原理课后答案一、判断题:()1、管理是任何组织集体劳动所必需的活动,因此任何社会的管理性质都是相同的。
()2、泰罗是科学管理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3、我们将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幅度大的组织结构称作直式结构,它可以密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4、根据菲德勒的权变理论,在情境较好的情况下,采用高LPC 领导,效果较好。
()5、计划工作之所以是一项普遍的工作,是因为一个组织无论大小,它的管理过程都是完整的。
()6、根据公平理论,当获得相同结果时,员工会感到他们是被公平对待的。
()7、当重要细节必须被传递时,非语言沟通是最适宜的方式。
()8、衡量绩效是控制活动的最终目的。
答案:1、×2、√ 3、× 4、× 5、√ 6、× 7、× 8、×1、()科学管理对人性的假设是“社会人”的假设。
2、()经验管理学派认为学生和管理者通过研究各种成功与失败的管理案例,就能理解管理问题,但并不能因此学会有效地进行管理。
3、()目标并不决定未来,但它们是动员企业中各种资源和力量去创造未来的手段。
4、()在计划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所制定的计划越实际,越能保证得到切实完成。
5、()决策就是要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6、()当组织处于不稳定的环境之中,较宽的管理幅度能确保更有效的管理。
7、()赫茨伯格认为企业政策、工资水平、人际关系都属于保健因素。
答案:1、× 2、√ 3、√ 4、√ 5、× 6、√ 7、√1.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2.管理者权力比权威更重要。
()3.未来企业竞争将主要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4.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经济人”,不是“社会人”。
()5.管理效益原理认为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第一章课后题答案一、选择题1.C2.C3.B4.D5. B6.D7.A8. C9.B 10. A二、填空题:1.计划2.组织3.领导4.控制5.基层管理者6.信息角色7.概念技能8.管理9.技术环境10.交换关系三、简答题:答案见前书四、案例分析题1.承担角色:(1)企业家:王小川思考是否可以通过一些新的产品来辅助推动搜索引擎的市场份额;(2)联络者、领导者:输入法属于底层软件,开发上难度很大,需要跟Windows打很多交道,还要与其他各种软件进行适配,工作繁杂而琐碎。
此时,王小川表现出了他性格方面的韧性,搜狗团队死磕技术障碍,最终逐一解决了底层开发、兼容性等各种技术难题。
2. 2.管理技能(1)技术技能:输入法属于底层软件,开发上难度很大,需要跟Windows打很多交道,还要与其他各种软件进行适配,工作繁杂而琐碎。
此时,王小川表现出了他性格方面的韧性,搜狗团队死磕技术障碍,最终逐一解决了底层开发、兼容性等各种技术难题。
(2)人际技能:王小川知道面临困难的时候怎么去跟老板沟通,怎么去表达,怎么理解大家的意图,什么时候该等待。
他也习惯了与不同风格的下属和团队的合作。
(3)概念技能:王小川明白要使高管有全面的能力。
过去做事情总是想得太清楚,安排工作也非常具体,没给他们留空间去思考、去创造。
他希望高管们能自己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去想公司要做哪种事情,要激发他们全面思考的意愿。
3. 大公司的考核体系适合程序性的工作,比较平稳,没有太大变动。
但是对于创新而言,有时需要打破常规,甚至可能失败,如果按照大公司的考核体系进行考核,这样的员工考核无疑会受到影响,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很少有人会尝试创新,进而阻碍了创新。
第二章课后题答案一、选择题1.D2.B3.A4.C5.C6.B7.D8.D9.A 10.C二、填空题1.获取最大的利益2.股东3.其他利益相关者三、简答题:答案见前书四、案例分析题案例一:答案要点之所以会出现对食品安全的“虚惊”,是因为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不断挑战消费者的认知底线,使得消费者对商家提供的食品越来越不信任。
管理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2011年06月19日星期日上午 10:03第一章答案一、填空1.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资源2.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3. 计划4. 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5. 决策;6. 协调,人;7.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8.组织目标的实现;9. 计划10. 自然,社会11. 管理原理,管理方法;12. 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二、单项选择1.C2. D3.D4.A5. A6.C7.C8.B9.B 10.D11.B 12.C 13.B三、多项选择1. ABEF2. ABD3.ABD四、判断1.×2. ×3.√4. ×5. ×6.√7. √8.√五、简答(要点,非完整答案)1.管理是一个过程,就是一个组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每一项管理活动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和领导,到控制结束。
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又开始一轮新的管理循环。
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2. 管理的科学性表现在它是对劳动过程的管理;管理的艺术性表现在它是对人的管理;二者不可分离。
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管理是一门科学,由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用以指导人们的管理实践。
管理者如果没有管理科学知识,则管理过程中或是依靠经验,或是凭主观、靠运气;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管理只是,他们就有可能对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设想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
当然,管理科学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方案,它要求管理工作者以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为基础,结合实际,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以球的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1—14、如何把握科学管理之前的管理发展?历史上的管理实践始于大规模集体活动的需要,始于政治控制的需要,始于战争,始于宗教。
我们从万里长城、金字塔、著名大型水利工程等历史遗迹,可以看到当时人类组织大规模集体协作活动的实践和成就.从历史上发达最早的几种文明中,可以看到国家管理统治的思想和智慧,孔、孟、老、庄等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古罗马帝国、古代中国的管理实践,都是这方面的证明。
《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著名军事、战略文献则反映了军事方面的管理实践和成就。
宗教在西方国家历史上,一定时期某种程度上超过国家、政府对个人生活的控制和影响,在管理方面有更为突出的成就。
我们对历史上人类的管理智慧和经验的了解应该说还远远不够。
漫长历史岁月中人类创造出的管理成就有待于我们去发掘和整理. 从早期的管理积累和近代管理理论的突飞猛进发展来看,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管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1)人类集体协作、社会化活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为近代管理发展奠定了认识基础.(2)商品交换、商业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交换的逻辑"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为企业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制度背景。
(3)近代自然科学开创的以试验、分析方法为特征的方法论,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4)工业革命及近代工厂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飞速发展,对管理技术进步提出了迫切而现实的需要.2—14、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特征是什么?一是企业文化热潮的兴起,二是正在发展中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影响.3—34、管理学要把握个体的那些基本特征?管理学要研究人的需;求结构、支配人的行为的力量、人的理性能力的限度等。
个体有生物性、动物性的一面,同时也有社会性的一面。
既有先天的需要、欲望、冲动,又有后天的理性、判断和社会性制约。
从基本的方面来说人是独立的个体,但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性制约.进一步明确,可以说管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学习,研究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心理力量,人的理性能力给出判断和假设,研究社会性的交往和学习过程。
《管理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概述一、单项选择1.B 2.D 3.A 4.B 5.C 6.C 7.D 8.B 9.C 10.C 11.B. 12.C 13.C 14.C 15.C 16.B 17.C 18.B 19.D 20.B二、多项选择题:1.ABE 2.ABD 3.BE 4.BD 5.ABDE 6.BCDE 7.BE 8.BD 9.ACDE 10.ABD 11.BCDE 12.AD 13.AC 14.ABCDE 15.ABCDE 16.ABCE 17.ABCDE 18.AC 19.BD 20.ABC 21.BC 22.BCE 23.ABE 三、判断改错题1.×。
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2.×。
组织分为三个层次,拥有的权力范围最大、担任的职务最高的管理人员是上层主管人员。
3. √4.×。
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5.×。
管理是由许多人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6.×。
管理学的历史性决定了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的总结、扬弃和发展。
7.×。
研究如何完善组织机构与各种管理体制的问题是管理学内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
8.√9.√四、名词解释(答案略)五、简答题1.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管理的基本特征是:(1)管理是一种文化或社会现象。
其存在的必要条件,一是多人集体活动;二是共同一致目标。
这就使组织成为管理的载体。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他的责任是管理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作和工人。
(3)管理具有特定任务,职能和层次。
即通过上、中、基层三个层次,运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基本职能,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使共同工作的人以尽量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目标。
管理学原理课后题答案第二版第一章: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演变1.什么是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组织的学科,旨在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绩效。
2.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有哪些?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组织、管理、效率、效益、权力、决策、计划、组织结构等。
3.管理学的演变历程有哪些阶段?管理学的演变历程可以分为科学管理学阶段、人际关系学阶段、决策理论阶段和现代管理学阶段。
4.科学管理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科学管理学的核心观点是以科学方法来研究和改进工作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
5.人际关系学强调什么?人际关系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注重人的行为、态度和满意度。
第二章:管理的基本功能1.管理的基本功能有哪些?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规划是管理的第一步,其目的是什么?规划的目的是确定组织的目标,并制定达到这些目标的策略和计划。
3.组织是什么?组织是指将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合理地分配和调配,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4.领导是管理的核心功能,其要素有哪些?领导的要素包括领导者、员工和情境。
领导者需要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员工需要对领导者有信任和遵循,情境则会影响领导的行为。
5.控制是什么?控制包括哪些步骤?控制是指通过监测和测量组织的绩效,对比预定的标准,然后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纠正偏差。
控制包括制定标准、测量绩效、比较与标准的偏差和采取纠正措施。
第三章:组织的基本特征和类型1.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组织的基本特征包括目标、活动、结构、技术和人员等。
2.组织的目标有什么特点?组织的目标应具备明确性、实际性、可衡量性和实现性。
3.组织的技术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组织的技术特征包括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等。
4.组织的结构有哪些形式?组织的结构包括线性结构、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和矩阵结构等。
5.组织的类型可以分为哪些类别?组织的类型可以分为功能性组织、事业部组织、矩阵组织、虚拟组织和网络组织等。
管理学原理课后题答案1. 什么是管理学原理?管理学原理是指对管理活动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和理论概括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它是管理学的基础,也是管理实践的指导原则。
管理学原理包括许多方面,如组织、领导、决策、控制等,它们对于企业的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 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原理?学习管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管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通过学习管理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和规范管理实践,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3. 管理学原理对企业管理有何意义?管理学原理对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把握管理活动的规律和方法,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4. 如何运用管理学原理进行管理实践?运用管理学原理进行管理实践需要结合具体的管理实际,根据管理学原理的指导,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技巧,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5. 管理学原理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案例有哪些?在管理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管理学原理,解决组织结构不合理、领导方式不当、决策失误、控制不力等问题,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例如,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改进领导方式,科学决策,强化控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6. 如何提高管理学原理的运用能力?提高管理学原理的运用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可以通过学习管理学理论知识,了解管理学原理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案例,结合实际工作,不断总结和提高管理实践的能力和水平。
7. 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和应用存在哪些问题?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和应用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术与业界的隔阂、管理学理论的碎片化等问题。
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促进管理学原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8. 如何加强管理学原理的教育和培训?加强管理学原理的教育和培训需要多方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管理学原理的教育和培训质量和水平。
可以开展管理学原理的专业课程、研讨会、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管理学原理的教育和培训效果。
第一章1、管理是一个过程,就是一个组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需要履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基本职能。
3、所谓计划,就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4、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被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可归为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三大类。
5、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都赫特伯特。
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
6.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的中心是人。
7、管理者要具备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职能三类技能。
8、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
9、控制的实质就是为了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
10、管理二重性指的是管理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11、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12、管理的对象应当是组织中所有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第二章1、纵观管理思想发展的全部历史,大致可以分为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的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思想四个阶段。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以及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构成了古典管理理论的框架。
3、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即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
4、一个员工在任何活动中只应接受一位上级的命令,这就是法约尔提出的统一指挥原则。
5、正式组织以效率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为主要标准。
6、决策理论认为,企业中决策可以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两类。
第三章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为客观性、概括性、稳定性、系统性。
2、管理和战略,战略告诉我们怎样“做正确的事”,管理在解决如何“正确地做事”。
3、管理方法一般可分为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
4、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实质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的经济关系。
《管理学原理》习题集参考答案第一章简答题1、随着市场环境急剧变化,创新成为企业生存的一项重要职能,管理者应如何处理创新和维持企业平稳运作的关系?答:树立创新的观念是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企业管理者应在保证企业运作平稳的前提下,从以下几方面为创新创造条件:(1)始终追踪、及时发现环境的变化。
(2)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将企业的长期平稳运作和创新均纳入战略。
(3)建立灵活的组织结构,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4)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
2、管理的有效性体现在什么地方?(“正确地做正确的事”表明对管理的何种要求?)答:(1)管理的效果要求实现组织目标(2)管理的效率要求对组织资源进行优化配置(3)管理追求的是效率与效果的统一,即效率与效果的双重优化(4)管理有效性其实质是正确地作正确的事3、为什么说管理是有目的无目标的活动?(或管理是否可以独立存在?)答:(1)管理是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隶属和服务于具有特定使命和目标的组织(2)管理不具有自己的目标,不能为管理而管理,只能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4、系统与权变管理思想的观点是什么?有何价值?答:(1)组织是一个由相互依存的众多要素构成的开放系统(2)强调环境或情景因素,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的不同而采取相应不同的管理方式(3)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对管理行动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上(4)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5、你如何理解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天时”、“地利”、“人和”?答:(1)“天时”主要是指国家的政策、外部机会等(2)“地利”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赋存(3)“人和”包括“人”:人力资源(数量、结构)与“和”:团队、精神6、概念技能在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制定战略决策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复杂性的能力。
(2)战略决策是确定与企业发展方向和远景有关的大政方针政策,一般指时间较长,范围较大的全局性问题。
第一章名词解释效率涉及组织是否“正确地做事”,反映活动的投入产出比。
效果涉及组织是否选择“正确的事”去做,反映活动目标的实现。
职能管理者是指在组织内中负责某种职能的管理人员,其大多具有某种专业或技术专长。
概念技能又称为决策技能,指分析、判断问题并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简答题1.管理的二重性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有何启发?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为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和吸收国外成熟的管理经验,以迅速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
管理的社会属性告诉我们,决不能全盘照搬国外做法,必须考虑我们自己的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2.如何理解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是对事物进行观察后做出的判断,这种判断具有规范化和合理化的特点。
管理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它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管理实践的发展。
其次,管理学的许多内容可以提炼为科学知识体系。
管理的艺术性,在于科学所无法反映的管理内容和行为。
管理的艺术性首先表现为管理需要人的直觉,经验和洞察力的运用,需要创造力,不能机械照搬。
其次,管理过程中有些问题在客观上是难以精确并量化的。
完美的管理应当走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的道路。
3.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的职能?各职能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其中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依据;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是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计划及其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
四项职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保证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4.如何理解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在已知的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
这是因为管理活动本身受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且管理是与人发生关系,人们的需要、动机等心理因素又不一样。
管理学原理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烟台理工学院烟台理工学院第一章测试1.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答案:计划2.主管人员由低到高的升迁过程,其工作性质也逐渐变得()答案:抽象、战略性很强3.近年来,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一因素的变化属于外部环境中的()答案:社会文化环境4.管理人员与一般工作人员的区别在于()答案:需要协调他人的努力以实现组织目标5.管理的核心是()答案:处理好人际关系6.根据明茨伯格的观点,管理者有时必须出现在社区的集会上,参加社会活动,或宴请重要客户等。
在这样做的时候,管理者在扮演着领导者角色。
答案:错7.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而言,只有人际技能是大家都需要的。
答案:错8.关于管理的应用范围,人们的认识不同,你认为下列哪个说法最好?答案:普遍适用于各类组织9.管理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是()答案:自然属性10.一个主管发现提高10%的工资会提高雇员的士气,但是这样做会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反过来又会损害消费者的接受能力,从而损伤企业获得成功的长远机遇。
上述这段描述主要体现了这个主管哪方面的技能?答案:概念技能第二章测试1.下面不属于管理道德类型的是()答案:社会契约观2.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于第()阶段。
答案:43.管理道德的前惯例层次决策的依据是()答案:本人利益4.社会责任古典观的代表人物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答案:米尔顿·费里德曼5.下面不属于道德发展的层次是()答案:后惯例层次6.人的道德发展需要经历()个阶段。
答案:6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个人特征对道德影响的因素是()答案:组织文化8.下列属于社会经济观的是()答案:企业拥有承担社会责任所需的资源,如企业拥有财力资源、技术专家和管理才能,可以为那些需要援助的公共工程和慈善事业提供支持9.下列属于古典的社会责任的观点是()答案:从事社会活动是政治家的责任,企业家不能“越俎代庖”10.20世纪()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兴起,它包括环保、劳工和人权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管理、管理者与管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C2.B3.D4.C5.D二、多项选择题1.ABDE2.BCDE3.BCE4.ACDE5.ABCDE三、判断题1.×2. ×3.√4.×5. ×四、简答题1.简述组织的含义和类型。
组织是具有既定目标和正式结构的社会实体。
“社会实体”指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既定目标”指组织要获得的预期效果;“正式结构”指组织任务是由组织成员分工协作完成的。
按照组织的社会功能划分,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和群众组织。
按组织的基本性质划分,可分为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
2.管理的含义是什么?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含义:(1)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2)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
(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4)管理的客体是组织中的各种资源。
(5)管理是一个过程。
(6)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
3.简述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个职能构建起来的。
管理是一个围绕实现组织目标而展开的复杂过程。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职能构成了管理过程。
这个过程以计划为起点,制定好计划后,就要对组织内各构成素和活动进行组织,继而实施领导,然后对计划执行情况和组织运行情况进行控制,最后实现计划目标,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管理过程。
之后再提出新的计划目标,开始新的循环。
管理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地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4.为什么环境研究对于管理十分重要?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要受到各种各样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个组织要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了解其所处的环境,并及时掌握环境的变化,分析、确定环境因素对组织的影响,针对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对策,采取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管理形式和方法。
第一章简答题1.管理的二重性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有何启发?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为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和吸收国外成熟的管理经验,以迅速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
管理的社会属性告诉我们,决不能全盘照搬国外做法,必须考虑我们自己的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2.如何理解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是对事物进行观察后做出的判断,这种判断具有规范化和合理化的特点。
管理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它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管理实践的发展。
其次,管理学的许多内容可以提炼为科学知识体系。
管理的艺术性,在于科学所无法反映的管理内容和行为。
管理的艺术性首先表现为管理需要人的直觉,经验和洞察力的运用,需要创造力,不能机械照搬。
其次,管理过程中有些问题在客观上是难以精确并量化的。
完美的管理应当走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的道路。
3.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的职能?各职能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其中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依据;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是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计划及其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
四项职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保证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4.如何理解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在已知的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
这是因为管理活动本身受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且管理是与人发生关系,人们的需要、动机等心理因素又不一样。
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
它本身无法找出更有效的定量方法使管理更加精确化,只能凭借定性方法或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管理方法、另一方面管理学在认识管理活动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概念、原则、原理、方法和制度都是从管理实践经验中抽象概括和总结的,由于认识上的缺陷,不可能百分百的准确,也不可能运用精确地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因此人们在应用它指导管理实践中还必须充分发挥个人的经验和技巧。
第一章导论1. 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管理学?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对组织资源予以协调,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学,又被称为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与管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已经构建起以管理性质、理论、职能、方法等为基本框架的理论体系,是一门具有规范意义的理论科学,并且对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因此又被称为理论管理学。
2. 如何理解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与具体的生产方式和特定的社会制度无关。
例如质量管理、库房管理、定额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等,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可以通用。
管理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为统治阶级服务,受一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在管理学中诸如组织目标、组织道德、领导作风、激励方式、管理理念、人际关系、群体价值观、组织文化等,与民族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地方风俗、组织传统、社会风尚等密切相关,因此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借鉴和交流较为复杂,不可直接照搬。
管理的二重性体现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正确认识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具有以下两方面的重要意义:(1)正确并积极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
继承和发展我国已有的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经验,采取批判性吸收的态度和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国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2)正确认识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在学习和运用管理理论、原理、技术和手段时,必须结合具体组织的实际特征,甚至组织内不同部门的特点,因地制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 如何理解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
人们通过实践,进行收集、归纳、监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而形成以反映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1.管理者的定义及分类管理者的定义: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的人。
管理者的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2.什么是效率和效果,其对管理的重要性是什么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可能多的产出,效果是指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与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正确的事)重要性:因为管理者处理的是稀缺的输入(人员、资金和设备等),所以他们必须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所以管理者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要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管理者要努力实行:低资源浪费(高效率)+高目标达成(高效果)。
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
3.管理职能论、角色论、技能论、系统论、权变论的观点管理职能论:管理职能分为四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
计划职能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以获取目标,以及制定计划和协调活动的过程。
组织职能包括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安排工作以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职能包括激励下属,影响工作中的个体或团队,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或者以任何方式处理雇员的行为问题;控制职能包括监督、比较和纠正改进组织的绩效。
管理角色论:管理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包括: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和决策制定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包括了人与人(下级和组织外的人)以及其他具有礼仪性和象征性的职责。
人际关系角色包括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包括接受、收集和传播信息。
包括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是作出抉择的活动。
包括企业家、混乱驾御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
管理技能论:管理者履行他的职责和活动需要特定的技能,其中三种基本技能或素质为:技术技能(基层管理者),熟悉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人际技能(中层管理者);概念技能(高层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
管理系统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所处的环境发生着持续的相互作用,组织是相互依赖的因素包括个体、群体、态度、动机、正式结构、相互作用、目标、直觉所组成的系统。
《管理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概述一、单项选择1.B2.D3.A4.B5.C6.C7.D 8.B9.C10.C11.B.12.C13.C14.C 15.C16.B17.C18.B19.D20.B二、多项选择题:1.ABE2.ABD3.BE4.BD5.ABDE6.BCDE 7.BE8.BD9.ACDE10.ABD11.BCDE 12.AD13.AC14.ABCDE15.ABCDE16.ABCE 17.ABCDE18.AC19.BD20.ABC21.BC 22.BCE23.ABE三、判断改错题1.×。
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2.×。
组织分为三个层次,拥有的权力范围最大、担任的职务最高的管理人员是上层主管人员。
3.√4.×。
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5.×。
管理是由许多人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6.×。
管理学的历史性决定了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的总结、扬弃和发展。
7.×。
研究如何完善组织机构与各种管理体制的问题是管理学内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
8.√9.√四、名词解释(答案略)五、简答题1.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管理的基本特征是:(1)管理是一种文化或社会现象。
其存在的必要条件,一是多人集体活动;二是共同一致目标。
这就使组织成为管理的载体。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他的责任是管理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作和工人。
(3)管理具有特定任务,职能和层次。
即通过上、中、基层三个层次,运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基本职能,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使共同工作的人以尽量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目标。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第5章决策
1.什么是决策?
决策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从若干备选的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的分析、判断的过程。
2.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的决策有何差异?
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性的问题。
对例行问题,要建立某些制度、规则或政策,当问题重复发生时,只需根据例行程序处理即可。
例外问题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问题。
例外问题数量不多,却是真正要求主管人员倾注全部精力进行正确决策的问题。
处理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无论从决策的性质还是方法来看,都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决策。
前者一般有先例可循,有政策和规则可依;后者往往缺乏信息资料,无先例可循,无固定模式,往往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
3.决策的步骤是什么?
为了有效地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在决策时必须遵循以下一些步骤。
第一,辨识和确定问题。
第二,确定决策的目标。
第三,拟定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
第四,对方案进行评估。
第五,选择方案。
第六,实施方案并追踪、评价其效果。
4.所谓决策中的理性有哪些要求?
所谓决策中的理性,要求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决策者对于决策所面临的状况和决策问题具有完全的信息。
第二,决策者有能力找出实现目标的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
第三,决策者能够有效地排除各种不确定因素从而实现确定条件下的决策。
第四,决策者总是能够按照理性和逻辑对决策方案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估。
第五,决策者具有始终不渝的通过选择最佳方案来获取最佳结果的愿望或决心。
如果所有的决策都能满足上述条件,尽可能按照逻辑和理性的方法进行,则人们决策的成功率肯定会高得多。
但现实中影响决策的因素是如此之多,真正遵循理性原则的决策者的人数很难令人乐观。
5.什么叫有界理性?
有界理性是指决策者通常要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这些限制因素包括决策者地价值观、思维惯习、技能、习惯、不完全的信息和知识、组织中的各种因素等,因而其所能做到的理性是有限或者有界的。
即使人们在主观上希望自己是一个理性的决策者,但客观上其理性也是有限度的。
6.比较西蒙的决策模式与传统的决策模式。
传统的决策模式认为,管理者在决策时,都是依据理性和逻辑,且总是从组织的最佳利益出发的。
西蒙的决策模式认为,决策者只具有不完全或不满足的信息,并受到有界理性的限制,在决策时倾向于满足或满意。
管理者做出的决策并不一定会像传统模式所假设的那样确实能够与组织利益相一致。
与传统的决策模式相对照,西蒙所提出的模式对决策活动作了完全不同的描述,但两者都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决策活动的理解。
传统模式是一个指导性的模式,告诉我们决策时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地符合理性和逻辑。
而西蒙的决策模式则是一个实证的或说明性的模式,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在决策中的偏向和局限性。
7.组织中的决策有哪些主要的影响因素?
组织中的决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1)决策中的政治因素。
(2)直觉和执着。
直觉在默写情况下可以帮助管理者不必经过完整的理性决策步骤而迅速做出决策。
执着感是人们不能面对
现实,感情压倒了理智。
(3)对待风险的倾向。
(4)伦理观。
此外,组织所处的环境、组织的文化、过去所做的决策以及时间对于决策问题的重要程度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管理者地决策。
8.比较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是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的频率或时间间隔重复进行的决策。
程序化决策处理的主要是常规性、重复性的问题。
处理这些问题的特点,就是要预先建立相应的制度、规则和程序等,当问题再次发生时,只需根据已有的规定加以处理即可。
非程序化决策是指那些非例行的、很少重复出现的决策。
这类决策主要是处理那些非常规性的问题。
决策时往往缺乏信息资料,无先例可循,无固定模式,常常需要管理人员倾注全部精力,进行创造性思维。
一般来说,由组织的最高层所做的决策大多是非程序化的。
现实中的决策大都是居于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之间。
越是组织的上层主管人员,所做的决策越倾向于非程序化决策的、战略的、科学的、非确定型的决策;越是组织的下层主管人员,所做出的决策越倾向于程序化、战术的、经验的和确定型的决策。
9.群体决策有哪些主要形式?
最常用的群体决策的形式有三种,互动小组、德尔菲小组与名义小组。
10.什么是互动小组?
互动小组是最普遍的群体决策形式。
它可能是一个既存的群体,也可能是一个特意成立的小组。
小组成员就某一问题交谈、讨论、争论,达成一致,进一步讨论,最后完成决策。
互动小组的好处是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作用有利于产生新主意、新点子,也有利于小组成员的沟通和理解,但是政治行为容易产生过大的作用。
11.什么是德尔菲小组?
德尔菲小组是就某一问题向一组互相独立的专家征求已将,任何对他们的已将进行综合和平均。
由于时间、费用方面的限制,这种方法一般不用于日常事务的决策,但是对重大问题的预测和决策有显著效果。
德尔菲法的第一步是要取得一组来自各方的专家的协作。
然后要求美国专家无记名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组织者负责收集专家的回答并加以综合和平均,然后将结果反馈给专家再进行第二轮预测。
在这轮预测中特别要求持极端看法的专家详细说明自己的理由,并将理由分发给各位专家。
经过若干次反复,大多数专家的意见趋于集中,最后趋于一致的意见便成为这些专家的群体决策。
12.什么是名义小组?
名义小组的成员要求集中在一起工作,但是成员之间不能互相讨论。
主要用于提出新颖并富于创造性的方案和主意。
应用这种方法的主要步骤是:首先由组织者挑选适当的成员组成小组,在告之以大致的问题轮廓,然后请小组成员写出尽可能多的各种方案。
完成上述步骤后,由小组成员轮流发表他们的想法。
当所有的方案都列出之后,进行开放的讨论。
最后又全体成员对各种方案进行打分表决,得分最高的方案辨识小组决策的结果。
13.群体决策有哪些优缺点?
群体决策的优点有:
(1)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2)有助于避免重大的错误。
(3)群体成员更容易接受所作出的决策并促进其在组织中的沟通。
缺点在于:
(1)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费用。
(2)往往会产生妥协,群体决策的结果可能知识某个人的主张。
(3)产生群体思维的现象。
所谓群体思维(group thinking)是指群体成员中取得一致的愿望超过了取得最好结果的愿望。
这种情况下只能避免了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大家彼此相安,但只能得到一个既不符合群体利益也不符合组织利益的结果。
从根本上说,群体决策的效果取决于管理者的领导水平。
管理者应该创造一种鼓励美国成员参与和贡献的环境。
14.什么是决策树法?
决策树是一个探索式决策过程的模型。
在进行风险决策时,决策者在几个可行方案中进行选择,考虑方案的平均收益,还加入主观的倾向和偏好,在全面衡量各方案的利弊并参照目标要求的基础上作出最后选择。
把这一过程加以抽象就得到了决策树。
15.风险决策有哪些特点?
风险决策亦即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
风险决策的特点是:
(1)决策目标一般是经济性的,可以用货币来衡量。
(2)存在多个可行方案,每个方案的收益或损失可以根据项目的生产能力和市场预测资料比较准确地进行估计。
(3)未来环境可能出现多种自然状态。
(4)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可以根据历史资料或经验进行判断。
(5)决策标准是使期望净收益达到最大或期望净损失减至最小。
(6)
(7)【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
(8)
(9)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