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73.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汕头市新溪第一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一、单元总揽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的母亲》——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我的第一本书》——是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第一本书”折射出的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再塑生命》——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那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2、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
3、学习细腻描写人物言行的方法并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1、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传记和回忆录的写作方法,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细心揣摩其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体会人生奋斗的意义,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思考、感悟社会人生。
2、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揣摩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四、教学设想1、本单元的文章具有浓厚丰富的人文内涵,涉及深广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培养他们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时引导学生质疑,在探讨交流中加深文意理解,领会文章艺术表达的特色。
3、叙事性作品比较适合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感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社戏教学目的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2.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4.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介绍写作背景: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一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3、检查字音归省:xing行辈:han g b e i惮:d a n絮叨:x u d a o怠慢:da i擂掇:c u a n d u o凫水:f潺潺:chan歌吹:c h u I蕴藻:y u n z a o家眷:Juan皎洁:jiao漂渺:p i a o m i a o纠葛:J i u g e三、听录音,理清文章结构1、听录音,2、.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八年级295/306班英语科备课教师郝荣荣备课时间2019.2.18【单元内容】Unit 1 What’s the matter?【课标要求】1.能听懂日常生活中医生或师长关于健康问题的询问,生病或事故的缘由;能听懂他人就健康方面给出的建议和救助措施。
2.能说出日常生活中有关健康的问题,如疾病的名称、感受以及问题形成的理由;对于生病或出事故的人能给予健康方面的救助建议。
3.能阅读理解本单元提供的阅读材料并能从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示。
4.运用本单元所学内容以便条等形式写出日常医患者之间的对话和对应的建议。
【学习内容分析】(分析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知识的应用价值;分析知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及能力、思维培养上的作用)本单元的话题是健康问题,健康是一切活动的保障,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健康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
主要让学生掌握表示身体部位的单词以及部分疾病的表示方法,学会谈论自己及他人的健康状况,能针对健康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Section A主要谈论Lisa的健康问题和 Mandy帮助她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对她提出的合理建议。
Grammar Focus主要总结怎样询问别人健康问题的句型,怎么描述自己及他人的健康问题并给出合理的建议,以及情态动词 should的用法。
Section B主要谈论 Aron Ralston在爬山时遇到的问题,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他面对问题的心态。
让学生学习面对问题时的挑战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力能力。
Self Check重点训练本单元的表示身体部位的单词,疾病的表示方法和针对性地给出合理化建议。
【学情分析】(分析知识生成点及新旧知识的关联,预设学生学习困难)八年级学生具有过渡性和动荡性地心理特点,处于两极分化的突出时期,学生差异较大,因此在设计上要注重分层,面向全体,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在知识上,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很多表示人体部位名称的词汇,所以这一部分学起来稍微容易一些。
人教八年级《藤野先生》教学设计参考《藤野先生》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中学语文课标》要求,阅读文学类作品时,要体验情感,领悟主题,得到启示,能够正确评价作品,并且会品味语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叙述类文学作品,选用鲁迅的《藤野先生》我认为比较恰当,但是难度较大。
鲁迅在文中回顾了留学日本的经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美了藤野先生的的高贵品格,又把爱国情感融汇其中,很巧妙。
二、学情及学法分析初二的学生学习本文,有一定的难度,一是阅历较浅,二是心理不够成熟。
鲁迅在写作时,一向把自己的思想藏得很深,他说的与他想的往往不同。
鉴于以上原因,课上要多用阅读品味思考的方法,在老师的讲授引导下,看清文中的鲁迅。
安排两课时,一课时归纳事件,及人物性格,完成重点。
二课时归纳主题,解决句义,突破难点。
实际操作时,目标重点难点是交融的。
三、目标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依据以上的分析,制定目标如下:1、阅读中识字解词,归纳事件,整理思路。
2、品味中辨析重点词句的运用,体会深远含义。
3、喜欢本文,进而喜欢鲁迅,喜欢推敲咀嚼文学作品。
4、教学重点是写人的具体化,难点是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对主题的理解。
四、过程1、导入:板书文章标题后,提问:“藤野先生是谁?”直接切入文章的主人公。
预习过的学生,就可以答出“鲁迅的老师”。
再提问:“什么时候的老师?”也可以答出“留学日本时的老师“。
三提问:“鲁迅认为这个老师怎么样?”这一问题是击中难点,初二学生不容易说清楚。
于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2、一读文本:找出文中写了关于藤野的几件事。
此环节要尽量多给学生自学的时间,教师学生都要保持安静。
学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完全可以归纳出来。
教师不要代劳,不要养成学生课堂懒惰的习惯。
师生共同明确:(一)相识。
(二)改讲义。
(三)问裹脚。
(四)漏题门。
(此处会有学生质疑,“藤野”对此事并无表示。
这时要引导学生细读这段文章,“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理解诗歌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3. 学会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4. 能够创作符合要求的简单诗歌作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 理解诗歌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 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够准确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 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能够符合要求地进行诗歌创作。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诗歌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3. 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4. 创作符合要求的简单诗歌作品。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 通过给学生朗诵一首名家诗歌,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分析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2. 简要介绍诗歌的分类和不同的鉴赏方法。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配发给学生若干个案例诗歌,并让他们进行阅读和鉴赏。
2. 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步骤四:讲解创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2. 给学生提供一些创作素材,并讲解如何进行创作。
步骤五:课堂练(25分钟)1. 要求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符合要求的简单诗歌作品。
2. 分组讨论,分享并展示各自的创作成果。
步骤六:总结与提问(10分钟)1. 整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诗歌创作的感受。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或者小测验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效果进行评价。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反思,进一步完善单元教学设计。
以上是对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的初步规划,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社戏知识与技能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重点1.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2.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难点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课文录音磁带、多媒体课件。
2课时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
童年是自由的天堂,人们成年后回忆起往事,总是对它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怀念童年时代的小说——《社戏》,体会一下这位伟大的斗士对童年时代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本文是鲁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的生活。
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
1.听课文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本文一共写了八件事,分别是: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⑤去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⑦偷豆;⑧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⑦;略写的是:①②⑧。
4.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演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内容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5.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文中围绕中心事件又写了哪些事情?请写出每件事的主题词。
赵庄看戏。
又写了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
课题:1.《社戏》主备课人迟丹校对人李颜池课型新授上课时间2课时【个性修改】【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缕清小说情节,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主人公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主人公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法学法】提问启发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优秀学生作文分享二、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童年的鲁迅在这篇课文里都有哪些童年乐趣?今天我们走进《社戏》这篇小说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迅哥儿又有哪些童年趣事?三、正课1.学生介绍作者并给下列字注音钳撮偏僻行辈照例欺侮宽慰怠慢礼数撺掇凫水吩咐潺潺踊跃家眷皎洁好歹2.写作背景《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
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
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
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
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本篇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生活。
资料链接:关于社戏——社,金文(示,祭神)(木,代表在上生长的万物)(一,代表大地----在汉字中,“一”既可代表天,也可以代表地),表示植树代表地神,以便祭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文章《童年》的背景及作者康梁;2. 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3.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4. 培养学生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思考。
教学重点1. 了解文章《童年》的背景及作者康梁;2. 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3.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2. 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童年回忆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课文《童年》的课本及录音;2. 词汇卡片和教学PPT。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师生问候,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
呈现与导入新课(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课文《童年》的背景及作者康梁。
2.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标题和插图,预测课文内容。
预课文(15分钟)1. 教师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提醒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
2. 逐段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练与巩固(20分钟)1. 学生小组间交流,合作完成课后题。
2.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解答问题。
拓展与展示(15分钟)1.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童年回忆或写一篇小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童年的美好片段。
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回顾课文的内容,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 学生思考自己对童年的理解和感受。
课堂作业1. 完成课后题;2. 写一篇关于童年的短文。
教学反思此次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童年》,了解了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康梁,并掌握了一些重点词汇和短语。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展示,学生也得到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机会。
在下一堂课中,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对童年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藤野先生[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学习重点)2、联系上下文,体会反话正说的妙处;3、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
[运用]: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描写一个有特色的人物,谁能让大家一口道出你写的是谁,谁的描写才能算是成功的。
[教法与学法]: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重新温习作者简介,搜集其有关作品;学习本文过程中,把朗读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文意;抓住重点段落,挖掘文章的思想意义,讲清所谓日本的“爱国青年”、中国人是“低能儿”、“正人君子”等词语的含义,以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授课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协作学习。
[教具]:投影仪[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掌握识记内容2、熟读课文,理顺文章结构。
二、教学过程:(一)导课:(2分钟)同学们,身在国土,也许你感觉不到对祖国的那份深挚的感情;一旦远离了国门,你的心境将会发生异样的变化!暑假里,火热的奥运带给你多少丰富的爱国情感呢?此时,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力量!然而,你们知道,在上个世纪初期,尚是腐朽的清政府统治时期,一个留学生的心酸吗?我们不妨随着鲁迅先生的穿透世纪之笔,去看一看,听一听!(板书:《藤野先生》)1、简介鲁迅与《朝花夕拾》:即夕拾朝花,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
共十篇。
总题《旧事重提》后改题为《朝花夕拾》。
2、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记叙了1904年夏末到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断。
(二)检查预习:(13分钟)1、生字正音:绯(fēi)剖(pōu)扒(pá)逊(xùn)喝(hè)采匿(nì)瞥(piē)寒颤(chàn)熳(màn)髻(jì)荟(hu ì)诘(jié)杳(yǎo)深恶(wù)痛疾2、词语释义:课下:烂熳、油光可鉴、宛如、抑扬顿挫、不逊、匿名、介意、犹言、诘问、凄然、适值、杳、深恶痛疾补充:绯红:鲜红。
《第一单元》单元整体设计
一、走近民风民俗,感知作者情感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本单元课文,整体感知每篇课文的内容与主题,并通过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从以下方面了解课文中的民风民俗,思考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先在书上圈画批注,然后提炼概括)。
(1)民风民俗产生的地域当时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文化特点。
(2)文章所描述的民俗的具体内容或表现。
(3)民俗的文化内涵,即在民风民俗中表现出的民众的情感、思想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
2.引用或概括课文中的相关语句,适当查阅、补充相关资料,完成下表,并在课上与同学交流。
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味语言,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赏析工具:
三、参与活动,走近传统民俗
为了走近传统民俗,弘扬民族文化,八年级将举行“民俗文化周”系列活动,年级想在“民俗文化周”播放一部由同学们自己改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现征集
剧本。
请你从本单元的文本资源中选择一篇文章,并从这篇文章中截取一个最能体现当地民俗风情的片段,把这个片段改编成微电影剧本的一部分,包括场景描写、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等,年级将择优录用。
改编文本推荐:
鲁迅《社戏》、琦君《春酒》、沈从文《云南的歌会》《端午日》、汪曾祺《故乡的元宵》、丰子恺《清明》等。
微剧本。
1 藤野先生鲁迅学习目标:1.处理本课生字、生词。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重点难点:理解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课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舞的一个。
”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怀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出示文题、作者)谁来介绍作者鲁迅?二、展示目标:1.处理本课生字、生词。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三、首轮自学1.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画出疑难字词,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10分钟后比一比谁完成的最好。
2.交流研讨:先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再全班交流。
3.质疑答疑:你有哪些不懂的字词?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4.专项训练: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绯.红驿.站解剖.落.第畸.形不逊.匿.名诘.责凄.然教诲.瞥.见②解释下列词语:深恶痛疾杳无消息油光可鉴毫不介意抑扬顿挫四、第二轮自学1.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标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
并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段意。
8分钟后,看谁划分最准确。
2.交流研讨: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及去仙台学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离开仙台,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3.质疑答疑: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五、综合训练: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在练习本上。
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七、板书设计:藤野先生鲁迅见藤野前,在东京与藤野相处,在仙台相别后,深切怀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3《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2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导入:从自己的书籍导入,联系到课文的主体内容。
点到核心词语:第一(一)把握课文的主要结构。
把握课文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请一学生快速的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人物:我、乔元贞、“弄不成”、我的父亲环境:20~30年代、动荡;贫困落后的乡村情节:分书——深厚的同学情谊补书——对孩子的理解送书——真挚的同学情谊主题:本文以我的第一本书为线索,通过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的情感、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点出了作者对于贫困落后的家乡的独特感受。
1、这篇文章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人物:(父亲)父亲: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感情,对孩子乐于负责,同时也乐与助人。
(可以和《羚羊木雕》一文中的父母相对照。
)父亲为什么要修书:(1)对孩子之间情谊的支持。
(2)与乔元贞父亲乔海的友情。
2、我:同学间真挚的情谊。
3、乔元贞是一个很聪明出息的孩子,为什么中途要辍学。
(1)贫困。
4、有人说文章的结尾交代乔元贞的处境是一个败笔,你是怎样看的?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
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5、从我和乔元贞的不同人生经历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人生启迪?答:略。
6、“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的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解答“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
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了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7、这篇课文我们读起来喊沉重,在这沉重的氛围中,有没有哪些情节让我们可以的心可以活泼一点的?8、在品评文章的时候,一些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是文章的关键,请你找一找,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些语句。
⼈教版⼋年级下册(部编版)语⽂第⼀单元写作《学习仿写》教案设计单元写作学习仿写教材分析所谓仿写,就是以所阅读的⽂章为例,仿照⼀句、⼀段、⼀篇的写作⽅法来练习写作。
茅盾先⽣说过:“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
”⾼尔基也说过,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就很难有什么创造。
可见仿写对于提⾼写作⽔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单元安排仿写训练,就是让学⽣学会从优秀范⽂的选材、⽴意、语⾔、结构等⽅⾯加以借鉴,提⾼写作⽔平。
学情分析当前,有不少学⽣买了⼤量的课外优秀作⽂选来阅读,然后在考试的时候进⾏切割拼凑。
即使是模仿,也仅仅是语⾔形式的套⽤,有的甚⾄还是硬套。
⽐如学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学了⽐喻、拟⼈的写法,就不考虑内容和对象的特点,不分青红皂⽩地⽣搬硬套。
切割拼凑、搬⽤、抄袭与模仿有本质的不同,模仿的实质是理解和运⽤,写作中的模仿是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的。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就在于让学⽣掌握仿写的技巧与步骤。
教学分析教学⽬标1.初步领会形同神似的仿写要求。
2.研读优美的范⽂,探究和掌握仿写的技巧。
3.培养学⽣的想象能⼒和语⾔表达能⼒。
教学重难点掌握仿写的技巧⼿法,提⾼写作能⼒。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导⼊“古⼈作⽂写诗,多是模仿前⼈⽽作之,盖学之既久,⾃然纯熟”,这是朱熹对前⼈写作经验进⾏的总结。
的确如此,王勃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写出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共长天⼀⾊”;韩愈模仿孟⼦,成为“唐宋⼋⼤家”;欧阳修⼜模仿韩愈,成为⼀代宗师……可见仿写是多么的重要。
对于我们初中⽣来说,仿写仍然是提⾼写作的⼀个有效途径。
⼆、写作指导仿照课⽂结构,学会谋篇布局师导⼊:作⽂结构是否合理,写作顺序是否恰当,是决定⼀篇作⽂好坏的关键因素。
模仿典型范⽂的篇章结构,可以快速地掌握谋篇布局的技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应从哪些⽅⾯去模仿范⽂呢?活动⼀:学⽣阅读写作指导相关段落,并思考问题1.《叶圣陶先⽣⼆三事》⼀⽂结构上有哪些特点?学⽣交流、回答,教师明确:《叶圣陶先⽣⼆三事》⼀⽂结构上的特点:(1)整体上采⽤先总后分的结构;(2)围绕⼈物特点,从多个⽅⾯组织材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汕头市新溪第一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
一、单元总揽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的母亲》——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我的第一本书》——是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第一本书”折射出的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再塑生命》——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那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2、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
3、学习细腻描写人物言行的方法并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传记和回忆录的写作方法,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细心揣摩其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体会人生奋斗的意义,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思考、感悟社会人生。
2、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揣摩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四、教学设想
1、本单元的文章具有浓厚丰富的人文内涵,涉及深广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培养他们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时引导学生质疑,在探讨交流中加深文意理解,领会文章艺术表达的特色。
3、叙事性作品比较适合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感情。
4、品味名家的人生历程,诱发学生的人生体验,感悟社会人生哲理。
第一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
2.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揣摩语言,领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
4.学习藤野先生高尚的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第2课《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中应抓住一个“情”字,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紧扣精彩细腻的语言,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进而理解生活中的母爱。
让学生学会感悟亲恩,学会做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词
2、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4、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引入主题
二、了解作者
由学生介绍胡适及其母亲的资料,教师再视情况进行补充。
三、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