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_探究复习专题1_碱石灰变质

  • 格式:ppt
  • 大小:738.50 KB
  • 文档页数:1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除去氢氧化钠样品中的杂质碳酸钠用适 量的氢氧化钙(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为 什么?
实战1:(2008·肇庆)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 CaO和固体NaOH的混合物,极易与空气中水蒸汽和 CO2反应而变质。某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碱石灰”作了
如下探究:
• (1)【猜想】
• 猜想Ⅰ:没有变质,“碱石灰”只含有 CaO、固体NaOH;
可能性:①只有氢氧化钠②氢氧化 钠和碳酸钠③只有碳酸钠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
(自己设计并写出来分享交流,争取将
自己的方案现场演示)
分析:
①如果只有氢氧化钠—在这里就是没有碳酸钠, 只需加氯化钙溶液观察--没有沉淀即可。还需 要用酚酞来检验氢氧化钠吗?
• 方案一 :加水溶解样品,取少量溶液于试
管中,滴加少量氯化钙溶液,观察:
• 猜想Ⅱ:已完全变质,“碱石灰”全部变 成了CaCO3和Na2CO3。
• 则CaO与水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2)【实验】如下图所示:
(3)【判断】
• a.若Ca(OH)2、CaCO3和Na2CO3投入到水中不会放热,
则由操作②现象判断:猜想Ⅱ
(填:成立、不成立)
• b.操作④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小结与思考】
⑴从上述实验现象推断:猜想
成立。
⑵“碱石灰”样品里是否一定含有碳酸钙?
请说明理由。

拓展思考:如果第一步描述为“加入
一定量的水”,滤渣全部溶于盐酸并有 气泡产生,则可以肯定滤渣只有碳酸钙 么?怎样确认滤渣成分?
未完待续(谢谢)
• Ca(OH)2+CO2=CaCO3↓+H2O
联想探究:我校实验室生石灰存放很久,变
质了吗?变成什么了?设计实验检验?
●猜想:样品组成成分的可能情况? 自己写出来
●设计实验方案:
分析:怎样检验有氧化钙? (加水放热) 怎样检验有碳酸钙? (加酸有气)
怎样检验有氢氧化钙? (加酚酞变红)
●实验--观察--逐一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由操作⑤⑥的现象判断:滤液中含有
(写化学式);
由此判断猜想Ⅰ
(填:成立、不成立)。
• c.综合a和b的结论,判断该样品变质情况


• (4)【拓展】由上述实验说明,实验室中“碱石灰”应
保存;操作③中玻棒的作用是

2010重庆(7分)干燥剂“碱石灰”是氧化钙 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容易变质。某 研究小组对一只干燥管里的“碱石灰”样品的 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Ⅰ:没有变质,只含有氧化钙和氢氧化钠 。 猜想Ⅱ:部分变质,含有…… 猜想Ⅲ:完全变质,只含有碳酸钙、碳酸钠。
【实验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试管外壁发烫,得到 推测样品中含
浑浊的液体。

滤渣溶解,产生大量 写出产生大量气泡的
气泡。
化学方程式:
产生白色沉淀。
写出产生白色沉淀的 化学方程式:
关于生石灰,熟石灰,烧碱变质的 探究专题
郑文颖
探究一:生石灰变质情况?
• 问题1: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但是撕 开包装袋后的生石灰常常粘接成块,为什 么?(教材作业)
• 分析:氧化钙吸水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 钙进一步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和水, 所以粘接成块。CaO + H2O= Ca(OH)2
①为什么要过量? ②怎么知道过量?
③在这里如果验证只有碳酸钠,还有其 它方法吗?
反思: “过量”,“少量”,“适量”,
“足量”
的描述差异
• 1、检验氢氧化钠样品中有没有碳酸钠,可 以用少量的氯化钙溶液,或用足量的盐酸 (估计足以中和完氢氧化钠).为什么?
• 2、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有没有氢氧化钠,用 过量的氯化钙,沉淀后取上层清液加酚酞 溶液.为什么?
反思:加酸全部溶解且有气泡,可以肯定
只有碳酸钙吗?为什么?
探究二:探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 样品的成分?
• 问题2:敞口放置几天后的烧碱表面形成一层 白色粉末,而且结块,其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质了吗?变成了什么?变质的程度?变质后 还可以用吗?怎么除去杂质?
• 猜想:样品成分的wk.baidu.com能性有哪几种?写出来--
现象----------------------结论----------------------
• 问题:如果改用盐酸,应该注意怎么描述?
②氢氧化钠和碳酸钠--③只有碳酸钠--
方案二 :取样品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过 量氯化钙溶液,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酚 酞溶液:
现象①---------------------②-------------------结 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