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潮汕方言词语与古代汉语的历史渊源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潮汕方言词语与古代汉语的历史渊源关系

陈英如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级(4)班 200424061401

摘要潮汕方言属于闽南语的支系,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语词,是考释古词古义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结合古代文献中的例子和现今潮汕方言词汇的特点,说明了潮汕方言词语与古代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无愧于“古代汉语活化石”的美誉。

关键词潮汕方言词;古代汉语;渊源关系

潮汕方言是对广东省东部闽南区流行的闽南方言的通称,也叫粤东闽语、潮汕话,是一支独特而古老的汉语方言,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潮汕方言的来源是古代中原汉语,但由于千百年来的移民活动,使它离开原生的主体而大有变化。潮汕人的祖先是从福建莆田辗转入潮的中原汉人,时间上始于西晋的八王之乱。潮汕由于远处东南海隅,限山阻海,与外界交流殊少,因此原有的语言风貌大体保存下来。也由于北方方言演变速度比较快,历代多次动乱大都发生在北方,与外族语言接触融合的机会比较多,所以保留的古音古义较少,而闽南以往比较闭塞,古音古义保留较多。用潮汕方言朗读古诗词,其平仄和押韵清晰而富有韵律。由于这些原因,潮汕方言受到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

李新魁先生说:“广东各方言都较多地保存了古代汉语的特点。因为广东各方言都是较早时代从古汉语分化出来的,分化以后,由于地域的隔绝,人群流动和交往的相对减少,各种方言又都有一定的保守性,因此,它们的变动都不很大。从古汉语接受下来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许多都保留不变。古代汉语的许多要素都保留于这些方言之中,相对于汉语的其他方言来说,它们保留古代汉语的特点更多。”[1]这句话揭示了潮汕方言的特点。作为广东三大方言之一的潮汕方言古朴典雅,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被誉为研究古代汉语的“活化石”。耄耋之年的老人说起潮汕话来,更是让其中的古音古韵显露无馀。在潮汕话语里,俗语与雅言交融,许多古代汉语的事实就包含其中,这些事实完全可以作为沟通古今汉语的可靠证据。

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认为现代汉语的许多方言是从代表长安音的《切韵》音系演化而成,只有闽方言是《切韵》以前的“古方言”。高本汉说,“汕头话是现今中国方音中最古远、最特殊的。”(见《中国语言学研究》,贺昌群中译本)不仅在语音方面,词汇上潮汕方言也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意义。本文主要从词语方面入手,探讨潮汕方言与古代汉语之间互相印证的关系。

潮汕方言中存在着丰富的古语词。所谓古语词,是“在古代文献中有用例而在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已经不用或者只在个别书面语中保留的词语。”[2]潮汕方言中常用的一些古词是现代汉语少用或不用的。如潮语中说“索”不说“绳”,说“齿”不说“牙”,说“铰”不说“剪”,说“箸”不说“筷子”,说“食酒”不说“饮酒”等等。“古汉语中有些词或词语中某些义项,如今在普通话口语甚至书面语已经消亡了,可在闽方言中仍然可找到它的遗迹。”[3]很多词语在共同语中不常使用或晦涩难懂,但在潮汕方言里仍活跃于人们口头,妇孺皆知。由于潮汕方言是古代语言文化的载体,这种口耳相传、代代相继的方言,有着书本记载所不能具备的天然优势。书籍所载有限,而方言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从活的语言入手,也是扬雄以后解读语言普遍使用的方式。

本文注音用宽式国际音标,声调采用阿拉伯数字代替调类的方法记录,如下:

1 2 3 4 5 6 7 8

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

在词汇系统中,潮汕方言所保留的古代汉语比比皆是。下面分为“名物词”、“动词”、“形容词”、“虚词”等四类,分别举例加以解释。

一、名物词

名物词即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潮汕方言保留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历史层次的古汉语语词,其中对一些具有风土人情特色的名物词的保留,更是显得潮汕方言的古朴典雅,如“莲”(莲藕)、“菠薐”(菠菜)、“脘”(禽兽的胃,如鹅脘)等。这里结合地方方言、俗语说明潮汕方言对古代汉语名物词的保留状况。

1、鬃[zɑnɡ1] 发髻,古代也可称为“鬃”,潮汕方言保留了此叫法。如

“打鬃”,意为盘发髻。现代汉语的“鬃”指马、猪等兽类颈上的长

毛,但在古代,“鬃”是可以及人的,这点跟潮汕方言相通。南朝·

梁·顾野王《玉篇·髟部》:“鬃,高髻也。”在潮汕一些俗语中则“鬃”、“髻”并用。如“爱鬃孬爱髻,爱人孬爱货”,意思是说择偶时应以人品为标准,不应以财产为条件。“打鬃”的习俗在以前的潮汕地区就很普遍,“鬃”打得整齐与否甚至成为衡量妇女治家修身水平的标准之一。潮汕谚语“歪鬃姿娘,无样好相”,意思是说连自己的“鬃”都打歪了的女人,不会是什么好女人。“鬃”打歪了,竟成了骂人话。

2、饮[ɑm2] 米汤,比喻稀(与“稠”相对),如“饮糜”(稀粥)。《论

语·雍也》:“一簟食,一瓢饮”。潮汕俗语“困狗想食浓饮糜”,饿极了的狗想吃浓浓的米汤,意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潮汕俗语“行三家乞无碗饮”,走三户人家都讨不到一碗米汤,形容倒霉之至。3、雁、鹅[nɡɑng6ɡho5] 上古时雁、鹅指同一种禽类。《尔雅·释鸟》:

“舒雁,鹅。”扬雄《方言》:“雁,自关而东谓之鴚鹅,南楚之外谓之鹅。”汉代之前,“雁”是通名,“鹅”是方言词。潮汕童谣有“天顶飞雁鹅,地上掠蛤婆(蛤蟆)。”潮汕方言保留雁鹅不分的古义,把大雁叫雁鹅,是古语之余绪。

4、生居[sên1ɡi1] 为活人先准备好的坟墓。《汉书·蔡邕传》:“百岁

之久,归乎其居。”居就是坟墓的意思。前些年在潮汕地区仍有“起生居”(建生居)的风俗,近年来此俗为火葬取代。

5、东司[dɑnɡ1 si1] 潮汕地区的农村中称露天的茅厕为“东司”。宋·无

名氏戏文《张协状元》第十出:“做殿门由闲,只怕人掇去做东司门。”

“东司”是因厕所位于住房的东方而得名,即“东方的厕所”。虽然,现在农村中的茅厕已逐渐改造为现代化的卫生间,但仍流传着许多有关“东司”的俗语。如“东司头耗小影——臭相”,厕所里照的相,臭的。意谓人不讲理,喜欢占小便宜。“放屎扶东司墙”,拉屎都要用手扶住厕所的墙壁,意谓做事小心翼翼,怕死得很。潮汕地区曾经有“东司”的民居风俗也就被这些俗语记录了下来,而且在再也看不到“东司”的将来还会使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