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_刘易斯论因果性

  • 格式:pdf
  • 大小:254.73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年第 5 期
实条件句的分析事实上是基于可能世界和相似性 但这两个概念均受到其他哲学家质疑。 的概念, 大卫 · 刘易斯认为, 可能世界是“事物可能存在 ( ways things could have been ) 。 他 说, 的方式 ” “我们只把这个世界称为现实世界, 并不是因为 而是因为它是我们 它在种类上与其他世界不同, 。 居住的世界 其他世界的居民也可以真实地把他 们自己的世界称为现实的……‘现实 ’ 一词是索 ‘我 ’ 、 ‘这里’ 、 ‘现在 ’ 就像 一样: 其所指 引性的, 也就是在其中说话的那个世 依赖于说话的场景, [4 ] ( 85-86 ) 。大卫·刘易斯关于可能世界的本体 界” 论地位的基本立场, 也就是其“可能世界复多性 ” 的论题, 被称作模态实在论 ( modal realism ) 。 在 , “我们的世界仅仅是众多世界中的一个, 他看来 存在着无数其他世界, 其他包罗万象的东西 …… 它们是孤立的: 隶属于不同世界的事物之间根本 没有任何时空联系。在某个世界发生的任何事情 [6 ] ( 2) 。很 都不会导致另一个世界中的任何事情 ” 多人对此持怀疑目光 ( incredulous stares ) , 而“可 的概念更是被指责为含混不 比较 的 相 似 性 ” [4 ] ( 86-95 ) 清。 虽然大卫·刘易斯对反事实条件句的 但是它在技术上的优 处理方案遭到很多批评 ③ , 越性是不可否认的。
[3 ] ( 68 )
一、 休谟因果概念的两个定义
因果概念是哲学史上非常核心和重要的一个 概念。现代哲学对于因果概念的讨论受惠于休谟 ( David Hume) , : “它是先行于、 他将原因定义为 接近于另一个对象的一个对象, 而且在这里凡与 前一个对象类似的一切对象都和后一个对象类似 的那些对象出于类似的先行关系和接近关系 [1 ] ( 195 ) ” 中。 这就是说, 作为对象的原因和结果具 、 有时间上的先后 接近关系和恒常的联系。 现代 哲学家在对因果观念进行分析时, 多会注意到休 接近性和 谟提出的因果关系的三个特征: 相继性、
2011 年 9 月 第 43 卷 第5 期
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ep. 20ຫໍສະໝຸດ Baidu1 Vol. 43 No. 5
大卫 · 刘易斯论因果性
张文琴
(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上海 200241 )

要: 现代哲学对于因果概念的讨论受惠于休谟 , 休谟关于因果概念有不同的定义 。他除了从相继性、 接
近性和恒常联系三个特点定义因果关系 , 还从某种反事实条件关系描述了因果概念 。大卫·刘易斯从事件之 间的反事实依赖关系对因果性进行了细致分析 , 体现了剖析因果性概念的新视角 , 同时也充分表明大卫 · 刘 易斯的模态实在论立场和反事实条件句逻辑在其系统哲学建构中的解释力 。
关键词: 大卫·刘易斯; 反事实条件句; 因果关系; 反事实依赖关系 5218 ( 2011 ) 05005605 分类号: B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1941 - 大 卫 · 刘 易 斯 ( David Kellogg Lewis, 2001 ) 是美国著名的逻辑学家和分析哲学家, 他 在逻辑哲学、 语言哲学、 心智哲学、 形而上学及认 识论等方面作出了很多贡献, 其哲学论域很广, 引 发了大量关注和持久讨论, 被认为是 20 世纪后半 叶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本文主要介绍大卫· 刘易斯对因果性概念的讨论, 论述他从事件之间 试图 的反事实依赖关系出发对于因果性的分析 , 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因果性概念, 同时也试图 通过对于因果性概念的分析表明大卫 ·刘易斯的 模态实在论立场和反事实条件句逻辑在其系统哲 学建构中的解释力。 恒常联系。 这个定义有两个需要注意之处: 一是因果概 念的对象, 二是因果关系的必然性问题。 关于因 果概念的对象, 休谟并没有明确区分因果概念的 但是通过万德勒从日常用法和 对象是事还是物, 词性 的 角 度 对 表 达 因 果 关 系 的 几 个 英 语 词 “cause / effect / result / consequence” 的考察, 我们知 , , , 道 这些语词都是动名词 也就是说 它们表示的 [2 ] ( 250-289 ) 对象是事实或者事态而不是物体。 当表 达原因的对象是事实时, 侧重于从解释的方面来 讨论因果概念; 当表达原因的对象是事态或事件 时, 侧重于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讨论因果概念。 关 于原因和结果的恒常联系是否具有必然性的问 休谟指出, 人们对于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恒常 题, 联系的观念的获得是源自于习惯和心理联想的作 [1 ]( 89-95 ) 用, 因此因果观念不具有必然性。 休谟对 因果观念概然性的论断和对归纳有效性的论证引 发了大量讨论, 但是仍有哲学家从原因和结果的 ① ( 规则性的) 前后相继的特点来分析因果关系 。 : “原因是 休谟对原因概念还有另一种定义 一种有另一种对象随之而来的对象, 并且在所有 , 类似于第一种对象的地方 都有类似于第二种的 对象随之而来。 换句话说, 如果第一个对象不存 ” 第二个对象也一定不存在。 通过对这个 在, 定义的理解, 我们发现休谟将原因和结果的前后
S i 表示 i-可通达的世界的集合。 界之间的序关系, 称这一指派为一个 ( 有中心的 ) 可比较的相似性 的系( a centered comparative similarity system ) , 当 且仅当它满足以下条件: 1. ≤ i 具有传递性, 即 若 j ≤ i k 且 k ≤ i h, 则 j≤ i h; 2. ≤ i 具有强连通性, k, 即对于任意的 j、 都 j k k j ; 有 ≤ i 或者 ≤ i 3. 可通达关系具有自通性, 即 i ∈S i ; 4. i 是严格的≤ i -最小值, 即 ( j ) ( j ≠ i → i< i j ) 。 这表明与 i 相似的关系是有中心 ( center ) 的 , 即 i, 它是≤ i 关系的下界; 5. i - 不 可 通 达 的 世 界 是 ≤ i - 最 大 值, 即 ( k ) ( k 瓝S i → ( j ) ( j ≤ i k ) ) , 从这一点可以推 i i 出所有 不可通达的世界在与 相似性上是一样 的, 它是≤ i 关系的上界; 6. i-可通达世界比 i - 不可通达的世界更相 即若 k瓝S i 且 j∈S i , 则 j< i k。 似于 i, 给定一个可比较的相似性的系, 一个反事实 条件句 φ □→ψ 在世界 i 中为真, 当且仅当 1 没有 - S ( φ 世界∈ i 此时该反事实句空洞地为真 ) ; 或者 2 ( k∈S i ) ( k 是 φ - 世界 ∧ ( j ∈ S i ) ( 若 j ≤ i k, 则 φ →ψ 在 j 中为真) ) 。 举例来说, 反事实条件句“如果我七点钟出 门, 我就不会错过火车 ” 可以表示为 A □ → B , 其 为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在 A 为真的最相似于现 B 也为真。 直观地来说, 该 实世界的可能世界中, 反事实条件句为真, 当且仅当存在一个十分相似 于我们的世界, 这个世界和我们的世界一样生动 、 具体和实在( vivid / concrete / existing) , 其中我的对 应体在七点钟就出门了, 而不是像现实世界中的 那样八点钟出门, 在这个世界中, 我的对应体赶上 。 , 了火车 反之 如果在这个世界中, 我的对应体仍 那么该反事实条件句为假。 然错过了火车, 大卫·刘易斯对反事实条件句的分析用到了 可能世界 ( possible worlds ) 、 对应体 ( counterpart ) 和可比较的相似性等概念, 其中可能世界的概念 可以追溯到莱布尼茨, 对应体的概念则可以追溯 · ( David Kaplan ) 。 对应体的概念 到大卫 卡普兰 主要因为其模态实在论假定没有一样东 的提出, 西可以同时存在于两个世界或两个时间点 ② , 因 此关于某物可能怎样的陈述, 可以用它的对应体 加以分析。而由于对应体的概念可以通过可比较 [5 ] ( 29-41 ) , 的相似性得到说明 大卫 · 刘易斯对反事 · 57·
“你好 ” 约翰说 和约翰大声地说“你好 ” 就是两个 而非殊异的事件, 因为后一事件对应 不同的事件, 的集合是前一事件对应的集合的子集, 它们是部 分同一的( part-identical) 。
四、 大卫·刘易斯关于 因果关系的分析
有一种意见认为, 反事实条件句不是真值函 , 、 数 其前 后件之间具有某种物理的或者因果的联 [8 ] 系, 比如反事实句“如果你在充满煤气的房间 你将会被炸死 ” 的真似乎依赖于点火与煤 点火, 气爆炸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反事实句“如果你 遗弃家庭, 那么你将成为一个无赖 ” 为真基于的 , 、 却是某种社会规范 而不是前 后件之间的物理或 因果联系。因此刘易斯不同意这种处理反事实条 件句的方式, 如前所述, 他是通过可能世界和相似 关系来定义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条件的 。 在分析因果关系的概念时, 刘易斯首先定义 ( counterfactual depend了反事实的条件依赖关系 ence) 。用 O( E ) 表示一个可能的事件 E 发生了, 即在某个可能世界中 E 为真。 一个殊异的可能 E2 ……反事实地依赖于另一个殊异 事件序列 E1 , C2 …… 当且仅当命题序列 O 的可能事件序列 C1 , ( E1 ) , O ( E2 ) …… 反 事 实 地 依 赖 于 命 题 序 列 O ( C1 ) , O ( C2 ) …… 也即, 当且仅当所有的反事实 O ( C2 ) □ → O ( E2 ) 条件句 O ( C1 ) □ → O ( E1 ) , ……为真。他认为, 事件序列之间的这种反事实 的依赖关系就是因果依赖关系。 对于两个事件 E 和 C 来说, 事件 E 因果地依 赖于另一 个 事 件 C , 当且仅当命题序列 O ( E) , O( E ) 反 事 实 地 依 赖 于 命 题 序 列 O ( C ) , O( C ) , 即当且仅当反事实条件句 O ( C ) □ → O ( E ) 和O( C ) □→O ( E ) 均成立。如果 E 和 C 都是现实事件, 那么 O( C ) □→O( E ) 为真, 此时 E 因果地依赖于 C 当且仅当 O ( C ) □ → O ( E ) 为真, 即如果 C 未 曾 发 生, 那 么 E 也 不 曾 发 生。 按照他对反事实条件句成真条件的直观解释 , 这 就是说, 事件 E 因果地依赖于另一个事件 C , 当且 , 仅当 如果在一个最接近现实世界的可能世界中 C 不发生, 那么 E 也不发生。 进一步地讲, 我们可以用因果依赖关系来界 定因果关系, 现实事件 C 是现实事件 E 的原因, 是指 E 因果地依赖于 C 或者 E 和 C 之间存在着
二、 大卫·刘易斯的反事实 条件句和可能世界理论
大卫·刘易斯通过事件之间的反事实依赖关 系来分析因果概念, 而反事实依赖关系又要通过 可能世界概念来解释。因此有必要先介绍他是如 何对反事实条件句和可能世界进行分析的 。 1971 年, 大卫 · 刘易斯在《三个反事实条件 一文中, 构造 句逻辑系统的完全性和可判定性 》 VC 和 VCS, 了反事实条件句的公理系统 V、 给出 了反 事 实 条 件 句 的 三 类 恰 当 性 理 论: 择 类 语 义 ( selection function semantics) 、 可比较的相似关系 ( comparative similarity relations semantics ) 和 语义 球类语义( systems of spheres semantics) , 证明了这 些公理系统的完全性和可判定性 。择类语义的分 析方法由于其直观性, 为后来很多条件句逻辑学 家采纳。1973 年, 在《反事实条件句 》 一书中, 大 卫·刘易斯在批评斯托奈克 ( Robert Stalnaker ) 的 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可能世界理论, 并在此框架下 。 对反事实条件句进行分析 根据大卫· 刘易斯的观点, 如果采用可比较 [4 ] ( 48-50 ) , 的相似关系的语义模型 我们可以用可比 较的相似性和可通达关系( accessibility) 来定义反 i、 k 都是世界, j ≤ i k 表示 j 事实句的成真条件。j、 与 i 的相似性至少与 k 一样。 j < i k 则被定义为 ( k ≤ i j ) , 表示 j 比 k 更接近于世界 i。我们可以 S i >, 为每个世界 i 指派有序对 < ≤ i , 其中 ≤ i 是世 界之间的二元关系, 表示基于与 i 的相似性的世
0221 收稿日期: 2011作者简介: 张文琴, 女, 安徽肥东县人,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博士研究生。
· 56·
张文琴
大卫·刘易斯论因果性
相继与某种形式的反事实条件关系联系起来了 。 这一点激发了一些分析传统的哲学家从反事实条 件关系来论述因果概念, 大卫 · 刘易斯就是其中 之一。 作为一名逻辑学家, 大卫 · 刘易斯的贡献主 要体现在他对反事实条件句的分析和研究中 。他 认为因果关系中蕴含着某种反事实依赖关系 , 并 ( events ) 用事件 之间的反事实的依赖关系来分析 因果关系。 他对反事实条件句的分析是在其可能世界的 理论的框架下进行的, 而他对反事实条件句和可 能世界的分析在其系统哲学的构建中起着重要的 工具作用, 这充分体现在他对于因果性概念的分 析阐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