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中体现的领导之道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6
谈《论语》思想对领导阶层的几点启发
【摘要】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有其自成体系的政治思想。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孔子通过《论语》向世人表达了他的为政思想:“礼”、“仁”,他主张“为政以德”、“以人为本”,崇尚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并且,他在《论语》中还深刻地指明了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关系,特别是对现代的领导阶层来说,熟读《论语》,一定能悟出一些管理之道。
【关键词】《论语》;孔子;领导; 启发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一言一行被铸成了一部传世经典——《论语》,为我们后世子孙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所身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正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制度的过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一场生产关系的大变革、政治的大动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不断进步促进了商业的快速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变化,为孔子政治思想的产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经济条件;诸侯割据分裂、社会动荡不安、“天下大同”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得孔子周游列国,开展政治活动成为可能;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萌芽与发展,文化环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这为孔子的政治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文化条件。面对社会的动荡不安,孔子究其原因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并且试图去寻找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方法,试图通过游学来改变这“礼崩乐坏”的政治现实,孔子的政治思想应运而生。其弟子将其一生的政治思想言论记录下来,形成了一部伟大的经典《论语》。在《论语》中,孔子向人们阐明了思想道德和政治统治内在的统一关系,试图解决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并且阐述了政治本质、国家制度、治国之道、用人制度等基本的政治问题。
作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的《论语》,其思想包涵了许多有关治国的道理,为现代的领导阶层所借鉴和使用。其透露出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领导者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修养。其二,领导者要时刻约束自身行为。其三、领导者要“以德治国”。其四、领导者要“以仁治国”。其五,治国的基本方法,“选才、富国、育人,立法”。孔子认为君主管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本原则。
通观《论语》,它是孔子治国之道的思想结晶,对后世的领导者有着很大的启发和借鉴的作用。
一、领导者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修养
孔子很注重政治生活中领导阶层的作用,他要求领导者必须首先在道德和修养上作出一定的成绩,否则就无法领导下层的民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匠们在做事之前要把工具磨得锋利。深究其意,孔子在告诉我们,这个“器”指的就是领导者自身的道德素质。领导者要如何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修养,在《论语》中,也做了大量的阐述。
(一)有余力,则学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学习,能使人明理。孔子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孔子眼中,对于学习而言首先在于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养,其次才是经世致用、贡献社会。个人只有完成自身的修养,在品行和技能上有所提升,然后再将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用应用于社会实践,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要先修道德,再修学问。学习是修身的基础。人若不学习,就不分善恶,不懂规矩。不分善恶,不懂规矩,又如何有一个安稳的社会环境呢?平民百姓尚且需要学习,更何况作为一国之君呢?及至当今社会,领导人更是应该如此,注重修德、修学,为提高自身道德素质而学习。
(二)胸中有国,言行一致
言必行,行必果。作为领导者,如果不能够让下属信服你,那么工作就无法顺利进行。要做到让下属信服,就必须做到说到做到,言行一致。所谓“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作为领导者也必须胸中有国,立志为民。俗话说,在其位,谋其职。领导者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责,立志为民服务立廉洁奉公之志,立先民后己之志,立为民造福之志,立为国鞠躬尽瘁之志,通过立志为民来激励自己,告诫自己,不懈提升自己的修养。
(三)学会自省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凝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3]大概说的是,做一个君子,要老想着这九个方面:看到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见和看到的东西;听到什么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说话处事时,要老想着自己的脸色不要冰冷地板着,任何时候脸色都要温和才是;要到考虑自己的态度是否恭谨,不论贵贱,自己的态度都得恭敬;说话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谎。是否说了实在话;做事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敬业、认真;有问题或疑问时,是否马上问人了,以求得正解。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自己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若是可以不劳而获时,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是否自己应该得到。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监督的,不自觉就难于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这告诫我们,在平日的交际中,要学会时时处处反思自我,通过不断地反思,不断地修正,才能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标。
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如果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那么他们的治国思想必定是与他们自身的道德素质相互为依据,而在这种正确的指导思想下,人民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化,一定会国富民强。
二、领导者要时刻约束自身行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孔子意思是说,为官者自身端正,不发号令百姓也会行使正道;为官者自身不端正,即使多发号令百姓也不会听。领导者要必须要先端正自身,严于律己,做任何事情的都以规矩为准绳,那么,下属看着眼里,自然就会敬在心里,行动上也会积极响应。领导者要规范好自己的行为,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端正自己
孔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5]孔子说:“只要执政者金额能够严肃端庄的面对百姓,那么就会得到百姓尊敬;孝顺长辈,慈爱大家,那么就会得到大家的忠心,能举用贤能,那么百姓就能相互劝勉向善了。这就要求领导者为政,不可一味要求人民要怎么做,怎么配合,必须要自我要求,端正言行,才能得到群众的敬重。季康子是一个行为不端正,贪得无厌,并且政治头脑简单的人,他虽然居于君子之位,却没有君子之德,而孔子通过批评季康子提出了领导者应身先士卒走正道,为民众做表率,方能治理好国家的道理。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篇》)孔子还以舜为例说明君主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在孔子看来,真正能从容安静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也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罢了。这里舜的庄严端正行为正是他实现太平世道的关键所在。领导者要带头走正道,为民众做表率作用。“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6]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总之,孔子认为为政之道,在于在位者端正自己的品行,在于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只要自己带头做在前面,那么老百姓就会和你同甘共苦,付出劳力也心甘情愿。
(二)尽忠职守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7]意思是说为官者要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这是孔子为后世留下的宝贵治世思想和为官之道之一,对于当今的领导者来讲,是为政之基,是为官之德。在其位,谋其政。现实中有不少干部一心想做官,却怕吃苦、怕面对矛盾;有的干部华而不实,说得很好,做得不行;有的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心思不用在工作上。这些与“居之无倦”的要求不相符合。不管在任何职位上都要踏踏实实地为人民做事,不怕吃苦,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只有从自我做起,约束自我,被领导者才会遵守约束,以领导者唯令是听,甘于被领导,并且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责,为将来的发展不断付出努力。
三、领导者要“以德治国”
子张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7]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从政,或者成为一个领导,必须遵从五项美德,摒弃四项恶习。
(一)尊“五美”
“五美”指的是“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奉而不骄,威而不猛”。领导者应该要做即利人又是利己的事情;让下属甘心为你做事情却不让他们产生抱怨、要让他们有欲望和强烈的工作动力却不会贪婪,有节制;保持一个平和的内心世界,但不要给人感觉是故作姿态,自然而然、亲和不语,是一种领导需要经常保持的表情;领导要控制局面,掌握发展方向,所以一定要有威慑力和挥斥方遒的强大意志力。应该给人感觉是高山仰止,而不是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