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6
一、绪论1.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3.研究对象:【狭义】犯罪心理或犯罪行为【广义】与犯罪有关的心理现象,包含被害人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判心理、矫治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和预防作为研究对象。
4.对犯罪和犯罪人概念的不同解读:【共通说】坚持任何相关学科中的犯罪概念必须与刑法中的犯罪概念一致。
【差异说】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应被采取矫治措施的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解释上应该更灵活,范围更广。
5.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包括:犯罪人(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具有违法性、危害性,依照刑法应受出发行为被法院判定为有罪的人)、一般违法人(实施违反刑法,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和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而又为治安部门所管理)、虞犯(有可能犯罪的人。
如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经常出入不良场所、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参加不良组织、无正当理由经常携带凶器、人格有严重缺陷)、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公安、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6.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直接的心理动力。
【分类】①动机内容:物欲型犯罪、性欲型犯罪、情感型犯罪、信仰型犯罪等②复杂程度:单一型和集合型③意识性:无意识和有意识④过程特征:渐变型和突发型⑤道德性:道德型和非道德性7.研究课题:犯罪心理结构what、犯罪心理结构成因why、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how、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应用)8.注意问题: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以心理学为基本依据,并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犯罪人是以犯罪为中轴点前后延伸;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关系,要为预防,矫正犯罪心理提供科学的方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的犯罪: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处罚、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
(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的犯罪包括1.刑法的犯罪 2.违法行为 3.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特点: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法惩罚性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2.其他法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3.不良行为(越轨行为)犯罪人:指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
三个基本条件:1.刑事责任年龄 2.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3.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触犯刑法、应受刑法处罚)2.一定范围内严重违法或者越轨、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3.不具备刑法学中犯罪人特征但实施了违法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变态人格者以及精神病人理论任务:1.建立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2.发展和完善犯罪科学的内容,提高犯罪科学的理论水平3.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的内容,提高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实践任务:1.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犯罪心理科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2.为公安司法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知识,增强犯罪对策的业务能力,提高办案质量3.为党和政府制定刑事司法政策,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献计献策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犯罪心理隐蔽性(2)犯罪人对研究活动的抵触情绪(3)现场研究的困难性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1.心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行为方式(2)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3)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在常态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还是在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4)了解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5)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背景,如智力水平、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直接为排查犯罪嫌疑人提供依据。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犯罪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
其目的在于为警察、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罪犯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1)犯罪心理学相关概念1、犯罪心理学定义:广义说认为,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2、犯罪的定义:是刑法学的概念,一般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人定义:是指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4、犯罪三要素(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二)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犯罪行为: 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区别:a、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而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b、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c、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密切联系性:a、先有犯罪心理,才有犯罪行为。
b、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c、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两者关系错综复杂。
A、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一致性所谓一致性是指,有什么样的犯罪心理就会发生什么样的犯罪行为;B、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不一致性一般情况下,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相一致的,但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也存在着两者不一致的情况。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1、犯罪心理总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
它在形成后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2、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性的科学。
(四)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矫治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2014-12-20 定稿犯罪心理学口试(限10分钟)题库一、简答类1.简述犯罪心理学对象2.简述弗洛伊德关于犯罪原因的一个观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他认为,虽然本我中的原始本能是犯罪的根源。
但是,在一般情况,人们并不会去犯罪。
在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是人的行为中两个重要的控制元素,人们会根据现实社会道德法律的要求约束控制自己。
如果自我和超我不完善,存在缺陷,已有的道德观念无法抵御本能冲动的诱惑,或者本我的力量过于强大,压倒了现实原则所带来的抑制力量,就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佛洛依德的本能轮弗洛伊德是典型的性恶论者,他认为,人类社会中犯罪的根源源于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因为,犯罪就是违反了为了文明的存在而确定的各种禁律,而这种禁律是违反人类本性的。
死忙本嫩转向外部世界,往往就以攻击本能和破坏本能的面目出现。
人类本能中这种攻击性和破坏性的滥肆满足就会导致犯罪。
此外,性本能也与犯罪有关。
否罗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最强大的本能之一,性欲的力量必然会严重的冲击文明社会为限制它而制定的各种禁律。
儿童恋母情结的存在,就意味着他们很早就有这种反对社会文明伦理的乱伦倾向。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是作为犯罪者出生的,只是由于他们没有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他们的暴力破坏、攻击行为才不被认为是在犯罪。
一旦长大成人,他们的行为就会被社会视为犯罪。
无意识罪恶感弗洛伊德在【本我与超我】中说:“无意识罪恶感的增长会使人们成为罪犯,这一发现是令人惊讶的。
但这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实。
在许多罪犯身上,特别是青少年罪犯的身上,人民可能发现在犯罪以前就存在着非常强大的罪恶感,所以罪恶感不是犯罪的结果,而是它的动机。
”他认为犯罪人的罪恶导致了犯罪,,犯罪人的罪恶感产生在前,犯罪行为实施于后。
弗洛伊德揭示了犯罪人深层的无意识犯罪动机。
3.简述弗洛伊德关于犯罪行为防治的一个观点弗洛伊德认为,法律对防止犯罪有很重要的作用。
材料仅做参考之用,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第一章犯罪行为导论犯罪心理学的概念:(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全面了解犯罪问题(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发生(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水平(4)有助于提高犯罪矫正的质量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人):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课题:(1)犯罪心理的成因(2)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3)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4)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性质:交叉性学科(刑法学、犯罪学、心理学);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描述、相关(变量关联)、因果联系(不同变量实验)1、观察法: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3、实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4、案例分析法5、个案研究法6、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一、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发展1、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人的灵魂有善与恶两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犯罪的原因在于人类邪恶的本质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性恶论学说,人生来就是自私好斗残暴的18世纪,犯罪古典学派:人性自私论19世纪,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自杀犯罪等异常行为是因为社会缺乏规范和正常秩序的结果。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二)引言概述: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通过深入探索犯罪者的心理特征、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变化以及犯罪预防等方面的内容,犯罪心理学为犯罪预防、犯罪侦破和犯罪心理矫治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学的五个大点出发,分别介绍其中的小点内容,并最后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进行总结。
正文: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犯罪心理学概念与历史渊源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 犯罪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动态4. 个体差异与犯罪心理学研究5. 预防与矫治犯罪的犯罪心理学方法二、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机制1. 犯罪者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2. 青少年犯罪者的发展心理3. 社会心理对犯罪行为的影响4. 犯罪中的动机与冲动行为5. 犯罪者的认知特点与决策过程三、犯罪心理学在犯罪侦破中的应用1. 犯罪心理学与犯罪侦破的基本原理2. 犯罪心理学在嫌疑人心理分析中的应用3. 犯罪心理学在证据分析中的作用4. 量刑决策与犯罪心理学分析5. 心理学预测在犯罪侦破中的应用四、犯罪心理学与犯罪预防1. 犯罪预防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2. 儿童早期干预与预防犯罪3. 社会福利政策与犯罪预防4. 犯罪心理学在学校暴力预防中的应用5. 犯罪心理学在社区犯罪预防中的应用五、犯罪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1. 法医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的结合2. 犯罪心理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3. 犯罪心理学在互联网犯罪中的应用4. 犯罪心理学在恐怖主义研究中的作用5. 犯罪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总结: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犯罪预防、犯罪侦破和犯罪心理矫治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机制,犯罪心理学为了解和预测犯罪行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未来,犯罪心理学还将与其他学科融合,开展更多的跨学科研究,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犯罪形式和需求。
犯罪心理学笔记一、犯罪的时间特征(一)抢劫、盗窃一般在18-24点较多,尤以20-24点最多谋杀、受害一般在10-24点最多,占16%,晚8点-2点占45%原因:(夜间犯罪)1、夜间人们身心疲倦,自制力减退,容易受刺激而犯罪2、短时间假睡,情绪容易兴奋而滋事3、夜晚天黑人稀,犯罪不容易发觉,人们疏于防备,研究发现扒窃和过失致死等在白天发生的较多,扒窃在上午9点到下午6点较高。
(二)犯罪的日期特征1、交通肇事和酗酒在周末(周六、日、一)外出度假的多为欧美、日本(周末发工资。
盗窃案多)在月初、月中增多(工资制造成)(三)犯罪的季节特征1、秋冬:财产性犯罪较多(1)冬季冷(2)大部分节日在冬季(3)冬季夜间长(4)收获的季节2、春夏:性犯罪较多和人身犯罪夏季暴力多(1)气温高容易暴躁(2)人们户外活动多,纠纷多(3)工作机会和收入多,容易酗酒滋事。
春季和夏季人的性欲容易冲动。
我国刑事立案的特征1月最高,2月下降。
3、4、5月回升(钱花光),6月下降(农忙),7、8月上升。
10月下降,11、12月又呈上升趋势。
二、犯罪的地域特征(一)不同地区犯罪现象的特点气温高暴力性犯罪多,政治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的财产犯罪比暴力犯罪多,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如车站、码头,侵犯人身的犯罪较多。
(二)犯罪的城乡差距城市比农村多:主要表现:1、城市比农村犯罪率高。
2、城市财产犯罪多,农村暴力犯罪多,城市的青少年犯罪、职业犯罪和性犯罪多。
3、农村初犯多而再犯少,城市再犯比农村多。
城市犯罪率高的原因:1、城市人口多,生存竞争大,人与人易发生利害冲突和矛盾。
2、城市经济比农村发达,商品流通量大,交易频繁增加经济犯罪的机会。
3、城市李东人口多,休闲娱乐场所多,不良人员容易混迹其中。
4、城市交通方便,为流窜作案提供机会5、城市中传统控制力量较弱,群体凝聚力较差,而农村生活相对单纯,人员固定,社会生活范围狭小,固定的人际关系格局使社会关系有强大的制约力。
精品文档,安心下载,放心使用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二、选择题(一)1、作为理论科学的犯罪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著名精神病学家和法学家( B ),他出版了第一本《犯罪心理学纲要》,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的“始祖”。
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预防:是指运用心理学得理论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犯罪诱因和条件防止个体形成犯罪心理结构、产生犯罪行为的过程。
心理痕迹:指在犯罪现场及其痕迹物证上表现出来的犯罪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个性品质。
犯罪心理预测: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依据犯罪心理形成、变化、发展的规律,并参考以往的实践经验,对犯罪现象或某些个体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所做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
矫治: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具有外显性;2,犯罪心理具有想对独立性,犯罪行为是在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更具有依存性;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互为因果,但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4,犯罪心理既包括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的心理,也包括看似与犯罪行为无关的内在心理历程。
联系:1,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2,要了解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
心理是内隐的,行为受心理支配,分析行为可以了解心理。
犯罪行为的发生是受其心理支配下产生的,了解犯罪心理就必须从研究犯罪行为入手;3,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来决定。
犯罪心理预测与预防的关系:犯罪心理预测是犯罪心理预防的前提,犯罪心理预防是犯罪心理预测的母的和归宿。
犯罪心理预防是犯罪社会预防的基础工程。
它一个体为工作对象,以内在人格的改变及心理过程的变化为主要内容,采取微观的、局部的、有针对性的心理预防和矫治措施,如感化、暗示、疏导、转移、行为矫治等,预防和矫治个体心理缺陷,以减少和预防个体犯罪行为的发生。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因素:(一)犯罪主体的生理因素1、年龄因素2、性别因素3、生物学因素(二)犯罪主体的心理因素1、认识的偏差2、情感的失调3、个性倾向性的缺陷4、个性心理特征的异常:能力气质性格等(三)犯罪主体的行为因素1、参与错误的活动2、选择不良的行为方式3、养成有害的行为习惯4、模仿和学习不良行为模式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因素1,主体因素(生理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因素、神经类型、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不良的认知、意志的两极性、缺失的个性倾向性、迷失的性格特征;行为因素:参与错误的活动、选择不良的行为方式、有害的行为习惯、模仿和学习不良行为模式。
犯罪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二)引言概述: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与心理过程之间关系的学科。
了解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对于预防和犯罪行为的解释至关重要。
本文将继续总结犯罪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犯罪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正文:1. 犯罪动机a. 动机的定义和分类b. 犯罪动机的心理学解释c. 狂热罪行动机和缺席动机d. 犯罪动机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e. 犯罪动机与犯罪心理治疗的关系2. 个体差异与犯罪a. 个体特征和犯罪倾向的关系b. 孤独和社会支持对犯罪行为的影响c. 儿童期和青春期的生活事件与犯罪的关联d. 人格特质与犯罪倾向的相关性e. 基因与环境在犯罪形成中的相互作用3. 犯罪者的心理健康问题a. 精神疾病与犯罪行为的关系b. 犯罪者的人格障碍及其影响c. 暴力行为与焦虑、抑郁的联系d. 滥用药物和酒精对犯罪行为的影响e. 心理治疗在矫正犯罪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应用4. 犯罪取证与心理学方法a. 证人心理学在犯罪取证中的应用b. 行为分析和犯罪调查的技术和原则c. 心理学在刑事审讯中的角色d. 认知偏差和虚假回忆对犯罪取证的影响e. 心理学专家鉴定在法庭上的应用5. 犯罪预防与干预措施a. 社会和教育因素对犯罪预防的影响b. 家庭环境和犯罪行为的关联c.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策略d. 社区矫正和康复计划的效果评估e. 预防犯罪的心理学措施和社会支持的提供总结:本文总结了犯罪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犯罪动机、个体差异与犯罪、犯罪者的心理健康问题、犯罪取证与心理学方法以及犯罪预防与干预措施。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的心理机制,预防和干预犯罪行为,促进社会的安全与和谐。
一、名词解释1、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2、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3、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为。
4、初犯: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5、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
6、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7、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8、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
9、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
0、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触犯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种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
2、犯罪心理结构类型: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
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
可以反应不同类型的犯罪所具有的不同犯罪心理状况的特点。
3、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4、累犯: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
5、群体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群体或落后群体以及副文化群体中,个人与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犯罪的共同心理倾向。
1.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犯罪者,一般违法者,虞犯。
——这几个主体。
P6犯罪人:是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其目的在于揭示犯罪者的人格特质,他们同一般人在心理机制和行为发生机制方面的差异。
藉此,获得对犯罪者的准确界定,并廓清其人格形态,为预防犯罪、矫正犯罪提供宏观方略。
犯罪人的范畴是基于刑法的规定,但是又不完全受刑法规定的主体范围的限制。
一般违法者:这是现实生活中最大的一个违法群体,即大众违法者。
对这一部分主体的研究,是基于对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一般违法者和犯罪者在心理机制上是难以区分的,二者之间其实并无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其二,犯罪行为的实施,是一个心理上的渐进过程。
也就是说,犯罪行为正是由一般违法行为逐渐演变而来。
因此有必要对一般违法者进行研究。
虞犯:特指“根据其性格或环境,将来有可能犯罪或触犯刑罚法令的”个体,包括个性缺陷者和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
2.心理的生理基础——条件反射,反射弧,动力定型,P24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从其产生方式而言都是一种反射。
反射弧:是实现全部反射神经活动的神经结构。
由五个具体环节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是根据反射形成过程的不同划分而成。
无条件反射:是个体先天遗传而得、不学而会、不学而能的反射。
对于个体来讲,只有在出生后第一次出现的反射,才真正具有无条件反射的意义,以后的无条件反射则都有条件反射的参与。
条件反射:是在有机体生活过程中,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于后天学习而获得的。
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发生变化或者消失。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
动力定型:又称动型,是大脑皮层机能系统性活动最主要的体现,是对一系列刺激物所形成的、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是条件反射的巩固系统。
3.犯罪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名称,代表性人物,主要观点P43(1)犯罪生物学派(犯罪人类学派,遗传因素论,血型论,体型心理学,人种论)(2)犯罪社会学派(3)精神分析学派一、犯罪生物学派1.犯罪人类学派:代表人物:意大利的切萨雷·龙勃罗梭主要观点:隔代遗传;天生犯罪人;犯罪对策论。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犯罪心理学概述1. 定义: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犯罪学交叉的学科,专注于研究个体为何会实施犯罪行为,包括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研究对象:- 犯罪者:研究其心理特征、人格特质、动机和犯罪行为模式。
- 潜在犯罪者:分析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 犯罪行为:探讨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类型。
- 犯罪现场:分析犯罪现场留下的心理痕迹。
- 受害者:研究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和恢复。
- 证人:评估证人的记忆和证言可靠性。
3. 研究目的:- 预防犯罪:通过了解犯罪心理,制定预防策略。
- 打击犯罪:为侦查和审判提供心理学支持。
- 罪犯矫正:帮助罪犯重塑心理,重返社会。
4. 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犯罪者的行为和反应。
-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犯罪心理变量。
- 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犯罪案例,寻找心理规律。
- 心理测试法:使用标准化工具评估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二、“天生犯罪人”理论1. 概述: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某些人由于遗传和生理特征,天生具有犯罪倾向。
2. 主要特征:- 生理特征:如头骨形状、面部不对称、身体疤痕等。
- 心理特征:冲动、缺乏自我控制、情感冷漠、道德感低下。
3. 评价:该理论过于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了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且存在种族主义倾向。
三、犯罪生物因素1. 遗传因素:- 家族研究:犯罪行为在家族中的遗传倾向。
- 分子遗传学:研究特定基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2. 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如前额叶发育不良与冲动性犯罪。
- 神经系统:如神经递质失衡与情绪障碍相关犯罪。
- 激素水平:如睾酮水平与攻击性行为。
3. 生物化学因素:- 药物滥用:影响大脑化学平衡,增加犯罪风险。
- 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和行为控制。
四、潜意识与犯罪1.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潜意识内容:包括被压抑的欲望、冲突和记忆。
犯罪心理学好词好句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深入探索犯罪行为背后心理机制的学科,它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致力于揭示犯罪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动机、过程以及犯罪者的心理状态。
以下是关于犯罪心理学的一些好词好句,旨在展现其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思考。
好词:
潜意识:隐藏在内心深处,不易被察觉的心理活动。
动机冲突:犯罪者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内心产生的不同动机之间的斗争。
心理防御机制:犯罪者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和压力,采取的心理策略。
人格特质:影响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特征,如冲动性、攻击性等。
犯罪心理画像:通过分析犯罪行为和线索,描绘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好句:
犯罪不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行为,更是深层次心理活动的反映。
犯罪动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个体心理、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等多个因素。
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往往呈现出矛盾和冲突,他们既想满足自己的欲望,又害怕承担后果。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犯罪行为,更能为预防和减少犯罪提供科学依据。
深入剖析犯罪者的心理世界,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犯罪问题的根本途径,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问,为我们揭示了犯罪行为背后的复杂心理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心理机制,我们有望找到更加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犯罪心理学知识点1.犯罪行为的定义和特征:犯罪行为通常定义为违反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
犯罪行为有其特定的心理特征,如冲动性、不理性、攻击性、自私、自大等。
2.犯罪心理学理论:犯罪心理学涉及多种理论,如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心理病理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强调社会背景和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人心理因素,而心理病理学理论则研究心理疾病与犯罪之间的关联。
3.犯罪的分类:犯罪可按照行为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如轻罪、中罪和重罪。
另外,还可以按照犯罪的性质进行分类,如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等。
4.犯罪者的心理特征:犯罪者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如低自我控制、冲动性、自利性、不良社会化等。
这些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选择犯罪的决策和行为。
5.犯罪者的动机:犯罪者行为背后的动机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犯罪的动机有多种,如金钱、权力、报复、满足性欲等。
犯罪者通常在追求其中一种利益或者满足其中一种需求的过程中选择犯罪。
6.犯罪行为的预防:犯罪心理学不仅关注犯罪的原因,还致力于犯罪行为的预防。
通过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动机,可以开展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如改善社会环境、提供教育和工作机会、加强安全措施等。
7.犯罪的心理评估:对于刑事案件的处理,有时候需要对犯罪者进行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可以帮助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况、动机和危险性,有助于判定其是否需要心理治疗以及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8.犯罪心理治疗:犯罪心理学还包括对犯罪者进行心理治疗的研究和实践。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犯罪者认识到自身错误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培养其积极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减少再犯的风险。
9.犯罪心理学与社会公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社会公正非常重要。
通过了解犯罪者的心理机制,可以更好地制定和实施刑罚,确保刑罚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总之,犯罪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学科领域,通过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动机和行为特征,能够为犯罪预防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概述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总称,如犯罪动机、反社会意识、消极的性格、犯罪人的认识特点、情感特点等。
2、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包括刑法中规定的故意犯罪行为和过失犯罪行为两大类。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相对于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的特点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互为因果,但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犯罪心理既包括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的心理,也包括看似与犯罪行为无关的内在心理历程,如犯罪人的童年经历和潜意识等.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密切关系表现在: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
要了解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来决定。
4、犯罪心理学:狭义的来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广义的来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实质1、犯罪心理的实质:是犯罪人大脑对客观现实中的不良因素的主观能动反映。
2、犯罪人的认识特征认识内容的错误性(错误的三观错误的法律意识反社会的犯罪心理)认识方式的偏激性认识能力(智力)相对偏下聪明反被聪明误3、犯罪人的情绪情感特征情绪情感的低级性情绪情感的冲动性情绪情感的消极性4、犯罪人的意志特征经不起犯罪诱惑、盲从、一意孤行、具有犯罪习癖、意志的两极性5、犯罪人的需要特征个人主导需要与社会要求相违背、畸形的需要结构、以违法犯罪手段追求需要的满足6、犯罪人的动机特征存在着犯罪与不犯罪的动机冲突、存在着不同犯罪动机间的动机冲突犯罪动机呈深化、复合化趋向、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带动其他心理因素发展变化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1、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不良个性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犯罪心理形成过程是内化过程和外化过程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过程犯罪动机的形成是犯罪心理产生的标志2、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渐变式模式:即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心理变化的程度和历程,犯罪心理的萌芽、发展和成熟、定型较为明显。
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概念所谓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采用“犯罪心理结构”一词的原因1、它表明犯罪心理的存在状态—犯罪心理是多种消极因素的组合(错误的认识、负性的情感、偏执的意志、不良的行为习惯、畸形的需要)2、它与心理科学的用词惯例相吻合(普遍用心理现象结构、个性结构)3、它符合系统论的观点(结构是系统固有的属性,结构把部分联系起来,形成整体)4、它能较好地反映犯罪心理的动态变化——耗散结构论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耗散结构论(客观世界存在着两种结构:平衡结构—封闭性结构、耗散结构—开放性结构)耗散结构论:强调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为稳定有序状态。
犯罪心理结构与个性心理结构的关系(一致性、从属性)1、从因素分析的角度看(1)犯罪心理结构并不是某种单一的心理因素,而是人的个性心理结构中多种畸变因素的总和。
犯罪心理结构所具有的成分和因素,同时也是个性心理结构的组成成分和因素。
(2)个性倾向性是构成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一定的犯罪行为反映出各不相同的个性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犯罪心理的特征结构;自我意识构成犯罪心理的调节结构。
2、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看,犯罪心理结构与不良个性的形成,都与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缺陷相联系。
四种气质气质类:1、胆汁质2、多血质3、粘液质4、抑郁质强度:1、强2、强3、强4、弱平衡性:1、不平衡2、平衡3、平衡4、无灵活性:1、无2、灵活3、不灵活4、无动类型:1、兴奋型(冲动)2、活泼型3、安静型4、抑制型行为特征:1、急躁、直率、热情、情绪兴奋高。
容易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向性2、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
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具有外向性3、稳重、安静、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
犯罪心理重点题目整理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哪些人的心理)1)犯罪人:主要对象,实施了犯罪行为,又受到处罚的人2)一般违法人:触犯刑法,情节较轻,违反治安法规3)虞犯:最有可能犯罪的人4)刑满释放人员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狱矫治罪犯的人员2.生理因素到底对犯罪心理的产生起到什么作用(生物的犯罪原因论总结)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数据表明:有些人天生倾向于违反社会价值和社会规范,环境因素或促进或制约着他们的这种先天倾向;在没有先天生理遗传的情况下,一些生理因素也会对其反社会行为有着加速与延缓的作用。
3.意识层次论(注意潜意识的重要性)人的原始内驱力,如性、攻击行为、仇恨、欲望等,都是本我压抑转入潜意识的部分。
某些攻击行为是这些潜意识的具体表现。
4.人格结构论1)人格结构论的犯罪解释:本我的原始欲望没有得到超我、自我的有效制约2)自我:理性评估自我和超我;实际、理性成分;在社会现实中发展;管理本我欲求。
遵循现实原则3)本我:欲望与需求;无意识。
遵循快乐原则;生理、性、情感。
4)超我:借道德规范以致本我欲求;良心;反映社会道德标准;人际关系互动中产生。
遵循完美原则5.人格结构论的解释1)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
2)本我在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
3)超我在监督、控制自我接受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
4)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自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还有反映客观现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我的处境,以促使人格内部协调并保证与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6.挫折攻击影响因素1)反应受阻引起的驱力水平(个体认知因素)2)挫折的程度3)挫折的累积效应4)挫折攻击反应而可能受到的惩罚程度5)挫折攻击形式与文化素养有关(人行为力求符合身份)7.激情状态:强烈爆发性、短暂性、指向性8.激情状态的特点1)认识范围狭窄,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2)自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判自己的行为后果3)攻击,扩大攻击范围4)激情休克:极度疲乏衰竭、呆立萎靡5)注意:人的理智与意志可以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6)激情犯罪9.应激状态与犯罪:防卫过当,犯罪动机恶化10.犯罪动机概念:是指推动维持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性冲动或者内心起因11.犯罪动机的内容:性欲、权欲、情感、物欲、信仰型犯罪动机12.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特征1)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2)个人欲望急剧膨胀3)作案经验更加丰富4)犯罪活动多方向发展5)反社会心理增强6)犯罪人格形成(指个体已形成与犯罪活动相关的倾向或心理特征)13.共同犯罪的心理特征欲求相同,心理相似1)相似的不合理需要2)相似与同类相聚(家庭背景、人格)3)情感交流与心理沟通的需要4)归属与交友的需要14.去个性化概念: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人们似乎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犯罪心理学资料整理一、证人在一些情况下易作出伪证,这些情况包括:答:1、有的与当事人积有私仇,为达到报复的目的,便夸大或歪曲事实;2、有的与犯罪行为或犯罪人有牵连,于是故意包庇、袒护、隐瞒事实或情节;3、、有的与犯罪人有某种身份或经济关系,为使犯罪人免受惩处而作伪证;4、有的知情人受到威胁、恫吓,为保全自己提供虚假证言;5、有人怕证言的提供会暴露自己的隐私,故意隐瞒某些情节;6、有的人看到犯罪人可怜,产生恻隐之心,因而故意淡化犯罪情节;7、有的是出于哥们义气包庇犯罪人;也有的是被人收买而作伪证等。
二、犯罪倾向产生的原因:答:犯罪倾向产生是指某一个体或群体为什么会产生犯罪的倾向。
三、什么是暴力犯罪?答:即以暴力手段实施的犯罪,是一种最原始的犯罪表现形式。
四、什么是诈骗犯罪?答:是犯罪人与受害人在直接接触过程中,使受害人丧失警惕后骗取钱物的一种犯罪活动。
五、什么是犯罪组织?答:犯罪组织是一种有共同犯罪目的和共同犯罪行为,人数教多且有一定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的犯罪群体。
犯罪组织的犯罪活动,也就是有组织犯罪。
六、团队犯罪?没找到!七、反应行为?答:反映行为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另一种典型的模式。
其基本含义是指,犯罪人事实的犯罪不是出于预谋,也未经过明显的意志活动,而是个体在外部诱因刺激下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八、意志选择行为?答:通过意志活动现实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的转化,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典型的方式。
其基本含义,是指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犯罪人意志努力的结果,而且犯罪行为的发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犯罪人的意志控制之下。
九、青少年网络犯罪?答:是指以网络为直接诱因,或以网络为载体的青少年犯罪。
十、心里痕迹?答:是指在犯罪现场及其痕迹证物上折射出的犯罪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个性品质。
十一、反侦查心理?答:就是犯罪人在其已有犯罪心理结构支配下,出于防御的需要,在犯罪准备、实施和犯罪后情境中出现的逃避和对抗侦查的心里活动。
十二、侦察思维?侦察思维是侦察主体在犯罪侦察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十三、审讯策略?答:审讯策略是各个要素有机结合的结果。
要素为:1、讯问方式和讯问用语;2、审讯态度;3、审讯场所;4、审讯时机;5、审讯的强度和速度。
十四、犯罪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答:1、心理分析法;2、观察法;3、实验法;4、问卷法;5、谈话法;6、个案研究法;7、比较法;8、心理测验法;9、数量统计分析法;犯罪心理学的具体的研究方法除上述以外,还有一些,但上诉几种是较为常用的。
十五、不同性别在犯罪动因形成上的差异?答:1、男性犯罪心里的形成,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女性走向犯罪具有较多的被动性,环境因素对于他们走向罪犯起到了更多的作用,甚至不少犯罪女性经理了由受害人向犯罪人的转化。
2、男性犯罪动机的形成具有较强的激情性、冲动性特点,特别是在杀人、伤害、强奸等犯罪中,很多是一时性起,较少犯罪的物质和心理准备;女性罪犯如杀人犯罪,大多经过较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和心理准备的过程。
3、女性犯罪大多具有明确的财产或人身动机,而一些男性犯罪特别是青少年具有明确的财产或人身动机,而一些男性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男性犯罪带有游戏性调整,令人难以考察其财产和人身动机。
十六、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答:是指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由好变坏的逐渐变化的过程。
十七、学校教育中的不良现象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答:正常的学校教育不仅不会使学生产生犯罪心理和犯罪倾向,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阻滞学生不轨行为向犯罪心理的转化。
但作为社会的一部份,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对学校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使教育中出现了某些不正常现象。
这些现象与社会中其他不量现象共同对学生发生着影响。
十八、犯罪心理预测的依据是?答:犯罪心理预测的依据包括两个反面,一是理论依据,二是事实依据。
十九、诱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原因?答:青少年形成网络瘾癖、网络成瘾综合症,继而引发违法犯罪行为的心里原因主要有:1、模仿性、易受暗示性;2、虚幻的自我实现;3、成长中的渴望关怀心理;4、网络中人际交往的成就感和满足感;5、网络中的宣泄心理。
二十、贪污、贿赂犯罪的心里特征?答:1、个人私欲恶性膨胀,物质占有欲强烈;2、侥幸心理;3、职务优越感和自卑感;4、消极的职业人格;二十一、家庭最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答:家庭对个人心理发展的影响巨大,特别是对儿童的个性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2、家庭不幸;3、消极的家庭榜样和不政策的家庭氛围;二十二、假象反常及其表现?答:即犯罪人为蒙蔽侦查实现,逃避罪责,而出现的某些异常的行为表现。
这些外部行为表现是犯罪人有意制造的假象,与正常情况是不同的。
其表现为:1、反常的积极;2、反常的老实;3、反常的俭朴;4、记忆反常的清晰准确;5、行为活动反常地有规律。
二十三、我国学者关于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代表性观点?答:1、内外因素论;2、动力因素论;3、系统模式论;4、聚合效应论;5、综合动力论;6、综合动因论。
二十四、关于个体犯罪的社会学观点?答:1、文化冲突理论;2、标签理论;3、紧张理论;4、亚文化理论。
二十五、暴力文化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答:暴力文化是有害的,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为:1、提供和传播了攻击行为的方式和类型;2、唤醒个体意识中的攻击冲动;3、减弱个体对暴力行为的敏感度;4、减弱个体对攻击行为的抑制力;5、对问题解决方式产生错觉。
二十六、犯罪心理恶性发展依据?答: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依据可以从环境和主体两个方面来看。
环境方面主要因为:1、消极的情景条件。
2、群体内的不良气氛和群体压力;3、打防体系中存在的负面效应;4、教化失误。
主体自身因素来看,主要因为:1、作案成功体验。
2、不良需要轻易得到满足;3、犯罪活动中由于经验的累计和模仿、学习,形成犯罪思维定势;4、补偿心里,虽然受到处罚,但犯罪认知结构和个性结构未得到矫正,因而产成“狱内损失外补“的补偿心理。
二十七、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条件?答: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一方面需要来自外界的适宜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需要个体自身还存在着某些积极的心理因素。
二十八、反复实施同类犯罪,已经形成犯罪恶习的犯罪人称为惯犯。
二十九、女性犯罪动机的形成具有恶逆变倾向三十、犯罪心里学的任务是:1、探讨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2、揭示犯罪心里活动的三十二、流窜犯罪行为的特点:1、隐蔽性与流动性;2、连续性;3、凶残性;4、结伙性三十三、青少年犯罪的一般特点有:1、低龄化趋势;2、违法犯罪突发性;3、暴力犯罪突出;4、结伙犯罪突出;5、作案手段的模仿性;6、再犯比例高;7、因网络、毒品而诱发的青少年犯罪急剧上升。
三十四、被讯问人之所以会有否认的供词,心理依据有:1、畏罪心理,自知罪行严重,认为即使供认也难逃法网,于是矢口否认。
2、恐惧心理,也就是对将要受到惩罚后而失去前途、地位、家庭、友谊等的恐惧、顾虑,因而矢口否认。
3、侥幸心理,自以为作案手段高明,公安机关不可能掌握证据,或自觉哥们二一起深厚,同伙不会出卖自己。
4、封建义气思想,为将义气,拒绝供出同伙。
5、对抗心理,一些犯罪嫌疑人对国家、社会持有敌视态度,因而否认和拒供对抗审讯。
6、正当的否认,比如侦查中获得的某个证据与事实不符,因而被询问人予以否认。
三十五、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转化的模式有意志选择行为模式和反应性行为模式三十六、毒品犯罪的一般心里特征有:1、牟取暴力的贪婪欲望,是毒品罪犯的共同心理动力基础;2、强烈的侥幸心里是毒品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心理依据;3、毒品犯罪人的认知特点;4、紧张、恐惧是毒品犯罪人伴随始终的重要心理特征;5、意志活动的两极性,是毒品犯罪人的典型的意志品质;6、控制力差,易受诱惑和暗示,回避矛盾,贪图享受,是众多吸毒者的人格特点。
三十七、犯罪群体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心理依据有:1、共同的情趣和利害关系;2、认同感;3、安全感;4、权威与服从;5、犯罪亚文化;三十八、惯犯大多掌握了一定的作案经验和应付侦查的手段,这通常表现为惯犯的狡诈性。
三十九、为研究和分析的需要,把群体划分为青少年,中老年等,这样的群体是假设群体。
四十、在一个骚乱的群体中,在思想、态度认同,在行动上直接参与的人群是积极人群。
四十一、惯犯只要一遇到适宜犯罪的机会,很少经过动机斗争和心理冲突就去犯罪,体现了惯犯的顽固性。
四十二、犯罪嫌疑人在审讯的某一阶段采取以静观动,以虚代实的姿态,投石问路索要罪证,此阶段为试探摸底。
四十三、有些犯罪人情绪不稳定,常因一些微小的诱因刺激而陷入一种烦躁不安的情绪当中,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这类犯罪人的个性类型属于狂躁型。
四十四、“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往往是一些犯罪人犯罪的理由,犯罪人对犯罪行为的这种认识称为合理化认识。
四十五、犯罪心里恶性发展的结果是使犯罪人形成较为顽固的犯罪动力定型。
四十六、从犯是在群体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其中顺应、服从他人或群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称为顺从。
四十七、在诈骗犯罪过程中,受害人被骗子所述的美好前景陶醉,心理防线彻底崩溃,此时处于心理互动的相容期,“强化——信任”阶段。
四十八、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对管理相对人疾苦的漠视,对权力的崇拜,玩弄权谋,贪污、贿赂犯罪人的这种心理特征是消极的职业人格。
四十九、依据犯罪行为和流动性的关系,偷越国境犯罪属于偷渡。
五十、病人坚信某异性在爱恋的关系,于是经常寻机向其献殷勤,如果发现对方有了爱人,则往往行凶报复。
符合这种情况的精神病是:钟情妄想。
五十一、“犯罪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90年德国人明希编写的《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制度中的影响》一书。
五十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活跃期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
五十三、犯罪心理是一种大脑活动,本身是看不见的,而且常常被犯罪人所掩饰,这属于犯罪心理的内隐性。
五十四、社会经济状况与犯罪率的关系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个矛盾愈尖锐,形成犯罪心里的个体便越多,犯罪率就会上升,反之,这个矛盾缓和了,犯罪率就会下降。
五十五、认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一个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且始终运动变化着的系统的理论是:综合动因论。
五十六、受害人遇到犯罪侵害时,最佳的心理反应为沉着冷静型。
五十七、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有的人形成了犯罪心理,有的人没有形成。
这可以用一个关于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来解释,这个规律是心理选择律。
五十八、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犯罪人的认知水平与一般人相比偏低。
五十九、犯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是极端个人主义。
六十、根据犯罪动机的意识水平,可以将犯罪动机分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六十一、某类犯罪人存在着大量与实惠规范相冲突的思想、观念,越是社会支持的,越是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