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26.44 KB
- 文档页数:10
前不久,就有报道称,一款在伦敦售价3.81美元的星巴克到了北京价格变成了4.81美元,提升了26%。而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纽约、伦敦这些城市。报道还引述专家的说法称:综合来看,美国一杯星巴克咖啡的成本不会低于中国,而中国却售出了更高的价格。
报道还以星巴克2013财年第二财季报告佐证星巴克在中国的高利润率,该季度星巴克中国/亚太地区营业利润率远高于欧美地区,甚至是欧洲等区域的16.8倍。
百度星巴克历史
星巴克咖啡是1971年4月由J. Baldwin,G. Bo wk e r,Z. Sieg三人共同出资成
立,其原先仅仅为一家位于美国西雅图派克地市场的销售咖啡豆、茶叶以及香料的
小型零售店。1983年,现任的星巴克总裁霍华德.舒尔茨,当时星巴克的一名销售管
理人员,在他的一次欧洲之旅后,决定将意大利式咖啡馆的饮品以及相关经营模式
引入美国。但其经营理念与星巴克高层发生冲突,舒尔茨于1985年离开了星巴克,
自立门户开了一家意式的每日咖啡馆,使用星巴克烘焙的咖啡豆来制作意大利式咖
啡。而到了1987年,星巴克发生财政危机出售,舒尔茨筹资购买了星巴克,并且将
其改名为星巴克公司(Starbucks Corporation)。从这个时候开始,星巴克才逐渐
从西雅图的小咖啡烘焙兼零售商,逐渐发展为目前全美最大的咖啡连锁店。不仅如
此,美国人喝咖啡的习惯也随着星巴克的崛起而改变:由原先淡如水的美式咖啡逐步改变到偏好到星巴克式的重烘焙式咖啡。星巴克自1987年转型为咖啡专业连锁店
后,便不断向西雅图以外的地区发展,并且和不同品牌进行策略联盟以扩展其在北
美的版图。从1987年到1992年六年的时间之内,星巴克就由原先的11家连锁店扩
张到190家的庞大规模。星巴克的总收益也同样反映了这种超乎寻常的发展速度,
以1987、1990和1992年这三年为例:其年度总收益在1987年仅为一百三十万美元,
到了1990年就发展到四千万美元,而到了1992年其总收益高达九千二百万美元。
不仅如此,到了1992年星巴克的股票开始在华尔街上市,由于其股票市价稳定及高
收益性,博得"星钱" 之美称。之后星巴克继续高速扩张,到1999年底时,其在美国的连锁店就已经高达2200家。除此之外,星巴克在1995年成立星巴克咖啡国际
公司(Starbucks Coffee International Inc. ,简称为SCI),并且在同年以合资授权
的方式,与日本SAZABY Inc.签约,合作共同开发日本市场,然后于次年1996年八
月在日本东京银座开设了其在海外的第一家分店,从此正式踏上了国际化的扩张道路。从1996年到2000年11月底为止,星巴克总共在全世界的16个国家成立了分
店,主要开拓地区为西太平洋沿岸的国家以及中东地区[8]。另外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
趣的现象:星巴克选择开店的国家大多并不是在具有喝咖啡习惯的西方先进国家,
其几乎都是在一些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如菲律宾,泰国,中国等),而我们也可以
进一步发现这些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不是所谓的新兴工业国家,再不然就是中东的
石油输出国。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星巴克在各个国家开张的时候,选择连锁店所在
的城市不是该国的首都就是该国最大的城市。这种对于未开发市场的热情和信心,
也正是星巴克不断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星巴克的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星巴克在中国价格高,在国外价格低,,用阶层消费理论分析
阶层消费理论
皮埃尔·布迪厄(Pie仃e Bourdieu)的阶层理论其关键词是"区隔"。他在代
表作《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一书中努力要证明的一个中心观点是:"人
们在日常消费中的文化实践,从饮食、服饰、身体直至音乐、绘画、文学等的趣
味,都表现和证明了行动者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等级。
在布迪厄看来,"趣味无非也是一种区隔策略的理念武器,趣味作为文化习
性的一种突出表现,乃是整体的阶级习性的一个关键性的区隔标志。因之,趣味
的重要性表现在它是统治阶级场和文化生产场最重要的斗争筹码。
对于趣味和惯习,布迪厄认为由于经济状况的不同,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
体现。"统治阶级由于拥有很好的经济条件,从而表现出了追求奢侈和自由的品
味,他们重视享受和鉴赏;工人阶级由于受经济条件所限,只能具有追求生活必需品的品味,他们关注的只是消费品是否物美价廉并且满足需要。介于统治阶级
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小资产阶级具有中等量的资本,他们追求炫耀的品味。他们的
惯习具有禁欲、死板、守法以及重视各种形式的积累的倾向。"这是因为,
小资产阶级手中少量的资本能够使他们免于像工人阶级那样为了维持生存需求
而挣扎,但却不足以使他们能追求统治阶级的那些品味和惯习。他们只得表现出
对统治阶级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渴望。因此,不同阶级的消费方式不光是单
单由经济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经济条件逐渐形成的阶级惯习所决定的。
最后,他将社会主要划分为三个阶级,即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主要包括工
人阶级与农民阶级在内的普罗阶级。"各种资本的实际占有量的差异使得各个阶级相互区分开来。布迪厄在自己的著作中,更重视对统治阶级的描述和分析。该
阶级在不同类型资本的占有上均居于优势地位。他指出,这一居于优势地位的统
治阶级包括自由职业者、大学教师、高级政府官员、大公司的所有者和管理人员、
艺术家、作家等。相对与这些阶级,居于劣势地位的则是工人阶级,他们拥有很
少的资本。这个阶级包括了不同技术水平的生产、服务工人和农业劳动者。居于
这两个阶级之间的,是庞大的中间阶级,这个阶级拥有中等水平的资本。''
经济学家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对现代消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
他在书中首次提出了"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即"购买商品
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于享受,而更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一种
满足。他认为上层阶级通过炫耀性消费以获得个人身份、地位、荣耀感的满足感。"
112l
首先,从消费目的上看,凡勃伦认为,"人们在进行消费行为的时候并不是
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价格等),而是从社会因素的考虑(心理因素)。他认为,消费本身并不是目的,消费是为了追求荣誉,人们通过消费行为来证明自己的经
济条件和支付能力,从而向周围的人炫耀以最终达到显示其地位和成就的目的。
第二,从消费的需求层次上看,消费并不是为了满足最低级的物质需要,而是精
神需要的满足。第三,从消费类型上看,凡勃伦认为,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
消费,即有闲阶级的消费和劳动阶级的消费。卑贱的阶级只应当消费为维持生存
所必需的那些事物。''{121而有闲阶级的消费,早已脱离了维持基本生活的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