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案例分析复习课程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12
平安收购深发展案例分析一、背景介绍1. 新桥投资(NEWBRIDGE)新桥投资(NEWBRIDGE)是美国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TPG)专注于亚洲地区投资的子公司,主要从事战略性投资,曾经因收购韩国第一银行而让人称道。
2004年12月份,新桥投资以每股3.54元受让深发展17.89%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后,承诺了五年锁定期(时间点以办理过户登记为准)。
直至2009年6月份新桥投资总共拥有5.2亿股深发展股份,占比16.76%。
2.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保险、银行、投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是中国平安综合金融战略的梦想,而银行板块在次贷危机时期整体偏弱。
直至09年6月份,中国平安仅持有平安银行90.75%的股份,以及深发展4.68%的股权。
按照09年中国平安年报,银行业营业收入在中国平安中的比重仅为2.9%,银行业净利润在中国平安中的比重约为7.45%,银行板块明显偏弱,急需补强,而收购是增强规模的最快捷方式。
加之平安之前已作为深发展的中小股东,对深发展银行的公司治理、经营状况等有直接和深入的了解,以及深发展作为全国股份制银行这块具有相当含金量的牌照,因此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的意愿非常强烈。
3.深发展银行深发展银行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银行,引进新桥投资作为战略投资者后,在业务创新、风险管理、流程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良贷款率急剧下降,资本充足率从2%提高到8%以上,可以说新桥给深发展带来的是内涵式增长。
而目前阶段,深发展的增长最迫切的是扩大业务规模的外延式增长,因此资本就成为其最重要和迫切的需求。
对于深发展来说,引入平安,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资本,长远提升其资本实力和资本充足率,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并可借助平安的交叉销售和网点布局获得“混业经营”的比较优势。
早在2008年8月21召开的深发展半年业绩发布会上,深发展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纽曼就向平安伸出橄榄枝,表示:如果平安来投资我们,我们会成为一个比其他银行更好的投资对象。
中国平安保险的金融科技转型案例分析中国平安保险作为中国最大并且最具综合实力的保险集团之一,不仅在传统的保险业务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积极推动了金融科技转型。
本文将分析中国平安保险在金融科技转型方面的案例,并剖析其成功的原因。
一、背景介绍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成立于1988年,是一家多元化金融服务提供商,业务涵盖保险、银行、投资等领域。
由于中国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平安保险意识到传统业务模式的局限性,于是开始着手进行金融科技转型。
二、金融科技平台构建中国平安保险积极构建金融科技平台,通过自主开发和合作,建立了一系列创新的金融科技应用。
首先,他们建立了一个智能化的互联网保险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的保险服务。
其次,他们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推出了在线理财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资选择。
另外,他们还推出了移动支付和电子银行等金融科技产品,提升了客户的便捷度和体验感。
三、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中国平安保险深知数据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重要性,因此致力于建设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系统。
他们通过收集、整合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
这种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不仅有助于保险精算的准确性,还能提高理赔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四、区块链技术应用中国平安保险在金融科技转型中还积极应用区块链技术。
他们利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性,提高了保险数据的可信度和安全性。
同时,他们还与供应链金融平台合作,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中的信任问题,为供应商和贸易商提供了更加高效和安全的融资服务。
五、推动金融科技生态建设中国平安保险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生态建设,不仅与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合作,还通过投资和孵化,培育金融科技创新。
他们与创业公司合作开展合作研发,共同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
此外,中国平安保险还进行技术人才培养,建设金融科技人才队伍,为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成功原因分析中国平安保险在金融科技转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战略管理案例分析WORD版本,可任意编辑目录一、公司简介二、公司战略三、SWOT分析(一)竞争优势(二)竞争劣势(三)机会(四)威胁四、战略优点五、战略缺点六、提供建议(一)品牌定位策略(二)品牌设计策略(三)品牌营销服务策略(四)品牌传播策略一、公司简介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
2004年6月和2007年3月,公司先后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份名称“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是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引入外资的企业,拥有完善的治理架构,国际化、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中国平安以“专业创造价值”为核心文化理念,倡导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以追求卓越为过程,形成了“诚实、信任、进取、成就”的个人价值观,和“团结、活力、学习、创新”的团队价值观。
集团贯彻“竞争、激励、淘汰”三大机制,执行“差异、专业、领先长远”的经营理念。
中国平安的愿景是以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为支柱,谋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为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创造持续增长的价值,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和百年老店。
自1980年以来,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资金迅速积累,并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资金力量。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低便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且此问题已成为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瓶颈,危及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提高保险投资收益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成熟的保险资金投资变迁看,投资渠道均遵循了从单一到到多元的发展轨迹,投资风险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尤其是由新的投资渠道引发的投资风险。
另外,面临新的投资渠道,我国现有的客观条件很可能难以满足资金运作的需求。
这就需要从保险公司、金融证券市场政府三方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及相关外部环境的改善。
中国平安收购深圳发展银行案例分析一、企业简介1.中国平安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公司成立于1988年,公司注册地为中国北京,总部位于深圳。
公司为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股份名称“中国平安”,股份代号2318。
经过了数年的争取,直到1992年,平安才成为一家真正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从此确立了“立足深圳,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基本发展态势。
公司在注重保险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多元化经营,成立了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和平安信托投资公司,完善了保险资金运用渠道。
在巩固国内业务的同时,稳步推进公司的国际化,在香港成立了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有限公司,统筹管理美国,香港公司及伦敦和新加坡代表处,与世界上160多家保险公司建立了友好往来,在286 个城市设立了理赔、检验和追偿代理。
2006年8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收购深圳商业银行89.24%股权,取得一张全国性的中资银行牌照。
尽管此前平安集团已控股平安银行(原福建亚洲银行),但由于种种政策原因,平安银行终究改变不了“外资银行”的身份。
由于深商行拥有银监会授予信用卡业务许可,故收购深圳商业银行将为平安集团提供涉足信用卡业务的理想机会。
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简称为“中国平安”,A股证券代码为“601318”,成为A股第二保险股,申购平安IPO所冻结的资金达到1.1万亿人民币。
2.深圳发展银行1987年12月28日,深圳发展银行宣告成立,总部设在深圳。
股票简称“深发展A”,股票代码 000001,是中国第一家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商业银行。
深发展于1987年5月首次公开发售人民币普通股。
这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发育的重要开端。
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深圳发展银行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自身规模不断扩大,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18个经济发达城市设立了近300家分支机构,并在北京、香港设立代表处,与境外众多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
中国平安并购富通案例分析一、跨国并购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又称被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驶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
二、中国平安公司简介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
2004年6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HKEx2318)上市,2007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SSE601318)上市。
中国平安是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引入外资的企业,拥有完善的治理架构,国际化,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三、富通集团简介富通集团包括富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和富通银行。
富通集团(Fortis)成立于1990年,是一家活跃与世界保险,银行和投资领域,享誉全球的国际性金融服务集团,是欧洲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
旗下富通基金管理公司是欧洲股市和债市最大的机构。
四、背景分析此次收购机会的出现,是富通集团首先抛出了橄榄枝。
在加入财团收购荷兰银行之后,富通集团计划在对荷兰银行资产重组的同时,积极拓展亚洲市场,从而主动提出了希望引入中国金融机构作为股东的意向。
在海外已建立良好品牌形象的中国平安,便成为其首选的合作对象之一。
富通集团主要经营银行和保险业务,并早已建立银保综合金融平台,这与正致力于建设综合金融集团的中国平安极为类似。
富通集团在银保综合金融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将为中国平安带来很大帮助。
对于平安和富通集团将来的合作路径,平安和富通高层昨日均透露了有关信息。
平安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与富通集团就资产管理、私人银行以及财富管理等方面合作的可能性进行探讨,同时通过技术交流、交叉销售等形式由富通向平安传授相关技术与知识。
根据双方签订的谅解备忘录,平安有权向富通集团董事会提名一名非执行董事。
中国平安并购富通案例分析一、跨国并购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又称被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驶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
二、中国平安公司简介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
2004年6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HKEx2318)上市,2007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SSE601318)上市。
中国平安是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引入外资的企业,拥有完善的治理架构,国际化,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三、富通集团简介富通集团包括富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和富通银行。
富通集团(Fortis)成立于1990年,是一家活跃与世界保险,银行和投资领域,享誉全球的国际性金融服务集团,是欧洲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
旗下富通基金管理公司是欧洲股市和债市最大的机构。
四、背景分析此次收购机会的出现,是富通集团首先抛出了橄榄枝。
在加入财团收购荷兰银行之后,富通集团计划在对荷兰银行资产重组的同时,积极拓展亚洲市场,从而主动提出了希望引入中国金融机构作为股东的意向。
在海外已建立良好品牌形象的中国平安,便成为其首选的合作对象之一。
富通集团主要经营银行和保险业务,并早已建立银保综合金融平台,这与正致力于建设综合金融集团的中国平安极为类似。
富通集团在银保综合金融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将为中国平安带来很大帮助。
对于平安和富通集团将来的合作路径,平安和富通高层昨日均透露了有关信息。
平安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与富通集团就资产管理、私人银行以及财富管理等方面合作的可能性进行探讨,同时通过技术交流、交叉销售等形式由富通向平安传授相关技术与知识。
根据双方签订的谅解备忘录,平安有权向富通集团董事会提名一名非执行董事。
姓名陈佑生班级物流管理(2)学号150312081平安险介绍及案例分析(1)平安险介绍平安险(FreefromPerticularAverage简称F.P.A.)海洋运输货物保险的主要险别之一。
平安险原来的含义是只保全损,即承保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货物的全部损失。
自然灾害系指恶劣气候、雷电、海啸、地震、洪水等。
后来又加上了运输工具遭受搁浅、触礁、沉没、互撞、与流冰或其他物体碰撞以及失火、爆炸造成货物的部分损失。
对装卸、转运时的货物落海损失,避难港的卸货损失,避难港、中途港的特别费用,共同海损的牺牲和分摊,救助费用,以及运输契约订有“船舶互撞责任”条款应由货方偿还船方的损失,也包括在平安险的责任范围内。
此外,在货物遭受保险责任内的危险时,被保险人采取抢救、防损措施以减少货物的损失,因而支付合理的施救费用,保险公司也负责赔偿。
这种施救费用可以在赔付货损保险金额以外的另一个保险金额限度内偿还给被保险人,英国1982年新修订的伦敦协会货物保险条款,用“C…险代替了原来的“平安险”。
.平安险,平安险的英文意思为“单独海损不赔”。
责任范围:A.被保险货物在运输途中由于恶劣气候、雷电、海啸、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整批货物的全部损失或推定全损。
B.由于运输工具遭受搁浅、触礁、沉没、互撞、与流冰或其他物体碰撞以及失火、爆炸等意外事故造成货物的全部或部分损失。
C.在运输工具已经发生搁浅、触礁、沉没、焚毁等意外事故的情况下,货物在此前后又在海上遭受恶劣气候、雷电、海啸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部分损失。
D.在装卸或转运时由于一件或数件整件货物落海造成的全部或部分损失。
E.被保险人对遭受承保责任内危险的货物采取抢救、防止或减少货损的措施而支付的合理费用,但以不超过该批被救货物的保险金额为限。
F.运输工具遭遇海难后,在避难港由于卸货所引起的损失以及在中途港、避难港由于卸货、存仓以及运送货物所产生的特别费用。
G.共同海损的牺牲、分摊和救助费用。
平安保险案例分析平安保险背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
2004年6月和2007年3月,公司先后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份名称“中国平安”,香港联合交易所股票代码为2318;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为601318。
公司控股设立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人寿”)、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产险”)、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并控股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有限公司、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平安信托”)、深圳平安银行。
平安信托依法控股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平安海外依法控股中国平安保险(香港)有限公司,及中国平安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
截至2008年6月30日,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集团总资产为人民币6,887.73亿元,权益总额为人民币879.28亿元。
按中国会计准则,集团总资产为人民币6,436.06亿元,股东权益为人民币809.55亿元。
2008年7月,《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公布,中国平安以2007年18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首次进入全球500强,位列第462位,并成为入选该榜单的中国非国有企业第一名。
2008年4月,《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Forbes Global 2000)排行榜公布,中国平安再次进入全球500强,较2007年前进147席名列第293位;在151家上榜的中国企业中,排名第9,蝉联非国有企业第一名。
同时,在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2008年全球市值500强企业排行榜(FT Global 500),中国平安在全球企业排名中占第140位,在全球保险行业排名第四。
公司通过旗下各专业子公司共为约4,095万名个人客户及约197万名公司客户提供了保险保障、投资理财等各项金融服务。
融强势启航并购深发展案例分析摘要2009年6月,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并购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发展),作为我国A股市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并购,亦是我国金融业迈向综合经营的里程碑。
2012年7月,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工商登记管理机关核准,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至此,中国史上最大金融并购案完美收官。
本文主体部分首先介绍了并购事件所在的行业背景,接着阐述了并购双方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并购的动机。
接下来具体梳理了整个并购过程,并从并购的意义和风险因素角度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并购、综合金融、中国平安、深发展目录一、并购行业背景 (3)1.1 国内外金融业发展趋势 (3)1.2 中国金融监管环境变化趋势 (4)1.3 中国保险业和银行业相互渗透 (5)二、并购双方介绍 (6)2.1 中国平安集团概述 (6)2.2 深发展概述 (9)三、并购动机 (12)3.1 从中国平安角度看 (12)3.2 从深发展角度看 (15)四、并购过程 (16)4.1 交易步骤 (16)4.2 交易进展 (17)4.3 交易定价分析 (18)五、风险因素 (20)5.1 风险管理能力 (20)5.2 风险偏好分析 (21)六、并购影响 (23)6.1 加法效应 (23)6.2 乘法效应 (24)6.3 减法效应 (26)七、“平深恋”的展望 (26)一、并购行业背景1.1 国内外金融业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在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金融业的竞争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和核心。
在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客户需求逐渐多层次和多样化,对金融业务经营的多元化、综合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法国银行保险业并购的成功案例开始,大批大型的银行收购小型保险公司,进入银行保险市场,通过银行分支机构销售保险产品,凭借银行保险人银行巨大的分销网络和先进的电子技术,大规模、高效率地销售保险产品,获得规模经济,曾创下取得保费连年翻倍的传奇,据估计90年代60%以上的寿险销售量由银行渠道贡献,大多银行都与寿险公司签订分销或交叉持股协议。
并购案例分析报告报告目录1.案例简介 (2)2. 并购行业背景 (2)3. 并购企业介绍 (7)3.1 并购方 (7)3.2 被并购方 (8)4. 并购动因 (10)5. 并购过程 (13)6. 并购整合 (14)7. 并购结果 (16)7.1 股东变化情况 (17)7.2 市场表现 (19)7.3 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19)7.4 最新发展现状 (21)8. 案例启示 (22)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案例简介● 1.1案例简要介绍家化股权从启动之初就吸引人们的眼球。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公开信息显示,家化集团的股东上海市国资委自9月7日以公开挂牌方式,出让其持有的家化集团100%股权,挂牌价格为51.09亿元。
2011年11月7日,上海家化母公司家化集团100%股权最终被上海平浦投资有限公司通过竞标获得,成为上海家化新控股股东,后者为平安信托旗下平安创新资本全资子公司。
● 1.2案例选择理由近年来,日化行业发生多起中国品牌被并购的案例,外资收购下,小护士、大宝、丁家宜等都已先后臣服,上海家化成为日化产业仅剩的本土大品牌。
对产业环境而言,它的坚守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
作为一家中国传统民族品牌日化企业,其旗下“六神”家喻户晓,其股权改制,最终花落谁家特别引人注目。
被出售的国有资产多是陷入困境的“破落户”,国进民退的氛围下,上海家化的并购案例颇耐人寻味。
另外,在此次并购案例过程中,作为被并购方的家化集团与原东家上海市国资委一起参与到了对并购方的考评选择过程中,并发挥了较强的自主选择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并购活动屡见不鲜,但大多数并购都是并购方积极寻找被并购方,意图发展壮大自身实力,而家化集团改制案例却是被并方参与选择并购方的一个典型案例。
通过分析该案例可以分析出胜出原因的同时得出一些启示,为后来者提供借鉴。
史上最牛融资(rónɡ zī)中国平安(píng ān)巨额再融资案例分析一.案情(ànqíng)介绍:在平安20多年的成长历程里,伴随着两次大型融资和两次引人瞩目的上市。
在08年进行再融资之前,总资产已经(yǐ jing)从最初的4500万元发展到7000亿元,现如今已经是突破2万亿的总资产。
1994年摩根入股平安500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等于4亿元人民币),到2004年摩根集团获得20倍的回报;紧接着平安在赴香港上市前的2002年,又以每股6倍的溢价(yì jià)吸引了汇丰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的投资,持股比例为10%;2004年6月24日,平安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当时发行价10.33港元,认购比例58倍,筹资超过165亿港元,创下当年香港IPO 的新高;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在上交所挂牌。
中国平安开盘价是50元,比发行价33.8元上涨了47%。
两次上市,总共筹集资金550亿人民币,这550亿人民币花哪了?2008年1月18日,中国平安在A股市场发布巨额再融资计划,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万股,分离交易可转债券412亿元,融资总额近1600亿元,创A 股史``上最大再融资。
1月21日,深成指暴跌920.46点,创下有史以来最大的单日下跌点数。
上证综指当日也下跌266.08点,5100点和5000点两大关口接连被破,5.14%的下跌也为半年来最大跌幅。
据粗略计算两市一日蒸发市值近1.7万亿元。
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事件血洗股市。
二.背景知识:(1)中国平安: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公司为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两地上市公司,股票代码分别为2318和601318。
中国平安是国内最具控制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同时(tóngshí)拥有中国第二大寿险和第三大财险公司,拥有国内最知名的保险品牌。
中国平安案例分析一.现状综述(一). 行业与市场发展动态1.保险行业现状分析(1).我国保险行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无论是行业的规模,保险市场主体的数量,还是各类保险的深度和密度;无论是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还是保险对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的影响,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2).国内寿险市场的六巨头——中国人寿、平安人寿、新华保险、太平洋人寿、人保寿险和泰康人寿,占据寿险市场80%的份额;国内保费规模最大的七大标杆地区——广东、江苏、四川、河南、山东、北京和上海,囊括45%的保费收入。
(3).2006-2015年是我国人口负担系数不断创新低和中青年劳动力人口创新高时期,也是我国建立覆盖全民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关键时期,商业保险在承担社会管理功能的同时将得到飞跃式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将成为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手。
2.发展前景(1).现在我国国营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人的养老问题仍靠国有经济。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解决养老问题应是多层次的,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应及早解决养老的问题。
(2).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3).金融危机使得经济增长减缓,失业增加,人们的收入减少,消费水平下降,但是却给保险业带来了绝好的发展机会,在这个百废待兴的节骨眼上加大增员数量,提高展业效率将是一个很好的推动。
(4).目前寿险客户最关心的问题占前三位的分别是医疗、住房和物价,而医疗保障的问题已排在第一位,我国12亿多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客观上也需要人寿保险来解决。
我国现在城市95%以上有15岁以下子女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少儿人寿保险备受青睐;截至2012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13540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3%,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
而按照联合国统计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为“老龄社会”。
所以,不论是少儿市场还是老人市场,都将是庞大的。
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寿险行业市场空间较大。
二.中国保险行业的主要问题近年来中国保险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发达国家保险业水平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应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西方发达国家年保费收入一般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而中国2011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2011年人均保费为1200元,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人均保费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内部还存在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制约着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一)行业发展方式粗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沿袭下来的粗放发展模式却没有发生改变,保险行业总体上仍停留在争抢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低层次竞争水平上。
大部分保险公司主要靠“人海战术”、快速增设机构、铺摊子实现外延式扩张,而忽视了公司的内部管理和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有的公司甚至不惜违法违规,不顾成本效益,一味追求速度规模和市场份额。
这样粗放的发展方式不仅无法满足中国日益年轻化、知识化消费群体的保险保障需求,甚至会伤害消费者的利益,引发消费者的不信任。
(二)保险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是保险企业寻求生存与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中国保险产品数量迅速增加,促进了保险业快速发展,但保险产品创新也存在一些问题,产品结构雷同、创新动力不足。
中国保险企业仍然处于技术创新的低层次阶段,仅仅少数大的保险企业致力开展自主创新研发活动,大多数保险企业的许多产品还是主要从外部引进,再进行局部的开发和改进而成,依靠低水平的技术创新活动维持保险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现如今,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生活要求日益多样化,对养老保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汽车住宅等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明显提高,这些都为保险产品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保险产品结构不合理当前,保险产品结构存在不合理的问题。
在财险市场上,机动车辆险市场份额过大,其他险种比例太小,产险市场高度依赖车险的业务结构面临调整压力。
未来汽车销量增速将下滑,车险业务增速放缓,因此需要不断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寿险市场上,分红险“一险独大”的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分红险占比过高,分红险单一险种的业务波动会造成整个寿险市场的大幅波动。
过度集中于分红险,在加息条件下需要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来覆盖成本,客观上会增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压力。
特别是在目前日趋复杂的投资环境下,过高的投资回报要求可能会放大风险。
(四)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与银行、证券等其他金融行业相比,保险业进入门槛低、人员学历相对较低。
行业内精通保险、擅长管理的中高端人才,特别是核保、核赔、风险管理等专业型人才,以及管理、营销、培训等经验型人才严重不足。
有数据表明,中国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国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原动力,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险业的发展。
(五)保险经营不诚信保险公司盲目追求业绩的经营行为很容易产生诚信问题。
例如,展业过程中设计晦涩难懂的保单条款引诱消费者落入陷阱,待出险时逃避保险责任;夸大保险的保障功效;借助权力部门强制销售保险;通过热门产品搭配销售有关险种;通过协议或借行业协会名义联合限价;在理赔时常常因为前期盲目展业埋下业务隐患、缺乏专业理赔人才等原因造成“理赔难”,更有甚者为了追求利润而无理拒赔,惜赔或少赔等。
这些都极大地损害了保险行业的形象,阻碍了人们的投保热情。
(六)保护政策阻碍保险业开放保险业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保护政策,就是外资进入中国保险行业,只能采取合资模式,且外资股权不得超过50%。
这种合资模式,有效地减缓了外资在中国保险行业的扩张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资保险公司,但也产生了大量的中外股东之间的冲突。
更重要的是,50∶50的股权结构,在限制外方控制权以及实现引进外资先进技术方面,效果有限。
自中国保险业开放以来,除了最初的个人代理制度和小部分产品的创新外,外资在推动中国保险市场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方面,并没有太多作为。
另一个重要的保护政策是不开放法定险种(目前主要是交强险)。
从交强险开办5年的实践看,竞争激烈,大量财产险公司经营困难,甚至亏损。
因此,从社会福利的角度,亟须建立合理有效的、与交通有关的社会管理体系,利用外资保险公司的资金技术,进一步提高中资保险机构的管理水平。
(七)保险外部环境不完善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保险业发展,全社会对保险的认识不断加深,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发挥保险业的作用。
但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外部环境不适应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是法律环境方面,部分业务领域的法律不健全,如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还没有建立,农业保险运行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二是政策环境方面,业务发展存在政策瓶颈,如国家政策支持的巨灾保险体系还没有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分散转移和补偿救助机制缺失。
三是社会环境方面,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和风险意识有待加强,保险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的力度应该加大。
三.广告运作目标(一).企业与品牌背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中国平安的企业使命是:对股东负责,资产增值,稳定回报;对客户负责,服务至上,诚信保障;对员工负责,生涯规划,安居乐业;对社会负责,回馈社会,建设国家。
中国平安以“专业创造价值”为核心文化理念,倡导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以追求卓越为过程,形成了“诚实、信任、进取、成就”的个人价值观,和“团结、活力、学习、创新”的团队价值观。
集团贯彻“竞争、激励、淘汰”三大机制,执行“差异、专业、领先、长远”的经营理念。
中国平安的愿景是以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为支柱,谋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为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创造持续增长的价值,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和百年老店。
(二)主要竞争对手1.行业前辈—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寿历史比较长,具有深厚的政府背景,也是在政府的扶持下成长起来的,这也正赋予了中国人寿可以获得别的保险公司不可比拟的垄断资源。
同时,中国人寿是中国最大的寿险公司,其子公司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是中国保险行业最大的资产管理者,所管理的资产规模平均每年增加30%,其中投资资产年均增长40%,并保持较高的投资回报。
我们预计中国人寿2006-2008 年净利润平均复合增长率在67%左右。
而中国平安则不同。
它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走市场路线,完全依靠市场自身的规则发展至今。
中国平安的战略目标是打造以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为核心,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中国平安作为金融深化改革的领头羊,所管理的资产规模平均每年增加25%,其中投资资产年均增长23%,并保持较高的投资回报。
由于公司是一家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业务涉及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信托及证券等金融子行业,各个业务平台之间可以共享客户信息,交叉销售可以给公司带来极低的开拓成本,单一客户边际附加值高,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市场的风险,未来仍可保持较高增长。
从市场来看,中国人寿的主要保费收入来源地区为人口较多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例如广东、河南、四川等省份;而中国平安的主要保费收入来源地区为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地。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平安在市场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业务资源投入多,高端客户占比高,导致单个客户的边际利润贡献度较高。
中国人寿在资金实力,企业网方面比平安实力强,而且在各个业务方面都比平安有相对优势。
2.后起之秀—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在1991年5月13日成立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保险集团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它以“做一家负责任的保险公司”为使命,以“诚信天下,稳健一生,追求卓越”为企业核心价值观,以“推动和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增长”为经营理念,不断为客户、股东、员工、社会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中国太平洋保险旗下拥有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和长江养老保险等专业子公司,保持持续领先的市场地位。
2009年,中国太平洋保险保费收入963亿元,投资资产规模达到3660亿元,养老保险受托管理资产规模247亿元。
太平洋保险在财险方面比平安有优势。
2. 后起之秀—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6年,是近年来中国发展最强劲的保险公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