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 格式:doc
- 大小:692.08 KB
- 文档页数:13
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必背知识点一、质量守恒定律1. 定义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3. 理解要点质量范围:包括所有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质量 (不包括没有反应完的部分和催化剂的质量)和所有生成物的质量。
特别注意参加反应的气体或反应生成的气体、沉淀等不要忽略。
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如铜与氧气反应、铁与硫酸铜反应等。
实验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以确保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
4. 实验“不守恒”情况分析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若不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可能会出现质量 “不守恒”的现象。
例如,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导致天平示数偏小;镁条燃烧时空气中氧气参加反应,但生成的氧化镁可能部分逸散到空气中,使得固体质量变化难以准确测量。
5. 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保持不变。
这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 书写原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臆造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使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
3. 书写步骤描述反应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如果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就分别用加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配平化学方程式:通过调整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使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
常用的配平方法有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数配偶法等。
4. 标注状态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沉淀,应在化学式后面标注相应的符号 (“↑”表示气体,“↓”表示沉淀)。
但需注意,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沉淀,则生成物中的符号可省略。
三、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1. 计算依据理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通过化学反应前后宏观的质量守恒认知,实现从整个体系到具体反应的思维转换;通过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实现从客观物质质量到微观原子质量的思维转换;通过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分析,实现从质量总和到质量比例的思维转换;通过元素守恒的本质认知,实现从物质改变到元素不变的思维转换。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本课题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基础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课题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时的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一些化学反应的知识,对化学反应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开展实验探究奠定了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奠定了操作基础。
元素、原子、分子、化学式、化合价是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是学习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学会控制条件进行定量实验研究,能对实验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2.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3.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4.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事实或生活现象。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并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现象和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1. 定义。
-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 例如: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和。
2. 适用范围。
-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变化,而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 例如:将10g水加热变成10g水蒸气,这是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但如果是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化学变化,就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1. 从原子的角度。
-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 以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为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_2+O_2{点燃}{===}2H_2O。
反应前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反应后水分子也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反应前有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反应后也是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所以质量守恒。
2. 从分子和离子的角度(对于有分子或离子参加的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对于离子反应,反应前后离子的种类和数目可能发生改变,但离子所带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 例如在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NaOH + HCl===NaCl + H_2O中,反应前是Na^+、OH^-、H^+和Cl^-,反应后是Na^+和Cl^-以及H_2O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离子所带电荷的代数和也不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 解释化学现象。
- 例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大。
这是因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是镁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所以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大。
2. 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 在化学反应A + 3B===2C + 3D中,已知2.3gA和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4.学会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重难点分析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知识梳理】知识点一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P+O2P2O5 Fe+CuSO4-→ Cu+FeSO4【实验1】质量守恒定律——白磷的燃烧【实验2】质量守恒定律——硫酸铜与铁反应1.定律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解释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如1 g水加热后变成1g水蒸气,该变化前后虽然质量不变,但不能说这一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同步训练】1.下列变化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的是()A.10 g水变成10 g冰B.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C.9 g水完全电解成1 g氢气和8 g氧气D.5 g糖放入25 g水得到30 g糖水2.下列说法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m g水受热变为m g的水蒸气B.62 g磷和80 g的氧反应生成142 g五氧化二磷C.20 g食盐溶于80 g水得到100 g的食盐水D.拧开盛酒精的瓶盖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小3.在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探究活动中,陆红同学在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下列叙述错点燃误的是()A.部分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B.天平不平衡C.此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D.锥形瓶的瓶塞会被冲出来②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扩展到其它物理量,如体积或分子个数的守恒等【同步训练】1.下列叙述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B.50 mL水和50 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C.在100 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30 g过氧化氢和70 g水D.1.2 g碳与3.2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 g二氧化碳2.判断下列语句的正误(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 L氢气和1 L氧气反应生成2 L水()(2)10 g食盐溶解在100 g水中,形成110 g食盐水,遵循质量守恒定律()(3)每2体积的CO和1体积的O2发生反应时只能生成2体积的CO2,其体积在反应前后并不相等。
说明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③“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不是指各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而是指真正参加了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反应物中可能有一部分没有参与反应,对于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如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实验中,空气中的氮气并没有参加反应,因此既不属于反应物,也不属于生成物;同理,实验室用KClO3或H2O2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当中的MnO2是反应中的催化剂,仅起改变反应速率的作用,既不属于反应物,也不属于生成物,不是定律中质量总和的一部分【同步训练】1.实验室常用一定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某同学实验前称得一定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42.5 g,加入1 g MnO2,完全反应后称得剩余物的质量为41.1 g。
则反应中放出氧气的质量()A.43.5 g B.0.4 g C.1.4 g D.2.4 g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15.5 g,待完全反应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到10 g固体剩余物质,则生成氧气的是质量为( )A .5.5 gB .0.55 gC .25.5 gD .2.5 g3.a g KClO 3与b g MnO 2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剩余的固体中含c g KCl ,则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 )A.(a +b -c )gB.(a -c )gC.(a +c )gD.(a -b -c )g【实验3】质量守恒定律——盐酸与碳酸钠反应 【实验4】质量守恒定律——镁条的燃烧Na 2CO 3+HCl -→ NaCl +CO 2+H 2O Mg +O2MgO【实验3解析】:由于反应后逸出的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去了,所以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小于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减少的质量就等于逸出气体的质量;若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则天平仍会保持平衡【实验4解析】:镁条的燃烧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所以反应后的生成物的总质量大于反应前的镁条的质量,增加的质量就是镁条结合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另外,实验产生的白烟是镁条燃烧后的生成物,因此燃烧后固体的质量会比理论值小。
④很多化学反应中有气体或沉淀生成,因此“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包括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不能因为生成了气体,而误认为质量减少,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同步训练】1.镁燃烧后质量增大的解释正确的( )A .因为生成物中含有氧气B .这不可能,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C .没有发生化学反应D .因为生成物中还含有氧元素2.镁带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内含氧气)密封加热,下图能正确表示容器里所盛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点燃m m m0 t 0 t 0 t 0A B C D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A.一定大于铁丝的质量B.一定小于铁丝的质量C.一定等于铁丝的质量D.不能确定4.10 g KClO3与3 g MnO2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一定为()A.大于13 g B.小于13 g C.等于13 g D.无法判断5.6 g碳与一定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2 g,有g氧气参加了反应。
6.反应:A+B === C,有10 g A和5 g B反应,结束后A剩余3 g,B无剩余,则生成C g7.加热10 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反应后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总和为9.52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g。
知识点2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2.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中的“质量守恒”要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分子,有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的实质是:分子原子分子新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规律小结】反应前反应后原子种类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原子数目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原子质量4×1+2×16=36 4×1+2×16=36聚集重新组合分裂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化学反应前后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和一个“可能改变”【同步训练】1.下列各项中,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①原子的数目 ②分子的数目 ③元素的种类 ④物质的总质量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A .①③④⑤B .①③④⑥C .①④⑥D .①③⑤2.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①原子种类 ②分子种类 ③元素的种类 ④元素的化合价⑤原子的数目 ⑥物质的种类 ⑦反应前后反物质的状态A .①③⑤B .①②③④⑤⑦C .①③④⑤⑦D .全部3.在反应:H 2+Cl 2 === 2HCl 中,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 .分子的种类B .原子的种类C .元素的化合价D .物质的种类4.下列情况下,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有气体生成B .有发光,放热的现象C .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D .一种物质的分子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之间5.某化学反应可用以下漫画图示表示,请根据图示回答:(1)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2)分析以上漫画图示,你还能总结出的两条结论是①—分子总数可能改变—一个“可能改变”的微粒)改变(变为构成生成物—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定—微观—物质种类一定改变—宏观两个“一定改变”原子质量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种类不变微观元素种类一定不变量不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宏观五个“不变”⎩⎨⎧⎪⎪⎪⎩⎪⎪⎪⎨⎧⎪⎩⎪⎨⎧⎩⎨⎧②6.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了改变?小明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
请你和小明按下面的过程一起探究。
(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填“变”或“不变”)(2)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假设: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的实验,你认为天平最终能平衡吗?,其理由是(3)进行实验探究。
(4)得出结论:根据上面实验,你的结论是【方法与技巧】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同步训练】光照1.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有化学变化:淀粉+氧气二氧化碳+水,仅仅据此,可得出的合理推断是()A.淀粉中只含有C、H元素B.淀粉中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C.淀粉中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D.淀粉中一定含有C、O元素,可能含有H元素2.某物质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了氮气和水蒸气,该物质一定含有()A.氮元素和氧元素B.氢元素和氧元素C.氮元素和碳元素D.氮元素和氢元素3.煤和石油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化石燃料,煤燃烧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石油燃烧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由此可知,煤和石油的主要组成元素相同的是()A.氢元素B.氧元素C.碳元素D.硫元素4.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有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硫生成。
则此物质肯定含有的元素是()A.碳、氢、氧B.氧、氢、硫C.碳、氧、硫D.碳、氢、硫知识点3 化学方程式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2.涵义(提供的信息)注意:①化学反应是按一定的质量比进行的,不一定所有的物质都参加了反应,不能把“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简单理解为“反应物”,因为化学反应中往往存在“某些物质过量”的问题。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因此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透过调整化学方程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相等,即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如:2H 2O 2H 2↑+O 2↑,4P +5O 22P 2O 5 ③求质量比的实质是求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其化学式前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④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⑤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即为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同步训练】1.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 .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B .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C .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程度D .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2.小明从化学方程式4P +5O 22P 2O 5中总结的信息有:①参加反应的物质是磷和氧气 ②反应条件是点燃 ③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 ④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点燃点燃 通电3.在化学方程式2H 2+O22H 2O 中总结的信息有:①参加反应的物质是氢气和氧气 ②反应条件是点燃 ③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 ④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