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教学设计 (优选.)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3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刺客列传》的基本内容,包括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和事件。
- 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发展。
-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 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刺客列传》的主要故事情节。
-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
- 通过对比分析,理解不同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刺客列传》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 学生阅读《刺客列传》第一部分,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3.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故事背景是怎样的?- 主要人物有哪些?- 主要事件有哪些?4. 教师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梳理故事脉络。
5. 角色扮演-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体验人物心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回顾故事情节。
2. 深入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
3. 对比分析-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
4. 小组合作-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以下任务:- 创作一个与《刺客列传》相关的小故事。
- 设计一个以《刺客列传》为主题的手抄报。
5. 展示交流-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6. 总结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角色扮演情况。
2. 作品质量:评价学生的小故事和手抄报的创意和制作水平。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第3课时学习目标1. 掌握重要字、词、句、义,积累文言知识;2. 把握情节,赏析刻画人物的方法;3. 探讨“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及价值。
活动一:结合有关注释,理解14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等待班级交流。
(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共同完成)1. 翻译(1)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2)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不怡者良久。
(秦舞阳脸色都变了,非常害怕,群臣感觉他奇怪。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便倚靠着铜柱笑,双腿张开,坐在地上大骂道:“事情所以不能成功,只因为想活捉胁迫你,好得到你退还诸侯土地的诺言,来回报太子。
”)(于是左右的人上前杀了荆轲,秦王心里不愉快了很久。
)2.探讨问题(1)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有何作用?(2)评论荆轲“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的话。
(3)有人说荆轲刺杀秦王不成功,与他的过于自信和剑术不精是有关系的,你怎么看?(写秦武阳色变振恐,反面衬托荆轲的沉着、勇敢。
文中还有威严天下的秦王绕柱逃窜的丑态以及不怡者良久都是侧面衬托荆轲。
)(可以看出荆轲对秦王的幻想,也反映出他想法的天真。
至于有人说不该把太子暴露出来,其实说与不说,秦已经清楚了幕后的使者。
)(应当说有关系,他有刺杀秦王的机会,但是,他还是没有把握住。
)活动二:结合有关注释,理解15、16、17、18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等待班级交流。
(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共同完成)1. 翻译鲁勾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日:“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太史公日: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
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
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
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鲁勾践听见荆轲行刺秦王这件事情以后,私下里说:“唉,可惜他不好好研究刺剑的技术呵!我也太不了解人了!从前我呵叱他,他当然以为我不是他的同道了! ”太史公说:世上的人们说到荆轲,所说的有关太子丹的运气,“天上落下粟来,马头生出角来”的话,说得太过分,又说,荆轲刺伤了秦王,这都是不确的。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刺客列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2)能够分析并评价刺客们的形象特点和价值观念;(3)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刺客列传》的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历史意识;(3)培养学生对正义、忠诚、勇敢等品质的认同和追求,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内容:(1)回顾《刺客列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2)分析刺客们的形象特点和价值观念;(3)探讨作品中表现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 写作方法:(1)分析作品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2)通过实例,讲解并练习写作中的描写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刺客列传》的主要内容,理解刺客们的形象特点和价值观念;(2)分析作品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对刺客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的理解;(2)对作品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引入刺客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回顾《刺客列传》的主要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 教学内容讲解:(1)讲解《刺客列传》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分析刺客们的形象特点和价值观念;(2)分析作品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实例讲解和练习。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完成《刺客列传》的阅读理解作业;(2)根据写作方法的学习,进行写作练习。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刺客列传》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和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刺客形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刺客的侠义精神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正义观和责任感。
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分析刺客形象及其精神内涵。
2、教学难点理解刺客行为的动机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对刺客精神进行现代意义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化常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刺客形象和精神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能力。
4、比较法将《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刺客形象进行比较,拓展学生的视野。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刺客的影视片段,如《荆轲刺秦王》,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眼中的刺客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与作品介绍简单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创作背景,重点介绍《刺客列传》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价值。
(三)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音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四)文意疏通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五)分析刺客形象1、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刺客的语句,分析其言行举止,概括刺客的形象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刺客的行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他们的动机是什么?3、引导学生思考:刺客精神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价值?(六)比较阅读1、展示其他文学作品中刺客的形象,如《三国演义》中的貂蝉,让学生比较它们与《刺客列传》中刺客形象的异同。
课程类型:文学阅读与鉴赏教学对象:大学本科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刺客列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刺客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4. 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大学刺客列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 刺客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1. 对刺客文化深层次内涵的理解。
2.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刺客行为的合理性与道德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大学刺客列传》全文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阅读《大学刺客列传》全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刺客吗?在中国古代,刺客文化有着怎样的地位?2. 引导学生思考刺客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二、阅读与讨论1. 学生自读《大学刺客列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教师提问:文章主要讲述了哪些刺客的故事?他们的行为有何特点?3.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分享阅读感受。
4. 教师总结:文章主要讲述了古代刺客的故事,他们的行为表现出忠、孝、节、义等品质。
三、分析探讨1. 教师提问: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刺客行为的合理性与道德性。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刺客行为的原因、动机和影响。
3. 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道德等多个角度思考刺客行为。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通过学习《大学刺客列传》,我们了解了古代刺客文化,认识到刺客行为背后的历史、文化、道德等因素。
2.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刺客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五、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大学刺客列传》的读书笔记,总结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感悟。
2. 收集有关古代刺客文化的资料,进行小组研究,撰写一篇关于刺客文化的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大学刺客列传》,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刺客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江苏四中学习目标:1、自读积累,夯实文言基础。
2、精彩赏读,学习人物刻画方法。
3、分析评价,培养自主解读意识。
重点难点:1、学习司马迁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手法以及不同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教学方法:在自读、选择性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讨论或辩论。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自读积累,夯实文言基础。
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一、多媒体放映图片,以骆宾王的诗歌导入新课: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二、整体感知课文1、交流课前预习成果,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
2、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要求:①依据作者记叙事件的顺序,将课文分为四个部分;②划出疑难词句,力求自行解决,遗留问题小组讨论。
问题解决方案:1、投影,正音正字:暴虎冯河暴戾恣睢骨髓自刎揕其匈变徵戮没泾渭分明濡缕矐偏袒扼捥匕首惶急被八创箕踞偻行2、讨论疑难词句(小组讨论的遗留问题)。
教师补充点拨:第1节:①先:先人,祖先。
②徙:迁移。
第2节:①说:劝说,说服。
②徙卫元君支属于野王:迁移野王不只是支属,卫元君也在内。
支属,旁支亲属。
第3节:①目:瞪眼逼视。
②摄:通“慑”。
威慑,震慑。
•一说降服。
第5节:①筑:古代弦乐器,像琴,属于打击乐。
②沉深:深沉稳重。
第6节:①会:适逢,正赶上。
质:人质。
②稍:逐渐,一点一点地。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地逐渐侵吞。
③见陵:被欺凌。
见,被。
陵:侵犯,欺侮第7节:①舍:使……住下来。
②寒心:提心吊胆。
③旷日弥久:时间长久。
④后交:新交,晚交。
⑤勇沉:勇敢沉着,勇气潜于内心。
第8节:①驽马:劣等马。
②明:表明,显示。
第9节:①不肖:不成材,没出息。
此谦词。
②臣:使……臣服,称臣。
③让:推辞。
④太牢:牛、羊、猪三种牲畜各一头,是古代祭祀的重礼。
借指贵重美食。
恣:听任,随其所欲。
## 教学目标1. 理解《刺客列传》中五位刺客的故事背景和人物性格。
2. 掌握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3. 通过对刺客行为的辩证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 教学重点1. 五位刺客的故事梗概及人物性格特点。
2.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的人物描写手法。
3. 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辩证分析。
##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司马迁对刺客人物的刻画,分析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辩证分析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刺客列传》的背景、人物、故事梗概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刺客行为进行辩证分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刺客列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1. 介绍《史记》及《刺客列传》的作者司马迁。
2. 概述《刺客列传》的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 二、课文讲解1. 讲解五位刺客的故事梗概,包括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
2. 分析每位刺客的人物性格特点,如曹沫的机智、专诸的忠诚、豫让的坚忍、聂政的英勇、荆轲的悲壮。
#### 三、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讨论刺客行为的动机和意义。
2. 分析刺客行为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刺客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梗概。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刺客列传》。
### 第二课时#### 一、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引导学生回顾刺客行为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 二、课文讲解1. 深入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分析荆轲的人物性格和刺秦王的原因。
2. 分析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如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
#### 三、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讨论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成败原因。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鉴赏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
2.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分析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
三、教学难点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问题探讨法。
五、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上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课文的脉络、解决了课文重要的文言现象。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刺客列传》。
(展示学习目标:1.鉴赏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
2.正确评价荆轲秦王的行为)先交流一下预习情况。
(投影课前预习题: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要求先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再结合文本谈依据,力求全面。
)(几位学生分析荆轲人物形象。
)(教师板书:荆轲:勇、智、义、信。
然后投影解读)勇:好击剑,顾笑武阳,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智:私会樊於期,顾笑武阳。
义:为燕国百姓,为报太子之恩。
信:一诺千金,虽遭误会而不辞。
荆轲是一位刚毅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一诺千金、视死如归的侠客。
(投影提醒:分析人物形象注意:概括、全面、有据。
)(二)文本研读1.人们评价《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摹形传神,千载如生”,本文作者刻画主要人物荆轲的方法有哪些?请作具体说明。
(教师投影问题,学生略作思考)(学生回答,老师提醒思考的角度。
)(教师板书:正面:语言、动作、神态、表情侧面:对比衬托、环境渲染这些描写最集中体现在哪两段?集体回答。
(学生回答:第13段、14段)一学生把第13段朗读一遍。
(学生读后,老师带领学生鉴赏。
)2.这段文字言简意丰,读来荡气回肠。
(1) 描写荆轲的文字有哪些?起什么作用?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抒发荆轲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慷慨情怀。
(2)对众人的描写有哪些?有什么作用?“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给整个画面笼罩一层悲哀的色彩。
“高渐离击筑”,“士皆垂泪涕泣”“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精选3篇(一)教材: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时:5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刺客列传》的基本内容、作者以及作品特点。
2. 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及其发展。
3. 学习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冲突。
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刺客列传》的作者及作品特点。
2. 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及其发展。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冲突。
三、教学难点:1. 学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冲突。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介绍《刺客列传》的作者龙应台,并简要介绍其作品特点。
2. 学生分组阅读第一章《独孤九剑》,并讨论主要人物及情节发展。
第二课时:1. 复习第一章的内容,讨论小说中刺客的形象和冲突。
2. 学生分组阅读第二章《武当派刺客》,并讨论主要人物及情节发展。
第三课时:1. 复习第二章的内容,讨论小说中刺客的形象和冲突。
2. 学生分组阅读第三章《射雕大侠杨康》,并讨论主要人物及情节发展。
第四课时:1. 复习第三章的内容,讨论小说中刺客的形象和冲突。
2. 学生分组阅读第四章《锦衣卫刺客》,并讨论主要人物及情节发展。
第五课时:1. 复习第四章的内容,总结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冲突。
2. 学生针对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或情节进行写作,展示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准备:1. 教师准备讲义,介绍《刺客列传》的作者和作品特点。
2. 学生需要阅读《刺客列传》的电子版或纸质版。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情节发展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中,学生对一个人物或情节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阅读《刺客列传》的其他章节。
2. 学生可以拓展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精选3篇(二)教案:《魏公子列传》一.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魏公子列传》,使学生能够:1. 理解魏公子列传的情节和背景;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态度;3. 学习魏公子的个人品质和处事原则;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4、掌握通假字:淬、决、卒;5、掌握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教学要点: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3、掌握通假字:淬、决、卒;4、掌握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介绍《战国策》,导入新课1.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2.人物介绍: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二、整体感知课文1、阅读“预习明确”,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
2、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
3、正音正字淬(cu 1)怜(wq 徵(zh 1)陛(bi )卒(CO )提(d 1)创(Chua ng 揕搭(zhei )拊(fu )樊於(w ®期 夏无且 (j ®)4.讨论难以理解的词句。
① 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
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
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
困,困窘。
樊将军“父 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
私:自己的 意:情意。
全句意为。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 者的心意。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刺客列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2)能够分析并欣赏《刺客列传》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2)培养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尊重和理解;(3)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刺客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述了我国古代著名的四位刺客:荆轲、聂政、专诸、杵臼的故事。
文章以人物为线索,展示了他们的忠诚、勇敢、智慧和牺牲精神。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情节;(2)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3)领悟课文中的道理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史记》和司马迁,引发学生对《刺客列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刺客的形象特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刺客的行为动机,思考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课后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课文所传达价值观的认同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史记·刺客列传》;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资料、论文、评论等;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讲述刺客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增强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1. 理解《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过程及意义。
2. 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探讨其精神品质。
3. 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
4.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注,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内容。
2. 荆轲的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1. 对荆轲精神品质的深入理解。
2.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
教学准备:1. 《史记·刺客列传》原文。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学生预习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史记》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王。
二、课文讲解1.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 秦国强大,燕国弱小,燕丹求助于荆轲刺杀秦王。
- 荆轲接受任务,准备行刺。
2. 荆轲刺秦王的过程:- 荆轲与秦王的相遇。
- 荆轲的刺杀行动。
- 刺杀失败,荆轲英勇就义。
3. 荆轲的人物形象分析:- 志士仁人,扶弱拯危。
- 不畏强暴,勇往直前。
- 置生死于度外,慷慨赴死。
三、课堂讨论1. 荆轲的行为是否值得赞扬?2. 荆轲刺秦王的意义是什么?3. 如何评价荆轲的人物形象?四、总结1. 总结《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 强调荆轲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注,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2. 结合课文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荆轲的人物评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荆轲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全面的把握。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刺客列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刺客们的行为和思想。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刺客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刺客列传》节选部分。
2.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文本内容,分析刺客的形象和思想。
3. 教学难点:理解刺客行为背后的道德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刺客列传》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刺客精神的起源。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内容,分析刺客的形象和思想。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刺客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4. 案例分析:分析刺客行为背后的道德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刺客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刺客精神。
3. 采用课堂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丰富学习视角。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思考与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价值观认同: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过程中,对刺客精神的认同和理解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刺客列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刺客列传》的背景资料、刺客精神的分析文章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注意理解重点字词和句子。
3. 课堂讲解:对文本进行详细讲解,解释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分析刺客的形象和思想。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刺客列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2)能够分析并评价刺客们的形象特点及其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拓展思考,了解历史文化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刺客形象的意义;(3)学会批判性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与分享。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刺客们的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3)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把握《刺客列传》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2)分析刺客形象特点及其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3)了解历史文化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对刺客形象深刻的理解和评价;(2)对文本中所体现的价值观的认同和领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文本学习中;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文本;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刺客们的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刺客列传》的背景及意义;(2)引导学生关注刺客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刺客形象特点及其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刺客形象的特点及其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结合个人思考,对刺客形象进行评价;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刺客文化在历史上的影响和意义;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刺客列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感知刺客精神。
2.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探究刺客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刺客精神,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刺客精神的内涵,把握文言文的句式和词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刺客吗?谁能告诉我刺客是什么?二、文本阅读1.让学生自由阅读《刺客列传》,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讲解《刺客列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2.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如荆轲、专诸、聂政等。
3.探讨刺客精神的内涵,如忠诚、勇敢、正义、无畏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刺客精神的现实意义。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刺客精神的内涵。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现代社会还需要刺客精神吗?为什么?二、文言文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刺客列传》中的文言文部分。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句式和词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式。
2.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文言文翻译练习。
2.教师批改练习,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
第三课时一、复习回顾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文言文阅读技巧。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刺客列传》中的刺客精神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启示?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刺客精神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三、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以“刺客精神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学生当堂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2.提醒学生要勇于追求正义,传承和发扬刺客精神。
第四课时一、复习回顾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刺客列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2)能够分析并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能够运用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有效的阅读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
(3)培养学生对正义和勇气的认同和追求,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刺客列传》中的相关章节。
2. 教学重点: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3. 教学难点: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把握,以及表达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刺客的历史背景和定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章节,回答问题,理解并把握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3. 人物分析:学生合作学习,分析并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4. 表达技巧: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并运用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阅读和写作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情况。
2. 阅读理解:通过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的理解程度。
3. 人物分析:通过学生的评价和讨论,评估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把握能力。
4. 表达技巧: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表达技巧的运用能力。
5. 讨论与写作: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刺客列传》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学鉴赏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等。
4. 学习材料:学生写作纸张、讨论卡片等。
wo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rd《刺客列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鉴赏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
2.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分析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
三、教学难点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问题探讨法。
五、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上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课文的脉络、解决了课文重要的文言现象。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刺客列传》。
(展示学习目标:1.鉴赏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
2.正确评价荆轲秦王的行为)先交流一下预习情况。
(投影课前预习题: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要求先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再结合文本谈依据,力求全面。
)(几位学生分析荆轲人物形象。
)(教师板书:荆轲:勇、智、义、信。
然后投影解读)勇:好击剑,顾笑武阳,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智:私会樊於期,顾笑武阳。
义:为燕国百姓,为报太子之恩。
信:一诺千金,虽遭误会而不辞。
荆轲是一位刚毅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一诺千金、视死如归的侠客。
(投影提醒:分析人物形象注意:概括、全面、有据。
)(二)文本研读1.人们评价《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摹形传神,千载如生”,本文作者刻画主要人物荆轲的方法有哪些?请作具体说明。
(教师投影问题,学生略作思考)(学生回答,老师提醒思考的角度。
)(教师板书:正面:语言、动作、神态、表情侧面:对比衬托、环境渲染这些描写最集中体现在哪两段?集体回答。
(学生回答:第13段、14段)一学生把第13段朗读一遍。
(学生读后,老师带领学生鉴赏。
)2.这段文字言简意丰,读来荡气回肠。
(1) 描写荆轲的文字有哪些?起什么作用?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抒发荆轲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慷慨情怀。
(2)对众人的描写有哪些?有什么作用?“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给整个画面笼罩一层悲哀的色彩。
“高渐离击筑”,“士皆垂泪涕泣”“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除了描写荆轲及众人的文字,本文还描写了哪些内容?(3)写景、写音乐“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乐调由凄婉的变徵之声转为激昂的羽声,场面由悲壮向壮激昂。
易水送别这段场面,有语言,有动作,有神态;有悲凉的环境,有激越的音乐,场面之悲壮,气氛之激昂,足以惊天地,泣鬼神,铁石心肠也会为之感叹唏嘘,荆轲伟岸的背影越拉越长,弥漫着华夏几千年的时空。
让我们一齐朗读这一小节。
(三)能力提升“廷刺秦王”这一段的描写也很精彩。
快速阅读“秦王闻之,大喜……秦王不怡”,完成以下两题。
1.划出描写荆轲、秦舞阳神态的词语,说说其作用。
用秦舞阳的“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照应前文“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揭示刺杀行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2.圈出描写荆轲、秦王动作的词语,思考其作用。
荆轲:“取-奏--把-持-揕-逐-掷”,秦王“惊-引-起-拔-走-负-击-断”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出荆轲的机智、勇敢、顽强的性格善于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采用对比衬托,环渲染等手法,是刻画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希望我们课后多研究,写作多运用。
(四)拓展延伸合作探究荆轲刺秦王未遂,留下了千古遗憾,也留给后人无尽的评说。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有人说荆轲的行为你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行为?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但客观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区分荆轲事迹与精神的历史影响和今天对荆轲的再认识。
②要区分荆轲个人的动机与客观效果。
③要区分客观上的历史趋势与微观上的具体环境。
(小组代表轮流发言,要求有理有据有条理。
发言控制在一分钟之内。
)其他组派一名代表,模仿古人评价,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上黑板板书。
)教师评点择其一二评点。
教师表态我个人觉得荆轲见义勇为,急人之难,扶助弱小,不畏强暴,这种慷慨磊落、不怕牺牲的精神感人至深;危急关头,不甘失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这种顽强坚毅、不屈不挠的精神激荡人心。
荆轲刺秦王虽然以失败告终,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进程是不可能的,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他以他的行动向一切专横者、征服者表明:一个国家的版图尽管小,它的人口尽管少,但它的人心不可欺,它的尊严不可侮,谁要想进攻它,征服它,谁就必将遭到被压迫人民的坚决抵抗。
荆轲的故事的客观影响、客观意义,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它本身,它已经化作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融入在中华民族的英雄气质与光荣传统中。
他有一颗勇敢的心,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说实话,学习这篇课文,有一首诗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感谢太史公用他那生花妙笔再现了荆轲这样一位刚毅勇敢、沉着机智、见义勇为、一诺千金、视死如归的侠客形象。
荆轲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作者简介】【字句浅释】解题:战国末年,荆轲要为燕国太子报仇,去秦国行刺秦王.他在易水河边与送行者告别,唱出了千古不泯的悲壮之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骆宾王在易水边送人时,就自然想起荆轲赴秦的往事来.燕丹:燕国太子,名叫丹.壮士:指荆轲.发冲冠:头发立起来,把帽子(冠)都冲动了.表示非常愤怒或者慷慨激昂.昔时:那时,当时.最后让我们集体朗读陶渊明的诗结束这一堂课的学习。
咏荆轲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五)课后作业。
(本周内完成)1. 苏轼在《留侯论》中写道:“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说出了自己评价豪杰的标准。
那么,你心目中评价英雄的标准是什么呢?请以“论英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议论文。
2.阅读《刺客列传》全文。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自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衰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1、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点拨: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描写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④结合写景:风萧萧,易水寒,衬托了慷慨悲壮之情。
2、作者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点拨:多用短句,渲染了千钧一发,你死我活的紧张形势。
突出动作描写民,展示了双方生死搏斗扣人心弦的曲折过程。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衬托手法,突出了荆轲的英雄形象,年十二就杀人的秦舞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秦群臣恐急慌乱,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秦廷,以秦王不怡良久,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历代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苏洵认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不足言”,司马迁则认为“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陶潜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龚自珍说他有“江湖侠骨”。
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点拨:这是一道开放题,所持观点能合理有据,自圆己说则可。
例如持肯定态度,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趁势,但他不畏强秦,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刘伯承挽叶挺有“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句,未尝不含褒轲之意。
文言现象梳理1、一词多义:其先乃齐人,徙于卫。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使使往之主人。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擅巴汉之饶。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乃造焉。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轲自知事不就。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2、文言虚词: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
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唯荆卿留意焉。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