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7
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摘要: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必然选择。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推进“绿色发展”既要面对新的局面,又要具备新的思路,更要因地制宜采取新举措�P键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可持续小康必然选择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也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只有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总体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所以说绿色发展理念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必然选择一、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思想精髓所谓历史的自然,是指自然不是与人无关的自然,人类的活动不断改造着自然;所谓自然的历史,是指人类的历史不仅仅是人类自身变化的历史,也伴随着自然变化的历史。
所以说:“自然总是留下人类活动印记的自然”。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批判地继承了西方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其精髓体现于:第一,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活动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就是要求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以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规则,进而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也“不能透支子孙饭”,否则最终都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所以说,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始终的一条主线(二)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中国化绿色发展理念是理性反思时代问题得出的科学结论。
面对资源环境危机我们没有现成经验可搬用,从发展速度和财力权衡的角度我们也不可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所走的“西医疗法”。
即以高技术高投入为支撑的外部治理和把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人民日报》(2015年05月06日01 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4月25日)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
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简报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简报范文简报一:9月23日上午,XX区召开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大会。
大会主要任务是,全面深入贯彻省、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和全市秋季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动员会精神,研究部署XX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措施,汇聚力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会议由区委副书记、区长张辉主持。
区级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各乡镇街道三套班子和环保所全体人员、各村居党组织书记,区直各部门中层以上干部,各园区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宿城经济开发区建设环保局全体人员以及部分重点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
区委书记裴承前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指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紧紧围绕“深呼吸、看绿化、见清水”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持续加大污染问题治理,健全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特别是通过大力实施耿车片区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综合整治,深入推进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明显改善。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和全面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裴承前强调,要突出观念转变,强化生态意识。
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要以等不及的紧迫意识、慢不得的使命意识、坐不住的担当意识,扎实有效的把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以实际成效造福于民、取信于民。
裴承前强调,要突出铁腕治理,优化生态环境。
要围绕“四治”专项行动抓整治。
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味“四大战役”;要围绕城乡统筹协调抓整治。
必须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当前要重点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力打造宜居城市环境,深入实施镇村环境改善提升计划;要围绕群众反映强烈问题抓整治。
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文-科学发展论文-经济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和理念,实现了对人类已有先进生态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有助于化解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生态危机,有助于巩固的执政地位,也有助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现。
因此,我们要想更好地完成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以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做支撑。
二、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科学发展观蕴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
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成功地应用于中国特色建设中,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协调推进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
”全社会“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把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物质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为物质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生态建设被置于与物质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的战略高度,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揭示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指明了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很显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目标已经内在地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
第二,科学发展观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
只有紧紧抓住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把握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举措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战略举措来应对挑战,促进国家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个重大战略举措,并探讨其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意义和影响。
一、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
它意味着要通过改革调整供给结构,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和可持续性。
这一举措的核心是通过创新和转型升级,优化生产力布局,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其次,它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最后,它能够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二、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通过加强创新,我们能够推动科技进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它能够推动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实现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
其次,它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最后,它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三、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个重大战略举措。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将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宏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党中心、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乐观成效。
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进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峻,生态系统退化,进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进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进展方式、提高进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定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选择,是乐观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
要充分生疏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加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实树立敬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动全党、全社会乐观行动、深入长久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进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心、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根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动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动绿色进展、循环进展、低碳进展,弘扬生态文化,提倡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秀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进展。
(二)根本原则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根本方针。
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进展;在环境保护与进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进展中保护、在保护中进展;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意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价值追求。
建设生态文明,要始终致力于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更高的战略层面,这意味着把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把老百姓对政府的满意标准,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一过去主要是解决有和无的问题,现在解决的是好和坏的问题。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生态文明状况的实现程度,也是衡量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
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平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是改善民生的需要。
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全面推进现代化,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着力解决好群众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认为人的需求不仅包括基本的物质需求,而且包括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需求,它超越了纯粹的功利目的,以实现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为终极目的。
这种发展理念是在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基础上向人本主义的真正复归,是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真正统O这种新的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的理想不谋而合。
建设生态文明,以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为思考核心,以塑造人的完整性和人的自我实现为价值理想,力图通过人的实践活动,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内在统一。
在此意义上,建设生态文明与坚持以人为本紧密统一在一起,并且,只有二者的统一,才能实现人对人的总体性的全面占有,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自由。
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见物也要见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洁净的空气、清洁的饮水和绿色食品等生态条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生态文明被提到重要地位的背景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有着深厚的理论与现实背景。
第一,马克思主义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出发,把人类能够涉及到的世界,统一在客观的自然物质之中;把人类生活的现实环境即社会,统一在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交错运动的辩证关系体系之中。
从人类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的视角看,为了自身的发展,人类一直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同时,为了有效率地实现这种变换,人类也一直在不断地设计和创造更有效率和更加公平的社会组织形式。
社会本质上是人类生存、发展和追求幸福的人文环境,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
尽管在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充满了劫掠、杀戮、暴力、强权、野蛮、不合理,但如同恩格斯所说,人类还是在这条道路上不畏艰难地为“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为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
”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生态文明理念正是吸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论而阐发的。
第二,我国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约束要求构建生态文明。
十八大报告强调生态文明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有着紧密联系:从十七大报告指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到十八大报告再次警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且分布不均衡。
我国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我国70%多的国土不适宜和较不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的开发利用,土地等稀缺资源的约束也将强化。
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者:张明来源:《前线》2016年第10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生态文明建设是在这个总方略统领下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举措。
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必须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证,坚持绿色发展,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建设美丽中国不仅要建设美丽城市,更要建设美丽乡村,这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内在条件,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考量。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剧,特别是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等突出问题,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环境方面的基本国情。
一是能源资源约束强化,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
我国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淡水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石油、天然气等战略性资源对外依存度达到59.5%和31%。
二是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
全国一些地区持续遭遇雾霾袭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重点城市中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比例过低。
三是森林总量不足,草原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严峻,全国生态整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可以说,资源环境已经成为实现绿色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紧的约束、最矮的短板,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退不得的而又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成就与生态贡献冯旗【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阐述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概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衡量国家经济的发展,衡量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不只是GDP的总量,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握生态环境的内在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把生态环保理念逐步融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历史性成就,对国内乃至全世界做出了杰出的生态贡献。
【关键词】和谐共生脱贫攻坚生态治理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十三五”规划的5年历程和生态建设成就极不平凡,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2020年无疑是最特殊的一年,既是“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
面对复杂国际新挑战、繁重国内发展任务,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前进,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冯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硕士研究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成就与生态贡献不断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取得突出生态成就和做出杰出生态贡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突出生态成就不久前,生态环境部官网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北京市门头沟区等87个市县达到考核要求,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因此,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突出生态成就,对于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里,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即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历史性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社会生态制度和生态治理体系日臻完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绿色生态转型,来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突出生态成就。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发表时间:2018-11-23T17:29:08.437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11月作者:王鹏[导读]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
王鹏山东烟台市委党校山东烟台264003[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
它指的是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生活时,主动、积极地改善和优化农村内部和农村自身发展与自然、与城市、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在提高农村相关主体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同时不断优化农村的人居环境,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可持续发展和建立科学健康的农村生活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居民生态意识的增强和各级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大量投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尤其显著,而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拥有先天自然生态条件的农村,本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具优势,但结果却恰恰相反,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特征日益恶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与城市生态文明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如果这种现象不及时得以改变,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将不再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类的繁衍生存。
多年来,农村人口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农村经济社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伴随农业综合开发规模的扩大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日益增大,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摘要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新提法解读】①建设生态文明。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②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命题点全搜索】1.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2.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保护环境。
3.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战略选择,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和谐社会。
5.中学生应树立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为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
【全角度命题】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什么?(1)我国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5)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发展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党的十八大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完整部分提出并加以阐述。
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这对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生态环境法治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新要求之一,党的十八大又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完整部分提出并加以阐述。
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对以耗费大量自然资源和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工业文明的超越。
这对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生态文明是由生态和文明构成的复合概念。
生态是生命与其存在环境有机联系的状态,它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作为生命体与生物圈以及与生物圈存在的环境的关系,亦即是人与其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各因素有机联系的状态。
文明是指社会状态的开化程度和进化状态,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自己的结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
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
这一阶段,总的来说,这时具体的自然环境支配着人们的生存,支配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是对自然的恐惧和感激,基本上还是适应特定的自然条件来生存。
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与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
关于总体布局,由最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到后来增加的政治文明建设,再到增加文化文明建设的四位一体,最终在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结果,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然而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充分强调,强调它重要的战略地位,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方法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都表明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
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是有其重大意义的:(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在提出推进四大建设的同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已经蕴含着“五位一体”的格局的形成。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党的理论体系的一次重大创新,是对科学发展认识的又一次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
作为指导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行动纲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部署。
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下我国乃至全世界非常重要的议题。
这不仅是因为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也是因为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重视。
在如今社会发展的浪潮中,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进行全面评估,旨在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有效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增强抗灾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对于发展我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价值绿色低碳发展是指以保护环境和减少碳排放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绿色低碳发展对于减缓气候变化、改善环境质量、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都具有积极意义。
而且,绿色低碳发展也将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打造清洁美丽世界作出贡献。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在我看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当前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
我认为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总结回顾: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议题。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家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高水平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
疗养院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区从实际出发,加大财政投入,立足生态、突出生态、提升生态,大力打造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培育生态文化,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级开发区的地位、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还有许多亟待解决和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产业发展上。
我区开发时间较早,形成目前低端、中端、高端产业并存的格局,且中低端产业数量较多、体量较大,此类企业多属代加工、劳动密集型企业,单位能耗大、污染系数高、抗风险能力低,成长和转型升级难度较大。
二是环境建设上。
目前林木覆盖率不高。
我区为典型的
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水域面积占区域面积比例较大,加上城镇开发、工业区建设、基本农田保护,我区可用于规模化绿地建设的地块捉襟见肘。
部分河道水流不畅,自洁能力下降,水体呈现轻度污染。
由于历史原因,中环以内部分主城区道路仍未建设污水管网,城市污水厂收集率不高,小区生活污水纳管不充分。
三是生活习惯上。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和“新昆山人”的不断涌入,本地的乡土习惯和外来的风土人情在我区交流碰撞。
无论是在老小区还是在新小区,每日在房前屋后生炉烧水成为部分百姓的生活必须。
公众爱护公共财物意识淡薄,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围绿垦地”的现象时有发生。
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
公交交通不发达,居民出行依然以电动自行车、私家车为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持久工程,在发展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产业的和谐发展。
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加快全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促进全区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 加大环境建设力度。
坚持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交通节点、主要路段、主题公园绿化建设,精心营造沿街、沿路、沿河、沿湖景观,形成城林交融的绿化格局。
大力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活动,营造浓厚的建绿、护绿氛围,努力促进农田建绿、厂区建绿、单位建绿。
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植树造绿,改善、美化居住环境。
突破土地使用的局限,大力推广立体绿化、屋顶绿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镇区绿覆盖率和绿地率。
积极开展污水截流、河道清淤、生态修复工程,不断改善河道水质,提升水体自洁能力。
不断优化公交线路,加密公共自行车布点,鼓励低碳出行。
2. 推广低碳绿色建筑。
鼓励发展绿色建筑,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能源,致力打造低碳生态建设先行区。
我区作为典型的冲积平原,水系发达,土壤层较深,浅层地热能丰富;地处中低纬度区,年均日照时数多,太阳能资源条件好。
因此,我区有较好的自然条件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小高层、多层住宅和商业用房认真落实昆山市节能政策,把安装太阳能设备作为必须的配套设备。
在大型公共建筑中推广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努力实现污染零排放。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新材料、新技术在城镇建设上的应用。
3. 加强环保行政执法。
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控制污染。
一是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严把环评入口。
从源头杜绝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入驻。
二是加强污染控制。
关停污染企业,淘汰高污染工艺及设备,开展工业污染治理和
生活污水处理。
有序推进“五小企业”淘汰压缩工作。
三是加大污染企业查处力度。
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环境污染企业跟踪监督和挂牌督办机制,加强对化工、电镀等行业的环境监管。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立足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两高两低产业”,坚持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举,腾出发展空间,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节约、环保、高效的产业体系。
1.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充分利用开发区优厚产业基础,在巩固信息产业,做强光电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半导体、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高端食品为新兴产业。
鼓励企业加快创新投入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倍增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技术优势和产业链整体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构筑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大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产业和产品。
2. 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等特点,符合我区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2016年,我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2.9%,低于全市
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把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型升级工程的重点,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增长点。
提升服务业比重,关键在加快服发展,扩大服务业总量。
利用国际电商产业园,着力引进一批知名电商企业,实现电商资源与本地产业的融合发展。
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稳步推进养老、住宅、医疗等公益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总部经济、酒店会展等带动性强的服务业,使生产服务业规模化、生活服务业优质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
加快推动消费金融公司、中银城市基金、两岸产业合作基金等项目进展,力争吸引更多基金、证券、银行类金融项目落户。
3. 突破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不仅仅是一项产业,更是一项生态工程。
坚持产品服务都市、市场指向都市、效益来源都市、经济融入都市的都市农业发展理念,通过转型于“美”,立足于“特”,发展于“游”,强大于“拓”,以“现代、生态、高效、休闲、特色”为着眼点,通过不断增加设施、资金、技术等投入力度,不断促进传统农业区域科学转型,不断加快推进农业片区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生态都市农业体系,实现片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重点培育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 生态文明普及工程。
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和普及,培养公众的生态思想和生态价值观。
充分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把生态文明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借助巡回演出,不断扩大百姓的知晓率、参与率。
引导百姓个人消费领域中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倡导合理、适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
“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等节约具体行为,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 生态文明未来工程。
在中小学中,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提升素质教育,培养生态文化的观念和意识。
编写生态环保教材,大力开展地方课程教育,让学生从小接受环保教育,努力造就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保护意识的一代新人,借此以实现一代人影响和带动三代人的连锁效应。
3. 生态文明创建工程。
绿色创建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市民素质、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城市形象的客观需要。
以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为载体,完善生态环保硬件和软件基础,同心协力,共建生态文明。
当前,我区已处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
积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施生态立区战略,为昆山争当“强富美高”新江苏排头兵、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功立业。